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3 04:32: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摘要: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养成证据意识,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历史思维品质的一种方式。本课题从立足课程文本,了解史料;围绕重点难点,理解史料;培养历史思维品质,见解史料三个方面研究,引导学生了解史料及其分类,初步掌握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以及拓展思维,探究历史,养成历史思维。

关键词:史料 提取 信息 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1.历史学是史料学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客观历史无法重现,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史料。所以英国学者柯林武德说:“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傅斯年说:“史学便是史料学”。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胡适说:“历史学家全靠用最勤劳的功夫去搜求材料,用最精准的功夫去研究材料,用最严谨的方法去批评审查材料。”而“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也是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撰写史学巨著《史记》。所以历史学是史料学。史料是历史科学和历史学科最根本特征。

2.二期课改的要求

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的意识,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目前,历史教学运用史料已经成为一种“常规”,以培养求真为中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历史教育的基本任务。从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考试试卷来看,史料入题非常普遍,这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有效检查,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也是提高学生了解历史、理解历史、初步形成见解的有效途径。在现实中,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能力的掌握始终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难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习。上海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的城市,许多学生对文物等史料视而不见,本着历史服务人生、服务社会的原则,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养成重史料重证据意识。综上所述,提出该课题。

二、相关文献简述

本研究关注的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并非一个独创的研究问题。国内外对此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富。研究者特别关注到以下三方面的成果:

其一是叶小兵关于《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研究成果。该成果指出“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实际中,充分发掘和运用史料的功能和作用,合理、有效地编排、运用史料,将有助于全面落实历史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的。”

其二是胡琮禹关于《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分类和作用》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指出“史料从内容方面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两类。从表现形式分为文字、实物、口碑三大类。文字史料是最根本的史料,实物史料可以补充和印证文字史料,口碑史料则能丰富和弥补史料在某些方面的缺陷。” 其三是朱文琪关于《史料教学的实践与价值——以为例》指出“教师在教学中了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但脱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很难产生情感共鸣。因此采用史料教学法时引用的史料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样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明确史料的分类,养成良好的运用史料的习惯,形成基本史料观。

(2)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的利用史料的原则,学会删选与辨析史料,掌握初步的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3)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搜集上海乡土史料,探究历史,学以致用,服务现实。

2.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学生目前对史料学习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能力提高的因素。

(2)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 (3)历史教学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拓展研究,搜集上海乡土史料。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2)调查法:通过访谈、调查法,分析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能力的现状及困难的原因。 (3)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促进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能力的提高。

(4)经验总结法: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4.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XX学校2010级7(1)班共22名学生,其中男生12名,女生10名。2009级8(2)班共21名学生,其中男生15名,女生6名。研究对象属于不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这两个班级都是研究者任教的班级,便于研究的实施、观察和记录,为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5.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10——2011.11):完成方案设计和文献分析。 (2)实施阶段(2011.12——2012.4):实践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设计,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3)总结阶段(2012.5——2012.9)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实施

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方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有目的地选择史料,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培养学生养成证据意识,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历史思维。本课题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

1.立足课程文本,了解史料 (1)了解历史、历史学、历史学科

二期课改新教材一改老教材黑白配的单调版本,色彩绚丽,图文并茂,清新活泼。虽然面貌全新,但要体现历史的韵味,探究历史的本源,还必须深入到基本的史料。对于刚刚接触历史的初中学生而言,首先必须清楚历史是什么?学生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浩如烟海,一一记载谈何容易。教师告诉学生历史不仅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为史学,也可称之为历史科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中学历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是如何“究天人之际”?换句话说,他如何知道过去?带着这一问题,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殿堂。

(2)了解史料及其分类

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发轫”,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先是猿人,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最早的国家是夏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这都是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教师问学生:历史学家凭借什么得出这些结论呢?学生回答说:根据原始人类遗址、传说、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和殷墟甲骨文遗址。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就是史料,它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是历史学的载体。如何将这些史料进行分类呢?(见右图)看完这张图,学生对史料有了一个基本概念。

随着历史学习的深入,学生对史料的认识不断拓展。知道图画、文字、音像、神话、民间故事、新闻、文学艺术、史家的论述等等,均是史料。知道一手史料、二手史料等。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如何知道呢?

2.围绕重点难点,理解史料

有效的教学,必须为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路径、方法和思维的准备。围绕重点和难点,选择史料,提取信息,事半功倍。

如在上《商周文化的瑰宝》一课时,确定本课重点为甲骨文和青铜器的价值。难点为用实物史料证史,认识文物的多重价值。下面是其中一个片段:

„„

师: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证据何在?

生:清朝末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上有刻纹,判断这是一种失传的古文字。而这一“龙骨”产于河南安阳。

师:王懿荣用24两银子买下了12片甲骨文,仅凭这12片甲骨文能否说明甲骨文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呢?(学生一时茫然)

出示材料:图片(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堆积层)和史料(1903年刘鹗拓印《铁云藏龟》,含1000余片甲骨;1908年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含2000多片甲骨)。

师:这些材料说明什么?

生:说明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多,已经成为常用文字,便于研究。 师:历史学家研究的结果如何呢?

生: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从甲骨文的文字结构看,甲骨文已具备了“六书“中的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方法。

师:这又怎能说明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呢?(学生若有所思)

出示图片: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灰陶尊。并告诉学生,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大多数学者探讨汉字的起源,都以甲骨文为基础向前推。殷墟甲骨文是商王朝后半期实用的汉字,商王朝的前半期和夏王朝应该是有文字的时代。在夏代的文字未发现之前,汉字的源头只能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上去探求线索。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陶器上。如半坡遗址出土的陶钵口沿上,已有27种刻划符号。灰陶尊发现于距今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从形体结构分析,已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的“旦”字十分相似。所以目前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师:为什么史学家断定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呢?

生:因为甲骨文的主要发现地河南安阳小屯村原本是商朝的都城。 师:文物也会人为迁移,仅凭这一个证据能否说明甲骨文就是商朝的文字呢?(学生感觉困难)

出示史料:王国维首先把甲骨文研究用于研究商朝历史,用甲骨文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所列的商王世系的可靠性,并纠正了其中的某些错误。

师:这就是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所以断定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在上面分析基础上,请同学们结合书中“记载日食的卜骨”和“祭祀狩猎卜骨”,说一说堪称商周文化瑰宝的甲骨文,其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1: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它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生2:这些甲骨文很美,有研究价值。

师:单从文字上看,有文字研究价值。从历史角度看呢?

生:它是实物史料,是最有价值的史料,可以用它来证文献史料。它记载商朝占卜的内容,便于后人了解商朝的历史。

师:也就是说具有史料价值。 „„

窥斑见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应有如下思考:

(1)发现史料

新教材图文并茂,结论与史料并存,何为结论?何为史料?是需要学生认真阅读,作出判断的。在上述案例中,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这是史学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证据何在?学生开始寻找史料。哪些是实物史料哪些是文献史料?是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文献史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立场等,能否用来作为证据?经过这一系列思考后,学生找到的史料可能并不能说明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要有前瞻性,准备好史料,随时提供给学生;同时本着学生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果子。

(2)提取信息 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是用语文的思维答历史试卷,我认为这并不矛盾,文史不分家。只是在答题时要体现历史的特性——求真。如何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呢?首先分清史料种类,是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表史料还是动态图像史料。其次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途径。第一,文献阅读抓关键字词句。第二,历史与对历史的认识都不是孤立的,学会联系。第三,解释推导的过程比结论更为重要,学会逻辑。第四,历史是基于史料、基于视角的解释。不同的史料与视角,结论不同,学会判断。第五,要学会归纳、概括与总结。最后整理历史信息。

在上述案例中,1000余甲骨、2000多片甲骨和堆积层,这些是关键字眼,学生抓住了,很快得出多、常用文字、便于研究等信息,也体现了联系的方法与图文互证。为什么甲骨文就是商朝的文字呢?这一推理过程让学生明白了孤证不立,也让学生尝试了二重证据法。正如杜维运先生在《史学方法论》中所言:“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移,后患实无尽无穷。”文献记载得到实物的印证,则亲切可信。金石文字,有助于考史。在这一过程与方法中,水道渠成,甲骨文的文字价值与史料价值凸显。

3.培养历史思维品质,见解史料

何谓思维品质?按照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的观点,“思维在发生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具体表现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等,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应用能力。对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很多,本研究采取了在基础型课程教学中渗透乡土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品质。

如上《两次鸦片战争》时,林则徐虎门销烟,向世人诉说了毒品的危害,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志豪情,为当时和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所默诵效法。然当时的普罗大众面对铺天盖地的烟土,他们有着怎样的生命价值观呢?为了缩短历史与现实的差距,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寻找乡土历史,开展“我来说说上海的烟土”活动。下面是活动片段:

„„

师:1939年6月3号到23号,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2376254斤鸦片,这个“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给英、美鸦片贩子以重击,表现了中华民族禁止毒品的坚定决心。上海在当时烟毒情况如何呢?

生:我们来看一组材料(ppt展示):

材料一: 1843年上海开埠后,鸦片走私迅速发展。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四月到九月二十六日,到达吴淞的走私鸦片有8000箱(每箱鸦片重100斤或120斤)。到咸丰七年(1857年)输入上海的鸦片达22981箱,价值1340万银元。(《上海通志·第四十六卷特记》)

材料二:清道光二十七年估计为16500箱,占全国进口量49.6%。咸丰四年六月至五年五月,上海进口的鸦片货值911万两,远大于一般商品进口值351万两。19世纪70年代,上海鸦片进口量占全国71%,光绪二十年(1894年)占57%。(《上海通志·第四十六卷特记》)

师:从上述二则材料中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社会现状? 生1: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并没有杜绝鸦片在中国的泛滥。 生2: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这52年间,上海鸦片走私猖獗。

师:同学们说得好。从1843年到1894年,在这半个世纪里,上海不仅成为鸦片走私据点,而且成为世界最大的鸦片进口口岸、鸦片转口口岸和鸦片消费口岸。为什么上海会成为烟毒之最呢?

生:我们来看一组材料(ppt展示):

材料一:同治四年(1865年),法租界财政预算总收入10.3万两,其中4.8万两为烟馆及娼赌的营业执照收入。九年,公共租界征烟馆税10496元,光绪七年征烟馆和土行税21593万两,三十二年增至7万多两。(《上海通志·第四十六卷特记》)

材料二:烟馆,专供吸食鸦片的场所。道光十一年上海县城内有1700余家。(《上海通志·第四十六卷特记》)

师:透过材料

一、二,同学们看到了鸦片哪些危害?

生1:鸦片给租界带来巨额收入。租界不顾中国人的死活,只顾自己赚钱,没有人道主义。

生2:鸦片给中国人的身心都带来了摧残。

师:请同学们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1:一群人在烟馆里抽大烟,他们神情麻木,呆滞„„ 生2:我想到了林则徐的话:如果听任鸦片泛滥,中国再也没有健康的人去当兵御敌,国家也没有发兵饷的银子。

师:英国用鸦片这种特殊的商品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厚利的驱使下,租界和国内商人趋之若鹜。面对清政府的软弱无力,古老的国度在烟毒里越陷越深。“上海烟馆甲天下”,烟馆成为上海的一景,烟毒吞噬者人们的肉体与灵魂,无法自拔。

生:我觉得面对生存的社会环境,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有时难免随波逐流。

师:这位同学有思考,好!面对烟毒,难道我们就真的束手无策吗? 生:我们来看一组材料(ppt展示):

材料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4月,租界当局禁闭杨树浦烟馆12家。民国时期也提出禁毒,但禁而不止。解放后,人民政府严禁烟毒,制、贩、运毒转入隐蔽,至1951年底查获贩毒吸毒案123件,缴获鸦片、白粉66两(折合2062.5克)。《杨浦区志·第二十九编政法》

材料二:解放前,本县烟毒较为严重。据民国35年(1946年)县警察局统计,全县登记入册的吸毒者有562人,尚不包括军政警界、地方名流等在内。奉城西街大地主董鸿绶吸服鸦片、海洛因,注射吗啡针,结果倾家荡产,死无葬身之地。沦陷时期,日军常利用吸毒者从事汉奸活动。1949年底,县公安局对贩毒户进行打击。1952年8月29日,县成立禁毒办公室。30日夜,在南桥镇查获烟毒人犯120名,收缴烟液、烟渣、烟枪、烟灯、吗啡针等物品。此年冬,又对残余的地下贩毒犯进行打击。至此,彻底根绝了祸害本县100多年的烟毒弊端。《奉贤县志 ·卷七公安司法志》 师:从杨浦和奉贤区志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禁毒工作彻底。人类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没有平坦的大道。时至今日毒品仍是世界三大公害之一。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

生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已于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于2008年6月1日起实行。法律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它毒品数量大的;

2、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

3、武装掩护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

4、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的。

生3:严格遵守法律,做一名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自己搜集乡土历史,和教师一起设计拓展活动,调动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在以往的《两次鸦片战争》教学中,“林则徐虎门销烟”给学生一个错觉,似乎只有广州一地鸦片猖獗,对于当时真实的社会情况缺乏了解。通过此次拓展活动,学生为之一振,特别是道光十一年上海县城内有烟馆1700余家之多和鸦片吸食者麻木的神情,和今日追求卓越的上海相比,感情落差太大。在真实的史实面前,学生感到面对生活的社会环境,个人的力量渺小,可能会随波逐流。思想的波折出现,而杨浦、奉贤两县区志让学生感到了新中国的伟大,一直无法禁止的烟毒得到解决。法律制度的健全,更是让学生感到要做一名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以往在上这一课时,学生的反映平淡。觉得鸦片离自己很遥远,当学生自己搜集到这些铁证如山的史实时,似往事历历在目,恨曾经的堕落、愚昧。

在基础型课程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不仅激活了乡土资源,而且拉进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提高了教育教学实效。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历史思维的深刻性。

五、研究成效

1.学生史料题答题水平提高

一年的研究时间,研究者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史料题答题水平进行了记录:

2011年12月测试2010级7(1)班,史料题得分率68%,年级排名第三;2012年4月测试,史料题得分率77%,年级排名第一。

2011年12月测试2009级8(2)班,史料题得分率72%,年级排名第二;2012年4月测试,史料题得分率81%,年级排名第一。

2.学生能区分史料的种类

对于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生而言,了解史料是学史初步。只有在了解史料属性的基础上,才能鉴别史料,判断真伪。在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检验时,我采用了2005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开卷中的一道试题: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近年来,争议颇多。某课题小组搜集到如下材料:(共10 分)

① 长篇历史小说《 李鸿章》 ④ 电视剧《 北洋水师》 有关李鸿章的片段

② 一些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⑤ “*”中出版的《 李鸿章反动言论》

③ 网站上评价李鸿章的论文 ⑥ 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1 .为上述材料分类并说明你的分类标准。(5 分) ( 1 )分类标准:

( 2 )分类结果(用序号表示): 2 .上述材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填序号),理由是。(3 分)3 .同学们在所找到的近几年的史学论著中发现,不同学者对李鸿章的评价不完全相同,请你说说其中的原因。(2 分)

教研室提供的答案是开放式的,分类标准很多,如按“历史材料”与“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分;按“材料的种类或载体”分(文字/音像/实物);按“材料的可信程度”分;按“材料的单一性和博杂性”分。

经过对学生答题试卷统计分析,学生基本按“材料的种类或载体”分(文字/音像/实物),数字显示90%的学生能分清史料的类别。史料价值最高的是“⑥ 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因为⑥ 的内容是最原始的材料,95%的学生答对。

3.学生初步掌握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在史料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阅读入手,采用联系、比较、解释、逻辑、判断、归纳、总结等方法解读史料。应该说学生有了解题路径,笔直走最快,弯弯曲曲走,时间缓慢,最后也能到达终点,中间需要老师反复训练。

还是以2005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开卷中李鸿章这道试题来说,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学生关于史料的分类,实物史料、文献史料的价值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实物史料虽然是凝固的历史,但是最有价值的,可以用它来证其它史料。而对于“同学们在所找到的近几年的史学论著中发现,不同学者对李鸿章的评价不完全相同,请你说说其中的原因”这一问,学生回答如何呢?

教研室给的答案也是开放式的:言之成理即可,如答“掌握材料不同”、“所处立场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等。

数字统计显示,学生答题效果不理想,2010级7(1)学生得分率61%,2009级8(2)学生得分率70%。

这一题考查这样一个观点:历史是基于史料、基于视角的解释。不同的史料与视角,结论不同,要学会判断。这既是史学方法,也是在运用史料时的思维方法,还是答题路径。这是人一生受用的思维与方法。

4.学生对历史课兴趣有所增强

历史课大多数学生爱听故事,这是一个好习惯,如何从故事中找到做人的准则,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学科的三维目标,则是需要老师下一番功夫的。本课题在实践中拓展乡土历史,调动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主动寻找史料,在史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

如在上第8课《北洋军阀》时,打开教材,“上海闸北公园里的宋教仁雕像”赫然印入学生的眼脸, “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思索的革命者”,“沉着、坚毅”,“在闸北公园”。“闸北公园近在眼前,有几位同学瞻仰过这位伟人呢?”教室静悄悄的。“同学们想不想去闸北公园看看这位伟人,详细了解他的事迹呢?”学生高兴地接受了一道乡土历史拓展题。

一次、两次„„乡土历史调查,学生兴趣越来越浓,想法也越来越多„„

5.教师对史料的选择、把握与运用的水平提高了

一年的研究,使教师对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理解,从史料的选择到课堂教学的运用,都要重视史料的有效性、针对性。而学生的反应反过来又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增长了史料教学的能力。积极搜集、积累各种史料,建立自己的史料库,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发掘,让史料教学真正成为常态教学。

六、主要结论

1.用足用好课程文本,便于学生了解史料

南宋郑樵在其《通志略·图谱略》中就提到“古之学者为学之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而今的历史教材图文并茂,给师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真正弄懂弄通教材中史料,足以让学生了解史料。 2.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适当补充史料

历史浩如烟海,教材篇幅有限,有时为了上精彩一课,讲透彻,明事理,不得不补充史料。如在上《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时,为了突出林肯个人在战争中的作用,一组“林肯的声音”让林肯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他维护了美国的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他也因此成为“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这一案例让学生明白,历史人物的典型话语,是破解历史事件的“钥匙”,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习得对史料的理解。

3.巧用乡土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但不应拘泥于教材,应该超越教材,尽可能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再现客观世界的本身。巧用乡土历史,可以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知道还有什么。一步一步深入探究,达成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等一些列思维品质。

七、进一步思考

课题进入结题阶段,研究者对课题进程、成果及后续计划进行反思,产生以下认识:

1.研究成效判断的依据科学性不够,影响了判断信度

本次课题研究时间较短,研究对象的样本少,使得数据收集少,准确率不高。尽管研究者根据两次测试情况,给出了学生史料答题水平提高,初步掌握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但随着史料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加大,中间会有变化,忽视了对这一变量的记录,必然影响可信度。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得到弥补。

2.史料教学应循序渐进地推进,切忌盲目急躁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密的常态史料教学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在选择史料时,一要可信,二要有效,三要适合学生。在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时,不可操之过急,应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综上,课题研究虽然告一段落,但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培养的实践研究才刚刚起步。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历史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本课题将在后续的实践中,扬长避短,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发展性与实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0.2.傅斯年.傅孟真先生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52.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说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40.4.胡适.历史科学的方法.胡适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423.5.叶小兵.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历史教学.2004(7).6.胡琮禹.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分类和作用.阴山学刊,2001(9).7.朱文琪.史料教学的实践与价值——以《开辟新航路为例》.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8.李进.史料教学研究综述.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1(3).9.柳依宁.史料教学:循序渐进地推行的实践与思考.中学历史教学,2011(3).10.奚瑾.商周文化的瑰宝.上海市初中历史创意大赛教案,2011.

2012年5月

从学生的作业中提取信息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实践研究

从身份证号码中提取出生日期步骤

初中历史 史料教学之我见

用Excel从身份证号码中提取信息(年龄、性别、出生地)

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

Excel从身份证号中提取出生年月和年龄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实践与研究

我校服装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认识与实践

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