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规划

发布时间:2020-03-02 11:03: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赫章县城关镇扶贫规划

第一章 基本概况及特点

第一节

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臵

城关镇位于赫章县中部,地处川、滇、黔交通要道,是赫章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臵为东经104°43′27″,北纬27°07′30″。东邻野马川镇,西、南和白果镇接壤,北临达依乡、财神镇。平均海拔1500米,地势西高东低,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二、土地现状

根据国土部门提供资料,城关镇土地面积71.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19.9公顷,人均0.25亩;林地面积2399公顷。

三、人口状况

城关镇辖16个村,3个社区,109个村民组,有汉、彝、苗、布衣等17个民族,2009年止总人口13876户5080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75人,占总人口的 5.2%。非农业人口19996人,农业人口30813人。

四、交通状况

城关镇基本村村通公路,沿326国道、212省道的村有9个,沿县道的村5个。

第二节 自然概况

城关镇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 ,年降雨量798毫米,年总积温4745‴ ,无霜期240天。

第三节 资源概况

一、水文资源

城关镇河流属乌江水系,境内前河、后河水在下街村交汇后流向硐上村注入六冲河上游。

河流落差小,深切于四周高山峡谷之中,山高水位低,利用困难,属旱作农业区。

水文特点:除上街村、下街村、小山村、黄泥村、后河村、河边村、河口村、硐上村外,其余村大部分村水源匮乏,干旱严重,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生长主要靠天然降水,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二、土壤资源

全镇土壤有黄壤、黄棕壤和棕壤地带之分,属垂直分布与水平复

1

合分布规律。

三、植被资源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原生林多被破坏。全镇森林植被的主要建群树种有松科、杉科、柏科、樟科、蔷薇科、豆科、杨柳科、山茶科等多种类型。

四、物产资源

物产资源种类繁多,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荞麦;干鲜水果有核桃、板栗、桃子;蔬菜以辣椒、白菜、莴笋、茄子、莲花白为主;中药材有天麻、半夏、杜仲等。

五、劳动力资源

2009年底全镇有劳动力19298个,小学文化7150人,占37%,初 中文化10200人,占5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948人,占10%。 劳动力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6418 人,占33%;从事第三产业的7129人,占36%;外出务工人员1141人,占5%。

第二章 扶贫开发成效、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扶贫开发成效

近几年来,国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全镇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贫困人口逐步减少。全镇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政策,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着力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着力解决群众基本增收门路;以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基点,着力提高群众的基本素质,紧紧围绕“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开展工作,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初见成效,农村贫困人口有所下降,贫困面逐年减少。

第二节 农村贫困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贫困现状

按贫困村综合指标衡量,全镇16 个村有2 个一类贫困村,农村年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贫困人口7500人。

二、贫困原因分析

(一)基础设施落后

1、有3个村交通运输不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水利设施脆弱,全镇有四个村常年干旱面积大,有效灌面低,

2

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人畜饮水较为困难。

3、农村供电质量不高。

4、中低产田土面积达567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6.1%。

(二)社会发展滞后

1、少数农民不掌握农业科技新技术,增收困难。

2、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程度低,农技人员没有很好发挥其职责,农业科技仅停留在绿肥种植、地膜玉米上。

(三)生产生活条件差

1、农户生产与生活资料短缺,人均基本农田少,低产田土比重大。

2、农户经营产业单一,经营规模偏小,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塑料大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设施少,高产优质农作物、蔬菜、水果、畜禽、牧草、林木等引进不多。

3、少数农户生活困难,因病、建房、农业生产、自然灾害等造成了贫困农户,这一部分农户占全镇贫困农户的23%,全镇有残疾人2670人,而贫困残疾人达410人。

第三章 扶贫开发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的科学内涵,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村为单元,以贫困户为主攻对象,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以培植特色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发挥行业扶贫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并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文明新村等结合起来,增强发展活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尊重民意、参与式扶贫原则

采取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方法,开展村情和农户调查,分析贫困问题,尊重村民项目发展意愿,保护弱势群体利益,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组织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农机、交通、国土、城建等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并进行项目优劣分析,制定出技术标准和单位投资概算,对确定项目进行论证,制定配套措施,确保项目资金到村入户,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坚持整合资源、开发式扶贫原则

3

开发式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也是扶贫工作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国家扶持资金用于解决基础设施等“瓶颈”制约的前提下,引导群众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通过发展生产力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走出一条符合实际、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

三、坚持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原则

扶贫开发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开发自然资源、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城镇、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环保事业发展,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坚持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扶贫开发必须与资源保护、计划生育、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

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广大干部群众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改革创新,并在国家的扶持下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六、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原则

扶贫开发离不开政府,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七、坚持统筹安排、整合资金的原则

按照本规划要求,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及地方配套的各类扶贫资金,做到相互匹配、集中使用、保证重点,努力提高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的总体水平。

八、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制定村级规划,做到一村一村规划,一片一片开发,一批一批脱贫,把扶贫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村,落实到户。

以农村最低收入贫困人口为主要扶持对象,确立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科教文化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扶贫开发及综合治理战略

4

第一节 基本任务的确定

以“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为主,以产业发展为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以提高人口素质为本。按照“一次规划、当年投入、两年实施、五年见效”的要求,确定整村推进的建设内容,切实做到规划细化到村、项目安排到户、扶贫政策覆盖到户、各项措施落实到户。

一、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先,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从2010年起,把产业开发作为发展村级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首要任务,调整扶持方式,将扶贫投入的重点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转移。优先把青山村、水坡村、大桥村建成马铃薯、生态畜牧业基地;把河口村、河边村、后河村、新桥村、大桥村、田坝村建成核桃产业基地;在硐上村、黄泥村、卸旗村、青山村建4个蔬菜基地;整合资金用于贫困农户购买种苗、科技培训、基地建设的无偿补助,使每个村建成1至2个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切实改善生活条件

把解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规划建设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农田水利、村组道路、“一建三改”、人畜饮水、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把尚未完成饮水解困任务的农户纳入扶持范围,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用安全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大部分村民小组通砂石路。

三、以提高人口素质为本,着力提升发展能力

把加强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提升人口素质、加强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纳入规划。资金扶持到户,对象培训到人,覆盖贫困劳动力达到100%,同时,整合各种培训资源集中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行特困特扶,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实用技术培训,使贫困农户能够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

同时,把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村级文化室建设、创建文明新村活动、基层组织和基层民主建设等社会事业发展作为缓解贫困、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纳入规划内容。基本实现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文化条件、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

第二节 资金整合的方法

在设计参与式扶贫规划项目扶持和政策支持时,坚持政府统筹主导、市场配臵引导、部门广泛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的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拓展支持渠道。按照“一年集中投入扶持为主,第二年缺什么

5

补什么”的办法,将扶贫资金、部门支持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和自筹资金整合起来,集中投入到重点项目上,力争每村各项资金投入平均达到 157万元左右。其中,整合50%的资金用于产业发展项目,整合30%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整合20%的资金用于提高能力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发展环境项目。

一、资金集中。集中中央、省当年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总量的80%以上,统筹安排到2010年全面启动的整村推进工作中,确保扶贫资金投入力度。

二、政策集成。整合交通、水利、农业、能源、林业、畜牧、土地、民政、卫生、广电等部门各专项发展政策、专项资金,确保扶贫开发项目优先得到足够的扶持。

三、加大信贷支持。加大对贫困农户贴息支持,扶持贫困农户增收项目,解决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各村项目建设。

四、加强帮扶。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参与特色资源开发。每个当年启动项目的村都有一个行政干部驻村帮扶,所在村有一定能力的党员干部都对贫困农户实行结对帮扶。

第三节 扶贫开发的对象

以尚未脱贫的 3079 人贫困人口为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越过贫困线的贫困人口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章 扶贫开发综合治理的目标

第一节 总体目标

第一阶段:到201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力争3800元,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第二阶段:到2015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力争4500元。

全镇2010—2015年扶贫总的奋斗目标是:以农村最低收入贫困人口为主要扶持对象,确立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科教文化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坚持扶贫与扶志(智)相结合,尽快解决剩余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集中连片建设农业产业化扶贫基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逐步改变社会、

6

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基本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真正实现小康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二节 具体目标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全镇人均纯收入到2012年达到3500元、2015年达到4500元以上。到2015年,城镇化比例达到35%左右,农村户均转移1个劳动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村村通油路,100%的村通电,100%的村通邮、通程控电话;全镇农村人口彻底解决饮用水问题,有条件的地方确保人均旱涝保收高产田土达到0.15亩以上;适宜经果林村组的贫困农户人均达到1亩果园;基本消除无房户,贫困农户住房条件有明显改善;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搞好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全面巩固“普九”成果,小学辍学率、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3%以内,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5%以上,扫除青壮年文盲;逐步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90%以上的贫困农户户均1人至少掌握一门适用技术;改善卫生院工作环境,村村建有卫生室并增加1名专职妇保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第六章 扶贫开发综合治理的途径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

一、交通

(一)总体目标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保证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开发,大力构建连接主要通村路的骨架网络,合理规划村组公路建设,确保农用生活物资畅通无阻。

(二)重点项目

到2012年,规划通村油路54公里,通组公路42公里,实现村村通油路,组组通公路。

二、安全饮水及水利工程

(一)总体目标

结合城关镇实际及未来发展要求,抢抓部、省共建毕节水利的大好时机,以切实解决农村工程性缺水问题为重点,以大力夯实水利基础设施为目标,加大对农村安全饮水、中小水源工程、灌区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洼地排涝、水土保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的建设力度,为城关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重点项目

7

1、解决全镇 0.74万人的饮水困难。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扶贫工程

一、村庄整治建设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镇完成100%行政村村庄治理整顿,对60%农户进行全面治理。庭院、主干道路、绿化美化率达95%以上;村内主干道建成柏油路或水泥路,连户水泥便道通达率达95%以上;农村住房按标准改造比例达60%以上;村内整洁卫生,公共场所保洁率90%以上;围绕资源抓好生态有主导产业和良好的运行机制。

(二)规划布局

到2012年,完成16个村37.5%的行政村庄治理整顿(包括村寨绿化、庭院、主干道路、河岸绿化美化),村内主干道建成柏油路或水泥路,完成连户水泥便道建设,改善村级服务设施,以户为单位按标准完成农村住房改造任务,比例达30%(包括改厕、改圈、改厨、改卫)。

到2015年,完成16个村100%的行政村庄治理整顿(包括村寨绿化、庭院、主干道路、河岸绿化美化),村内主干道建成柏油路或水泥路、完成连户水泥便道建设,改善村级服务设施,以户为单位按标准完成农村住房改造任务,比例达60%(包括改厕、改圈、改厨、改卫)。

二、农村危房改造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面推进,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农村危房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和其他农村贫困农户危房改造任务;完成地质灾害户危房改造任务。

(二)建设内容

改造农村危房801户(其中:一级危房627户,

二、三级危房174 户)

三、农村能源建设

(一)建设内容

以一池三改为单元,即农户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时,以沼气建设为龙头,利用沼气池生产的沼液、沼渣优质有机肥料,生产优质水果、优质蔬菜、优质牧草等,利用蔬菜下脚料发展养殖业,如此循环往复,形成猪—沼果(菜、粮等)循环经济模式,达到变废为宝,相互依赖,共同推进,循环发

8

展,增加收益的目的。

(二)建设规模

到2015年,建成沼气池165口。

第三节 农业产业扶贫工程

一、主导产业(生态畜牧业)

(一)总体目标

2012年,全镇通过天然草地改良、“三元结构”种植、冬闲田土种草、岩溶地区草地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畜牧业等工程项目的实施,集中连片建成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1个,新建成连片人工种草0.2万亩,种植绿肥1万亩以上,绿肥转化利用率达 80%,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15%以上。

(二)区域布局及重点产业带

1、项目实施区域布局

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原则,以河口村三江源公司为主,覆盖全镇。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从而拉动全镇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全面发展。

2、产业带规划

产业带主要集中在草地草坡资源丰富、土地宽广、农民养牛经验丰富、积极性高,经济意识强的村组,规划在水坡村、青山村。

二、辅助产业

(一)经果林

1、总体目标

从2010年到2011年,建成1.5 万亩优质核桃基地,使项目区农民依靠核桃产业脱贫致富。

2、基本布局

在15度以上适宜核桃生产的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建立优质核桃基地1.5万亩。

3、产业带规划

以河口村----新桥村----河边村-----大桥村----后河村----田坝村一线为核桃种植主要产业带。

(二)中药材

到2012年,建成4000亩中药材基地。以种植半夏、续断、天麻为主,产业带规划在青山村。

(三)蔬菜种植

1、总体目标

9

到2012年,建立蔬菜生产基地4个,共计4000亩。

2、重点区域布局 (1)冬春季节蔬菜:主要布局在水源方便、地块平整的洞上村----黄泥村----卸旗村一线,产品以辣椒、大蒜、白菜类、甘蓝类蔬菜为主,辅以莴笋、胡萝卜、芹菜、甜脆豌豆、葱蒜类蔬菜等。

(2)夏秋蔬菜:主要布局在海拔较高的青山村,以种植青菜、白菜为主。

三、持续产业 马铃薯产业:

2010—2012年,全镇种植种植马铃薯 1万亩,总产量从2009年的0.9万吨增加到1.2万吨。区域布局主要在青山、大桥、河边、田坝等村。

第四节 社会事业

一、普通教育

(一)义务教育

1、总体目标

2010年,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2%,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62%,小学六年巩固率达82.5%,初中三年巩固率达81%,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73.5%,义务教育完成率达55%;小学师生比达1:26,初中师生比达1:23;小学教师中,专科以上比例达52.53%,初中教师中,本科以上比例达39.1%,教师多渠道交流率为1.47%,校长持证上岗率为100%;小学生均校园占地面积9平方米,初中生均校园占地面积14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面积3.4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面积4.6平方米,体育场地达标率70%,音体美器械达标率70%,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70%,小学计算机生机比202:1,初中计算机生机比33:1,小学生均图书8册,初中生均图书15册。

2012年,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68%,小学六年巩固率达86.5%,初中三年巩固率达86%,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77.3%,义务教育完成率达67%;小学师生比达1:24,初中师生比达1:23,小学教师中,专科以上比例达62.42%,初中教师中,本科以上比例达50.5%,教师多渠道交流率为4.73%,校长持证上岗率为100%;小学生均校园占地面积12平方米,初中生均校园占地面积16.5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面积3.7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面积6平方米,体育场地达标率74%,音体美器械达标率78%,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78%,小学计算机生机比140:1,初中计算机生机比

10

27:1,小学生均图书12册,初中生均图书22册。

2015年,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74.5%,小学六年巩固率达91%,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2%,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3.4%,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小学师生比达1:22,初中师生比达1:20,小学教师中,专科以上比例达73.73%,初中教师中,本科以上比例达62.7%,教师多渠道交流率为6.48%,校长持证上岗率为100%;小学生均校园占地面积15平方米,初中生均校园占地面积21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面积4.59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面积7.2平方米,体育场地达标率95%,音体美器械达标率88%,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88%,小学计算机生机比80:1,初中计算机生机比18:1,小学生均图书18册,初中生均图书25册。

2、主要任务

2009年-201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0.02%,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提高2%,小学六年巩固率提高1.5%,初中三年巩固率提高2.5%,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提高1.83%,义务教育完成率提高3%。

2011年-2012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0.0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提高6%,小学六年巩固率提高4%,初中三年巩固率提高5%,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提高5.27%,义务教育完成率提高12%。

2013年-201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0.0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提高6.5%,小学六年巩固率提高4.5%,初中三年巩固率提高6%,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提高6.1%,义 务教育完成率提高13%;

3、重点项目。

(1)新建城关镇初级中学,建筑面积 3814平方米,校址选在小山村。

(2)黄泥村小学扩建教学综合办公楼1000平方米。

二、农村卫生保健

加强卫生基础建设,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不出县,完善合作医疗体制,减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全镇共有16个行政村,按每村1个村卫生室,除已建好的9个外,仍需新建7个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配臵价值0.7万元的医疗器械和办公设备。每一个村设立一名专职妇保员。

三、社会福利

全镇集中供养五保对象达到58人,力争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稳定在70%以上.

四、农民技术培训

11

加大农村教育培训工作,改变农民劳动意识,创造增收致富空间。到2012年,农民产业技术培训0.8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0.4万人;村组党员干部培训0.1万人。

第五节 农村社会保障工程

一、社会救助

(一)发挥社会人道主义,积极筹集救助资金,实施临时救助困难群众。

(二)将全镇农村五保对象79 户86人供养金逐步提高,同时将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长期保障,年人均保障金1200元,入院供养标准达到人均1800 元,逐步完善五保供养机制。

(三)推进城乡医疗救助。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为全镇农低保对象、优抚对象、五保对象代交参合金,建立了城乡特困群众救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二、农村医保

(一)总体目标

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应参加人员的98%,实现应保尽保,预计到2015年将有3.9万人参加合作医疗。

(二)基本任务

根据中央新医改的政策,全面完善新农合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水平,逐步适当增加农民缴费金额,提高保障能力。到2015年,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筹资比例可由现在的30元增加到60元-100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起付线从现在的100元-300元可降低至0;住院费用最高补偿封顶线从现在的5万元可提高到6-10万元或更高。同时,兼顾门诊报销,门诊报销从现在的150元可提高到每人每年500—700元或更高。每人每种慢性病从现在的3000元可提高到每人每年5000元—1万元或更高的补助标准。建立国家、单位、家庭和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实现社会互助共济,提高筹资水平;参合率均提高到93%以上;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纯收入的10倍以上。

四、计生服务

(一)发展目标

2010年至2015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目标:到2012人口计生年度,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建立健全,干部管理服务能力已适应新时期

12

人口计生工作的开展,新型婚育观念在全镇基本形成。全镇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3‰左右,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0左右,人口规模控制在5.1万人以内,60%的村实现无常住人口政策外多孩出生,30%的村实现无常住人口政策外二孩出生。到2015人口计生年度,全镇出生率控制在12‰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3‰左右,人口规模控制在5.2万人以内,50%的村实现无常住人口政策外二孩出生,80%的村实现无常住人口政策外多孩出生。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到8‰以下,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初见成效,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优质服务体系全面建立,达到省级优质服务基本合格县标准;完善奖励扶助制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二)重点工作

控制人口数量,遏制人口无序增长态势。 第一阶段(2010—2012):继续执行从严从紧的人口计生政策,控制出生人口规模,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措施,有效杜绝政策外多孩出生,控制政策外二孩出生。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总和生育率逐年得到下降。2012年计生年度末人口控制在5.1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左右。

第二阶段(2013—2015):按照总的目标不变,继续加大控制人口数量力度,严控政策外二孩出生,到2015年计生年度末人口控制在5.2万人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89%左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左右。

第七章 重点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本规划涉及基础设施、农业产业扶贫、社会事业项目3大类21个小项,其中:

基础设施建设8个,分别是:交通2个、饮水安全及“三小工程”2个、新农村建设2个、危房改造1个、农村能源建设1个。

农业产业扶贫8个,分别是:生态畜牧业1个、经果林1个、中药材1个、蔬菜4个,持续产业1个。

社会事业3个,分别是:农村教育1个、农村卫生保健2个。 2010年—2015年预计投资总额为13亿元。其中,农业产业扶贫类4亿元,基础设施类6亿元,社会事业类3亿元。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

第八章 保障措施与机制创新

13

第一节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一)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建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把扶贫开发摆在重要位臵,成立项目发展办公室,由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协调企业与项目村的关系,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管理,根据每个村、每一户的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扶持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扶贫规划到户,领导联系到村,帮扶措施到村。涉及项目的贫困农户都必须做到“户建卡、村造册”,农户卡要完整记录农户生产生活和经济现状、农户项目规划建设内容、农户资金物资领用情况、农户项目执行进度与效益等。重点村要根据村级规划建好农户基本情况登记册、农户项目规划登记册、农户资金物资使用登记册、项目监督检查验收登记册、农户实用术培训登记册等,形成全面反映扶贫规划与项目执行的项目管理档案。

(三)成立不同类别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项目实施、技术培训、产品销售、滚动发展事宜的全面落实。

二、资金保障

扶贫资金保障主要是财政投入、部门配套、企业垫付和群众自筹四个部分。

第二节 机制创新

一、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扶贫项目

针对实施的不同项目,分别成立全镇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和组织项目实施,充分调动群众全程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增强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透明度。

二、扶贫资金滚动使用持续发展

(一)扶贫要扶志,新一轮的扶贫工作主要是培育造血功能,为此,扶贫资金应当滚动使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就责无旁贷地应承担起扶贫资金的管理、回收和滚动使用工作。

(二)畜牧业的扶贫资金,可在投入的第四年回收,用作帮扶下一家贫困户;经果林资金在投入的第八年回收,用于经果林项目的滚动发展;蔬菜和中药材扶贫资金在投资见效的当年回收,用于下年的滚动发展(种子种苗款垫付)。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产品销售时就扣除发展资金,完善会计出纳和管理制度,向社员公布资金回收和使用情况,接受社员和

14

审计部门监督,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发展成为农民的经济组织。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
《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人规划 规划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