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承诺书

规划承诺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05 00:57:08 来源:承诺书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规划承诺书

承诺书

慈溪市规划局龙山分局:

因我公司厂区设计建设之初未将汽车货物装卸平台考虑在内。目前为生产发展需要,违规建设了600平方米左右的货物装卸平台。现我公司向规局作如下承诺:我公司将按规划要求进行整改,以符合相关政策要求。

特此承诺!

承诺单位:慈溪市康洁净水设备有限公司

二〇一二年七月四日

推荐第2篇:委托规划设计承诺书

委托规划设计承诺书

经双方洽商云南润恒投资有限公司将西畴项目地块(以下简称项目),委托云南城市规划设计院(曾华院长代表 )进行前期概念性规划设计,以便在与政府的谈判中取得主动。由于前期没有支付相关的设计费用,云南润恒投资有限公司承诺:“如云南润恒投资有限公司在竞标中取得该项目,将与云南城市规划设计院(曾华院长代表)签订正式的委托设计服务合同,合同相关条款双方协商拟定。。 ”

云南润恒投资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2012/9/2

推荐第3篇:施工图审查规划缺项报审承诺书

施工图审查规划缺项报审承诺书

溧阳市建设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

我单位报送的工程,因我方原因:

1、、

2、、

3、, 目前暂无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已取得:□建设工程规划方案审定意见通知书或□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点通知书或□施工建筑图已经规划部门盖章认可】,现委托贵公司先行开展技术性审查工作。

特别承诺:本单位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及时提交贵公司备案,如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批准内容与之前提交的规划方案审定意见通知书或规划设计要点或经规划部门盖章认可的建筑图不一致的,本单位自愿承担相应后果和法律责任!

附件:□工程建设工程规划审定意见通知书及盖章总平面(审定通知书编号)或□工程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点通知书(通知书编号)

(建设单位盖章)

年月日

推荐第4篇:关于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承诺书

关于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承诺书 非常感谢**区政府各级领导对**旧村改造项目的大力支持。我们将不辜负区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的信任。在此,我公司做出如下承诺:

一、提报至**市城规委的规划设计方案一经审核通过,将不再变更,确保项目顺利进展。

二、规划方案审核通过后,我们将按照区政府要求及时开工建设,不因自身原因拖延开工时间。

三、我公司将严格按照市、区有关文件规定,配建保障性住房。

四、我公司将按照市相关规范,配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不能配建的将承担相应的用地分摊费用。

五、我公司将妥善处理好与新海园房地产公司的合同关系,做好村民的安置工作,确保不出现上访。再次感谢区政府给予我公司的支持和帮助,我公司将高标准建设,打造高品质社区。 **村村委 年 月 日 关于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承诺书 **区政府: 非常感谢**区政府各级领导对**项目的大力支持。我们将不辜负区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的信任。在此,我公司做出如下承诺:

一、提报至**市城规委的规划设计方案一经审核通过,将不再变更,确保项目顺利进展。

二、规划方案审核通过后,我们将按照区政府要求及时开工建设,不因自身原因拖延开工时间。

三、我公司将严格按照市、区有关文件规定,配建保障性住房。

四、我公司将按照市相关规范,配建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不能配建的将承担相应的用地分摊费用。

推荐第5篇:竞选村委会主任三年任期规划承诺书

竞选村委会主任三年任期规划承诺

竞选村委会主任三年任期规划承诺书

村的各位村民: 你们好!

非常荣幸能够以村村委会主任候选人的身份站参加本次竞选,首先,我要感谢各位对我的支持和信任,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无论我竞选是否成功,我都要向各位村民表示深深的谢意!

我叫,今年岁,中共党员,初中文化,我是人民的儿子,我热爱这片热土,我热爱这里的人民,这次我直选村委会主任,我确实地感到心潮澎湃,感慨万分。在今天这样一个神圣的时刻,我只想把我的心里话说出来。这次参加竞选村委

会主任这个职务,我认为自己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我的第一个有利条件是:人品正直、工作踏实。

做干部,必须先做人。一个干部无能,最多是件次品,而一个干部的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作为土生土长的村人,我一直十分重视与邻里乡亲和睦相处,能够帮的忙我总是尽力去帮,能够为乡亲们做的事我总是尽力去做。在为人上,我自认为还算公道正派,与人为善,这么多年来我没有和任何人当面红过脸,背后搞过人。我始终认为“吃亏是福”。 第二点:在工作作风上,能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别人不愿做的事我做,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从不揽功避过,假公济私,与人争名利。在担任组长期间,我总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尽量做到“三个满意”,即领导满意、群众满意、企业满意,

第三个有利条件是:发展经济的能力强,能够带领群众奔小康。尽管我的文

化水平不高,但是,多年的社会磨练,培养了我对经济发展的敏锐性。现在的我小有成就,办了我今天虽然是毛遂自荐,但却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只是想向各位领导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

乡亲们,如果我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能够当选,在三年任期中,我将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尽快达到并完成以下的承诺:做到“坚持一个原则,把握两个重点,力求三个转变”。 “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以群众利益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以群众利益为重,绝不以权谋私,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把握两个重点”:

一个重点是经济发展这个重点。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突破发展空间的制约,充分利用我们本地的优势,优化经济结构,逐步建立起适应本地地域产业支撑体系。

第二个重点是农民增收这个重点。搞好老百姓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生活有保障,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带领群众奔小康。 “力求三个转变”是指:

1、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切实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引导群众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风尚。做好村委会周边邻近村的道路路灯亮化工作,方便居民的晚上出行

2、做好村的菜市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形成市场。

3、做好村村民老年娱乐中心,使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工作的透明度不断增强。

另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将继续做好、做到以上承诺,本人将在到三年任期中做到,敬请村民监督、鞭策,如若没实现,本人愿意引咎辞职。 各位领导,父老乡亲们,如果我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我提出的工作思路能够

得到大家的认可,我将珍惜这个机会,尽心、尽力、用良心干好工作,做到权为民用,利为民谋。让我们一起风雨同舟,为了村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12月26日

推荐第6篇:竞选村委会主任三年任期规划承诺书

村的各位村民:

你们好!

非常荣幸能够以村村委会主任候选人的身份站参加本次竞选,首先,我要感谢各位对我的支持和信任,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无论我竞选是否成功,我都要向各位村民表示深深的谢意!

我叫,今年岁,中共党员,初中文化,我是人民的儿子,我热爱这片热土,我热爱这里的人民,这次我直选村委会主任,我确实地感到心潮

澎湃,感慨万分。在今天这样一个神圣的时刻,我只想把我的心里话说出来。这次参加竞选村委会主任这个职务,我认为自己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我的第一个有利条件是:人品正直、工作踏实。

做干部,必须先做人。一个干部无能,最多是件次品,而一个干部的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作为土生土长的村人,我一直十分重视与邻里乡亲和睦相处,能够帮的忙我总是尽力去帮,能够为乡亲们做的事我总是尽力去做。在为人上,我自认为还算公道正派,与人为善,这么多年来我没有和任何人当面红过脸,背后搞过人。我始终认为“吃亏是福”。

第二点:在工作作风上,能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别人不愿做的事我做,要求别人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从不揽功避过,假公济私,与人争名利。在担任组长期间,我总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尽量做到“三个满意”,即领导满意、群众满意、企业满意,

第三个有利条件是:发展经济的能力强,能够带领群众奔小康。尽管我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多年的社会磨练,培养了我对经济发展的敏锐性。现在的我小有成就,办了我今天虽然是毛遂自荐,但却不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只是想向各位领导展示一个真实的自我。

乡亲们,如果我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能够当选,在三年任期中,我将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尽快达到并完成以下的承诺:做到“坚持一个原则,把握两个重点,力求三个转变”。

“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坚持以群众利益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以群众利益为重,绝不以权谋私,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把握两个重点”:

一个重点是经济发展这个重点。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突破发展空间的制约,充分利用我们本地的优势,优化经济结构,逐步建立起适应本地地域产业支撑体系。

第二个重点是农民增收这个重点。搞好老百姓的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生活有保障,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带领群众奔小康。

“力求三个转变”是指:

1、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切实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引导群众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风尚。做好村委会周边邻近村的道路路灯亮化工作,方便居民的晚上出行

2、做好村的菜市场,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形成市场。

3、做好村村民老年娱乐中心,使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工作的透明度不断增强。

另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将继续做好、做到以上承诺,本人将在到三年任期中做到,敬请村民监督、鞭策,如若没实现,本人愿意引咎辞职。

各位领导,父老乡亲们,如果我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我提出的工作思路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将珍惜这个机会,尽心、尽力、用良心干好工作,做到权为民用,利为民谋。让我们一起风雨同舟,为了村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12月26日

推荐第7篇:规划

1 市场形势

1.1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础,本来就是国家投资的重点,

近几年为了刺激经济的发展,各国都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中国的建设规模更庞大,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很多长期规划变成了近期规划,大量的工程建设计划大大提前;大规模的超常规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公司三大模块的整体市场需求量的巨大膨胀。

1.2 轨道交通建设提速,大量二线城市投资建设轨道交通;新兴行业的

蓬勃发展带来新的商机;中西部桥梁、隧道、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提速,特别是中西部重点城市如武汉、长沙、成都、重庆,未来几年的基础建设工程量都十分巨大;

2 公司的目标和战略

2.1 公司的总体目标

2.1.

12.1.2 行业的领袖; 受社会尊敬的企业,受员工爱戴的企业;

2.2 公司的战略

2.2.1 集中所有的精力,在现有三大领域做精做专,做成行业领军企业,做到独一无二;

2.2.2 以工程为先机,以运营为后续,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武器,以科研为后盾,巩固已有市场,深耕细作;

2.2.3做强主业,相邻扩张,扶持轨道交通行业,扶持咨询产业,扶持信

息增值产业;

2.2.4 创新领跑,客户导向;科技兴企,技术先行;

2.3 2011年年度目标

2.3.1 市场营销目标

稳步发展高速公路三大系统,大力发展桥梁隧道综合监控,重点推进城2.3.1.1

市ITS;

2.3.1.2 以上海轨道交通科研及示范工程为锲机,以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为概念,

建立标榜工程,开拓轨交通运营安全新方向,涉足安全生产行业,涉足节能

减排行业,开启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2.3.1.

32.3.1.4 以技术、经验和产品为基础,大力发展设计、咨询产业; 开拓中西部等新兴市场,做强做大;

2.3.1.

52.3.1.6

2.3.1.7

2.3.1.8 建立完善的情报系统,信息采集分析体系; 完善营销管理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 实现营销区域化管理,完善分支机构的建设; 销售指标的完成;

2.3.2 科研目标

研究行业发展趋势,领先客户需求,引导行业发展方向;

不断加深专业深度,尽可能智能化,加大数据挖掘力度;

跟踪最新的技术发展,充分利用新技术,将软件技术、通讯技术、工程2.3.2.1 2.3.2.2 2.3.2.

3管理技术和专业技术完美结合,不断创新;

2.3.2.4 建立核心标准,将核心层和应用层适度分离,以利于减少维护工作量、大规模地推广;

2.3.2.5 真正契合客户的需求,真正解决客户的问题;

2.3.3 内部管理目标

重塑管理理念:

 管理就是把一群平常人整合起来去做不平常的事;

 管理就是服务,不是权利;

 目标和计划的可执行性,可掌控性;

 流程再造,流程优化简化;

 提供平台,提供支持,共同发展(个人和企业一起成长),提供公平竞

争的环境,有能力、有贡献、人品好的上,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公

司利益是判断标准;

 奖惩平衡,论功行赏;

 善于学习其他企业的优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世界上不缺有想法的人,但缺少能将想法变成现实的人;只有最优异的

执行力才能快速胜出;

 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 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进”,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2.3.3.

12.3.3.2 建立企业知识管理体系,构建企业知识库,建立企业知识收集、、存储、

共享、复用、传承、保护机制;

2.3.3.

32.3.3.4 建立知识管理配套培训和带教机制,建立可传承、可发展的人才梯队; 建立目标导向的激励制度,完善人才的培养选拔机制,培养一批德才兼备人才队伍。

2.3.3.5 以KPI为基础,建立各部门从上到下的考核机制,做到公正公平,多劳

多得。

2.3.3.6 建立以客户服务为导向的工作流程,建立由客户向营销部门向工程部门

向技术部门向职能部门的压力传导模式;建立由职能部门向技术部门向工程部门向营销部门的服务传递模式。

推荐第8篇:规划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2010年工作计划

2010年,是实施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学院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启动之年,也是学院争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重要之年。为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学院科学发展,特制定2010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事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基本目标:争创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以优异成绩迎接省示范性高职院校验收;认真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目标,落实和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迎接党建考核;加大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力度,提高教育质量,迎接新一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强化校区建设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生产性实训基地上下功夫,做出特色,打造创业型学院;实施岗位设置管理,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努力完成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在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成绩与经验的基础上,完成“十二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努力创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和节约型校园。

二、主要工作

(一)示范创建工作

1.做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验收工作。按照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要求,努力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确保顺利通过检查验收,为学院争创国家级示范高职学院奠定良好基础。 2.做好新一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要求,紧紧围绕评估指标体系,高标准地做好准备工作。

3.争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省级示范性院校建设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争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这一重要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和服务能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办学特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4.圆满完成学院和江苏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工作。认真总结2008年、2009年数据采集工作,加强管理与指导,不断提高数据采集工作的质量。

(二)教学工作

1.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两重一再”工程,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加大顶岗实习力度,着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加大从行业、企业聘请高水平兼职教师的力度,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与教材建设,提高专业与课程建设水平。完善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建设,完成数字媒体与现代商务、食品安全与营养实训基地验收工作,加快老年产业实训基地建设进程。积极申报省人才培养实验基地。

2.加强专业建设。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要求,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完成2010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工作。组织召开“十二五”专业发展规划研讨会,制定学院专业发展规划。在“9+1”重点建设专业基础上,做好重构人才培养方案试点专业工作,并启动第二批5-8个重点建设专业,努力形成以重点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充分发挥品牌特色专业的辐射 1 带动作用,做好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的验收及新一轮遴选申报工作。结合社会需要和学院实际情况,适度申办新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3.加大课程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课程重塑工程,将课程改革推向深入。设立课程建设专项奖励基金,加大各级各类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奖励力度。以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推进公共课程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一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并组织实施,集中力量开发10门反映现代服务业特点、工学结合的新课程,探索课改的新模式,切实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的创业精神、不断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4.加大顶岗实习工作力度。继续强化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修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完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保证顶岗实习和教学的有效衔接,促进以“轮岗实训”为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通过对顶岗实习工作的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5.加强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立健全教学评优评奖制度,组织学院第一届说课大赛、学院第五届多媒体课件大赛、学院第五届青年教师大奖赛,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做好校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工作。组织开展2010届毕业设计(论文)评优与检查工作、2010届省级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优工作。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和评价,加强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监控和毕业生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加大教学督导力度,切实保障教学质量。召开学院第五届教学工作大会,进一步总结和提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

6.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积极推进“技能+学历”办学模式,发展远程教育,扩大远程教育办学规模。认真做好“专接本”教学和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逐步扩大规模。大力发展政府培训项目,继续推进与南 2 京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中国商业联合会职业店长培训中心和考试中心、大学生SYB创业培训和家政服务等合作项目,不断提高职业培训质量。继续加强成人教育校外班的教学管理,规范校内办班办证工作。

7.加强体育工作。以启动“体育文化节”为契机,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以实际行动迎接2014年在南京举办的青奥会。进一步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步提高学生运动竞技水平。召开学院第二十二届学生运动会。争创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8.加强计算机教学网络资源建设。不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完善网络课程学习中心平台建设工作,不断充实教学资源库,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与共享。做好校园网的升级改造工作,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做好软硬件维护,保障教学需求,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9.做好图书情报和档案工作。改善图书馆和档案馆(筹)的设施设备条件,提高馆藏数量和质量,加强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加强档案管理和电子档案建设,充分发挥图书、档案为教学、科研服务作用。

(三)科技产业工作

1.努力做好科研工作。认真落实科技产业工作会议精神,加大系(院)产学研工作力度,着力提升学院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创新科研机制,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强科技信息中心工作,发挥物流研究所等七个研究所职能,进一步调动教师参加科研的积极性。认真组织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评奖工作,切实加强科研的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和成果管理,定期组织科研成果考核。鼓励教师引进和承担服务地方行业、企业的横向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在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发表论文,鼓励教师申请专利,力争在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立项和评奖中取得更大的成绩,以累累硕果体现科研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之一。

3 2.探索和完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作机制。成立学院资产经营公司并于上半年正式运营,促进我院科技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以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为重点,依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校企合作,学校政府支持”的原则,逐步完善180大学生创业广场和光华综合实训楼运行机制,强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切实发挥学院资产经营公司作用,充分调动系(院)创办经济实体的积极性,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增强经营意识,强化效益管理,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创业实践提供实战平台。

3.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和创业团队建设。根据学院专业建设、科研发展和创新团队建设的需要,以专业、项目为引领,充分发挥各系(院)和专家的积极作用,力争打造10个优秀创新型科技团队和10个创业经营型团队。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和实践“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新机制,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4.做好学报编辑出版与整合工作。寻求有效途径,积极整合现有资源,为打造核心刊物不断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学报》在科研成果形成中的作用。做好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华东地区(江苏)分会筹办工作。

5.开展高职教育应用研究。认真开展服务于学院改革与发展的应用研究,切实发挥高职教育研究对学院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的咨询指导作用。积极开展校际协作和交流,不断扩大学院社会影响。

(四)学生工作

1.做好招生与就业工作。广泛收集就业信息,以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为平台,进一步促进系(院)、企业、学生及社会有关方面的互动、联动,不断提升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力争使今年毕业生就业率和协议就业率保持2009年良好形势。启动毕业生素质和就业质量跟踪调研评估工作。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进一步稳定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圆满完成招生任务。

2.探索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与扶持机制。以180大学生创业广场为 4 主要载体,加强学生创业培训,组织学生创业实践,大力选拔和扶持学生自主创业团队。办好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强化培训学院,进一步完善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成立大学生创业公司,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制定大学生创业资助与考核管理办法和创业团队制度。充分发挥学教师的创业指导作用,打造10个创业指导团队。

3.进一步加强学生常规管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以学生为本,以学风建设和文明宿舍建设为主要抓手,继续推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奖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管理,为贫困生解决后顾之忧。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国防教育、军训工作和安全自护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纪律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对学院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扎实推进团组织建设。进一步办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院,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充分发挥青年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提高团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做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开展党建、团建共建活动平台,推动大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认真做好2010年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通过“学雷锋”活动月、创业计划竞赛、第九届社团巡礼节、“红五月”五四表彰等活动,繁荣社团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加强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5.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积极探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模式,努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作风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同时加强班主任队伍、导师队伍建设,形成全面育人的良好风气。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的标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5 心。以课堂教学、课外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专题讲座等活动,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切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五)对外合作工作

1.巩固国际合作办学成果。不断创新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加强与国外、境外高水平院校在学历教育、培训、学生互派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扩展国际合作项目。落实教师和管理干部选派出国、出境培训计划,努力整合国外、境外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本土化,加大双语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强双语教材建设,提高外语教学和对外交流的能力,不断扩大学院国际合作的影响。按照外事管理工作要求,做好服务与管理工作。

2.加强职教集团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开展职教集团五周年纪念活动,强化职教集团品牌建设,不断扩大职教集团的影响力与知名度。积极开展职教集团专业协作委员会工作,建立职教集团就业信息共享和求职择业平台,进一步推动职教集团成员单位的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

3.创新与拓展校企合作机制与渠道。进一步加强与企业、政府部门的合作,拓展对外合作网络,提升对外合作层次,扩宽对外合作范围。继续加强对各系(院)校政企合作的考核力度,重点突出与大型、特大型企业的合作,每个专业都应有与行业、企业、政府机构合作的项目及协议。不断扩大与加强学院与华润苏果、苏宁电器、中央商场、南京众彩物流、中锐集团、苏食集团等数百家大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开展与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合作,不断提高校政企合作的成效,

(六)校区建设工作

1.完成光华校区综合楼和大学生创业广场的建设任务,全面推进180 6 项目的规划和建设,完成水电、钻探、设计等审批手续。

2.开工建设文化艺术楼,争取年底前封顶。

3.全面完成教师公寓工程建设任务,继续做好售房的后续工作。4.进一步打造生态型、园林式校园。加强学院环境建设,在南京市绿化先进单位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系(院)对风景园区建设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育人与学习环境,为争创江苏省绿化先进单位打好基础。

(七)后勤保障工作

1.进一步加强后勤管理。构建和谐后勤,确保后勤稳定,进一步提升后勤服务与保障的能力与水平。认真做好饮食卫生管理和防疫工作,完善水电管理奖励办法,拓展物业管理范围,巩固和扩大文明食堂、文明宿舍建设成果,争创“节水型高校”。加强资产管理,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增强勤俭意识,节约办学资源,提升办学效益,努力建设节约型学院。

2.坚持做大、做强、做出特色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探索车辆、文印等方面改革,构建具有教育行业特色、遵循市场规律的专业化、企业化的后勤服务体系。切实加强后勤集团工作,扩大服务市场,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努力为学院教学、科研和师生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服务,力争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促进学院资产的增值保值。

3.加强财务管理。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强财务的预算管理,严格执行年度财务预算,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为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强经费的使用管理,做好基建财务核算和项目竣工财务决算工作。加强院系级财务管理,完善财务委派制度。继续开展“规范收费示范校”活动,推进校园一卡通工程,严格执行收费政策,规范各类收费。

(八)其他工作

1.注意关心广大教职工生活。继续做好教师公寓、房贴、公积金、体 7 检、教职工运动会等方面工作,稳步提升教职工收入水平。根据省房改办通知精神,完成全院教职工2010年度住房公积金、职工逐月住房补贴调整测算、核定、上报审批工作。

2.重视离退休工作。健全离退休工作管理制度,关心离退休教职工的思想、健康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改善离退休同志的生活待遇,在全院形成尊老、敬老、养老的良好氛围;重视发挥离退休教职工的作用,主动听取离退休教职工的意见和要求,争取老同志对学院改革、发展和稳定工作的大力支持和理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进一步加强关工委工作。强化关工委的领导班子和组织机构建设,发挥关工委六个工作委员会的作用,逐步建立完善院系二级关工委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对贫困生跟踪调研机制,充分发挥离退休教职工在关工委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推动帮困助学工作的开展,促进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成长。

4.推进校友会建设。以校友会作为学院拓展社会资源的重要载体,为学院发展构建良好外部环境。成立南通、苏州校友会分会,努力增加校友会分会,扩大校友会成员,完善校友会网络,进一步密切校友和母校之间的联系。

5.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领导,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确保学院计划生育工作目标100%完成。

三、保障措施

(一)党建工作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把学院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加强学习型党委和学习型党总支建设,积极探索政治理论学习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改革创新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8 的形式与方法,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不断扩大学习成果。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党委的驾驭能力和领导学院发展能力,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要求,充分发挥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大在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干部中的党员发展力度,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好党支部的量化考核工作,努力把党总支、党支部建设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加强党校建设,充分发挥党校在干部培训和党员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学院发展这个中心,努力做到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的高度一致,组织上行动上的高度统一,把院系二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勇于改革,务实创新,团结协调,廉洁勤政,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强集体。

4.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落实《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推行党代会代表常任制,坚持民主集中制,深入调研,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促进党内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提高决策水平。

5.做好党建考核工作。以党建考核优秀的标准,将党建考核工作与学院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全院党员积极参与,严格按照考核指标体系要求,高标准完成资料的准备和整理工作,落实工作责任。

(二)规划工作

1.努力完成学院“十一五”规划的任务。对“十一五”规划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认真总结学院执行“十一五”规划的成绩和不足。

2.研究制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在深入总结和调研基础上,广泛征求各部门、各方面、各系(院)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充分发挥改革发展研究室、高职研究室的作用,切实做到《规划》形成的过程,是认真总 9 结过去、全面规划未来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发挥集体智慧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广泛共识的过程。

3.进一步统筹安排学院两个校区的功能定位。调研讨论并制定完善校区布局调整规划方案,充分发挥两个校区的特点和优势,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人事工作

1.完成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根据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对学院人事管理工作的新要求,结合学院实际,合理设置岗位。制定各级各类岗位任务书,下达各类岗位目标任务。同时加强各类人员履行职责的考核,形成能上能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2.制定绩效分配办法。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坚持教学科研为中心,建立以业绩和贡献为主的院内收入分配体制。通过强化考核,在全院形成比贡献、创佳绩的良好氛围。

3.不断完善干部考核机制。修订完善干部考核方案,综合运用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实绩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全面客观准确地考核评价领导干部,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4.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干部素质培训学院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干部的科学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任务执行能力。

5.加大师资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组织开展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的评选活动,积极培育和申报省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组织开展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双十优”评选和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开展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访问工程师”制度,加强对教师进修培训的考核与管理,再造教师职教新能力。

6.积极做好职称评聘与管理工作。根据省教育厅新的高职院校职称评 10 审条件,完善学院职称评审制度,发挥职称评聘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五)纪检、监察和审计工作

1.加强纪检监察工作。紧扣加强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主题,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系列教育活动,重点抓好中层以上干部、重点岗位干部及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教育。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若干条例》、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函询等制度,开展“廉政文化周”活动,完成清风园教育景点建设。完善招生、工程建设、设备物资采购、图书教材等重点领域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继续与江宁区、白下区检察院合作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

2.加强审计工作力度。认真贯彻《经济责任审计条例》,做好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对专项经费和科研经费的审计,坚持基建、维修项目的跟踪审计和竣工决算审计,努力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果。

3.做好信访工作。积极整合信访资源,提高信访工作质量。各级领导干部和责任部门应贯彻落实信访工作条例,努力做好信访工作,妥善解决师生员工关注的热点问题,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本单位、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维护校园稳定,促进校园和谐。

(六)宣传教育、统战、工会等工作

1.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做好宣传工作,加强与社会的交流,积极宣传学院的成功经验,扩大学院的知名度,树立学院良好形象。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以先进文化和高雅艺术占领校园文化阵地,把时代精神和高尚情操融入到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挖掘经贸的精神和专业文化内涵,加快校园文化围墙的建设,科学规划,分步实施,进一步提升学院的文化内涵,努力营造具有经贸特色的校园文化。

11 2.继续加强和推进统战工作。建立定期向党外人士通报学院工作情况制度,积极为党外人士参政、议政创造条件,发挥民主党派的参谋和监督作用。

3.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妇委会作用。做好工会、教代会换届选举工作,建立和完善院系二级工会基层组织机构,积极推进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继续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增强透明度,不断增进和提高广大教职工的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进一步推进和谐学院建设。关心妇女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积极做好学院“巾帼文明示范岗”、“巾帼岗位明星”的评选和组织工作,营造和谐发展环境。召开学院首届妇女代表大会。

(七)综合治理与安全稳定工作

1.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全力打造平安校园。通过学院教育与系(院)教育相结合、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专题教育和一般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安全法制教育和普法活动。签订和落实安全目标责任书,启动校区单体电子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落实消防管理责任,确保不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安全事故,努力营造学院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2.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切实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制定和签订学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二级责任书,修订并落实各种应急预案,健全预警机制和各项安全管理办法,定期召开学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2010年学院正处在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进一步实现外延发展和内涵建设同步提高,全院上下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科学规划未来,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完成“十一五”规划划上圆满的句号,为创建高水平示范性高职学院努力奋斗!

推荐第9篇:规划

集安市财政局“六五”普法工作规划

按照省财政厅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财政工作的实际情况,现制定集安市财政系统“六五”(2011-2015) 普法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财政改革发展实际,按照财政厅“六五”普法工作总体要求,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与法治财政建设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地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为财政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工作原则:

1.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市财政系统要围绕“十二五”期间集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针对性地安排和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各项任务,大力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2.以人为本,服务群众。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紧贴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和期盼,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服务群众中引导群众、教育群众。 3.联系实际,分类指导。全市财政系统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普法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方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4.学用结合,普治并举。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财政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推进依法理财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推进法治财政实践的过程中丰富法制宣传教育内涵、提高法制宣传教育效果、巩固法制宣传教育成果。

5.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认真总结经验,把握工作规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改变原来财政普法活动零星、分散的特点,创新集中宣传模式,改进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充分体现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和创造性,始终保持我市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二、目标和任务

总体目标。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强化广大财政干部、职工法治理念,提高全市财政系统依法管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全社会财政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为全面推进法治财政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内容包括:

(一)财政干部、职工熟练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行政、财政等法律、法规,带头守法,严格执法。财政系统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的各项制度和规定进一步落实,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显著增强。广大财政干部、职工积极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合法行使执法权,依法行政依法理财水平明显提升。

(二)财务会计人员掌握国家有关财政、税收、财务、会计等法律法规知识,遵守国家财税法律制度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财政法律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明显提高。

(三)公民主动学习和了解财政法律法规知识的意愿进一步增强,财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财政法律法规得到广泛遵守,财政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财政法治实践活动更加深入,法制宣传教育更加彰显法治财政的理念。全市财政系统依法行政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和法治财政建设工作持续深入,形成更大影响、更高层次的财政法治品牌,财政管理的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

总体任务。紧密结合全市财政改革发展和法治财政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着力构建财政法治文化平台,广泛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市财政系统干部、职工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法治财政建设进程。具体抓好七方面重点工作:

(一)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统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继续突出宪法的学习宣传,进一步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国家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意识,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使宪法、法律的权威和精神得到全社会最广泛的尊重。深入学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意义、基本经验、基本特征,进一步加大基本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法制宣传教育全过程,大力培育和弘扬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努力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二)深入学习宣传行政法律制度。进一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等国家各项行政法律制度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意见》(财法[2011]14号)等文件,准确把握全市财政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努力创新事关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工作全局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财政制度建设质量,切实提高财政法律制度执行效力,加大财政政务公开和预算公开力度,加快推进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三)深入学习宣传财政法律法规。密切联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际,进一步学习宣传与财政中心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财政政策。配合国家和我省立法进程,进一步学习宣传《预算法》、《政府采购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及“六五”期间新制定和修订的财政法律、法规、规章。进一步学习宣传各项重大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四)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活动。把财政法制宣传工作与实施全市财政“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财政改革和发展任务相结合,采取各种有效形式,利用“12.4”法制宣传日、各种纪念活动等时机,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经常性财政法制宣传系列活动。根据财政部、全省和全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部署,积极参加法律咨询、知识竞赛、法制征文等活动,在各种活动中广泛宣传财政法规政策和法治财政建设成果。

(五)积极组织开展财政法制教育工作。将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与财政干部、职工岗位培训教育相结合,与财会人员职业教育相结合,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加强法治财政建设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财政法律法规教育和培训,不断增强财政部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和水平。

(六)大力推进乡镇财政普法实践。探索开展乡镇法治财政建设,将乡镇财政纳入全市法治财政建设工作体系,依法规范乡镇财政管理。同时,大力开展乡镇财政干部法制轮训,系统提高乡镇财政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三、对象和要求

财政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全市财政系统干部、职工、广大财务会计人员和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公民,重点是局机关干部、财政执法人员和乡镇基层财政干部。

(一)大力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着力增强财政部门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集体学法、法制讲座、法制培训、领导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和做法,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制度化。利用各种形式加大对财政部门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促使领导干部转变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

(二)突出抓好财政干部学法用法。加大法制培训力度,建立财政干部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坚持和完善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制度,定期组织财政干部、职工参加通用法律知识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的培训、学习,并把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广大财政干部、职工要积极参加培训、学习,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抓好乡镇财政干部法制培训。积极开展基层财政干部法制培训工作,重点学习行政、财税法律法规及相关财政政策等知识。

(四)继续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培养行政执法人员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深入推行行政执法人员岗前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制度,严格执行考试合格方可领取行政执法证件和上岗执法的规定。

(五)积极开展财务会计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积极组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广大财务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有关财税、财务、会计等法律法规知识,努力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人员和广大财务会计人员的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诚信守法、依法办事的观念,增强遵守国家财经法规的自觉性。

(六)加大对社会公众财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采取各种方式向社会宣传财政法律知识和财政惠民政策,推动财政信息公开,增强全社会的财政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使社会公众增加对财政政策和财政信息的了解,增强对财政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努力推进公共财政建设。

四、工作步骤和安排

全市财政系统“六五”普法规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11月前,市财政局根据全省财政“六五”普法规划要求,制定全市财政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并做好宣传动员部署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至2015年,根据“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制定年度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并于年底进行总结。要根据规划和年度计划,结合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突出年度普法工作重点,组织法制培训班、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演出等系列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财政法制工作。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5年下半年,财政系统要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六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六五”普法实施情况进行自查,做好查漏补缺和总结验收工作。

五、组织领导和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市财政系统要进一步提高对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认识,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的领导,把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完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局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科室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全市财政系统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理财领导小组。

(三)建立工作责任制。全市财政系统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建立和实行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市局有关科室要分解法制宣传教育职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相互配合,有效组织财政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努力完成“六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集安市财政局 二○一一年十月六日

推荐第10篇:规划

赫章县城关镇扶贫规划

第一章 基本概况及特点

第一节

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臵

城关镇位于赫章县中部,地处川、滇、黔交通要道,是赫章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臵为东经104°43′27″,北纬27°07′30″。东邻野马川镇,西、南和白果镇接壤,北临达依乡、财神镇。平均海拔1500米,地势西高东低,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二、土地现状

根据国土部门提供资料,城关镇土地面积71.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19.9公顷,人均0.25亩;林地面积2399公顷。

三、人口状况

城关镇辖16个村,3个社区,109个村民组,有汉、彝、苗、布衣等17个民族,2009年止总人口13876户5080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675人,占总人口的 5.2%。非农业人口19996人,农业人口30813人。

四、交通状况

城关镇基本村村通公路,沿326国道、212省道的村有9个,沿县道的村5个。

第二节 自然概况

城关镇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8‴ ,年降雨量798毫米,年总积温4745‴ ,无霜期240天。

第三节 资源概况

一、水文资源

城关镇河流属乌江水系,境内前河、后河水在下街村交汇后流向硐上村注入六冲河上游。

河流落差小,深切于四周高山峡谷之中,山高水位低,利用困难,属旱作农业区。

水文特点:除上街村、下街村、小山村、黄泥村、后河村、河边村、河口村、硐上村外,其余村大部分村水源匮乏,干旱严重,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生长主要靠天然降水,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二、土壤资源

全镇土壤有黄壤、黄棕壤和棕壤地带之分,属垂直分布与水平复

1

合分布规律。

三、植被资源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原生林多被破坏。全镇森林植被的主要建群树种有松科、杉科、柏科、樟科、蔷薇科、豆科、杨柳科、山茶科等多种类型。

四、物产资源

物产资源种类繁多,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马铃薯、荞麦;干鲜水果有核桃、板栗、桃子;蔬菜以辣椒、白菜、莴笋、茄子、莲花白为主;中药材有天麻、半夏、杜仲等。

五、劳动力资源

2009年底全镇有劳动力19298个,小学文化7150人,占37%,初 中文化10200人,占5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948人,占10%。 劳动力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的6418 人,占33%;从事第三产业的7129人,占36%;外出务工人员1141人,占5%。

第二章 扶贫开发成效、现状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扶贫开发成效

近几年来,国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全镇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明显缓解,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贫困人口逐步减少。全镇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贫政策,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着力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线,着力解决群众基本增收门路;以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基点,着力提高群众的基本素质,紧紧围绕“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开展工作,基础设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初见成效,农村贫困人口有所下降,贫困面逐年减少。

第二节 农村贫困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贫困现状

按贫困村综合指标衡量,全镇16 个村有2 个一类贫困村,农村年纯收入在1500元以下贫困人口7500人。

二、贫困原因分析

(一)基础设施落后

1、有3个村交通运输不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水利设施脆弱,全镇有四个村常年干旱面积大,有效灌面低,

2

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灌溉的需要。人畜饮水较为困难。

3、农村供电质量不高。

4、中低产田土面积达567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6.1%。

(二)社会发展滞后

1、少数农民不掌握农业科技新技术,增收困难。

2、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程度低,农技人员没有很好发挥其职责,农业科技仅停留在绿肥种植、地膜玉米上。

(三)生产生活条件差

1、农户生产与生活资料短缺,人均基本农田少,低产田土比重大。

2、农户经营产业单一,经营规模偏小,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塑料大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设施少,高产优质农作物、蔬菜、水果、畜禽、牧草、林木等引进不多。

3、少数农户生活困难,因病、建房、农业生产、自然灾害等造成了贫困农户,这一部分农户占全镇贫困农户的23%,全镇有残疾人2670人,而贫困残疾人达410人。

第三章 扶贫开发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的科学内涵,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村为单元,以贫困户为主攻对象,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以培植特色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发挥行业扶贫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并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文明新村等结合起来,增强发展活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尊重民意、参与式扶贫原则

采取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方法,开展村情和农户调查,分析贫困问题,尊重村民项目发展意愿,保护弱势群体利益,激发群众参与热情,组织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农机、交通、国土、城建等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并进行项目优劣分析,制定出技术标准和单位投资概算,对确定项目进行论证,制定配套措施,确保项目资金到村入户,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坚持整合资源、开发式扶贫原则

3

开发式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也是扶贫工作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国家扶持资金用于解决基础设施等“瓶颈”制约的前提下,引导群众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通过发展生产力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走出一条符合实际、有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

三、坚持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原则

扶贫开发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开发自然资源、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城镇、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环保事业发展,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坚持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

扶贫开发必须与资源保护、计划生育、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原则

贫困地区脱贫致富,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更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广大干部群众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真抓实干、改革创新,并在国家的扶持下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六、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原则

扶贫开发离不开政府,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七、坚持统筹安排、整合资金的原则

按照本规划要求,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好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及地方配套的各类扶贫资金,做到相互匹配、集中使用、保证重点,努力提高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的总体水平。

八、坚持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原则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制定村级规划,做到一村一村规划,一片一片开发,一批一批脱贫,把扶贫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实到村,落实到户。

以农村最低收入贫困人口为主要扶持对象,确立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科教文化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扶贫开发及综合治理战略

4

第一节 基本任务的确定

以“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为主,以产业发展为先,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以提高人口素质为本。按照“一次规划、当年投入、两年实施、五年见效”的要求,确定整村推进的建设内容,切实做到规划细化到村、项目安排到户、扶贫政策覆盖到户、各项措施落实到户。

一、以农业产业发展为先,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从2010年起,把产业开发作为发展村级经济和农民增收的首要任务,调整扶持方式,将扶贫投入的重点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转移。优先把青山村、水坡村、大桥村建成马铃薯、生态畜牧业基地;把河口村、河边村、后河村、新桥村、大桥村、田坝村建成核桃产业基地;在硐上村、黄泥村、卸旗村、青山村建4个蔬菜基地;整合资金用于贫困农户购买种苗、科技培训、基地建设的无偿补助,使每个村建成1至2个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切实改善生活条件

把解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规划建设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农田水利、村组道路、“一建三改”、人畜饮水、中低产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把尚未完成饮水解困任务的农户纳入扶持范围,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用安全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大部分村民小组通砂石路。

三、以提高人口素质为本,着力提升发展能力

把加强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提升人口素质、加强能力建设的战略任务纳入规划。资金扶持到户,对象培训到人,覆盖贫困劳动力达到100%,同时,整合各种培训资源集中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行特困特扶,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实用技术培训,使贫困农户能够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

同时,把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村级文化室建设、创建文明新村活动、基层组织和基层民主建设等社会事业发展作为缓解贫困、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纳入规划内容。基本实现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文化条件、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

第二节 资金整合的方法

在设计参与式扶贫规划项目扶持和政策支持时,坚持政府统筹主导、市场配臵引导、部门广泛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的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拓展支持渠道。按照“一年集中投入扶持为主,第二年缺什么

5

补什么”的办法,将扶贫资金、部门支持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和自筹资金整合起来,集中投入到重点项目上,力争每村各项资金投入平均达到 157万元左右。其中,整合50%的资金用于产业发展项目,整合30%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整合20%的资金用于提高能力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发展环境项目。

一、资金集中。集中中央、省当年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总量的80%以上,统筹安排到2010年全面启动的整村推进工作中,确保扶贫资金投入力度。

二、政策集成。整合交通、水利、农业、能源、林业、畜牧、土地、民政、卫生、广电等部门各专项发展政策、专项资金,确保扶贫开发项目优先得到足够的扶持。

三、加大信贷支持。加大对贫困农户贴息支持,扶持贫困农户增收项目,解决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各村项目建设。

四、加强帮扶。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参与特色资源开发。每个当年启动项目的村都有一个行政干部驻村帮扶,所在村有一定能力的党员干部都对贫困农户实行结对帮扶。

第三节 扶贫开发的对象

以尚未脱贫的 3079 人贫困人口为扶贫开发的主要对象,帮助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扶贫成果;提高越过贫困线的贫困人口持续发展能力。

第五章 扶贫开发综合治理的目标

第一节 总体目标

第一阶段:到201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力争3800元,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第二阶段:到2015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力争4500元。

全镇2010—2015年扶贫总的奋斗目标是:以农村最低收入贫困人口为主要扶持对象,确立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科教文化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坚持扶贫与扶志(智)相结合,尽快解决剩余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集中连片建设农业产业化扶贫基地,增加贫困人口收入,逐步改变社会、

6

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基本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真正实现小康创造有利的条件。

第二节 具体目标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通过产业扶贫实现全镇人均纯收入到2012年达到3500元、2015年达到4500元以上。到2015年,城镇化比例达到35%左右,农村户均转移1个劳动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实现村村通油路,100%的村通电,100%的村通邮、通程控电话;全镇农村人口彻底解决饮用水问题,有条件的地方确保人均旱涝保收高产田土达到0.15亩以上;适宜经果林村组的贫困农户人均达到1亩果园;基本消除无房户,贫困农户住房条件有明显改善;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搞好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全面巩固“普九”成果,小学辍学率、初中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和3%以内,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95%以上,扫除青壮年文盲;逐步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90%以上的贫困农户户均1人至少掌握一门适用技术;改善卫生院工作环境,村村建有卫生室并增加1名专职妇保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第六章 扶贫开发综合治理的途径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

一、交通

(一)总体目标

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保证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开发,大力构建连接主要通村路的骨架网络,合理规划村组公路建设,确保农用生活物资畅通无阻。

(二)重点项目

到2012年,规划通村油路54公里,通组公路42公里,实现村村通油路,组组通公路。

二、安全饮水及水利工程

(一)总体目标

结合城关镇实际及未来发展要求,抢抓部、省共建毕节水利的大好时机,以切实解决农村工程性缺水问题为重点,以大力夯实水利基础设施为目标,加大对农村安全饮水、中小水源工程、灌区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洼地排涝、水土保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的建设力度,为城关镇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重点项目

7

1、解决全镇 0.74万人的饮水困难。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扶贫工程

一、村庄整治建设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镇完成100%行政村村庄治理整顿,对60%农户进行全面治理。庭院、主干道路、绿化美化率达95%以上;村内主干道建成柏油路或水泥路,连户水泥便道通达率达95%以上;农村住房按标准改造比例达60%以上;村内整洁卫生,公共场所保洁率90%以上;围绕资源抓好生态有主导产业和良好的运行机制。

(二)规划布局

到2012年,完成16个村37.5%的行政村庄治理整顿(包括村寨绿化、庭院、主干道路、河岸绿化美化),村内主干道建成柏油路或水泥路,完成连户水泥便道建设,改善村级服务设施,以户为单位按标准完成农村住房改造任务,比例达30%(包括改厕、改圈、改厨、改卫)。

到2015年,完成16个村100%的行政村庄治理整顿(包括村寨绿化、庭院、主干道路、河岸绿化美化),村内主干道建成柏油路或水泥路、完成连户水泥便道建设,改善村级服务设施,以户为单位按标准完成农村住房改造任务,比例达60%(包括改厕、改圈、改厨、改卫)。

二、农村危房改造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面推进,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农村危房五保户、低保户、困难户和其他农村贫困农户危房改造任务;完成地质灾害户危房改造任务。

(二)建设内容

改造农村危房801户(其中:一级危房627户,

二、三级危房174 户)

三、农村能源建设

(一)建设内容

以一池三改为单元,即农户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相结合,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时,以沼气建设为龙头,利用沼气池生产的沼液、沼渣优质有机肥料,生产优质水果、优质蔬菜、优质牧草等,利用蔬菜下脚料发展养殖业,如此循环往复,形成猪—沼果(菜、粮等)循环经济模式,达到变废为宝,相互依赖,共同推进,循环发

8

展,增加收益的目的。

(二)建设规模

到2015年,建成沼气池165口。

第三节 农业产业扶贫工程

一、主导产业(生态畜牧业)

(一)总体目标

2012年,全镇通过天然草地改良、“三元结构”种植、冬闲田土种草、岩溶地区草地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畜牧业等工程项目的实施,集中连片建成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1个,新建成连片人工种草0.2万亩,种植绿肥1万亩以上,绿肥转化利用率达 80%,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15%以上。

(二)区域布局及重点产业带

1、项目实施区域布局

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连片,因地制宜,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原则,以河口村三江源公司为主,覆盖全镇。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从而拉动全镇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全面发展。

2、产业带规划

产业带主要集中在草地草坡资源丰富、土地宽广、农民养牛经验丰富、积极性高,经济意识强的村组,规划在水坡村、青山村。

二、辅助产业

(一)经果林

1、总体目标

从2010年到2011年,建成1.5 万亩优质核桃基地,使项目区农民依靠核桃产业脱贫致富。

2、基本布局

在15度以上适宜核桃生产的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建立优质核桃基地1.5万亩。

3、产业带规划

以河口村----新桥村----河边村-----大桥村----后河村----田坝村一线为核桃种植主要产业带。

(二)中药材

到2012年,建成4000亩中药材基地。以种植半夏、续断、天麻为主,产业带规划在青山村。

(三)蔬菜种植

1、总体目标

9

到2012年,建立蔬菜生产基地4个,共计4000亩。

2、重点区域布局 (1)冬春季节蔬菜:主要布局在水源方便、地块平整的洞上村----黄泥村----卸旗村一线,产品以辣椒、大蒜、白菜类、甘蓝类蔬菜为主,辅以莴笋、胡萝卜、芹菜、甜脆豌豆、葱蒜类蔬菜等。

(2)夏秋蔬菜:主要布局在海拔较高的青山村,以种植青菜、白菜为主。

三、持续产业 马铃薯产业:

2010—2012年,全镇种植种植马铃薯 1万亩,总产量从2009年的0.9万吨增加到1.2万吨。区域布局主要在青山、大桥、河边、田坝等村。

第四节 社会事业

一、普通教育

(一)义务教育

1、总体目标

2010年,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12%,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62%,小学六年巩固率达82.5%,初中三年巩固率达81%,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73.5%,义务教育完成率达55%;小学师生比达1:26,初中师生比达1:23;小学教师中,专科以上比例达52.53%,初中教师中,本科以上比例达39.1%,教师多渠道交流率为1.47%,校长持证上岗率为100%;小学生均校园占地面积9平方米,初中生均校园占地面积14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面积3.4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面积4.6平方米,体育场地达标率70%,音体美器械达标率70%,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70%,小学计算机生机比202:1,初中计算机生机比33:1,小学生均图书8册,初中生均图书15册。

2012年,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68%,小学六年巩固率达86.5%,初中三年巩固率达86%,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77.3%,义务教育完成率达67%;小学师生比达1:24,初中师生比达1:23,小学教师中,专科以上比例达62.42%,初中教师中,本科以上比例达50.5%,教师多渠道交流率为4.73%,校长持证上岗率为100%;小学生均校园占地面积12平方米,初中生均校园占地面积16.5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面积3.7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面积6平方米,体育场地达标率74%,音体美器械达标率78%,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78%,小学计算机生机比140:1,初中计算机生机比

10

27:1,小学生均图书12册,初中生均图书22册。

2015年,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74.5%,小学六年巩固率达91%,初中三年巩固率达92%,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3.4%,义务教育完成率达80%;小学师生比达1:22,初中师生比达1:20,小学教师中,专科以上比例达73.73%,初中教师中,本科以上比例达62.7%,教师多渠道交流率为6.48%,校长持证上岗率为100%;小学生均校园占地面积15平方米,初中生均校园占地面积21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面积4.59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面积7.2平方米,体育场地达标率95%,音体美器械达标率88%,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88%,小学计算机生机比80:1,初中计算机生机比18:1,小学生均图书18册,初中生均图书25册。

2、主要任务

2009年-201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0.02%,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提高2%,小学六年巩固率提高1.5%,初中三年巩固率提高2.5%,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提高1.83%,义务教育完成率提高3%。

2011年-2012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0.0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提高6%,小学六年巩固率提高4%,初中三年巩固率提高5%,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提高5.27%,义务教育完成率提高12%。

2013年-201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0.0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提高6.5%,小学六年巩固率提高4.5%,初中三年巩固率提高6%,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提高6.1%,义 务教育完成率提高13%;

3、重点项目。

(1)新建城关镇初级中学,建筑面积 3814平方米,校址选在小山村。

(2)黄泥村小学扩建教学综合办公楼1000平方米。

二、农村卫生保健

加强卫生基础建设,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不出县,完善合作医疗体制,减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全镇共有16个行政村,按每村1个村卫生室,除已建好的9个外,仍需新建7个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配臵价值0.7万元的医疗器械和办公设备。每一个村设立一名专职妇保员。

三、社会福利

全镇集中供养五保对象达到58人,力争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稳定在70%以上.

四、农民技术培训

11

加大农村教育培训工作,改变农民劳动意识,创造增收致富空间。到2012年,农民产业技术培训0.8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0.4万人;村组党员干部培训0.1万人。

第五节 农村社会保障工程

一、社会救助

(一)发挥社会人道主义,积极筹集救助资金,实施临时救助困难群众。

(二)将全镇农村五保对象79 户86人供养金逐步提高,同时将农村五保对象全部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长期保障,年人均保障金1200元,入院供养标准达到人均1800 元,逐步完善五保供养机制。

(三)推进城乡医疗救助。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为全镇农低保对象、优抚对象、五保对象代交参合金,建立了城乡特困群众救助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二、农村医保

(一)总体目标

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应参加人员的98%,实现应保尽保,预计到2015年将有3.9万人参加合作医疗。

(二)基本任务

根据中央新医改的政策,全面完善新农合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水平,逐步适当增加农民缴费金额,提高保障能力。到2015年,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筹资比例可由现在的30元增加到60元-100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起付线从现在的100元-300元可降低至0;住院费用最高补偿封顶线从现在的5万元可提高到6-10万元或更高。同时,兼顾门诊报销,门诊报销从现在的150元可提高到每人每年500—700元或更高。每人每种慢性病从现在的3000元可提高到每人每年5000元—1万元或更高的补助标准。建立国家、单位、家庭和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实现社会互助共济,提高筹资水平;参合率均提高到93%以上;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纯收入的10倍以上。

四、计生服务

(一)发展目标

2010年至2015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目标:到2012人口计生年度,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建立健全,干部管理服务能力已适应新时期

12

人口计生工作的开展,新型婚育观念在全镇基本形成。全镇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3‰左右,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0左右,人口规模控制在5.1万人以内,60%的村实现无常住人口政策外多孩出生,30%的村实现无常住人口政策外二孩出生。到2015人口计生年度,全镇出生率控制在12‰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3‰左右,人口规模控制在5.2万人以内,50%的村实现无常住人口政策外二孩出生,80%的村实现无常住人口政策外多孩出生。出生缺陷发生率降低到8‰以下,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初见成效,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优质服务体系全面建立,达到省级优质服务基本合格县标准;完善奖励扶助制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二)重点工作

控制人口数量,遏制人口无序增长态势。 第一阶段(2010—2012):继续执行从严从紧的人口计生政策,控制出生人口规模,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措施,有效杜绝政策外多孩出生,控制政策外二孩出生。降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总和生育率逐年得到下降。2012年计生年度末人口控制在5.1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左右。

第二阶段(2013—2015):按照总的目标不变,继续加大控制人口数量力度,严控政策外二孩出生,到2015年计生年度末人口控制在5.2万人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89%左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左右。

第七章 重点项目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本规划涉及基础设施、农业产业扶贫、社会事业项目3大类21个小项,其中:

基础设施建设8个,分别是:交通2个、饮水安全及“三小工程”2个、新农村建设2个、危房改造1个、农村能源建设1个。

农业产业扶贫8个,分别是:生态畜牧业1个、经果林1个、中药材1个、蔬菜4个,持续产业1个。

社会事业3个,分别是:农村教育1个、农村卫生保健2个。 2010年—2015年预计投资总额为13亿元。其中,农业产业扶贫类4亿元,基础设施类6亿元,社会事业类3亿元。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

第八章 保障措施与机制创新

13

第一节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一)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建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把扶贫开发摆在重要位臵,成立项目发展办公室,由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协调企业与项目村的关系,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管理,根据每个村、每一户的不同情况,制定具体的扶持计划,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做到扶贫规划到户,领导联系到村,帮扶措施到村。涉及项目的贫困农户都必须做到“户建卡、村造册”,农户卡要完整记录农户生产生活和经济现状、农户项目规划建设内容、农户资金物资领用情况、农户项目执行进度与效益等。重点村要根据村级规划建好农户基本情况登记册、农户项目规划登记册、农户资金物资使用登记册、项目监督检查验收登记册、农户实用术培训登记册等,形成全面反映扶贫规划与项目执行的项目管理档案。

(三)成立不同类别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项目实施、技术培训、产品销售、滚动发展事宜的全面落实。

二、资金保障

扶贫资金保障主要是财政投入、部门配套、企业垫付和群众自筹四个部分。

第二节 机制创新

一、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扶贫项目

针对实施的不同项目,分别成立全镇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和组织项目实施,充分调动群众全程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增强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透明度。

二、扶贫资金滚动使用持续发展

(一)扶贫要扶志,新一轮的扶贫工作主要是培育造血功能,为此,扶贫资金应当滚动使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就责无旁贷地应承担起扶贫资金的管理、回收和滚动使用工作。

(二)畜牧业的扶贫资金,可在投入的第四年回收,用作帮扶下一家贫困户;经果林资金在投入的第八年回收,用于经果林项目的滚动发展;蔬菜和中药材扶贫资金在投资见效的当年回收,用于下年的滚动发展(种子种苗款垫付)。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织产品销售时就扣除发展资金,完善会计出纳和管理制度,向社员公布资金回收和使用情况,接受社员和

14

审计部门监督,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发展成为农民的经济组织。

第11篇:规划

商务英语系党总支

2008年-2010年发展党员工作规划

为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和校党委关于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有关要求,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发展党员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严格按照《党章》和《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要求发展党员,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发展党员工作水平,为我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目标任务

2008年,计划发展教师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学生党员15名。2009年,计划发展教师党员 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学生党员20名。2010年,计划发展教师党员2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名。学生党员25.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发展党员。

三、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增强责任意识。

要进一步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极端

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要根据发展党员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总结分析当前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性、常见性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党员工作三年规划,还要有工作上的具体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始终把保证质量放在发展党员工作的首位,坚持党员标准,规范工作程序,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发展党员工作各项制度的落实。

2、夯实工作基础,完善工作制度。

正确把握发展党员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规范发展党员工作程序,严格发展党员审查、审批办法,坚决防止和克服发展党员工作过程中降低标准,变通程序,简化手续等现象,努力使发展党员工作步入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3、壮大队伍建设,加强培养教育。

突出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在特色、引导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上下功夫,积极主动引导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向党组织靠扰,通过支部培养、联系人帮教、党校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加强对入党申请人的教育培养和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及时掌握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动态,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

4、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

要对入党积极分子实行动态管理,保证入党积极分子质量,对入

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进行跟踪考察,分别审议,实行优胜劣汰,滚动管理,做到人员有进有出,保证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健康成长。

商英系党总支

2008年6月12日

第12篇: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六大精神为动力,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基本依托,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管理评价改革为保障,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科研意识,致力于推进全镇小学教学改革,推进我镇素质教育的突破性进展,促进全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工作目标 抓好培训——着眼校本,突出骨干,整体提高。

2、推进课改——理论支撑,加强实践,提高质量。

3、推动科研——完善制度,营造氛围,推出成果。

4、夯实常规——狠抓落实,严格管理,规范教学。

三、实施策略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加强理论学习。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文件,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各地先进经验。利用网络媒体及手中的报刊杂志、业务专著,认真加强学习、研究,及时掌握所负责学科教学发展的动态和趋势,时刻站在学科教研领域的前沿阵地。

2、练好五项基本功。一练“三笔一话”基本功,二练驾驭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本功,三练指导教学设计的基本功,四练指导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五练掌握、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基本功。

(二)、加强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加强骨干培训,开展“名师工程”。以人为本,分类培训镇、校“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继续围绕“六个一”来培训镇级骨干教师,即:①上一节校级以上示范课或汇报课;②写一篇围绕“三个体现”和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设计;③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或课题、专题总结;④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评课意见;⑤写一篇不少于4000字的校级专题讲座稿;⑥写一本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或摘抄不少于50张的读书卡片)。

2、指导各校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制订好基本功训练计划,督促教师落实自练方案,认真指导中青年教师练好“三字”(粉笔、毛笔、钢笔),过好“三关”(教材关、教法关、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关),学会“三课”(说课技能、讲课技能、评课技能)、会用“三机”(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

3、指导教师做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本学期,本人计划认真抓好教师的教学反思,要求教师重点做好教学后反思,写进自己的教案中,并将其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认真加强检查。

(三)、推进课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一年级课改研究和实验工作。经常性地深入课堂进行调研、指导,并收集一年级课改实验教师碰到的疑难和问题,组织教师进行研究解决,及时为实验教师排忧解难,不断总结经验,切实提高实验质量;要求一年级实验教师学期内要完成“三个一”(写一篇自己最满意的教学设计,上一节校内课改研究课,写一篇课改实验学期工作总结)。

2、用先进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积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引导教师继续实践“一主”“两式”“三维”“四以”“五让”的教育理念。

3、指导开展好“教学质量月”活动。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继续围绕“学、看、做、写”

来认真指导各校开展好活动。重点抓好中心小学“教学开放周”活动,发挥教科研龙头作用,搞好包括一年级课改及字理教学等课题实验内容在内的展示课。指导各校认真积累资料,及时做好活动总结。

(四)、加大科研,推动教育创新。加强宣传,引导教师确立正确的教育科研观。通过会议、培训、研讨活动和课堂教学观摩,让教师进一步明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能只凭“热情+拼搏”,不能仅靠“时间+汗水”,要研究、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运用更好的方法途径抓教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学校、教师将科研认识上升到科研为教育决策科学化服务、为学校发展提供目标导向和动力支持服务、为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让学校领导、教师真正树立起科研兴校的观念。

第13篇:规划

《户县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规划(2011-2030年)》

《户县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已经户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西安朝华管理科学研究院编制完成。现在开始征求意见了。欢迎广大群众提出意见,为我县的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建设献言献策。

战略定位

大西安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为主体,以轻型工业为辅助的新型工业区;

大西安现代都市型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强区;

大西安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大西安现代物流业的西南门户;

新型生态宜居的幸福之城、活力之城

战略目标

依托未来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积极参与社会分工协作,建立和发展新型产业体系,弘扬历史文化与打造现代城市文化,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的质量和发展竞争力,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努力建设大西安工业、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历史文化、现代物流新城。

一是建设综合经济实力强的副中心城市。二是建设高新科技创新力强的副中心城市。 三是建设生态环境吸引力强的副中心城市 四是建设区域辐射力强的副中心城市。 五是建设社会保障能力强的副中心城市。

新型产业体系建设

1、主导产业

(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2)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2、辅助产业

(1)包装印刷业

(2)新能源产业

(3)商贸服务业

(4)生物医药业

3、基础产业

(1)农副产品加工业

(2)休闲旅游业

(3)文化产业

(4)房地产业

4、潜在发展产业

(1)现代都市型农业

(2)现代物流业

(3)会展业

发展目标

1、近期2011—2015年

向东向南拓展城市空间,完善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标准,到2015年,城市人口36万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4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城市气化率达到80%以上,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以上,形成“两心、四轴、六区”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2、中期2016—2025年

到2025年,城市人口60万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61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城市气化率达到90%以上,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以上,基本建成产业体系完备,城市功能具备,城市管理体制健全的新兴城市。

3、远期2026—2030年

到2030年,建成拥有56万城市人口,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6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72%以上,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城市气化率达到95%以上,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城市功能完备,城市管理现代化,产业发展与生态人居和谐,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同步推进的生态新城、创业金城、宜居福城。

(四)构建“两心、四轴、六区”城市空间格局

两心:人民路十字城市综合服务中心、火车站——潭滨湖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四轴:沿秦祖路的东西发展主轴线、沿东西六号的东西发展副轴线、沿南北七号路的南北发展主轴线、沿南北六号路(东城路)的南北发展副轴线;

六区:老城综合区、渼陂湖滨河新区、沣京工业园区、余下综合区、车站新区、天桥水生态区。

图4—1 “两心、四轴、六区”城市空间格局图

对外交通:建设副中心城市西咸高速环线、西安大环线、西户快速干线,实施西汉高速下行线和108四道扩能改造工程,拓宽对外交通渠道。

轨道交通:在现有的西余铁路和即将建设的西成高铁基础上,将户县轨道交通纳入西安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统一规划。根据副中心城市发展和未来的空间布局,建设西安至高新草堂基地、西安至户县地铁

道路运输:加快轨道交通和地面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发展,建设西户物流园、客运站场、客运服务中心和交通运输信息中心,建成西安联系大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建立对内以快速公交为主导、出租汽车为辅助,对外以高速客运、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副中心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和运输服务体系,实现区域内半小时交通圈,提高区域通达性和辐射能力。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按照“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提升功能、突出重点、打造特色”的总体要求,加快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社区功能,到2030年把518个行政村合并为62个新型社区。

坚持“一个奋斗目标、四个发展定位”思路,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

2011-10-31 阅读226次 来源:

“坚持‘一个奋斗目标、四个发展定位’总体思路不动摇,大力实施开放兴区、产业强区、城市扩张、统筹城乡四大战略,加速壮大工业集群、扩大城市规模、发展服务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民生质量„„”昨天,阎良区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阎良区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分析形势,准确把握趋势,提出了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谋副中心城市建设这个“局”,实现“志在超越”;乘加快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发展的“势”,以融合发展、开放兴区的理念,在渭北发挥起“领头羊”的作用;提供更好的服务,突出特色,使阎良“人”成为一个品牌,使所谋的“局”和“势”都变成现实;主动借“力”,汇聚合“力”,乘势给“力”,踏踏实实地干,创造性地去做,率先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

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阎良全区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力以赴促和谐,推动各项工作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七项重要经济指标均较“十五”末实现翻番,区域工业发展水平、现代农业发展、以航空旅游为引领的商贸服务业发展等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五年一度新筹谋,凝集智慧绘蓝图。参加阎良区第十次党代会的200名代表肩负着全区28万党员干部群众的重托,欢聚一堂,共同描绘今后五年阎良发展的宏伟蓝图。

大力推进工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工业基础雄厚的副中心城市。深化融合发展,全力保障航空产业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和承接航空产业转移,努力构建以西飞公司为主导、以航空大中型企业为支撑的航空工业“舰队”;做大做强航空高技术装备制造、航空配套、汽车制造、机械加工、环保设备制造和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主导产业;优化提升新型工业园,加快建设环保产业园、中航工业航空制造园,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园拓展区、关山农副产品加工园建设。到2016年,航空工业总产值突破7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家,工业园区总产值突破150亿元。

大力推进城市扩张战略,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的副中心城市。大气魄编制副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实现与国际化大都市总体规划的无缝对接,加速形成“一核心四新区”的城市新格局。全面贯通四个城市新区,拉大城市骨架,完善配套与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实施旧城和城中村改造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在城市色彩、亮化美化上彰显航空特色。坚持建管并重,打造高品质城市生活环境。

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特色鲜明的副中心城市。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循环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打造引领陕西、唱响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信息服务等,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水平,探索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收益留在农民手里。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着力打造城乡协调发展的副中心城市。高起点做好小城镇规划,高标准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小城镇建设和产业项目,建设一批农村新型社区,着力构建主城区、小城镇、新社区梯次分布。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城乡产权制度一体化。积极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加快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

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副中心城市。举全区之力加快航空大世界项目建设,建设航空5A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航空科普体验型旅游目的地。加快发展以航空科研、航空会展、航空维修、航空教育培训为主的航空现代服务业,依托人人乐物流配送和西北农副产品物流园项目,大力发展联运、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坚持城市扩张与商圈建设同步推进,构建“一带五圈多街区”的商贸发展新格局,为建设副中心城市聚财气、提人气。

大力推进开放兴区战略,着力打造发展环境一流的副中心城市。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园区运行机制、更加开放的投融资平台、更加先进良好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全面推行企业登记和基本建设类项目并联审批,落实好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政策措施,让投资者赚钱,让纳税人满意,让航空城发展。充分发挥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抢抓西部大开发和东部地区产业、资金、技术向西部梯度转移的战略机遇,依托区域航空资源优势,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大力推进民生普惠共享,着力打造和谐幸福的副中心城市。大力弘扬航空城精神,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让阎良人民生活得更充实。拓宽增收渠道,拓宽就业空间,推动全民创业,让阎良人民生活得更富裕。着力抓好教育、社保、卫生、住房等民生工作,让阎良人民生活得更优越。强化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开展“执法为民、满意政法”主题实践活动和平安阎良创建活动,让阎良人民生活得更安全。

大力推进党建工作创新,为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在抓好“点将台、讲评带”等活动的基础上,探索更加生动有效的学习方式和载体,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弘扬“敢于负责、敢于突破、敢于碰硬、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牢固树立“以德立身、以能立身、干事立身、廉洁立身”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切实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第14篇:规划

西安市总工会就业服务中心

建强创佳(2010-2013)实施规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立足市工会十三大“建西部强会,创全国一流”奋斗目标,进一步明确思路,真抓实干,在更高水平上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特制定西安市总工会就业服务中心(2010-2013年)实施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西部强会,创全国一流”总体要求,以“创新中心工作,破解发展难题,科学实现就业服务新跨越”为实践载体,在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查找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寻找差距和不足,想方设法把协助政府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大学生就业再就业和切实履行工会对职工的维护职能结合起来,把增加求职者技能, 1

挖掘就业岗位,和谐用工单位、为求职者就业服务三者的关系做为重点工作来抓,着力加强就业援助和培训,帮助求职人员转变就业观念,减少失业,扩大就业,引导创业,让广大职工实现体面劳动。

二、工作目标

经过今后3年的扎实工作,建成全市职介体系基本框架,积极拓展转移就业渠道,将本地就业安置、劳务输出转移和自主创业分流相结合,创业帮扶长期跟踪,培训科目实用健全,岗位援助机制基本形成,服务内容明显提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有新的提高。

三、基本原则

1、

四、具体措施

抓住政府大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和农民工优惠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社会和市总支持,通过就业培训、岗位援助、创业帮扶三大措施,全力促进困难职工、农民工和大学生实现稳定就业和

体面就业。

1、就业培训。培训与就业网络对接,动态管理。充分利用中心培训和社会就业服务资源,通过自办或与社会力量联办等方式,组织开展计算机类、机械维修类、生活保健类、手工艺术类等实用技能培训,年培训人以上。面向有创业意愿的职工开展创业政策、项目和经营管理培训,充分发挥中心SYB培训定点机构和师资队伍作用,开展创业培训进社区活动,提高职工自主创业能力,年培训人以上。针对农民工务工需求,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维权知识、文明素质等培训,年培训人以上,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岗位和培训信息政策咨、职业指导、劳动输出及动态跟踪等服务。抓住政府实施“家政服务工程”的机遇,全力争取政府资金支持,积极开展家政服务类技能培训,年培训人以上,打造“工会家政”品牌。

2、岗位援助。积极协助政府参与公共就业服务,多形式、多途径为职工就业搭建平台。借助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引导和督导用人单位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

历、轻视技能的做法,防止人才浪费和“高消费”,一是开展就业招聘活动,承办西安-东部城市工会促进就业再就业洽谈会,利用中心现有场地举办逢九小型现场招聘会,加强与政府劳动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合作,通过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洽谈会,开展“春风行动”和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等形式,向求职者集中提供就业岗位。二是加大职业介绍力度,利用中心现有储备和社会资源,广泛征集岗位,向求职者免费提供职业介绍。力争3年内与市、区县困难职工援助中心及政府劳动部门实现就业信息联网共享,实现职介工作高效运转。三是组织实施对口劳务协作,加强与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农民工输入城市工会及其就业服务机构的联系,做好输出输入信息交流和劳务协作衔接工作的调研考察,及时收集发送异地劳务用工信息,力争三年内实现中心劳务输出人以上。

3、创业帮扶。进一步深化创业工程,为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职工提供小额信贷和创业执导服务,帮助职工进行个体创业和集体创业。协助政府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帮助创业人员

解决信用担保问题。加强政策引导工作,向职工宣传创业政策、小额担保贷款、利息减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措施,激发职工的创业热情。加强SYB创业培训工作,帮助创业职工申办证照和各项优惠,提供经营管理咨询指导,在项目信息、场所设施、加盟协作等方面提供支持。发挥创业明星示范作用,推广创业经验、推介创业项目、促进创业合作,每年树立名创业明星带头人,实现创业人。

4、政策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等媒介,大力宣传党和国家以及中心有关培训、就业、创业惠民政策,引导用人单位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历、轻视技能的做法,防止人才浪费和“高消费”,形成有利于中心培训发展的技能型、创业型人才成长机制,引导求职人员树立正确择业观。充分依托工会组织作用,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广泛开展联合办学、出门办学、委托办学。

第15篇:规划

医疗是一个市场,护理同样是一个市场,如何在市场优胜劣汰的形势下立足与发展,护理队伍必须具备一种别人无法取代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在医院竞争中,在区域环境下,医院的医疗和设备竞争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护理竞争力对于医院及科室的生存和发展就至关重要。如何提高本科室的护理竞争力是本次规划的目的。

一 我科室护理队伍现状

脑外科为我市的重点临床专科,目前共设16张固定床位。护理组现有17人,职称:1人为主管护士、2人为护师、14人护士;学历:本科1人、大专11人、中专5人。分析我科护理队伍现状,有以下问题:

1.护士专科业务素质不高,人才结构梯队不合理。我科近90℅的护士毕业于2000年以后,护理角色定位、服务理念模糊,专科护理理论及技能处于低水平,应付日常工作。

2.科研教学氛围不够,专业学习积极性不强。科研课题每年只有一项;月业务学习、护理查房流于形式,未能起到提高本科护士专业水平的作用;带教止于实习生带教,低年资护士工作状况堪忧! 3.护理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管理理念停留于经验式,未能建立起科学安全的管理体系,规章制度、操作规范、服务标准有待完善;护理工作流程过于繁琐,未能体现便捷式服务。

4.后勤保障不能及时跟进,护士忙于外勤;物质设备的配备跟不上现代化医院发展步伐,护士手工作业太多。 5.护士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

五发展的策略与路径

(一)科学管理

学科的发展,科学的管理就是生产力。病房管理从经验式向科学管理过渡。 1.护士长是病房形象带头人,护士长的管理理念直接影响护士的品质;护士长的自身建设决定科室护理质量的品质。实行护理管理岗位资格准入制度,参加我省卫生厅组织的护理管理岗位培训,学以致用。

2.建立与完善科室的各种规章制度,技术操作标准流程(静脉输液、更换引流袋、翻身叩背、心肺复苏等)、专科疾病护理指引(甲亢、乳癌、胃癌、肠癌、肠梗阻、急性胰腺炎、门脉高压症、结石性胆囊炎、大隐静脉曲张、痔、疝等)、专科抢救流程(甲状腺危象、失血性休克、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等)、专科用药指南(抗生素、止血剂、胰岛素、氯化钾、浓钠等)、情景模拟规范护理服务模式(接电话、首问负责制等),力求做到护理工作程序化、技术操作标准化、服务规范化,减少护理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3.优化护理工作流程,是护理管理者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在现有流程的基础上重新分析各班流程的合理性及相互班次协作和衔接的及时有效性,在保证护理安全的前提下,优化工作流程为患者提供便捷的护理服务。

4.根据国家规定1:0.4的床护编制标准,我科护士配置拟增加1-2人,同时加强人力配置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使我科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达到以人为本、分工合理、能级对应的目标。(使护士在正常负荷下进行工作,公平激励,为我科护士提供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保持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二)提高专科业务素质,建立一支优秀的护理人才队伍

护理同医疗一样,提供的是一种技术服务,这种技术性服务由病人需求性的大小决定其价值。专科业务素质是普外科护士价值的体现。 1.注重业务学习,定期开展专题讲座、护理查房,高标准、严要求,真正起到提高护士专业理论的作用;逐月积累,逐步囊括普外科的常见收治病种;定期考核,检查护士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循环往复,螺旋式调高,力求每位护士掌握本科常见病的诊治前沿动态和护理进展。 2.定期开展技能操作考核,随机抽考,人人掌握。

3.分层带教:针对本科室具体情况制定分层带教计划,选取在业务技能、个人素质上具备资格的护士担任教学任务,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考虑

到我科的现实状况,对于先进的教学模式在我科全面展开是有一定难度的,准备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年以内强化实习生、轮转护士、1-3年低年资护士带教。第二阶段,5年内制定全科分层带教计划,全员参与,年底确保目标实现,建立一支持续学习型的护理队伍。 4.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学历方面:2年内,指导护士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电大等教育形式取得大专学历,使本科室护士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100%;5年内,鼓励护士通过在职研究生、自学考试、成人高考等教育形式取得硕士学位及本科学历达50%以上。职称方面:通过职称晋升,形成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多层次人才结构。计划通过5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作风严谨、技术精湛、知识广博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护理技术人才队伍。

(三)加强护理文化建设,形成我科护理文化品牌

1.加强表层文化建设,优化护理服务形象。采用讲座、课堂演示等形式,对我科护士进行沟通交流和礼仪规范的培训,规范护理人员的行为举止、仪表、服饰、谈吐等,能根据不同层次的服务对象采取相应的服务方式。 2.强化中层文化建设,开展亲情式服务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化于护理全过程。开展“假如我是一个病人”活动,引导护士运用“移情”去换位思考,理解病人的行为,去体会病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各方位的需求,选取最恰当的方式满足其需求。

3.注重深层文化建设,引导护士进行“护理角色定位:我如何做好一个护士”的思考,相互交流,形成稳定的职业价值观,能以审慎的职业态度独立完成护理工作范畴内的任务,并不断反省,坚定职业追求--成长为临床护理专家。

(四)严格护理质量控制,保证护理安全

带领护士学习卫生部2009年病人安全目标,逐个分解,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并加以落实;定期护理质量检查,及早发现护理工作中的缺陷,并鼓

励护士进行无罚性护理缺陷报告,引领本科护士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定期以案例警示,强化护士安全意识。

(五)依法执业,保障护士的合法权益

在现今社会,医疗护理活动已不单是业务活动,而是一种法律授权的民事活动。应定期组织护士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病例管理条例》、《病历书写文本规范》等法律知识,将护士职业规范、权力与义务纳入各级护理人员的基本知识范畴,做到知法守法。

(六) 在我院逐步完善后勤保障服务的趋势下,合理安排,尽量减少护士外出,保证护士的工作场所在病区;逐步申请必备的办公用具,实现病房管理的初步现代化。

2010~2014年将是我院快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城南新院区的落成,预计总床位数将增至1750张,争创三级甲等医院。作为院重点临床专科,普外科护理团队规划2年内优化护理队伍结构和素质,5年内逐步培养管理型创新型护理人才、形成专科护理品牌,在皖东地区树立我院特征性的一面旗帜。

第16篇:规划

物价局2008年规划

2008年我局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从讲政治的高度认真履行价格在经济发展中的杠杆作用,深刻领会“定规则、当裁判、搞服务”的物价工作思路,狠抓涉农收费清理整顿,严肃价费秩序,进一步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服务。具体来说要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一、加强价格调控,进一步发挥价格调节作用

加强价格调控,促进价格总水平合理回升。了解和掌握价格变动因素及其构成,加强对价格形势的分析。

实施积极的农产品价格政策,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加强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的监测工作,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

进一步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需求增长。突出重点。

积极疏导价格矛盾,促进公用事业和基础产业发展。逐步推行城市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积极发挥价格筹资功能,通过经营收费权质押贷款等方式,为基础产业和公用事业发展筹措资金。

二、继续清费治乱减负,加快收费体制改革

全面落实涉农涉企收费清理整顿的各项措施,巩固清理成果。全面推行涉农收费公示制度,加强对已取消的收费项目的督查。严格控制新增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暂停审批增加企业负担的国家机关收费。对明显不合理的收费标准坚决降低。

进一步规范重点部门和行业的收费行为,制止乱收费。强化证照收费管理,规范考试收费和党政机关办班收费,大力整顿教育收费,加强中介服务收费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实行有效的监督。进一步改进收费年审工作,继续推行收费许可证、执收公务证和收费明白卡等制度。

积极推进收费体制改革。逐步将现行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服务主体划分为国家行政机关收费和公益服务、公用事业、中介服务、经营服务四类价格,分别纳入价格与收费不同管理体制。

三、进一步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继续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把治理行政收费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专项检查的重点,开展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检查,开展教育收费、工商部门收费、中介服务收费等专项检查。要把涉农价格、收费检查放在重要位置,严肃查处农村中小学、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建房占地和面向乡镇企业的乱收费。大力加强明码标价工作,结合专项检查,有目标、分行业、按步骤地对明码标价进行行业规范,扩大覆盖面。

加强价格举报工作,及时查处举报案件。对价格举报案件,及时查处,限期办结,并给举报人明确答复。扩大社会监督,注重舆论监督作用,选择典型案件进行公开曝光。

完善价格行政执法责任制,逐步把竞争和激励机制引进行政执法,把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加大价格监督检查力度,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加强价格监测工作。要围绕县委和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密切关注价格乃至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价格监测、调查的准确性、及时性。在抓好价格常规监测、调查的同时,密切关注市场价格的新动向,并根据市场供求和价格的新变化,及时调整监测的内容和工作重点,加强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监测和成本调查。加强价格变动分析预测和预警工作,完善价格监测手段。

加强调查研究工作。重视价格理论和实地调查研究,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形成解决任何价格问题都要进行调查研究的制度。

加强价格认证工作。充实价格认证中心的职能,加强管理,拓宽领域,鼓励其发展壮大。加强价格认证资质的争取,提高价格司法鉴证和价格行政服务水平。积极鼓励更多的人员参加价格鉴证师资格考试,逐步推行价格认证持证上岗制度。

四、加强物价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首先,要学理论,增强政治责任感,增强大局观念,放眼全局,开阔视野,明确价格工作的中心和方向。其次,要加强市场经济理论和有关价格、法律等知识的学习,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预见性。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进一步加强价格政务信息工作,通过工作简报等多种形式,及时向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反映价格情况,报送重要的价格信息。加强与新闻单位的配合,围绕企业和群众普遍关注的价格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开展价格宣传工作。

抓好政风,树立形象。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从源头上抓好预防和治理腐败,

以新的标准、新的要求,不断巩固和发展政风建设的成果。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17篇:规划

为全面提升中心系统精神文明建设水准,创建全国一流住房资金管理,根据中央和市里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文件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首都意识和首善意识,以提高干部和职工职业道德素质为核心,以增强责任心为重点,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以创建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规范化服务行业、首都文明行业为抓手,抓好基层建设,做好基础工作,为创建全国一流的住房资金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管理手段,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2.基本原则

精神文明建设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大局。紧紧围绕推动住房制度改革、提高北京职工住房水平、促进北京住房市场发展和城镇住房建设等任务,为促进住房公积金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坚持重在建设。注重硬件建设,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岗位规范和防范化解风险机制建设,建立领导和责任、目标和规划、规范和标准、检查和监督、考评和评价、奖励和处罚等六个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创建规范化服务行业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依靠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

坚持齐抓共建。在中心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推动作用,形成中心党政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协调,各单位、各部门齐抓共建,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领导格局和工作格局。

坚持点线面结合。十分重视先进典型的引导、示范作用,抓好先进典型的发现培育、宣传推广工作,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使单位和干部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坚持标本兼治。把精神文明建设与抓基层打基础相结合,既要从基础工作抓起,又要着眼从根本上提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不断完善教育与管理、德治与法治、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长效机制。

坚持工作创新。做好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既有新机遇,也有新挑战。要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抓住“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这一良好机遇,进一步增强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努力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工作目标

1.总的目标

加强中心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全员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升,政策业务水平显著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创建首都文明单位、首都文明单位标兵、青年文明号、规范化服务行业和首都文明行业,达到全国一流住房资金管理水平。

2.阶段性目标

2006年底前,产生一批市级和区县级(含中心)级文明单位,北京市地方在对各单位规范化服务达标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基础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首都规范化服务行业”考评。

2007年底前,获得区县含中心级“文明单位”、“文明处室”的比例达到50%,获得市级“文明单位”比例达到10%。中心机关被授予“首都文明单位”称号。

2008年底前,获得区县含中心级“文明单位”、“文明处室”的比例达到80%,获得市级“文明单位”比例达到20%,争创“文明行业”。产生1名以上市级先进个人并在全系统开展学习活动,接受上级主管部门“首都文明行业”考评。

2009年底前,获得区县含中心级“文明单位”、“文明处室”的比例不低于90%,获得市级“文明单位”比例达到25%,争创“首都文明行业”。

(二)主要任务

1.抓好文明单位和青年文明号建设

首都文明单位是在首都地区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并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

首都文明单位标兵是从首都文明单位中择优选拔的先进典型,是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的创建文明单位活动的最高荣誉称号。

青年文明号是指在工作岗位上创建并经过活动组织管理部门认定的体现高度职业文明、创造一流工作成绩的青年集体(35周岁以下青年人数不低于集体总数人数的60%,原则上负责人至少有一位年龄不超过35周岁)。

文明单位(区县级,含中心级),是由各区县和中心根据北京市《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文明单位标准,并据此开展创建活动产生出的先进单位。

创建文明单位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首都文明单位标准,形成符合中心实际情况的创建规划和具体措施,层层开展创建活动,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办法,有检查,有落实,使创建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系统化,并取得明显成效。在连续创建首都文明单位的基础上,中心机关创建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符合创建青年文明号条件的单位,要积极争创市级和国家级青年文明号。

2.创建首都规范化服务行业

创建首都规范化服务行业是创建首都文明行业的前提和基础。从2006年开始,按照首都精神文明办关于开展规范化服务达标活动的有关要求,本着“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达标”的原则,积极开展创建首都规范化服务行业活动。于当年底以前通过自查,实现北京市地方岗位规范培训率100%,岗位规范知晓率100%,岗位规范执行率98%,各单位规范化服务合格率95%,群众满意率85%。

3.积极争创首都文明行业

首都文明行业是比首都规范化服务行业更高一级的荣誉称号,考核的标准更加全面、严格。要在全系统开展创建规范化行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争创首都文明行业活动。特别是各窗口单位和部门,要以“规范安全、主动热情、方便周到”为标准,突出服务,从服务质量、服务态度、服务程序、服务纪律、服务环境、服务管理等方面大力开展优质服务活动。通过开展业务练兵、技术比赛、优质服务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努力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2009年底以前,巩固北京市地方岗位规范培训率100%,岗位规范知晓率100%,岗位规范执行率98%;实现群众满意率90%以上,考评总分在90分以上。

三、具体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具体步骤

实施中心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四年规划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部署动员。2006年上半年,《规划》全面启动。各单位要根据中心《规划》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措施,搞好部署动员。在全系统范围内运用各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发动,做到人人参与,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工作落实。

第二阶段,全面展开、积极推进。从2006年下半年至2008奥运会举办前,各单位各部门要围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积极开展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规范化服务行业、文明行业创建活动。通过培养典型,推广经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把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并每年产生一批文明单位,全系统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果。

第三阶段,集中力量、形成高潮。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要把全系统力量动员起来,统一步调,集中行动,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社会风尚、一流的文化氛围,为奥运会顺利举办增光添彩。

第四阶段,总结经验、巩固成果。奥运会结束后至2009年底前,对近四年的创建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形成长效工作机制,把取得的成果巩固下来,把良好的态势保持下去,推动中心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二)主要措施

1.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和落实“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已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和发展。要把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与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2.加强素质教育。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中心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头脑,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积极开展以增强责任心、严明纪律、规范操作、防范风险等为主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推动管理中心CI系统全面实施,不断完善中心文化内涵,塑造管理中心良好形象。

3.广泛发动群众。规划不仅是中心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目标,也是中心每一个单位和职工的责任和义务,要根据规划和年度工作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动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努力形成全系统齐创共建的良好氛围。工会、共青团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争创 “模范职工小家”、“青年文明号”、“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到工作、服务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大力表彰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激励、示范和引导作用。

4.完善体制机制。建立领导和责任、目标和规划、规范和标准、检查和监督、考核和评价、奖励和处罚等六个体系初步框架,逐步形成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体制和运行体制,通过开展规范化服务达标竞赛活动,加强检查考核,保证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各项任务有序推进。要按照相关标准,建设好内部、外部环境,营造规范、整洁、优美的工作环境,维持良好的工作秩序,提供优质的服务。

5.抓好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廉政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加强警示教育,建设廉政文化,加强对干部职工的廉政监督,严肃党纪政纪,树立中心系统廉洁务实、文明高效的精神风貌。切实抓好《行政效能监察实施办法》和《建设系统六项办事公开制度》的落实,抓好行风建设。

6.加强组织领导。本规划在中心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实施,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办组织协调、单位(部门)各负其责、职工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切实加强对中心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中心成立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本规划是中心各级党组织和各单位各部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干部职工文明素质和中心文明程度,保障住房公积金管理依法、规范、安全、高效运作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心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任务和奋斗目标。各级领导同志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扎实工作,乘势而上,努力把中心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全面开创住房公积金管理事业的新局面

第18篇:规划

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

前 言

易地扶贫搬迁,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探索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举措。2001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云南省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当地群众的努力下,按照“迁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积极组织、群众主动参与,通过对生活在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搬迁,组织实施各项工程建设,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搬迁群众增收渠道逐步拓宽,脱贫步伐明显加快,迁出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将脱贫致富、生态恢复、社会发展等多项目标协调一致的惠民政策,达到了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深受缺乏基本生存条件贫困地区政府和群众的欢迎。

《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要求“各地尽快制定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据此,为加快全省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积极稳妥地推进“十一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实施范围为全省农村欠发达地区,重点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

规划编制依据: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07]1528号) 《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01—2010)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01]104号)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十一五\"时期农村扶贫开发进程的决定》(云发[2006]18号)

一、“十五”回顾

“十五”期间全省共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4.55万人。转移安置贫困农户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脱贫”的目标。其中:2001—2004年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支持下,中央投入11亿元国债资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3.75万人(详见附表

一、二);地方政府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0.8万人,省级财政投入资金4.83亿元。

(一)主要成效

——搬迁群众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共建设基本农田30.6万亩,配套建设农田灌溉渠道2010公里,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蓄水能力418万立方,安置区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搬迁群众基本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

——搬迁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建设安居房291万平方米;修建乡村公路2578公里,人畜饮水建设引水管网3362公里,新增蓄水23万立方米,架设输电线2506公里,建设学校用房13万平方米,卫生用房1.4万平方米,广播电视接收站483座,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的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

——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宽。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的改善,拓展了生存发展空间,增强了对安置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影响,为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资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群众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劳动技能、文化素质逐步得到强化,发展生产和市场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

——迁出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从长期形成的“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和传统的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的压力,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对迁出地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及禁封保护措施,新建农村沼气池4.4万口、节柴灶1万眼,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了条件。 (二) 主要经验

通过“十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是搞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前提;二是突出重点,统筹规划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关键;三是宣传发动,群众参与是易地扶贫搬迁的基础;四是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有效途径;五是注重管理,优化项目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有效手段。

二、“十一五”期间实施易地扶贫的必要性

到2005年底,全省贫困人口还有737.8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248.4万人,低收入人口489.4万人。全省需采取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人口144万人,其中: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还有70多万人。我省“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要如期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完善扶贫开发机制,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措施。对于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缺乏生存和发展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积极稳妥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一)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举措

云南省是全国最贫困的省份之一,到2005年底,全省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绝对贫困人口10.5%,低收入人口占全国低收入人口的12%,居全国第二。我省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的高寒山区、山区、半山区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生存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要彻底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逐步扭转城乡差别和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并使他们逐步过上小康生活,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对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意义重大

云南地处印欧大陆板块碰撞带的东侧,地壳运动剧烈,地质灾害种类多样、活动频繁,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由于我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雨季暴雨频繁,造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因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造成返贫82.5万人,全省面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灾隐患的有55.6万人,7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地灾隐患及严重威胁的重点地区,占全省地灾的60%以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在云南年年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大量人口因灾返贫。对生活在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地区的贫困人口结合易地扶贫实施避险搬迁,可有效保护其生命财产安全。

(三)生态移民是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云南省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38.34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中,94%为山地,仅有6%为山间盆地,境内地形、地貌和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形成了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差异极大。由于山区农村传统的毁林开荒、陡坡种植、广种薄收和落后生产方式使不少地区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防护功能减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土地石漠化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其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8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6.6%,属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岩溶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8%,遍及全省16个州市115个县市区。同时,居住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生态示范区等限制开发地区的人口,由于粗放耕作、陡坡开垦,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和伐柴为薪的生活,对资源的掠夺性利用更为突出。随着农村人口增加,人口与土地承载力和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加剧。对生活在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丧失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13.8万人实施生态移民,对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三、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有利条件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扶持力度在逐步加大。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提出“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乡支持农村”的方针, 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连续4年发出中央1号文件,从取消农业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新农村到发展现代农业等政策措施,为贫困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营造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条件。

二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我省综合实力的逐步增强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加强“十一五”时期扶贫工作领导,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十一五”时期农村扶贫开发进程的决定》、《关于实行分类指导加快农村扶贫开发进程的意见》、“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省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为做好“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我省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具备了“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条件,为做好“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更加有力地推进新阶段易地扶贫搬迁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多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实践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通过实施国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在组织领导、搬迁方式、安置模式、项目管理、后续发展等方面积累了经验,摸索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在确保国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顺利开展的同时,广泛调动了贫困地区群众自愿搬迁的积极性,为今后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是我省贫困地区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我发展基础。经过多年的扶持和自我发展,贫困地区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增强了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积极性。通过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贫困群众搬迁到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地区,一段时间后,将能够融入当地经济发展,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五是水土资源能够满足易地扶贫搬迁的需要。云南是一个土地资源匮乏的省份,山区水资源丰富但耕地分散、土地资源紧张,坝区、干热河谷地区耕地集中但水资源短缺。全省规划可开发整理土地面积总规模约1340万亩,可净增耕地225万亩,后备土地资源可观。同时,全省适宜发展林牧业的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云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人均水平的2.5 倍,平均每公顷耕地分摊水量2.55万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值的3倍。围绕提高土地利用率,按照以农则农宜林则林的原则,加速土地开发、复垦与整理工作,加强中低产田改造的进程,扩大高产稳产农田耕地的比例,加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可满足易地扶贫搬迁的需要。

四、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按照“统筹规划、群众自愿、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思路,通过改善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提高综合发展能力、转变思想观念,调动搬迁群众自力更生、自建家园的积极性,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为推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统筹规划的原则。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规划,积极引导相关工程项目、整合有关支农资金共同扶持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实现“迁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目标。

2、坚持国家帮扶、群众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群众自愿搬迁的积极性,鼓励群众积极投身建设家园、自力更生求发展,不搞强制搬迁,不搞形象工程。在政府的帮扶下,通过农民的积极参与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逐步达到脱贫致富。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安置区的资源特点和环境容量,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和安置方式。合理制定实施方案,宜集中则集中安置,宜分散插花则分散插花安置,避免“一刀切”。

4、坚持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依据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视资金筹措能力,有计划、有组织,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易地扶贫。重点解决国家扶贫重点县的农村贫困人口,适当兼顾省定扶贫重点县的农村贫困人口。

5、坚持重视发展、讲求实效的原则。坚持生产与生活并重,重点加强必要的生产性设施和必需的生活设施建设,处理好稳定温饱与实现持续发展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因地制宜扶持产业发展、加强技能培训、拓宽增收渠道,为搬迁群众实现自我发展打好基础。

6、坚持消除贫困、改善生态的原则。坚持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并重,迁出区生态恢复和迁入区生态建设并举,重视安置区的适度开发,实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

五、搬迁对象和搬迁安置方式

(一)搬迁范围和对象

主要安排7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兼顾7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贫困乡镇,优先解决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态环境恶劣的农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和边境地区贫困人口。重点考虑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丧失基本生存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的贫困地区;加强少数民族和边境地区、革命老区等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加强滇东北生态恶化型贫困区、滇东南石漠化严重、干旱缺水岩溶贫困地区、滇西北高寒型贫困区、滇西横断山贫困区、滇西南生态脆弱型贫困区的易地扶贫。

搬迁对象主要是人均纯收入958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粮食不足300公斤,住房不具备遮蔽风雨,居住地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水、电、路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所需的基础设施工程艰巨,难以就地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农户。具体包括:

(一)居住地人口过多,人地矛盾突出,坡度在25度以下的基本农田地人均不足0.3亩,无可供开垦利用的宜农土地资源,通过农田、水利建设也难以就地解决温饱的区域。

(二)居住在气候环境恶劣,海拔高于2500米,无霜期不足100天,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高寒冷凉山区。

(三)生活在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或石漠化严重(达30%以上)、干旱缺水岩溶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

(四)解决通路、通电、通电话、人畜饮水问题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人均投资费用超过3万元以上,难以就地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

(五)生活在地震、洪涝、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生命财产受严重威胁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

(二)搬迁方式

以县内搬迁为主,分为整体搬迁和部分搬迁。按照先难后易的顺序,尽量采取以地域上相连的人口集聚区(村、组)为单元的整体迁出方式。

(三)安置方式

主要采取集中安置的方式,对土地资源有限地区,加强分散和插花安置方式的试点。安置点必须是环境容量许可、水土资源平衡,能满足安置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有条件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地方。

(四)安置点选择

安置点的选择坚持以有条件解决温饱为中心,以能落实土地为重点,确保人均1亩以上坡度小于25度的耕地和户均0.3亩宅基地以及一定的荒山荒地。所需土地由州(市)、县(市、区)划拨或多渠道解决。具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安置区(点)选择。集中安置区(点)须是土地资源较丰富,光、热、水等自然条件较好,宜于发展农业生产,无安全隐患的地点;分散插花安置须选择土地资源较富裕,自然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配套完善的村,安置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不得低于或相当于当地村民人均耕地面积。

(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好,即在易地扶贫开发项目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标准内能完成建设任务。并且依托周围村社己建学校、卫生室,可就近解决移民就学、就医问题的地点。

(三)可开发资源条件相对较好,周边环境有利于改变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农户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耕作方式,搬迁农户通过艰苦创业,能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发展、能脱贫”的目标。

六、目标和任务

(一)实施目标

2006年-2010年规划实施23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搬迁。在政府扶持和群众努力下,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改善迁出区的生态环境,解决搬迁群众基本的生产条件和必要的生活设施,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稳定解决搬迁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总体上,确保搬迁人口稳定后的生产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

(二)建设任务

以解决搬迁群众基本生产条件和必要的生活设施为重点,包括安居房、基本农田、农田水利工程、10千伏以下通电工程、必要的通路工程、社会公益事业设施等(具体见附表三)。主要建设内容:

1.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规划建设基本农田30万亩左右,农田水利配套沟渠2000公里,新增和改善农田蓄水设施10万立方米,新建和改建公路2000公里,架设输电线2000公里。

2.生活设施。规划建设安居房200万平方米,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引水管网3000公里,蓄水设施5万立方米,建设沼气和节柴灶5万口(眼)。

3.社会事业设施。规划建设学校10万平方米,卫生室1万平方米,广播电视地面接收站400座左右。 4.经济发展建设。安置区的劳动力培训和后续产业发展必要的扶持。

5.生态建设。迁出区的生态恢复及退耕还林。安置区的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

七、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

(一)建设投资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23亿元,人均总投资标准为10000元。其中安居房及附属设施投资100000元;基本农田建设投资16000万元;农田水利建设投资28000万元;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投资16000万元;新建和改建公路投资22000万元;通电建设投资16000万元;农村能源建设投资7000万元;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投资13500万元,其中:学校建设投资7000万元,卫生室建设投资6000万元,广播电视建设投资500万元,其他11500万元(详见附表三)。

(二)资金筹措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所需投资由中央、地方和搬迁群众共同承担。总投资23亿元中,一是积极申请中央补助资金11.5亿元(标准按人均5000元),二是省级筹资7亿元,三是由州市、县和群众自筹4.5亿元。

中央补助投资主要用于建设搬迁群众基本的生产设施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包括住房、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及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中央补助投资不得用于生产经营性项目,包括设备购置、运输工具、加工项目等项目,以及土地和房屋的征用补偿费。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落实好党政领导和部门责任制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协调任务重,工作难度大,要建立“领导协调,县负总责,移民到村,搬迁到人”的组织体系和“县级组织、部门实施、乡为基础,群众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各级发展改革部门在本级政府和上级发展改革部门的领导下,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具体包括:制定规划、编报审批实施方案、编制下达计划、协调落实配套资金和政策、组织建设工程项目、指导检查、工程验收,及时总结经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并进行制度建设,规范项目管理,强化责任制和项目评审工作制,建立和完善审计、稽察、统计、财务等监督制度,及时掌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动态及存在问题,适时研究对策措施。

(二)加强统筹规划,切实协调好扶贫开发重点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根据中央、省有关政策要求和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统筹安排年度搬迁任务和建设项目,协调好局部与全局、需求与可能、扶贫与生态、近期与长远的关系;结合迁出区和安置区资源条件,统筹规划安置区建设,合理调配土地资源,合理开展项目建设,处理好迁出区与安置区、保护与开发、搬迁农民与安置区当地农民的利益关系,衔接好与相关行业规划、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突出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强项目管理,切实开展好搬迁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依据规划因地制宜编制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迁出地、安置地选择,搬迁对象确定,搬迁方式,安置方式,安置地项目建设,资金筹措,后续发展途径,配套政策措施,以及搬迁和安置工作的组织实施,重点解决搬迁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和后续发展途径问题。对少数民族人口的搬迁,统筹考虑传统生活方式和民族习惯。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按照项目管理,发展改革部门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对实施方案履行审批手续,由各级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依据规划编报和审批实施方案。对搬迁对象、水土资源等安置条件和脱贫致富渠道认真审核把关,开展实地评估;对群众搬迁安置、土地调整、配套政策等搬迁安置方案,由县级政府提出审批意见;对土地利用、环境保护、住宅建设、农田建设、水利、公路、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生态能源、产业发展等工程建设由行业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

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和公告、公示制度,认真执行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度、项目验收制度,严格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拖欠、挤占和改变资金用途。建立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考评与验收指标体系,加强检查验收和建后管理与跟踪调查。项目竣工验收后,公开验收结果,明确管护责任;对项目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跟踪分析和监管,确保易地搬迁工程项目发挥成效,达到预期目标。

(四)加强资金筹措,切实发挥好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支农投资的作用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涉及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安居房、生态建设、产业扶持、劳动力培训等多方面建设内容,人均5000元标准的中央补助资金只能满足搬迁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涉及搬迁群众后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在省级配套资金有限、州(市)县配套难以落实的情况下,需要积极争取其他相关资金的支持。各州(市)县要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为支撑,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由州(市)县两级政府发挥统筹和整合作用,负责组织相关部门按各自业务范围做好实施方案中单项工程和项目的对口上报争取工作。项目县应以安置点为载体,按照“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引导生态、扶贫、水利、交通、农业综合开发、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资金共同促进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资金整体效益。同时,要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吸引社会投资合理开发安置区资源,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帮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

(五)加强配套政策,切实保障好搬迁群众的生存利益 易地扶贫搬迁涉及到群众的土地调整、户籍、子女入学、税费减免、恢复生产、迁入地行政设置、基层党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问题,依据《国家计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精神,严格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国家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01]104号)协调落实配套政策,使搬迁群众拥有土地长期使用权和永久居住权、子女有学上,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权利,确保迁得出、稳得住。

(六)加强产业开发,切实扶持好安置区后续产业发展 坚持科技引路,抓好技术培训和科技示范工作,扶持示范户,培养致富带头人,带领搬迁群众转变观念;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群众能谋生、能脱贫、能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特别是要把畜牧业和经济林果产业发展作为山区搬迁群众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乡村流通服务业,充分发挥基层供销社在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中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和发展农民自办购销组织,大力培养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化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特别是要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产业化组织程度;将易地扶贫搬迁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通过扶持中心城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增加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

(七)加强群众参与度,切实组织好群众自力更生建设新家园

搬迁群众是扶持对象,更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主体。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组织相关部门和项目乡镇多形式、多手段深入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就搬迁工程和项目建设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尊重搬迁群众意愿。在此基础上,鼓励和引导搬迁群众参与直接受益工程建设,投工投劳,集料集资,依靠群众搞建设,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使群众既感受劳动所得,又珍惜劳动所获,更体验到党的政策所惠。真正实现政府帮扶、群众参与、自建家园。

第19篇:规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改攻坚克难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里,我院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怀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以“建新院、创三甲、上水平”为总体思路,以“学规范、规范做”为抓手,开展“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活动,着力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优化人才结构,改进医德医风,确保完成政府交给的任务,努力实现“新院一期工程竣工、三甲医院通过评审验收”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宏伟目标。

概括地说,2011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新院建设,确保年内顺利竣工。

加快新院工程建设,继续坚持以“保进度、保质量、保安全、保廉洁”为第一原则。年内6月底前确保完成门诊、医技、病房楼以及门诊楼北侧地下停车场土建任务;完成物流传输系统、空调系统、医疗设备安装任务;完成门诊、医技、病房楼智能化系统安装任务;完成门诊、医技、一期病房楼和14间净化手术室的内、外装饰任务;完成大门、景观、绿化、道路、管网、照明、供水、标识等室内外工程施工任务;完成锅炉房、太平间、污水处理、自建变电站等配套工程的施工任务。根据新院建设进度,合理安排落实新院建设资金,全力保障新院顺利建设,确保打造民生工程、廉洁工程、百年工程。

二、全力推进三甲创建,力争年内顺利通过评审。

今年是三甲创建攻坚之年,各项基础性工作都要在上半年完成。完成全院综合性评估,制定三甲医院创建实施方案及全程进度计划;召开全院动员大会,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清楚,方法得当;科室成立创建小组,确定创建联系人,与科主任、护士长签订目标责任书;开展形式多样的争创活动,实行奖惩制度;完善院科两级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在“学规范中”做,在“规范做”中提高;完成26个专业学科设置和学科带头人选拔,以及高级人才引进工作;各科各部门做到熟知自身情况,对照标准,找差补缺,攻坚克难,加大技术引进和创新力度,尽快完成应备技术项目,拿出具体改进措施;实行“走出去、请进来”创建策略,组织外出学习,聘请专家指导和拟评;做到把握全面,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力以赴,确保顺利通过评审验收。

三、规范医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认真开展“学规范、规范做”活动,编制医院“学规范、规范做” 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手册,制定医疗行为规范,明确操作流程,实现战略决策、工作流程、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管理控制规范化。成立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强化督查和监控,加大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力度,确保各种医疗制度的执行落实。成立护理质控办,加强护理质量的监控和各种护理制度的落实。组建护理管理小组和专业学习小组,明确职责,责任到人。优化服务流程,推行预约诊疗、先诊疗后结算、志愿者医院服务、便民门诊等便民惠民措施。提高病例书写质量,加大检查及考核,重点加强危重病人及有潜在纠纷隐患病例的内涵质量的调查。充分发挥合理用药软件的开发与临床运用,规范抗生素药物应用,建立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机制,落实《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大力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开展“感控周”活动,调动临床一线人员参与医院感染防控意识。积极稳妥推进目标性监测,拓展有效的医院感染干预方法,指导和监督各科室对卫生部下发的“三个新标准”内容的实施。

积极推行团队医疗模式,集中全科全院力量为每一位需要救治的危急重症患者服务。规范院内会诊制度,实行多科会诊制度,

加强科间协作。积极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制定详细操作规范,做好病例分析与评议,认真探索,反复实践,不断增加病种实施数量,扩大临床路径实施覆盖面,建立一套比较成熟的运行模式。加强医务人员医疗安全教育,定期召开医疗安全会议,提高医疗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医患沟通,定期不定期召开医患座谈会,积极探索并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协调处理机制,力争做到医疗纠纷投诉同比减少,杜绝医疗责任事故的发生。

四、完善学科、科研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制定《医院学科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完善学科管理制度,以发展专科为重点,以综合治疗为方向。加强重点科室建设,积极创建全市、全省重点专业、特色专科,集中人才、技术、设备优势,努力打造儿科、骨科、心血管内科、急危重症医学救治中心等高新技术优势学科,重点建设一批“名科”,树立品牌。强化基础学科建设,完成核医学科、烧伤整形科、血液内科、肾脏内科、心脏外科等学科的组建,麻醉科建立麻醉复苏室。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积极推进中医技术发展。

修订完善科研管理和激励机制,抓好科研课题申报、论证及组织管理工作。强化专业技术人员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水平和论文撰写能力,拟开展老年房颤患者血栓前状态的临床研究,支气管、肺动脉袖切术的临床研究,靶控输注舒芬太尼与丙泊酚对高血压患者全麻胰岛毒抵抗与应激反应影响的调查,肺功能检查及支气管舒张和激发试验,静留显针留置连续神经组滞的观察,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研究等十余项科研课题。加强与省内外知名医院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吸收一批适宜的新技术、新项目,与上海新华医院联合开展心脏外科手术,与省立医院联合开展眼底手术,独立或联合开展休克患者有创动脉压及呼吸末CO2的监测、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重建内固定术、下腰椎非融合动力固定术、肿瘤型假体置换术、老年多脏器功能不全的综合治疗,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手术和介入治疗、甲亢131碘治疗、成人头颅超声检查及术中超声等六十多项具有三级医院水准的技术项目,努力使我院跻身全省市级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的先进行列。

五、强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招聘、引进力度,提高医院中高级人才比例;实施“借脑计划”工程,积极外聘名誉主任;加大博士生、硕士生的招聘力度,原则上临床医生不再录用本科生,从根本上优化学历、职称结构;加强医院在职研究生班管理,强化纪律,提高学习效率。

全面开展培训中心工作,制定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基础培训、人文知识培训等,力争打造具有亳医特色的培训模式。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根据“知识宽、基础牢”要求,注重医德培养,强调“三基三严”训练,先宽后专,循序渐进,加强临床实践,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建立规范示教室,全年不间断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练兵活动,保持急救技能练兵的常态化。进一步规范新员工岗前培训制度,探索新进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继续教育模式,出台鼓励攻读在职博士政策。重视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重点专科人才和后备力量的选拔与培养,积极开展省、市级继教项目,积极选送技术骨干外出进修学习,全方位、多途径促进员工专业技能的提高。加强中层干部管理能力和执行力培训,推行中层干部到上级医院“跟班学习”制度,重视管理人员和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促进各类型人才的同步成长。继续实行费用包干到科室制度,继续加大进修、外出培训、学术会议投资力度。积极推进学会建设,组建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市级医学专科分会,推进院内和院际之间的学术交流。

六、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全院全员全面开展优质服务工程。

开展效能督察活动,加强上岗和会务考勤管理,推进医院效能建设。加强廉政教育,端正行业风气,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杜绝违纪违规现象发生。建立医德医风考评制度和奖惩办法,以及全院职工医德医风考核和电子档案。

继续深入推进护理优质服务工程,开展满意服务活动,提高护士服务品质。强化探视制度,开展无陪护病房,组织礼仪培训,实行温馨服务,成立院后服务中心,推行出院后病人随访和满意度调查。在护理优质服务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院全员全面优质服务工程,打造优质服务品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岗位服务之星”、“患者最信任的医生”、“星级护士”评选活动。 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原则,继续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项目”、“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项目及先天性残疾人手术补助等惠民工程。成立爱卫办,加大环境建设力度,为病人提供温馨、舒适的休养场所。

七、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事件应急能力。

组建综合急诊科,完善内、外、妇、儿、五官急诊的急救功能,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提升急诊急救的综合救治能力。进一步完善亳州市急救中心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急诊急救预案流程,加强北院、南院的联合和“110”、“122”应急联动机制,科学、规范、高效、有序指挥调度和处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高效调动医疗急救资源,提高院前急救科学救治及管理水平。开设颅脑脊柱创伤、心肌梗死、心血管疾病急救绿色通道。

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小儿手足口、夏季肠道感染等突发性疾病救治工作,提高对甲流及不明原因肺炎的筛查、鉴别能力,重点加强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加大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力度。

八、有计划购置医疗设备,不断提升诊治能力。

有计划、有论证的引进先进医疗设备,不断提升诊治能力。年内计划投资购买64排螺旋CT、DR、移动DR、平板胃肠机、3T磁共振、体外循环机、ECT、彩超、腹腔镜、血气分析仪、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动态血压监护仪、动态心电图机、麻醉机、手术动力系统、血液透析机、复苏室用呼吸机、供应室设备等大中型诊断治疗设备,实现大型设备高精尖,基础设备齐全,进一步增强医院科技含量。紧跟新院建设进度,及时做好医疗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加强设备引进后的使用管理和经济效益分析。

九、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建设数字化医院。

全面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升级和新上一批现代化信息系统。开展预约诊疗和预约检查,提高患者就诊效率。上马医院成本核算管理软件,提高科室工作绩效考核和科学管理水平。上线办公自动化OA系统,升级 LIS系统,上线“一卡通”系统、PACS系统,优化门诊、住院服务流程,上线体检与健康管理软件、移动医护输液系统、患者身份识别系统。加强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优化覆盖医疗、服务、管理、后勤全过程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院数字化管理。

十、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医院运行新机制。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比较规范的医院管理运行机制。完成新一届中层领导竞聘工作,进一步健全班组长管理制度。制定《医院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暂行规定》,实施自聘与上级聘任审批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规范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程序。强化绩效考评,探索医院内部综合绩效考核与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促进医院分配制度改革。打破传统用人模式,实行工勤人员劳务派遣制度,积极推行“编制到岗不到人”的模式,建立灵活多样又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新的用人机制。

建立与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的双向转诊、协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尽最大努力缓解“看病难”现象。完成与谯城区医保的网络对接,加强与市医保中心、各县区农合局的协调与联系,拓宽参合、参保人群到我院就医范围。

认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大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使用力度。完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开展临床药学,配合临床医生做到安全、经济、有效的合理用药以及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新、更快的药学知识。加强对药房、病区麻醉及精神药品监控和管理,对重点使用科室加强监督。制定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合理控制临床用药比例,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控制在40%以下,争取开展国家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

加强人文建设,逐步建立具有亳医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人本管理,激励广大员工爱岗敬业,进一步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医院宣传力度,组建院报通讯员队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站、院报、宣传栏、院内有线电视等载体,强化形象塑造和品牌宣传,扩大医院的公信力和美誉度。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加强医院廉政文化建设,端正行业风气,加大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的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积极推行院务公开制度,推进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进程。认真落实医疗服务价格等各项公示制度,提高医疗服务信息的透明度。进一步强化财务管理,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工作,加大成本核算力度,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优化收入,降低成本,打造节约型医院。严格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抓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强化医院生产、消防、安全管理,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联合公安、司法部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探索并建立医院内保有效工作机制,保证院内交通通畅,严厉打击危害医务人员、患者人身财产安全和破坏医疗秩序的行为,优化医疗执业环境,维护医护人员正当权益,不断推进“平安医院”的创建活动。

第20篇:规划

2014年规划

一、学习上

(1)、过六级

(2)、各科专业课成绩保证80以上

(3)、通过三笔字

(4)、复习专业知识,重点复习无机内容

(5)、阅读关于心理学,教育学的经典书目

二、师范生技能

(1)、每周一次讲课说课训练

(2)、熟悉初高中教材,每周熟悉一章并做相应高考题

(3)、备课高中内容,每周一章,并做相应PPT

(4)、观看优秀教师讲课视频,了解国外课堂形式

三、为实习工作准备

(1)、了解近三年我们学院的学生就业情况,和就业方向

(2)、关注自己想去的那所学校的招聘要求,了解学校的需求。

(3)、了解各大区县的招聘信息,明确就业形势

四、学生工作

(1)、准备值不达标定级的材料

(2)、在第四周前,分好考研互助小组和就业互助小组

(3)、开展一次春游活动

(4)、定期开展考研交流班会和就业交流班会

(5)、收集同学们在校学习和生活的照片---秦瑶

规划承诺书
《规划承诺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