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八声甘州》教案[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10:36: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八声甘州》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柳永的文学常识。

二、赏析诗词,掌握本词的思想内容。

三、通过赏析,让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鉴赏诗词内容,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本词,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唱地好“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但无论身处何地,我们对家乡的情是无法改变的,想想我们学过的诗歌,有哪些是抒发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烟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透过诗行,我们可以看见游子的思念,母亲的呼唤,亲人的期盼,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词人简介: 柳永(?-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此外也有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山玩水等等。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有《乐章集》。与苏词风格对比: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三、分析词句

1.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1)描写了哪些意象? 暮雨、江天、秋。

(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地点、天气、人物。

(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 凄冷(在诗词中这叫意境)

小结: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2.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1 (1)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 更加凄冷。

(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

明确:物像选取大尺度、大范围,广阔辽远,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只留下空寂的山河、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所用的描写词语更寒冷,肃杀落没。可以感到意境更凄冷。

小结: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 3.分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1)红和翠指什么?

红:花,翠:叶,化用李商隐的“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红衰翠减,还是衰败的景象。

(2)长江在我们的心里应该是什么样的?

波澜壮阔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月涌大江流,词人眼中的长江却是无语东流,无语:无声或无情,更加深了凄凉感。

构想画面: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几十个字就把词人登高所见描写的淋漓尽致,那么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一副什么样的图画。

一阵骤雨过后,秋色更加凄冷,傍晚的江边,寒风渐起,远处山河苍茫辽阔,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霜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词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 小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适应不适应本词?我们猜想一下,词人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思乡)。[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客愁新,寒林点暮鸦] 4.词人究竟是不是在思乡?我们齐读下阙 (1)是不是在思乡?是

(2)下阙句句都在写思乡,哪句话最能体现词人的思乡之情?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3)这本是谁在思念谁?词人在思念佳人

(4)而本句词却是从谁的角度来写思念的?佳人。

(5)哪些词能准确的描述佳人的情感变化?怎样变化的? “望、误、识”。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佳人行为的画面?

常待闺阁的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梳洗打扮,登楼望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头,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啊!对一个在外漂泊之人来说又是多么值得珍惜啊!

6.这句词不但写我思人,而且想像人思我,这样写为什么更动人?

这是更深一层写法,由单向思念写为双向思念,情感更深沉,从表达手法上显得文笔更曲折,引人玩味,

三、注释:

2 潇潇:雨声急骤;凄紧:形容秋风寒冷萧瑟;关河:关山河流;残阳:夕阳;是处红翠衰减:是处:到处;红翠衰减:花朵调零,绿叶枯萎。苒苒:茂盛的样子; 物华休:美好的景致已不复存在;淹留:久留;顒:抬头;天际识归舟:多少次将远处来的船误认作是丈夫的归舟,极写思情之深。争知:怎知;恁:如此,这样。凝愁:愁思凝结难解。

四、赏析词文: 1.赏析“洗”字。

A秋本不是实物,是不可以洗的,但作者却认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洗出来的,用一洗字,化为实物,使人觉得生动、真切,觉得雨后秋空清朗之状如在眼前。 B将秋放在暮雨里洗,也写出了暮雨之大,之透,之充沛,之无边无际。 2.“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有个领字,请圈划出来。领字所起的作用是在语意转折处总领下文若干句子,便于铺叙。请找找全文有哪些领字。 “对”“渐”“望”“叹”“想”等。“是处”“惟有”等也在转折处起到衔接作用。“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的“对”字要停顿。柳永的铺陈。词里有时要用一个领字,带出一个段落,一段一段地向前铺展,才能敷衍成这样的长篇慢词。 3.苏轼曾赞叹“渐”字领起的三句词,说“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请概括这三句意境的高处。 A“唐人高处”:把山水自然和自己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且表现得开阔博大。 B苍茫寥廓、高远雄浑。如“江天”“霜风”“关河”“残照”等意象。 4.“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对前三句景物的总结。并和“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形成对比、比喻的关系。从中,你能生发出怎样的感慨来。“无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羁旅愁思、时光易逝、岁月蹉跎的感慨。 5.总结:上片写景。

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

柳永将秋士的悲慨跟相思怀念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了,这是柳永的拓展。 6.“不忍登高临远”表意婉曲,请结合以下几个例子,加以概括理解。 A“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B“楼高莫近危阑倚” 7.“想”字几句是虚写,与上文写自己形成实虚结合的手法,回顾其作用。 从对方写起,实虚结合,情同境异,既丰富了内容,也深化了思归之情。 8.理解“虚写求实”即“实写从虚”写法。

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像,一是虚写,却用具体细节来表达其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真切细腻。倚栏凝愁,本是实情,却从对方设想,“争知我”,又化实为虚,感情曲折,文笔变化。 9.总结:下片抒情。

“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

3 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预习《青玉案 元夕》

板书设计

景 暮雨霜风 关河情 词人 八声甘州 (思乡) 柳 永

江天 清秋 (凄) 情景交融 残照 长江 (冷) 层层铺垫 佳人 思乡 衬托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教案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教案_1

柳永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柳永)版

《八声甘州》《论语》《就任》练习

高中语文:《八声甘州》教案(语文版必修3)

柳永《八声甘州》教学设计(冯新海)

《八声甘州》教案[材料]
《《八声甘州》教案[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