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七上语文期中复习(四)文言文复习(教师版)

发布时间:2020-03-01 19:23: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七上语文期中复习

(四)·文言文复习

一、实词解释

郑人有欲(想、想要)买履者 而置(放置)之其坐 至之(到„去)市 及(等到)反 ....市罢(结束) 遂(终于)不得履 楚人有涉(渡、渡过)江者 求(寻找)剑若此 ....遽(立即、匆忙)契(雕刻)其舟 不亦惑(迷惑、糊涂)乎 方( 正 )出神 ....明(眼力)察(看清 )秋毫(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故(所以)时(时常)有物外之趣 ......私拟(比)作 徐喷以(用)烟 鹤唳(高亢的鸣叫)云端 凹者为壑(山沟 ) ....拔(移、搬开)山倒树 盖(原来是 )一癞蛤蟆也 鞭(名作动,鞭打)数十 ...

二、通假字汇总 ①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 ②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 ) ③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 ) ④以土砾凸者为邱(“邱”同“丘”,土山。)

三、虚词用法

1、“之”的用法

①而置之其坐(代指量好的尺码 ) ②至之市(到„去 ) ③何不试之以足(代指鞋 )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助词,不译 ) ⑤入水求之(代指剑 ) ⑥物外之趣(结构助词,的 ) ⑦心之所向(助词,不译 ) ⑧昂首观之(代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⑨项为之强(代指“昂首观之”的动作) ⑩观之正浓(代指“二虫斗草间”的景象) ⑾驱之别院(代指癞蛤蟆 )

2、“而”的用法

①而置之其坐(连词,表承接 ) ②而忘操之(却,表转折 ) ③而剑不行(可是,表转折 ) ④拔山倒树而来(连词,表修饰 ) ⑤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承接

3、“以”的用法

①何不试之以足(动词,用 ) ②徐喷以烟( 动词,用 ) ③以丛草为林(

四、重点句子翻译

①何不试之以足? 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呢?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③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船已经前行了,可是宝剑不走,像这样寻找宝剑,不是很糊涂吗? ⑤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时常获得物体本身之外的乐趣。 ⑥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所想象的景观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的蚊子就果真是鹤了。 ⑦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丛生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当做山丘,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让人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⑧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大山撞到大树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部被它所吞吃。

五、课文内容回顾

①《郑人买履》的寓意是: 不要墨守成规,要根据实际情况多动脑筋,灵活处理。 ②《刻舟求剑》的寓意是: 不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随着客观

1 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③《幼时记趣》一共记叙了几个“物外之趣”?用自己的话表述。

围绕“物外之趣”记叙了①观蚊如鹤之趣②神游山林之趣③鞭打蛤蟆之趣。 ④《幼时记趣》中作者“物外之趣”的来源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来源于仔细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怀。 ⑤“驱赶蛤蟆”一事表现了作者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

表现了作者同情弱小,惩强除暴的精神品质。

六、比较阅读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②市罢(结束

) ..③遂不得履(终于

) ④举欲信于天下(想、想要 ) ..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至之市

A、反归取之

B、王之动愈数

C、心之所向

D、我欲之楚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何不试之以足? 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呢?

②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

4、乙文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季梁所讲的故事,它是 南辕北辙 ,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南辕北辙说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和实际情况。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③毁之,钟况然④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⑤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⑥矣。——《吕氏春秋》

【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椎(chuí)——槌子或棒子。④况(huàng)然——形容钟声。⑤恶——害怕。 ⑥悖——荒谬。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掉落 ) ②所契者(雕刻 ) ..③不亦惑乎(迷惑、糊涂

) ④遽掩其耳( 立即、匆忙

) ..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欲负而走

A、而剑不行

B、恐人闻之而夺已也

C、拔山倒树而来

D、而忘操之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儿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②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他害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继续敲)。

4、甲乙两文的寓意都能给人以警醒,那么他们的寓意是什么?有何相似之处?

甲文告诉我们不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 变化。乙文告诉我们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 主观意志为转移,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二者告诉我们对待事物的变化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 以科学合理的态度来应对。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①②【乙】夜雪大作,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自叹每有欲往,辄复不遂,然流行坎止,任之而已。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袁中道《夜雪》 【注】①雪子:霰,一种不透明的雪粒,往往在下雪之初出现,状如盐粒。②敲戛:敲打。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 ②以土砾凸者为邱(“邱”同“丘”,土山。 ) ..③鞭数十(名作动,鞭打

) ④自叹每有欲往( 前往 ) ..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B ) A、物外之趣 任之而已 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竟为雨雪阻 ....C、怡然称快 然流行坎止 D、明察秋毫 必细察其纹理 ....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所想象的景观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的蚊子就果真是鹤了。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让人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③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也。

这就是黄鲁直所说的没有一处不可以寄托人的一个梦。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趣”,甲文中写了哪些物外之趣?乙文中说“亦复有少趣”,“趣”又在何处?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回答。

甲文写了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三件趣事。乙文中写了 三点乐趣:趣在雪夜聆听竹林里传来的清脆的敲击声;趣在坐在昏暗的小屋感受炉火的温暖;趣在悠闲自得地读书。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教师版)

七上语文复习练习

鲁教版语文七上期中复习教案

期中文言文复习教师稿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教案

七上标点符号复习

高一语文文言文复习

5上期中复习

5上期中复习

期中复习六上

七上语文期中复习(四)文言文复习(教师版)
《七上语文期中复习(四)文言文复习(教师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