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22:02: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李楠

摘要: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生就业难题日益凸显。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就业心理日趋多样化。剖析大学生就业心理,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态度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然选择。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心理问题的表现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强化大学生面对就业竞争的心理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对策

1 前言

大学生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目前,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就业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分配向市场调节的转变,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种制度虽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施展才华的空间,但是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承受力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信心、认清形势、转变观念、调整心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扎稳脚跟,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2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状况,在总体上是健康积极的,多数大学生面对就业,心态比较平和,情绪稳定;能积极面对和正确准备就业,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自卑、焦虑、从众等心理。这应当引起社会、学校及家长的重视,加强就业心理指导,使大学生就业更加积极健康。

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许多大学生很难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精神高度紧张,情绪异常,进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的大学生 1

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所学的不是热门专业、成绩不够优秀、不是毕业于名校、自己是女生、甚至外貌不够帅气和漂亮等,都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这些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在求职过程中,他们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常常抱怨和责备自己,怕自己承担不了应聘的工作,即使是能够胜任的工作,也不敢大胆地说“行”,犹犹豫豫、退缩不前、缺乏自信。这种不自信使得他们在招聘人员面前不能适时展示其优势和长处,因而失去就业机会[1]。

2.2 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冲突的一种复杂情绪反映。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的焦虑大多为过度焦虑,他们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担心能否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单位,担心选择是否正确以及理想能否实现,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等[2]。学生求职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职业选择面大大拓宽。然而,

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就越重,就业心理压力便越大[3]。这种

焦虑,使大学生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特别是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等,感到心慌意乱。在遭受挫折后,对因自己“无能”而招致的“失败”怀有深深的自卑或自咎。

2.3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当前许多大学生在求职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与专业特点,出现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的现象[4]。形成从众心理主要是由于

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其表现为: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实际上是在择业时想寻找安全保险的途径。一些大学生在从众的职业环境中被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所左右,无法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2.4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实际上是基于从众心理而产生的一种更加盲目的从众心理。青年学生大都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形成了较高的心理期望值。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不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不量力而行。它导致不能积极地对自己进行正确、客观、公正的分析,相互攀比,舍其所长,就其所短。表现为:一味地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这种不良心理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自己,是一种个人主观性很强且不符合实际的自我欣赏。有许多大学生把求职当作自我炫耀, 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最终会错失很多好的择业机会。

2.5 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产生依赖心理的学生群体主要来自于独生子女或是家庭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学生群体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的毕业分配制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一部分毕业生还不能适应这一转变,他们希望找到称心的工作,又不想跑腿、费力。寄希望与学校、家长甚至是就业主管部门。另外一种现象就是当前大学生中有较多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大多数在填报中考、高考志愿时都是遵照父母意愿,甚至是老师做主,从而一开始就缺乏独立自主性。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往往没有任何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主动寻找和争取就业岗位,而是期望家庭成员利用各种力量为其提供现成的、优越的工作岗位,从而使得就业观念和进程滞后。

2.6 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多次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乃至悲观厌世的心理状态。随着现今“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式,择业竞争越演越烈,大学生承受的外在压力也就相应地提升,择业过程中所遭受的挫折也比以前的高校毕业生更大,有的学生在就业受挫后不能正确调整心态, 常常表现为对事情消极处之,漠不关心,情绪低落,有的毕业生甚至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 更为可怕的是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不与外界交往,对一切都保持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在心理上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存在抑郁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理,从而人为地将就业

过程大大地滞后直至中断。

2.7 急功近利心理

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的条件影响下,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趋“利”性的发展趋势。根据每年的就业调查情况看,60%以上的大学生把经济发达地区作为理想的工作地点。向往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工作,而不愿到急需人才但条件艰苦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小单位。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渴求高收入、高物质回报率,并一厢情愿的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将自己就业的目标定的很高,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往往对职业的要求过于“理想化”,过分地看中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与社会需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们对职位、待遇等情有独钟,全然不考虑自己的专业特长、今后事业发展的前景,结果会造成在就业市场上四处碰壁、屡遭拒绝,这样在心理和预期上的强烈反差,造成大学生悲观失望、心灰意冷、怀才不遇的抵触情绪。

在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过程中,必须克服上述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健康稳定的就业心理。这不仅有利于就业目标的合理确定,也有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尽快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心理转变,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3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及家庭的影响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外部原因,也是无法及时改变的现实。就现今学校教育的方式来看,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十多年间,多数学生过的是被动安排的学校生活、溺爱娇惯的家庭生活和孤立狭窄的社会生活,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学生学到的只是如何背书、如何应付考试,并没有为此后几十年的职业生活完成准备工作,一旦面临就业势必造成就业心理障碍。造成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学生本人没有正确的择业态度和择业观念,不会做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大学生本身提出对策。

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态度

大学生就业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焦虑、从众、攀比等消极的心态,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就业。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是重要的途径之一。首先,要积极主动。对大学生来说,竞争是残酷的,机会是均等的。其次,要富于进取、勇于竞争。现实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大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竞争已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时代性格,那种惰性的保守时代已经过

去。大学生应充分认识自己,认清形势,合理定位,正确择业,主动推销自己。

3.2 指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的表现是有业不就,导致很多宝贵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长期以来,“十年攻读寒窗苦, 一朝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功利化思想在大学生的脑海里根深蒂固。面对严酷的就业形势,他们依旧热衷于金饭碗、高收入,甚至“宁要城市一张床,不要西部一间房”。事实上,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生也从过去的天之骄子回归到普通劳动者。教育学生理性地面对现实和自我,转变就业观念,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所以,切实地转变就业观念,降低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应该是当务之急[5]。

3.3 教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尽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起于压力源,但压力的产生关键在于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评价。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克服自卑、焦虑和抑郁心理,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积极的心态。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各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高校教师及学生家长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 通过各种辅导教育渠道使得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人才。

3.4 指导学生调适大材小用与用非所学的就业困惑心理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应当教育学生丢开“大材小用”等观念,先使自己有心理上的准备,甘愿接受即将面对的工作岗位[6]。至于“用非所学”的

问题,需要教育学生不要抱怨社会。要抱怨的话,大部分责任在于学校和个人。以学校来说,各地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和高校专业设置原因, 就可能造成大学生的“用非所学”,但是专业是自己选择的。要教育毕业生,世界上成功的政治家和商界精英们,只有很小部分是“科班”出身。比如美国前总统布什大学学的是历史和工商管理,搜狐CEO张朝阳是学物理的等。因此,毕业生应该坦然接受所得到的任何职业,不必期望一开始就有最合适的工作岗位在等着你。

3.5 全面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增强其择业的自信心

在我国现阶段就业市场的竞争是激烈残酷的,但相对来说也是公平的,它为大多数人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在就业市场中,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永远是竞

争成败的第一因素。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就业的结果。因此,要教育大学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政治、思想、文化、心理、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强化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自信心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成功的第一要诀,它体现了求职者的精神面貌,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招聘单位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进而决定了择业能否成功。试想,一个人精神萎靡、畏首畏尾、迟疑不决、缺乏自信,又如何能打动别人,赢得成功?因此高校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其充分相信自己的才能,主动出击,满怀信心地推销自己、展示自我。当然,自信要以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雄厚的实力作保证,不是盲目地自负和自傲。所以,大学生要不断地按照社会的需要充实和提高自己,以增强择业的自信心,实现顺利择业。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大学生要摆脱不良就业心理的影响,这就需要社会一方面为大学生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社会、家庭及学校共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求职就业过程。

参考文献:

[1 ] 张国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5 - 26.

[2 ]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组.大学生就业指导[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2.

[3 ] 李书友.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3.

[4 ]徐献红.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与指导[J].经济师,2007,(7):97-98.

[5 ]卢远荣,李凌.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 ]徐敏华,王毅.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93-94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案例分析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