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2020-03-01 20:52: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2001年至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由115万猛增到610万。在人流滚滚的就业大军中,大学毕业生“天之骄子”的优越感逐渐淡化,“皇帝女不愁嫁”的局势已不再存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了许多不健康的现象。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一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应该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就整体状况而言,大学毕业生大都能够正确对待就业工作,均能以一种积极、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由于就业压力过大,表现出焦虑、自负、恐惧等不良心理,主要表现为:

1、焦虑心理。焦虑是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多半是由于不能实现目标或不能避免某些威胁而引起的。毕业前,面对理想与现实、就业与失业、签约与违约、就业与考研等矛盾,常使他们难以取舍、忧心忡忡、无所适从,从而表现出焦虑情绪。

2、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自信心的表现。一些大学生过低地估价了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

1 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过度自卑,会使学生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沮丧、失望、脆弱等心理现象。

3、攀高心理。攀高心理是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一部分大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这种不切实际的自我欣赏,使他们在求职中期望值偏高,好高骛远。择业时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以为自己什么工作都能胜任,或是看不上那单位,瞧不起这职业,盲目攀高。同时,“是我去择业,而非职业择我”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因此自负武断、攀比挑优,导致判断偏差,错失良机。未能如愿之时,往往是情绪一落千丈,甚至产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出现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4、依附心理。部分毕业生凭借父母良好的“社会关系”优势,耐心等待工作的到来,也有一部分毕业生寄希望于就业形势的好转,盼望工作的到来,这是长期形成的依赖心理的结果。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从小受父母呵护有加、包办一切的影响,依赖性较强,缺乏自我责任感和独立决策能力,在就业竞争中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择业是过多地依赖他人。比如一些独立能力较弱的女生受传统文化、家庭环境的影响,就业时存在依赖心理,如果家人不能帮助谋取一份好工作,便会寄希望于

2 某种社会关系,并努力去寻找这种关系。这种依赖心理继续发展,就会变成依附心理,觉得只要找个条件好的男友甚至嫁个有能力的丈夫,自己有无工作、工作理想与否都无所谓。还有个别毕业生缺乏竞争精神,被动就业,静候“理想单位”来相中自己,或完全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政府,或依靠父母寻找、依赖学校推荐或等待政府安臵等。

5、恐惧心理。恐惧往往是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某种可怕情境时所表现的情绪。有些学生由于在平时没有认真学习和积累经验,求职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不充分,在求职屡遭挫折后,便产生了恐惧感,遇到择业就心理紧张,甚至产生绝望的心理。

6、急躁心理。急躁是一种不良心境,和冷静是对立的,其主要特征是情绪高涨或低落。大学生在职业未能最终确定以前,普遍都有急躁心理。这种急躁的心理,常使他们烦躁不安,缺乏自制力。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常常会引起异常的生理反应,比如出现头痛、头昏、消化紊乱、心慌、睡眠障碍等躯体化障碍,有时还会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常见的有逃课、损坏东西、报复、迁怒于人、嗜烟、嗜酒等。这些心理障碍不仅会危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学生顺利就业,严重的还可能导致违纪违法。

7、懈怠心理。近年来在大学毕业生中还出现了“不就业一族”。有一些毕业生因对工作岗位挑挑拣拣,出现“高不成,低不就”,自动放弃就业机会;有的在校园附近租房,一边打工,

3 一边找工作;有的干脆呆在家里靠父母伺候。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考研、出国、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等原因而选择“不就业”。

二、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一方面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市场尚不完善,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就业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从而使学生就业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急躁、偏执和抑郁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受功利倾向的影响。他们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目前的利益,缺乏职业的社会意识、长远意识,从而表现出就业过程中为利益所牵引,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最优等。

2、学校因素。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等所做的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自身需要。从而使多数毕业生缺乏求职的实际能力,不会恰当的自我推销,不敢积极应对,不能准确把握机会,以致产生偏执、焦虑等心理。

3、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社会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方面,这些因素的存在使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依附心理。

4、自身因素。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社会对其要求也较高,从而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压力,表现出焦虑等情绪;其次,由于大学生社会阅

4 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稳定,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在他们心中理想和现实脱节,便产生了焦虑、矛盾等心理;第三,面对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力差,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基本对策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尽管很多,但无非由两大因素引起,一是社会因素,而是个体因素,因此我们要从两个层次来提出对策。

(一)社会方面要逐渐做到以下几点:

1、高校成立就业心理咨询辅导机构。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通过配备足量的心理辅导教师,强化大学生心理辅导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建立良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机制等措施,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实践证明,开展心理咨询既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也有助于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排除心理危机,摆脱困境走出择业心理误区,树立自信心,还有助于他们正确对待择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焦虑,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有效排除各种不健康心理的困扰,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心态,从而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2、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诸如认

5 知技能、管理技能、创新技能等的培养和训练,可以使大学生具备较全面的能力,对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缓和紧张、释放压力、增强自信心、增加成功机会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或教育实习,使大学生能够了解社会就业与社会职业的实际情况,减少不适合、不正确的就业选择,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就业心理。

3、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高校要注意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只有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开拓自己的事业,为国家做出贡献,最终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引导大学生做好角色转变,树立起全新的职业发展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进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全面的准备,积极增进职业适应,形成开放的大职业观。

4、引导学生参与竞争。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提供了很好的竞争机会,大学生应树立竞争意识,珍惜竞争机遇,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找到能充分发挥才华的岗位,并最终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大学生要不断充实知识、培养技能、增强素质,提高参与社会竞争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参与竞争难免会遇到挫折,要对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分析失败的原

6 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机会。绝不能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消极退缩、一蹶不振。

(二)就大学生本人而言,应加强自我调适,主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客观冷静的认识社会和评价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大学生作为社会一分子而存在,在求职择业时,应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既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也要理性看待自我,进行正确定位,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并为寻找理想的职业做好择业知识的储备。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兴趣是人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使人开阔视野,把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生可以从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得到经验,从而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联系起来。当不良情绪来到时,应采取转移感情和经历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悲伤,以求心理平衡。

3、转变就业观念。当获得理想职业的时机尚未来临时,要学会调整自己的目标,先就业,再择业,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更充分的准备。转变择业“一次到位”的思想,这对就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4、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因挫折造成不良情绪时,其消除的最简单方法是适度宣泄。良好的人际关系诸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倾诉衷肠,分忧愁,解苦闷,有助于维护和增强心

7 理健康。

5、增强自信心。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已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要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并非短时间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基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才能信心十足。

6、提高抗挫折能力。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肯定会遭受到求职失败,面对失败,有的人心情烦躁,精神不振,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显然是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表现。真正的强者面对求职失败,会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再去争取新的机会。

总之,对于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产生的心理问题,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危言耸听,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加强引导。

我们相信,经过社会及学生多方面的努力,大学生就业工作一定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占东 大学生就业指导[M] 山东大学出版社 [2]刘中亮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调试[j] [3]大学生成功就业咨询网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其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