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陇原环保世纪行

发布时间:2020-03-02 00:35: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陇原环保世纪行:生态猪舍实现致富环保双赢

9月6日早晨,2011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走进了武威星火种猪有限公司,进行实地采访。记者李娜摄

生态猪舍实现致富、环保双赢。工作人员向记者采访团介绍有关星火种猪有限公司情况。记者李娜摄

中国甘肃网9月7日讯 据西部商报报道:(特派记者孟晓龙) 通常人们提起养猪,总会想起脏兮兮的猪圈和臭味难闻、到处乱堆的猪粪,但是在武威黄羊镇土塔村星火养殖场的生态养猪基地,人们却能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一排排整洁猪舍,没有一条排污沟,猪舍里外没有污水,闻不出臭味,猪仔们整洁干净,放眼望去,黄羊镇首家高标准生态猪舍地正在努力改变着全镇传统养猪散、小、差的历史。

传统养殖转为生态养殖

养殖场创建人刘菊花是一名淳朴地道的农村人,面对记者的提问有些羞涩,但是站在猪舍前,看着小猪她瞬间变成了一名养猪专家。刘菊花向记者介绍,她于2009年3月办养殖场,最初养殖场在黄羊镇新店村,可是采用的是传统养殖技术,由于人畜居住较近,不但村民们连连抱怨声,自家人也并不支持,为了“掘出”第一桶金,不服输的她雇佣了4名工人,加上她5个人白天黑夜照顾猪舍中的500头猪。

虽然猪舍办起来了,可是猪舍中的难闻的气味和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一直困扰着刘菊花。一次偶然的机会,刘菊花得知现在有生态养殖猪技术,在2010年6月从外地引进约克、长白原种母猪200头,大约克、长白原种公猪10头。为了不影响周围群众的生活,刘菊花把养殖场从新店村搬到了现在的土塔村,办起了现在高标准生态猪舍24,其中发酵床猪舍12,建筑面积共4860平方米。目前,刘菊花的养殖猪舍采用益生菌发酵床生态养殖模式和全方位工厂化养殖方式的高标准生态猪舍。

“养猪是门技术活,要把这个事情做好,不仅要脑子转得快,手脚也得勤。”创业的道路充满坎坷,而她所选择的这个行业,又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从猪仔看护、饲料购买,到猪舍的卫生、温度,刘菊花都事必躬亲,一一把关,力求做到最好。为积累经验,提高养猪技术,她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请教养猪大户,参观交流学习养猪经验。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她逐渐掌握了生猪喂养技术,能准确把握打预防针的时间,还能为自家养猪场配出最优良的猪苗。

带动全镇规模发展

“最近又对猪舍进行了投资,在猪舍里做了房屋吊顶和湿帘,热空气经过湿帘的循环处理,冷空气就源源不断的被引入到室内,既能防病又能降温。在这里,猪儿不仅住得好,连喂养系统都是最现代化的。该公司完全采用母猪限位饲料网系分娩,网床保育,仔猪红外线供暖,自由采食等工厂化设施养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养殖效益。

据了解,圈舍内温度可以根据冬夏季节的变化,保证生猪生活在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中,并进行良好通风换气,极大地改善生猪养殖生存条件。猪舍全部采用了益生菌发酵床,不但充分突出了发酵床养殖节能、减排、环保节省饲料的生态优势,而且适应猪的自然习性,减少了应激反应,提高了猪的免疫力,大大减少猪的发病率,减低了药物成本,抗疫病风险能力大大提高。

土塔村星火养殖场模式猪场的带动效应正逐步凸显。黄羊镇镇长赵斌介绍,猪场还直接带动周边养猪农户专业从事优质商品猪生产,培养适度规模的优质商品猪生产养殖户,逐渐形成规模化的养殖基地。

( 作者:孟晓龙 编辑:宋勇锐 本文来源: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 关闭 打印

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在永靖县调研采访

正文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相关说两句(69603人参与)2011年09月19日17:34来源:人民网 复制链接 打印 大 中 小

人民网永靖9月19日电 9月15日,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到永靖县调研采访农业污染源治理和农村环境改善情况。来自新华社甘肃分社、甘肃日报、甘肃广电总台等媒体的记者先后深入该县岘塬镇刘家村、罗川台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地查看情况,听取介绍,与相关负责人及农户交流,认真详细了解永靖在解决农业污染和城郊农村环境污染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经验。

在认真听取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及采访了部分农户后,采访团对永靖在治理城郊农村及农业环境污染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永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环保生态农业建设为中心,以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为导向,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全面提升农业及农村污染源防治水平,取得了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采访团希望永靖认真总结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大农业及农村污染治理工作力度,积极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切实做好农业污染和城郊农村污染防治,开创农业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临夏州州长助理贺春贵、永靖县人大副主任张菁莲、副县长杨发荣及该县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通讯员 陈万吉)

作者:陈万吉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来白银采访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新华网甘肃频道( 09-14 16:54:23) 来源:白银日报

9月7日下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委副主任委员、“陇原环保世纪行”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乔绪富带领由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记者组成的“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来白银市,对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展开为期3天的采访考察活动。

据悉,甘肃省是财政部和环保部共同确定的全国第二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全省将通过实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和开展农村生态建设示范活动,推进农村污染减排和环境治理,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此,“陇原环保世纪行”组委会根据我省农业环境污染现状和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确定今年以“关注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环境”为主题,从今年8月至2012年4月,组织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记者集中开展2至4次大型宣传采访和考察监督活动,对甘肃省沿黄灌区和石羊河、疏勒河、黑河、渭河等流域的农业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水土保持、退耕还林等工作进行集中采访报道。

“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由新华社甘肃分社、中国环境报甘肃记者站、甘肃日报社、人民之声报社、甘肃经济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与广播新闻中心、西部商报社等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的12名记者组成。白银日报社、白银电视台安排4名记者将参加在白银市的采访活动。9月7日下午至9月9日,记者团将赴景泰县、靖远县、白银区采访,并专题听取市政府及景泰县、靖远县、白银区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情况的介绍,对白银市在农村环境保护及农业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有关先进人物的事迹等进行宣传报道,对破坏农村生态、污染农村环境、危害农产品安全的违法行为进行曝光批评。(石柳萍)

陇原环保世纪行:“八步沙”精神实现沙漠变绿 治沙人致富

来源:每日甘肃网

作者:李娜 任珈琳

更新时间:2011-9-15 8:59:58

阅读人次:55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9月7日,2011陇原环保世纪行“关注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记者采访团来到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采访,当我们穿过脚下的沙丘,面对茫茫黄沙里的片片绿浪,亲耳听到“六老汉”及其下一代人的治沙故事时,心灵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

八步沙林场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据古浪县城东北30公里、土土门镇3公里处,占地面积7.2万亩。30年前,这里曾经荒无人烟,风沙肆虐,一片凄凉,沙丘以10米/年的速度南移,严重侵蚀着周围10多个村庄和近10万亩良田,威胁着干武铁路和省道308线的畅通,影响着当地3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村民广中薄收,忘沙兴叹。

1981年的冬天,古浪县土门镇年过半百的石满、贺发林、张润源、郭朝明、罗元奎、程海六位老人以联户承包的方式在八步沙组建林场,治理沙害。这一干就是20多年。慢慢地,八步沙的树绿了,但老汉们的头也白了。后来,老汉们的儿子又接过了父辈们的重担,到而今,现任八步沙林场场长、昔日郭朝明老“愚公”的儿子郭万刚在这里治沙护林也已超过20个年头了。

据记者了解,八步沙林场是武威古浪县惟一一家由农民联户组建的生态公益性林场,也是全省农民联户承包治沙造林的典型之一。经过两代“愚公”的不懈努力,现在的八步沙林场累计治沙造林13.7万亩,封沙育林5.2万亩,栽植各种沙生苗木2600多万株,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0%以上,为治理当地生态环境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据郭万刚介绍,在30年的治沙道路上,八步沙林场探索出了“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以农、林、牧、副多业并举”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采取“出工记账、折价入股、按股分红”的办法,多方筹资,在封育区内平整土地400亩,新打机井1眼,架设农电线路1千米,衬砌节水渠道3千米,种植各类经济作物300亩,育苗100亩,林场固定资产由原来不足1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职工经济收入增加了6倍,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彻底改变了贫苦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沙漠变绿、治沙人致富的理想。同时使林场周边10多万亩农田得到了有效保护,亩均增产10%以上,人均增收500元以上。

30多年来,他们靠愚公精神使昔日黄沙漫天、环境恶劣的沙地贫困林场已发展成为一个物种丰富、环境优美、生机盎然的林业观光景区,在沙漠之海铸起了一片绿色的屏障,以“六老汉”为代表的两代人初步改变了八步沙“沙进人退”的旧貌。如今,“六老汉”的后代们还在继续着,努力为八步沙多带点绿色,“六老汉愚公精神”永存。

我市农村环保备受“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关注 点击数: 130 [字体:小 大] [打印文章]

连日来,我市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治理工作,受到了在白银采访的“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的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记者的充分关注,记者们通过实地考察、现场采访、听取情况介绍等多种方式,对我市农村环保和农业污染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先进做法进行了深入采访报道。

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委副主任委员、“陇原环保世纪行”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乔绪富带队考察并出席座谈会。市委常委、副市长齐永刚在座谈会上介绍了全市农村环保工作情况。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李仲孝主持座谈会。

据介绍,2009年以来,我市将农村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结合国家要求和我市农村环保工作实际,制定出台一系列文件,环保、农牧等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将推进新农村建设,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作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点来抓,切实开展农村环保“三统筹”机制推进工作,努力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和省级生态乡镇(村),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试点工作,全市农村环保建设进展良好。

9月7日下午,“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一行一到白银,就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环保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连日来,近20名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记者深入景泰县、靖远县、白银区部分乡镇和村社,先后对白银大福乳业有限公司奶牛养殖粪污治理及综合利用工程、景泰县中泉乡龙湾村污水处理厂、靖远县刘川乡慈济移民新村、东湾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白银市城郊东大沟流域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工程等在建工程建设情况和部分建成项目运行情况及白银区民乐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现场采访,走访群众了解实情,并专门听取了市上和景泰县、靖远县、白银区农村环保和农业污染治理情况的集中介绍,就相关工作与有关市直部门和县区负责人进行了座谈。

记者们普遍认为,白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环保和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安排部署精心到位,工作措施扎实有力,相关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农田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等工作在全省都有示范带动意义,值得宣传推广。大家纷纷表示,将尽最大努力对上述工作成效和经验性做法在各自新闻媒体进行深度报道。

作者:石柳 来源:白银日报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4日

“陇原世纪环保行”记者团来景泰采访

作者:张海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5 更新时间:2011-9-13 上午 10:23:55

9月7日至8日,陇原世纪环保行“关注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记者团来到景泰县采访。

由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副主任委员、陇原世纪环保行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乔续富带队,新华社甘肃分社、中国环境报甘肃记者站、甘肃日报、人民之声报、甘肃经济日报,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广播新闻中心,每日甘肃网、西部商报、白银日报、白银电视台等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组成的记者采访团,在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李仲孝及市环保局有关领导,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永杰,副县长何有华,县环保、农牧、水务、红水镇、中泉乡等部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先后来到位于景泰县红水镇清河村的白银市大福乳业有限公司养殖场粪污治理工程现场和国家地质公园黄河石林所在地的中泉乡龙湾村污水处理现场采访。

白银大福乳业公司规模化畜禽养殖沼气发电工程项目,从2009年开始建设,总投资496万多元,其中申请国家专项资金223万元,地方配套近25万元,企业自筹248万多元,建成了处理年存栏2200头奶牛的粪污治理工程,达到日处理牛粪尿及清洗用水约400吨,年沼气发电量近22万千瓦的小型发电站一座,年加工生产有机复合肥4100多吨,年产沼气约20万立方米。

“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来我县采访农村环保和环境污染治理 点击数: 10 [字体:小 大] [打印文章]

9月7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委副主任委员、“陇原环保世纪行”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乔绪富带领由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记者组成的“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来我县,对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展开采访考察活动。

县人大副主任王爱农,副县长张彦凌及县环保、农牧局负责同志陪同采访活动。

采访团成员先后来到刘川慈济移民新村现场,东湾镇大坝高科技示范园区现场,通过听取汇报、深入田间院落、入户走访等形式,详细了解我县在农村环境保护及农业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此次“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活动以“关注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环境”为主题,进行集中采访报道。记者团由新华社甘肃分社、中国环境报甘肃记者站、甘肃日报社、人民之声报社、甘肃经济日报社、每日甘肃网、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与广播新闻中心、西部商报社等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的12名记者组成。

牛粪催生的“循环经济”

http://www.daodoc.com 石柳萍 朱勇刚 稿源: 白银日报

2011-09-09 10:55

------------------

牛粪催生的“循环经济”

玉米秸秆养奶牛,奶牛粪污经无害化处理,生成有机肥、沼气、沼液,沼气炊用和发电,沼液还田肥地……白银市大福乳业有限公司通过奶牛养殖粪污治理及综合利用,尝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甜头,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清洁生产、资源化、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

把玉米秸秆粉碎作为奶牛青储饲料,将奶牛养殖产生的粪尿污水经固液分离、厌氧消化,固体部分加工成有机肥料,对液体无害化处理后产生沼气、沼液,沼气用来做农民做饭的燃料和发电,沼液用来种玉米,提高农田肥力……9月7日下午,在白银市大福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卢首百兴致勃勃介绍的这样一条循环往复、近乎完美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让现场近20名“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团的中央、省、市级新闻媒体记者眼前一亮,兴趣盎然,而该公司奶牛养殖场粪污治理综合利用工程更让他们大开眼界。

2007年3月,早年开矿赚足腰包的卢首百萌发了转型搞奶牛养殖的念头,投资1000万元在景泰县红水镇清河村成立了白银市大福乳业有限公司,2008年引进奶牛,办起了奶牛养殖场。没过多久,对每天大量牛粪的处理,成了一个让他头疼不已的问题。“我饲养了近1500头奶牛,这些牛一天至少要拉二三十吨的牛粪。当时养殖场到处堆的都是牛粪,太阳一晒,臭气熏天,周围农民几乎没人要,让人很闹心。”卢首百对记者说。

为此,卢首百跑了不少地方,到处打听处理奶牛养殖粪尿污水的好办法。经过亲自外出取经,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新上一个项目,把牛粪滚动利用起来,变废为宝。

2009年,在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的关心支持和扶持帮助下,帮他争取到了一个国家循环经济产业扶持试点项目。卢首百自筹248.41万元,申请国家补助资金223.57万元,同时地方政府又给他配套资金24.84万元,一个日处理400吨奶牛粪尿污水、年沼气发电量21.9万千瓦时、年生产有机复合肥4150吨的粪污治理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成,进入试运行阶段,正在进行设备调试。记者在现场看到,与传统奶牛养殖场不同的是,这里看不见满场的奶牛粪尿和蚊蝇飞舞,几乎闻不到一丝臭味,厂房整洁,沉淀池、无害化处理设备等粪污处理设施完备。场区一侧,

三、四台玉米秸秆粉碎机飞快运转,紧张作业,十多名村里的妇女正在给机器“喂”刚从地里拉回的玉米秸秆,她们身旁的玉米秸秆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这粪污治理综合利用工程确实是一个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好项目,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让公司增加了效益,又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的目的。”卢首百告诉记者,他们从农民地里直接收购带玉米棒子的秸秆做奶牛的青储饲料,一年要收购1.2万吨,一吨300块钱,平均一亩地能产6吨,一亩玉米农民就能收入1800元,还省去了掰玉米、剥粒、晾晒、上市场交易等麻烦。此外,每年还要从农民手里收购2000吨苜蓿、麦草和豆草。

该公司养殖场粪污治理综合利用工程正式投入运行后,每年可为企业增加有机肥收入200余万元、沼气发电收入近20万元,利润约30万元。

但随行的环保部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项目发挥的效益远不只这些。因为它消化掉了大量令人头痛的养殖场粪污,很好地改善了农村环境,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养殖废弃物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循环利用的水平,带动畜牧业由传统散养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转变。而且,通过牛粪带出来的清洁生产链,解决了一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目前在大福乳业公司奶牛养殖场工作的附近农民就有约100名。这对于许多奶牛养殖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2011陇原环保世纪行:沙乡翻成芦苇荡

作者: 吕宝林 稿源: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2011-09-07 22:32

------------------

[专题]2011陇原环保世纪行“关注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环境”-每日甘肃网

9月6日下午,“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来到民勤县夹河乡黄案滩,滩上冒出来的茂密的芦苇令采访团成员惊叹不已。(每日甘肃网 记者李娜摄)

区内地下水位平均埋深由2008年的4.2米回升到了目前的3.3米。清澈见底的水给沙漠带来了勃勃生机。(每日甘肃网 记者李娜摄)

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武威讯 (记者 吕宝林) 高天白云之下,放眼望去是浩瀚的芦苇的海洋,只有远处背景中腾格里沙漠黄色的沙丘提醒我们,这不是江南水乡,而是极度缺水的民勤。

9月6日下午,“陇原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来到民勤县夹河乡黄案滩,滩上冒出来的茂密的芦苇令采访团成员惊叹不已。

“这些芦苇都是关井压田以后,随着地下水位回升,自然生长起来的。”夹河乡党委书记林艳军说。

及膝深的芦苇,根根直立,长得十分密实,但花、顶部的叶片及茎干却都是枯干的,只在根部附近才能看到暗绿的叶片,所以风吹过,大片的芦苇不是绿涛摇曳,而是沙沙鸣响的灰白的浪。芦苇底下,是泥土枯干的硬壳,踩碎后下面全是干燥的沙土。

林艳军说,黄案滩以前是农民垦荒地,靠打井灌溉种籽瓜等农作物。从2006年起,黄案滩被划为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区,开始实施关井压田措施,先后共关闭机井275眼,压减配水面积3.8万亩,年削减地下水开采量1400多万方。同时,在恢复区外实行严格的水资源配置,人均限种耕地2.5亩,亩均配水400方,严控地下水开采。通过努力,区内地下水位平均埋深由2008年的4.2米回升到了目前的3.3米。

车子在芦苇丛中蜿蜒穿行,停在了一个水泥石碑附近。碑的一面用红油漆写着一个大大的“关”字,另一面写着“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关闭机井No440号,民勤县人民政府”。距石碑不远处的草丛里有一截直立的水泥管露出地面,水正静静地从直径十几厘米的管口往外流,这就是2008年关闭的第440号机井。今年年初发现这口井井水自然涌流出来,并已经在附近形成了一小片湿地。湿地中的芦苇绿绿的,长得也更高更茂盛。

林艳军说,黄案滩目前已经发现了7眼自流井。随着地下水位的回升,滩上开始自然生长芦苇、盐爪爪、白刺、梭梭、红柳、沙枣等植物,核心区总面积已达10万亩,其中芦苇面积最大,有6万多亩。整个黄案滩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区植被覆盖率由2006年的28%提高了目前的36%。植被恢复后,陆续了发现兔子、狐狸、老鹰和野鸭等动物的踪迹,湿地浅水里还发现有青蛙。

“这些芦苇,让我们看到了环境改变的希望,我们治沙更有信心了。”林艳军说,为了保护这片芦苇,乡上在黄案滩建起了围栏,封育面积达16万亩,成立了专门的管护机构,严格落实“四禁”政策,在封育区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樵采,禁止放牧。下一步,乡上将充分利用自流井水资源,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的方式,栽植红柳、梭梭等沙生植物,为民勤东沿构筑绿色屏障。

“井关了,田退了,农民的收入会不会受影响?”对于记者的疑问,林艳军解释说,关井压田以后,农民人均耕地确实减少了,但是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高效节水大田作物,农民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逐年增加。

车子继续向前,窗外黄案滩封育区边缘区域的草丛中偶尔还能看到黑黑的农作物秸秆,这是以前垦荒留下的遗迹。再往前,走出芦苇荡,是成片的食葵,丰收在望。

“井关了,田退了,农民的收入会不会受影响?”对于记者的疑问,林艳军解释说,关井压田以后,农民人均耕地确实减少了,但是通过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高效节水大田作物,农民的收入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逐年增加。(每日甘肃网 记者李娜摄)

记者在现场采访。(每日甘肃网 记者李娜摄)

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武威采访

------------------

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武采访

每日甘肃网讯 据武威日报报道(记者陈鹏)9月5日,由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陇原环保世纪行组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乔绪富带领的陇原环保世纪行“关注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记者采访团来武。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陇原环保世纪行武威组委会主任邸亮,副市长胡细如参加采访座谈会。

据了解,此次采访将围绕“关注农业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这一主题,通过对农业环境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宣传,促进全社会重视农村、农业环境保护,推动我市农村、农业环境保护及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污染治理工作,同时对破坏农业和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切实改善农村及农业生产生活环境、保障农产品和食品安全。来自《中国环境报》、《甘肃日报》、《人民之声报》、甘肃广电总台、《甘肃经济日报》等10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将在武威进行3天的采访活动。

邸亮在座谈会上要求,组委会各成员单位要在配合省上做好采访报道工作的同时,按照组委会的统一安排,大力宣传国家、省、市有关推进农村改革和保护农村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做好集中采访报道工作,反映农村环保工作实际,及时报道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同时,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努力提升农村环境综合管理水平,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稿源: 武威日报 编辑: 冯乐凯

陇原环保世纪行宣传计划

“陇原环保世纪行”简介材料

汇报提纲 (环保世纪行)

环保世纪行工作总结

环保世纪行策划

环保世纪行活动工作总结

环保世纪行活动工作总结

环保世纪行汇报材料

环保世纪行汇报材料

环保世纪行活动工作总结

陇原环保世纪行
《陇原环保世纪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环保世纪行 环保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