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罗斯福新政中的“倒牛奶”现象》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04:29: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罗斯福新政中的“倒牛奶”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概述】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中一段材料提到“倒牛奶”现象,介绍罗斯福政府解决经济危机的农业方面的政策,同时提到调整工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以及以工代赈等政策。

【教学目标】

知道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政策、调整工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以及以工代赈,分析“倒牛奶”现象的本质,了解“倒牛奶”现象不是道德问题、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正常现象。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直切主题。指出岳麓版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材中疑点:“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以控制基本农产品产量和牲畜饲养头数,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

2、设问质疑——道德观、价值观的拷问。为什么政府不把这些剩余的产品无偿分给需要的民众?把“倒牛奶”现象描述成资本主义腐朽的象征。

3、案例对比。当今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出现相类似的事件。如 2008年9月21日,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刘集乡冉老庄村奶牛养殖基地“倒牛奶”行为;浙江省慈溪市农民将近万斤冬瓜抛入河道;2004年春节深圳花商“砸花”现象。然后得出认识:“倒牛奶”现象不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正常现象。”

4、疑点解答。从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为例,农业政策的主要目的——为了调控农产品的价格,保护农民的利益。在资本主义放任自由的经济模式下,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导致生产活动和商品供求关系的严重脱节。为了维护市场秩序,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收购农产品,鼓励农民减产和销毁易腐坏的农产品以调整价格。

5、难点突破。通过图示分析为何政府不能把这些剩余的产品无偿分给需要的民众,避免物价进一步恶化。罗斯福政府的农业政策是为了稳定物价,提高公众的购买力,促进消费和生产的良性运转。

生产无利润——企业停产——工人失业——购买力低下——物价进一步下跌

6、疑点再解。分析罗斯福政府调整工业生产和实行社会救济以及以工代赈等政策,指出其目的均为提高公众的购买力,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使经济得以好转。

7、最后,一语中的。因此,“倒牛奶”及其同类事件不是资本主义腐朽的表现,而是一种市场自发的调节行为。生产活动必须以供求关系为坐标,避免盲目生产,否则, “倒牛奶”的市场调节行为还是发生,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中的“倒牛奶”现象》教学设计
《《罗斯福新政中的“倒牛奶”现象》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