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乡愁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3 20:26: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唤醒沉睡的诗性

——《乡愁》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设想:

作家赵丽宏写道:“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情感的积累。”现代诗歌更是和心灵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诗歌往往能够借助意象直接、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诗歌诗歌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等艺术美,对学生有天然的感召;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而又形象,可以使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感受民族语言的魅力。

尽管“青春情怀总是诗”,但是实际上,学生眼里的诗歌是如此神秘,他们对现代诗歌往往敬而远之,甚至摈弃在他们的阅读视野之外,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一要求是相悖的。余光中《乡愁》一诗,意象明确,结构明朗,而主题鲜明,诗意丰富,旋律优美,很适合初中生阅读欣赏。郑桂华老师在谈现代诗教学体会时说:“教诗歌要‘三多三少’,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一些自我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所以,我确定了本堂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乡愁》的赏析,唤醒学生沉睡的诗性,教会学生一点读诗的方法教,感受一点诗意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一点读诗的兴趣。在这样的前提下,我确定了本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在品析中领会诗歌语言丰富的表现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读为本。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为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时,我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入情。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诗人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本堂课的教学流程的三个环节——初读诗歌,感受乡愁;再读诗歌,抓意象,品意境;三读诗歌,寻觅诗情。都是以读领起,并且层层深入,通过自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有目的的诵读,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诗歌意境,领悟诗歌蕴含的情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更近距离地走进诗歌,唤醒诗性。

二、由象品意。联想与想象是诗歌阅读的一对翅膀。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运用自己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教学时,主要让学生抓住诗歌的四个意象,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的感情,这样,又可以促进理解性的诵读。因为联想与想象,诗歌在学生的心里被彻底解放,诗性得以回归!

三、以诗意的语言唤醒诗性。设计时,我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意识的培养,发挥自己有一定诗歌底蕴的优势,注意教学语言的诗意。同时,我特别在某些可把握的环节,如导入语,过渡语等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组织,以诗意的教学语言,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浓浓诗性。

课堂实录:

一、课前播放罗大佑《乡愁四韵》

二、教师激情导入:“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同学们,我们刚才听到这首优美抒情的歌曲就是由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先生写的一首乡愁诗《乡愁四韵》。

1 说起乡愁,真的,乡愁是古今中外所有背井离乡的游子所共有的情感。同学们能从我们的古诗中找到有关乡愁的诗句吗?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些学生笑)

师:说得很好。因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呀,月亮与故乡从此密不可分。 生: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多媒体补充有关诗句)太多太多了。老师说,乡愁是一碗陈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乡愁是一首老歌,每唱一遍,都让人热泪盈眶;乡愁更是一部厚厚的书,每翻一页,都能读到游子心中的梦!在余光中的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多媒体展示,简介余光中——)

(诗意的语言,语文味很浓,将学生带入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中,也较好地唤醒学生内心的诗意与灵性。)

三、初读诗歌,感受乡愁

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离不开一个读字。通过读,才能读出诗歌的感情,品出诗歌的意境,享受到诗歌的美丽。请同学们尝试着轻声读一读,你能读出这首诗应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读吗?并注意一下语速、节奏、停顿和重音。(生自读)

师:不错。同学们读得很投入。下面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比较一下你刚才的朗读,刚才读得不到位的地方加以改进,并在课文中划出停顿和重音。(播放黑色真实朗诵的录音) 师:读得声情并茂,我们同学都陶醉了,我们也要学习他的读法。请问: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朗读与录音,听出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读吗? 生:这首诗写的是思乡的愁绪,所以比较深沉,沉重。 生:还应该比较忧伤。 师:对。语速呢?

生:应该比较慢。这样才能读出比较抒情的味道。

师:(多媒体展示:忧郁深沉,语速缓慢些)好,老师请同学推荐班里的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诵。(生朗诵,同学报以掌声。)真好,同学们的掌声已说明了一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自由朗诵全诗。(生自由朗读)

师:同学们比刚才好多了,读出了语气语调。朗读诗歌,除了要读出基本的感情基调,我们还要读得抑扬顿挫,读出诗歌的节奏美,这就要注意停顿与重音。诗歌中的停顿一般按照音节或意义单位来划分,重音一般要突出句子中最能表达诗歌意思的词语。请同学先把第一节读一下,看看应该怎么读? (稍后,生举手)

师:请你用较为夸张的方法,读得慢一些,重音加重一点,让同学都能听出来。好吗?生: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师:有不同意见吗?都同意了。老师也同意。(多媒体出示第一节的读法)同学们再一起将第一段读一遍,不仅要注意感情基调,语速,还要注意重音和停顿。(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很快找好另外三段的停顿和重音。(生轻声朗读,师多媒体展示全诗的朗读重音和停顿,然后请同学抓住基本感情基调,以教缓慢的语速,注意停顿和重音,自由朗读一遍,再齐读一遍。)

(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通过比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寻找一种重要的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的直觉。)

四、再读诗歌,抓意象,品意境。

师:读得真好。这样,我们是否就把诗歌真正读进去,读懂了呢?不,真正的朗读应该建在读懂读透诗歌的基础上。下面,我们一起再走进文本,一起细细品读诗歌。

2 品读诗歌,应该从什么入手呢?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方法,抓意象。意象,就是诗人所要借助的具体事物。比如,“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李后主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生齐声跟说),用“一江春水”做意象,写出了故国之愁的绵长;李清照说——

生:(生齐声)“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我许多愁”, 师:以什么为意象?

生(齐):以 “舴艋舟”为意象。

师:对,以小小的舟写出了家国之愁的沉重。余光中先生又以哪些意象来诉说他的那份乡愁呢?

生: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师多媒体展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诗歌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意象是个抽象的词语,我借用古诗句进行了巧妙的触发。据此,再引导学生对《乡愁》中的船票、邮票、坟墓、海峡四个象征不同意义上的距离的意象赏析阅读,通过意象,运用想象和联想,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

师:诗歌是最富想象力的艺术,想象力越是丰富的同学,越能享受诗歌的美丽。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四个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事,他又能想到什么。这些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应有所联系。通过想象在我们眼前展现的画面情境,就是诗歌的意境。下面我们要请同学发挥自己天才的想象力,顺着意象这根藤,去摸摸意境这个瓜。

我们先看第一幅画面:小时候,乡愁是邮票。一枚小小的邮票,连接着什么? 生:连接的是我和母亲 生:连接的是异乡和故乡

师:由邮票,同学们会联想到什么? 生:书信。

师:我们给加个动词。

生:写信、寄信、盼信、收信、拆信

师:真多呀!同学们的想象力果然不错。能将你想到的画面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我想到的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起母亲,就在灯下写下对母亲的依恋和思念,第二天早上,将这封信投进了邮箱,他笑了。因为他想到母亲一定能看到他的信,而且给他回信了。

师:是通过写信寄托乡愁。有时间,环境。是不是能紧扣“邮票”,再寄信前加上一句:“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水千山。”

生:我想到的画面是这样的:终于,在那个阳光灿烂的早上,我收到了母亲的信,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信封上面的字迹是多么熟悉,是母亲一笔一划写下的;轻轻地抚摸着信封上的邮票,邮票上印着邮戳,那是家乡的名字。家乡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是又回不去! 师:真令人感动!李白是“我寄愁心与明月”,你是“唯寄愁心与邮票”呀!邮票小小,亲情浓浓呵!邮票是连接我和母亲之间感情的事物,这份乡愁,是离家在外的孩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我们在朗读这段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应该读出对母亲的无限依恋之情。(多媒体展示:朗读提示:无限依恋。师请一生朗读,生齐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时,引导学生抓牢“意象”,通过联想与想象,展现意境,领悟诗情,并在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

师:因为有了同学们的丰富想象,平面的诗句成了立体的了。我们对诗歌的理解也深入一层了。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想象以下几幅画面的意境。

3 生:长大后,乡愁是船票。我想到的画面是:一个云淡风轻的夏日里,青年诗人手持一张窄窄的船票挤在船中。岸边的妻子挥手的身影已越来越模糊,诗人的眼睛也模糊了!刚刚分手,诗人的心中已充满了牵挂。虽说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如能长相厮守又该多么幸福啊!

师:好个“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如今的他们,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呀!一张窄窄的船票,该承载着彼此多少的思念啊!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满满!朗读时,我们又该读出怎样的情感呢?

生: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还要有似水的柔情。 师:我们请所有的男生饱含深情地来读。(男生齐读)

生: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当我终于可以见到母亲时,母亲已经长眠于矮矮的坟墓中了!凄风苦雨中,诗人直挺挺地跪在母亲的坟前,泪水和着雨水流下。冰冷的墓碑上,是母亲慈祥的笑容,可是,他永远无法握住母亲温暖的手,跟她说:“母亲,儿子好想你!”

生:他仿佛想起多年前离家时,母亲犹在“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想这一迟,却和母亲阴阳两相隔!

师:是呀!生死两茫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自发地轻声朗读,师提示)读的时候,要读出一种深深的哀伤。“后来啊”的“啊”字可读成“呀”,先深呼吸,感觉有一种排山倒海般的哀痛袭上心头;“在里头”可以用上颤音。(师范读,生散读) 生: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仿佛看见老人站在海岸边上,向大陆眺望,大陆的影子隔着海峡似乎隐约可见,却无法到达!

生:这时候,波浪滔天,正像老人此时不平静的心情!耳边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却又被这无情的海浪吞噬!

师:是呀!这浅浅的海峡,这人为的鸿沟,它阻断了多少亲人团圆的梦想,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天人永隔!真是海峡浅浅,悲怆深深!让我们齐声朗读这一段,要读出诗人激荡的情怀,悲怆的情感。(生齐读这一段)

(以朗读指导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握诗歌意境与意蕴,从而把握朗读时的情感。教学流程明确流畅。教师的诗意语言点拨让学生始终沉醉于诗意的氛围。) 师:读完全诗,老师在想一个问题:诗人选用的四个意象能否互换呢?

(此问旨在引出学生对诗歌写作方法之美的探究,仍旧以朗读法贯穿这个环节。现在发现这个问题有些突兀。不如直接进入第五个环节,然后在品析诗歌之美时点出本文在意象运用上的匠心。)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这四个意象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安排的。小时候是邮票,长大后是船票,后来是坟墓,而现在是海峡,都抓住不同时间的乡愁的特点。

生:这些乡愁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一种递进的关系。从母子亲情,增加了新婚别,后来是母子生死之别,最后是对祖国的思念,情感上是递进的。

生:应该是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到整个民族之愁,这份乡愁也逐渐升华的。

师:很好。诗人以时间为序,写出乡愁缠绕了诗人一生;由个人之愁上升到民族之愁,程度加深加重,感情层层推进;诗人也写出了他们那一代人共同的心声。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诗人余光中,也找到了抒发乡愁的支点,撬起了波涛汹涌般的内心情感!如果说这首诗像是一幅油画,那色彩就是乡愁,一层层地加深;如果说这首诗是一首歌,那音符就是乡愁,将我们的情感带到了最高潮;如果说这首诗像一个大海,海浪就是乡愁,一波推着一波,最后掀起的是所有人心中的万丈狂澜! (诗意的语言既是对这首诗的总结,也为下面的入情的诵读酝酿情感。)

五、三读诗歌,寻觅诗情

师:好诗总令人陶醉,引人遐思,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老师给自己配上音乐。(播放马思聪《思乡曲》,范读。读后学生鼓掌。)

师:读起来琅琅上口。真是太美了!美在哪里呢?同学们能说说吗?

生:我认为这首诗首先美在情感。诗人把他自己个人的悲欢与对祖国、民族的思恋交融在一起。

生:意象也很美。这四个意象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师:对,那应该说由意象构成的诗歌的意境也很美。还能从诗歌形式方面谈谈吗? 生:诗歌每段结构都是一样的,非常整齐,匀称。四段放在一起,让人觉得回环往复。 生:句子的长短都有变化。

师:是呀,句式相同,句子长短交错,这样就既有变化美又有整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低回婉转。

生:诗歌中还运用了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特别有节奏感。 生:我好像感受到了音乐般美好的韵律。像音乐一样一咏三叹,回环往复。

师:那么美的诗歌,我想同学们肯定也跃跃欲试了。下面老师为同学们配上音乐,然后同学们男女同学分角色齐读诗歌,女同学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下面男女生交替着读,以读出诗歌的低回往复的旋律之美。(多媒体展示读法,播放乐曲《思乡曲》,生按照要求读。读得很陶醉。) 生(分角色读):小时候(女)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男) 我\\在这头(tou)(女) 母亲\\在那头(男)

长大后(女)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男) 我\\在这头(女) 新娘\\在那头(男)

后来啊(ya) (女)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男) 我\\在外头(女) 母亲\\在里头(男)

而现在(女)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男) 我\\在这头(女) 大陆\\在那头(男)

(模仿乐曲二重唱的形式,对诗歌进行创造性诵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低回往复的旋律之美。)

师:美妙极了,老师都被感染了。下面还有一种读法,让我们读出余音缭绕的感觉。(继续播放《思乡曲》,多媒体展示读法:男生齐读,女生在男生读到每段 “在这头”、“在那头”时,女生分别重复“在这头”与“在那头”,最后一句读完后,男女生再一起重复“在这头”、“在那头”两遍)(学生读后有余味未尽之感) 生(分角色读): (男)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5 我\\在这头(tou)

(女)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女)在那头

(男)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女)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女)在那头 (男)后来啊(ya)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女)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女)在里头

(男)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女)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女)在那头 (男女合):在这头

在那头

(这种诵读的方式,学生感觉余音缭绕,余味无穷。两次朗读的设计也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有创意地改动诗歌,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之美音乐之美,也感受现代诗歌的无穷魅力。)

师:每一首乡愁诗,里面都有说不完的乡愁啊!(《思乡曲》中,多媒体展示)诗人说:“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诗人说——(以下生根据多媒体展示齐声朗读)

生: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蜓于其中 师:诗人说——

生: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 也听见/沙 也听师:诗人说——

生: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 师:诗人说——

生: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师:乡愁,也是所有海外游子共同的情感。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舒兰说——

生齐读:月亮,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 师:彭邦桢说——

生: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师:洛夫说——

生: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 乱如风中的散发

师:好,请同学们课外再去寻找那永远说不完说不尽的乡愁,寻找诗人笔下那么多那么浓的乡愁。

同学们,我们不一定能成为诗人,但是老师愿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喜欢读诗,拥有一个诗心,让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充满诗意!谢谢大家!(播放歌曲《乡愁》在音乐声中结束本堂课) (适度的拓展,拓宽学生对乡愁诗的理解,也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欲望,达到唤醒学生诗性的目的。)

6 教学反思:

一、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在朗诵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欣赏诗歌纯粹的主体,朗诵的过程,他们是自己在教自己体会诗歌中的感情的过程,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声音把握诗歌的感情。本堂课,教师以朗读法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在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方式的朗读,书声朗朗,以读入情,有自读、个读、齐读、范读、男女生分角色读等,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充分调动全班学生朗读诗歌的积极性,在读中读出对诗歌的理解,读出诗歌的一唱三叹之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把朗读分为有机组合的几个阶段。初读阶段只注重对诗歌节奏、重音、停顿的把握,并从朗读中整体感知,得到初步印象,读出基本感情基调。接着,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将学生引入情境后,再着重于诗歌中情感的表达,读出思乡的韵味,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新的理解,读出学生自己的乡愁。特别是“三读诗歌,寻觅诗情”环节,先由教师配乐美读,唤起学生对诗歌“美在何处”的探究思考,稍加点拨后,教师有创意地稍稍改动原诗,分角色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之美,也将学生的情感带到了最高潮!

二、诗歌教学不能脱离对意象的解读。这首诗歌,每一个章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但这场离别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也缺少细致的场面描写,给读者遗留了宽广的想象空间;四个意象,简单但富有深意。读诗应该是快乐的事,而且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抓住意象,运用想象和联想,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并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样,不仅教给学生赏析品读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而且真正唤醒学生心灵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语文姓“语”,真正美的语文课堂应该流淌语文味书卷味,一节课就犹如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应该说,这是一堂语文味很浓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语言很有特色,彰显诗歌底蕴。或引用古诗诠释意象,营造意境,或排比、比喻等随手拈来,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诗情画意的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也较好地唤醒学生内心的诗意与灵性,感受读诗的快乐,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享受课堂,享受诗歌。

四、多媒体的巧妙运用。这节课中,多媒体运用得十分恰当。也许,诗与歌从来都不分家。余光中的诗,因在赴美留学期间受了当地流行的摇滚乐的影响,十分注意节奏感,具有较强的音乐性,所以他有不少的诗作被人选中谱曲演唱,包括《乡愁》亦是如此。其诗作中有一首堪称乡愁的姊妹篇的《乡愁四韵》,由台湾民谣歌手罗大佑用吉他伴唱,旋律简单动听,音画的结合将乡愁的气氛渲染得极好,令听者不免愁上心头,颇有绕梁三日之感。学生在欣赏此曲之后,很自然地进入到浓浓的乡愁之中,也深深地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个好的开端就等于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美好诗歌世界的大门。另外,听录音;教师范读时的配乐,结束时播放《乡愁》的歌曲,整堂课就在这美妙的诗情画意中展开与结束,使整堂课浑然如艺术品,可圈可点,可赏可品。

五、适度的拓展。课前,教师即充分深入阅读文本,将书读厚。结合教学内容,既有余光中的乡愁诗拓展,又有台湾诗人的乡愁拓展,使文本立体起来,丰富起来,让学生能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文本,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对现代诗阅读的兴趣。

《乡愁》教学案例

《乡愁》案例分析

《乡愁》教学案例

乡愁教学案例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

乡愁案例
《乡愁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乡愁教学案例 乡愁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