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介绍与教学建议

发布时间:2020-03-02 01:48: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介绍与教学建议

通用技术教材的设计与编写思路

课程标准制定之后,教材编写及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根据教育部有关部署,江苏教育出版社组织各方面的教育专家、技术专家、特级教师、优秀中学教师以及技术教育研究人员,编写了通用技术实验教科书。2004年5月,苏教社所编的《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家政与生活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5个模块的教科书经教育部专家组教材评审,获得全部通过。现将该套教材的设计和编写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教科书编写的目的、指导思想 (一)教科书编写的目的

本套实验教科书的编写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满足我国城乡普通高中学生技术课程学习的需要,为高中学生技术素养的提高和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资对话的文本,进而为我国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作出贡献。

2。寻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在通用技术教科书中的转化路径,验证《普通高中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的价值和有效性。

3.构建一套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为基本取向、具有创新意义和中国特色的高中技术教科书(通用技术),推动我国普通高中技术教科书建设的多样化。

4.探索普通高中技术(通用技术)教科书设计和编制的基本规律,为建立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教科书建设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的素材。 (二)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体现在:

1.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当前“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及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为指导。

2.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为指南。 3.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当代系统科学方法为思想武器。

4.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外技术教育先进经验,吸取当代科技发展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最新成果,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对技术课程的需要。

5.从普通高中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出发,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二、教材编写的主要理念

1.教材编写应着力普通高中技术(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转化

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既不同于职业技术教育,又不同于高等学校的专业技术教育,它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人人必须经历的教育。本次课程改革立足于素质教育和社会转型的恢弘背景,从普通高中的性质、特点、任务出发,回归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进行目标定位,确立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努力使学生通过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主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以更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姿态和一定的科学精神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对技术的决策,参与技术创新的实践。

普通高中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新增的一个领域,它的确立是新课程改革中教育创新的重要成果,是与时俱进、体现当代科技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的重要产物。它承载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崭新的教育追求,但这些理念和追求只有通过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等环节去转化,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课程理想,才能真正使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受益。因此,必须深刻把握技术课程的性质、理念和目标,并努力使之渗透于教材中的编写线索、内容选择及组织形式、体例结构,渗透于教材的字里行间。这既是教材编写的前提,也是教材编写的使命。

2.教材编写应立足于对当代技术的重新解读

自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人们便把技术与技能划上等号,这样,技术教育就成了技能训练,就成了操作学习,成了程序化的以体力劳动为主要特征的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世界、认识事物方式的变化,技术已不再是僵硬的、冰冷的、单调的程序与方法,它既是一个由设计、制作、评价等环节组成的丰富过程,也是一个集一定的思想与方法、一定的操作要领以及包括道德感、艺术性、文化特征等在内的人文特性于一体的结构。这样,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就应当是一个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过程,教材的内容也应当是一个多方面知识综合、多学科视野渗透的广袤世界。与此同时,技术教材还应反映当今技术的最新发展,以使学生透过这些,感受技术的未来发展,形成积极、健康的技术观念。 3.教材编写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多种功能,努力实现其功能组合的最优化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科书视为储存信息和知识的容器,视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依据,即所谓“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而新的教材观则认为,教科书既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教科书应力图将人类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予以提炼和概括,并以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予以呈现,从而为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必要的基础。这里所提到的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式,并不是指考虑技术学习内容时将技术内容简单化或形象化为“科普读物”,这种“科普读物”只是信息和知识发布的一个变式而已,并非学生发展的中介。而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工具,教材不仅要向学生展示必要的知识内容,还要提供师生活动、对话的话题和范例,还要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这里所说的工具并不仅仅是学生“复制知识”的工具,而应是学生“产生新知识”,即得出自己结论、形成自己见解的工具。此外,教科书还承载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新教材应当体现新的功能观,应当追求各项功能实现的“最 优化”。

4.教材编写应遵循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

传统的教材被认为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教材”。而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则认为教材首先应当是“学材”,它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教学引领和推进教学策略创新的需要,同时更应遵循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围绕学生的发展组织课程资源,改善学生学习。

通用技术教材的编写是一项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工作,这里的“专业”,不是技术上的“专业化”,而是多种专业因素综合而成的教材编写上的“专业性”。随意堆积技术方面的知识、事例,不按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去设计和组织,不按高中学生的特点去设计和组织,不按现实的教学条件与可能去设计和组织,即使再丰富、再精彩的技术知识、技术事例,也只是一个没有教育灵魂的素材而已。

因此,通用技术教材的第一属性是其教育属性,本质特征是其技术教育的特征。应当运用教育的思想、理念来选择和组织教材内容,用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去规范通用技术教材的编写。

三、教科书编写的体系、结构 (一)教科书编写的体系和框架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本套高中技术(通用技术)实验教科书共9册,目前送审教科书共5册,具体为:必修2册,《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选修3册,《家政与生活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供高中一至三年级学生使用。全套教科书依据课程改革的理念进行整体设计,体现较为共同的目标追求和基本一致的体例风格,但在具体的内容结构和体系特征上,各模块又以其专业特性和标准要求,自成体系,各有个性。此外,本套教科书还将编写配套的教师参考书、教学辅助材料和学生学习辅助材料,以便教师有效性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

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是在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具体内容与目标基础上,根据本教科书的总体思路和特点进行重新编排的。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和目标在本教科书中已得到全面的落实,其大部分是相对集中的体现,一部分贯穿于教科书各内容之中,个别的还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予以前后呼应式的强化。

在教科书框架结构上,本套教科书根据不同模块的特征,采用了三种不同方式:一是“章、节”式,一般适用于内容结构性强、前后联系紧密的模块,如《技术与设计1》、《电子控制技术》等;二是“单元、主题”式,一般适用于内容结构灵活性强的模块,如《技术与设计2》、《家政与生活技术》、《建筑及其设计》等;三是“专题”式,一般适用于内容弹性大,不作普遍要求的模块,本次送审的教科书没有这种类型。 (二)教科书编写的结构和体例

在教科书的体例上,采取了以下安排:

每册书的结构是:

前言

各单元(专题、章)文图

附录

每单元(专题、章)的结构是:

单元(专题、章)名称

导语

各节文字

本章总结

综合实践

学习评价

每主题(节)的结构是:

主题(节)名称

学习目标

本节文字

练习

各节依据其内容的不同,设有案例分析、马上行动、思考、讨论、探究、小试验、阅读、链接、小辞典、小资料、欣赏等栏目,在这些栏目中,除案例分析、马上行动、思考、讨论等基本栏目外,其他栏目内容均为选学。此外,每节的练习、每章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科书一般提供1~3道练习题或活动,也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以上是本套教科书所涉及的基本栏目,在各册的具体编写中又往往根据各册的特点选择其中部分栏目作为基本栏目。

四、教科书编写的特色 (一)教科书的基本特色

1.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技术素养不仅仅包括基本的技术操作技能,还包括对技术的理解、选择和管理能力等。本套教科书立足于对技术概念的重新解读,立足于对技术素养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基本目标,进行教科书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努力做到全面体现“理解技术、选择技术、使用技术、管理技术”的内容结构,真正实现“作为方法的技术”、“作为行为的技术”、“作为文化的技术”三者的统一。

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上,本套教科书紧紧围绕提高学生技术素养这一目标,以学生与教师共同建构的有效性学习活动为基本线索,注意个别知识与一般知识、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学习活动的交替作用,注意知识组织顺序上的“总一分”(如设计过程,先给学生总的过程的认知框架,使学生获得感性,从广度上领会设计过程,后再分别讲述设计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使学生在深度上理解各阶段,形成广度基础上的深度,从而使课程标准中有关设计过程的目标得到很好的完成)和“分一总”(如电子控制技术,就是在学习电子控制系统各组成部分之后进行总体学习,以实现知识的综合组织和综合运用)的有机结合。

2.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和广阔舞台。本教科书一方面通过调研、构思、制作、表达、交流、试验、探究、评价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挑战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力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和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在相当一部分设计与制作范例中,通过多种方案的提出、分析、比较,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想像、批判性思考和发散性思维。如《技术与设计1》中,小凳子设计范例中所提出的4种材料20个不同的方案,台灯设计中的诸多不同方案的分析,《技术与设计2》中结构设计的多方案、流程设计的多方案、控制设计的多方案等。所有这些,必将对学生建构基本理念、强化思想方法和促进思维方式改变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立足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经验不断积累和知识不断重组的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同化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最感性、最接近的联系。因此,本教科书几乎在每一节、每一个知识与技能点的编写过程中都要分析学生已有的经验体系、知识结构,寻求学生最易于理解、最生活化、最靠近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内容。如在《技术与设计1》中,我们选择了生活气息浓郁、城乡学生咸宜、结构相对简单、创造空间丰富、师生教学方便的“台灯”作为载体,以一种主线的案例贯穿4~8章的主要设计过程;而在《技术与设计2》中,我们选择了集结构、流程、系统、控制现象于一体,生活逻辑、知识逻辑、学生认识逻辑相统一,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外的做相兼顾的“自行车”作为贯穿1~4章的范例的主要载体。这些载体的精心选择无疑集中了课程改革和教科书设计的基本理念,对保障技术课程的实施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决定性作用。 4.尊重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

普通教育领域中,技术教材内容的本质属性是它的教育属性,而非它的学科特性,也就是说,学科知识本身不构成学生学习的全部目的。因此,根据教育的规律来组织学科知识、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教科书编写的基本要求。对此,本套教科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本线索,努力实现学生认识发展的逻辑、技术学科知识的逻辑以及社会需要的逻辑三者的有机统一。

从学生学习的总序列来说,本套教科书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特点以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序为线索。

“学习目标”明确地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便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过程,更好地围绕学习目标组织学习过程。“本章(单元)小结”则是引导学生在经历一章(单元)的学习过程之后就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和归纳,使所得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结构化,而最后的“学习评价”则使学生在每一章(单元)的最后环节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作一回顾、总结和反思。

从学生内容学习的具体过程来说,本套教科书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习特点形成了如下教材内容编排的思路。

各章、各单元的导语是教科书设计中旨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先行组织者”,使学生在承上启下的导语阅读中感知所学内容的结构性框架,以便为学生进入有意义的学习创造心理条件;本教科书中在课文正文之后穿插诸多的马上行动,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能够马上确认和内化;课文结束后,通过练习使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和类化;而每章结束后的综合实践活动则强调学生将本章所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进行综合运用,从而实现所学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与转化。

本套教科书设计的基本线索、各类栏目都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学生动机、态度、认知、体验、反思、迁移等心理结构或因素的综合参与提供了方向上的有效引导和资源上的有利条件。

5.兼顾城乡学生,关注学生学习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偏重于言语智能,有的偏重于运算智能,还有的偏重于运动智能等。不同个体在智能结构上的差异必然导致学习上的差异,因此,差异不仅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中存在,而且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中存在。对此,本教科书在保证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同时,为有不同技术学习需求、有不同技术学习速度和不同认知范式的学生提供富有弹性的教科书设计,从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具体表现在:(1)教科书中提供了许多开放性的问题,使得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2)教科书的设计和制作项目立足于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丰富性成为可能,有利于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能,同时,不同学生的不同设计在交流和评价中成为学生相互启发、反思改进的良好资源,学生之间互为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使班级授课制和班集体的潜在教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3)教科书中的阅读、小辞典、小资料等栏目,以及课文后的练习等为学生的选读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了非常宽松和富有弹性的学习空间;(4)教科书中的信息链接为不同学生在不同基础、不同兴趣下的进一步探究和继续学习提供了富有弹性的引导和帮助;(5)教科书中技术试验和综合实践中的载体的可选择性和条件的可替代性也为学生结合当地特点和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和巩固提供了较大的自主空间。 6.体现技术的时代特征

当今技术发展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如何改变传统教科书部分存在的内容陈旧、老化、缺乏生气,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教科书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通识性质、基础性质着手,精心选择了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对未来发展有益、与当代科技发展相关”的内容。如《技术与设计1》中对技术的未来描述,《技术与设计2》中的系统、控制方面知识与技能的介绍,《电子控制技术》中的传感器、遥控器系统的介绍等,一方面吸引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信息,激发他们参与当代技术活动,树立为技术发展而学习、而努力的决心。

7.注重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教科书应以教师能教、学生能学为前提,对此,本套教科书采取了以下措施:

(1)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要线索进行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编排,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和学习上的先后条件,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2)部分栏目、项目、内容的可选择性使教师和学生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加大了教学的弹性和实施的可行性。

(3)教科书中所涉及的设计项目、试验内容力求用最简单、常见的材料和设备来完成。同时,在教学参考书上还将提出一些条件替代的设想,以利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的实施和目标的完成。

(二)教科书的创新特点 1.坚持技术的人文引领

技术因人而生,因人而变。人是技术的目的,也是技术的动力。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过程中,技术既改变人的观念,又受到新的观念的引导。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重新解读技术的内在结构,注重人文因素在技术教育中的应有之义。我们设计的教科书正是基于这一思想,真正摒弃技术即技能的传统观念,坚持“技术应当造福人类,应当以人为本”的技术理念,并以此引导学生的技术学习。如《技术与设计1》不是单纯地堆积技术史实,而是从技术与人的角度切人,使技术的理念与历史的画面高度融合,有机统一,从而给学生一个开阔的历史画面和哲学视野,使学生对技术的学习立足于较高的文化平台。又如《家政与生活技术》则以“家庭生活的幸福体验”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品尝生活甘苦、憧憬未来家庭生活远景中不知不觉地走进家政与生活技术的大门。《电子控制技术》一开始就以门锁的发展不断满足人的安全需要为例,予以人文引导,然后用电子控制技术中的传感器放大人的感觉器官,利用遥控技术延长人的肢体,采用逻辑电路替代人的部分思维,设计新的产品满足人的需求等内容,让学生处处感到技术以人为本,学好技术才能为人服务,正确使用技术可以造福人类。这样的教科书可使学生在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游弋于技术的物质特性和文化特性之间,在享受技术学习乐趣的同时实现文化悟性的升华。 2.注重技术的思想与方法

技术所内含的思想与方法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技术课程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实现能力迁移的“秘密武器”。本教科书着力挖掘各个模块专业内容中所蕴藏的思想与方法,并依据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的先后序列进行教育意义上的重组和优化。如《技术与设计2》的控制部分,将干扰因素、反馈原理、功能模拟方法和黑箱方法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呈现,使学生能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领会其思想方法的精髓,并将之迁移和应用于日常的社会和组织生活中。 3.强调技术试验

技术试验既是技术学习的内容,也是技术学习的方法与手段,对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本套教科书中,《技术与设计1》将技术试验专列一节进行介绍,并贯穿整个设计过程;《技术与设计2》也从教育的角度,经过课程资源的意义分析和价值挖掘,设计了若干具有一定操作性,同时又能体现试验目的的小试验。在《电子控制技术》、《建筑及其设计》中都可见到技术“小试验”的栏目,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从亲身参加试验实践的过程中,承受试验失败的磨练,培养百折不挠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作风,造就追求独特的创造精神。

在教科书对技术试验的处理中,我们还注意一方面培养学生严格而规范的技术试验的思维和方法的意识及技能训练,同时也从人文因素出发,注意培养学生从事技术试验所应具有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克服困难、精益求精的意志和品质。 技术试验在教科书设计中的凸现体现了技术课程内在的特征,是高中学生技术学习在方法方面的标志之一。相信学生在经历了一系列技术试验之后,其观念、意识、思想方法将会得到更好的熏陶,对技术将会有更为独到的感悟和理解。 4.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建构

在当代知识转型的时代,教科书已不再是浩繁卷帙的知识的容器,而是师生对话、共同建构未知意义世界的平台,是提供学生学习资源的重要文本。这种文本,决不仅仅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一个人”,也就是与学生“对话的一方”。因此,我们所编写的教科书成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中介”,成为学生对话的“对象”。 (1)让学生走进教科书之中。在编写教科书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学生视为“客观的‘主观存在”,让他们也参与教科书编写中的对话,成为教科书中的主人。如《技术与设计1》中,“设计的一般过程”一节,以及第

四、

五、

六、七章,我们就将高中学生放进教科书,使“教科书中的高中学生”和“教室中的高中学生,,形成一种“我一你”之间的对话关系,一起面对设计过程的各种情境,共同感受设计过程的烦恼与乐趣。又如《家政与生活技术》中,某位同学设计的并不合理的家庭预算收支总表、高中生钟山家的家庭消费结构饼形图等,都与教室中的学生形成“对话关系”。

(2)围绕对学习内容的共同建构组织师生的双边活动。教科书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逻辑体系,从教育的意义出发,剪裁学科的学习内容,并根据知识的特性灵活选取呈现方式,以丰富师生对学习内容的共同建构的双边活动。有些内容作为学生学习的准备性知识,作为学生后继学习必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采取简明扼要的方式呈现出来,以让学生“理解知识”;有些内容则不直接给出知识的结果,而是将知识还原为“形成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中“发现知识”;有些内容则通过案例分析、集体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让学生去“悟出知识”;有些综合性的内容则采用指南、导读等方式让学生去“推导知识”。

(3)充分的“教科书留白”。为了留给学生更多的想像空间和创造天地,也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教科书不再以“权威的面孔”发布具有确定意义的知识,而是处处引导学生“质疑”,对业已形成的知识进行富有挑战意义的思考。如“你认为技术语言还可以从什么角度划分?”“从你的生活经验出发说明其理由。”“这些问题还有其他解决办法吗?请补充。”这类例子不胜枚举。这也是教科书设计中的基本策略。与此同时,我们所编的教科书中在版式上还留有适当的空白,为学生表达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提供物理意义上的“空间”。

5.体现通用技术的学科特点

教科书继承了技术类教科书文字规范、图文并茂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在内容呈现、配图风格、习题形态、综合实践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在内容呈现上,尽可能多地采用图形语言,这些形态各异的技术图形,对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习题形态上,全书突破了以往较为单一的形式,开发了问答题、调查题、作图题、填空题、判断题、改错题、案例分析题、设计题、作文题等,使学生的技术练习形式和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方式趋于多样和丰富。

在配图风格上,教科书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大胆尝试,采用了部分分册的漫画配图,如《家政与生活技术》,使学生在寓庄于谐中轻松地学习技术。

此外,教科书从技术的综合性、实践性出发,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加强了技术课程与科学、社会的联系,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引导。 6.尝试建构技术课程的学习文化

本教科书着力进行技术课程学习文化的建构,首先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富有意义的文化现象,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单一的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向具有意义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形成一种体现高中学生风貌、情趣,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且充满时代感和青春活力的意义生成过程。其次是还原技术本身所具有的热情的、个人的和人性的成分,挖掘其丰富的、具有启迪意义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学习的对象不再简化为单一的程序和方法,不再简化为单独的零件和规范。如《技术与设计2》中流程、控制部分的内容看起来似乎很专业,与生活很遥远,但本教科书编写中通过对流程中时间意义、时序意义的揭示,使其更具有技术文化的穿透力;控制部分从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目的与手段关系的潜在揭示,体现了其文化意义的丰富性。再次重视学生的技术实践,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各种使学生亲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实践的机会,如设置马上行动、小试验等栏目,强化学生的试验、探究与创造,使技术的学习文化成为实践的文化、探究的文化、创造的文化,从而展示技术的本质和魅力。

此外,还在技术语言、技术活动、技术实践等方面形成独特的风格,使之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技术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成为无意注意、潜移默化的学习资源。

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教学策略和实施建议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已经公布了,新的《技术与设计1》教材到了教师和学生们的手中。课程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教学实施也因此就成了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项突出的中心任务。

为了搞好新教材的教学实验工作,结合本册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具体教学内容,提出如下的教学策略和实施建议: (一)坚持技术的人文引领

打开新教材,第一个内容就是“技术与人”,它开门见山地呈现了本套教材以人文为引领的设计思想。

技术是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创造的各种调节、改造和控制自然的活动,也是人类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的重要过程。马克思关于技术是人与自然中介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认识技术本质的基本线索。

技术因人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同时技术的发展又影响人的观念改变,导致了新技术的产生。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的无数事例充分地体现了技术的人文引领。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冲破从认识工具使用和技能训练出发的传统技术教学的束缚,以人文引领学生进入技术世界,认识技术与人、技术与自然以及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立足于更高的平台,有一个更宽广的视野,形成以人为本、技术与自然和谐共处、技术与社会互动发展的新技术观。

要积极地创设激发学生对技术需求的情境,形成学生主动地参与技术活动的持久内驱力,通过技术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体验技术可以解放、保护和发展人的真谛,并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技术活动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要充分运用教材中体现人文精神、人文关怀的技术设计的案例、练习和综合实践活动,注意在人文引领下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使学生认识学习技术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学好技术可以更好地为人服务,正确地使用技术可以使世界更美好。

(二)发挥教材中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对话平台,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技术学习和设计活动,转变学习方式,让他们自主地建构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为使新教材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的实际,本教材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最近发展区”教育理论进行设计。

在每节课文前有学习目标,指引师生把握学习方向,掌握需要达到的最低学习要求。生动而简洁的课文正文作为引领,导入学习主题内容。接着有精彩的案例分析、讨论、思考或辩论等

栏目,创设一个学习情境,搭建一个师生间、学生间可以互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去理解、分析主题内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建构技术知识,“同化”学习的内容,通过练习中的“做中学”的方式动手实践,实现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进一步的“消化”和巩固。在每章的最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方法综合化,并拓展和延伸,使学生学到的认知、方法、技能“综合化”,实现“顺应”。

同时,教材内容中的实例、设计和项目都十分贴紧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本册书中以每家每户都使用的灯具作为横贯教材的前后内容的一个主要教学载体。由于灯具已经为学生熟悉,所以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可以从现有水平比较容易地完成一个设计任务,达到一个解决设计问题的新水平。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是一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技术设计过程中又包含大量的实践活动,可以采用“做中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技术设计过程活动中经常需要几个人协作,提供了使用合作学习方式的台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认识通用技术课程中所具有的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改变单一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技术教学模式,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原有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对这门课的情感兴趣,研究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用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技术设计在中学教学中的规律、教和学的方式和方法,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扎扎实实推进新教材实验工作。 (三)运用教材中技术设计载体,让全体学生亲历技术设计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这场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点。技术设计是技术中的核心,技术设计也是培养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个十分优秀的有效教学载体,是通用技术课程的一个闪光点。

教材中的技术设计内容是根据《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为高中学生精心编制的一般设计过程与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紧紧把握一般技术设计过程中的核心、关键和方法,积极组织学生全员性和全程性参与,让他们亲历设计方案的构思过程、方案转化为模型的过程、技术试验的过程、交流和评价过程等技术设计过程,并从中体验和领悟技术设计的本质是一种创新。

改变“重视操作训练,轻视创新设计”的旧的技术教学观念,大力加强学生的设计活动。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诱发学生构思,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鼓励大胆创新,指点学生从人、物和环境三个方面系统地进行设计分析,不断地促进构思的发展,形成多方案的设计思路,通过比较、权衡和决策,产生技术设计方案。

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多方案的形成,它是衡量技术设计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枥-、心j=,力求避免全班只形成千篇一律的结果。

(四)。重视技术的思想与方法的教学,扎实地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通用技术教学与职业技术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十分重视一般技术思想和方法教学。一般的技术思想和方法可以迁移到不同的技术类别中去运用,甚至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例如,技术中的模型方法是与常用的“解剖麻雀”、“抓典型”等工作方法一脉相通的。

技术的思想和方法是通用技术课程的精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它为学生打开技术大门提供了一把钥匙,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在本册教材中,一般的技术方法主要有: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方法。模型的方法和技术试验方法。

在本教材中技术设计一般过程的编写采用了“先总一后分一再总”和循序渐进、逐步深人的教学策略,所以在教学中要正确领会编写意图,把握教学要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避免急于求成或一些没有必要的重复。 (五)加强技术试验教学,充分发挥技术试验的教育价值技术试验在《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它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方法并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

技术试验是技术方法论中重要的经验方法。首先,因为它具有普遍性,一切比较复杂的技术不经过技术试验往往不能产生,不能完善,不能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实现其价值。历史上发生的“大东方号事件”、“魁北克大桥倒塌”等案例中可以证实。其次,通过试验可以对各种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权衡和决策。另外,在技术设计、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技术推广等过程中,技术试验不仅是检验其是否成功、能否取得社会承认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暴露问题、深化认识、推动技术发展的环节,许多技术方法都是围绕这个中心环节展开的,它在技术方法中处于中心地位,技术试验是技术研究的一种强大武器。

技术试验除了对技术活动本身具有不可缺少的重要价值外,还存在不可忽视的巨大教育价值。发掘技术试验活动的教育价值,是落实和实现通用技术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方面。

技术试验在本册教材中占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教材中为此专门设置了“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一节和众多的“试验栏目”。通过学生经历这些试验活动,参与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不断探究精神,体验解决技术问题的艰辛和感受获得成功的愉悦,养成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品质,培养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

在技术试验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好奇、爱好和追求,勇于不断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学生才能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技术试验活动中。要明确试验的目的和要求,了解试验的基本步骤,提醒学生在试验过程中要主动地进行观察。最后,要求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写出简单的技术测试和技术试验报告。

在教学中,如何对待学生的试验失败、如何评价试验失败,成为教学中经常碰到的问题。要认识技术试验失败经常可能发生,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试验中的失败原因,从中吸取教训,增长知识和技能,使其成为成功之母,并经历失败的磨练,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品质。 (六)利用教材的开放性、选择性和丰富性,提高教材的适应性

为适应我国地广人多、各地经济发展又不平衡的情况,本教材在编写设计过程中,通过采用如下策略提高教材的适应性:

开辟丰富的阅读、链接等栏目,设计不同的教学案例,提供多种设计项目,编制学生可以挑选的练习题和综合实践活动题,设置“留白”和开放性问题„„用增加教材内容的丰富性、选择性和开放性大力提升教材的适应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对教材正文之外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和组合。

此外,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开发出适合教学实际的富有地区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案例或练习,弥补新教材在某些个别地区使用中显露的不足之处。 (七)开展教学研究,推动教师自身的发展

《技术与设计1》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老师往往都是改行或兼职,加强教学研究是当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学校要像其他必修课程一样,建立技术教研组,展开讨论、听课、讨论、公开教学、课题研究和教学评比等活动。有条件的地区可成立校际联合教研组,加强沟通,定期开展交流。 技术与设计2模块的教学策略和实施建议

技术与设计2模块共有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四个主题。

本模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构和凝练技术设计的核心思想和方法的层次展开,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技术设计问题,使学生体验和感悟技术设计的思维和实施过程,领会核心的技术设计思想和典型的技术设计方法。模块内容所体现的整体、协调、关联、控制、稳定、权衡、改进、优化等思想和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可迁移性,有利于学生构成对个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独特益处的设计思想。

本模块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小到一只书架,大到一座桥梁,都是结构设计的结果;

◎人们一天生活的轨迹,一条生产流水线等,都需要进行流程设计;

◎室内装修的优化设计、山坡土地的植物合理套种等都可看做系统设计的成果;

◎使蔬菜大棚保持恒温、保持煤气管道的压力在安全值范围内,都是控制设计的结果。

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身边找到这类典型设计的例子,大家都能参与设计。

本模块从学生容易理解的案例着手,分析典型设计的内涵,学会运用技术设计的思想方法,解决设计问题,感受技术设计的乐趣。

一、模块结构

二、模块内容 1.结构与设计

理解与分析: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结构和不同结构分类的特点和应用场合,结合案例分析结构的简单受力,理解和分析稳定性、强度这两个结构的重要参数。例如,实体结构的长城千古流芳,框架结构的建筑实用坚固成为当今民用住宅的主流设计形式,壳体结构的骄车外壳简捷明快。

设计与制作:

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并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出作品或者模型,感受结构设计的过程。例如,可以设计一只个性化的、不同支撑形状的台式相片架,设计一只个性化台灯罩,设计一个可升降的淋浴喷头固定架,设计蔬菜大棚的框架等,也可以根据生活、学习实际需要运用结构设计思想解决问题。

体验与欣赏:

在设计过程中,体验结构的稳定、实用、和谐、简练和经典等特性,学会欣赏结构设计的技术特点和文化特性。 2.流程与设计

理解与分析:

通过对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案例的分析,理解流程、时序、环节的概念,以及流程设计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例如,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各种联合收割机的工作流程,农村住宅建造的流程,快餐配送中心的工作流程等。

理解流程的优化与工作效率、与提高质量之间的关系,体会设计的革新与财富的创造之间的必然联系。例如,比较银行储蓄所在使用电脑系统进行存取款工作前后的工作流程,进而分析该流程设计的改进与设备、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设计与制作:

进行简单的流程设计或流程的改进设计,能画出流程设计的简单框图,进行必要的作品制作,体验流程设计的过程。例如,建造一间农家住宅的施工流程设计,邮件处理(分检)工艺的流程设计与改进,一次自助式旅游的流程优化设计等。 3.系统与设计

理解与分析:

通过对身边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解系统的概念、系统的基本特性、系统设计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和系统的优化,掌握系统的基本思想,理解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问题,学会妥善协调系统的主要关系与次要关系。例如,在居室的室内装修中,各个环节(房屋结构改造、水电安装、地面、墙面、家具、平面布局等)的配套设计方案,某种农副产品加工(考虑各个环节之间关系)的优化设计等。

设计与制作:

运用系统设计的思想进行设计,如学校教务处课程表的编排设计,学校运动会的设计(比赛场次、场地、人员的统筹安排等),养殖厂的策划设计(从可行性调查、养殖品种选择、厂房设计到供销渠道联络、人员组织等设计)。 4.控制与设计

理解与分析:

通过对生活及生产中的典型案例的分析,理解什么是控制系统,以及简单的开环控制系统和负反馈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过程,学会画控制系统的方框图,会分析简单控制系统的干扰因素。例如,路灯的声光控制构成了一个开环控制系统,家用电冰箱的温度控制是闭环控制系统等,方框图分别如下:

设计与制作:

根据一个生产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简单的开环控制设计,如通过改变水箱的重心来控制公厕定时冲水的水箱设计、升国旗的定时控制装置等,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和替代材料可以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制作。闭环控制系统的设计,因涉及传感、控制装置的选择和使用,有一定的复杂性,如花房的恒温控制等,有条件的学校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

三、模块的教学

在本模块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应该把握如下几个重要问题: 1.根据本模块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本模块符合技术课程的一般特性,研究对象是技术设计,但又超越了纯粹的技术与设计的本位取向。在教学实施中,需要教师在整体把握模块教学目标、结构和内容的基础上,对每一单元、每一节的教学进行系统的设计,分析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背景,设置学习任务,综合处理教师、学生、教材和资源这四个要素,恰当选择教学形式。如“结构与设计”单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条件确定学时数,每一学时的大致安排,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演示的试验有哪些,学生应做的试验和设计有哪些,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应给他们哪些方面的引导,建议学生阅读的资料和建议利用的制作资源有哪些,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案设计过程中的评价和激励措施有哪些等。

教师切忌迷失在按照教材内容顺序教师讲、学生听,再由教师指定制作一个统一的作品的套路中。

2.根据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选择安排教学策略 在模块内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确定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各部分的学习任务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作出安排,并在执行的过程中进行调节。本模块的学习符合技术课程学习的一般特征,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和直接经验的获取,需要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互相融通。如学习“结构的稳定性与强度”的内容,学生可能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可以引导学生作为学习这一内容的铺垫,根据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进行哪些试验和设计,能够加深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水平,教师应该给出的重要提示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将案例的一般分析上升到方法和理论的角度,进而理解稳定性和强度等。教师在本模块教学中的这一系列执行活动,构成了教师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具体体现。 3.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模块内容中的某一教学任务,需要采用一定的教和学的方法和手段,这些方法和手段因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因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而异。倡导教师根据模块中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特点,多样化地选择教学方法。陈述性知识可以采用讲解、展示、演示等方法。对于程序性知识,可采用任务解决、对话、讨论和自主型教学方法等多种形式,如教学“识读流程图”,可侧重采用讨论、情境对话等方法,教学“设计一个简单开环控制系统”,可采用任务解决和自主型教学法相结合等。

本模块的一个重要学习特点是在运用中学习知识,也就是运用知识与实践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不加运用的技术设计知识会大打折扣,设想一下,在一个结构试验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表现为仅仅讲解试验的原理和理论直到一节课结束,学生是不可能掌握的。

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关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学生的技术设计过程中,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

4.多角度实施教学评价

在本模块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都是重要的,恰当的评价会成为激励学生技术学习的催化剂,也能成为教师反思教学成败的一面镜子。把学生技术设计的学习过程和作品记入技术学习档案袋,可以体现与教学目标对应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

苏教版教材使用经验介绍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苏教版五下劳动与技术教案(与教材相匹配)

苏教版小学科学课标教材介绍

不等式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推荐)

矩阵与变换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案(教材配套版)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教学设计(二)——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介绍与教学建议
《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介绍与教学建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