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23:32: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一、导入:看对联,猜名人:鱼离水面,置半山,滚东坡,如何陆游?这是一副人名对的上联,猜三位宋代名人(王安石、苏轼、陆游)——引出课文作者。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字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范读或请学生推荐朗诵好的同学朗读一遍。

三、品: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以及作者复杂的情感

师:同学们知道苏轼的这篇文章在哪里写的吗?——预设:黄州。追问:为什么苏轼会到黄州去呢?——预设:被贬官。

师:原来苏轼是被贬谪到黄州的,这里老师补充一个背景知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新党(支持变法的一派)极为仇视。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摘取苏轼诗文加以曲解,安上了阻挠变法的罪名,关了4个月,差点被杀,因由御史台告发,审理也在御史台,所以史称“乌台诗案”,“乌台”即是“御史台”。后在王安石等人的求情下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问: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了这篇文章,那么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以下赏析课文过程中学生会找到很多句子,在分析句子时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解释渗透在其中)

问:大晚上不睡觉,苏轼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游玩呢? 预设: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色太美了,美到苏轼都已经解衣欲睡了还是高兴地起来去“夜游”。)

问:月色美好确实是“夜游”的绝佳理由,但是月色到处都有,为什么非要去承天寺呢? 预设:“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追问:苏轼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他想到了可以去找张怀民。有人说“他肯定想了很久,想来想去还是决定去找张怀民”,对于这样的理解,同学们认同吗?

预设:不认同,从“遂”字可以看出,说明作者去找张怀民是不假思索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和张怀民怎么样?——志同道合。

追问:从注释中大家可以找找两人志同道合的证据吗? 预设:第九条注释: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师:是啊,仕途上共同的不顺使得两人惺惺相惜、志趣相投,才能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问:张怀民的表现当得起“志同道合”这四个字吗? 预设:“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个“亦”字准确地传递出了两人“心有灵犀”,不谋而合,说明共同的人生遭际之下的两人确实志同道合。“相与”也可赏析。

板书:见景——月美 夜行 师:是啊,两个志同道合的人相遇,自然是“不谋而合”地要赏玩承天寺的月夜美景了。正如文中所说:“相与步于中庭”。那么他们在中庭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呢?

预设:“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先翻译)作者心心念念要去赏玩的承天寺夜景,文中却仅此一句。苏轼是大文豪,他说自己写文章是:“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万斛泉涌”,文字没有逆流成河却只流出那么十几个字的一句话,他真的那么厉害吗,一句话就把承天寺的月夜美景摹写殆尽了吗?究竟这句话好在哪里?

预设:层次一:先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比喻句:“如”,“盖”二字可以看出是比喻。 1.庭下月光如积水;2.竹柏影如藻荇交横。月光如水,生动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竹柏影比作藻荇,突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只有明亮的月光照射之下,才能清晰看到影子,才能可以分明看到“交横”,而非模糊一片。

(引导学生到层次二可以用改句法:改成“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可不可以?) 层次二:使用比喻却不露痕迹(“暗喻”)。好处:作者漫步中庭,一下子“恍惚”了,几乎以为庭中到处都是澄澈的积水,进一步赏玩,又发现水中都是交错的藻荇,进一步说明了庭中遍布积水。再仔细分辨之下方才发现这是竹柏的影子,回过神来,原来前面的积水竟是满庭的月光啊。作者写文章时已经从恍惚中回过神来了,所以虽然省去了本体,但是前面加了一个“如”字,说明并没有积水。读者刚读到此句很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个“如”字,直读到“盖竹柏影也”,才恍然大悟,再回头注意到前面的“如”字!这种恍然大悟之下,更加能体会到承天寺月色的澄澈皎洁、清朗空明,竹柏影的清丽淡雅,这一妙句也成功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写的是“月”却一个“月”字也不出现,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对比:这一写法我们国歌的作词者田汉先生就成功地运用过,他写的戏曲剧本《情探》中有一句主人公赞叹月色之美的唱词这么写:“喜今宵,浸楼台,月明如水”,其实这句出自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的一句:“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西厢记》原句直接说“月明如水浸楼台”,直接以水比月,前人已经用过多次,简单而又落入俗套。田汉把句式一颠倒,虽然还是用这个比喻,但是舞台上唱出这句话的时候先出来“喜今宵,浸楼台”,听众很可能一恍惚,楼台为什么会被浸?再接着唱出“月明如水”时一下让观众恍然大悟,月色之美在这样的恍然大悟中就更添一层了!而且句子也推陈出新。

这一对比我们更体会到了苏轼这句话的妙处,其实苏轼“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下面还有一句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啊,“常行于所当行”文意需要,如《赤壁赋》洋洋洒洒,也是倚马可待。“常止于不可不止”一句话成功地写尽了承天寺夜景,那么多一句也不需要了。苏子的这句话对我们写文章也是很有启发的。

板书:赏月——空明 澄澈

师:这真是一个写景妙句啊,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样一个美妙的夜晚,你读懂了苏子的心境了吗?请从文中找出一个体现作者心境的词语。

预设:闲人。追问:真厉害,只凭一个“闲人”,你就读出了苏轼此时的内心世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闲人”的呢?

预设:悠闲、闲适之人、有闲情逸致的人。

追问:苏子认为自己是悠闲之人,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内心呢? 预设:作者身虽被贬,却并不悲观消沉,仍能悠闲地与好友游寺赏月,陶醉于美景之中,体现作者旷达、乐观、潇洒的人生态度。(或者采用教参: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师补充背景:苏轼面对人生挫折确实心境比较旷达、洒脱,无论遭遇多大的打击,均能积极面对、积极享受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把这三地的贬谪生涯当做自己的功业。确实他在黄州除了写了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千古传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也作于此时。惠州在广东,属于岭南地区,古代被称南蛮。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被贬到同属岭南的柳州时悲凉地写下了:“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凄怆伤怀。惠州虽然偏远,但是苏轼却发现这里荔枝味美,高兴地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句子,别说一时被贬,哪怕永远住在惠州也愿意!当然命运还在捉弄这位“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林语堂语)”,他最远被贬谪到了海南儋州,那个时候这真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绝对的蛮荒之地,要找个识文断字的都非常困难,文化处于极端未开化的程度。一个大文豪来到了这样一个文化沙漠,他的态度却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在海南大力启蒙教育,开辟学府、自编讲义,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和第一个进士都是他培养出来的,此后海南逐渐开化,人才辈出,单单宋朝就出了12位进士,苏子居功至伟。而所有这些都是他在被贬谪的情况下做的,他实在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啊!

师:所以把“闲人”的闲理解为闲情逸致完全没问题,苏轼确实乐观旷达,那么同学们只读出了闲情逸致吗,还有读出其他内容的吗?

预设:“闲”也可以理解为空闲、赋闲,而且文中结尾还加了一个“耳”字,是罢了的意思。苏轼是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空闲之人罢了,他人都是有事情可做,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只有自己是空闲之人,没事可做之人。包含了作者的自我解嘲的意味,贬官而自许“闲人”,表明作者也并未完全释怀,对仕途失意带着一丝淡淡的惆怅、失意和苦闷。(或采用教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师:同学们也许不知道,苏轼被贬黄州仅仅担任了“黄州团练副使”一职。补充宋朝相关背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几百年动荡不休,采取“偃武修文”的政策,重用文官,打压武官。地方的武官根本不能过问地方政事,更何况只是“副”的,当时苏轼一下子从中央高官贬到地方担任武官副职,一下子什么实职都没了,仅仅领一份微薄的俸禄保证基本生活水准而已,据记载,在黄州时苏轼只好精打细算,把每年俸禄分成360份,挂在房梁上,一天用一份。这就是房梁挂钱的故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摔了这么重的一跤,差点送命,苏轼有着一丝惆怅、失意是极为正常的。

师:那么总体上,是旷达还是失意呢? 预设:旷达 板书:“抒怀——旷达、乐观”

四、悟

师:学了这篇短文,我们认识了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感受了他的乐观豁达。这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吗?

叫两三个学生谈谈即可!

总结:苏轼一生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一贬再贬,饱尝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让一轮轮圆月照亮他乐观豁达的内心,正如他在《赤壁赋》中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空明澄澈的月色遇到了苏轼,成就了这篇千古美文。让我们一起试着背诵一遍课文!

五、作业

1.课后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 2.阅读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