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随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19:49: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随感

人文学院10历史1班黄敏华101220002

4一说起哲学,我们都会习惯性地对“哲学”产生距离感与枯燥感,所以我刚看到冯世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我心里会认为这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书籍,千篇1律的讲述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等等,不禁产生了无趣的心态。但看冯世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的过程中,可能是我对中国哲学思想了解不够,或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比较难以理解,读到一些地方的确是读不下去,难以理解。与此同时,我对道家思想的兴趣甚浓,先秦道家在诸子百家中独具特色,既重视从人的观点出发,以自然为本位来探求人以外的对象世界,致使其卓越的宇宙本位论一枝独秀,更直接把人作为考察对象,力求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解释人,并从而把握和确定人在宇宙自然和社会群体中的地位。而道家杰出代表是老子和庄子,对于我而言,我更欣赏老子的道家思想,老子思想较为系统全面,可以完整地归纳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性与道德的关系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其思想直到当今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殷商、西周、春秋以来的天人观逐渐打破宗教迷信的禁锢,转向了对于人的重视。而在春秋末期,朴素唯物的自然观虽然仍和天人感应、宗教迷信思想交织在一起,但重人轻天思想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老子借有当时流行的“天道”一词,改造发展为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用来指永恒的、循环运动着的宇宙本体。老子将人的代表“王”与“道”、“天”、“地”并列,认为“城中有四大,而王句其一焉”, 在我看来,老子是认为“王”与“道”、“天”、“地”的地位是平等的,这无疑是重视人的地位。因此,冯世兰先生认为,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是第一人把人提升到突出的重要地位,他首先是从自然中发现了人,开创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重大功绩。”

老子看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天地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两个对立面。没有“有”,就无所谓“无”;没有“难”,就无所谓“易”;没有“长”,就无所谓“短”。而且,老子也认识到对立面双方都存在着向相反的一面转化的可能,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就有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和“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有名说法。正由于“反者道之动”,所以老子一方面主张“知足”、“知止”,“知其雄,守其雌”,以尽力避免物极必反的后果;在另一方面则有主张利用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规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先朝与其相反的方向努力。

这是老子归纳的自然法则。因此,《道德经》中出现了许多体现这种法则的话,如“少则得,多则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等等。所有这些看似矛盾的话,只要懂得了自然的根本法则,就知道它们并不是矛盾。只是人们不懂得自然法则,就觉得它们难以理解。因此,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本质上,老子希望人们遵循“道”,尊重客观规律。任何事情都存在着一个限度,人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而任意妄为,一切以“道”为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老子主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要人们听自然的

话,按照自然行事。

老子的天人观表面上看起来是消极的,要人无为,要人顺从自然,但在我看来并非消极的。事实上,老子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圣人“辅万物之自然”,遵循着宇宙发展过程,效法天道,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性,普遍得到健康发展。从“无为”到“无不为”,使人始终掌握主动权。老子很重视人,尤其强调圣人的作用,因为圣人懂得驾驭利用自然,而不是作为自然的附属物。老子的天人观剔除了其中对神的迷信,强调顺应效法自然,提出子把握利用自然规律的卓越思想,把人置于万物之上,作为“四大”之一,突出了人的重要地位。

二、人性与道德的关系

老子的《道德经》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人性”一词,但确实有着较为系统的人性论思想。

万物在生成过程之中,都有“道”在其中。在万物之中的“道”就是“德”,“德”的含义是指能力和品德,而老子在这里把“德”解释为在人伦关系中的德行。按照“无为”的理论,人的活动应限于顺乎自然的范围,按照时势和事物的本性,不强行要求,力求平易朴实。“朴”和“德”是老子和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朴”和“德”也是“道”的一个存在形式,而“道”是它们追求的方向。因此,老子认为,人要循德求道,道和德就要求人简朴。

与此同时,老子蔑视儒家所主张的仁义,认为那是由于人对万物的由来和万物的本性疏离而产生的。在《道德经》中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按照道家的看法,人失去了原有的德,乃是因为欲望太多,知识太多。人会尽力满足欲望,以求快乐。但是,我的欲望是难以轻易满足的,但当人力满足无穷的欲望时,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老子说:“祸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是老子强调清心寡欲的由来。

无知无欲被老子视为是人的朴素本性。他主张顺从自然,强调恢复人的朴素本性。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就能“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专气致柔,能如婴儿”。“常德”就是“抱一”,“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要人们返朴归真,像婴儿一样无知无欲。和强调寡欲相连,老子还强调,人要弃智。因为,知识本身就是欲望的一个对象,它会引起人的更多欲望,成为人满足欲望、达到目的的帮手。知识既是欲望的主人,又是欲望的仆人。人的知识越多,就越不知足,不知止。

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道家思想中,老子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为了引导人们在社会中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老子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关键在于宽容、效法自然。另一方面,这个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体现了统治者的个人身份与整个社会中的人民的关系。

在为人处事方面,老子认为“不自见,故明;不白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自是、不自伐,这是老子所强调的首要之点。老子还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不求全,这是老子所强调的第二点。道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生在世,怎样才能全生?怎样才能避祸?根据所强调的“不自

是、不自伐”和“不求全”的为人处事准则,老子是这样的回答的:“知止所以不殆”和“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以我的理解,老子是要人们拥有温和、谦虚、知足的品质。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不自是、不自伐、不求全的状态。对此,老子认为,能有“无为”、“不争”的美德,便是“善人”,就能得到天道的帮助。“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但对于不善的人呢?老子则主张宽容大量,“抱怨以德”。他认为“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是善人的借鉴。一个人如果不尊重老师,不爱惜借鉴的对象,虽然自以为明智,其实是糊涂。所以,老子主张,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可使人人向善。老子具有教育、挽救和改变不善之人的信心,所以,他既反对轻率地对外用兵,更反对向民众施用暴力。

另一方面,这个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体现了统治者的个人身份与整个社会中的人民的关系。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效法自然、无为而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想在老子的政治主张中有一个明显的特色。老子认为,政治宽宏,人民距淳朴忠诚;政治苛严,人民就抱怨不满。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越陷于贫穷。现实社会中的事情,常与自然天道相违背。统治者逼得人民活不下去,因而难以统治;人民之所以会用生命去冒险反抗,就是因为统治者追求享受的欲望太强烈。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是老子的名言。到了人民不怕统治者威力的时候,那么可怕的事情就要出现了。老子警告统治者,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了人民的谋生之道,以免物极必反,大难临头。老子站在通知阶层立场上,同情民众疾苦,恳求统治者明白世事纷繁、种种烦恼并不是因为事情做得太少,而是因为事情做得过多。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世事将自然取得成就。

最后,老子提出了要实行“愚民”政治的结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愚之。”老子这里说的“愚”,并不是贬义词,而是指淳朴之心,返璞归真。“愚民”是使民心归于纯真。作为统治者的圣人,也同样是要“愚”的,但与我们理解中的“愚”是不一样的,统治者的“愚”是修养得来的。它是高于知识,比知识是多一些东西,而不是少了一些东西。中国人有一句谚语:“大智若愚”。圣人的愚是大智,这种大智不是自然决定的,而是心灵经过努力而达到的成就。老子的“愚民”和后世所说的愚弄民众或使民众愚昧盲从那样的“愚民”,因为老子认为人性本初是纯朴无邪的,随着文明的发展,人性不是提高的而是堕落,失却本真而多诈伪,所以要提倡人民回到过去,像成人返回婴孩、赤子。但是,在我看来,老子面对着伴随文明进步而产生的混乱现象,感到束手无策,却终于选择了倒退的政治措施。但按照老子的思维逻辑,也许还会认为这样是以退为进。

道家讲求顺从自然,主张驾驭利用自然,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大飞跃,其对于全人类思想文化的贡献。道家在哲学上是博大精深的,而且具有否定传统鬼神宗教的进步意义;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而且有时还充满机智无畏的叛逆精神。道家思想的主要价值,在于其重视生命、主张自由平等的富有人道主义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和理想追求,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悠远影响。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心得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随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随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