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3 14:42: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学生姓名:施露准考证号:

英语教育专业

摘要:具体内容本文首先阐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然后分析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以及导致青少年道德欠缺甚至失范的因素,最后针对种种原因提出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青少年 道德状况 原因分析

Abstract:

Key Words:adolescent;morals state;analysis of cause

前言

毛泽东在莫斯科向中国留学生讲话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

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成败将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所以在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青少年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没有道德,也无甚用处。”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活跃,情感奔放,追求自由,可塑性大,在他们社会化的过程中难免存在许多道德欠缺问题,甚至道德失范现象。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塑造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青少年的道德能力,就成为公民道德建设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青少年爱国意识强,具有集体主义精神,自信心充足。而在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时代的冲击下受网络的影响,青少年的道德状况呈现令人堪忧的状态。大数据新媒体的网络时代,令当代的青年在接受高科技的熏陶下,他们的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如何认清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显得尤为重要,在认清的基础上做详细的原因剖析以寻找培养正确的道德观的良好教育方法。

一、青少年道德状况的总体特征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东西方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冲撞,大容量、高速度、多渠道的信息流通和获取对传统的道德体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和行为带来了较大的影响。这些信息有的是对青少年有帮助的,有的却产生了消极不良影响。只有及时准确把握青少年道德的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

(一) 青少年道德状况的主流

当今的青少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和参与欲,并且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应该说青少年道德

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具体表现为:

1、胸怀远大理想,人生信念坚定。新时期的青少年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和平环境中,他们沉浸在改革开放带来的优越条件中,从小就接受“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熏陶,因而他们理想信念坚定,并有着为社会奉献和为事业奋斗的执着精神。

2、是乐于探索,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时期是一个信息社会,资讯丰富,知识爆炸,在这样的社会中青少年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他们急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喜欢研究新事物,易于接受新事物。

3、是崇尚时髦,喜欢充分表现自我。新时期的青少年喜欢追求时尚,有着提高自身素质的强烈需要,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充分展现自我。

4、是喜欢交际,渴望参与社会活动。新时期的青少年交际的需要显得尤为明显,他们希望能够多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如:夏令营、社区活动、学校的暑期社会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及集体的团队意识。

(二)、青少年道德状况出现的瑕疵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拥护党的领导,愿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认同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赞同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乐于为人民服务。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警惕的问题。

1、虚荣心强, 诚信缺失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学生经济意识越来越浓,在经济观念上趋向实惠,这本无可厚非,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却使得一些中学生产生了对诚信意识的背离。撒谎、作弊、违纪等现象在部分学生中相当普遍。 2、知行脱节、道德评价的双重性当前,中学生知与行在很大程度上是脱节的。市场上文化产品良莠不齐,高质量的适合青少年的读物匮乏,粗制滥造的、成人化的甚至不健康的读物进入青少年阅读领域,极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的知而不行,有的知而不完全行,有的知而不行却要求他人行,典型的“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3、崇尚“自我”, 价值取向错位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也处在变化之中,趋向多元化。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庭是“ 中心”,在学校是“ 优生”,充满优越感,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对爱国主义精神缺失,对民族精神淡漠;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之心,缺少应有的敬重。

二、对当代青少年道德状况的原因分析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所维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可见,道德是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因而青少年道德缺陷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可从内外因的 角度进行分析。

(一) 青少年道德失范的外因分析

1、社会环境原因。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进入到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加剧,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必然受到各种社会条件变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主要表现在:

(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大课堂。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拜金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涌动,这些会致使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观念混乱,一切向钱看,一切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二)是不良大众文化的侵蚀。青少年通过电视、网络、杂志等媒体接触到一些校园恋情、暴力事件等,对青少年起着误导的作用,而大众传媒有着日益开放性、过分注重商业性和娱乐性、传播途径多样化等特点,再加上目前监督、监控和管理技术还不完备,使得传播的内容可能会不健康,这些都会导致青少年不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产生。

(三)是“重智轻德”根深蒂固。目前,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一直未有实质性的扭转,中考、高考升学率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社会评价学校好与差的根本标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围绕着升学率这个轴心转。而我们的家长们望

子成龙、望女成凤,更是极尽全力于孩子的智育发展,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这样的观念使得孩子的德育发展缺失了许多机会。

(四)是道德榜样作用的淡化。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刘胡兰、雷锋、赖宁等曾是青少年们的道德榜样,他们发自内心地学习这些人生楷模,并身体力行地去做一些事情。而现在,由于西方各种思潮涌动,功利主义盛行,道德榜样的作用逐渐淡化,从而使得青少年道德缺失现象越发严重。

2、学校教育原因。学校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人的一生中摄取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青少年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领域。学校有着定的优势可以及时把握青少年的道德状况,并可以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开展德育工作。但是由于应试教育长期以来的影响,使得这一主阵地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反而由于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道德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如前所述,在我国,由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全面发展的环境。一些学校的考核中,只要能带出高分学生、高分班级、取得高升学率的教师就是优秀的,但对于教师的德育教育却没有一定的考评机制,导致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多智育开发,少德育培养,成为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是青少年道德缺失的直接原因。

(二)是德育主体的错位。我们传统的德育教育一直认为教育者是唯一的主体,忽视了受教育的学生才是德育工作的真正主体。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过分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师的权威,过分地渲染了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出现学生“知而不信,言而不行,知行不一”的现象。

(三)是德育方法的单一。我国的德育方法更多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我说你听”、“我令你行”是长期以来众多德育工作者所固有的行为模式。

(四)是隐性教育的忽视。在学校,隐性教育主要是指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的人格形象等。隐性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的形成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对隐性教育的忽视致使多年来我们青少年接受道德教育的渠道单

一、效果不佳。

3、家庭教育原因。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庭长者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对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起着奠基作用。

(一)是家长不良言传身教的影响。家庭德育的实施,不是从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开始灌输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家庭成员的相处和社会的交往中,使子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是家庭教育内容的不合理。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社会观念的传导下,在望

子成龙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家庭教育的内容显得不是很合理。

(三)是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教育方式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到家庭道德教育的成功。科学的教育方式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爱而不溺、严而不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四)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指由于父母的离异或其它原因造成青少年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随着社会变迁和经济急剧转变,家庭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家庭教育缺失的比例也随之增大。

(二) 青少年道德失范的内因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研究青少年道德现状,还必须从青少年道德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入手,即从青少年自身入手,具体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独生子女“惟我独尊”观念的盛行。随着独生子女群体的逐渐扩大,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从小到大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呵护与溺爱,这使其从小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他们在生活中稍有不如意,便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进行抵制 反抗,严重的离家出走,极少数青少年甚至养成极端自私自利的性格。

2、自律能力的欠缺。所谓自律,是指不受外界环境的约束,不为感情所支配,根据自己的良心,为追求道德本身的目的而制定的伦理原则。青少年处于探索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时期,他们不轻信、不盲从,既不唯书、也不唯师。他们在心理发展方面会表现出不平衡性和动荡性,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有极大的波动性,容易受到外界和临时因素的影响,情绪容易被激发,以至于“感情用事”造成不良后果。这就是因为青少年在个人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中缺乏自律能力,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没有一种内化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我,从而导致青少年遇事冲动,是非分辨能力差,经受不起挫折等。

3、道德意志的薄弱。道德意志是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核心部分,同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是紧密相联的。道德意志坚强的人,坚决去做应该做的事,有所建树。即使失败了,也能在对待挫折的态度上,体现出坚韧和毅力和良好的道德行为。 当代青少年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经常是在父母的包办下一帆风顺地生活着,这就使得他们的道德意志相当薄弱,这会直接影响青少年对道德行为的选择、评价,尤其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会不敢正视困难,还会伴有一些消极、不健康的情感,这些情感缺陷甚至会给青少年心理发展带来障碍,并危害他们今后的生活。 只有分析清楚了青少年的道德情况,才有可能对症下药,采取合理而有力的措施,及时扭转教育的不足,树立和发扬好的优良传统,引导并改正失范的道德品格,使广大青少年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一) 家长应加强相关网络知识学习

1、教育以疏导为主。虽然当今已进入到了信息时代, 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猛, 但大多数学生家长却对网络知识知之甚少,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 甚至会由于网络知识的匮乏而被取笑。孩子们面对家长的反对, 大多会丢下一句“你不懂!”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自身的网络知识学习, 只有和孩子站到了一个平台上, 与孩子的沟通才能进行得顺利, 说教才会显得有力。

2、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相关教育时也不应操之过急, 一味地行使“大棒政策”。要理性看待孩子对网络的钟爱,对于正处于人生逆反心理强烈时期的青少年, 网络道德教育宜“疏”不宜

“堵”。

(二) 学校应开展多种教育活动

学校做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最主要的阵地, 首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其次,学校应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活动, 丰富学生在校及业余生活。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 而不是一味热衷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此外, 学校也有责任对已经上网成瘾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 帮助网瘾学生尽快走出误区。强化道德教育。

(三) 社会应积极配合

加强监管。解决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 社会方面也应积极配合, 认真清查、治理允许未成年人随意进入的非法网吧,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 更应加强整个社会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 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与道德氛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有调查显示, 目前, 网络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

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网络不是洪水猛兽, 但也不可忽视管理, 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的解决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共同关心与配合。关注网络时代下的 青少年道德教育。

期刊文章

[1008-3812(2012)04-044-03]作者.季常弘 论文题目[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期刊名称[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14卷第4期:起止页码.1-47

青少年犯罪状况及原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道德状况调查

当下SLF实施的原因及效果分析

青少年常见问题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农村环境治理状况及原因分析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道德状况分析

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原因分析及自我体会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