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14:40: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法律系法学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情介绍

案例:

王女士和丈夫胡先生结婚后,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中专毕业后一直工作不稳定,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报社工作,一家人还算和睦。王女士退休后,每月有900多元的退休金,丈夫还在上班,每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家中还有一套房子出租,也能贴补一些生活。王女士高中毕业后就进工厂当了工人,而丈夫却是研究生,在出版社工作。因此,她的心理有些自卑,对两个儿子的要求也就分外严格,尤其是对大儿子。由于大儿子在初中毕业时,王女士逼迫他报考了中专,而没有让他选择上高中,大儿子对母亲一直有意见,但是王女士认为自己是为儿子好,因为她怕儿子考不上大学,但是儿子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很好,是母亲一直看不起自己。随后的十多年里,母子之间冲突不断。王女士和大儿子的矛盾就这样僵持起来, 家里的环境也每况愈下,越来越让人感觉这不像是一个家。

一、分歧意见

正常的家庭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能够顾及到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生活、沟通、尊重、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家庭因为有爱、有血缘联结而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对家庭成员有保护功能。换句话说,一个家庭,除了具有生育繁衍、抚养和赡养的功能之外,还有消费、教育、娱乐休闲、感情交流、社交以及安全功能。

1.家庭成员意见分歧

王女士认为大儿子没有能力考上大学,逼迫大儿子考中专,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大儿子。

而大儿子认为自己有能力考上大学。不愿意自己委屈自己上一个普通的中专,认为是因为母亲的擅自决定影响了自己一生的前途。

大儿子和王女士之间关于中考升学的分歧,让他们一直互相指责,相互出口伤人,失去了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有的那种关爱和呵护。

2.家庭主要面临问题

王女士的家庭在经济上没有困难,孩子也都成人,都接受了一定的教育,走上了工作岗位。比照家庭的一般功能。王女士的家庭所面临的问题是:因为某一特定的事件,导致特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二、争论焦点

王女士因为自己学历低问题引起心理自卑,对自己孩子要求过于严格,没有和自己孩子商量便强迫大儿子报考中专,以弥补自己和避免孩子经历学历低的苦恼。但是,大儿子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可以,能够考上大学,认为母亲是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觉得自己不优秀,不愿意让自己接受高等教育。有能力,有信心并且愿意去做和认为没能力强迫报考二者形成鲜明矛盾,构成争论焦点。

三、理论分析

- 1 -

1,从角色互动理论来看:

在社会学中,角色指与一定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行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基于一种地位和身份,按照一定期望,选择一定行为模式去履行角色。社会角色是社会互动的重要依据和标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就该有什么样的行为。通常,个人在行使自己的角色时,会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

(1)个人经验、能力、人格的影响。这是影响角色行使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一个还没有做过母亲的人而言,她很难想象母亲这个角色在行为时应该注意的是什么。个人既往经历过的事情对个人扮演角色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对于一个能力较强的人来说,她可以通过同他人的互动,学习到如何以适当的角色同他人交往。个人人格的特点也同样会影响到角色的行使。案例中案主给予自己个人经验和对别人能力的错误评估,按照自己的人格行为模式,左右了大儿子的人生发展,而这更加忽视和阻碍了大儿子这个主体的自我社会化的正常发展,难免在以后独立时,造就对以前的错误道路和规划引导的埋怨,这便是影响母亲角色行使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自我参与的程度。一般而言,自我参与的程度会影响到角色行使的认真程度。自我参与的程度越深,自我投入越多,角色行使越加认真,反之,自我参与的程度较浅,自我投入较少,角色行使的程度也就越加随意。一个在家庭中认真承担职责的母亲和一个认为家庭生活无聊至极的母亲,两者对于家庭生活的参与程度并不相同,因此,他们对于母亲这个角色的行使也就存在不同,前者可能会是一个勤奋、负责的父亲,而后者可能则是一个在家庭中得过且过的母亲。对于案例当中的王女士,自己扮演母亲角色时间很久,觉得自己帮大儿子规划人生路是用心良苦,是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亲力亲为,希望自己无微不至,能够避免孩子以后受到的苦难。母亲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所运用的方法上面会比较武断了一些,没有争取大儿子自己的意见。

(3)行使角色所占据的时间长短。行使角色占据的时间越长,角色对之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相对较多,角色行使会较为认真、用心,反之,行使角色占据的时间较短,角色则会较为随便。如一个人在家庭中可以是和蔼的母亲,温柔的妻子,孝顺的媳妇,在工作单位中则是有威望的领导,会办事的得力下属,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又是一个可以让人信赖的老友。这些角色彼此之间不能混淆,否则就会增添他人的困扰。如果用领导的角色和自己的家人打交道,时时要求家人听从自己的要求,对家人的一切指手画脚,无疑会引起家人反感,最终引发矛盾或冲突。如果一个人无法掌握在何种情境下该扮演何种角色,或者碰到特定的他人应该用何种角色回应的时候,紧张、压力乃至问题就会产生。王女士在这件事情当中就是占据了领导地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有能力有权利更有必要为孩子操这份心。母亲角色的扮演要求有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也要是一位懂得倾听和沟通的好友身份,主动去了解孩子,最大可能的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而王女士在这件事情上面没有做好这一点。

2,从家庭系统理论来看:

家庭系统理论是家庭社会工作中运用最广、最受欢迎的理论,它已成为很多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理论基础,为家庭社会工作者提供了评估和干预家庭功能的基本框架。家庭系统理论有三个基本的观点:

(1)家庭成员的“问题”是由整个家庭不良的沟通交流方式导致的所有的家庭都是一个社会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因此,不能把家庭的问题归结为某个或者某些家庭成员导致的,而应把问题放在整个家庭环境中,理

解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方式以及这种方式如何产生和维持问题的具体过程。

(2)家庭所面临的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一旦某个家庭成员出现“问题”,不仅这个家庭成员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沟通交流方式,对“问题”作出回应;同时也会影响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要求其他家庭成员作出相应的调整。如果家庭成员仍旧运用以往无效的问题解决方式,就会加深“问题”;相反,如果家庭成员能够运用“问题”提供的机会调整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就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机会。

(3)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的失调能够有效解决社会工作者要让整个家庭成员看到“问题”与家庭成员沟通交流方式之间的关联,并且设法打断这样的沟通方式,让家庭成员从相互责备的互动循环方式中摆脱出来,就能有效解决家庭功能的失调。家庭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家庭系统,而要正确理解家庭系统的概念,就需要进一步把握家庭系统概念的六个核心的要素:

①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②家庭系统努力维持改变和稳定之间的平衡。

③家庭系统中一位成员的改变影响所有其他家庭成员。

④家庭成员的行为遵循相互影响的循环因果的原则。

⑤每个家庭系统既包含很多次系统,又归属于更大的社会系统。

⑥家庭系统依据已经建立的规则运行。

3,从认知理论来看:

认知疗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意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善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所以社会工作者应该重建王女士和大儿子对报考问题的认知状况,在既定事实面前,相互埋怨已是无用之功,努力的接受现实,改变现状。才是当前双方认识的共同点。

由这三种理论出发,制定出有效的介入策略,恢复王女士家庭的正常功能。解除大儿子和王女士之间的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家庭和家庭内各成员是社工介入的重点。具体的介入计划包括:

个案心理辅导:帮助大儿子和王女士对中考升学选择有正确、客观的认识;沟通技巧训练:帮助提高大儿子和王女士之间的沟通技巧;

家庭治疗:评价各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困扰的家庭因素;

通过以上一系列治疗和调解达到了解和促进家庭四成员之间的交互反应关系和发展功能。总之,社工希望通过展开一系列具体沟通训练和辅导,解除中考升学的“心结”,加强王女士一家的沟通能力建设,从而让整个家庭恢复正常功能。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妇女社会工作 案例分析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社会工作婚姻家庭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家庭社会工作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