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试题: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发布时间:2020-03-02 10:27: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课后作业(五)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鸦片战争,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扑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林则徐做好充分准备坚信战争必胜 B.林则徐主张加强军训提高单兵战斗力 C.林则徐与其他封建官僚有明显区别 D.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妄自尊大闭目塞听

2.(2013届福建莆田一中月考)近代中国人慨叹:“泰曲公法,于平等之国开设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如有词讼及科罪,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惟于中国、土耳其、„„不以平等之例相待。”这种现象(

)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直接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已不完整

3.(2013届安徽宿州检测)1821年,一名叫泰拉洛瓦的美国水手从船上丢下一只坛子,砸中舢板上的一个女人,使她落水而死。为了能在广州继续做生意,美国商人把这名水手交给了中国司法部门,按照中国法律,他很快被绞死了。类似事件的发生,最有可能促使列强在中国(

) A.开辟通商口岸

B.攫取中国沿海、内河航运权 C.攫取领事裁判权

D.获取片面最惠国待遇

4.2012年11月8日,著名表演艺术家、电影《甲午风云》中邓世昌的扮演者李默然去世,享年85岁。李默然在电影《甲午风云》的经典台词“击沉吉野”。这句掷地有声的台词最有可能出现在(

)

李默然在《甲午风云》中扮演邓世昌

A.丰岛海战中

B.平壤战役中 C.黄海大战中

D.威海卫战役中

5.(2013届余杭检测)1887年,黄遵宪花了12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日本国志》,但国内知道的人并不多。若干年后,总理衙门章京袁昶痛心地对黄遵宪说:“你的书如果早一点让大家看到,价值可以抵得二万万两银子。”他说这番话应该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 A.抗日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北伐战争

6.(2013届福建莆田一中月考)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7.(2013届山西晋中第二次诊断)1900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表明了清政府的主权意识正逐步觉醒 C.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D.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8.(2013届湖南浏阳月考)法国一位资深议员曾发表演说:“中国地方广阔,民气坚劲,殊非印度、南洋各处可比。„„谁敢谓亚洲堂堂之大国,无华盛顿其人者起。吾故谓瓜分之说,不啻梦呓也。”该议员演说的背景是(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C.义和团运动被镇压

D.巴黎和会上中国据理力争 9.(2012·福建毕业班质检)下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C.民族工业受到中外反动势力压制 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

10.下列图片的内容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

)

“致远”号撞向敌舰 刘永福与

台湾军民誓师抗日

义和团战士

A.反抗外来侵略

B.寻求救国之路 C.从事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 11.“全球史观”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影响我国史学界的全新的史学理念。下列侵华战争的影响中,反映“全球史观”的是(

) A.中国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 B.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反侵略反封建成为民主革命的任务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发展

12.有人这样评价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B.从中国掠走大量贵金属 C.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D.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重新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向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二 凡事都有两面性的,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圆明园和故宫,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掠到海外的国宝不知有多少!

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故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的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也正是由于中国的被侵略,让中国理所当然站在正义的一方,在两次大战中不至于沦为世界所不齿的邪恶轴心国。

——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对此你如何理解?(12分)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8分) (3)上述两则材料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6分)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

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 请回答:

(1)比较材料

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10分) (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10分)

解析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解析】 重点理解“腰腿僵硬,一扑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手刃数敌”的含义。这种不切实际的臆想,显然反映出当时统治阶层的闭目塞听。

【答案】 D 2.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司法主权的不独立性,这种情况开始出现在鸦片战争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B、C项说法与题意无关。

【答案】 D 3.

【解析】 从材料中的司法案例可判断是“攫取领事裁判权”。 【答案】 C 4.

【解析】 本题考查迁移理解能力。首先知道邓世昌是民族英雄,他在黄海海战中为了抵御日寇侵略英勇殉国。

【答案】 C 5.

【解析】 根据本题袁昶所说的二万万两银子,可以想到甲午战后清政府的赔款(2亿两),因此应选B项。

【答案】 B 6.

【解析】 鸦片战争发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影响是A、C项;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影响是B项。二者共同的影响是D项。

【答案】 D 7.

【解析】 从时间上看《辛丑条约》还没有签订,排除A项。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C项。

【答案】 C 8.

【解析】 材料中“吾故谓瓜分之说,不啻梦呓也”的信息,说明当时议论的是瓜分中国之事,此议员认为瓜分中国是不可能的。根据史实可知,他得出这个结论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的殊死抗争,使他看到了蕴藏在中国人民中间的巨大生机。 【答案】 C 9.

【解析】 根据题干“1907年”分析,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末期,民族危机严重。漫画寓意是提勺(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

【答案】 A 10.

【解析】 左图体现黄海海战抗击日军,中图体现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右图体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斗争,共同主题是反抗外来侵略。

【答案】 A 11.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和紧扣“全球史观”这个概念。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相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从这一角度分析,只有A项正确。

【答案】 A 12.

【解析】 A、B、C三项仅体现了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破坏和掠夺;列强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一方面是经济上对中国的侵略,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然而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促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

【解析】 第(1)问主要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客观影响等方面进行理解。第(2)问从材料中直接提取有效信息即可,从直接影响和客观影响两方面作答。第(3)问综合材料体现的史学观点概括回答。

【答案】 (1)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向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预示着新的经济形态将会出现;惊醒了部分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

(2)直接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3)观点:近(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14. 【解析】 本题以近代前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内容所反映的列强侵华方式的异同为主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回答时要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入手组织答案。

【答案】 (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

(2)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

(3)趋势: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中历史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14课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案[推荐]

第15课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教学设计 教案

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华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点

第56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试题: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试题:第5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