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审思及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0-03-03 20:50: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审思及实践探索

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经常会存在着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厌学、嫉妒、孤独、自卑、忧郁、说谎等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而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经常伴随学习效率低下、人际关系紧张、情感困惑等问题。程度严重者则会形成心理疾病或发生越轨行为,对家庭、学校、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到了较高的层次,但相对于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升学压力,当前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科学的、睿智的价值引导。价值引导的无意迷失,不禁让我们警觉地审思:如何有效解决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透视

1、自身的因素。与童年期相比,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逐步产生了社会独立性要求,这种社会独立性要求使初中生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随着初中生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折。

2、家庭的因素。当代社会独生子女家庭比比皆是,五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必然使孩子们常常成为家庭的中心,而家长过分的溺爱娇惯或期望值过高、达不到目标即简单粗暴的打骂等严重违背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常常造成孩子自我意识过强或心理扭曲等后果。

3、学校的因素。学校教育不当,引发初中生心理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学校课程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矛盾,脱离了初中生原有的个人需要;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4、社会的因素。社会的影响因素广泛复杂,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如升学就业竞争的压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健康的媒体信息的泛滥等等情况,容易诱使思想比较脆弱、识别能力较差的初中生产生心理障碍。

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 这一点早已被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

和教育实践所证明。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管理者,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对初中生一生成长的重要性,切实有效的开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初中生的心理素质还处在建立、形成和发展之中, 具有很大的模仿性、盲从性和易变性。正因为这样, 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予以高度重视。学校可以以继续教育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增强教师心理教育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并提供多种教育实践的机会,让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变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3、创设有利环境,形成积极心态

(1)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各种宣传橱窗以及优美的校园自然景观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中国教育大辞典》中把课堂心理气氛解释为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氛围,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课堂教学心理效应的总体反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融洽的课堂氛围,遵守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参与度,将每一个学生纳入到课堂体系中,形成学生自我探索、理解、感悟、反馈的情感体验,造就学生积极稳定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从而获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及情感体验,最终形成良好的循环,让学生获得自尊、自信的心理体验。

4、开辟多种渠道,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

(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

理论知识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通过心理知识的学习,以积极的态度去正确对待自己的心理矛盾。另一种为活动课,可以结合班会课开展,这是在初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可包含小品表演、角色模拟等形式。在活动中,初中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等技能,还可以掌握许多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加强学科渗透。实际上各学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元素;体育课、研究性学习课则可以安排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3)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专业的心理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较好的方法如:让他们尽情倾诉;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4)拓展学校和家庭间的合作。初中生心理健康除了取决于课堂教学和专业心理教育外,还取决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学校可以充分运用家长学校的功能,做好家长的宣传指导工作。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定期向家长做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普及,使家长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统一协调,相互配合,共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5)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心理行为进行动态管理。发现心理问题较轻的学生,可以在校进行咨询疏导;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则配合家长找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解决,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但是只要教育工作者树立全新的育人观,有责任、有计划地分步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具备较强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能够适应快节奏、强竞争的环境,使之成为心理健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初中生家庭教育问题

直面中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调适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

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问题的思考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案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审思及实践探索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审思及实践探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