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医学导论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20:22: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医学的定义: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医学与自然科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社会科学有着密切联系,因为医学所研究的是与自然和社会相互联系着的人。

2.古希腊代表人物.代表作: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文集》 古罗马代表人物:盖伦

3.近代医学代表人物:维萨里《人体的结构》 哈维《心血运动论》 4.医学的三个学派:物理学派、化学学派、活力论学派

5.近代医学的特点和启示:实验医学是近代医学的奠基石,不同学派的争鸣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自然科学进步是近代医学发展的动力,医学交流架起了近代医学发展的桥梁

6.20世纪医学技术的三次革命:①30到50年代磺胺和青霉素的发现开辟了抗生素化学治疗的新时代②70年代,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仪(CT)和核磁共振诊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一次诊断学技术的革命,开创了无创性诊断的新路子③70年代后期,运用遗传工程技术生产出生长抑制素,人胰岛素,人体生长素,干扰素,乙型肝炎疫苗等多种生物制品,使传统的药物治疗法面临着蛋白质类药物的有力挑战,开拓了生物学治疗的新概念。

7.医学模式:是指人们用什么观点和方法研究和处理健康和疾病问题,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总体观。由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把健康看做宿主。环境和病因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认为当宿主的抵抗力降低。环境变化。致病因子的致病能力增强时,导致这种平衡破坏便会发生疾病:而每一种疾病都可以从器官。细胞。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和(或)化学变化,并确定其生物的和(或)物理的特动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8.现代医学的特点:医学分科专门化,医学发展国际化,医学技术逐渐现代化,医学学科交叉渗透产生新学科

9.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于发展:春秋战国至三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265年),《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由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辩证,治则方药五部分组成。

10.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医学专业知识。

11.医学人才的能力结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新 能力,交流能力,信息管理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 12.医学人才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

13.医生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 精益求精 医风廉洁平等待患 文明礼貌 慎言守密。 14.医学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研究生教育,高等本科医学教育,高等专科医学教育与高等医学职业技术教育,中等医学教育,初等医学教育。

15.医学教育体系的类型结构:①根据教育对象:职业前教育和成人教育。②根据教学时间:全日制教育和业余教育。③根据办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函授教育,临床进修教育,各种专题讲习班和中医学徒教育,网络教育。

16.医学教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医学教育更加重视职业道德、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的整体性特点,教学、科研、服务相结合,医学教育的连续统一体。 17.医学课程结构:公共基础课,基础课,专业课。

18.卫生人员:是一类职业群体的总称,是指从事医疗卫生、卫生管理及卫生后勤等工作的各类人员。

19.卫生人员的分类:①按工作性质:卫生技术人员,卫生管理人员,工勤人员。②按工作场所:医院内卫生人员,医院外卫生人员。③按从事中西医分类:中医药卫生人员,西医药卫生人员。

20.临床医生: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履行医学人道主义职责,行使临床医疗权力,以对病人进行检查诊断治疗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职业。

21.临床医生的职责:医生应当承担对病人的职责:积极为病人治疗的职责,解除病人痛苦的义务,向病人及家属解释说明的义务,为病人保密的义务。医生应当承担发展医学科学的职责。医生应当承担开展预防卫生保健工作的职责。

22.对护理人员素质的培养:①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②加强业务学习,接受新知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③重视加强护理科研的开展,提高科研素质,提高写作能力④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23.临床卫生技术人员的特点:①都在医院的非临床科室工作,他们的工作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也很重要,尤其是现在医学的发展,临床辅助检查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而且水平明显提高,已经成为临床医学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和临床医生、护士一样,他们也需要专门的大学教育。③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卫生技术人员已经从原来的医疗辅助地位,逐步走向诊疗实践的前台,即直接参与诊断与治疗

24.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内容:社区诊断,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建立健全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建立社区合理的医疗保健制度,开展健康教育。

25.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基本特征:具体性,综合性,操作性。 26.全科医学工作的基本内容:①对病人提供照顾②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照顾③以社区为范围的照顾④对社区人群提供预防服务。 27.发展全科医学重要性:①国家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②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③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要求的需要④是促进居民健康消费观念的需要 28.对全科医生工作的基本要求:人格化服务,综合性服务,持续性服务,协调性服务,可及性服务。

29.目前实践和尝试的全科医生培养方式:①以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医学本科生为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②以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大专生为起点,开办本科层次(专升本)的全科医学教育③部分地区实施的以具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中专医士(师)为起点的大专层次全科医学教育。

30.病人:有疾病行为并寻求医疗帮助且被医生诊断为患有疾病者,称为病人。当病人被诊断患病后,就有一个健康人角色转变成了病人角色。

31.疾病行为:也称患病行为,是指身体自觉异常或出现结构和功能改变时,病人以理解、评判与行动体现出来的行为。疾病行为主要有:病征,病感,病态。

32.求医行为:是病人在觉察自己患病后所采取的寻找医学帮助的行为。类型:主动求医,被动求医,强制求医。原因:为满足生理需要,为满足心理需要,为满足社会需要。影响因素:对疾病的觉察和感知程度,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文化差异,医疗卫生服务。

33.遵医行为:是病人按照医务人员的医嘱进行疾病治疗和预防保健的行为,遵医行为的好坏常常是影响疾病疗效和转归的决定性因素。 34.影响因素:四个M:误解,动力,用药和经济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病人对疾病的看法及对治疗的期望,病人所患疾病的种类、症状及就医方式,病人对医务人员和医疗服务的满意与认可程度,病人对医嘱的理解和记忆能力,病人经济承受能力和消费心理。 35.病人权利:是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主要体现在:①享受平等的医疗服务权和自主选择权,②享受医疗活动的知情权和同意权,③享受保护个人信息的保密权和隐私权,④享受评判服务质量并提出建议要求的评判监督权,⑤享受减免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豁免权。

36.病人义务:是病人在医疗活动中所应承担的责任,是对病人提出的与权利相对应的要求。主要有:①及时就医、配合治疗的义务,②尊重义务人员遵守医院规定的义务,③依法按章缴纳医疗费用的义务,④主动参与医学研究和服从强制性医学措施的义务。

37.保护性医疗制度:内容:语言美,环境美,保持安静,足够睡眠,改善病人饮食,体育方法。原则:病人利益第一,整体优化,提高医疗质量。

38.病人心理变化:认知变化,情感变化,意志行为变化,人格变化。 39.以病人为中心的意义:体现医疗活动的根本宗旨,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方向

40.以病人为中心的内涵:①倾听理解,开放引导,以人为本;②增强意识,提高质量,完善服务;③整体医疗全面健康,全程监督。 41.医患关系:狭义:指医生与患者之间为维护和促进健康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广义:指以医生为中心的群体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群体之间为维护和促进健康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42.医患关系的模式: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43.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医务人员方面的因素,病人方面的因素,医疗管理方面的因素,医学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水平。

44.如何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①正确处理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②加强医德建设,提高医疗质量,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医疗模式③给病人以庄重、可亲的形象④良好的服务态度⑤在积极交谈中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45.医际关系:指医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家庭型医际关系模式,师徒型医际关系模式,指导-被指导型,平等合作型。 46.治疗性沟通:指医患之间、各医务人员之间,围绕患者的治疗问题并能对治疗起积极作用而进行的信息传递和理解。特征:以患者为中心,治疗性沟通有明确的目的性,沟通过程中的医患自我暴露的要求。

48.人的生命标准:个体/生物学标准,承认/授权标准

49.健康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患与病痛。指出三点:①健康与疾病史相对立而存在的,但没有疾病并不等于健康。②健康不仅是躯体上的完好,还包括精神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后两者尤为重要。③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权利。

50.健康的标准:

一、躯体健康标准:①精力充沛,睡眠良好,能从容担负日常工作。②身体能顺应外界环境的变化。③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④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腿位置协调。⑤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和睑不发炎。⑥无龋齿,牙齿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初学现象。⑦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⑧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脏器结构功能正常。

二、社会心理健康标准:①生活目标明确,态度积极,理想切合实际。②人格完整,情绪稳定,自我感觉真实。③对自己的能力和优缺点有恰当的估计。④在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⑤能适度发泄自己的情绪,并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⑥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个性。⑦满足个人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欲望要求。⑧乐善好施,对弱者充满同情心;嫉恶如仇,对损害社会的现象表示愤慨。 51.疾病:是机体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因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52.疾病发生的外界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营养性因素。内在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先天性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种族因素。

53.衰老:定义:是生物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退行性变化的总和。特征:普遍性,进行性或不可逆性,内因性,有害性。

54.死亡:病理性死亡:①重要生命脏器严重不可逆性功能损伤②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机体嫉妒衰竭③由于电击、中毒、窒息、出血等意外事故引起的严重急性功能失调

55.死亡标准:脑死亡是医学、法律学和伦理学都能接受的人类个体死亡标准。脑死亡是指包括大脑、间脑,特别是脑干各部分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性丧失。 56.安乐死:意为快乐或尊严地死亡,是指为了免除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在濒死状态时精神和躯体上的极端痛苦,在病人或其亲友要求下,经过医生的认可,用医学的方法使病人在无痛苦情况下终结生命。“自然死亡”

57.临终关怀:意在为临终病人提供医疗、护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照顾,使其在较为舒适安逸的状态中走完人生最后旅程。 58.诊断:是认识主体(医生和护士)按照内在思维范式对客体(病人)的表现做出解释和说明,是一切临床医疗工作的前提。广义上诊断通常包括诊、断和验证诊断三个基本过程

59.面对着就医者,以下问题势必需要回答的:①就医者是否为病人,②疾病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的,③疾病的原因是否明确,是单个还是多个,④疾病是否有并发症,⑤疾病史慢性的还是急性的。⑥是否有危及生命的症状与体征。⑦病人的功能状况如何,⑧疾病史良性的还是恶性的,⑨辅助检查是否必要可行,⑩检查结果与临床印象是否矛盾,⑾治疗结果是否支持诊断。

60.临床诊断的四个基本形式:病因诊断,病理解剖学诊断,病理生理学诊断,综合诊断

61.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程序诊断法,归缩诊断法,目录诊断法,除外诊断法。

62.临床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 63.临床治疗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职业道德原则,重视心理治疗原则,整体性和统一性原则,个体化原则,最优化治疗原则,最低成本原则,预防为主原则。

64.治疗方法:根据治疗目的:根治性治疗,支持治疗,对症治疗,姑息治疗,预防性治疗,康复治疗,诊断性治疗。根据治疗手段:手术疗法,介入疗法,内镜治疗,冷冻疗法,加热疗法,激光治疗,药物疗法,放射治疗,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干细胞移植治疗,基因治疗与基因疗法,血液净化疗法,心理治疗,自然疗法、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饮食疗法。

65.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病历记录是最重要的医疗档案和最基本的原始资料。分为门(急)诊病历,住院病历,出院及转诊病历。 66.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特征:①责任主体必须是取得相应资格并经过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单位的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和个体开业医务人员。②必须发生在诊疗护理工作之中。③主观上必须有过失,主要是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④必须是违法行为。⑤违法行为与不良后果必须有因果关系。

67.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几种情况:①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②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一场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③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④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⑤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⑥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68.预防医学:是采取适当干预措施达到防止疾病发生、控制疾病发展、维持和恢复机体功能,最终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之目的的医学学科。

69.疾病预防的主要特点:前瞻性和全程性,群体性和全民性,宽泛性和宏观性,行政性和社会性。

70.个体预防:是指针对个体所采取的预防疾病的措施。

71.群体预防:是指包括健康人在内的整个人群的疾病预防。主要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消除潜在危险等方式,达到保持健康、预防疾病的目标。

72.三级预防:依据疾病预防的不同环节和所处的疾病自然进程,将疾病易感期时去除病因、达到无病防病的预防,称为第一级预防。将发病前期和发病早期实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防止病情延误,称为第二级预防。将对发病期及发病后期患者进行适时治疗处理,防止并发症、后遗症或残疾,称为第三级预防。

7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7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引起的原因:病原生物因素,中毒,放射性因素。建立的机制:预警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信息披露机制,管理保障机制。 75.康复:是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少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会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其借助某种手段,改善其生活,增强自立能力,使病、伤、残者能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76.康复医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

77.残疾: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 78.残疾者(带有弱能的人):是指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异常,使得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个人或社会生活能力的人。

79.致残原因:疾病,营养不良,遗传,意外事故,物理、化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80.康复医学评定:又称康复评定,是用客观、量化的方法有效和准确地评定残疾者功能障碍的种类、性质、部位、范围、严重程度和预后。

81.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是使病、伤、残者身心健康与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也是病、伤、残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

82.我国卫生组织机构:一。卫生行政组织。二。卫生业务组织①医疗机构②卫生防疫机构③妇幼保健机构④药事检验机构⑤医学教育机构⑥医学研究机构。三。宣传、出版和群众性卫生组织①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② 群众性学术团体③群众卫生组织。 83.用药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课本150页

医学检验导论

医学导论心得

《医学导论课》感想

远程医学导论作业

a全科医学导论

康复医学导论教学大纲

医学导论期末复习材料。

医学人文导论阅读心得

医学信息技术导论实习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导论》课程规划(材料)

医学导论总结
《医学导论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