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期末考试答卷

发布时间:2020-03-02 11:06: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期末考试答卷

姓名:刘寿闯

专业:化学师范(3)班 学号:222012316011194

一、同时使用陈述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对概念进行精制

1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成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它

包括事实、规则、发生的事件、个人的态度等。例如: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化学的陈述性知识形象生动,直观具体,但是较为凌乱分散,我们可以加以适当的表达出来而改进知识的接收效果。例如:地壳中元素含量前四位是氧硅铝铁,我们可以形象化为“养闺女贴”(含义为养闺女是贴本的买卖,虽然不太恰当,但是学生对这类知识更感兴趣,便于记忆)。充分利用教学处理效果,以谐音、顺口溜等众多方式穿插到教学中,使陈述性知识点连贯通顺,赋予趣味性,便以学生学习和记忆知识点。

2过程性知识类似于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经过各种变式练习,使贮存于命题网络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和贮存的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可以被称之为“技能”。这类知识不能直接陈述,只能通过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例如加减运算。与陈述性知识相比,过程性知识的习得速度较慢,但遗忘也较慢。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帮助我们强化记忆;分时间段复习回顾旧的知识点,对新的知识点要逐步渗透。

3举例:以化合反应定义为例,同时使用陈述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对概念进行精制。

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其形式可以表示为A+B=C (A、B各表示一种物质,C表示新生成的物质)当学生看到这个式子就能回想起它所包含的定义及其内涵,简洁的式子有助于知识点的特征记忆,又能起到引擎的作用,带动知识点的回顾。

二、不同的知识表征十分重要

1知识表征是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它是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不同表征而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应用方法。方法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是否有效。老师不是教授知识的工具,我们是教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他们学习的靠山。知识的表征个人有个人的习惯,但是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表征方式。 2实例:(1)在讲向硫酸亚铁中加入氢氧化钠的时候,大多数老师选择对这个过程进行叙述“先产生白色絮状物然后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有些还借助图片讲解,但是都不够,大多数学生始终停留在陈述性知识的高度;教师提前搜集这个过程是实验视频,现场播放给学生看,然后总结出上面那句话,再让学生自己分组实验,自己对这个现象进行验证。如此一来学生脑海里有力的记住了这个过程,并且是学生自己验证的不会再质疑。动态的表征知识远比静态的容易吸收。再者,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是不等效的,老师加工知识点也不是完美的,层层衰减,学生能自己有效吸收的还有多少?所以对于这部分知识不如直接让学生自己去面对最完整的自己去吸收,反而能增大学习转化率,提高学习效果。

(2)在讲解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时候,学生一般都较为难理解,因为这一知识点的认知相比以前的有些突兀。一般讲解的时候都喜欢借助以前学过的知识模型,但是最好不要用抽象的知识来类比,直接用身边的例子来类比讲解;例如:学校规定60个人为一个班级,在举行全校活动的时候都是以班级来指代这60个人的,而一个班级包含了固定的60个人;类比于物质的量,都是包含一个大数量单元的一个集合,只限制个数。如此一来,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假如记不清立马想起这个例子,容易记住特征。这属于知识的生活化,将知识点的模型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概括模拟出来,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就容易得到一份简单易懂易于接受的知识成果;将这部分知识再传授给学生就能轻松而有效地达到目的。

(3)学习有机化学中的取代反应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中学学习过的置换反应来学习。置换反应可以表示为:AB+C=AC+B,而取代反应表示为:R-A+B=R-B+A。其形式大体上是一样的,反应本质也相似。在置换反应中是原子被取代,在取代反应中是基团被取代,其实从形式上看都是代替的思想。学生对于置换反应耳熟能详,借助它来学习取代反应可以将其当做升级版知识点,完全没必要作为全新的知识点去教,学生也不会觉得面对崭新的知识点,比较容易接受和运用。只要再修改下条件即可灵活运用。但是这内在实质的区别还是要加以阐释,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了解这个知识点的原理,以便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此类方法先将知识模型传授出去再细细讲解知识本质,可以从过程上减轻负担,从目的上加大含金量。学生轻松老师也轻松,而且知识点的转化还不会缩减,两全其美。

3总结。当下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如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已经是个摆在所有老师面前 的问题。最有效的就是通过科学的表征知识,降低接收知识的难度来实现。教师可以 将文字性知识转化为图表、图像、视频、顺口溜等形式,通过调动更多的感官来接收 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我们要做的只是将最有价值的剖析出来呈献给学生自己 去探索接受。变更知识表征方式可以缩减知识点的过程,避开学生习惯性的抗拒心理, 充分渗透知识。对于新知识、特别是与以往知识体系有较大出入的知识,一定要选择 好导入方法,精简教学方式;让学生最大程度去接受它。

三、通过类比和概括化应用进行知识迁移

1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获得的学习的影响。而概括化运用则会使学生对于一些虚拟化的类似的知识产生“第一印象”,进而顺着这个“第一印象”所操作的流程进性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在学习中,很多知识或者问题的解决其实是存在内部联系的;知识和问题是无限的,但在迁移的基础上问题和知识就会系统化、归类化、条理化。一来减轻学生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的难度,再者学生学习不会泥古不化,墨守成规。面对新的问题能找到合适自己的方法,简单快捷的操作已有的知识进行新问题的开发和学习以及处理。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的一生都在学习,每一次面对的问题都不一样;但是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与其教学生如何迁移知识,类比知识,如何提取问题的内在联系;,不如教会学生掌握方法本身。教他们如何通过类比和概括化应用进行知识迁移,看透本质。 3学习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转化为模型知识。实际问题很复杂,基本不能用简单的理论知识体系去解决,但是转化为知识模型以后就便于分析和解决了。知识模型的处理方法很多,但是都本着一个原则,保留重点问题,忽略部分。只要模型建立好了,知识的运用和问题的处理就会方便很多,这就是概括化运用的一部分,再将理论知识体系迁移到模型里面来实际操作运算就能将知识利用率最大化。 4实例:(1)讲推断题的时候,我们教给学生的是“先将容易判定的物质写在序号旁边,对于题目提示的信息往学过的物质属性上迁移,两头拼凑再讲不能直接得出的物质弄出来,对于有机物直接将结构式写在旁边。”学生以后在解决这类题目的时候就会根据这个“第一印象”解决问题。但是这个“第一印象”必须有效且极易记忆,让学生随时随地联想起来,便于解决问题。

(2)学习硅元素的时候,由于硅和碳元素位于同一主族,化学性质相似。所以像二氧化硅的性质、氟化硅的结构、硅单质的性质大多可以类比碳元素来学习,减少了学习认知难度,又便于联想记忆。

(3)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不是每一种都讲,我们告诉学生“同主族化学性质相似”学生就能自己摸索,遇到没学过的元素学生会类比之前学过的来推导。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时候,我们总结一个公式给学生,学生记住公式并类推就能轻松得出其他的知识。

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go for it 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路

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专题

乙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荷花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期末考试答卷
《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期末考试答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