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3 00:22: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时、分、秒》教材分析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叶群芳(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研室 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第一学段中 “常见的量” 关于时间的知识,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中学会了看整时和半时;在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中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知道了1时=60分。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表:

《时、分、秒》重难点突破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叶群芳(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研室 高娟娟(修改)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统稿)

本章重难点分析:

1.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内容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2.解决简单的计算经过时间的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也是本单元的难点。 突破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1)初步建立对秒的直观感知

动态出示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让学生体会“秒”是比分还小的时间单位,经常会在“倒计时”中出现,借助这一情境可以导出“秒的认识”这一课题。再依次出示第

2、

3、4幅主题图,唤醒学生关于时间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秒在生活中的运用。

(2)结合前面的情境图,直接说明: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并出示钟面,直观地观察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走一大格就是5秒,8秒就是走了八小格。再通过动态演示3幅连续的钟面,分针走一大格,秒针走了60小格。帮助学生理解分与秒的关系,即1分=60秒。

(3)体验1秒有多长

通过亲身体验:如眨眼、听滴答声、击掌等方式让学生体验1秒的长度。

2.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并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1)巩固时间单位间的进率。

复习1分=60秒,1时=60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由于学生没有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时间单位的换算只出现数字较小的,以及整十倍数的换算。如600秒=()分

(2)突破“时间的简单计算”这一难点。 ①先复习简单的整时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早上7时起床,8时上课,经过了多少时间?唤起学生对经过时间计算的经验,建立简单的经过时间计算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②不是整时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出示例2,动态演示钟面从离家时刻到到校时刻经过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画面,分析相关信息。通过呈现解决这一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基本方法。

③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解决经过时间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可以是数格子的方式,直观、实用;也可以选择计算的方法,抽象、高效;还可以将曲线的分针转动转化为直线的数轴,便于学生算出经过的时间。(课件演示不同方法)

如图:

《时、分、秒》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

《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 “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时、分、秒》课标解读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叶群芳(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

第一学段中 “常见的量” 关于时间的知识,学生已经会看整时和半时,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知道了1时=60分。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1.关注学生认识需求,化抽象为具象,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由于时间非常抽象,儿童掌握时间比较困难。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并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力图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教学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切实开展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丰富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掌握估计时间的方法。

2.设计丰富的、形式多样的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首先,设计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丰富学生对“时间单位”的感知。对标准时间单位的认识和感知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前提和基础。时间单位十分抽象,需要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具体的表象和行为,帮助学生感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动作的延续性所构成的形象是知觉时间的基础。因此,教材在让学生感知“1秒”“1分”这两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时,通过听滴答声,眨眼、拍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观,帮助学生对标准时间单位建立清晰、准确的感知。

其次,设计丰富的、有层次的对时间长短的体验活动。教材按照“体验1秒”“体验15秒”“体验1分”的顺序,设计了“1秒有多长”“15秒有多长”“1分钟有多长”“记录运动前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的次数”等多种体验活动,将时间的长短与某些行为的次数建立联系,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能够具体感知的“量”,帮助学生体验时间的长短,同时渗透估计的方法。最后,注重体现估计的方法,渗透计量的本质。

3.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挖掘和拓展教材资源

学生对于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以及相应的量的观念的建立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长期积累,而课堂的时间又非常有限,因此,需要拓展学习渠道,注意课内外的结合,适当地拓展和补充教材资源。例如,“1分有多长”的体验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像口算、朗读课文、画画等便于操作的活动,而像跳绳、仰卧起坐等活动,由于受到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适宜在课内组织活动,但可以提供信息,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可以在课内估计,课外实践验证。比如,可以让学生或去收集诸如:月亮绕地球运行1秒约8000米,人骑自行车1分约行进200米,脉搏1分约跳动75下等例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也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习惯。再如,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再让学生去了解一下人在不同年龄所需要的睡眠时间,看一看自己的睡眠时间是否合理、科学,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4.通过从粗略估计到准确估计,不断细化估计方法,形成合理估计策略

对时间长短的估计容易受人的主观体验(如痛苦、愉悦)的影响,要进行比较准确的估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儿童首先建立对一个“标准时间单位”的认识,然后通过“运算”或数出要估计的时间段中包含了多少个标准的时间单位,以此来估计时间。教材从“与1分钟进行比较”的粗略估计到“选择方法估计30秒”的准确估计,不断细化估计的方法,逐步使学生认识到估计的基本方法是首先选择一个熟知的标准,再用标准去量,同时也渗透了计量的本质,形成合理的估计策略。

5.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提炼

与整套教材编排的思路一致,在完整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及它们的关系之后,教材专门安排让学生解决生活中与计算时间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关于时间的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突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梳理与引导以突破这一难点。一方面,加强对解决问题思路的概括和总结。从三年级开始,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名称由“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改为“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由问答式改为陈述式,突出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和概括,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过程。另一方面,加强“分析与解答”部分的内容,展示丰富的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关于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教材在例题中安排了求经过时间的问题,在练习中安排了求结束时刻和开始时刻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多样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并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经过时间=结束时刻-开始时刻”,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同时,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针对例2提出的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教材中给出了“数格子”和“计算”两种方法,不要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6.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及教学课件的作用,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十进制,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关时间计算的教学无疑成为了一个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时,应充分利用钟面对时间“局部周期性”的刻画功能,加强对钟面的观察,让学生明确: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通过课件观察钟面指针转动的区域帮助学生理解。由于钟表是圆形的,它只能刻画时间的局部周期性,当计算的时间段超过一个周期时,“数”出其时间长度就比较麻烦。因此,可以引入数轴来直观表示“时间”(如下图),将抽象的、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数轴建立起联系,将“时刻”与数轴上的点建立联系;将“经过时间”与两点间的距离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思考。而且在思考如何画时间轴时,需要应用所学的时间单位间的关系,就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7.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无论是时间单位间的换算还是经过时间的计算都相对比较简单。例如,时间单位间的换算,只局限于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学生能用加法计算解决的问题。但时间单位间的进率是60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再如,经过时间的计算,不要求计算跨过中午12时的,如上午9时至下午1时的时间;而且不强求学生一定用计算的方法解决,允许学生借助钟面、数轴等模型“算”出经过时间。

《时、分、秒》教学设计(第1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汤国英(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 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出示主题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

十、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一!

2. 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同时,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良好的情感因素。】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简单的一问,既拉近师生的距离,又初步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从而真正意义做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以人为本。】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观察钟面,引导学生从观察中发现分和秒之间的关系,理解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 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设计意图:了解秒表、电子表以及计时方法,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体验数学学习的生活价值。】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设计意图:给足学生观察、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和1分钟的时间概念,同时渗透惜时的思品教育。】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时、分、秒》教学设计(第2课时)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小学 汤国英(初稿)

安徽省黄山市教科院 高娟娟(统稿)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等方法,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引导学生从图片中获取有意义的数学信息,找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掌握解学问题的基本方法。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时间的简单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基础上进行教学。单位的换算,要注意紧密联系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1时=60分,1分=60秒),由于学生没有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单位换算时注意给出数目较小的,用加减法计算就能进行的单位换算。时间的简单计算创设学生熟悉的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起经过时间的计算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教学中渗透并强化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3.渗透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教学难点:

建立计算经过时间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开学了,熊大和熊二从熊堡出发去学校,熊大用了2小时,熊二用了120分钟,熊大说它用的时间少,熊二说它的用时少,它俩谁也不甘示弱。同学们,请你们当裁判,它们俩究竟谁用的时间少,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熊大熊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地非智力因素的有效参与课堂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一)单位换算

1.从熊堡到学校,熊大熊二谁用的时间少?为什么2时=120分?你是怎么想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1时是60分,2时就是2个60分,也就是60+60=120分。 3.同学间相互说一说。

4.180秒=( )分,你是怎么想的?

5.练一练:3分=( )秒 600分=( )时

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算的? 先独立思考,然后与你的同学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不断地追问,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断地复述思维的过程,使学生思维过程具体化,形成计算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二)时间计算

1.9月1日,小明背着书包上学去了! 课件出示:

2.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意义的数学信息?(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3.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有什么方法?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4.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收集信息。 5.学生汇报,课件出示:

(1)直接数一数,7:30到7:45分针走了15分钟。 (2)7:30到7:45分针走了3个大格,是15分钟。 (3)都是7时多,直接用45-30算出用了15分钟。

„„

6.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对吗?你是怎么想的?(7:30过15分钟就是7:45,15分钟是对的。)

7.写上答语。(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8.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9.整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谁来说说?师做整理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而唤醒学生对经过时间计算的生活经验,想出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方法的多样化到方法最优化,建立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新知 1.填一填。

2.做一做。

引导: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利用的信息有哪些?哪些信息是多余信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9:00怎么减8:40呢?9时相当于8时几分?8时60分减8时40分你会计算吗?结果正确吗?答语写完整了吗?

3.课本第7页第8题。

4.课本第8页第9题。

“晚点”是什么意思?这题怎么解决?你是怎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梯度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单位换算和时间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简单的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同时获得新发现:起点时间 + 经过的时间 = 终点时间。】

四、课堂总结

1.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我们今天是怎样学习新知识的?

一、填空。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王刚50米赛跑用了9( ),一节课40( )。

2.4时 = ( ) 分 3分 =( ) 秒 240秒= (3.

4.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 分

5.

考查目的:加深对时分秒的认识,巩固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

答案:1.秒 分 2.240 180 4 3.3:15 7:25 1:35 5:55 4.59分6秒 11时10分16秒 5.8:30

8:50

解析:加深对时分秒的认识,巩固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二、选择题。

1.妈妈一天工作8( )。

1.小时 2.分 3.秒 2.一次深呼吸要4( )。

1.小时 2.分 3.秒 3.小明刷牙大约要用3( )。

时121.小时 2.分 3.秒 4.150分 =( )时( )分,应选择( )。

1.1时50分 2.2时30分 3.3时 5.400分( ) 4时,括号里应填( )。

1.> 2.< 3.= 考查目的:巩固时分秒知识,建立时间观念。

答案:1. 1 2. 3 3. 2 4. 2 5. 1 解析:采用学生熟悉的素材,巩固时分秒知识,建立时间观念。

三、解答题。

1.小莉走路上学,7:15从家出发,7:50到学校,她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考查目的:巩固学生计算经过时间的能力。 答案:35分钟。

解析: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巩固学生计算经过时间的能力。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用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2.一列火车本应11:15到达,现在要晚点20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

考查目的:巩固学生时间计算的能力。 答案:11:35到达。

解析: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巩固学生时间计算的能力。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用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结束时间。

3.足球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45分钟,下半场跟上半场的时间一样,中间休息15分钟,全场比赛需要多长时间?

考查目的:巩固学生时间计算的能力。

答案:45+45+15=105(分钟),也就是1时45分。 解析: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巩固学生时间计算的能力。

4.60米赛跑,小刚用了12秒,小强用了14秒,谁跑得快,快多少秒? 考查目的:进一步加深对时间秒的认识。 答案:小刚快,快2秒。

解析: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进一步加深对秒的认识,知道时间用得越少则跑得越快。

5.丁丁爬楼梯,从第一层爬到第三层用了12秒,照这个速度,从第一层爬到第八层需要多少秒? 考查目的: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42秒。

解析:这是一道提高题。从第一层爬到第三层实际上只爬了2层楼,所以爬一层楼用了6秒,从第一层爬到第八层实际只爬了7层楼,所以需要6乘7等于42秒。

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时分秒教学设计

时分秒教学设计

时分秒教学设计

时分秒教学设计

《时分秒》教学设计

时分秒教学设计

时分秒++教学设计

时分秒教学设计

时分秒教学设计

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时分秒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