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二氧化碳 观课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21:27: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看了刘老师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的示范课,感到触动特别大,很震惊。刘老师的课非常大气,在刘老师这里,教师教学理念先进,方式新颖,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下面仅就这些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一、突出优点:

(一)、理念非常先进。

刘老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从课本出发,冲破课本束缚,直奔能力的培养。

按照传统教学要求,先讲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密度、色、态、味。再讲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使石蕊变红,与石灰水反应等等。可是刘老师打破课本的固定模式,先给学生资料《地球上的碳去哪儿了》,让学生看资料。提取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表达能力等等,思维的容量、思维的品质非常高。利用这一资料,通过学生的信息加工,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突破。

(二)、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

让学生看资料《地球上的碳去哪儿了》提取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表达能力等等,思维的容量、思维的品质非常高。利用这一资料,通过学生的信息加工,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突破。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信息加工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为什么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否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否参入光合作用?等。在这里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怎么提问题,加以启发,锻炼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加工了信息,并提出了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就顺利成章。在学生解决问题时,学生广泛讨论,相互帮助,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而传统的教学对待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这一知识点,只是结论性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能使地球温度越来越高,而且会造成地球南北两极冰川融化,使海拔低的陆地被淹没这一事实,但是并没有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为什么会使地球升温? 该节课通过学习解决了温室气体之所以有温室效应,是由于二氧化碳本身有吸收红外线的能力。温室气体吸收红外线的能力是其本身分子结构所决定的。二氧化碳中 碳原子和氧原子通过相互作用连接在一起,这种作用可视为一个弹簧连接了两个原子,当受到特殊的能量作用时,就会吸收这部分能量,发生振动,而二氧化碳分子 恰好能够吸收红外光的能量使其振动,从而有了“温室气体”的称呼。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把化学和家庭、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知识是有用的,可以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了化学来自生活,并回归到生活中去。

二、几点建议:

1、对学生的信息加工后,学生成果的展示,一方面,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另方面最好也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学生会在比较中感受、体会,并形成能力,对信息加工的能力会更上一层楼。

2、多关注生活、社会的热点。这些热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其社会意义。

3、多关注学上课时的精气神,我注意到学生表述的非常清晰,体现了老师在平常学生的表述能力培养上下了不少的功夫,但是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比较小,其它人听不太清楚。

《二氧化碳的性质》观后报告

通过《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观看,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活动设计放在首位,把知识的教学融于学生活动中,大胆放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动脑思考,敢于积极表达与交流展示。学生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使学生亲身体验、参与、经历、感悟,达到收获的目的。发现刘老师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做得非常到位:

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对于文章,教师引导学生直接获取相关的信息。通过学生阅读科普文章《地球上碳去哪里了》,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在本节课的知识建构中,教师的思维引导作用做得很好。课前先让学生阅读老师推荐的自然界中的碳都到哪里去了的文章,通过这篇科普小文章,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画出碳在自然界的循环,这一 环节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多方面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尽情的展示自己的才能,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主动承担任务,进行积极的思考。

二是实验探究的能力:可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使学生主动观察和思考问题,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整个设计过程都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刻的体验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来源于现实生活,人类离不开化学

三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获取学科知识。通过对二氧化碳是否参与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如何转化成碳酸盐、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等问题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能力,尤其是提出问题、明确变量、设计方案、反思和评价的能力。

对本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提取信息”环节。

教师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用的时间长,提出的信息多、杂,如果能明确范围或方向,学生提取的信息会更有效和节约时间。

2.“加工信息”环节。

学生对于已有知识的解答有点用时过多,特别是对温室气体的说明,没有很好的解释,但用时有点长。

3.“提出问题”环节。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与本节关联不大,有的问题提出来没有给以解答,教师可以提示大家课后上网查阅或用其它方法进行解决,以此培养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解决课堂没弄明白问题的习惯,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

二氧化碳 观课报告
《二氧化碳 观课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