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木兰诗》教学设计——或浓或淡

发布时间:2020-03-03 00:04: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或浓或淡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乐府诗知识,背诵古诗词。能够翻译课文,归纳中心思想。 2.学习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把握详略得当的写法,训练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2.组织学生讨论课文的写作特点,指导背诵方法,讲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多读和多说,激发学生对木兰可亲可近的情感,学习木兰勤劳,机智,勇敢,爱国,爱家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意识 。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翻译和背诵。

2.详略得当的方法。想象力的训练。

3、用发散性思维理解文章。

三、教学方法

1、

2、

3、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示范和指导,正音断句。

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可以互答。还可以小组讨论,加深理解。

归纳、总结法。把本文涉及到乐府民歌和《木兰诗》风格及其主要内容、本文涉及的成语、重要字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互文句式等进行归纳记录。

4、

5、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点评指导,形成合情合理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情节安排详略得当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例如用不同的语气朗读不同的段落,加深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木兰诗》的朗诵录音。

五、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1 或浓或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谁?这些图给我们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多媒体按顺序展示木兰图集)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简单介绍《木兰诗》、《乐府诗集》、《木兰诗》时代背景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遒劲、热烈、质朴。

南北朝(420年——589年,共169年)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到589年北隋灭南陈结束。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历史上总称为南朝。北方则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历史上总称北朝。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战乱纷争不断。这就是《木兰诗》故事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木兰的故事。(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第一部分:读

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3、要求以“木兰_______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第二部分:解

翻译,重点字词句精讲。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例举: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

2 或浓或淡

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介绍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④.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⑤四句互文句式的翻译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第三部分:朗读训练

听朗诵的录音。并注意各个部分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仔细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

一、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木兰诗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句的翻译,下节课我们继续全面地认识木兰。

四、板书设计

课文题目:木兰诗 文章脉络:

• 木兰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还朝辞官→会见亲人

→讴歌英雄

重点字词句分析写重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本文涉及的成语、重要字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互文句式

2、针对文章部分内容进行开放式的探讨,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感受木兰勤劳,机智,勇敢,爱国,爱家的精神。

3 或浓或淡

教学步骤

一、上节课内容的简单回顾

上节课我们主要翻译了课文并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现在我们再来朗读一遍课文。

二、探究木兰形象

请同学们上来板书:木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勤劳:织布 孝顺:代父从军

刚毅:毅然从军,不畏艰险,思家也不曾退缩 勇敢:代父从军、战场杀敌 淳朴:辞官

爱美(热爱美好生活,且本身她也是美丽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机智:

英勇善战、英姿飒爽、

讨论课后的那道习题: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欢,原因是什么?

木兰形象一直受人们喜爱,原因在于木兰诗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总而言之,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经历的传奇性(传奇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

),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真实多样的性格)。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使得木兰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动人。

三、探讨文章的主旨

(一)分析文章主旨的一般方法: (1)分析文章的标题

4 或浓或淡

(2)注意文章的开篇 (3)重视文中的议论和抒情 (4)留意文章的结尾 (5)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 (6)抓准文眼

(7)综合层意,概括归纳

(8)根据文体特点,确定概括主旨的着眼点 (二)文章的主旨: 《木兰诗》热情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木兰,这位传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此外,还反映出北方人民憎恶长期的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的生活。对木兰的热情歌颂,显然也打破了当时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束缚。

四、拓展思辩,读出个性思想光芒 设置以下探究题:

我们又把文章咀嚼过一遍之后,同学们对课文有没有产生什么疑惑呢?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常规的理解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1、“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唧唧”一般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① 织机声。如果理解为织机声,将有如下情境。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这究竟是为什么?木兰啊,木兰,是什么事儿让你如此发愁呢?于是转入后面的情节。这样的理解当然是合情合理的。

② 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不够,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没有写木兰的愁容,也没有写木兰停机长叹的举动,作者只是通过接连不断的声声叹息,反复强调木兰忧思之深广。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的形象。(张燕瑾《繁而有味,简能传神——读〈木兰辞〉》,《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③ 虫鸣声。如果将“唧唧”理解为虫声,在我们眼前就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四下寂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四野的虫声与木兰的叹息声交相应和,渲染出一个女孩儿将要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之前的心境和气氛。总之,合乎情理合乎文意即可。

5 或浓或淡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问话人是谁?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呢,我们再来强调一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句式特点。(板书):倒装句。本来应该是“问女所思何,问女所忆何”。“何”是疑问代词作动词用。

回到咱们的问题。

① 父母在问。如果父母听到女儿的叹息,一定会发出这样关切的询问。这样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朴实亲切,非常符合民歌的特点。 ② 叙事人在问,因为《木兰诗》是口头集体创作的民歌,而民歌是可以配乐歌唱的,歌唱者能以叙事人的身份进行拟问。这两种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在民间讲唱文学中,演唱者往往有叙事人和故事人物的双重身份,叙事人的语言与故事人物的语言有时是相融合一的。因此,这首诗中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以及“女亦无所思„„从此替爷征”可视为父母与女儿的问答,也可视为叙事人的拟问拟答。此外,这首诗中常以第一人称来叙事,既可以看做木兰的自述,也可以看做叙事人的转述。

(在平常的作文当中,同学们也可以借鉴一下这样的写法,在陈述句当中也适当的变化一下句式,换成问句,既可以让文章富于变化,又能使读者感到身临其境)

③ 木兰的自问自答(?)。人在苦闷至极的时候会自言自语:“木兰啊木兰,你究竟在烦恼些什么啊?”不过要这样理解的话,“女”字该怎么解释呢?“汝”吗?不是不可以,但一般不提倡。

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四句话可以理解为谁对谁说的呢?

①首先明确,作者通过这个比喻句,十分形象地解释了“伙伴”们的惊讶,同时也是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答。并且这是民歌里常见的“赞词”,是作者对木兰传奇故事的赞颂,是对读者说的。

②还可以将这四句话看做是木兰对“伙伴”的回答。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木兰对伙伴们说的,那么木兰是什么样的神态和表情?(请秋香姐\李艳、„„来表演一下)注意她们的神态和表情。(机智、智慧、自豪、狡黠、顽皮、得意、自信)对于这样的木兰,同学们喜欢不喜欢?大家能喜欢木兰,喜欢《木兰诗》,进而学习木兰的优秀品质,就是老师对于本节课最大的愿望了。

6 或浓或淡

老师设置这道探究题的目的呢,并不在于非要同学们找出一个唯一的正确的答案不可,而是想让你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散自己的思维,联系生活中的常见的生活场景,融入自己的理解,设身处地地融入《木兰诗》。

五、字词积累

同学们,古文的学习重在积累。剩下的时间,同学们不妨来整理归纳一下文中重要的字词句,比如,易错字的字音和字形、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义活用、成语、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尤其是本文最有特色的互文句式)。如果觉得有难度的可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可以问老师,还可以查字典词典。这节课没有完成的可以课后完成。

A.字音:机杼〔zhù〕 鞍鞯〔ān jiān〕 辔〔pèi〕头 鸣溅溅〔jiān〕

金柝〔tuò〕 阿姊〔zǐ〕 霍霍〔huò〕 可汗〔kè hán〕

帖:军帖〔tiě〕; 贴〔tiē〕花黄; 字帖〔tiè〕

通假字:

①火伴:“火”通“伙”

②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今常用作转折连词,但是。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一词多义:

市:a.集市,e.g.:东市买骏马;b.买,e.g.: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买:a.买(东西), e.g.:东市买骏马;b.雇,租,e.g.:欲买舟而下。

愿:a愿意,e.g.:愿为市鞍马;b希望,e.g.:愿驰千里足。

词语活用:

①“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问女何所思。

②“策”名词作动词,登记。策勋十二转。

③“骑”动词作名词,战马。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成语:扑朔迷离

7 或浓或淡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省略句:愿为市鞍马。(愿为‘此’市鞍马”,“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所思何”的倒装。)

③互文句式:(互文见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真: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排比: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六、结语

学完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学习木兰身上的优秀品质,还要背诵课文哦.下面我们就再来朗读一遍课文吧.

板书设计:

木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文章主旨

探究题:请勇敢发散自己的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回答

字词积累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木兰诗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22《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下学期]

木兰诗优秀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或浓或淡
《《木兰诗》教学设计——或浓或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