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28 08:37:53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木兰诗》示范课一等奖教案

《木兰诗》教案

㈠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㈡教学重点

⑴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⑵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㈢教学难点

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深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⑵文中出现的重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

㈠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事迹,请讲一讲。(学生讲)说到巾帼英雄不得不提到木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会对女英雄木兰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㈡探索新知识

1.相关的文学常识(投影显示)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2.读文

⑴让学生认真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播flash)

需要注意的字音:

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啾啾朔气扶将著扑朔戎机

⑵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录音和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⑶找学生读文,并找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⑷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读时要读出节奏感,例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让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话划分节奏,并大声读出来。

学生划节奏,读文。

找三至五名同学读。师生共评价。

⑸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着读文,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学生质疑:

学生需积累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例如:当户织:户,军书十二卷:十二,阿爷无大儿:爷,胡骑,戎机,朔,赏赐百千强:强,郭,扶将,著,裳,扑朔,迷离,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有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练。古诗文中由于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限制,常常用互文见义的表达方法,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完备的意义,增加语句的内涵。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等于说“秦时汉时的明月,秦时汉时的关”。

3.整体阅读,把握故事情节,合作探究

⑴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回答。

明确: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⑵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

明确: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最后一节是一段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辞)。

⑶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叙述的详略。

诗中对木兰出征前置办行装、从军征战生活以及得胜归来等情节,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诗中对木兰从军的准备以及还朝辞官、回家与亲人团聚写得详细,对战场写得简略。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表现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这样写使主题更加突出。

⑷立足全诗,把握人物形象:

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学生回答。

这首诗所叙写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这个巾帼英雄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根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喜欢木兰的原因吗?

参考: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4.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㈢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㈤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木兰诗

南北朝民歌

故事情节: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

推荐第2篇:《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京东学校何花荣

教学目的:1.通过朗读感知诗歌的美。

2.了解木兰诗这一文学形象,培养学生口头语言表达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体味诗歌的语言美、人物美。

2.品味诗情、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前听一段豫剧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同学们知道这首歌里歌唱的谁吗?同学们回答(花木兰),可原汁原味的木兰是诞生在一千多年中国南北朝 一首民歌《木兰诗》。点幻灯片1

二、体裁简介: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民间叙事诗“双璧”的美誉,一首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另一首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木兰诗》。点幻灯片2

它们都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现在带着对花木兰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倾注的感情,放声地、自由地读这首诗,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诗歌贵在诵读,老师今天介绍四种方法:

1.音读:读准字音,要求字正腔圆。

2.意读:读出意,把握内容

3.情读:读出情感、读准节奏。

4、美读:读出意境,赏析语言、人物及表达技巧。

四、第一环节:音读。1.检查预习:请以“的字或词很重要或很难写或易错,同学们需注意”的形式汇报自己的收获。

2.出示老师整理的字音:机杼鞍鞯辔头可汗旧时裳溅溅朔气........金柝军帖云鬓 ...

五、第二环节:意读(听录音朗读,概括主要内容)

1.请哪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师:用替父从军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完整吗?木兰是一位女性,她是怎样完成替父从军的任务的?生:女扮男装

师:你从哪里知道木兰曾经女扮男装?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对《木兰诗》就是叙述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2.请同学们在思考一个问题:围绕中心内容,这首诗叙述了哪些情节?也就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那些经历?生:先是决定从军然后登上征途、在沙场多年征战,最后荣归故里。

漏掉最后一段,请同学们读

3.最后一段叫做什么?古时候的民歌在结尾的时候,作者常常 要写一 段赞美的话,叫赞词。它是民歌的特点之一。同学们,对于诗歌,朗读 是走进诗歌世界的捷径。只有认真去读,反复吟诵,我们才能把握《木兰诗》这样叙事诗的情节,领会诗歌创造意境,体味诗中包孕的情感,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

4.师范读

六、第三环节:情读

请同学合作朗读,读出情感。

分组读,每组按“抛问题”环节展开合作学习。

(每一大组分朗读小组、收获小组、质疑小组,组与组展开竞赛)

1.第一大组汇报

(1)朗读小组:决定从军——忧愁苦闷、犹豫 、坚定

木兰在想我到底替不替父亲去打仗呢?她左思右想很犹豫很发愁。那么木兰最后去了没有?

下定决心的这两句“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应读坚定些(生读)

(2)收获小组:我们读到了一个深明大义、勤劳善良、孝顺的木兰。

(3)质疑小组:为什么从木兰的叹息写起?

2、第二大组

(1)朗读小组:登上征途——凄婉又坚定

木兰是英雄 又是一位年轻的姑娘,她的感受是多方面,有豪情万丈,也有柔情一点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木兰心中思念家人。“不闻爷娘唤女声„ 鸣啾啾”( 当夕阳西下,暮霭沉沉之时,木兰独自露宿 黄河之畔,耳听哗哗作响的黄河水,心中却时时回想着父母声声的呼唤。渐行渐远,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早已听不见了。但这声音却时时回荡在女儿的耳畔心头!征程漫漫,何时能听到那温暖女儿内心的也娘的亲切的呼唤呀!

这些诗句 写的情感多么丰富啊!我们要反复诵读,才能品味出来。

(2)收获小组:我们读到了一个义无反顾又有女儿情怀的花木兰。

(3)质疑小组:“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单是写水声吗?

木兰是不是跑到东西南北四个集市买战争用具呀?

3.第三大组

(1)朗读小组:征战沙场——悲壮豪迈

战争的场面我们从电视电影上见过一些,千军万马,气势磅礴。这部分最适合集体朗读,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我为大家描绘一个场面 大家闭着眼睛想象,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赴前线,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英勇杀敌,浴血奋战。当深夜来临时,凛冽的朔风传来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冰冷的铠甲上,枕戈待旦,木兰又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同学们想想这组画面,用我们的声音和情感将他们传递出来

(2)。收获小组:我们读到了一个英勇善战、战功赫赫的花木兰。

(3)质疑小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怎么理解?

(生读)同学们各展其能,现在我们将注意力投注到木兰荣归部分

4、荣归故里——欢快喜悦

人逢喜事精神爽

七、美读

1.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种喜悦欢快表达出来的呢?

先看看动词:开、坐、脱、着、理帖一气呵成。干脆利落;

还有修辞手法,对偶、排比都很整齐,有气势,所以读来仿佛就有“不尽长江滚滚来”所以呢,木兰荣归故里的喜悦欢快就表达出来了。(师生共读)

师:刚才很明显听出有两句诗在朗读时语调有些不一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思维训练

木兰是以一名壮士的身份回来的,当进屋换装后,一个女郎却款款地来到同行多年的战友面前。这时伙伴们自然又是惊奇又是迷惑,他们想,同行这么多年居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他们一再思索,当然还有不少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诗歌在这时留下了了想象的空间。伙伴们的表情自然取决于木兰换装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谈举止、神情。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设想木兰进屋前与出来后判若两人的样子,想象木兰进屋前后不同的神态变化和伙伴们面对木兰进屋换装前后的不同模样他们复杂的心理活动。

然后争取表演一下。

小结:这节课我们的感受是丰富的,但《木兰诗》还有很大的魅力等待大家去品味,希望我们进一步努力,提高我们的素养,丰富我们的知识,然后将无数首和《木兰诗》一样优美的诗篇采撷更多的美。

八.作业:

1.有感情地将这首诗读给家人听。

2.思考木兰是位怎样的女性,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推荐第3篇: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深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2、文中出现的重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事迹,请讲一讲。(学生讲)说到巾帼英雄不得不提到木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会对女英雄木兰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二、探索新知识

1.相关的文学常识(投影显示)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2.朗读课文

⑴让学生认真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播flash)

需要注意的字音:

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啾啾朔气扶将著扑朔戎机

⑵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录音和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⑶找学生读文,并找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⑷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读时要读出节奏感,例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让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话划分节奏,并大声读出来。

学生划节奏,读文。

找三至五名同学读。师生共评价。

⑸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着读文,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学生质疑:

学生需积累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例如:当户织:户,军书十二卷:十二,阿爷无大儿:爷,胡骑,戎机,朔,赏赐百千强:强,郭,扶将,著,裳,扑朔,迷离,傍,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互文:也称互文见义,指上下文中相关词语互有省略,而意义上则互有补充,从而使文辞简洁精练。古诗文中由于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的限制,常常用互文见义的表达方法,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完备的意义,增加语句的内涵。如王昌龄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等于说“秦时汉时的明月,秦时汉时的关”。

3.整体阅读,把握故事情节,合作探究

⑴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概括回答。

明确: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⑵用五个四字短语概括全文主要情节。

明确: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最后一节是一段附文,是歌者对木兰的赞辞)。

⑶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叙述的详略。

诗中对木兰出征前置办行装、从军征战生活以及得胜归来等情节,哪些写得详细?哪些写得简略?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诗中对木兰从军的准备以及还朝辞官、回家与亲人团聚写得详细,对战场写得简略。由于诗的重点不在于表现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这样写使主题更加突出。

⑷立足全诗,把握人物形象:

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具体诗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学生回答。

这首诗所叙写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这个巾帼英雄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根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喜欢木兰的原因吗?

参考: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4.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三、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五、作业: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木兰诗

南北朝民歌

故事情节:木兰纺织→木兰从军→木兰征战→木兰辞官→木兰还乡

《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复述故事情节,评述人物形象。

(2)初步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木兰诗》所表现的木兰纯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精神,是对其艺术形象特点的概括,也即本诗的中心思想。木兰的形象是随着诗歌的故事情节逐步展开而丰满、鲜明起来的,学生对于本诗的中心思想也必须在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木兰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因此,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诵读、熟悉情节、抓住关键语句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为此,笔者设计了表演、欣赏插图、结构分析、人物分析等教学环节。

《木兰诗》是千古流传的名作,也备受西方瞩目,学习本文的难点在于深入挖掘文章的人物内涵,初步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将好莱坞大片《花木兰》与《木兰诗》相比较及出示“木兰从军”特种邮票,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使其思想得以启迪、情感得以熏陶,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教学对象分析

注重活动感知。适当用活动的方式来演绎作品,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本班学生又是初一新生,活泼好动,擅长表现。围绕教学目标之一,笔者让学生登台表演,能复述故事情节,但只是用形体语言(类似于哑剧)来演绎整首诗,演员及道具数量适当压缩。虽然时间仅为5分多钟,但学生情绪高涨,台下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掌声。通过表演,学生更真切地领略了巾帼英雄花木兰的风采,为下面“评述人物”的环节奠定了基础,学生表演首先是建立在自己对课文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同时,也不能说没有再创造,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文学作品的内涵。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

(一)延伸课堂训练,注重“起承转合”

一节好的语文课不是平淡的,而是“波澜起伏”的。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情感得以熏陶,人格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

在本课教学中,力求凸显三大高潮,为此,设计了3个环节:上课伊始的“学生表演”,中间阶段的“分析邮票”及最后的比较“‘洋木兰’与‘土木兰’形象的异同”。

这3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逐层推进的。它们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内容。为此,通过以下途径来表现:

1.另辟蹊径拓展,补充相关材料

深入感知教材,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源,它们往往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文学形象加

深理解,评述完木兰形象后,引出:

(1)提出关于2000年4月我国推出的“木兰从军”特种邮票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若你是邮票设计者,你会选择哪4个场景的画面?画面如何设计?为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虽然只是初一学生,但大多能做到观点正确,有理有据,且答案基本符合邮票设计者的意图。

(2)此时教师再出示“特种邮票”的投影,两相比较,学生很快领悟了设计者的真正意图。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如有的学生摒弃了“木兰纺织”这一内容,但特种邮票把它列为第一枚,是为了突出木兰纯朴天真的农家少女形象。

(3)鉴赏特种邮票,提问:第二张“木兰从军”设计者给木兰穿上战袍,但未戴上头盔,为什么?学生很快领悟到是为了突出木兰此时的女儿身。笔者就此再延伸,由于此时木兰仍在征途跋涉,还未参战,所以仍保留那份纯朴天真。又如:第三张“木兰归家”,大部分同学都设计了爷娘姐弟齐欢迎的热闹场面,但邮票上只有:一只手,手中一面铜镜,铜镜中顾盼生辉的美目,为什么有此设计?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有的能联系课文,答出:“对镜贴花黄”。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进而领悟到“眼睛是心灵之窗”,而画面上那顾盼生辉的美目最能表现木兰回复女儿身

推荐第4篇:教学设计 木兰诗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研讨赏析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1、课后练习

二、三题。

2、默写。

3、抄写生字词。

推荐第5篇: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阿姊

2.熟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本上 B.默写 [说课精要] 本文主要在熟读基本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

推荐第6篇: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案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木兰诗》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爱国感情,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爱国情感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木兰诗》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木兰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和优美的语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各种修辞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

2.学法:预习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两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王小锋

(在黑板上板书“好”)分析:在中国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曾给我们留下很多美好的女子印象。回首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出现了许多巾帼英雄,如西汉王昭君戎装跃马抱琵琶出塞和亲,唐代文成公主进藏,秋瑾投身革命为国捐躯等等。当然还有花木兰, 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因为对于木兰,我们中国人真的太熟悉了,但她毕竟生活在千百年前,距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又实在太遥远了一些。我们还是先来观看一段木兰的影片。

(播放动画片《花木兰》)这是外国人眼中的木兰形象。原汁原味的木兰诞生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南北朝一首民歌《木兰诗》。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三、整体感知

四人为一组讨论疏通文意,并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 1.听范读,正字音

机杼Zhù

可汗kâ hán 鞍鞯ān jiān 辔头Pâi 燕山:yān 胡骑jì(战马) 戎机róng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

红妆zhuāng 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 2.自由朗读 3.重点字词 通假字 帖:“帖”通“贴”,粘贴。 火:“火”通“伙”,伙伴。 著:“著”通“着”,穿。 古今异

户---古义:门 今义:一户人家

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十二---古义:表多数

今义:数词

但---古义: 今义:表转折

不用---古义:不愿做

今义:不必

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忆--- 古义:思念

今义:回忆 一词多义

帖{tiē帖通贴,贴上

tiě军中的文告

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将{将军百战死:将军

出郭相扶将:扶持

4、全文翻译:

第一节:唧唧又唧唧的声音传来,木兰正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到木兰在不住地叹息。-------停机叹息

第二节:问木兰想起了什么,问木兰思念着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到征兵的文书,可汗在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有很多卷,卷卷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哥哥,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代替父亲去从军打仗。-----代父从军

第三节:去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去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早晨告别爹娘离开,夜晚宿营在黄河边上,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黄河流水的声音。早晨告别黄河离开,晚上就到了黑山头,听不到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鸣叫的声音。------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第四节: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多年后才胜利归来。-------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第五节:回来去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记了很多次功,赏赐很多很多的财物。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木兰回答)只希望有匹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去。------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第六节:爹娘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到外城来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装打扮;小弟弟听说姐姐回来,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宰羊。推开我东阁的门,坐在我西阁的床上,脱下我战时的铠甲,穿上我以前的衣裳,对着窗户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黄色的面花。走出门看望伙伴,伙伴们都吃惊忙乱得不得了:和木兰在一起战斗了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第七节: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别),雄雌两只兔子一起并排着跑,怎么能辨别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 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四、人物赏析

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四人小组讨论并归纳: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五、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

诵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三。

二、课堂学习

1、诵读课文

2、品读探究:(四人小组讨论并归纳)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翻译:到东边的集市买来骏马,到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鞭和马鞍下的垫子,到南边的集市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到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长的马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明确:

a写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要采买上好的用品。

b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战事紧迫。

c这是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诚如谢榛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四溟诗话》)联想我们曾学过的一首乐府歌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的铺排,看似重复,却写出了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和人们采莲时愉悦的心情。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明确: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明确: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明确: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四人小组讨论归纳:

从军缘由 ——详写、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 ——详写、亲人团聚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略写英雄气慨。因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勇担重任的性格的颂扬。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冷淡。(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4、找一找诗中出现的各种修辞

互文 比喻

夸张 顶针

对偶 复沓

排比

反问

a.互文,这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互文”现象。所谓“互文”,即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互文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例:《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举例 :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b.复沓,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叫复沓,现在一般叫叠句或重复.可以起到突出人物特征的作用.同时强调了语气和感情.

举例: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排比:它是由几个(一般有3个或3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组成,来增强语势,表示强调或逐层深入。

举例 :

爷娘闻、、、、、、,阿姊闻、、、、、、,小弟闻、、、、、、(表现亲人相聚时的热烈气氛。)

d.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上口入耳,很有感染力。

举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句词性也一致,“对镜”与“当窗”“帖”与“理”,“花黄”与“云鬓”对称,写出木兰恢复女装的欢乐情绪。)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e.比喻

举例:

“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兔作喻,从侧面赞扬了木兰的机智、聪明。)

f.反问

举例: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反问,巧妙地解答了木兰女拌男装的奥秘,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j.顶针句 举例: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u.夸张句

举例: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教师作结:《木兰诗》有着凝练的语言美,它不仅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其朴素自然的口语,新奇幽默的比喻,气势酣畅的排比等。木兰诗之所以千古不衰,其凝练生动的语言功不可没。

三、拓展延伸,德育渗透

1、当我们说到爱国时可能有同学们会想到:那就是扛枪打仗甚至是为国捐躯,或者是在洪水中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又或者是在更危险的时候为了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么我们中学生爱国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呢?

(学生发言,纷纷讨论,有说助人为乐的,有说好好学习的,有说热爱劳动的,有说与歹徒做斗争的,有说维护集体利益行为的,有说升旗时严肃认真的、、、、、、)同学们在讨论中明白了如何爱国,从而树立了正确的爱国观。

2、“巾帼不让须眉”是什么意思?

巾帼一般是指妇女(是从女性的头饰来称的); 须眉则是指壮年的男子(也是从头饰的样式而得的称呼) ;意思是:女子未必就比男子差,或是不比男子差。

每一年,中央电视台都会有一个晚会叫“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我们今天读到的木兰的事迹,绝对有资格入选“感动中国”的人物之一。如果你是评委会委员,请你参考下面的颁奖辞,也给我们的木兰写一段颁奖辞吧:

陈玉蓉:暴走妈妈捐肝救子

颁奖辞: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陈玉蓉、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55岁时患有重度脂肪肝,然而为了割肝拯救患有先天性肝脏功能不全疾病的儿子,风雨无阻每天暴走10公里。7个月的暴走陈玉蓉的体重由66公斤减至60公斤,脂肪肝也消失了,医生连称“简直是个奇迹”,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她用行为阐释了母爱齐天,也让陈玉蓉得到了“暴走妈妈”的称号。陈玉蓉的感人事迹也以“暴走妈妈”为名翻拍成一部电影)

木兰颁奖辞:

英姿飒爽,勇武不凡。

女中豪杰,巾帼英雄。

那只是一份虚荣。

当小家碧玉在涂脂画眉时你血战沙场,

当千斤闺秀在刺绣抚琴时你捍卫疆土。

这是你自愿的?这是你希望的?

不,那是你的孝,那是你的无奈。

上无长兄,下只幼弟,一纸征兵文书,如山重。

谁能看老父披甲持兵浴血疆场?

与其赞叹花木兰的豪气,不如惊叹她的忠孝。

与其惊叹花木兰的忠孝,不如感叹朝廷昏庸。

师总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四、课后作业

自选角度,写一篇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 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 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 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 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 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推荐第7篇:木兰诗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本:人教版语文 年

级:七年级下册 单元课序:第二单元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环境

教师姓名:王艳芳 河南省虞城县刘店乡初级中学

10、《木兰诗》

虞城县刘店乡初级中学

王艳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常用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诗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理解这首叙事诗详略分明的特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木兰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难点:

了解诗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方法:

鉴赏法、讨论探究法。

具体整合点:

1、让同学们听豫剧《花木兰》,感受河南戏曲艺术的魅力,初步形成花木兰在孩子们心中的英雄形象。

2、借助于图片,让大家了解河南木兰文化,知道和木兰有关的虞城木兰文化公园、营郭镇木兰祠等建筑。

3、利用视频朗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大家学得更快乐。

4、课后观看美国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片《花木兰》,和课文进行对比,然后改写《木兰诗》。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教学流程图:

1

开始视频1.导入新课仔细欣赏课件课件课件2.基本知识3.整体感知4.精读探究掌握积累丰富文化素养深入学习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动笔描写课件5.课堂小结电影6.拓展延伸结束

(二)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梨园春》大家爱看吗?今天我们来听戏。听听唱的是谁?

这些地方大家去过吗?知道在哪儿吗?这些地方和哪个人物有关知道吗?

【设计意图】让大家边听豫剧《花木兰》边欣赏图片,了解和木兰有关的文化和建筑,知道河南木兰文化的博大和精深。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略)

1、看视频朗读

2、指句串讲。适时补充指导。(略)

3、指名复述故事。(略)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动画朗读,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把情感完全投入到课文情节中。

三、学习基本知识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2.乐府诗的特点:

2

(1.)叙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和完整的故事情节。

(2.)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的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具有浪漫色彩。 3.正音:

Zhù kèhán jiān pèi yān jì róng shuò tuò zhuāng zhuó bàng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4.释义:

军帖:军中的文告;帖花黄:帖通贴,粘贴,等等 【设计意图】借助于课件详细掌握文学基本常识。

第二课时

一、回忆复习导入新课

二、精读探究,重点分析

1.鼓励学生个别朗读,听的同学注意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3.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事? 4.按情节的内容发展出征、打仗、还乡可分几段

5.最喜欢诗的哪一段或哪一部分呢?为什么喜欢?谁来说一说?

6.大家认为花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身上都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呢?

指名说。学生有可能会说:

我最喜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两句诗,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女孩子,因此她下定了替父从军的决心,“从此替爷征”。 我喜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几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前紧张的准备工作,而且读起来也很顺口。

我最喜欢“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几句能让人联想到木兰到底在想什么。

顺势导入:这位同学说得真好,同学们,你们都有丰富的想象,来,想象一下木兰当时想的是什么吧?

指名说。适当指导,学生评价。

我喜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几句描写了北方塞外特有的景色,概括了木兰十年的从军生活。

“军中生活”一段确实写得很好,老师也很喜欢这一段。这一段运用了夸张、对偶、互文的修辞,很有特点。“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冷的夜晚,点点星光照在木兰的铠甲上,的确是传神之笔。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同学们思考:十几年的军中生活为什么只用了这短短的六句诗来描写呢?

······

3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来进一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分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揭示文章思想内涵。

三、课堂小结,课外补充

让孩子们各抒己见,谈谈我们从木兰身上学到了什么?由此引入我们生活中和花木兰有关的知识和文化,来扩充孩子们的知识面。

【设计意图】借助于图片让大家对花木兰有更深刻的认识,知道花木兰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极大。从中找到一千多年来大家都喜欢花木兰的原因。

四、拓展延伸,改写文章

播放迪斯尼电影《花木兰》,让同学们认真观看,随意想象,然后改写《木兰诗》 。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喜欢看的电影让大家对木兰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观看后可以激起同学们的想象力,更好的完成改写。

推荐第8篇:《木兰诗》教学设计

初一语文《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第18课《木兰诗》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来源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1、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理念,明确初一年级教学目标为:

1、养成良好的朗读文章习惯,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内容和思想,进行情感上的熏陶。

2、重视文本对话,由书本走向生活,树立大语文观念。

3、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对朗朗上口的美文进行背诵积累。

4、结合课文相关片段,运用合理想象,进行写作训练。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目标:

1、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要学会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的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3、充分重视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4、结合课文相关片段,运用合理想象,进行写作训练。

在设计教学思路时,我们就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走进文本,走进生活,感受大语文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上设计“搜集木兰信息”“豫剧《花木兰》选段欣赏”“多彩朗读”“想象创作”等环节,力求多角度挖掘文本的内涵,全方位感知木兰形象。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诵读,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体会民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角度表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经历短暂,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简单的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反复诵读,有感情地背诵全诗,并能体会民歌朗朗上口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的过程中鉴赏民歌。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评价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回答进行鼓励性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进行师生平等对话,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搜集资料、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8课《木兰诗》,我们的主人公是——花木兰。这是一个凝聚了千年文化、情感丰富的名字。几乎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她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为了证明这一点,下面就请同学们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搜集到的有关木兰的信息吧。

(生介绍木兰信息后,师出示有关木兰信息的幻灯片)

我们看到这众多的木兰形象,几乎被所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所体现,虽有所差异、各具千秋,但它们却源于同一创作源泉,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南北朝民歌《木兰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个奇女子的传奇人生吧。、预习成果汇报

1、《木兰诗》选自_____代__________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师: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属叙事诗)

2、《木兰诗》叙述了木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乐府双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4、你读对了吗?

唧唧(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金柝( )阿姊( )

5、修辞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反复)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顶真)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排比)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偶) (5)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你能解释一下这种修辞吗,还能找出两句吗)(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我思我读赏民歌

叙事诗是诗歌的一种,是用诗的形式来刻画人物形象,描述故事情节,表现现实生活的作品,突出特点是诗人满怀激情地歌唱一个故事,一方面是故事的叙述,另一方面是情感的抒发。

1、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及感情表达)

2、听读课文。☆朗读指导:

注意情感要到位,语速、语调、节奏等要符合主人公的情感或发展节奏。 小组合作

1、合作内容:讨论怎样读使文章更生动更精彩。

2、要求:派出一名中心发言人具体解说。派出一名朗读小能手做具体读的展示。

温馨提示:

我们组选的是第一段,这段主要写木兰的叹息读的时候语速要平缓、轻些读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我品我评说木兰 精读文章,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我想我创演木兰

播放豫剧常香玉《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现代木兰戏中,豫剧大师常香玉饰演的花木兰非常精彩地设计了木兰的12年征战。

小组合作:创作你心中的木兰

内容提示:可参照课本内容也可大胆发挥你的想象,进行创作表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也许你就是下一位著名的导演或演员哦。

、我情我心颂木兰

《木兰颂》 木兰

曾是怎样的一声叹息 让你选择了战场 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 你身披战袍,奔赴远方 从此春花秋月

只剩下金戈铁马的英武悲壮 但凯旋归来只盼故乡 你是世上最美的姑娘 木兰我赞美你

你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 „„

你是世上最美的姑娘、作业设计

1、必做题:

将课文改写成一篇故事。

2选做题:查找《孔雀东南飞》阅读并背诵最后两段。、板书设计:

以帆船形式将内容圈起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

七、板书设计:

同教学过程中板书设计

八、巩固练习:

通过学案对本节课进行巩固。设计的习题既扣学习目标也有提升拓展。

推荐第9篇:《木兰诗》一等奖获奖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科网(www .zxxk .com ) 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陵水县三才中学 叶春

《木兰诗》简案

教学设想

《木兰诗》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富有传奇色彩。课文运用了排比、对偶、互文、夸张等修辞手法,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文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设想第一课时为初读课文,主要教学任务为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掌握修辞手法。第二课时着重指导学生朗读,感悟木兰这个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的人物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一些基本的朗读技巧,感悟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清故事情节,熟读成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一、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与大家初学了《木兰诗》这首诗后,老师就想给大家介绍一首歌----《花木兰》,这是首在去年中央电视台少儿歌曲大赛唱响的曲子,我们跟着音乐一起唱好吗?

二、朗读指导

师言:是啊!谜一样的故事传诵了千百年,让我们用响亮的声音来诵读这故事,好吗?

1、

学生自由朗读。

2、

老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3、

范读,齐读。

小结:老师从大家的朗读中感受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这是因为大家注意朗读中的感情、语调、重音、节奏的处理。

三、熟读成诵

四、探究木兰形象

1、

(大家喜欢木兰吗?为什么呢?)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敬仰的巾帼英雄人物原因在哪里?

1学生各抒己见。

2师小结: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不要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志愿和理想。

2、

中国不是有句古话是“巾帼不让须眉”吗?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女中豪杰呢?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www .zxxk .com ) 全国最大的教学资源网站!

五、结语:所以,老师还想介绍一首歌给大家----《谁说女子不如男》。

教学反思:

这节课觉得孩子们学得很轻松愉快,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边读边谈,不但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方法,还认识了巾帼英雄花木兰,达到了一课一得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些小插曲,教者能机智的排解,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究其原因在于教者对文本解读不透。有些环节想出新意,不料弄巧成拙,如让学生点评老师的朗读这一环节。

北京学易星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学科网

推荐第10篇:22《木兰诗》教学设计

22《木兰诗》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是一首古代诗歌,更是一首南北朝时北方的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乡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优秀篇章。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以前接触到的古诗文较少,文言知识积累少,加之受年龄、生活阅历的限制,对《木兰诗》中的一些诗句、字词以及思想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七年级的学生优势在于对知识的探求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力求凸现读的重点,以读带品、以品带析,深刻挖掘文本的意蕴,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得有所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设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出诗可能产生在后魏,这首诗形成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经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1 / 4 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三、整体感悟

1、教师范读。

2、字词积累

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胡骑( ) 啾啾( )朔气( )金柝( )十二转( )百千强( )扶将( )阿姊( ) 霍霍( )旧时裳( )理云鬓( )

“十二转”的“转”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中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可汗”,读kâhán,我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3、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4、理清条理

木兰停机(叹息

)决心( 替父从军)从军(准备)奔赴(战场 ) 十年( 征战 )拒赏(高官厚禄

)与亲人(团聚

)。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木兰纺织 第二部分(第2-3段),木兰从军。 第三部分(第4段),木兰征战。 第四部分(第5-7),木兰还乡。

五、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明确:木兰形象特点: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六、课堂小结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因此,这一形象能如此深入人心,乃至博得其他民族的亲睐也就不足为怪了,这便是华夏文化的魅力和民族的骄傲。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背诵

二、语段精读: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1)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

2 / 4 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明确: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明确: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明确: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6、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明确: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7、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合作探究

1、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明确:

(1)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2)(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品格,使得人物形象更真实更鲜明。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的节奏更紧凑。

2、诗歌语言特色: (1)语言凝练

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路途之遥,环境之劣,,战时之长,战况之烈,从而体现了木兰多年的艰苦征战,可见惜字如金。

(2)语言生动:善于运用多种句式和修辞。 如: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排比:渲染临行紧张气氛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对偶、夸张:突出木兰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对偶、比喻、反问:突出木兰的机智、谨慎。

四、课堂小结

3 / 4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并运用了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方法,这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些特色。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册练习

六、板书设计

木兰诗 勤劳孝顺

果敢坚强

帼 兰 英勇善战

不慕荣利

机智谨慎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传统美德

【教学反思】

4 / 4

第11篇:《木兰诗》教学设计[下学期]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本文祥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5、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6、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分钟),今天我们想要更详细的了解花木兰的故事,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解题,介绍时代背景。(由学生介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生字注音。

2、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教师有感情示范背诵。

可汗

4、分小组讨论:

①这是一首叙事诗,请大家按照故事情节来划分故事的层次。 ②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四、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弄清字词句的含义,不清楚的教师点拨。

(二)讨论问题:(小组讨论,互相解答,不懂的全班来解答)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 ②能使文章简洁。

2、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

3、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②战事紧迫。③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4、战场上木兰表现如何?请从文中找出来。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事频繁,做事机警,智勇双全。

女扮男装,竟未被识破。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战斗艰苦,思念家人。保家卫国,

壮志未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战争残酷,英雄凯旋。 (仅仅十五个字就表现了木兰十年的战斗生涯,可见详略得当,字字千金。)

5、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请你结合自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谈谈看法。明确:

①不慕荣华富贵,愿与家人团聚。

②向往和平劳动生活。

③封建礼法,歧视妇女。

7、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8、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可进行合理的想像表演)

9、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

五、总结、拓展。

①这首诗在叙事上详略得当。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详写。

②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

六、课后作业。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第12篇:木兰诗优秀教学设计

《木兰诗》教学设计 四平六中

七年组

张丽红 学习目标:

1.诵读:感知诗歌的美妙韵味。

2.品析:解读诗歌“三奇”之美。3.感悟:传承木兰美好品行。 重点:赏析文章三奇之美。 难点:感知人物形象之“奇”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木兰情》

一、导语:花木兰,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传奇故事?这一形象为什么得以千古流传?她到底是巾帼英雄还是平民少女?今天,让我们开启对《木兰诗》的探究之旅。

二、齐读学习目标

三、学生诵读展示

四、探究过程

导:谢谢同学们,你们声情并茂展示的不仅是你们的风采,也是这篇千古传诵的《木兰诗》的美妙韵味。千百年来,无数的中国人就是这样传唱《木兰诗》,也有无数的文人曾经满怀深情的评价过它,让我们来看一条。

(一)清代 沈德潜 “事奇 ,诗奇。卑靡时得此,如凤凰鸣,庆云见,为之快绝。”这句话道出了对本诗最精辟的两个评价,但老师觉得文中还应该有一奇,是什么呢?“人”奇 。

(二)活动一:探究“事”之奇

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诗歌的内容。

(停机叹息—决定从军—奔赴战场—十年征战—还朝辞官—归家换装)

2、看屏幕上的六幅图片,进行小组研讨。

请同学们按小组研讨,任选一幅图片,结合文本内容,讲出这幅图片的“奇”来,选出本组的中心发言人来阐述你们的看法。时间2分钟。

3、小组研讨,教师巡视,倾听,指导。

4、小组展示,互相纠错,教师点拨总结。

5、总结“事”之奇:身为女儿,木兰却破例代父从军、征战十年,木兰却成功隐瞒身份

死伤惨重,木兰却屡建战争奇功、驰骋疆场,木兰却满腹情牵故乡 天子重赏,木兰却主动请辞还乡

(三)活动二:体味“诗”之奇

作为一篇千古传诵的民歌,除了它的故事情节奇特之外,必定有它诗文的奇美之处。 示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总结:

长句短句交错,五言为主,兼有七言九言 句式整散结构,注重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语言通俗易懂,善用口语,体现民歌特色 句式多用铺陈,反复吟唱,渲染故事情境 详略剪裁精当,形象丰满,突出文章主题

(四)活动三:感受“人”之奇

除了情节离奇,诗文奇美之外,本诗最令人心动的是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千古奇女子!

1、请你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我认为文中的“————”一句表现了木兰“————”的特点,因为————————,所以她是——。

2、示例:我认为文中的“不闻„唯闻„”一句表现了木兰“敏感、细腻、爱家人”的特点,因为她不愿意年老体衰的父亲经受战争之苦,所以她是平民少女.

3、总结:“人”之奇

平民少女

普通人

娇美的女儿 巾帼英雄

奇女子

矫健的勇士

4、欣赏电影《花木兰》片段

5、木兰的痛苦煎熬和担当

6、花木兰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被我们传唱?

7、齐诵《木兰颂》

木兰,你是位好姑娘,那不知疲倦的机杼声,将你的勤劳美德传扬; 木兰,你是位好姑娘,你代父从军的壮举,谱写了爱国爱家的诗章;

木兰,你是位好姑娘,你“不用尚书郎”的美德,激励了后人淡泊名利的理想; 木兰,你是位好姑娘,你巾帼不让须眉,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五、拓展延伸:对话木兰

千古木兰千古传颂,木兰精神不应该走远。

假如今天花木兰穿越时空来到了我们身边,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六、作业:一篇随笔

情动《木兰诗》

第13篇:木兰诗教学设计[材料]

8《木兰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反复诵读,领悟诗歌的语言美。

2、互助讨论,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

3、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故事美。

4、赏析人物,体会诗歌的形象美。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充分预习,合作、探究,教师做引导。

2、讨论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乐府民歌特点,引导学生感受巾帼英雄的风姿,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

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掌握文言中的修辞,赏析木兰形象。

三、教学难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请同学读书,其他同学认真聆听并评价读书情况,老师投影易读错的字: 机杼( ) 可汗( )军帖( )辔头( )鸣溅溅( )燕山( )胡骑( )鸣啾啾( )戎机( )金柝( )策勋( )十二转( )著我旧时裳( )( )云鬓( )傍地走()

2、指出朗读方法,并分组朗读。朗读要求(投影):

总体读法是二二一或二一二式。 另外:一二段宜读得平缓,三段要加快朗读节奏,四段要注意把握悲壮的感情

基调。五段前部分是热烈,节奏加快,后部分要缓慢读得亲切和悦,六段应读出热烈、欢畅的语气,最后一段是赞辞,语气中要有赞美欣赏的味道,最后一句读慢,读出余韵,让人回味无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自己的朗读体会。)

3、简单介绍乐府民歌(出示幻灯片四:并要求学生在资料书中勾画重要东西。

三、疏通文意

(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同时老师投影重点词的解释并要求学生完成及做好笔记)

1、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同——读作( )意为—— 出门看火伴——同——读作( )意为——

2、古今异义字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古意是只(副词) 今意是但是,可是(转折连词)

出郭相扶将 郭:古意是外城 今意是仅用作姓氏 双兔傍地走 走:古意是跑 今意是行走

3、一词多义

东市买骏马 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 买 (动词)

4、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 市:买 名词用如动词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骑:战马 动词用如名词 策勋十二转 策:记下 名词用如动词

5、数词运用

军书十二卷 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 同行十二年 (注意:这些数词均不表示具体数目,即表示虚数,言其多。)

四、复述故事(串译文章)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已初步认识了中国巾帼英雄——花木兰,并了解了乐府民歌的特点,及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那么花木兰身上有着怎样的优秀品质,我们留待下一堂课去完成。

六、布臵作业

1、背诵课文

2、翻译句子并找出这些句子在翻译上有什么特点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不同形式背诵课文,同学们如此快地背课文,说明同学们对课文很熟悉且喜欢,那么同学们觉得此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呢?

二、领悟诗歌的语言美。

(请同学翻译上堂课布臵的那几句,并说出他们的特点。) 学生翻译并归纳

老师总结:这些句子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像这样的句子用法是一种修辞手法,叫互文。(投影:互文指的是在连贯性的话语中,将本来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上下各一个,上下文意互相补充翻译时,可以把它合起来翻译,也可以按原文的节奏,依旧分开译。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译为“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

本文除了互文这种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排比:它是由几个(一般有3个或3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组成,来增强语势,表示强调或逐层深入。

举例•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结构相同,由4个句子排列在一起,构成排比句,用来渲染归来的喜悦,强调回家的兴奋。) •爷娘闻、、、、、、,阿姊闻、、、、、、,小弟闻、、、、、、(三个句子排列在一起,构成排比句,表现亲人相聚时的热烈气氛。)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用排比句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

对偶: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它节奏鲜明,音调铿锵,上口入耳,很有感染力。 举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上下两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句词性也一致,“对镜”与“当窗”“帖”与“理”,“花黄”与“云鬓”对称,写出木兰恢复女装的欢乐情绪。)

•旦辞、、、、、、暮宿、、、、、、不闻、、、、、、,但闻、、、、、、,旦辞、、、、、、暮至、、、、、、不闻、、、、、、,但闻、、、、、、(这是对偶句,但句中又有对偶,反复咏叹,写出木兰思亲之情和英雄气概。)

比喻——举例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兔作喻,从侧面赞扬了木兰的机智、聪明。)

反问——举例“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作者用反问,巧妙地解答了木兰女拌男装的奥秘,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当然本文的语言美不仅体现在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同时还有其他方面的体现。请分析下面一组句子: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划线词是重复问,两句意思相同。)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划线词是重复顶真句式。)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划线词是重复顶真句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窗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划线词是重复排比句式。) 这些句子都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

教师作结:《木兰诗》有着凝练的语言美,它不仅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其朴素自然的口语,新奇幽默的比喻,气势酣畅的排比等。木兰诗之所以千古不衰,其凝练生动的语言功不可没。

三、感受诗歌的故事美

本诗集中讲述了一个平凡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归乡的故事。你能理清文章的情节吗?(由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投影:

第一部分(1——3.)写木兰代父从军和出征。 第二部分(4) 写木兰十年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5——6)写木兰还朝辞官,与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6) 通过比喻,赞美木兰。

教师总结:

本文叙述了木兰女拌男装,代父从军、万里转战、凯旋而归、不贪功名、解甲归乡、全家欢聚的故事,洋溢着极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木兰在非常时期女拌男装,秘密代父从军,并发挥她那潜在的智谋与才华,着实让人惊叹。所以故事具有传奇美。

四、体会诗歌的形象美

本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有传奇的色彩,又有真切动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那是为什么呢?学生讨论个别发言,其格式为“木兰、、、、、、,我从、、、、、、、看出来。” *木兰深明大义,我从“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看出来。 *木兰英勇善战,我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看出来。 *木兰不图名利,我从“木兰不用尚书郎”看出来。 *木兰热爱生活,我从“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出来。 *木兰机智勇敢,我从“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看出来。

*木兰勤劳孝顺,我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看出来。

总之木兰具有下面的品质:

1、她很孝顺。当自己的老父亲被征,就要上战场的时候,木兰挺身而出,代父出征。历来女子只能坐在闺房里面绣花,可是木兰却怜悯自己的老父,不顾传统 的约束,乔装打扮,奔赴前线。这些都说明了木兰做到了忠孝两全。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忠孝不能两全,可是木兰一个柔弱女子却做到了,不能不叫人敬佩。

2、木兰聪明机智。试想,一个女子要去沙场厮杀,又要不被同行的战友发现,需要克服多少生活上的难题,然而,木兰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荣立战功,骄傲地凯旋了!

3、木兰功成身退,视功名为粪土,毫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多么淳朴的女孩,她一点也不看重做官,她挂念的是多年未见的亲人。诗歌至此写活了一个至情至性的奇女子。

4、木兰美丽非凡。在木兰的眼里,女孩子的天性并没有泯灭。她并不是泼妇形象,也不是梁山好汉的形象,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女孩子。木兰一回家,就马上迫不及待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看,好一个俊俏的女孩子。

五、拓展延伸,德育渗透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被木兰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所感动,一位女子尚且如此,一位两千多年前的女子尚且有这么高的觉悟,而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呢?生活在幸福中的我们呢?下面我们来作个比较,请同学们讨论

1、当我们说到爱国时可能有同学们会想到:那就是扛枪打仗甚至是为国捐躯,或者是在洪水中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又或者是在更危险的时候为了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生命,那么我们中学生爱国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呢?

(学生发言,纷纷讨论,有说助人为乐的,有说好好学习的,有说热爱劳动的,有说与歹徒做斗争的,有说维护集体利益行为的,有说升旗时严肃认真的、、、、、、)同学们在讨论中明白了如何爱国,从而树立了正确的爱国观。

2、在物质第一的今天,金钱早已蒙蔽了大人的双眼,在成年人的影响下,中学生们也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基于这种情况,重新在中学生心目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常必要的,学了木兰诗,让学生讨论该怎样对待奉献与索取?从而培养高尚的人格。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主张。)

六、教师总结

本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国爱家,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学习巾帼英雄那热爱祖国,不慕名利的精神,为了祖国的强大富足而努力学习。

七、布臵作业

1、背诵全诗,自行默写,邻座可互批订正。

2、自选角度,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停机叹息 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 勇敢坚强 匆忙购臵 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 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 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 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 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八、教学反思

第14篇:新《木兰诗》教学设计

科目:语文

年级 七

编制:赵秀梅

审批:于爱凤

时间:

2015.01.06 编号:10

10《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反复品读,赏析人物形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勤劳勇敢、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课前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大家知道唱的是谁吗?(生答)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不仅如此,美国迪斯尼公司投巨资将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有这样一个英勇美丽的奇女子——木兰。木兰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流芳海外的呢?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木兰诗》,一探究竟。请同学们默读学习目标,标记学习要点(板书课题:木兰诗)。

(二)出示目标

1.自主学习,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反复品读,赏析人物形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勤劳勇敢、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二、先学

(一)自学指导

1.初读,熟读课文:第一遍自读课文,标明段序,圈出字词,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动手查字典,并在课本上注音或解释;第二遍小组内轮读课文,纠正字音;第三遍小组齐读课文。

2.再读,译读课文:首先,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独立译读,标出不明白的词句。然后,小组内交流各自不明白的词句,小组内仍有不懂的可以请教其他小组。

(二)自学检测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声音洪亮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语速适中 提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准备点评,如有读错的地方,请做好标记。 (学生根据要求评价朗读,教师适当补充评价)

2.解释词语

(1)写出句中通假字:著我旧时裳 (2)解释画线字的古今义:军书十二卷

(3)一词多义

昨夜见军帖

对镜帖花黄

愿为市鞍马

东市买骏马

3.请翻译下列句子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点拨:这个句子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1 科目:语文

年级 七

编制:赵秀梅

审批:于爱凤

时间:

2015.01.06 编号:10 在翻译的时候需要上下文互相交错补充翻译。那第一句应译为:

将军和战士征战多年,经历过很多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胜利归来。 师:文中还有几处这样的句子,请你找出来,看理解的对不对。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跑遍各处的集市,购齐出征所需的战具。)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坐坐。)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理云鬓,贴花黄。)

(三)我的疑惑:

现在还有疑惑吗?有就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三、后教

过渡语: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你喜欢这个人物吗?为什么? 1.你喜欢木兰这个人物吗?请你用原文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由。

我喜欢木兰,因为她

,可以从“

”这句话中读出来。 2.对于木兰征战沙场的描写为何一笔带过? 要求:

(1)根据提示速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你喜欢木兰的语句,并批注理由,不少于两处。 (2)小组内交流补充,做好笔记,准备战士。

(3)展示的同学要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补充、评价。 学生自读、批注——小组内交流——展示。 点拨预设: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顺、深明大义、勇于担当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勇敢坚强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愿过普通的百姓生活。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小结:可见在大家心目中木兰是一个勤劳善良、深明大义、勇于担当、机智坚毅却又淡泊名利的巾帼英雄(板书:巾帼英雄)。

2.过渡语:木兰就是这样一个勤劳忠孝,勇于担当却淡泊名利的女英雄,可文章对于她征战沙场的描写却只是一笔带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学生展示、评价、补充。

点拨:这首诗详写凡女情怀,略写英雄气概,原因是要突出木兰这个平凡女子勤劳善良、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勇于担当却又不慕名利、渴望普通安宁生活的凡女情怀,丰富了木兰的内心世界,人物形象也就血肉丰盈、真实感人了。

(板书:详略得当 血肉丰盈 )

四、当堂训练

过渡:木兰既有女子柔情,又有男子的刚健,真算的奇女子。因此她便成了人们心中不朽的英雄。

2 科目:语文

年级 七

编制:赵秀梅

审批:于爱凤

时间:

2015.01.06 编号:10 如果木兰当选“感动中国”人物,而你是评委会委员,请你为木兰写一段颁奖辞。

示:颁奖辞要紧扣人物的主要事迹、精神品质,语言简洁优美(可以借助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

示 例:陈玉蓉 主要事迹:暴走妈妈捐肝救子

颁奖辞: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

五、课堂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可以是知识的梳理、方法的总结,也可以是对你人生的启迪、心灵的震撼,也可以是你容易出错的地方,请你认真、条理的总结在下面。

让我们齐颂一首小诗,表达对木兰深深地敬意:

你柔弱的身躯/却负起了剑戟刀枪/为了一个决定/一声叹息,你选择了战场/为了一个信念 关山重重,你奔赴远方/你驰骋疆场,披一身寒霜/绝不是为了赢得赞赏/你战功赫赫,却辞官还乡/只是为了亲人期盼的目光/你默默不张扬/你隐忍而坚强/你爱武妆,更爱红妆/你是一个传奇/是世上最美的姑娘!

【板书设计】

木兰诗

凡女情怀 详

巾帼英雄————————————血肉丰盈

英雄气概 略

【教学反思】

【资料链接】

1.关于“乐府诗”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秦朝及西汉惠帝时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来人们将乐府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诗”。《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叙述了古代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3 科目:语文

年级 七

编制:赵秀梅

审批:于爱凤

时间:

2015.01.06 编号:10 2.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乐府诗的诗句句式长短不一, 二至八言都有; 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 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 押韵自由, 灵活多变;多用修辞,意蕴丰厚。如《木兰诗》以五言句为主,运用了比喻、对偶、排比、复沓、顶针、互文等修辞,音韵和谐,节奏明朗而又意蕴隽永。

3.几种修辞

(1)复沓:又叫复唱,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复沓句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句可以更换少量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回忆。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是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或词)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或词)的修辞方法。顶针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间环环相扣的联系。

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木兰其人

花木兰内容是“真实的”。1982年曹熙先生发表《木兰辞新考》,明确花木兰确有其人,是北朝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花”是后人加的姓,木兰本名穆兰(穆是鲜卑人的姓)。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旋,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第15篇:木兰诗教学设计(优秀)

《木兰诗》公开课教学设计

杨玉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教学课时:

2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6’)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20’)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 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2’)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详写 出征前的准备

——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详写

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

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详写 家人迎接

——详写 木兰改装

——详写 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四、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6’)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复述表演,走近木兰(10’)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26’)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拓展延伸(10’) 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3、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10’)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板书设计: 木兰诗

双兔为喻 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

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教后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 ,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三、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第16篇:10课、木兰诗教学设计

10课、《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运用互文、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赏析诗歌语言,培养良好语感

2、了解详写和略写的内容,理解该诗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理解并正确评价花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

4、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合理地联想和想象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

2、体验花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理解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②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诗的背诵、详略安排的原因、诗的思想性 课型及教学思路 课型:讲读型

教学思路:课前播放幻灯片《木兰从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朗读录音作示范,指导学生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初步感受其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注释,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http://www.daodoc.com 铁峪资源网 http://www.daodoc.com

教师适当点拨;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由学生复述课文,以便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结构层次;抓住关键句段,有重点地分析、讨论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揣摩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探究详略安排的方法及原因;最后,进行拓展,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木兰诗》多方面的积极意义。课后安排改写《花木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多媒体应用

1、硬件:投影仪、教学用电脑

2、软件:自制《木兰诗》课件(U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⑴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⑵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构

⑶分析木兰的形象特征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幻灯片《木兰从军》,指名学生说说相关故事内容,教师随机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教师口头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http://www.daodoc.com 铁峪资源网 http://www.daodoc.com

二、知识简介

利用幻灯形式介绍如下知识:

1、作品简介

2、乐府诗

3、时代背景

三、指导朗读

(1)播放朗读录音,并出示课文的演示文稿,给学生作示范;

(2)教师有重点地指导学生朗读有关片段,注意情感的把握和技巧的运用;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板书)

(3)让学生按要求练习;然后指定1~2名学生正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关片段;

(4)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

1、疏通文义,复述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四人一组疏通文义,不懂之处由老师适当点拨(重点强调词句略。见演示文稿);然后指名学生1~2人复述故事并加以点评。

主要情节: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出征准备→征途跋涉→十年征战→辞官还乡→合家欢聚(板书)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结构(略。见演示文稿) 内容概括:这首叙事诗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

结构框架:征战之前——十年征战——凯旋归来(板书)

五、理解人物

http://www.daodoc.com 铁峪资源网 http://www.daodoc.com

(1)提出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花木兰是怎样的一个人?一千多年以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你认为原因何在?

(2)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意见,并给予积极评价;可用如下形式发言:

人物评价:我喜欢花木兰,因为她_______(板书)

(3)归纳总结木兰的形象特征(略。见演示文稿。可让学生齐读)。

(4)比较:顾大嫂、崔莺莺与花木兰有何不同?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六、吟诵课文(再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吟诵、品味)

七、总结本课

1、学生总结内容、反思学法

2、教师总结内容、评价学生

八、课后作业:背诵《木兰诗》 第二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探究详略安排方法及其原因 (3)多角度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指名复述上节课学习内容,全班试背《木兰诗》。

二、热身练习

1、按要求填写相应句子(略。见演示文稿);

2、用一组四字词语概括一下花木兰的精神品质。

http://www.daodoc.com 铁峪资源网 http://www.daodoc.com

人物:花木兰是一位_________的巾帼英雄。(板书)

(可填写爱国爱家、深明大义、勇于担当、聪敏机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淳厚质朴、勤劳善良、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等等)

三、赏析语言,学习修辞(略。见演示文稿) 语言:运用_____________等多种修辞手法,起到突出重点、渲染气氛、形象生动的艺术表达效果。(板书)

四、探究写法,理解详略(略。见演示文稿) 写法:详略得当。详略安排应服从于___和____的需要。(板书)

注:以上两环节步骤相同。即教师提问—师生探讨—归纳总结。

五、总结课文,揭示主题

1、教师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喜欢《木兰诗》,它的成功之处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学生思考后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教师因势利导,进行归纳总结(略,见演示文稿。教师这里应强调作品的思想性)。

六、延伸拓展

1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中国历史上其他的著名女英雄及其故事?(可出示幻灯片并板书:女英雄:红娘子、梁红玉、穆桂英)

2、再说说当代巾帼英雄的故事以及从中受到的启发?(张海迪、邓亚萍、邰丽华)

七、齐诵课文,结束学习(可配朗读录音作为背景)

http://www.daodoc.com 铁峪资源网 http://www.daodoc.com

八、课后作业:改写《木兰诗》(注意发挥合理联想、想象)(完) http://www.daodoc.com 铁峪资源网 http://www.daodoc.com

第17篇:《木兰诗》教学设计16

《木兰诗》教学设计16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教师行间巡视,指教。

三、研读课文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归纳: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提问:全诗在进行结构剪裁和人物描写上始终紧扣住哪一特点? 提示:“木兰是女郎”。 3.提问:《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大部分?各写出什么内容? 归纳;以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时间为序; 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姊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四、分析课文: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第一段:(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毅然代父从军)。

第二段: 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第三段: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奔驰遥远征途)。

第四段:

(三)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长期激战凯旋)。

第五段

(四)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喜剧高潮结束)。

第六段( 五)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赞美谨慎机警)。

五、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六、1.提问: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归纳:详写第

2、第

3、第

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提问:什么叫对偶的修辞方法?什么叫排比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练习

三、四,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用浪线画出来,阅读体会它的好处。

归纳: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排比,由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学生齐读画出来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七、布置作业

故事情节:

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第18篇:木兰诗 教学设计(六年级下)

《木兰诗》教学设计

哈尔滨市第三十七中学校张玉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相关文学常识

2、学习运用互文、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赏析诗歌语言,培养良好语感

2、了解详写和略写的内容,理解该诗详略得当的特点

3、分析、理解并正确评价花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

4、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合理地联想和想象 (三)情感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

2、体验花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理解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②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难点:诗的背诵、详略安排的原因、诗的思想性 课型及教学思路 课型:讲读型

教学思路:课前播放幻灯片《木兰从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朗读录音作示范,指导学生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初步感受其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注释,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文义,

1

教师适当点拨;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由学生复述课文,以便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结构层次;抓住关键句段,有重点地分析、讨论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揣摩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探究详略安排的方法及原因;最后,进行拓展,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木兰诗》多方面的积极意义。课后安排改写《花木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多媒体应用

1、硬件:投影仪、教学用电脑

2、软件:自制《木兰诗》课件(U盘)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⑴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⑵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构

⑶分析木兰的形象特征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幻灯片《木兰从军》,指名学生说说相关故事内容,教师随机导入新课。

幻灯片出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教师口头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2

二、知识简介

利用幻灯形式介绍如下知识:

1、作品简介

2、乐府诗

3、时代背景

三、指导朗读

(1)播放朗读录音,并出示课文的演示文稿,给学生作示范;

(2)教师有重点地指导学生朗读有关片段,注意情感的把握和技巧的运用;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板书)

(3)让学生按要求练习;然后指定1~2名学生正确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关片段;

(4)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

1、疏通文义,复述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四人一组疏通文义,不懂之处由老师适当点拨(重点强调词句略。见演示文稿);然后指名学生1~2人复述故事并加以点评。

主要情节:停机叹息→代父从军→出征准备→征途跋涉→十年征战→辞官还乡→合家欢聚(板书)

2、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结构(略。见演示文稿) 内容概括:这首叙事诗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

结构框架:征战之前——十年征战——凯旋归来(板书)

五、理解人物

3

(1)提出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花木兰是怎样的一个人?一千多年以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你认为原因何在?

(2)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意见,并给予积极评价;可用如下形式发言:

人物评价:我喜欢花木兰,因为她_______(板书)

(3)归纳总结木兰的形象特征(略。见演示文稿。可让学生齐读)。

(4)比较:顾大嫂、崔莺莺与花木兰有何不同?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六、吟诵课文(再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吟诵、品味)

七、总结本课

1、学生总结内容、反思学法

2、教师总结内容、评价学生

八、课后作业:背诵《木兰诗》 第二课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探究详略安排方法及其原因 (3)多角度认识作品的思想意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指名复述上节课学习内容,全班试背《木兰诗》。

二、热身练习

1、按要求填写相应句子(略。见演示文稿);

2、用一组四字词语概括一下花木兰的精神品质。

4

人物:花木兰是一位_________的巾帼英雄。(板书)

(可填写爱国爱家、深明大义、勇于担当、聪敏机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淳厚质朴、勤劳善良、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等等)

三、赏析语言,学习修辞(略。见演示文稿) 语言:运用_____________等多种修辞手法,起到突出重点、渲染气氛、形象生动的艺术表达效果。(板书)

四、探究写法,理解详略(略。见演示文稿) 写法:详略得当。详略安排应服从于___和____的需要。(板书)

注:以上两环节步骤相同。即教师提问—师生探讨—归纳总结。

五、总结课文,揭示主题

1、教师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喜欢《木兰诗》,它的成功之处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学生思考后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教师因势利导,进行归纳总结(略,见演示文稿。教师这里应强调作品的思想性)。

六、延伸拓展

1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中国历史上其他的著名女英雄及其故事?(可出示幻灯片并板书:女英雄:红娘子、梁红玉、穆桂英)

2、再说说当代巾帼英雄的故事以及从中受到的启发?(张海迪、邓亚萍、邰丽华)

七、齐诵课文,结束学习(可配朗读录音作为背景)

5

八、课后作业:改写《木兰诗》(注意发挥合理联想、想象)

第19篇:教学论文:木兰诗课堂设计

《木兰诗》一课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河南省焦作市龙翔学校 杨保鸽

教学目标设计

(一)、由豫剧《花木兰》唱段引出本课涉及的相关内容,导入新课。

(二)、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识字,阅读课文,疏通课文,并能复述课文大意。

(三)、背诵课文。背前要指导,背后要检查,侧重默写。

(四)、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木兰的形象。具体可以从亲情方面,对待名利方面,国家、民族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取舍方面加以分析。

(五)、学习这首诗后,自己崇尚木兰性格的哪一方面?并从木兰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重点与难点

1、诗歌的详写与略写;

2、木兰的形象塑造;

3、背诵默写。

教学方式:自读与讨论相结合。 教具: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校初中部随小学上课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个明媚的春天里,感受大自然送给我们的阳光和绿色。如果在星期天,当我们走出户外,对着蓝天白云,对着刚刚吐绿的小草和即将绽放的野花,心中一定十分的喜悦,想玩就玩,想唱就唱。

而此时,我们只能在教室里学习书本知识了。大家都喜欢唱流行歌曲,有谁喜欢唱咱河南的地方戏——豫剧?

课堂先是一阵沉默,尔后开始活跃起来,有几个学生举手要发言。其中一个说。

生:我爸爸会唱《朝阳沟》选段,就是“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但我不会唱。

同学们听了都笑了。其中一个接嘴说:“咱龙洞的山沟里空气也很新鲜呀。”

另一个手使劲上举,示意老师让其发言。

生:我听我妈还唱过豫剧《花木兰》哩。我也会几句,愿奉献给大家:“谁说咱女子不如男”?

唱词虽然不完整,没有唱完,调子还差不多,同学们听后都笑了。有的还接着哼呢。

师: 很好。同学们也许听说过花木兰的故事吧,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木兰诗》,让我们来了解这位古代代父从军的女英雄。

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木兰诗

《 北朝民歌》 师:《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而作为木兰从军的故事大约流传于汉代,具体是什么时间无从考证,但这并不重要。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会学到很多知识。希望大家认认真真的学习。

老师板书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认字,疏通课文内容, 2、读、背课文,争取当堂会背。

(二)、学生自读,听录音,背诵监督检查

师:同学们,静下心来,集中精力 ,认真的读一读这首叙事诗,感受诗人塑造的人物形象。 生 : 学生自己识字注音。

(老师巡视,看每个学生都在自动互动,发现问题及时指点。)

生:听录音。

师:同学们,我们听了录音以后再齐声诵读。

生:学生自读。然后全班齐读,男生女生分开读。 师:我们读了好几遍了,现在试着背诵。

师:老师指点:要求一段一段读背,背下一段时也要读背前面已经背的段,以增强记忆,巩固背诵,这样效果会好些。

师: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生:先齐背,再抽查背。检查结果: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当堂会背。老师要求学习课代表和小组长,利用课下时间督出检查部分不会背诵的同学。 师:快下课了,我们再齐声读或背诵这首诗。

师:课外作业:抄写生字词,并查阅有关木兰故事的资料。

第二课时

( 一)、课前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了《木兰诗》这首诗,大部分同学也会背了,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中塑造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一节,我们就从人物形象分析入手,并让你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 二)、

师:板书学习目标

1、从国家民族利益,亲情关系,个人名利三个方面谈女主人公的性格形象特征。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个方面,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然后展示。

2、我们从古代女英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本题先课堂发言,然后利用课下时间再写。

生 :(同学们开始做自己的题。) 师 :我们在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前,还得先抽查大家昨天学习后的背诵情况。给大家三分钟的准备时间。

生:大家都在小声快读、背诵。(三分钟以后)

师:抽上、中、下三类同学分别背几个小段。检查结果还不错,只是几个字音未读准。老师及时作了更正。

师:现在我们完成本节课的第二个学习目标。 师:从国家民族利益,亲情关系,个人名利三个方面谈女主人公木兰的形象,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个方面,但有一个要求,不参考资料,只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分析概括。每一个同学都得写。

生:大家都在忙于自己的作业。

老师只是巡视,主要看他们作了没有,怎样做的,发现问题加以点拨。

十分钟后,大部分同学完成,准备展示。以下只挑选几个同学分析概括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展示。

生:

第一个同学:“我先从木兰的亲情关系方面来说。从诗中可以看出,木兰一出场就叹息声不断,原来是可汗征兵。然而家中无男儿,父亲又年迈,这怎么能让父亲应征呢?她思前想后,愿替父从军。这充分表现了木兰的孝心。十年的战斗生活结束,木兰又急切的回家,看望分别已久的亲人,这又进一步体现了对亲人的爱。所以说木兰的这种行为就是亲情至上的具体体现。”

第二个同学:“我说说木兰对名利的看法。诗中写到,木兰在军中屡建战功,十年后回乡被皇上接见,赏赐了很多财物,并要加官封爵,然而木兰婉言谢绝。她替父从军,不在于名利,而是一种责任。这个责任应该是家庭的,国家的责任。她要回家乡,过她宁静的平民生活。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个同学:“我从木兰怎样对待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这个问题上来说说自己的看法。诗中写到,木兰叹息的原因是可汗大点兵,边关吃紧。在古代,戍边是青壮男儿的事。木兰的家里没有年轻男性,而父亲又在征召之列,如果让父亲去,她是不放心的。父亲年老,即使去了,也只能在军中做些后勤工作,这还是怕不能支撑多久,而这个家庭不应招又不行。在权衡二者关系上,木兰只好舍弃小家顾国家,她毅然女扮男妆,万里赴戎机,报效祖国。这种行为是她对父亲的爱,更是对国家的爱的体现。”

以上三个同学展示完毕。还有一些同学要发言,因时间有限,只好暂停。

师:同学们,这个作业你们完成得比较好,说明了你们认真的学习了这篇课文。下面,我们完成本节课的第二个学习目标,看你们从本诗的女主人公的身上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大家可以准备几分钟。课堂发言时,一人一分钟,看谁谈得好。 五分钟过去了。

接下来有学生举手准备发言。

生:第一个同学:“从木兰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女子,她替父从军,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今天的青少年学习的 。她的这种品质还体现在对家庭的责任上。她是家中的长女,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在关键之时,毫不迟疑的为父分忧。今天,我们每个青少年也应该像木兰那样,为家庭承担一份责任。”

全班同学都热烈鼓掌。

师:这个发言很好,肯定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壮举。也为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发言的同学要求大家具有责任心,为国家为自己的家庭担起责任,这很好。

师:下面再接着发言。

生: 第二个同学:我想接着刚才那个同学的发言,从中另辟一个小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就是木兰替父从军的孝敬思想。今天,我们这些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现在又都以学业为主,在家里很少做事,基本上是小事见不到也不做,大事不需要又不能做。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要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为父母倒杯水,拖拖地,洗洗碗,能减轻父母的负担,,也能体现我们的一点敬老之心。

还有几个同学要发言,老师示意时间快到下课了。

师: 这节课的时间不多了,我再简要说说这首诗的其他学习要点,希望你们注意。

一、互文。

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前句说的是将军和战士同样的十年军中生活,都是身经百战。后句是说开闺门,坐闺床,不分方位。这种形式的句子是上下句意互现,不能明显分开。这种句式形式就是互文。

二、详略安排得当。

这首诗详细写了木兰从军前的思想和行动准备及战后回家见天子会朋友、聚亲人的场景,略写战争的过程,详略安排很好。这是根据人物形象塑造的要求决定的。我们作文时要学习这钟写作方法。 下课的音乐铃声响了。

师:这首诗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木兰诗

(北朝民歌)

一、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二、

木兰从军前的准备:(东市买骏马,西市——,南市——,北市——) 三、木兰的征程和军中生活:(旦辞——,暮至——。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

四、木兰拒绝奖赏,愿回家乡:(送儿还故乡)

五、木兰受到家人及朋友的欢迎,还原自己的生活:

(阿姊、小弟闻,磨刀霍霍。开我——)

木兰的优秀品质:

1、孝敬

2、爱国

3、不图名利

作 业

依据课后练习和基础训练

教学反思:

第20篇:《木兰诗》教学设计10教学教案

木兰诗

[教学目标及重点] 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生字词。 2.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三、共同、研习课文 1.二百年来,木兰这个形象为什么深受人们的喜爱?请根据课文进行探究分析。

明确:(学生的发言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结合课件适当引导并指导学生诵读)

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设置悬念,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木兰想到了什么?“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原来,是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深明大义、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出木兰做入伍前准备,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急切准备)和赴战地途中的见闻、感受。先写木兰紧张筹备,整装待发。用“东”、“西”、“南”、“北”这种民歌常用的铺陈手法,借以突出准备工作的繁忙。“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这句诗写出了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地的荒凉。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征途遥远)。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感情,又写出了出征的历程,行军的疾速。读着,我们好像听到了黄河的涛声,燕山的马嘶,看到主人公纵马奔驰在漫长崎岖的征程,去迎接战斗。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木兰十年征战的情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给我们描绘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渲染了战场的气氛和环境的艰苦,描写简洁、生动,使我们好像听到了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使我们好像看到了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十年的征战的血与火的考验,使木兰经受了严酷战争的磨炼,终于历尽艰辛,屡克顽敌,成为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而凯旋归来。对一个改扮男装的女孩子,有着多少不寻常的经历啊!在呵气成冰的夜晚,木兰肯定会有很多次思念家乡的彻夜不眠,也肯定会有很多次怀着家丑国恨和战友们风驰电掣,越过数不清的山山水水去艰苦战斗。

木兰战功卓著,入朝受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勋位如此之高,赏赐如此之多,然而,木兰却不屑一顾。她深切地怀念着故乡。十年奋战对她来说,并非为了受赏加爵,而只是为了争得安定地从事劳动的生活权力,因此,木兰坚决地作出了解甲归田的请求。处于长期封建战争*中的人民,十分渴望和平美好的劳动生活,他们把这一愿望,寄托于木兰形象之中。木兰辞归这一情况的设置,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辞官”一节,在木兰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兰在建立功勋后,没有以此为阶梯,进入统治阶级的行列。相反,却解甲归田,回到了人民之中。因而使这位古代女英雄的艺术形象,放射出耀眼的光彩,也使诗歌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而有别于封建文人的作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的情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几句诗写出了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到此为止“完成了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最后一笔,一个淳朴、勤劳,既英武豪放,又美丽动人的古代杰出女英雄,栩栩如生地立在人们的眼前。“出门看火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穿上男装,在战场上驰聘格斗时,同男战士一样吃苦,一样勇敢,根本分不清是男是女。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蔑视功名富贵的美好心灵,受到了人们由衷的赞美。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分析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达到当堂成诵) 2.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认为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她身上哪些金子般的东西?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发言)(木兰形象分析)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3.你打算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 [布置作业] 请你以本诗为素材,以《木兰传》为题编一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你的朋友听,看谁讲得好。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
《木兰诗教学设计一等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