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说

发布时间:2020-03-02 04:46: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马说》

一、文学常识

1、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人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世称‚韩柳‛。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分别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中华五圣之首——文圣 著有《昌黎先生集》。

2、体裁: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针对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申述作者的观点,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既可以叙事。也可议论。《龙说》是它的姊妹篇。

3、出处:本文选自《韩愈文选》的《杂说》的第四篇。

二、词语解释:

1、通假字:①‚食‛通‚饲‛:喂 。 ②‚见‛通‚现‛表现,显现。

③‚材‛通‚才‛,才能。④‚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

2、古今异义:安 古义:怎么 今义:安定

3、词类活用: 才美不外见:名词作状语,从外面。 .

4、一词多义:食不饱: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

5、重点实词:

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2、奴隶:指仆役

3、骈:两马并驾

4、骈死:并列而死

5、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一食:吃一顿。

7、或:有时。

8、食 :通‚饲‛,喂

9、是:这样

10、见:同‚现‛,表现;显现。

11、等:等同,一样。

12、安:怎么。

13、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是鞭策,驾驭。

14、策之:驱使它

15、道:正确的方法。

16、材:同‚才‛,才能。

17、通:通晓,明白

18、执:握。

19、策:马鞭子。

20、临:面对。

21、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2、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3、其:恐怕,表推测语气。

24、不以千里称也:以:因为 称:著称 出名

三、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待遇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提出了强烈的谴责的语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要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无知发出身份叹息的语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9、有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一食或尽粟一石

12、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其真马无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行文思路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论说千里马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本文开篇提出了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阐述了,‚世有伯乐‛的重要性,然后阐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论证‚世无伯乐‛危害性,接着刻画食马者浅薄无知的丑态,最后点明手法—不知马。

五、文中主旨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有力的控诉。

六、写作特色 托物寓意

七、人物形象

(1)‚千里马‛喻‚人才‛; (2)‚伯乐‛喻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食马者‛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八、内容理解

1、第一段文字说明什么?(概括第一段段意) 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

2、第二段文字说明什么?(概括第二段段意)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3、第三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本段文字先以一组排比句刻画了‚食马者‛浅薄、愚妄、无知的丑恶,字里行间有作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然后点明全文主旨‚不知马‛,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句话有怎样的作用?

这句话说明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包含了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就无千里马。提出了全文中心论点,是论证的前提,立论的根据,起到提挈全文的作用。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流露出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意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 突出了千里马食量之大,为下文写食马者的无知表现做铺垫。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 (1)承接第二段,全面总结了‚食马者‛的‚不识马‛。(2)刻画了食马者愚妄、浅薄、无知的形象(3)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嘲弄。同时者表达了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慨,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世嫉俗的愤懑。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食马者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通过对食马者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食马者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和洋洋自得的神情。 7.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遭遇?

‚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了人才终生被埋没,才得不到施展的命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了人才因‚饥饿‛而无法施展才能的无可奈何的痛苦;‚鸣之不能通其意‛,写出了千里马无人了解的痛苦。

8.本文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不能够识别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导致人才得不到重用的社会现象。 9.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主张?

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够识别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惋惜,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穷困潦倒之感和愤世嫉俗的愤懑。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尊之以高爵,养之以俸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0.读完本文后,你觉得伯乐应具有怎样的才能?千里马具有怎样的本领?

伯乐应具备知人善任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千里马要具有真才实学,有高尚的品德,有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更要有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意志。 11.本文是如何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展开论述的? 文章开始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指出‚伯乐不常有‛,因此千里马有‚不以千里称‛的悲剧;然后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解释了问题的实质,谴责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最后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12、课文写了千里马哪些遭遇?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千里马的千里 之能怎样才能得以发挥?结合课文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马说》写了千里马的三项不幸遭遇,即‚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因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甚至,‚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之所以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缺少伯乐,即世人‚真不知马也‛。

由此可以得知,要想千里马的千里之能得以发展,食马者就必须懂马、知马,给千里马展示才华的空间,让它尽情地发挥它的才能。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人才,这是关乎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才是一条正道。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并能给人才以适合发展的位置,让人才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展现他的才华。

14、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我赞同作者的观点。虽然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该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会出现伯乐。可是,韩愈是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谈人才问题,而在当时社会决定人才命运的就是伯乐,所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5、读完本文后,你觉得伯乐应具有怎样的才能?千里马具有怎样的本领?

伯乐应具备知人善任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千里马要具有真才实学,有高尚的品德,有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更要有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意志。

九、开放题型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两句是什么关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本文的中心句,旨在强调伯乐的重要。可是作者所感受的社会现实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正是作者的痛苦所在,像作者这样的千里马很多,但因无人赏识,有的人竟终身不得重用。所以,作者提出观点之后,紧接着谈到‚伯乐不常有‛的现实,这两句为递进关系,同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做铺垫。

2.作者是如何生动地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

作者在第二段,以生活的现象来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被埋没,原因就在于它的才美‚不外见‛。二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关键。‚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说‚千里马‛只能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无人知。最后一组排比解释‚才美不外见‛,正事‚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3.作者是怎样刻画‚食马者‛形象的?

作者先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三句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接着用‚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

4.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能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贫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5、在当今社会,你如何看待‚千里马‛的命运?

在当今社会,‚千里马‛虽然也需要‚伯乐‛,但与封建社会相比,二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千里马‛的命运不再掌握在‚伯乐‛的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为当今社会为‚千里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你是货真价实的‚千里马‛,机遇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你也可以自己去敲开机遇的大门。

十、创新题型

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和伯乐哪个更重要?举例说明。

千里马更重要,因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学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还会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2、龚自珍的‚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马说》认为要通过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认为要不拘一格,打破常规产生人才,任用人才,既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地选拔人才,现任龚自珍发现任用人才的范围更宽。

3、根据本人内容,从千里马的角度谈起,分别以‚有志‛和‚无才‛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1)有志难成千里马 无才可做老黄牛 (2)有志可成万里驹 无才难作千里马

4、根据文意,请尝试创作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联对千里马或伯乐表达心声。

伯乐识良马 朋君觅贤才 马求世间伯乐 国需天下英才 伯乐会挑千里马 国君善选栋梁才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

有伯乐方显槽间千里马 无刘备岂有隆中决策人

6、灵活运用

1、请你联系本文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相关内容,来谈一谈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的命运掌握在‚伯乐‛的手中,‚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即如韩愈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例如,《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难得的‚千里马‛,可是他在那个时代的官场上却几经沉浮,身不由己,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在无可奈何中也只好做个‚闲人‛,空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了‛。

1.请写出古往今来曾经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的名人以及这些人发出的感慨。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桥深锁二乔。——《赤壁》

2.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那些素质‛。 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素质。应该像《曹论刿战》中的曹刿那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论战》中的毛遂那样有胆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救国与危难之中。

《马说》

马说

《马说》

马说

马说

马说

马说

马说

马说学案

《马说》说课稿

马说
《马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马说答案 马说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