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马说课件(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09 06:00:26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马说

《马说》

一、文学常识

1、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人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世称‚韩柳‛。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分别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中华五圣之首——文圣 著有《昌黎先生集》。

2、体裁: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针对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申述作者的观点,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法上,既可以叙事。也可议论。《龙说》是它的姊妹篇。

3、出处:本文选自《韩愈文选》的《杂说》的第四篇。

二、词语解释:

1、通假字:①‚食‛通‚饲‛:喂 。 ②‚见‛通‚现‛表现,显现。

③‚材‛通‚才‛,才能。④‚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

2、古今异义:安 古义:怎么 今义:安定

3、词类活用: 才美不外见:名词作状语,从外面。 .

4、一词多义:食不饱:吃。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

5、重点实词:

1、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2、奴隶:指仆役

3、骈:两马并驾

4、骈死:并列而死

5、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一食:吃一顿。

7、或:有时。

8、食 :通‚饲‛,喂

9、是:这样

10、见:同‚现‛,表现;显现。

11、等:等同,一样。

12、安:怎么。

13、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是鞭策,驾驭。

14、策之:驱使它

15、道:正确的方法。

16、材:同‚才‛,才能。

17、通:通晓,明白

18、执:握。

19、策:马鞭子。

20、临:面对。

21、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2、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3、其:恐怕,表推测语气。

24、不以千里称也:以:因为 称:著称 出名

三、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的句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待遇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提出了强烈的谴责的语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要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无知发出身份叹息的语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9、有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一食或尽粟一石

12、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其真马无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行文思路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论说千里马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本文开篇提出了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阐述了,‚世有伯乐‛的重要性,然后阐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论证‚世无伯乐‛危害性,接着刻画食马者浅薄无知的丑态,最后点明手法—不知马。

五、文中主旨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有力的控诉。

六、写作特色 托物寓意

七、人物形象

(1)‚千里马‛喻‚人才‛; (2)‚伯乐‛喻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食马者‛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八、内容理解

1、第一段文字说明什么?(概括第一段段意) 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

2、第二段文字说明什么?(概括第二段段意) 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3、第三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本段文字先以一组排比句刻画了‚食马者‛浅薄、愚妄、无知的丑恶,字里行间有作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然后点明全文主旨‚不知马‛,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句话有怎样的作用?

这句话说明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包含了一个反命题,无伯乐就无千里马。提出了全文中心论点,是论证的前提,立论的根据,起到提挈全文的作用。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流露出作者的愤世嫉俗之意和怀才不遇的感慨。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夸张 突出了千里马食量之大,为下文写食马者的无知表现做铺垫。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 (1)承接第二段,全面总结了‚食马者‛的‚不识马‛。(2)刻画了食马者愚妄、浅薄、无知的形象(3)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嘲弄。同时者表达了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慨,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愤世嫉俗的愤懑。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了食马者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通过对食马者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食马者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和洋洋自得的神情。 7.结合原文,分析本文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遭遇?

‚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了人才终生被埋没,才得不到施展的命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了人才因‚饥饿‛而无法施展才能的无可奈何的痛苦;‚鸣之不能通其意‛,写出了千里马无人了解的痛苦。

8.本文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不能够识别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导致人才得不到重用的社会现象。 9.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政治主张?

本文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够识别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惋惜,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穷困潦倒之感和愤世嫉俗的愤懑。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尊之以高爵,养之以俸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0.读完本文后,你觉得伯乐应具有怎样的才能?千里马具有怎样的本领?

伯乐应具备知人善任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千里马要具有真才实学,有高尚的品德,有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更要有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意志。 11.本文是如何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展开论述的? 文章开始指出伯乐对千里马的作用,指出‚伯乐不常有‛,因此千里马有‚不以千里称‛的悲剧;然后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解释了问题的实质,谴责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最后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12、课文写了千里马哪些遭遇?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千里马的千里 之能怎样才能得以发挥?结合课文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马说》写了千里马的三项不幸遭遇,即‚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因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甚至,‚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之所以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缺少伯乐,即世人‚真不知马也‛。

由此可以得知,要想千里马的千里之能得以发展,食马者就必须懂马、知马,给千里马展示才华的空间,让它尽情地发挥它的才能。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人才,这是关乎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才是一条正道。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人才,并能给人才以适合发展的位置,让人才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展现他的才华。

14、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我赞同作者的观点。虽然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该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会出现伯乐。可是,韩愈是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谈人才问题,而在当时社会决定人才命运的就是伯乐,所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5、读完本文后,你觉得伯乐应具有怎样的才能?千里马具有怎样的本领?

伯乐应具备知人善任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千里马要具有真才实学,有高尚的品德,有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更要有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意志。

九、开放题型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两句是什么关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本文的中心句,旨在强调伯乐的重要。可是作者所感受的社会现实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正是作者的痛苦所在,像作者这样的千里马很多,但因无人赏识,有的人竟终身不得重用。所以,作者提出观点之后,紧接着谈到‚伯乐不常有‛的现实,这两句为递进关系,同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做铺垫。

2.作者是如何生动地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

作者在第二段,以生活的现象来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被埋没,原因就在于它的才美‚不外见‛。二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关键。‚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说‚千里马‛只能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无人知。最后一组排比解释‚才美不外见‛,正事‚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3.作者是怎样刻画‚食马者‛形象的?

作者先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三句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接着用‚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

4.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能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贫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5、在当今社会,你如何看待‚千里马‛的命运?

在当今社会,‚千里马‛虽然也需要‚伯乐‛,但与封建社会相比,二者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千里马‛的命运不再掌握在‚伯乐‛的手中,而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为当今社会为‚千里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只要你是货真价实的‚千里马‛,机遇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你也可以自己去敲开机遇的大门。

十、创新题型

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和伯乐哪个更重要?举例说明。

千里马更重要,因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学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还会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2、龚自珍的‚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马说》认为要通过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认为要不拘一格,打破常规产生人才,任用人才,既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地选拔人才,现任龚自珍发现任用人才的范围更宽。

3、根据本人内容,从千里马的角度谈起,分别以‚有志‛和‚无才‛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1)有志难成千里马 无才可做老黄牛 (2)有志可成万里驹 无才难作千里马

4、根据文意,请尝试创作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联对千里马或伯乐表达心声。

伯乐识良马 朋君觅贤才 马求世间伯乐 国需天下英才 伯乐会挑千里马 国君善选栋梁才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

有伯乐方显槽间千里马 无刘备岂有隆中决策人

6、灵活运用

1、请你联系本文与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相关内容,来谈一谈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的命运掌握在‚伯乐‛的手中,‚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即如韩愈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例如,《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难得的‚千里马‛,可是他在那个时代的官场上却几经沉浮,身不由己,命运掌握在他人手中,在无可奈何中也只好做个‚闲人‛,空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了‛。

1.请写出古往今来曾经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的名人以及这些人发出的感慨。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桥深锁二乔。——《赤壁》

2.以我们熟知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那些素质‛。 应该有《岳阳楼记》中滕子京那样逆境中不计个人得失,将巴陵郡治理的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素质。应该像《曹论刿战》中的曹刿那样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有责任感。应该像《毛遂论战》中的毛遂那样有胆识,文武双全,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救国与危难之中。

推荐第2篇:《马说》

导入: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唐代韩愈写的一篇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指导朗读

2、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二、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三、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四、指导朗读及字音

五、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4、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5、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得议论方法。

六、梳理结构与探究课文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问题分析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七、拓展延伸

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八、当堂训练:扩展阅读

马价十倍《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解释加点词:伯乐

2、划停顿: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

3、翻译句子:

4、阅读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九、活动迁移: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总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生活中的一匹马。

推荐第3篇:马说

马说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加强朗读训练,训练文言语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道理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在上课之前呢,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只因他的鉴别马匹技艺精湛,渐渐的人们就忘记了他的原名。有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一匹日行千里的俊马。于是伯乐就巡游列国,辛苦倍至,仍旧没有发现中意的良马,就在伯乐返回的途中,发现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步履维艰。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千里马见伯乐突然昂起头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嘶叫声直达云霄。伯乐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千里马。伯乐花重金将此马买下。牵马来到楚王面前,楚王只见是一匹瘦骨嶙峋的马,认为伯乐是在愚弄他。伯乐急忙解释:这确实是一匹千里马,这马以前的主人不知其能千里,以不正确的方式来喂养它,并让他拉盐车,只要大王精心照料,日后定能立大功!楚王姑且相信伯乐的话,这匹马后来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这就是伯乐相马的故事。

听完故事不经让我们想到故事中的千里马能够被伯乐识别,但是又有多少千里马因未被发现而终身拉着盐车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看韩愈是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文体简介

“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是一些文人志士对事对物有感而发,宣泄心中郁闷,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即谈马、论马。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问: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也是说这种文体吗?

回答:对,就是周敦颐写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写自己洁身自好品性的《爱莲说》。

2、作者简介 (大家对汉语又有多少了解呢?我找个同学回答一下他了解的韩愈)

韩愈 (公元768-824年) ,字退之,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主张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展示重点字词,要求同学们参照注释弄清其读音及含义。先讨论之后提问。(2分钟)

2、老师范读课文。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2、学生自渎、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提问:谈论关于马的什么?有什么观点?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男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解决重点字词

祗(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解释重点虚词: 而 故虽 于 之 以(理清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3)请几个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

(4)提问:(让同学们自己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讨论探究的方式)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3、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食(Sì):通“饲”,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现”,表现;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着重“食”的读音 虚词:或 其 是 虽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4)思考巩固:

1、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以及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2、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换过来好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啊?)

(3)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注重“策”“之”)以 道、其、邪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5)思考巩固:

1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布置作业:

1课下自己整理下我们学习的诗词虚词及其解释。注重一词多义和通假字的整理。(针对全文) 2背诵全文并默写。 板书: 马说 韩愈

其真无马邪 一食或尽粟一石 其 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策 策之不以其道 祗 辱 骈 槽 执策而临之 枥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提问多个同学检查背诵情况。

二、提问的形式:让同学们概括一二三段段意,一方面再次熟悉课文,另一方面加深对课文理解。

概括段意:

1、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三、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

四、展示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

1、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思考1:看过了本篇的写作背景,想一想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思考2: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寓指有才能的人。即,人才

思考3:“伯乐”:比喻善于发现,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不能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喻人才 伯乐喻赏识人才的人 导出:托物寓意手法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五、寻找“也”字:也,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至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在句中表暂时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

1、不以千里称也:说明千里马埋没的原因及情形,表达了作者愤愤不平之意。其无限痛惜的感情

2、安求其能千里也:从千里马的特点出发揭示才美不外见的原因,责任归于“食马者”的无知。步步紧逼用反诘句“其真无马也?”将其愤怒谴责感情发展到高潮。

3、其真不知马也:作者用自问自答方式,将真无马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用邪轻轻带过,而不知马用也收住,綦江润由作者的痛切之感,表达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展示了解不说下去之意,作者故作顿笔,省却一些无用的话。

5、是马也:“也”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对千里马的带来的难堪后果

五、先找同学来朗读更有感情的朗读。

齐读课文

六、读课文,品味意境

1、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2、三个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讽刺。

七、做练习: 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其: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

A.才美不外见 B.食不饱,力不足 C.策之不以其道 D.执策而临之 2.指出句中加线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什么词 A.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3.翻译句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策之不以其道 C.安求其能千里也 D.一食或尽粟一石

2.翻译句子: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八、扩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翻译全文。 板书: 马说 韩愈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赏识人才的人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推荐第4篇:《马说》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马说》的内容大意。

2、能清晰、流利地背诵出《马说》。

3、在反复诵读中,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4、通过自主研读,结合老师的补充材料,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全体学生先默读两遍附文《骥遇伯乐》,然后大声朗读三遍,注意节奏。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设计说明:首先,用小故事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多遍的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让学生增强对附文大意的理解、体会。再者,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复述能力。)

2、解读标题,复习“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大屏幕显示)

3、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先集体背诵《爱莲说》,再初读文本《马说》。(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背诵《爱莲说》,一方面巩固、加深记忆背诵成果;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对《马说》的全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去除陌生休状态,是对文本探究前的热身。)

(三)再读课文,读出文意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手头的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它们在文中的意义;标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在笔记或课文的空白处写出你在阅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2、然后就近交流,以解决你阅读中的问题,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用通顺、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述,以便向老师或全班同学寻求解答的方法。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每个学生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大致内容。

4、全班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模仿,通过模仿纠正字音、句读的错误,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5、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起示范作用,并由他们带领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课前可进行朗读指导,特别是个别指导)

6、全班再齐读,再次加深对文意的感知。(要求读得通顺,不读破句。)

(四)研读课文,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韩愈生平经历资料的情况,有意识地将搜集的资料引到本文的创作背景上。

2、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搜集到的相关材料,教师加以解释、引导,加深学生对作者当时创作背景的认识。

3、每一个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各自大声朗读,有情感地朗读),并思考以下的问题(大屏幕显示问题):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设计说明:朗读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融入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仔细品读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教师从旁点拨。

5、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重音和语气,要读得响亮、沉稳、流畅。可采取以下方式来读:个人朗读,集体评议;小组内互读、互评;朗读挑战赛(教师也可参与);男女生竞读。

(设计说明: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朗读中增强文言语感,加深对作者心境的体会。)

(五)深入文本,读出意趣

1、边读边画,画出能传达作者心境、情感的词句,指出:

哪些词句附着作者的情感?作者想要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并说说你这样推断的理由。

(设计说明: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但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3、师生一起背诵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要求背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设计说明:此环节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等句子的不同语气。)

(六)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说说你所知道的其他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大屏幕打出提示内容)

你还知道哪位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他写下了什么作品?作品什么内容?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让学生梳理这类作家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示。)

(七)本课小结,教师寄语

怀才不遇自古有之,人生不如意事也是十有八九,但幸福与苦难总是同在,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时,千万不要丧失信心与希望,学会珍惜一切,因为磨难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有力。 希望每位同学通过磨炼,都能如愿地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布置作业:

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心情。

(设计说明:设计具体的、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有话可说,并有所得。) 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托物寓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设计说明:我的板书力求直观对称,突出重难点,高度浓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推荐第5篇:马说

骈死于槽枥之间 才美不外见 ..二.翻译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三.根据课文意思回答

1、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2、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二)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⑵策之不以其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⑷执策而临之 (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答案】19.⑴通“饲”,喂养(喂) ⑵鞭打(驾驭) ⑶通晓(知道、明白、懂得) ⑷面对 20.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 22.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2006年浙江舟山中考语文试卷)

(二)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答案】10.(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

1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12.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 13.(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云南省2006年中考语文试题)

(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 (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3)比行百里始奋迅 ( )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然非精洁则不受

19.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20.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 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 阐述,他们都希望 。(4分)

【答案】17.(1)鞭打、鞭策(2)通晓、理解(3)等到到(4)流汗(各1分)18.(4分)(1)拿着鞭子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 19.一食或尽粟一石 受大而不苟取 力裕而不求逞 20.(4分)反面(1分)正反对比(1分)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2分)。

(2010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

(四)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 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⑴策之不以其道 ( ) ⑵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⑶买其首五百金 (

) ⑷鸣之不能通其意 (

) 2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2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3分) 2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答案】21.⑴用鞭子打 ⑵买 ⑶它(的) 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2分,每小题0.5分) 2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2分) 2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3分,正确一处1分,言之有理即可。) 2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4分,除去“呜呼”,其余4个分句每句1分,对“其、也、所、者、安、事、捐”等词语理解或句式不落实的酌情扣分。) (2010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五)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7—10题。(15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⑴才美不外见

见: ⑵执策而临之

临:

⑶愿子还而视之

子:

⑷去而顾之

顾: 8.翻译选文中划“ ”的句子。(3分)

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⑵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9.【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0.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答案】7.(4分)⑴见,通“现”,表现。 ⑵临,面对。 ⑶子,你。 ⑷顾,回头看。 8.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2分,直译、意译均可。) ⑵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1分) 9.(3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10.(5分)联系“伯乐”、“马”(2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3分)

(2010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推荐第6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 ⑵策之不以其道( 驾驭 鞭打 )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通晓 明白

) ⑷执策而临之 ( 面对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寄托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2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二)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

相:鉴别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

(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 ( )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3)比行百里始奋迅 ( ) (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然非精洁则不受

19.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 ”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

”“ ”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20.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 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 阐述,他们都希望 。(4分)

【答案】17.(1)鞭打、鞭策(2)通晓、理解(3)等到到(4)流汗(各1分)18.(4分)(1)拿着鞭子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 19.一食或尽粟一石 受大而不苟取 力裕而不求逞 20.(4分)反面(1分)正反对比(1分)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2分)。

(2010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语文试题)

(四)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 ②捐:弃 ③ 之:指死马 ④期年:满一年 ⑤诚:真心 ⑥致士:纳贤士 ⑦见事:被侍奉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⑴策之不以其道 ( ) ⑵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⑶买其首五百金 ( ) ⑷鸣之不能通其意 (

2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2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 (3分) 2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答案】21.⑴用鞭子打 ⑵买 ⑶它(的) 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2分,每小题0.5分) 2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2分) 2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3分,正确一处1分,言之有理即可。) 2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4分,除去“呜呼”,其余4个分句每句1分,对“其、也、所、者、安、事、捐”等词语理解或句式不落实的酌情扣分。)

(2010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五)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7—10题。(15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⑴才美不外见

见:

⑵执策而临之 临:

⑶愿子还而视之

子:

⑷去而顾之 顾:

8.翻译选文中划“ ”的句子。(3分) 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⑵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9.【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0.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作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

【答案】7.(4分)⑴见,通“现”,表现。 ⑵临,面对。 ⑶子,你。 ⑷顾,回头看。 8.⑴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2分,直译、意译均可。) ⑵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1分) 9.(3分)多出人才,人尽其才。(意思接近即可) 10.(5分)联系“伯乐”、“马”(2分),“名人效应”的利或弊(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3分)

(2010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语文试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5分)

①是马也( ) ②食马者..(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⑤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 策之不以其道 .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学而时习之 ..

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B.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

4、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 ,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4分)

5、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3分)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8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7、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2分)

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9、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2分)

10、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3分)

11、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马说》试题参考答案:

1、①这②同“饲”,喂养 ③鞭打(驱使) ④有时 ⑤ 等同(或“—样”)

2、C

3、C

4、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

5、略。

6、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9、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1分)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1分)(言之成理可给分)

10、伯乐更重要。(1分)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2分)

11、为“千里马”的被埋没鸣不平。(或: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和惋惜。)

推荐第7篇:马说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拔去凶邪,登崇俊良[3]。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6]。”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7]。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8]。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9]。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10]。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1]。寻坠绪之茫茫[12],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13]。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14]。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15]。跋前踬后,动辄得咎[16]。暂为御史,遂窜南夷[17]。三年博士,冗不见治[18]。命与仇谋,取败几时[19]。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20]?”

先生曰:“吁,子来前[21]!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22]。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23]。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24]。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25]。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26]。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27]?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28]。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29]。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30]。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31]。

论毅力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推荐第8篇:马说

专题 狼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并翻译课文; 3.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4.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重点

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学习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

2.试着翻译课文,划出自己不能翻译的句子。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二)小组探究 1.注意读准的字音:

尻 寐

黠 2.把握文意: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

,第5段是

。 4.文意探究:

请在课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狼和屠户的语句,并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分析狼的特性: 分析屠户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深层感悟:

学了这个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从狼和屠户两个角度加以阐述 狼的角度──

屠户的角度──

二、基础巩固

(一)解释文言词语: 1.缀行甚远 2.一狼仍从 3.骨已尽 4.顾野有麦场 5.弛担持刀 6.屠暴起 7.乃悟前狼假寐 8.盖以诱敌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并驱如故 2.其一犬坐于前 3.目似瞑,意暇甚 4.一狼洞其中 5.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三.当堂测试 一词多义:

1.止

①止有剩骨:

②一狼得骨止:

③止露尻尾:

④止增笑耳:

3.其

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一狼洞其中: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④屠自后断其股: ⑤其一犬坐于前

2.以 ①投以骨: ②以刀劈狼首: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④盖以诱敌: 4.之 ①复投之: ②久之

③数刀毙之:

四、有关狼的成语:

杯盘狼藉

豺狼成性

豺狼当道

鬼哭狼嚎

虎狼之势

虎穴狼巢

狼狈为奸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烟四起

狼子野心

如狼似虎

声名狼藉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前怕狼,后怕虎 引狼入室

五、作业:

1.请结合课文展开适当想象,将此文改编成白话文.课本剧.小品等。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

2.结合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内容,以“我要为狼辩护”为话题,写一篇富有新意的短文。(任选其一完成)

马说

【教学目标】

1、了解“说”的文体和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2、熟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而、虽、祇、于、骈死、以、食、或、是、虽、外见、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临、其等。(重点)

3、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重点)

4、感知食马者的形象(难点),明确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寓意。(重点) 【教学过程】

(一)题解导入

齐读文题“马说”,两次。(一方面让全体同学立即因简单的课堂活动进入课堂,集中课堂注意力,一方面也为接下来的题解做铺垫)

预习过的同学告诉我,这是关于千里马的说,还是关于普通马的说?——千里马。

之前,我们也学过一篇“说”,还记得吗?——《爱莲说》。

《爱莲说》即“说说喜爱莲花”,是一篇托物言志的议论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题目又怎么解?说说千里马(论千里马)。“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见,《马说》是什么文体?——议论性的杂文。

千里马有什么好议论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读顺《马说》

自由读《千里马》一次(读准字音,边读边在书本上标注出生字新词的注音) 再自由读两次,读顺,读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 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g)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三)再次齐读,了解千里马

边读,边找出揭示千里马最终命运的句子: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翻译: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在仆役的手中忍受耻辱,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面。(注意:祇的字形;故、虽、于、骈死翻译) 简单的说,千里马最终的命运就一个字——死。 结合文章猜一猜,千里马可能有哪几种死法?

1、饿死——依据: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注意:食的翻译)

请问:如果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应该怎样喂?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翻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粮食。(注意:之、食、或、尽的用法和翻译)

可结果,喂马的人怎么喂的?有没有一石粮食?食(shí)不饱,力不足(注意:食的翻译)

翻译:吃不饱,力气不够。

2、打死——依据:策之不以其道。

翻译:鞭打它却不用正确的方法。(注意:策、之、以、道的翻译)

3、

3、累死——依据: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没有吃饱的)

翻译:才能和美好的品质没有显现,想要和普通马等同尚且不能够,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注意:才、外见、且、欲、等、得、安的翻译) (在没有吃饱,力气不够的情况下,还要要求它日行千里)

以上同学们说的千里马都是因为身体上遭受摧残而死的,它还可能是怎么死的?

4、抑郁而死——依据: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听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注意:而、通的翻译)

明明是千里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明明是千里马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翻译:不以千里马称呼它。

想要和普通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巩固翻译) 其抑郁,简单地说是因为——怀才不遇。对,因为怀才不遇而愤懑。

(四)探究课文,理解千里马

1、不管千里马是饿死的,累死的,打死的,还是抑郁而死的,总之,它最终的结局是死。

有人画了一张千里马临死之前的漫画,你说,画面合理吗?为什么?(自由说) 明确:合理。千里马瘦骨嶙峋,饿的;垂头丧气,抑郁的;抬脚吃力,累的。

死了自然而然就被埋没了,那千里马被埋没是谁造成的?食马者。 哦?依据是——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它。

(注意:食、而的翻译)

2、可见,食马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无知。

3、具体怎么个“无知”呢?文中具体描写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翻译:鞭打它却不用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才能充分发挥,听它鸣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啊!” (注意:策、以、道、食、尽、材、而、通、策、临、之的翻译)

请同学们也在自己脑海里构想一幅漫画,这幅漫画要求勾勒出食马者形象,想想:这幅漫画中有哪些人,哪些道具,他们的动作、神情都是怎样的?你会找哪些词来形容漫画着的食马者?(自由言说)

学生发言摘记:千里马,高高瘦瘦的,旁边站着一个渺小矮墩的食马者,手执马鞭,又无奈,又暴躁,大声咆哮的样子。

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有眼无珠,愚蠢,无知,浅薄„„

食马者的确愚妄浅薄,可是,作者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写愚妄浅薄的食马者和被食马者埋没的郁郁而终的千里马吗?——不是。那作者其实是为了写谁?

(五)结合背景,参透千里马

课件展现: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他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岁中进士后,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三次参加吏选,又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后,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遭权臣谗害,贬官阳山令.晚年,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千里马指的是——像韩愈一样的怀才不遇的人才 食马者指的是——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六)融情朗读,读懂韩愈

自由读,找出最能读出作者情感的语句,反复读,反复揣摩。(明确后朗读指导,读出味道,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1)不以千里称也。(巩固翻译,注意朗读,揣摩情感:遗憾)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巩固翻译,注意朗读,揣摩情感:激愤,愤懑)

(3)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巩固翻译,注意朗读,揣摩情感:讽刺,痛心)

明确: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怎样才会不愤懑?遇到伯乐。 那伯乐指——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以及希望统治者能赏识任用人才的愿望。

(七)动情朗读,读出自我

每个人都是一批千里马,假如现在你正被埋没,你会怎么做?示例: 毛遂自荐。

(八)完成作业,回味千里马

1、背诵课文

2、熟记 :而、虽、祇、于、骈死、以、食、或、是、虽、外见、且、欲、等、得、安、策、之、道、材、通、临、其等文言词的意思。

3、熟记以下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 cáo)枥(lì)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6)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九)板书设计:课文理解以课件形式展现,黑板上板书重点字词翻译。

马 说——韩愈

虽 即使

虽然

而:表示转折,然而; 是:这; 或:有时; 且:况且;

安:怎么; 等:等同 道:正确的方法; 临:面对。

食 吃

通“饲”,喂

策 用鞭子打 鞭子

其 难道

恐怕

推荐第9篇:马说

《马说》教学设计

信阳息县第一初级中学 郭 晶 教学目标

诵读课文 ,理解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师:马是一种吉祥、神圣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有关马的成语、古诗词或者谚语。

生:一马当先(师:好!果真如此,说完请直接坐下)、马不停蹄、快马加鞭、金戈铁马(师:好,战场建功、巾帼英雄)、放马南山(仗打完了,放马南山,我们都渴望的和平生活)马首是瞻、马革裹尸、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龙马精神、青梅竹马(师: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富有表现力)、马马虎虎、走马观花、人仰马翻、马失前蹄、人强马壮、害群之马、单枪匹马、犬马之劳、一马平川、心猿意马、招兵买马、悬崖勒马、塞翁失马、指鹿为马。

师总结:同学们积极踊跃、争先恐后,这很好,就应该一马当先,有龙马精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马有关的文章--《马说》(板书并释题)

(二)课前预习反馈:

师:课前曾让同学们做了本课的预习,请各小组代表给我们展示一下预习成果:

1、(展示) 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祗(zhĭ) 石(dàn ) 骈( pián )槽枥(cáo lì ) 一食或尽粟一石(sh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sì)

(三)朗读课文

师:品读经典往往能光亮自己的人生,希望同学们能借品读《马说》这篇经典光亮自己今后的人生,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一下你是怎么读课文的? (朗读提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生读略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流利了,但是对于这篇文章的韵味把握的还不够,老师在这里准备了一段朗读,请大家仔细聆听欣赏。(播放朗读磁带) 师:通过聆听,同学们有没有体会到和我们刚刚读的有什么不同?例如哪个地方?生再试读

(生答:语速过快、没有感情等)

师总结:同学们说的真好,读文章应该注意文章的节奏该慢的地方一定要慢下来,老师把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整理了下来,希望同学们用心学习。

展示: 读准字音 读得流畅 语速适当 节奏准确

(四)自学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小组集中解释汇报

师:课前布置了让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己尝试翻译文言语句,下面请同学小组或两两互查疑难字词或重点语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即使)(一起)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饲养)(吃)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况且) ⑤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抽)

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鞭子)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马之千里者

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前置的标志

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不识千里马吧!

(五)点难拨疑,推究文理

师:品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文章已经完全理解了,老师准备了一些课堂练习,大家想不想挑战一下?(展示)

1、本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及“不知马”的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

6、千里马不公正待遇和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

(六)文本挖掘

师:千里马的遭遇确实值得我们去同情,俗话说要了解一个人的文章,首先必须了解他这个人,《马说》他也不例外,老师把韩愈的生平资料整理了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思考:作者仅仅是在说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吗?韩愈想向我们表达什么?(出示作者资料)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被用,未被采纳,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韩愈,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韩愈的诗是很出名的,本册课本附录的课外古诗词背诵中就有一首韩愈的诗(见课本第221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如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首绝句的前两句是经典名句,它把江南的春、江南的雨、江南的草写得无比美妙动人。不过,韩愈最出名的不是他的诗,而是他的文章,中国文学史上有著名的“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八大家中韩愈、柳宗元二人是唐代人,其余都是宋朝的。如果说李白、杜甫代表了唐朝诗歌的最高成就,那么,韩愈、柳宗元侧是代表了唐朝散文的最高成就。韩愈对后世的影响还在柳宗元之上。

韩愈也是苦学成才的典型,“业精于勤、荒于嬉”就是他的名言,韩愈“三岁而孤”,由兄嫂抚养,后哥哥又早死,韩愈“零于孤苦”、“穷不自存”,但韩愈、勤学不懈,“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二十五岁时考中进士。但韩愈初登仕途时,却很不得志,他曾经三次上书求见当朝宰相,希望受到重用,但宰相家的守门人连门都不让他进,因此,韩愈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慨叹,发出了“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愤慨,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马说》。 师:同学们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的很好,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那你想,作者 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伯乐”又分别象征什么人呢? 请讨论三分钟回答。 明确:见板书

韩愈

千里马

人才

伯乐

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

愚昧无知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思想感情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 写法

托物寓意

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首,文章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但即使是这样的旷世之才,仍被埋没,实在令人痛心疾首,请让我们饱含感情再齐读课文。

(七)拓展延伸

师:文章既表达了韩愈壮志难酬的愤慨,更激起古今许多有识之士的共鸣,故广为流传,经久不衰。品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生答:无 )老师还有一些疑问?(出示拓展迁移)

1、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今天,你认为当今的伯乐应具有怎样的品质?

2、如果你就是一匹千里马而你面对的是愚妄无知的“食马者”,你将信奉“是金子总有发光的一天”的格言,还是坚持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的人生准则? 请讨论五分钟回答。 师生交流:

那你认为今天的“千里马”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A生:我认为一个人应先有大的志向,像毛泽东那样“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有梦才有远方,有目标才有未来。

B生:我认为还应该有恒心,正所谓“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学有所成,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再大的志向也无用。

C生:我们学过《在山的那边》,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坚持不懈,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D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认为人才应该谦虚好学、见贤思齐、虚怀若谷、都够三省吾身,不断进取。

E生:俗话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更应有团队精神,有合作意思,达到双赢的局面。

F生:我们刚学完《五柳先生传》,我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用其所学服务于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应该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G生:我想到,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爱国的思想应该有利于社会、人民。一个坏人能力越强对社会危害就越大。

师:如果你就是一匹千里马而你面对的是愚妄无知的“食马者”,你将信奉“是金子总有发光的一天”的格言,还是坚持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的人生准则? 甲生:我认为坚持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的人生准则,有典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尚在预先知道周文王将外出巡游之际,以退为进,守株待兔,故意用直钩钓鱼,引起文王注意,周文王问他何故,他说“我不是在钓鱼,而是在等真龙天子”。如果不是姜尚自己精心设计推荐自己,而是空等,恐怕除了钓鱼,也干不了什么了。

乙生:千里马有很大的自主能动性,楚汉战争中的韩信先追随项羽,不被重用便投靠了刘邦,而不是空等。所有的机遇都要自己抓住才能一展抱负,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把握。

丁生:我认为,韩愈只是宣泄了一种情绪,他是“千里马”但因为无人能赏识他,所以一直没有更大的施展空间,所以格外看重伯乐的作用,但事实上韩愈这位“千里马”,何以能彪炳史册,是因为“伯乐”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他自己没有放弃。历史上的蒲松龄、曹雪芹、苏轼、哪个不是生前不得志,甚至穷困潦倒,埋没终生。可见没有伯乐,一样有千里马。

师:好啊!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有了伯乐,能让人才尽快施展,但即使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应奋发图强,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更应毛遂自荐,努力展示自己,不能坐以待毙,等待“伯乐”。人要先立志,既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与气概。也应有淡泊名利,安闲乐道的高洁情操;既要有愚公移山的坚韧与恒心,也要有以苦为乐,苦中作乐的豁达胸襟。

其他同学还有吗?我看刚才发言的同学都具备上述素质。其他同学只缺少一种素质,那就是自信!

李白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与潜能、自信、自然出色。

(八)总结全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最后把一首好听的歌《相信自己》献给大家,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生活中的一匹千里马!

推荐第10篇:马金平课件

临床输血流程与安全输血

-菏泽市立医院输血科马金平

输血学是一门由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新学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免疫学、遗传学、低温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深入,使输血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重大突破,国家先后颁布献血法、>、>等法规及条例,建立专门的采供应机构,可见输血工作重要性,特殊性。本人通过对输血法规学习理解,结合输血科实际工作经验及本市临床输血的现状,谈几点体会。

一、临床输血的组织建设

输血是个救治患者的过程,不是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一个环节,由采供血单位、临床医生、护理、输血科共同协作实施完成。必须建立一种组织即输血委员会或输血管理领导小组,用以制定各环节标识流程,协调、监督各环节工作,最大限度保证输血的安全疗效。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本院输血管理章程、操作程序、质量管理体系,以文件形式明确各环节工作人员职责,定期组织参与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监督评审,制定紧急情况下操作预案包括方案、流程、程序,以便应对灾害事故的影响。质量监督评审标准可参考山东省医院输血科(血库)基本超标准制定。一个医院输血管理水平,计划用血,科学用血的优劣都与输血组织建设是否规范,重视程度相关联。荷泽很多医

院输血组织建设多形式化,是制约输血工作进步的重要因素。

二、人力资源管理

输血科工作人员目前多是医学检验专业。输血专业是新兴专业,如ABO血型发现后的半个多世纪,血型一词只是用来描述红细胞表面抗原的差别。如今血型的概念已被扩展为各种血液成份的遗传多态性标记,并被广泛应用于输血治疗,某些疾病的诊断等方面。输血前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检验与临床化验性质不同,输血检验是输血治疗过程的一部分,其检验报告是确定值。临床化验室检验是疾病诊断疗效分析的参考值。医学检验人员从事输血科检验工作。从观念和技术上一定要通过输血技术学习,培训加以转变,才能开展输血前检验工作。 目前我市还没有设立输血科(血库)业务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学习基地,制约着各类医疗机构输血业务的发展水平。输血科必须建立流程,确保科室人员的培训需求,向任何影响输血业务质量活动的员工提供培训,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和持续能力评价,才能更好地保证输血安全性、有效性。

三、输血科技术管理

输血前免疫血液学检查主要包括:血样和用血申请、献血者和患者的ABO和RH系定型、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和特异性鉴定,交叉配血、血小板免疫血液学检查等。

(1)、血样和用血申请。血液及血液成份的申请和受血者血样的记录须包括充分和唯一受血者识别信息,输血科只接受完整准确和清晰的用血申请,对于血样,试管粘贴的标签要包括受血者唯一信息,

血样采集日期,以及识别采集受血者血样的护士。输血科发现不一致或有疑问时必须另外抽取血样。供,受血者血样在完成输血后至少冷藏保留七天。在输血前对献血者血液成分,必须通过留样采血管进行ABO和RH血型血清等确认试验,对于弱D确认试验不要求,发现血型不符合,向供血部门报告,在血液发往临床输注前解决任何血型不符合的情况。

(2)、ABO和RH血型鉴定。用于配血的血液要进行ABO血型,RH血型和针对红细胞抗原的不规则抗体的检测。ABO血型必须正定型和反定型同时做,这两种实验可以做为相互验证的质量控制方法。正定型可以使用玻片法,但是出现差错率在1/1000左右,玻璃片法不适用病人和献血者血清中的ABO抗体测定,同时要区别干燥的边缘与凝集。〈见于上海血液中心刘达庄教授著免疫血液学〉。经典ABO和RH定型的实验方法是试管立即离心法,另外有微量板法和凝胶法等,当发现血型不符合而问题未解决前必须输血时,只能向临床交付0型红细胞。RH定型必须使用抗—D试剂,对于受血者血液不要求弱D检测。

(3)、红细胞抗原的不规则抗体筛选。临床使用的方法必须能证实那些具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当发现不规则抗体时候,应该做进一步的试验以确定抗体的临床意义。对有输血史,或病人在前3个月内怀孕过的或病史不清楚的的病人标本有严格要求,是抽取病人计划输血3天内的血样。对于过去病人已经确定的具有临床意义的抗体,检测方法要能确定那些其他过去未确定的具有临床意义的抗体。

凡每次结果均为阴性的抗人球蛋白试验,必须使用IgG致敏的红细胞做对照质量控制。(有的输血科开展不规则抗体实验多年,很少有阳性的,应该和试剂,方法和操作有关系,需要做质量控制)。

(4)、交叉配血与血液成分的相容性输注。交叉配血用以检测,受供者血液间没有可测的不相配合的抗原抗体成分,交叉配血试验通常包括主测,次测及自身对照。交叉配血实验中的一些特殊的问题主要包括:

1、红细胞缗钱状形成,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何杰金病。

2、交叉配血不相容显示有同种抗体。

3、在室温反应中显示有自身抗体。

4、抗体筛选阴性和交叉配血结果阳性。

5、离心力不当造成假阴性和假阳性。

6、水温箱温度不正确。

7、血清中补体存在而使容血。

用于检测IgM血型抗体的经典方法是试管立即离心法,检测IgG血型抗体的经典方法是抗人球蛋白法。必须使用两种及以上的配血方法相合血液及成分才可以发往临床。

输注用相配合的血液及血液成分的选择:

1、ABO RHD同型相输。

2、针对RHD阴性受血者中使用RHD阳性的红细胞成分,医院输血科应建立相应的方案〈目前全国各医院基本没有这样操作,媒体报道过很多例因此原因病人死亡病例,输血政策不明确等〉。

3、当发现具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或受血者有这类抗体的病史时候,用于输注的全血或红细胞成分不得含有相应的抗原,且交叉配血是相合的。

4、血站含有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的血液成分发往临床的,血站也必须建立相应的方案。

四、输血文件和记录

输血科必须建立相应的方案,流程和程序,确保输血组织,输血过程以文件形式得到识别,平审和保存,以及按照记录管理的规定确保记录的形成,保存,归档。记录系统是安全输血的重要步骤和环节,记录系统必须能够追溯从血站开始采集血液到最终处置的任何单位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审定特定血液成分的相关记录和调查受血者发生的输血反应。并防止未经过授权的记录查询,确保记录的保密性。每次检测结果必须是立即记录,根据检测完成的结果,必须记录检测的最终结论。

五、不合格血液和输血反应

输血科应建立相应的方案和流程,发现并对不合格的血液和血液成分平审职责和处理权限加以规定,并按规定要求进行报告。一旦发现必须得到评估和处理。输血科必须建立流程,以发现,报告和评估疑似输血反应。凡发生与病人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都被似为疑似输血反应。当出现疑似输血反应时候,护理病人的人员要立即通知负责的医生和输血科,必须在病人病史中保存不良反应的相关记录。所有疑似输血反应必须立即获得评估,血站和输血科保持密切联系交流。协同调查对各种不良反应,输血传染病等。

对即发输血反应,输血科必须建立相应的方针,操作流程和程序,对即发输血反应进行评估,评估不得延误对病人进行必要的临床救治,不需要将血液循环负荷过重或轻度的过敏反应如丘疹反应做为可能的溶血性输血反应进行评估。对迟发性输血反应,必须进行检测以

查明原因。评估的结果要向临床医生报告。

六、输血专业的内部和外部的评价机制

输血科应确定相应的方针,流程,和程序,以确保定期接受外部的评价平审和检查。如省市输血质量检查平审。并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实施内部平审,内部和外部的评价结果以及相关的纠正和预防措施要报告给院级管理层。输血科主要应用的临床监控计划有:

1、用血申请。

2、血样采集送检。

3、血液使用。

4、应用的合理性。

5、输血方案。

6、满足病人需求的能力。

7、监控计划要求的符合性。

输血事业是高尚的,血站和医院输血科是不在一个战壕的战友。相信只要加强合作交流,,按照规范科学的标准执行,我市临床输血会有一个新的的提高。

2010年12月12日

第11篇:马概课件

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改革的实质和作用(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与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2)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对对应范畴,它们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同时,二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首先,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对该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某种特殊程度的调整,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其次,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社会革命一般是由下层群众首先发动的,而社会改革则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再次,社会革命就其一般规律而言,往往要通过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形式,实现国家政权的转移;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和牺牲,但一般说来,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3)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第三,在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2、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2)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的条件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说是从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更有效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的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使社会主义社会进到更高的阶段,并在条件具备时前进到共产主义社会;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这种矛盾,只有通过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革命,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才能最后得到解决。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1)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所以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3)改革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4)改革是依靠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力的社会主义变革过程。(5)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发展过程。(6)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两方面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小岗人与承包制

案例文本:

1978年11月24日晚,安徽省风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一间茅舍里,聚集了全队的18户农民。他们在决定一桩关乎18户小岗人身家性命的重大事情。

小岗人是穷怕了,被逼无奈才挺而走险的。

全队18户,家家讨过饭。18户人家都有人当过生产队干部,但都没有解决好吃饭问题。上级每年都派工作队,最多时每户摊上几个工作队员,结果照样无济于事。除了1955年同国家卖过4万斤余粮外,以后的23年再没有一粒余粮可卖。1961年搞责任田,小岗人刚刚尝到甜头,但很快就被批作“复辟田”,收归大队。“文化大革命”一来,一批二斗三割,搞得人心惶惶,虽然穷得响丁当,但照样要割“资本主义尾巴”。

队长严俊昌、副队长严宏昌、会计严立学,这三位都当过乞丐的汉子私下商量:如果“包产到户”能干好,咱们就豁出去了。不然,也是饿死。当晚他们召开的秘密会议,就是商议分田到户的事。

与会者都知道事情的分量,会场上鸦雀无声。一份早就拟好的保证书在每个人手中传递。大家用食指蘸上鲜红的印泥,在自己的姓名上重重地按下指印,

这份保证书是这样写的:

保证书

一、“包产到户”要严守秘密,任何人不准对外说。

二、收了粮食,该完成国家的就完成国家的,该完成集体的就完成集体的,粮食多了,要向国家多做贡献,谁也不要犯罪。

三、如果因“包产到户”倒霉:我们甘愿把村于部的孩子抚养到18岁。

签字人:严宏昌 严俊昌 严立学 严立富 严立华 严立坤 严立昌 严学昌 严富昌 严家齐 严美昌 严国平严家芝 严美中 吴灰江 吴庭殊 关友章 韩国云

1978年11月24日

纸包不住火,小岗队分田到户的事不久被公社领导知道了。

在一次生产队长会上,公社书记发火吼道:“刘少奇是国家主席,推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怎么样?还不是活活折腾死了!你小岗尿得再高,还能有刘少奇的本事么?”后来又硬性叫他们并到组里干,不干就不发给种子、化肥、耕牛和贷款。

公社干部还匆匆向县委汇报,说小岗分田单干,搞资本主义。

县委书记听完汇报后,长叹一声,摇摇头说:“他们穷„灰‟了,还能搞什么资本主义?就让他们搞到秋后再说吧!”县委的态度,保护了小岗。秋后,小岗生产队竟出现了惊人的奇迹,当年打了13多万斤粮食。这个合作化以来23年从未向国家贡献一粒粮的“三靠队”,包产到户头一年,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农民收入每人平均311元。凤阳的奇迹,使人们思想开了窍,看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1979年春,万里专程就包产到户进行调查。在5月25日召开的省委扩大会议上,万里指出:农民为什么要包产到户,这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也是对极“左”错误的抵抗。

1979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谈话中,对安徽肥西包产到户和风阳的大包干予以坚决的支持。于是,包产到户这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便迅速在全国农村推开,迅速取代了人民公社的大锅饭体制。

相关知识点: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讨论:结合上述案例,谈谈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案例点评:小岗人带头实行家庭承包制,为中国农村革命打响了第一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的兴起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程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存在和发展,而对现存的制度、体制作一定的调整和革新。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它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二,它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或局部质变的准备。

我国的农村改革也是为了解决过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某些部分或环节,它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任何一个社会制度来说,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就是该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阶级社会,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是阶级斗争,因而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有的概括为人们政治上道义上的一致,有的说是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有的说是阶级斗争等等,都是错误的。50年代中期,我们党正确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由于对这些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和基本国情的判断出现失误等原因,曾经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一味追求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和企图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结果遭到了严重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们党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它在根本上不会成为束缚社会生产力的障碍,而应该是可以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的。但是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实际上都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究其原因,一是政策过“左”,超越发展阶段,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体制僵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一原理,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根本任务就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我们搬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纯粹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实行产品经济,排斥商品和货币关系;在运行机制上,实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不要经济杠杆,排斥市场调节;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国家直接管理企业。这种体制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还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很快就显露出弊端:过分集权,管得太严,统得过死,排斥商品和市场,妨碍基层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一种“僵化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改革,转换成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转换的根本途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就一方面使改革成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一种基本形式,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另一方面,也使改革具有了解放生产力的性质。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具体制度,扫除障碍,解放生产力。因而可以说,比起革命是通过摧毁旧的基本制度,解放生产力,两者显然不是同一个层次,改革属于第二个层次。无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论断,还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观点,都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第12篇:马原课件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本义:爱+智慧 (2).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研究具体事物的学问 物理学之后”——形而上学(抽象 《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抽象)

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具体) (3)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世界观

哲学家用一定的哲学术语、按一定的逻辑结构、

采取概念体系的形式,即理论的形态完整地表达出来 自发的世界观

不系统、不完整、不以理论形式表现 方法:具体方法

哲学方法 方法论——哲学方法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证明世界观

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

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

论——由物质到意识的反映路线

(事物和经验先于认识)

论——由意识到物质的反映路线(人的认识先于经验) 1.物质

(1)恩格斯关于物质的两个原则性论述:

A. 属加种差定义法

辨证定义法

B. “ 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物质就是在这一总和中抽象出的

最大共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又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区别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B.坚持了反映论和可知论,区别于先验论和不可知论

C.正确区分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区别于旧唯物主义 2.意识

(1)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 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改变了主体与环境的关系;

动物——被动适应

人类——主动改造 ◆劳动改变了主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动物——遗传关系

人类——伦理关系 ◆劳动改变了主体自身的特性.

直立行走——手——工具——大脑——语言 (2)意识的本质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差异性是主观的,但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

意识的创造性是主观的,但创造的原型是客观的 (1)运动是存在和非存在的对立统一 (2)思维运动

(3)社会运动

质变 (4)生物运动

——运动的高级形式

(5)化学运动

质未变

静止 (6)物理运动

位未移 (7)机械运动

——运动的低级形式

(8)

位移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静止——事物的既存状态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动中有静

运动是绝对的

静中有动

静止是相对的 2.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世界是按照一定规律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A.时间指的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过去——现在——将来

不可逆性

历史——现实——未来

B.空间指的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方位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时空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的,即它们的个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持续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宇宙的持续性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的;

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有尽有休的。

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物质在广延性方面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广延性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

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广延性是有穷有尽、有边有际的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关系的实践

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精神生产实践

以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的认识为直

接目的教育、艺术等领域的实际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别:

自在世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内在联系:

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

实践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

接触点及相互转化的基础和途径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联系的的特点 (1)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的多样性

(4)联系的整体性 (5)联系的条件性 (6)联系的开放性 1)普遍联系原理

◆每一事物都是由许多要素相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内部联系的普遍性(机械整体)

★整个世界是由无数具体事物相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任何事物都处在和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中。 ——外部联系的普遍性 (2)方法论意义 ◆整体性原则——把事物看成是由要素相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的方法原则。 正效应(集体主义);负效应

(——系统性原则)

◆条件性原则——把事物放在一定条件下考察的方法原则。 ——环境性原则(顺境;逆境)

——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2、坚持联系的思维方式,防止孤立的思维方式

确立

整体性(系统性)

条件性(环境性)

观念

开放性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人

内部联系——对内搞活

外部联系——对外开放

1962年,在一本由雷切尔·卡森写的名为《沉默的春天》的书里,化学工业、政府和农业部门被指责毒化了环境。雷切尔·卡森描绘了一幅未来可怕的景象。《沉默的春天》随之而来的争论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从 1945年开始,卡森关注DDT等一系列杀虫剂的问题,她组织专家向美国农业部呼吁停止使用对自然有害的杀虫剂,否则小鸟将消失,春天将是一片寂静。 1963年,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卡森说: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对抗自然就是对抗自己。”1964年卡森去世。

直到如今,仍有学者认为,杀虫剂将毁灭生态环境不过是一个神经质女人的胡说,但《寂静的春天》一书依旧成为环保主义的经典。 卡森推动了全球性民间环保运动的发展,它不仅促使美国人反思他们对于生态作出的破坏,也使“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成为所有人类的共识。

“······每个生命 ······ 注定要与危险的 化学物品打交道。无论老少,这些化学 物质现在正贮存在绝大多数人的身体当 中。它们出现在母乳中,有可能出现在 未出生孩子的血液中。 《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内容简介:

1968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等学者聚会罗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其工作目标是关注、探讨与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使国际社会对人类困境包括社会的、经济的、环境的诸多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提出应该采取的能扭转不利局面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

受俱乐部的委托,以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Dennis L.Meadows)为首的研究小组,针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高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并于1972年提交了俱乐部成立后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联系

报告认为: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5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下世纪某个时段内达到极限。继而得出了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的结论。由于种种因素的局限,其结论和观点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但是,报告所表现出的对人类前途的“严肃的忧虑”以及对发展与环境关系的论述,具有十分重大的积极意义。它所阐述的“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

对立面:事物之间

——外部矛盾

事物自身两方面 ——内部矛盾

(1)矛盾的斗争性

——

对立面的对立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

——

对立面的统一关系

A.每一事物都包含矛盾(事事有矛盾)(无处不在)

B.矛盾贯穿每一事物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无时不有)

方法论意义——敢于正视矛盾;反对消极逃避主义

(2)矛盾的特殊性:

——每一事物的矛盾体系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不同事物矛盾的性质不同(事事矛盾各不同)

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矛盾的性质不同(时时矛盾各不同)

A.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根本矛盾

内部矛盾

对抗性矛盾 非根本矛盾

外部矛盾

非对抗性矛 B. 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相互限制

保证发展 相互协调

促进发展 相互竞争

刺激发展 一方克服、消灭一方 双方融合

新的发展 双方脱离

另行发展 双方消失

新体取代

&意义:A.揭示了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个性-共性-个性)

B.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 相结合原则的哲学依据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A.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a.互相依存是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因素以促进各自的发展 (5)c.互相转化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 (6)B.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7)a.肯定事物性质的矛盾方面使事物处在量变中 (8)b.否定事物性质的矛盾方面最终使事物发生质变 A. 内因——内部矛盾

内因在外因的影响下起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 外因——外部矛盾

“ 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4、坚持矛盾思维

1)一分为二地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 2)具体地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的矛盾及其解决

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道德手段

教育手段„„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不平衡性原理

两点论——全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重点论——重点(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辩证统一(防止片面;分清主次

1)质 ——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质是多方面的(多层次性)

质与属性;与实践结合

(2)量 ——同质事物相区别的外在规定性

内涵量(程度)

外延量(广度)

3)度——保持事物质的量界限

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有质之量

▲关节点——度的极限(常数;幅度;过程)

▲事物存在的基本格局——一度两点

适度原则——把事物放在度范围内考察的方法原则

胸中有数

适可而止

因势利导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2、量变和质变(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

(1)量变——事物存在期间的变化

A.

特点:连续性

不显著性

B.

形式:内涵量变

外延量变

(2)质变——事物产生和灭亡时的变化

A. 特点:间断性

显著性

B. 形式:爆发式飞跃

非爆发式飞跃

3.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1)互相依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质变是量变的结果 (2)互相渗透:总的量变中包含部分质变

根本质变中包含量的扩张

▲ 部分质变

局部性部分质变(空间)

阶段性部分质变(时间) (3)互相转化:量变必然转化为质变

质变必然转化为新的量变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自我发展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1.肯定和否定

肯定方面—— 肯定事物性质的矛盾方面

否定方面—— 否定事物性质的矛盾方面

肯定活动——肯定方面肯定事物性质的活动 否定活动——否定方面否定事物性质的活动

肯定阶段——肯定方面通过肯定活动使事物

达到的阶段

否定阶段——否定方面通过否定活动使事物

达到的阶段 .辨证否定

(1)辨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合理;好)——延续

他物否定(恶劣;坏)——中断 (2)辨证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

辨证否定的实质——

“扬弃” 3.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1)含义

A.狭义:事物自我发展的高级阶段,是重新肯定阶段。 B.广义:指事物自我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个阶段:①肯定——②否定——③否定之否定

低级阶段——中间阶段——高级阶段 两次否定:辨证否定对肯定的否定

否定之否定对辨证否定的再否定 (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周期性

宁:螺旋式上升

毛泽东:波浪式前进

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

(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与实质

内容: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循环往复,

不断发展 实质:事物的自我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反对肯定一切与否定一切

1、现象与本质

(1)区别与联结(辩证统一)

现象

本质 标志事物表面特征

标志事物根本性质

外在联系

内在联系

多样多变

相对稳定

感官直接感知

思维理解把握

本质的体现

现象的根据

原理

思维要求

◆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划清界限

防止颠倒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分析依存关系

具体分析渗透关系

具体分析转化关

◆每一事物都处于

◆寻找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因果联系的链条之中

预测后果

增强行动自觉性

原理

思维要求

◆因果链条的

◆具体分析

分别对待 复杂性

多样性

必然性

偶然性

联系与发展趋势

联系与发展状态

的确定性

的不确定性 产生于内部本质因素

产生于非„外„

表现为大量偶然性

根据在于必然性

(这一事物的偶然性

不同于另一事物„)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结构

功能 系统要素之间的关联方式

系统对周围事物发生作用的能力 结构决定功能

优化结构

演化中功能不适应改变结构

自然系统 生物进化的例子

社会系统当前改革的例子

(一)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怎样来确定各种规律的共性? 一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来考虑 二是,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来考虑 三是,从偶然和必然的关系来考虑

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1)意识可以反映物质

(2)意识可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3)意识可以调节人的生理活动 人的物质活动(实践活动;生理活动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意识能动性的效果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 意识能动性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

意识能动性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 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来源)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广度和深度)

新课题;新工具;新经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二 、认识的含义、结构、特点和形式

(一)含义——是实践基础上人对事物反映

(二)结构

1.主体

2.客体

3.手段

4.结果

(三)特点

1.反映性

2.选择性

3.重构性

(四)形式

1.感性认识

2.理性认识

三、认识的规律(实践——认识——实践)

(一)由实践到认识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

(1)含义:人通过感官对事物现象的直接反映

能动的

(2)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3)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2.理性认识

(1)含义:人通过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间接反映 (2)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3)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理论——高级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1)互相依存: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2)互相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的成分

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的因素 (3)互相转化:感性认识必然上升为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感性认识

★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培根 4.由实践到认识的条件 (1)搜集材料 (2)整理材料

(二)由认识到实践(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1.由认识到实践的必然性

(1)理性认识的要求——得到检验 (2)实践的要求——需要指导

2.由认识到实践的环节(实践意图——实践计划 ——实践方案——典型试验——实践)

3.由认识到实践的条件(实践条件;群众基础 三)认识的总规律

1.含义:实践——认识——实践,循环往复,

不断发展

2.意义:群众路线

(1)从群众中来——由实践到认识 (2)到群众中去——由认识到实践

1.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

确反映。(主观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性的内容是客观的(本质和规律 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二)真理与谬误

1、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 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二者在一定范围内的区分是绝对的,不能混淆。

2、真理与谬误的联系: ①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 ②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现实意义:

我们要敢于相信真理总会战胜谬误,敢于坚持真理

(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指真理的绝对性。

①任何真理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②人们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2、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

——相对真理指真理的相对性。

①真理是对特定事物的一种正确认识(时间检验) ②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最终指导实践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依存的。

②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的。 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相互转化的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纯粹的主观性不能检验真理(逻辑证明) 2.纯粹的客观性也不能检验真理(客观事物)

3.只有主客观统一的客观实践才能检验主客观统一的真理

★实践检验真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唯一性

2、不确定性: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具有条件性(局限性)

实践总体

抽象真理

具体实践

具体方

(一)含义——客体属性对主体需求(要)的满足关系

(二)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

1.客观性

2.主体性

3.社会历史性

4.多维性

(三)价值评价——主观性

——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价值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项基本要求:

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

(四)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观:是人们对人和事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2、树立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不仅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1.真理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包括人自身),追求和服从真理。

2.价值原则,就是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

二)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

第一,真理原则是侧重于客体性的原则,价值原则是侧重于主体性的原则。

第二,真理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条件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原则。

第三,真理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

(三)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2、价值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

3、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4、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2、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3、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4、现实意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1、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2、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

3、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认识世界。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唯物史观(群众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宿命论(客观唯心主义)

(2)唯意志论(主观唯心主义)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过程。

(1)地理环境

A、含义

B、作用(影响)促进;阻碍

(2)人口因素(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流动)

A、含义

B、作用(影响)促进;阻碍

(3)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决定作用——性质,面貌,发展

2、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过程。

(1)社会心理——感性形式

(2)社会意识形式——理性形式

A、非意识形态(不具有阶级性)

a.自然科学

b.一部分社会科学

c.思维科学

B、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

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思想观念

3、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5、意义: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

(1)概念: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的物质力量。(顺应) (2)构成:(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实体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非实体要素——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科学管理

2、生产关系

(1)概念: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利益关系(经济关系)。 ①广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②狭义:生产和分配(占有、地位和分配) (2)两种基本类型(所有制)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②生产资料私有制——按生产要素分配;其他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辩证关系: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产生、性质、发展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

适应—— 促进;不适应——阻碍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适应——不适应——适应的发展运动过程

3、现实意义:

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按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改革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生、性质、发展

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通过干预社会生活,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适应,促进;不适应,阻碍)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由适应-不适应-适应的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 3、现实意义:

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和思想文化体制改革。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统一性:

社会历史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2、多样性:每个国家或民族有其各自的发展历程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2、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③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合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1、阶级的产生

阶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同时又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 2、阶级的实质:

所谓阶级,就是指一些大的社会集团,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斗争的作用:

①质:推动人类社会形态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更替 ②量:在同一社会形态中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2、阶级斗争的形式:

①经济斗争:被剥削人民为争取现实的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②政治斗争:为了追求被剥削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 ③思想斗争:批判

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1、坚持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人是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2、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

①社会主义的阶级结构:初级阶段有资本主义因素,也有社会主义因素 ②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趋势:是逐渐趋于缓和但阶级斗争还将长期存在 ③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方式:不再是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而变成少数的敌对分子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对抗

三、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制度更替过程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社会革命的实质: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 1、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极大的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主动性

四、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平时期 1、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②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2、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①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②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③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双重性

1、科学技术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

2、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也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①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

②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

3、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全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局限性

1、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要受到人民群众自身精神条件的限制

3、要受到统治阶级、剥削阶级有意志的压迫。

(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①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③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④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个人——历史人物(历史名人)

——历史杰出人物——政治领袖

——无产阶级政治领袖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㈠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形成

⑴生产集中——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其结果是大企业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⑵资本集中 ——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

⑶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

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在竞争中除了加强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外,还必须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 2.垄断的形成

⑴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⑵垄断产生的原因

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激烈的竞争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⑶垄断组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垄断组织的形式:

短期价格协定

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等。

垄断组织的本质: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㈡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

1.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2.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而且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㈢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1.金融资本及其形成

⑴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⑵金融资本的形成: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

2.金融寡头及其对国家的控制

⑴金融寡头——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⑵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通过“参与制”实现对经济领域中的统治。

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对国家的控制。

通过掌握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实现对国家内政外交的左右。 ㈣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⑴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⑵垄断利润来自剩余价值

A.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B.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C.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

D.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2.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⑴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 ⑵垄断价格的形式

垄断高价——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垄断低价——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时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

⑶垄断价格并未否定价值规律

垄断价格造成的后果

抑制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

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它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全社会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价值总额。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

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

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①宏观调节——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

②微观规制——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类型:

反托拉斯法

公共事业规制

社会经济规制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加快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

㈡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1.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

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

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2.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的输出。

3.资本输出的类型

⑴私人资本输出: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各种对外证券投资;私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对外贷款;私人在国外的房地产投资和存款;私人对外开展商品和服务贸易等。

⑵国家资本输出:政府及其所属的金融机构的对外贷款;政府的对外援助,包括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向国际机构的投资;政府在国外的资产等

4.资本输出的目的和实质

私人资本输出的目的: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或利息;加强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经济。

国家资本输出的目的: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为维护世界资本主义制度服务。

资本输出的实质:攫取巨大利益和扩大垄断实力。 5.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作用

⑴对于资本输出国的作用

资本输出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加速了资本积累,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

资本输出带动和扩大了商品输出,巩固和扩大了垄断资本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大大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

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垄断优势地位。

⑵对于资本输入国的作用

积极作用:①吸收外资;②引进技术和管理;③优化了产业结构;④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⑤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

不利影响:①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以及环境污染、能源和资源消耗的代价;②产业调整和布局有可能受制于外资的投资战略;③外来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增加,冲击本国的民族工业,并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控制权;④债务负担加重,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⑤对国际资本的依赖性增强,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等。

6.国际垄断同盟 ——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议建立起国际垄断资本的联盟,以便在世界范围形成垄断,并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⑴国际垄断同盟的早期形式——国际卡特尔

若干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或经营某种产品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国际卡特尔协议,垄断和瓜分这种产品的世界市场,规定垄断价格,谋求垄断利润。

⑵国际垄断同盟的当代形式——以跨国公司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为主。

①跨国公司——对外进行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进行跨国的或者说国际间的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由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出面缔结协定所组成的国际经济集团。 7.国际经济调节机构

国际经济协调的具体形式:各种国际经济组织、国际经济协议、地区性的经济组织和集团等。

二战以来的国际性协调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世界贸易组织

8.一分为二地看待资本国际垄断及其调节机构

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国际经济领域的矛盾和危机。

从根本上说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他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

㈢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1.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2、帝国主义及其实质

(1)含义 ①泛指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倾向。具有这种倾向的国家称为帝国主义国家。②特指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在其1902年出版的《帝国主义》和德国经济学家希法亭在其1910年出版的《金融资本》等著作中试图系统阐述自己关于帝国主义的观点。列宁在1917年出版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 :“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2)帝国主义的实质

——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从殖民地掠夺的巨额财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积累、发展和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成为它们维持其垄断统治和经济实力的源泉。

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世界大战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或重新瓜分世界。

用新殖民主义政策代替旧殖民主义政策,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一)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生产的全球化——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

水平分工——以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它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贸易的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

3.金融的全球化

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

与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相联系,基金市场迅速成长。

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

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标志: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㈡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发展。

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㈢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1.积极效应: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2.消极后果:制约甚至破坏全球生产力的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世界各国面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所带来的潜在危险。

3.在经济全球化中扬长避短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1.个体资本所有制——所有权与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自身,雇佣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直接支配和监督下,使用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为资本家无偿地生产剩余价值。

2.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是一种私人资本家联合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特点:资本占有主体多元化,资本的使用具有整体性,生产资料的经济上的所有权与法律上的所有权发生分离。整个股份资本由职业经理人直接管理和控制,作为资本所有者的股东凭股票以股息的形式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 .二战后资本所有制的新形式

⑴国家资本所有制——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

特点:国家拥有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国有企业的重要职能是推行政府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

⑵法人资本所有制——法人股东化的产物。

特点:各类法人取代个人或家族股东成为企业的主要出资人,企业的股票高度集中于少数法人股东之手,法人股东凭借手中集中化的控股权干预甚至直接参与公司治理,监督和制约管理阶层的经营行为,使公司资本的所有权与控制权重新趋于合一。

形式: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

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

性质: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1.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的变化

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生产工具使用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劳动对资本的隶属由形式上的隶属变成实质上的隶属。

2.缓和劳资关系的新制度

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社会福利制度。

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

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1.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2.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

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

经济危机的阶段性差别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明显。

㈤政治制度的变化

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㈠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1.新变化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2.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意义也是不可取的。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废除人身依附关系,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追求价值和剩余价值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在历史上曾经具有进步性。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㈠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灭亡的根本原因

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⑵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2.资本积累是推动资本主义灭亡的物质条件

第一,资本的不断积累使社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大规模的生产本身必然会冲破私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

第二,资本的不断积累必然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这在客观上势必导致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中,使资本的社会化占有成为可能;

第三,资本的不断积累使对生产过程的管理社会化了,相应地派生出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管理机构,而这些都弱化甚至排斥私人资本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灭亡的社会条件

资本社会化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

4.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培育出无产阶级这个否定自身的力量。

无产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代表者,是真正的革命阶级。

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必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彻底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

㈡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

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于两个途径:

(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小生产者在激烈竞争发生两极分化:

经营兴旺的作坊主成为早期工业资本家,原来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

多数作坊主在竞争中衰落破产,同其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佣工人。 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商人或高利贷者侵入手工业领域成为工业资本家,作坊主丧失独立生产者身份,连同其帮工和学徒成了商人或高利贷者的雇佣工人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1.资本原始积累的缘由

资本原始积累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资本主义的自然生长的速度不能适应这样的需要,只能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靠资本的原始积累来实现。

2.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

3.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

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7世纪中期和18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进而在资产阶级政权的帮助下,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分为简单的商品经济和发达的商品经济。

3、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1)社会分工的出现

社会分工——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社会分工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1)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而是通过交换用来满足别人的、社会的需要。

物品的使用价值——物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3)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

对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自然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前提);价值(社会性)寓于使用价值之中(本质要素)。

(4)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

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5)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三者的关系:

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

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形成商品的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统一:它们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对立:

具体劳动: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劳动的社会属性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商品的价值量及其决定

(1)商品的价值量——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抽象劳动量(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I)

(3)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 公式: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率)成反比 (4)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自然条件等。

(5)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⑴价值规律的含义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价值量——价值)

⑵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机制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竞争机制

供求机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Ⅱ:社会分配给商品的劳动时间 ⑶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资源配置)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竞争)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⑷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资源配置有一定盲目性。(市场失灵)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

(1)简单的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价值的被表现物

等价形式——价值的表现物(等价物)

2.货币及其职能

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⑴价值尺度:货币充当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尺度。 ⑵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W ──

G ── W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4)支付手段:货币在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5)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内的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3.货币的作用

⑴货币与商品的两极对立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转化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⑵货币的优势和局限

优势:货币的出现,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局限:货币的出现并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扩大和加深了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关系

(1)私人劳动——由私有制决定的具有私人性质的商品生产劳动。

(2)社会劳动——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属于社会总劳动一部分的具有社会性质的商品生产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同一商品生产劳动的两面。

没有私人劳动就没有社会劳动,社会劳动是各私人劳动之总和。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统一只能在完成商品交换之后。

2.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主要表现是: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资本主义阶段——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为: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

1、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交换中的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最终导致货币的产生;

3、私有制商品经济的 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交换的完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莫定了基础。

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优秀成果

——认识到了商品的二因素,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 ——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量。 缺陷

——不能回答什么劳动创造价值; ——不能明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 ——不理解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如何决定的

⑵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

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

劳动二重性理论不仅克服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缺陷,使其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而且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2.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我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应当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所创价值远远高于简单劳动。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价值分配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

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

2、劳动者一无所有

3、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成因

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标志。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⑴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⑵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2.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

商品流通公式:W—G—W

资本运动公式:G—W—G′

G′— G =ΔG =M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㈠所有制和所有权

1.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

生产资料的拥有者成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的支配者,而劳动力的拥有者则成为被统治、被支配的对象。

2.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即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权的排他性功能:排他护权、垄断得利、转让分享。

3.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

(1)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

(2)所有权维护和巩固着所有制,所有权更好地实现了所有制。

㈡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1.私有制的历史类型

⑴奴隶社会私有制:以奴隶主对奴隶的完全人身占有为基础。

⑵封建社会私有制:以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为条件。

⑶资本主义私有制:基于劳动者的完全人身自由的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2、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㈠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⑴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⑵价值增殖过程——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 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 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

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⑴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⑵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

必要劳动=劳动力价值=可变资本价值

剩余劳动=剩余价值

⑵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

㈡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用延长劳动日和增加劳动强度来提高剩余价值率,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是资本家常用的方法。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依赖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相当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单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其客观后果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导致劳动力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最终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生产

(1)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

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

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所谓“无人工厂”。

(2)实质:A.包括机器人在内的所有自动化设备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B.这些自动化设备只能转移而不能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C.由于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只能从“总体工人”的劳动、特别是其中的脑力劳动寻找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根源。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1.资本积累的本质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只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

简单再生产的实质: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将其中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3)资本积累的本质——资本家不断地利用剩余价值扩大资本规模,进而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资本积累必然加剧两极分化

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无产阶级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

3.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根源

⑴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c :v )。

资本技术构成——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比——c :v

⑵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一般趋势。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可变资本相对量减少。

相对过剩人口——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4.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资本积累构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

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

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㈣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个别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⑴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 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形式的运动。

⑵资本周转

——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关键因素:

资本周转的时间。

生产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固定资本

——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价值

分多次转移到产品上去的生产资料。 流动资本

——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价值

一次性转移到产品上去的生产资料。 2.社会总产品的再生产 社会总产品

——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

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⑵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及要求

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际生产过程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

实现社会总产品的客观要求:

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保证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更要保证扩大再生产的实现。

消费资料的生产则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

.平均利润率规律

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之间

的比率。

平均利润率——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同社会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

平均利润——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

平均利润率规律——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利润率平均化,各经营职能部门按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原则分割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的分配(分割)

(1)产 业 资 本——产业利润(利润) (2)商 业 资 本——商业利润 (3)借 贷 资 本——借贷利息 (4)银 行 资 本——银行利润 (5)土地所有权——地租

(6)股

权——股息

㈥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第一,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第三,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四,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生产关系中的集中体现

(1)生产资料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生产过程中人们高度社会分工与合作同资本追求私利的管理的矛盾

(3)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与少数资本家在占有财富上两极分化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具体体现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发展,这一矛盾就越尖锐,这一矛盾发展的最终趋势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否定。

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生产过剩

不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满足了社会需求还过剩,而是劳动群众由于购买力下降不能买回自己所需要的生活消费品。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经济危机首先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为: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马克思)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表现。

资本的增殖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和终点,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必然经历萧条、复苏、繁荣、危机(衰退)的动荡。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㈠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

⑴政治统治的职能: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职能的根本目的。

⑵社会管理的职能:运用各种权力和资源对社会公共生活和各项公共事业进行管理,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

公共管理职能服务于政治统治职能。

2.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职能——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保卫本国领土和主权完整;抵御外来侵略;向外扩张甚至发动侵略战争。

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的职能,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为根本内容的,都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

3.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 ——剥削阶级对人民群众进行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

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

⑴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在不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安全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给民众以平等自由的民主权利。

⑵资本主义的法制

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坚持的基本原则主要是:

私有制原则。

“主权在民”的原则。

分权与制衡原则。

人权原则。

2.资本主义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权制衡。

国家政权的意向和行使常常是各种不同利益集团政治合力的结果。

3.资本主义的选举制度——资产阶级制定某种原则和程序、通过竞选产生议会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治机制。

竞选制度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重要形式。

选举制度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4.资本主义的政党制度

(1)政党——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为了达到一定政治目的而建立的政治组织。

(2)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的作用:

代表资产阶级执掌政权,对政府施加政治影响,控制议会;

制定和推行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方针、政策;

操纵选举;

控制群众团体和舆论宣传等

3)政党制度的类型:两党制——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争夺执政地位,交替组织政府,轮流执掌政权的政党制度。多党制——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以上的政党轮流或联合执政的政党制度。

5.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 促进新旧生产方式更替和生产力发展。 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经验。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局限性: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的、资产阶级精英统治的民主;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6.必须认清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

对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那些表现人类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因素应该加以继承和借鉴。

对于体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的部分不能直接拿过来。

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观念的总和。

资产阶级的思想理论和观念,是资产阶级在长期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些思想理论和观念后来成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之后由统治阶级在以往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和观念的基础上自觉地建立起来的。 1.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分析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的。

“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列宁)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走向没落。

3.对待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态度

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正确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的思想理论和观念,应该认真学习、参考借鉴。

对于体现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偏狭自私的人生价值观等应坚决批判否定

第13篇:说课件稿

说 课 件 稿 费金香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件的内容是pep教材三上英语unit6 Happy birthday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件:

一、导入;

二、教法学法;

三、检测;

四、总结;

五、板书设计

一、说导入

导入在一节课开头起着决定性作用,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这个环节当中,我先与学生做一系列的热身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然后播放flash 视频动画---happy birthday to you, 通过听歌曲happy birthday to you及观看视频,让学生感知如何向他人祝贺生日,感受过生日的氛围,调动其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复习了旧知:向他人祝贺生日用语及询问某物有多少的句型。

二、说教法、学法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教法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应该在学法中体现,这样才达到教与学培养能力的目的。鉴于所学单词及句型特点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听、看、说、猜、玩等方法来学习本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多表扬、勤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积极性,在知识上均有所提高。 引入新知一开始,我利用动物园要召开动物大会,小动物们来多少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功导入新知one—five的听说、认读及书写的学习。在学习1—5的英文表达时,我通过播放单词语音,出示单词卡片,带读,学生小组开火车读,同桌互读,集体读、学唱歌谣等方式进行操练,更好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三、说检测

练习检测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在本节课的检测环节中,我设置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课堂评价,包括两个闯关游戏;二是拓展延伸,包括三个不同梯度的练习:read and match;Ican do;read and choose.通过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达到创新应用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适时做出调整,也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便于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感情关系。

四、说总结

总结,是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对本节所学知识的再现。在本节课的总结中,我把本节课的内容制成调查表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收获和疑惑,并请1-2名同学到板前扮演小老师进行总结,这样,既让学生学会了梳理知识,也锻炼了表达能力。

五、说板书

板书是对本课重点知识的高度概括和呈现,我对本节的板书设计以直观、清晰的形式交代给学生,让学生一目了然。数字与英文表达上下对齐,颜色鲜明,给学生感官以强烈的、多方面的刺激,强化了直观形象,由此产生了积极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操练过程中也可以借助板书利用卡片进行变式训练。

以上是我的说课件内容,请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第14篇:说课课件

本书是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根据教育部最新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认真总结高职高专数学交给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高等数学》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通信、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及信息管理等学科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好这一门课程对后续课程是必不可少的。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基本原则上,,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注意讲清概念,减少理论证明,注重学生基本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基本概念的讲解,注重实例引入并进行必要的数学分析,在定积分的性质讨论中注重对图形分析,并做简单的解释,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从”服务专业,兼顾数学体系“的角度考虑,本书特别注意讲解解题的思路及解题方法,做到难易适当,深入浅出、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及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技术学院工科各专业高等数学教材,也可供经济管理类专业选用,还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高等数学知识更新教材。

本书共分为八章,整体架构合理,语言精练,精心选择教学素材。主要内容包括:函数与极限、导数、中值定理、不定积分、定积分、多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无穷级数

辩论赛技巧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

第15篇:马说学案

栾川一高附中初二语文学科诱思探究导学提纲(2课) 《我的母亲》学案

主编人:姚东旭审核人:初二语文备课组使用日期:20

13、

3、14

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理解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 3.从文中获得有益的人生体验和启迪。

第一课时

一、认识作者: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xīnɡ),字希疆,后改名为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一生获35个博士头衔。

二、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中年(40岁)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选自《胡适自传》。

三、疏通字词(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文绉绉():佃()户: 轻薄:仁慈:质问: 管束:广漠:宽恕: 穈()庶()祖母翳()

四、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

2、写了母亲几个方面的事(概括)?

五、研讨分析课文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讨论:童年是美好的,作者的童年如何呢?与后文有怎样的关系呢?

2、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3、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

4、作者受到了母亲的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小结:

全文毫无夸饰之辞,直白,坦诚,仿佛与知心朋友话往事,拉家常,听凭心泉自然流淌。体现出了谦谦君子风度。

文风,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而这一点正是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课时(课后习题)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儿...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如果..我学得了„„如果..我能„„

名句积累:

1、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黎巴嫩)

2、世界上其他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

3、年轻的心总是装载着太多的事情,事业、爱情、理想,而父母永远只是静静的藏在一个角落里。一个声音总是再说:现在还早,等我实现了这个再去对父母尽孝也不迟。只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可得见者,亲也”,我们有太多的抱负要去施展,而不知不觉间曾经是我们避风港的父母却已经老了,缓慢却不可逆转。

第16篇:《马说》说课稿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下面是小编我为您准备的“《马说》说课稿”3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马说》说课稿一

各位评委、老师们:

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文中充溢着愤懑之情和潦倒之意。教材入选此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古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下面我将针对本课按照确定目标、落实目标和检测目标进行说课。

(一)相关课标摘引: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课标相关内容解读: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关键是诵读、积累和体会,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诵读中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在积累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中的关键词解读如下: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其中“正确的”可以分解为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准重音,读准语调等;“流利的”朗读,可以分解为读的连贯,不指读,不词化,读出一定的速度;“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分解为读出心理的变化,读出态度的变化,读出心情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都落实在语气上,即读准语气。

“理解基本内容”可以分解为知道文章大意,对于常用的文言词语,关键的句子能准确的说出其现代汉语意。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可分解为: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做出思考,表述感受。

《马说》说课稿二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马说》就是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选拔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无一字谈到人才。作者将人才比做“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与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因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我安排了两个课时。

二、教学目标

能准确通畅地朗诵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文言文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基于学生本身的年龄及知识结构,所以要求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理清课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和理解作品寓意。(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和单元主题,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确定为理解本文所寓含的深刻道理)讨论对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争做“千里马”。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教法学法

教法: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列举历史上和马有关故事。(田忌赛马,关羽和赤兔,刘备与的卢)

2、诵读(学生齐读——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男女同学各一名翻译文章大意)

3、了解寓意,深入探究。文章思路是什么?例如第一段写什么,,表达了做什么什么情感;第二段写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板书)

4、大家用讨论的方式谈谈韩愈的观点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意义,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马说》说课稿三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5、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6、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研读探究: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五)拓展延伸

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第17篇:《马说》读后感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说》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马说》读后感【1】

最近几天,我背了《马说》一文。

《马说》是韩愈写的。大家肯定知道韩愈很育才。可是,在那时,韩愈怀才不遇,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

韩愈的坎坷遭遇正式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另一用意是惋惜的表白心迹,并与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这篇文章巧妙的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韩愈本人比做千里马;将中用韩愈的人比作伯乐。

我觉得,最能体现韩愈怀才不遇,也最带有讽刺意义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意思是: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它的内含意义是:我韩愈,虽然有许多才华,许多智慧,但不给我一个机会,不给我一个展现才华的舞台,我有再多的智慧也展现不出来。想要和平常的人一样还办不到,怎么可以要求我能够为你解除忧愁呢!

我突然由韩愈想到了一位同样是怀才不遇的另类奇才——东方朔。他是汉武帝身边的一位弄臣,十分搞笑,他曾说过“我为什么不哭呢?躺着的是尸体,立着的是坟墓,我来到一片墓地里,怎么能不不哭呢?”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东方朔是一位“相声演员”。但真实的东方朔却不是这样的。真实的东方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他写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他在文章里也曾写道“我怀才不遇,我那样做是为了亲近汉武帝。”

由韩愈的这个文章,我突然觉得引申到现在正合适。现在这篇文章的意思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每人都有各自的特长,要根据他人的特长来使用。就像《马说》中所说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样。

哎,伯乐不常有啊!即使有,也是那么一点点,很难碰上啊!悲哀!悲哀!地球人的悲哀!

《马说》读后感【2】

伯乐相马的故事古已有之,而被人们广为传赞,而韩愈却借千里马不被发现的悲惨遭遇鸣不平之音。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不饱,力气不充足,不能跑出千里的路程。在我看来,千里马,之所以叫做千里马,因为其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其千里之行。虽说食不饱,力不足,但若竭尽所能,必定能显示其与常马的不同之处。

古语云:“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千里马与常马必然会有巨大的差别。在仅有的资源和基础上,跑出与常马相同或比常马更远的行程。才能显示出其步骤不凡,日行千里的与众不同。若是如此,还会有人感叹道:“天下无马吗”?

在当今的社会里,人才济济,才人辈出,不由生疑,为何唯独千里马似的人不在其列呢?答案是坚持!是争取!千里马们是否为自己的命运争取机会?是否毛遂自荐的推荐过自己?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他们为了证明自己所谓的“志存高远”,就时不时的无病呻吟,郁郁寡欢,安于现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匹千里马,自己有能力去做。只得整天怨天尤人,就会在自己的马棚中说几句“谁主沉浮”之类的话。

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怨“食马者不识其能千里之食也”千里马不懂得如何去利用现在的仅有的资源去展现自己的才能,却是早早的放弃,只知一味的等待伯乐去找自己,这谈何容易呀!我想当伯乐找到了你,你也成了常马了吧!这也只能算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罢了。

在这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中,要想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抓住机遇,利用好身边的一切对我们有利的资源充分的展现自己的千里之能。只有这样抓住一切机会,振奋起来,发掘自身潜能,让自己这匹千里马不会埋没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之中。

《马说》读后感【3】

看完了《马说》,突然发现,我与作者韩愈有着不同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而我的观点则是“世上伯乐与千里马同在。”读完《马说》,我不禁有许多疑问。

为什么韩愈会怀才不遇而写文章呢?而为什么他在被拒绝的同时只选择写文章呢?他为什么不再努力试试呢?就算统治者们不识人才,他不可以做出点什么事而让他们刮目相看呢?

许多许多的疑问在我的脑海中产生,《马说》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可是他这样光抱怨又有什么用呢?我想,当时如果是我,或许我会一次次的毛遂自荐,不放弃,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我的才华的,也或许我会在被拒绝之后,再次奋发努力,做出点成绩出来,让他们知道当时他们的决定是个错误,再让他们请我做官,那样,不是比写文章来诉说更实际么?但是韩愈两样都没有做。

我认为“伯乐”与“千里马”并没有先后之分,有的只是身份上的差别,“伯乐”是发现千里马的,而千里马则是被发现的,当千里马没有被伯乐识用时,应该先反省自己,然后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不足的地方,更加完善自己,再努力学习,让自己的名气大增,在没有那些统治者的帮助下,自己应该做些自己能做的事,就算不被他们所发现,所任用,也可以做出一番事业的,到头来,你的所做与所为就会被人民所广为传颂,那样,你的名气不就大了么?名气大了就自然会传到统治者的耳里,那到时,统治者就会自己来找你的,到那时候,你还愁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伯乐与千里马都常有。“千里马”太多,而怎样才能让你脱颖而出呢?那最根本的就是好好学习,做出一番小成绩,再让“伯乐”来发现你,那时,就不愁该怎样施展才华了。

第18篇:马云说

马云:带着仇恨竞争一定失败

马云 中国企业家 2010-12-21 16:01:30 评论(2)条 随时随地看新闻

核心提示:真正做企业是没有仇人的,心中无敌,无敌天下,你眼睛中全是敌人,外面全是敌人。你竞争的时候不要带仇恨,带仇恨一定失败。

编者按:2010 年12月18日,云锋基金江苏论坛召开,基金发起人马云、虞锋、史玉柱、刘永好等商界大佬现场与数百名企业家交流如何做企业,反思总结自己做企业的经验和教训。马云说他不断问自己:为什么要办企业?凭什么能做企业?怎么能做好?做舒服的企业比做大做强更重要,善待员工带来的回报远超过想象。

马云说,不要抱怨没有机会,机会永远存在,每5年到10年就有伟大杰出的公司出来。“也不要抱怨竞争,竞争时候不要带着仇恨,带着仇恨一定失败。更不要抱怨经济形势,伟大的企业都是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诞生的。”

以下是马云的闭幕式演讲:

在路上,越走越孤独,因为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企业做得越大,时间越长,你其实越寂寞,难得我们这些人是同道之人,我们互相分享一些经验和看法。

有一些企业家喜欢爬山,有一些企业家喜欢穿越沙漠,他们为了体验极端。每个人观点不一样,我每天在爬山,我每天在过沙漠,我要去旅游,我希望搞一个腐败一点、舒服一点的旅游,因为我太累了。所有办企业的人都要回忆起自己当初为什么办企业,就像人到一定程度结婚以后不断的要回忆一下初恋的感觉,爱的第一个男朋友是最好的,但是走着走着我们变了。我们要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办这个企业?凭什么我们可以办好这个企业,如何才能办好,什么时候办,谁来干?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你走起来会踏实很多。 不断问自己为什么要办企业

我们为什么要办这个企业?有一些人说我为了挣钱,阿里巴巴走到今天为止,我自己觉得,不是第一天就设计好的,今天阿里巴巴的所有的管理团队包括我在内,比十年以前的我,能力上面好很多,但是我同样再走一遍一定走不到今天,即使就是把淘宝,阿里巴巴所有的网站关掉,同样的人再做一次也做不好,时机失去了。很多人说马云你们把好的机会都拿完了,我们没有机会,但是机会永远存在,每10年,每5年肯定有伟大杰出的公司出来,每一年都有新的希望出来,这是我们的行业,但是你要搞清楚你为什么办这个企业? 第一,凭什么你能?有人说我有这个资源,我有那个资源,我能办好,其实未必。有人跟我说娶一个女孩子,跟他讲,我什么都没有,我只是比别人更爱你,这是空话,做企业不是想做好就可以。要问为什么可以,为什么我能。

新浪一开始没有这些资源及阿里巴巴从来没有做过这些商业,淘宝网在做零售上面没有经验,但是为什么有经验,有资本的,有钱的,有资源的输给没有钱、没有资源、没有经验的,这个大家思考一下,我今天没有答案,我只是谈我的看法。

第二,如何去做? 前几年,我讲那个奥巴马说:Yes,We Can!是的,我可以。但是美国经济并没有做起来,他忘了回答,How We Can?我们到底怎么做起来,怎么做这个企业,如何做是最关键的。

很多人看到的是今天成功的史玉柱,今天成功的虞锋,今天成功的沈国军。但是我希望大家看到十年前的沈国军,倒下去的史玉柱,他们当时做了哪些决定和想法。今天的我们不值得大家学习,而前面十年走过艰难的过程,犯过错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所有人反思和学习和思考。

我不觉得今天的阿里巴巴是今天做的。是十年以前的理想,十年的努力做到今天,我们今天不是做今天的企业,做企业要为十年以后做的,你对十年以后中国经济的判断,世界经济的判断,这个行业的判断,今天开始按照这个方向,不断的改变自己去适应它。

还有什么时候去做?在十年过程中,谁来做是非常之关键。一个好的项目,交给一个好的人做得非常好,一个好的项目交给一个错误的人做得悲痛,你还不知道为什么最后输了。这些问题希望大家思考。

做舒服的企业比做强做大更重要 很多人在问,我们企业怎么做强做大,怎么做得更有钱?我认为中国这个文化诞生非常大的企业很难。

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做强?为什么要做大?我认为企业要做好做舒服了,做舒服的企业,做好的企业比什么都重要。什么是好的企业,好的企业就是客户满意,员工幸福,股东觉得很放心,这样的企业我觉得才是真正好的企业。其实我们觉得做大有大的难受。养公司跟养儿子没有什么区别,不是多生几个儿子就会发财,一个糟儿子把你两个好儿子所有的资产浪费得一塌糊涂,所以我希望大家不一定要做大。

小企业经常说,老板大了,很多人会帮你做的,大了以后你不用干了,我发现企业越大,我越累,孩子越大,担心越多。你既然在路上就不要后悔,选择了就去做,这是你在体验做企业的过程中,在路上一定有的经历。

我为什么喜欢和小企业在一起?因为在他们眼中看到希望,期待和梦想,而大企业我们看到的是KPI,看到的是竞争,看到IPO,看到上市,资本和股东,再大的企业回到当时的梦想,回到实实在在的你,回到当时你为什么为客户做,当时你的想法是什么。你选择了企业你就不要后悔,要不断的做好客户、员工和股东的工作。我想,做企业,做小有小的乐趣,我在日本走过一些小店,这个小店门口贴了一个牌子本店已经成立今天是147周年的纪念日,我很好奇的一看,两对老夫妻,一个女孩子说,这是我们做糕点生意的,147年以来我们只做糕点,从他讲的过程中看到无比的幸福。

另外一个故事。几年以前,星巴克的创始人,CEO霍华德·舒尔茨和我讲一个故事,真实的故事,我觉得我们很多人去思考这个问题,去看看这个故事,挺有意思。他说到伦敦去出差,走过伦敦的牛津大街,这里是寸金之地,这里有一个很小的门脸,卖奶酪,卖奶酪跟卖盐一样,很辛苦,不赚钱,看到一个老头穿的很干净卖奶酪,他走进去问一个问题,说这条街的房租这么贵,你赚的钱能够付得起这个房租吗?老头说,买10英镑的奶酪告诉你。他买了之后,他说,你说到底付不付得起房租?老头说,年轻人,你过来,把头伸出去看看,这条街上的大部分的房子是我们家的。我们家世世代代以卖奶酪为生,卖奶酪不知道干什么,把这个钱买一个店面,今天卖成这个样子。我今天就喜欢做奶酪,我儿子还在做奶酪,我们祖祖辈辈觉得这是一个幸福的行业。

企业做幸福了,你永远舒服,不要去跟人家比,谁大,谁强,做快乐,做幸福,做愉快,我觉得这样的才会真正的舒服,我一直认为,我们到这个世界来不是来做事业的,我们到这个世界赖是体验生活的,是体验做人的愉快。每个人就3万多天,在座的人和我们一样,每天过完之后,打一个叉,就越来越少好好过日子,不要老想做大做强,舒服就好。 善待员工,带来的回报远超过想象

我觉得管理一个企业最好的是通过文化,制度是去补充,弥补文化。一个优秀的国家和优秀的企业必须有文化来做。大家一直认为,美国的强盛是因为美国有很好的制度,但是大家想想,美国的强盛离不开他的基督教文化,他是有文化有宗教信仰,整个法制是基于完善和补充整个基督教体系。

假如你没有一个很强大的文化体系,东拼一些,西拼一些,拿一些国外的法律制度未必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不是政治家,我们当不了政治家,我们现在企业家讲着讲着就讲成政治,好像比国家主席还大。我们都是企业,我们可以通过企业的手段,可以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去完善这个国家,去完善人类的商业发展。我觉得今天我们没有办法,也做不了一个城市的文化,但是我们可以做好自己公司的文化。文化,无非就是什么是你的使命,为什么做?怎么做,价值观体系,以及 KPI,还有考核,文化一定是考核出来的,文化不是贴在墙上,有一个企业说,我们文化做得很好,4本杂志,5个会办报,那个是宣传,没有用。我希望大家记住,最后影响你公司是否可持续发展,你员工是否幸福,客户是否满意,是因为你是否有优秀强大的文化,制度是来弥补发展这样的文化。

我又要讲一个我讲了很多年的故事,这个故事影响了我,影响了我们的企业。1989年以前,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回来问,我们如何能够做到这样?这个故事就是说,丰田是如何打败美国汽车的?大家有说战略重要,有说设计重要,但是有一个故事说明问题。说在美国芝加哥,有一天晚上,下了大雨,有一个司机开了一辆车,刮雨器坏了,这个时候雨中来一个老人,这个人跑到车上把这个刮雨器修好。问他是谁?他说我是丰田公司的汽车的工人,我看到我公司的产品受到伤害,我有责任把这个修好。制度上不会让你去看到坏车就修理,是文化,让他做到这一点,我希望大家,假如你拥有这样的员工的时候,你一定能够成功,而这样的员工是因为你有这样心态对待你的员工,照顾好你的员工,你才有这样的文化和这样的员工。

我也告诉大家,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企业也一定一样。绝大多数的企业认为机器比人贵,很多人买机器的时候讨价还价。我们聘请员工的时候,我们没有想过给员工带来好的条件,你没有这样想的话在二十一世纪一定活不好。今天以人为本的时代,互联网时代,信息时代,数据时代,一定是人的创造力的时代。善待你的员工,投资在你的员工身上,他们给你带来的回报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什么是人才,人才可以培养出来。什么是养?就是给他失败的机会,给他成功的机会。你要看着,不能让他伤筋动骨,不能让他一辈子喘不过气来。

我感谢我自己的这个时代,感谢自己所受的训练和教育。有人说中国的体制,培养不出像史玉柱、马云这样的人,我恰好是中国造,中国体制出来的。你永远会找到一些借口,成功的人永远在找方向。去年有一个同事跟我说,我忙死了,事情太多,每天忙的晕头转向。好,给他再加两件工作。因为你不懂得优先级,你不懂得什么该做什么应该做,怎么授权于人,你不给他这样的训练,你不会成功的。要有一种好的方法去训练他们,培养他们,给他们机会。

也有人说,公司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有一个企业的人跟我交流说,十年以前,我一年能够赚几十万,一年我能赚几千万,公司越大我越没有幸福感,我觉得我现在越来越幸福感,我的幸福感来自哪里?来自十年以前,我看到这个小伙子,小姑娘,他们进入我们公司,今天居然变成这么能干,这么能够面对现实,他们的成长才是我的幸福感来源,你会发现有了他们,阿里巴巴会更好,有了马云,阿里巴巴会走下坡路,因为我的年龄到了。

每年,我跟我的各部门领导者,都要问自己这个问题,你聘请了谁?你开除了谁?你提拔了谁,警告了谁?这四个事情你做没做?你没有做你一定不是好领导,你不懂得如何培训别人,公司里面只有各种各样的人,这才是丰富多彩的。企业就是一个生态链,企业就是一个野生动物园,我很高兴我们公司像野生动物园,各种各样人都有,在各种人当中你怎么去发现他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你听见一个人,你问领导者,你下面人怎么样?他说,这个下面的人都是混蛋,不是我招的,我说他们是混蛋,我希望你把他们培养的不混蛋,第二年如果他们更混蛋,一定是你不对,你更混蛋。我们要问这个问题,你们为谁做了什么? 竞争的时候不要带仇恨,带仇恨一定失败

企业现在最多的是竞争,包括在我们这儿也有很多报怨。阿里巴巴、淘宝建了两个市场,很多人杀价,很多人天天杀价,我出5千万,他出4千万,这是最愚蠢的商战,我教一个傻子也会干,这不是企业家。比价算什么英雄? 竞争最高的境界是什么?竞争是一种乐趣,这是让对手很痛苦,你很快乐,如果你也痛苦,这是走错了,你痛苦他开心,你肯定走错了。竞争的乐趣,两个企业竞争,就像下棋一样,你输了,我们再来过,两个棋手不能打架,现在是很恨,你胜了,我弄死你,真正做企业是没有仇人的,心中无敌,无敌天下,你眼睛中全是敌人,外面全是敌人。什么是企业的生态作战,生态里面非洲的狮子吃羊不是因为恨羊,是因为我就是要吃羊,因为可以让我生存。你竞争的时候不要带仇恨,带仇恨一定失败。

不要抱怨经济形势

最后,我们很多人一定要听经济形势。什么CPI涨了,物价原料涨多少了,央行要加息了,我们的企业不要关心这些事情,永远不要关心总理关心的事情,经济形势好,你未必好,经济形势不好你未必不好,伟大的企业都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诞生出来。 不要埋怨形势,有的人在报怨形势,有人就在努力。我开始做互联网的时候,三个月以后就出现互联网的风暴,大家都觉得不好,有时候形势不好,对你更有机会。所以,不管你企业多大,改变自己,适应这个无论好和坏的近来形势。我记得金融风暴刚开始的时候,我参加中国企业家的会,在报纸上看到,北京公园里面有一野鸭被冻在湖上,大家救这个鸭,这是救不好的,为什么?那个公园里面,鸭都是野鸭,那个是家鸭,冬天到了,野鸭都飞了,你还在那里,是笨的。你必须学会飞。

我们做企业要永远保持乐观的精神。我想在路上的人一定是辛苦的,在路上的人没有必要你杀我杀,互相鼓励,互相分享,更加透明一点,更加开放一点,我们的企业会做得更好。

第19篇:23.《马说》

23、马说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

2 理解中心思想。

3 理解文章写作手法。

(二) 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 情感目标

1 使学生认识到赏识人才者对人才发展的重要性。

2 避免“食马者”的无知狂妄,学习伯乐赏识他人的胸襟和智慧。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 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及重点虚词的用法,准确翻译文章(直译)。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感知,再加上教师的讲解

2 难点:理解文章所揭露的社会弊端,并从中得到启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 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 掌握重点词语,准确直译文章并背诵。

3 理解文章主旨。

(二)解题,简介作家作品情况。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文人志士借“说”表达对事对物的感想,往往运用托物寓意(借物喻人)手法,说明一种道理,宣泄心中郁闷。

“马说”就是“说说有关马的问题”。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

《马说》大约作于中唐时期的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深深慨叹“伯乐不常有”

(三)整体感知

1 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正音。

2 学生先分组逐段对照课后注释质疑讨论并翻译课文。

3 教师逐段提供重点词语及复杂句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同时提供骏马图片形象 1

生动的理解段落词语的含义。

(四)师生逐段概括段意,从而理清全文结构。过程中注意逐段背诵。 《马说》结构:

(1)正反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2)举食马为例说明非伯乐者的无知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3)全面揭露非伯乐者不识千里马的愚妄 。

(五)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

(1)作者实际上是借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暗指什么人物?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人才/赏识人才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2)作者用托物寓意法的好处何在?

生动形象简洁有力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逐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再据此有感情背诵。

第一段主要抒发的思想情感:对人才备受摧残终被埋没的痛惜第二段主要抒发的思想情感: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第三段主要抒发的思想情感: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控诉和讽刺

(七)知识拓展:

一、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二、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接连)三旦(早晨)立市,人莫之知(过问)。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同“环”,环绕)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同“价”,酬金)。”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回头望)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八)深入探讨

1、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千里马”?

“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呢?请同学们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拓展思考:

1、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如果你是“千里马”却怀才不遇,你会向哪个古人学习?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章

B.苏秦悬梁刺股终成材

C.诸葛亮蛰伏隆中待明主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E.苏轼举杯邀月品人生

F.李白扁舟一叶醉江湖

布置作业

1、完成《一练通》本课练习。

2、背诵课文并翻译。

3、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以“人才发展”为话题,结合现今自己身边情况,试着从一个角度(可从“策之”“食之”“听鸣”等比喻的方面中选一个),谈谈你对“人才发展”的看法。

第20篇:马说课本剧

马说课本剧

(所有演员的手掌聚在一起:123加油!)

千里马甲、乙首先登场,并做自我介绍。

千里马甲:(跳跃着跟大家打招呼)嗨,大家好,我是一匹千里马,我骄傲。(摆出千里马膘肥体壮的造型,骄傲的姿态。)

千里马乙:嗨,(慢吞吞地)大家好,我骄傲,我也是一匹千里马。(也摆出千里马膘肥体壮的造型,并露出互不服输的神情。)(露出疑惑的神情,做手势,边同时互看对方,瞪着眼互相走动,互不服气。)

千里马甲、乙同时:究竟我们俩谁是真正的千里马?

千里马甲:其实单凭我们在这互相猜疑是不能区分谁是千里马的(遗憾地),听说世间有个叫伯乐的人最善于发现千里马,要是主人能把他请来,发现我这颗埋在土里的珍珠啊!那该多好呀!(呐喊,渴望)伯乐啊,快来发现我吧!

千里马乙:亲爱的伯乐呀,你在哪?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千里马甲、乙(同时面向观众合唱):我在这儿等着你快来,等着你快来把我们区分开。……饲养员:(抱饲料,拿马鞭子上场,趾高气昂地,盛气凌人但又不学无术恬不知耻地)。面向向观众介绍:(故作斯文状)大家好,鄙人是本地最有名的养马人,鄙人最大的爱好就是搜集、饲养天下的好马,因此,那些老外见我养的马都说什么来着……哦,对了是verygood,唉,我就纳闷了,我养的明明是马,怎么成“狗”了呢?……真是的。大家请看看我养的马,都是天下最一流的,最独一无二的好马。奥耶!也就因为这乡亲们送我个雅号:“弼马温”,大家看我的养马园(做手势,表示其真的存在),到处是天下的好马,我最满意的就是这两匹马(指千里马甲、乙),但这两匹马也让我头疼,究竟哪一匹才是纯正的上等千里马呢?我实在是难以区分。听说今天伯乐先生路过此地,等会我喂完了马就去请他来帮我看看!(喂马,做爱护、抚摸状,并说道:马儿啊快吃吧,

别争,不多不少,都一样,你一份,你也一份。)

千里马甲:(用小手指做手势:分的食料少)妈呀,主人你怎么这么抠呢?就给这么一点点!我可是千里马呀!我吃不饱,喝不足,我怎么去驰骋呢!(痛苦,无奈地,委屈的)我总结了:马的一生其实可短暂啦,有时候想一想,跟睡觉是一样的一样的。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嚎…?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嚎…?朋友们,你们知道马的一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吗?是马活着,吃不饱。……朋友们呐,你们又知道马的一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吗?是马没被饿死,让人给活活气死了。(仰面大呼)苍天啊,大地啊!哪位天使大姐开开眼,可怜可怜我吧,多给我点吃的吧。我饿呀。(看手中的一点点食料,非常无辜地)就给这么一点,我是千里马啊!我吃不饱,喝不足啊,我怎么能去出人头地呢!天哪,难道我这一辈子就葬送在这个人手里头了吗?

千里马乙:我说哥们,你抱怨啥子嘛?在这里吃得好,喝的好,住得好,不用上前线出生入死,更不用挨鞭子,再说主人对我们很不错,你还瞎想什么呢?赶快享用吧!别再打扰我的食欲!千里马甲: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驰骋是我的梦想,为国立功是我的志愿。可我现在埋没在这里,你让我怎能不抱怨呢!

千里马乙:你有才能又有何用?还不是和我一起被拴在这马厩里头,拉车耕地。再说了,赛跑出游你还不如我呢!环境如此,要你那些才能又有何用?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就叫“马在江湖,身不由己!”看开些,哥们,有吃的,饿不死就行了!你知足吧。

千里马甲:唉!你不懂,你不懂啊!(悲痛欲绝地)

伯乐:摇着羽毛扇,慢条斯理的上场。并说:天下人都因为我会相马而称呼我为“伯乐”,其实我只是一介平民,鄙人姓孙名阳(拱手作揖做谦虚状)今日路过贵地,就给大家讲一讲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其实这个问题嘛……

饲养员:(看见伯乐,欢喜地,立刻迎上去)伯乐先生,你好。

伯乐:你好,这位先生是?

饲养员:我是本地最有名的养马人,能见到您真是三生有幸,(卑躬屈膝地,点头哈腰地)伯乐先生,能不能劳驾您到我的马厩里头参观一下,帮我相相马。好,好,您老这边请!(前面引路,带领伯乐去马厩)

伯乐:请前面带路!(随养马人一同到马厩参观,不时的点头赞赏:马儿养的不错)

饲养员:(与伯乐聊天,夸耀自己的马)伯乐先生,您看这匹白马如何?(到观众席,指定一人)伯乐:(审视了一会,望、闻、问、切。)此马肌腱发达善于奔跑,是匹好马!

饲养员:您在看看这匹棕色的马如何?

伯乐:(审视一会,作不耐烦状,因为没有真正的的好马,随口说)此马体型雄健,一看就是耐力持久的马,可以用作长途奔跑!

饲养员:下面再看看我这两匹叫赤兔和追风的宝马。(特别炫耀地)别看我这匹追风马体型瘦弱身材矮小,可是奔跑起来绝对可以说是一骑绝尘啊。就看这匹马的眼睛,那是相当的有灵气啊!伯乐先生,您以为如何啊?

伯乐(摸摸马,做鉴赏状):此马毛色纯正,趾高气扬,是好马,但不是真正的千里马!

饲养员:(露出疑惑的神情)怎么可能呢?伯乐先生,你再看看这匹。我之所以叫它赤兔,是因为它长得独特,但是从奔跑的能力来看,它远远不如我的追风,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一样的饲养方法,同样数量的饲料,这匹马有的时候连站立的时候都四蹄打颤!

伯乐:(眼睛一亮,欢喜地)先生此言差矣,这匹才是真正的千里马。你看此马高九尺,其股有旋毛如日月之状;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昼光,毛色随四时之变。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它身单力薄,没有发挥出千里马本来的潜质啊!真正的千里马因为是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好马,单从食量上就已经大过普通的马了,如果你还按照喂养平常马的方法去喂养的话,它又怎么能和平常的马相比呢?(千里马甲此时运用肢体语言,表示遇到知音,眼含泪水,欢喜,竖大拇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唉!还自称是有名的养马人呢!有眼不识泰山!真是气煞老夫了,走了!告辞!(生气

的下台)(千里马甲痛苦万分,作依依不舍状)

饲养员:(抚摸着两匹马,做疑惑不解状)怎么可能呢?(固执,摇头,不相信)伯乐先生看错了吧!我每天都是喂它们一样的东西。我的追风马不光跑的快,下地耕田也是一把好手,而我的赤兔只是长得与众不同,干起活来还不如追风,怎么能是千里马呢?我看伯乐也只是浪得虚名罢了,呜呼,可悲呀,天下真的是没有识马的人了!(做愚蠢的痛苦状。)

(饲养员牵着马下场,千里马甲: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啊!踉踉跄跄状)

画外音:

朋友们,看了这场精彩的表演,不知道大家品味了没有,这不仅仅只是一场比赛,其中还蕴含着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现实:那就是自己空有满腹的才华,却因种种原因无法表现出来。剧中的赤兔马不正是如此?它空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饲养员的愚昧无知,它被埋没了。现实生活中的你,是一匹被埋没的千里马吗?我们该怎么样在现实生活中表现自我呢?古有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但更有毛遂自荐的佳话,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生命如夏花般绚丽绽放呢?看过他们的表演,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想想吗?谢谢大家!

?loc=youce_tuijian

马说课件
《马说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