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精美绝伦话良渚玉琮

发布时间:2020-03-02 06:53: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精美绝伦话良渚玉琮

良渚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因其具有精美绝伦的纹饰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及巨大的艺术魅力,自古就被嗜玉者所追捧。宋代的一些影青瓷就开始模仿良渚玉琮的造型。清代的乾隆皇帝嗜玉成瘾,他对良渚玉琮更是情有独钟,他曾在良渚玉琮上写道:“出幽辞子午,成器想石监石储。环宝汉京重,廉贞君子如。砚头沾墨雨,世外阅仙鱼。几陪清供,兴怀静赏余”。而今良渚文化的玉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兴起了久盛不衰、逐浪高涨的研究和收购热潮,良渚玉琮更是成了藏玉者梦寐以求的宠儿。

良渚玉琮系软玉雕琢而成,从外观看呈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形。其表面细密的阴纹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在既没有青铜、又没有钢铁的良渚时期,对硬度超过一般岩石和各种金属的玉料,是怎样进行加工,使之成为纹饰精美繁细的玉琮呢,至今还困扰着研究良渚古玉的学者。不仅如此,良渚玉琮还以体大自居,更显它独特的魅力。方柱形玉琮四面中间立槽,槽两边基本等距,误差在1毫米左右,每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兽面纹的构图也基本相同。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这样的组合使原本呆板的兽面更显生动且具变化。下图为南京博物院藏良渚玉琮,高7.2厘米,上端宽8.5厘米,下端宽8.3厘米;呈乳白色,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内为圆孔对钻,采用透闪石软玉雕琢而成。四面由1.5厘米宽的直槽分为左右两块,由0.3厘米的横槽分为上下两节;以四角为中线,上下两节各饰造型不同的面纹,且相邻两个侧面的半面纹构成一个完整的面纹;上下面纹由圆眼阔嘴构成,下节面纹由宽鼻、宽嘴、圆眼构成,在眼睑、嘴、鼻的四周饰以由匀称细密的云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云带。面纹刻画精细得令人惊叹,最细的仅为0.7丝米,内眼圈直径只有2毫米,纹宽一般为0.2-0.9毫米。只有借助放大镜才能清晰可辨,足以反映良渚时期精湛的琢玉水平。

良渚玉琮的用途学术界也众说纷纭,有“男性祖先说”、“地母女阴说”、“图腾柱说”、“礼地说”等,但一般认为玉琮与宗教祭祀、财富权力有关。战国《周礼》书中曾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法。东汉郑玄注“璧圆像天,琮八方像地”。良渚时期的玉琮是否与祭地有关尚在探讨中,看法也不一致。

良渚时期的玉器有很多的谜,尚待后人学者去破译。精美的良渚玉琮则反映了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必将会激发人们进一步去研究、探讨,破译良渚时期的谜团。

良渚玉琮

“琮”始见于《周礼》等古籍。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锴释琮时讲:“状若八角而中圆”。后因后人难辨琮状的实体,以致南宋时称为“镇圭”。至清乾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车”的说法为据,直呼“琮”为:“辋头、杠头笔筒”等,当时连玉琮的上下头都不清楚,至光绪年,金石家吴大猷在《古玉图考》中,引述了嘉庆年文字学家钱坫说法,玉“琮”的器形才得以确认。而玉琮小头朝下大头向上的正确摆放,也是现代人给予纠正的。玉琮分扁圆筒形(包括镯形琮)和方柱形,但还有小的琮王勤子、琮管等饰品,凡是良渚玉琮类,不论大小均属珍贵文物。现玉琮为无定价,在人们认识的提高下,收藏玉琮的保值与升值体系,也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逐步完善起来。

经考证,玉“琮”距今4000至5000年,其功能与意义有:

一、祭祀用的大礼器之一,但材质上有优劣之分。优质的玉琮,应按《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说法,那么玉琮是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或是巫师通神的法器之一,似是印证“璧圆象天,琮方象地”等道理。劣质的玉琮、石琮,或被烧过的玉琮,都是镇墓压邪、敛尸防腐、避凶驱鬼用的。

二、玉琮既是种器具,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到,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显示生前的一切,用于随葬恰好说明墓主原有身份,及其在各部落中享用财富与权势的程度,也代表良渚文化时期的一种葬制。

题图为立柱形玉琮。

良渚玉器 软玉雕刻

兽面纹玉琮

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频繁出土了不少珍贵文物。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玉器,其雕刻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尤其是那些细线阴刻,堪称微雕杰作。

良渚文化玉器为透闪石,其硬度达摩氏4——6度的玉器,可谓“难施锥刃者”。在远古时代,高碳的合金工具尚未出现,当时是如何加工雕刻的呢?这疑问引起了考古学界极大的兴趣。有的学者认为,良渚玉器上的纹饰是用鲨鱼牙齿雕刻的。有的学者估计是用玛瑙、水晶石等打制成雕刻玉石的工具。日本考古学者则认为在玉石上可以自如地刻画线条的工具应是钻石。可是单用徒手直接刻画良渚玉器雕刻的工艺,却难以毕现远古时代玉器雕刻的纹饰精美和细微繁褥的程度。

良渚玉器的雕刻可以看到三种不同方式的工艺。第一为直接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即把玉坯直接经“软玉法”处理,使玉坯表面软化,然后刻画纹饰。第二种为全遮盖式,即雕刻前先把玉器表面用保护层遮盖起来,雕刻图案后再经“软玉法”处理,在一定时间内取出清洗,把线槽内白色软化玉清除掉,即成有软化图案的线条。第三种是半遮盖式,这是一种减地法浅浮雕,在良渚后期玉器中有出现。玉器纹饰中阴线部位有笔画抖手小弯曲痕迹,一看就像画上去的,这是运用保护层遮盖“软玉法”所致,各槽沟深度基本一样深浅,纹饰下面平整得很,就好像现代机器制作出来似的。

以上三种工艺方法也可交替使用,使所琢玉器不但不带软化层的白色,且能保持玉质本身晶莹剔透,可以说采用软玉技术的刻玉技法的发明,成就了良渚玉器时代的辉煌。

良渚文化的“玉琮之王”

中华民族尚玉之风源远流长,玉在中国古代一直是许多美好、珍贵、高尚事物的代称,美物、美名、美德、美人,都可用玉指称。玉为美石,也是一种矿物。从矿物学角度看,玉可分为硬玉(翡翠)和软玉(阳起石、透闪石)两类。中国古玉用材主要为软玉。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陆续在大溪、大汶口、仰韶、红山、龙山文化中发现了许多精美玉器,良渚文化遗址更有惊人的发现。

年代稍早的玉器,多为小件生产工具和装饰品,都是实用器物。到后来玉石多被加工成非生产生活用品,其中神器和礼器占多数。以良渚文化的玉器为例,主要玉器器形为钺、琮、璧三种,是玉之重器。有的研究者认为钺可能是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琮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神器,璧很可能是财富的标志物。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体积最大、制作及雕刻最精的玉器,琮体有圆筒柱状和内圆外方形柱状两种,体中部上下贯通一孔,孔径大小不一,琮体分节,节数不等,最多可达十余节。每件琮都雕有神人兽面像,只是繁简程度不一。 一九八六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位于杭州市余杭县雉山村南侧的反山墓地,发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贵族墓葬十一座,出土了玉、石、陶、象牙、漆器等一千二百余件(套)文物,其中玉器占百分之九十,内有一件最大的玉琮,高八点八厘米,孔径四点九厘米,外径十七点六厘米,重六点五公斤,是迄今发现的“玉琮之王”。玉琮嫩白略带浅黄色。矮方柱体,孔小壁厚,俯视如璧形。转角布列四节八组简化神徽纹,四个柱面中间直槽内上下各有一神徽纹。图像主体为一神人,头戴高耸宽大的羽冠,脸部方正,重圈眼,宽鼻,阔嘴,露齿。耸肩,双手伸向腰部,下肢作蹲踞状,鸟形足,全身以兽面纹装饰。这种神像有的极小,需借助放大镜方能观察,但刻纹线条流畅,细如毫发,表现出距今四千八百年前良渚文化的玉雕技艺所达到的极高水平。

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原始文化形态,距今约5500年至6000年。它分布在东起辽河流域、西至燕山南北的广大地区,由一个大的部落集团所创造。因1935年首次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区红山附近发现这种原始文化遗址而得名。

红山文化以红地黑彩陶器和压之字纹陶器共存,大型打制、磨制的石农具和用于切割刮削的细石器工具共存为主要特征。近年来从红山文化考古发现的大型建筑遗址和墓葬遗址以及陶塑女像、特异型彩陶器、龙型、龟型、鸟型、蝉型等各种动物形玉器表明,红山文化是中华文化起源之一。

以良渚遗址命名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000年,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境内。它是长江下游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和东方早期文明的主要代表之一。

坐落在浙江省余杭市的良渚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1936年,占地面积约33.8平方公里。从1936年首次发掘以来,良渚遗址取得了一系列世人瞩目的成果,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及土垣等系列重大考古成果先后5次入选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良渚组团工作总结

良渚文化简介

良渚矿坑探险公园

良渚文化遗址探秘

良渚文化玉器特征

旅居良渚文化村

侯良玉

曾玉良

良渚成校扫盲工作总结

良渚成校扫盲工作总结

精美绝伦话良渚玉琮
《精美绝伦话良渚玉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