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现代教育学基础

发布时间:2020-03-03 02:53: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1、根据试试教育的机构与场所,教育课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有着以下4个特点:第一,教育内容生活化;第二,教育方式情感化;第三,教育时间的持久性;第四,教育作用的显著性。

3、教育学的发展史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创立时期、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4、教育学的萌芽阶段:①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

②《学记》是《礼记》中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作品,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③昆体良是古代罗马帝国初期的演说家和教育理论家,撰写《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5、教育学的创立时期:①捷克教育家夸美妞斯,著作《大教学论》

②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

③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小说体教育著作《爱弥儿》

④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贡献最大)著作《林哈德与葛笃德》

⑤德国哲学家康德,当其在哥斯堡大学期间,普鲁士政府已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令,为培养大量合格的师资,该大学于1774年首次开设教育学讲座,由哲学教授轮流讲授教育学,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康德在1776—1777年讲授教育学,其后又有数次主讲。

⑥德国哲学家特拉普,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

⑦赫尔巴特,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其著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近代教育学著作。

6、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代表著作《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第二章

1、教育起源的3种主张:生物起源说(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提出)、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家孟禄)、劳动起源说

2、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或学校教育系统)定义: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3、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并在全国实施的学制体制。

4、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①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②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③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向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第三章

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是社会的主要内容或组成要素,构成教育的主要社会基础。

2、社会生产力与教育关系:⑴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质量规格;②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③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④生产力的发展也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变化

3、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①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②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③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④现代教育的开放性还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个体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⑴个体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生理)①个体发展的先天因素对教育的制约:包括遗传素质,以及有遗传基因所控制的身心成熟机制,都属于个体发展的自素质②个体后天发展的水平对教育的制约。包括个体拥有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慧、感情、意志、行为发展水平、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发展程度等

⑵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的制约(心理)①身心发展的阶段性②身心发展的顺序性③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第四章

1、教育目的的定义

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成为广义的教育目的。至于狭义的教育目的,在我国通常是指由党和国家提出的是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的规格和要求。

2、教育目的观、⑴社会本位论⑵个人本位论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

3、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A.认知领域

⑴认知,⑵领会,⑶运用,⑷分析,⑸综合,⑹评价 B.情感领域

⑴接受,⑵反应,⑶价值化,⑷组织,⑸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C.动作技能领域

⑴反射动作,⑵基本—基础动作,⑶知觉能力,⑷体能,⑸技巧动作,⑹有意沟通

4、素质教育即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

第五章

1、教师的职业素质

A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教师的信念 B教师的德行⑴爱心⑵责任心⑶公正

C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⑴教师的知识结构⑵教师的能力结构 D教师的人格特征

5、教师的职责和角色

(简答题)

A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知识的引导着 B教师是学生成为完整人的促进者 C教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

6、我国学者叶澜等人提出了以教师专业的自我更新为取向的五个发展阶段:“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7、学生的合法权利:受教育权、身心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

8、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 A教师中心的师生关系 B学生中心的师生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 D交往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9、师生冲突是师生之间由于存在价值观、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或者不合理的教育方法、管理制度,所导致的彼此之间旨在遏止对方而满足自己,并干扰教育教学的互动过程。

第六章

1、依据课程的功能来分,可以分成工具类课程、知识类课程、技艺类课程。

2、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段论”,著名的“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效果。

3、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课程功能的转变。 第二,课程结构的改革。 第三,课程内容的改革。 第四,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 第五,课程评价的改革。 第六,课程管理的改革。

第七章

1.课堂教学工作是由一系列环节组成的,包括备课、上课以及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备课:备文本、备学生、备教学行为、备自我。 3.课的类型:单一课、综合课。 4.上好课的基本要求(简答):1教学目标要指向全天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2教学内容要正确、3教学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4教学组织要有序、5教学要有好的效果、

5.档案袋评价定义:档案袋评价又称成长记录袋,是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属于质性评价的范畴,主要指有目的地收集学生学习表现的一些信息,包括考试成绩、作业、作品、照片、录音带、录像带等放进个人的文件夹中,并附有教师评语、同伴互评、学生自评及家长评语,以展示学生学习的历程及意义。

第八章

1.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示范—模仿式、传递—接受式、引导—发现式、自我辅导式、情景—陶冶式、集体性教学等。

2、最常用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传递接受式和示范模仿式是我国中小学最常用、最基础的两种教学方法。

3.异军突起的文理科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引导发现教学方法 4.当代教学方法的新发展:1自学辅导教学法2集体性教学

5.教学设计定义:所谓教学设计就是针对教学进行的精心计划的活动,它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筛选与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评价的实施以及教学环境、师生关系、教学技术与手段的考虑等一系列活动。

6.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设计要求教学体现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相统一的新思维。(填空)

7.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第九章

1.德教定义:我们将德教界定为通过学校整体生活进行的,对所有成员都起作用的,有目的或无意识的道德及社会性影响。

2.道德学习的基本机制:1道德学习发生的前提:本能或善端2接受暗示3非反思性选择4自主选择5接受暗示、非反思性选择与自主选择的关系。 3.德育实施(论述)

定义:德育主要是通过德育课、各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加以实施的。

德育课就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门课程,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其他各科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或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语的基本单位。班主任工作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第十章

1.非正式组织在性质上有不同的类型,有研究者将其存在分为三类:⑴亲社会型⑵娱乐型⑶消极型。

2.问题行为的管理以预防为主,

3.一线老师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⑴信号暗示⑵趋近控制⑶幽默处理⑷有意忽视 ⑸转移兴奋点⑹冷却处理⑺行为协议⑻使用代币制⑼正面批评教育⑽适度的惩罚。 4.班集体的组织和培养(论述)

A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班级目标必须由班级全体成员,包括班主任和广大同学共同讨论确定。班级目标的制定要依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B培养班集体的核心队伍: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为班集体工作的核心队伍。班级的核心队伍,首先是班、团干部。学生干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于班干部,班主任要把使用和培养结合起来。班级的核心队伍,除了班干部外,还包括班级中某方面表现非常突出和优秀的学生

C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班级中的同学关系如何,关系到集体行动的一致性,关系到对集体目标的认可,关系到集体的凝聚力。为此,要经常开展集体活动,使大家在活动中增进认识,增进友谊。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根本的还在于大家对集体的认同,集体意识的增强。

D制定和执行班级规则,营造良好的班风:班级规则是集体的行为准则,它是集体行动一致性的保证。对班级来说,班级规则是一种外在的要求。

E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积极参加的各种共同的教育活动中成长起来的。班级活动的内容很多,从形式上看,有常规的活动,也有根据特定的任务设计的阶段性活动。班级活动组织要符合教育性的要求,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兴趣。

现代教育学基础发言稿

学习《现代教育学基础》有感

基础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期末考试

现代学校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读后感

教育学基础 感想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基础

现代教育学基础
《现代教育学基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