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学基础》复习

发布时间:2020-03-02 22:34: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要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学习者。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教育形态:从教育自身系统出发,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分为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和信息社会教育。 4.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 法:勒图尔诺英:沛西·能 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观点: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根本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美:孟禄

观点: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 评价:离生物起源说不远,这种无意识模仿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但进步的是,认为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我国和苏联学家

5、信息社会教育:特征: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理解;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称为知道教育改革的基本概念。 中国:《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大学》、《师说》等。 第二章

6、功能:功能是个多学科研究的概念,在哲学上,功能是指由事物的结构所决定的该事物的特性和功能;在社会学上,功能是指某一活动或社会系统所发挥的作用。

7、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8、教育功能的分类:

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四、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9、显性正向功能是教育和教育目的的体现,因此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成为派生其他功能的源泉,在教育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

10、学校教育实现个体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11、个体谋生功能: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

12、个体享受功能:教育的个体享受功能并非指为了达到外在目的而受教育,而是教育称为个性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时,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

13、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14、现代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15、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谁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16、教育对社会民主的推进:教育传播科学;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社会民主化的重要一环;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孵化器”。 第三章

17、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18、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一是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二是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指的规定性。

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19、教育目的的功能定义: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20、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21、我国教育的目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社会主义——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23、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全面发展教育定义: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是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24、基本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第四章

25、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心。

26、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27、教育制度的变革:

一、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二、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幼儿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阶段;初中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阶段。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28、义务教育的问题:我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有关法规贯彻不力,法规体系不完备;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义

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义务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师资队伍质量不高,待遇较低,队伍不稳定。 第五章

29、教师职业社会地位含义:是通过教师职业在整个社会中多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资源来体现的。

30、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法律地位;专业地位。

31、基本特征: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育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32、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含义: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里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33、具体内容: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目的、价值和生活等的理想和信念;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与经验系统;专业自我。

34、发展途径:教师专业发展有三种途径: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文化生态取向。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途径来看,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和教师的自我教育。

35、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在教育系统内的身份、地位、职责及相应的行为模式。

36、职业形象的表现:教师的道德形象;教师的文化形象;教师的人格形象。

37、学生的本质特点: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

38、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学生既是认识的课题,又是认识的主体。学生作为教育认识的客体是指学生相对于社会的要求、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认识来说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讲一定社会要求转化为学生内部需要,讲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39、师生关系的类型: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关系;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标的心理关系。

40、理想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育相长。

41、建构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六章

42、课程的含义:课程是对育人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综合。

43、理解: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学习经验;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的过程

44、课程类型:

一、学习课程与活动课程,学习课程: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优点: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较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二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关联的实体);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综合课程: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核心课程:即指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内火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方案中明确列出和有专门要求的课程。隐性课程:是以内隐的间接地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

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至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特征: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校本课程课程标准:相对于国家课程而言的。它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宽泛的概念,并不局限于本校教师编制的课程,还包括其他学校教师编制的课程或学校之间教师合作编制的课程,甚至包括某些地区学校教师合作编制的过程。

45、课程标准的含义: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的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

46、结构: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

47、文本部分: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

48、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执行:

1、研究本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结构、体系,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构以及与本学科有关的思想观念、价值、态度、情感、智力和能力因素,确定需要吸收的新知识新技能。

2、研究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特点,探索本学科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之间的最佳结合方式。 第七章

49、教学的含义: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做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50、当代教学观的新观念: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继承到创新转变。

51、教学设计的含义: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

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的原理方法;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特点;教师的教学经验。

5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是什么(教学目标);为达到预期目标应选择怎样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如何组织有效地教学(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如何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53、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教师的特点;现有的条件。

54、教学策略定义: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其含义为:教学策略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也不同与教学方法,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药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要兼顾教学的目的、

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的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55、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形式;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阶段;提供适当的变式练习,使学生在规则使用的条件下表现出相应的行动,静态的只是转化为动态的技能。

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一次只教给学生少量的策略和策略性知识,并且每一种都要教好;教会学生使用有效地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策略性知识的教学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应有机得结合起来,并要突出策略教学的成功之处;激发学生学习策略性知识的内在动机;在具体情境中教策略;坚持长期教学。

56、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其运用:

一、讲授策略:讲授策略误用的表现;给老师的建议。

二、对话策略:问答策略的运用环节:发问策略,侯答策略,叫答策略,理答策略;讨论策略运用。

三、指导策略: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学生活动基本条件的提供。 第九章

57、班级组织含义: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自制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班级不仅是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组织单位,而且也是学生成长的正式组织之一。

58、特点: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到班级组织中的师与生交往时全面的和多方面的;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使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59、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节能;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60、班级的个性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满足需求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

61、班级管理的定义:是班主任和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和成长为宗旨,以开放的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进班级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与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组织。

62、班级管理的内容:

一、班级组织建设:班级组织的设计;指导班级组织建设(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二、班级制度的管理:成文的制度;非成文的制度。

三、班级教学管理: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竭力班级管理指挥系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班级活动管理。

63、班主任的角色作用:

一、班主任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关护者:班主任能够与任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班主任关心班级成员在品德、能力、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班主任能更敏锐、更有效的使班级工作按长长轨道运行,防患于未然;班主任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宝贵时光的见证人(责任:教育、培养、发现、激活、务实)

二、班主任是对学生产生全面影响的教育因素:教学生学习做人、做事;考自身的威望激发学生接受教育,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

64、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

一、创造性的规划班级发展目标:以提高素质、发展个性为导向,制定适合班级组织实际水平的发展目标;在班级组织的目标管理中,既要注重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为班级中的每个成员精心规划某个性发展目标,并创造达成合理的个人发展目标的机会和条件,使班级中的每个成员爱集体目标下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形象。

二、合理的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位臵:科学的诊断班级人及关系的现状;实行班干部轮换制度;丰富班级管理角色;正确对待班级的非正式群体。

三、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协调班级内的各种组织和成员关系;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协调班级与社会、家庭的关系;协调好班级内的各种活动和事务。

四、建构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主体性活动的确定要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主题性活动的开展应体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和获益;主题性活动要达到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新的体悟和变化,避免形式主义;主题性活动的形式要丰富而富有创意。

五、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营造文化性物质环境;营造社会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65、班主任的自我教育:一个有事业心的班主任应该认真学习教育管理理论,潜心研究班级管理工作,及时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不断调整班级管理策略。此外,还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以自身的高素质树立榜样,以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

66、具体素养:率先垂范,给学生以楷模感;理解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善于创新,给学生以敏锐感;赋予同情,给学生以信任感;豁达坦率,给学生以宽厚感;办事果断,给学生以效率感;谦虚诚恳,给学生以民主感;博学多才,给学生以钦佩感。基于此,还可以进一步对班主任的自我教育提出以下建议:主动构建新型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有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

教育学基础复习总结

基础教育学

教育学 复习

现代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感想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学前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 复习重点

教育学复习范围

《教育学基础》复习
《《教育学基础》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