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语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7:31: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论语十则》教案(第二课时 约前半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篇课文。本文原选自中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古籍。本文的特点是:采用语录体这种师生对话的方式生动形象的记录和展现了孔子一生为政、为人、学习之道的思想精髓。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中需要学到的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个人修养,掌握文中生僻的字词音译,提升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认知上,学生对语录体有所接触,对孔子的思想也有所了解;在情感上,学生对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能力。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背诵《论语十则》课文;

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精髓;

2过程与方法: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采用诵读法;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能学习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个人修养;

4教学重难点: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和其中蕴含的孔子思想精髓

5就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等多种服务与学生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探究学习之道

上节课我们初步探究了《论语十则》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中生僻的字词音译,也介绍了《论语》的写作背景,孔子作为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因此至今我们还在研习。但是,我们并不是要单纯的依靠背诵来提升个人涵养、来揣测其中的道德意识,我们是在借助这些著作来开启心灵,因而我们说,经典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接受,而是一种“唤醒”。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诵读课文2-4句,(播放背景音乐)读完后小组讨论,说说对你启发最大的观点,为什么?(随机挑选3-4个小组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点评。(不做标准答案式总结,只做个人观点分享)

本环节设置意在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采用诵读法品味、小组合作交流法共享观点、探讨文章内容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提升诵读水平。

教师观点展示:

大家都知道,曾子所谓日三省乎己之说,每天反省自己好多遍,他都反省什么呢,有这么几件事:第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社会的角色,他去做事,他是不是真正尽忠职守做到了他的岗位了;第二个是与朋友交不信乎。就是他作为一个社交角色,跟朋友之间的相处,他是不是真正做到是忠诚的,守然诺的;曾子的第三个标准很可爱,叫做传不习乎。你所学的这些个知识,你又温习了吗。这是一个学习的标准,就是一个人你是不是又在今天进步了一层,你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又拓展了一个新的心灵境界,你能不能又有所提升了,这其实就是君子日三省乎己的一种标准。而曾子的这个观点,恰恰与下面孔子说的这两句话很契合,孔子说了什么呢?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其实都是在说一个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反思。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学到新的知识,但千万不要忘记时时复习旧的知识,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与岁月的流逝,人们总会在过往的学识或经历中品味到新的内涵,若是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可以称得上是老师了。

后面这一句其实解释的是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就像我们现在学习《论语》一样,古人的观点不可能适应每一个朝代每一个人,我们知道了孔子的观点但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和“了解”的层面上,思考也是要在人不断的成长和经历的摩擦之中才能让精髓升华。

(二)再读文本 探究为人之道

好,刚才我们探究了《论语》之中的学习之道,现在就让我们开看看剩下的部分讲了什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1句和5-10句,(播放背景音乐)读完后小组讨论,说说对你启发最大的观点,为什么?(随机挑选3-4个小组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点评。(不做标准答案式总结,只做个人观点分享)

本环节设置意在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采用诵读法品味、小组合作交流法共享观点、探讨文章内容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提升诵读水平。

教师观点展示:

为什么把这几句单单挑出来呢?很简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看到,前面几句都是在讲学习之道,那么这几句很明显是在讲为人之道。第一句是在讲“君子”,从第五句开始,则都是在讲如何为人。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仅仅是人不知而不愠,就可以了吗?第一句中,孔子分别举了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中又分别涉及了三个词:悦、乐、不愠,也就是喜悦、快乐、不生气,我们总是把君子看的太高高在上,但其实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发生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孔子有个学生,司马牛曾经问老师:老师,什么叫君子呀?孔子:君子就是心中没有担忧、没有恐惧。司马牛:哦,没有担忧,没有恐惧就是君子了?这也太简单了。然后孔子又说了一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正如我们平日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人长戚戚”,所以,什么人是君子?君子不去更多地苛责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

那么君子是如何为人的呢?下面有明确的例子:

1.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内省(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3有宏图之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士不可以不弘毅):这样的一份担当,就演化成了儒家人格中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我们想一想,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达则兼济天下,而穷责独善其身。一个人在发达的时候,就要想到天下己任,而一个人在穷途末路,困窘于一个不堪境地的时候,还要不放弃个人修养,这就是君子了。比如说杜甫,他有一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说自己的家里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样一片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心中想的是什么呢?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想到的是有更多好房子让所有人都住上。再比如说范仲淹,范仲淹说一个人他既使是处江湖之远的时候,他不可能居庙堂之高的时候,他要求自己仍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这样一些情怀都是什么呢?就是君子的宏图之志。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同学问,什么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简单,一个字就可以概括,但在这之前我要讲一个小故事:子贡,老是这个子贡“刁难”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就跟我说,这一辈子,您就告诉我一个字,我就可以终身受益。问他老师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告诉我一个字,让我一辈子就遵守它。你说什么教育能缩成一个字,老师呢也能说出来,老师还特宽和,商量的口气说:岂恕乎,就是宽恕的恕。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这个字就是“恕”字。然后老师又为这个“恕”字加上了八个字的解释,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结:在论语中交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交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作为一名学生,它同时又告诉着我们怎样树立起正确的学习心态,怎样高效的学习。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孔子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向我们娓娓道来,我们在背诵的同时,不妨像古人一样,一边前行,一边反思,学会如何做人比机械的背诵更加重要不是吗?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 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论语者教案 论语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