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4 21:03:05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论语十二则教案

论语十二则教案

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那么论语十二则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的相关知识以及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四、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五、《论语》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1、体式归纳起来有: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2、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六、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七、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感知、讨论: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

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2.课文讲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十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

(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论语十二则教案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推荐第2篇:论语十二则

原文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â,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â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女 通‚汝‛,表示你

说 通 ‚悦‛表示愉快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推荐第3篇:论语读后感之十

论语读后感

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仅就《论语》而言,可以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朋友的作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推荐第4篇:论语十二则试题

《〈论语〉十则》巩固练习题及答案

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____ 家,是 ____家学派创始人。

二 《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 及其门徒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三

按原文填空: 1 学而时习之,____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 2吾日三省吾身: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3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4_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5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任重而道远,_________,不亦乐乎? _________ ,不亦远乎? 7岁寒,________________.8 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四

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___.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___,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 解释加点的字: 时习

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

温故

诲女

是知

弘毅

后凋

其恕乎

2 译句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学习态度________ ___

_______ 品德修养 ___ ____ _______- 4 从本文找出几个成语,并解释其中三个。

5 你对本文的哪一则感受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推荐第5篇:人教版语文论语十则有优秀教案

人教版语文论语十则有优秀教案

导语:论语十则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论语十则教案要怎么写?下面由品才网为大家提供的几篇教学方案,欢迎阅读。

人教版语文论语十则有优秀教案范文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十则》

2、自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3、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三、自学提纲

1、解决生字词读音

论语说愠三省罔殆女凋恕

业亦矣已己是知也

2、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3、关键字词理解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时:习:之:亦:说:

B、愠:

C、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

D.谋:

E、交:不信:传:

F、温故而知新温:故:

G、可以为师矣可:以:

H、罔:殆:

I、诲女知之乎诲:女:

J、是知也是:知:

K、见贤思齐焉贤:齐:焉:

L、必有我师焉必:

M、善者:从之:改之:

N、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弘毅:

O、仁以为己任仁:以为:己任:

P、死而后已(已:

Q、岁寒:凋:

R、行之者乎:S、其恕乎(恕:

4、熟读课文,并进行示范朗诵。

5、自行翻译这十则论语。

四、自学测评

1.《论语》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言行。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十则论语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一、十则论语熟读成诵

二、合作探究学习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合作探究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②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课堂测评

自选翻译下列语句:(三则以上)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教版语文论语十则有优秀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儒家的思想核心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3、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4、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学重点:

1、了解文言文的一般常识,能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运用于实践的意识。

2、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内涵,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学时授: 两课时

第一节

一、导入: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在联合国总部里悬挂着从《论语》中摘录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说明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今世界,《论语》在治理天下方面还用得着。治理天下如此,治理一国,一省,甚至一校,一家也是如此。可见《论语》是不可不读了。

二、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聚徒讲学,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

三、关于《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人们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四、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原文:

五、疏通课文

1、学生质疑、释疑,教师把关。

2、教师检查重要词句的掌握。

第二节

一、导入:

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

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那么,孔子究竟以什么样的智慧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呢?

二、品读感悟课文:

第一则:

这一则体现出了孔子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不应过多地追求物质享受;而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 感悟:“物质的追求可让你富足一时,精神的追求却让你充实一生。”

第二则:

这一则写出了孔子的早立志与好学。孔子十五岁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并且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想,然后坚持不懈地努力,终有所成。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 “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就是讲孔子勤奋读书的。

感悟:“终身学习,便成天才”

第三则:

孔子实事求是的精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可当代社会偏偏就有很多人做不到。

感悟:“实事求是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第四则:

可见孔子的博爱精神。孔子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感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第五则:

孔子的乐学精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渊明也曾“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喜欢读书便会甘之如饴;不喜欢读书,便味同嚼蜡。博学如孔子他们正是因为乐读书,才会一生勤学不倦。

感悟:“把学习当作一件幸福的事吧,你爱书,书也会爱你。”

第六则:

他认为智者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仁者仁慈宽容而不容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

感悟:“知者善行若水,海纳百川;仁者厚德如山,容载万物。”

第七则:

孔子的“安贫乐道”。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孔子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没有关系,但同内心有关。而且孔子也认为不符合道德的荣华富贵他是不会接受的。 感悟: “自由的心灵不能被物质所困。”

第八则:

孔子的坦荡胸怀。他认为君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天知命,坦荡自得。小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所以局促不安。

感悟:“胸怀四海才能心宽天下”

第十则:

孔子的清心寡欲。沉迷美色、争强好斗、贪得无厌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大的诱惑,如果不能克制自己或者自身欲望太强,就可能陷入欲望的沼泽,无法挣脱,愈陷愈深而无法自拔。 感悟:欲望是个深深的泥潭,在它面前,请停住你的脚步!

三、孔子之后哪些这样的仁者?

1、孟子:把这种仁发展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

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3、周恩来:“生为国家,死为人民的耿耿忠心

4、飞人博尔特:奥运夺金后送了一只签名的足球给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小

女孩。博尔特还给中国红十字会捐献善款5万美元。这更是一种跨越国界的爱。

5、高耀洁: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艾滋病患者一般人不敢接触,可她以渊博的知识、理性的思考驱散了人们的偏见和恐惧,以母亲的慈爱、无私的热情温暖着他们的无助和冰冷。

6、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丛飞”。他把无私的爱给了失学儿童。

7、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林秀贞 ,她是一位农妇,但是她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推荐第6篇:论语教案

第一课《论语》四则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二类生字,会读古文中重点字的字音。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与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喜欢学习古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内容,感悟其中的寓意。

2.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并说出每句话的意思,能正确朗读课文。

三、教法设计:

1、论语大考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而立,( )而不惑,( )而知天命,( )而耳顺,(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而不思则( ),思而不学则( )。

你还知道哪些名句?

2、出示曲阜孔子庙的图片,介绍孔子

3、读文,扫清阅读障碍

4、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

(1).课文翻译: 《论语》开宗明义告诉我们应该开心的两桩事情:“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还有一桩不应该生气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

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有关课后“为学”名言的理解: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春秋]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 ——[唐]韩愈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战国]荀子

五、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论语》中的句子。

第二课《诲人不倦》

教学目标

1.掌握习、趋、愤、与、素、诸等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

三、闻一知

十、切磋琢磨、述而不作。

2 .能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 3.领悟孔子“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和方法的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4.分析、评价孔子“述而不作”的主张。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如上面所说,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今天我们详细学习论语中有关的内容:《诲人不倦》

二、字词处理

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隅:音yǔ,角落。

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三、课文讲解

(一)疏通课文 【原文】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原文】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二)文章评析

四、拓展延伸

说说你心目中的“教育家——孔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新授:

(一)疏通课文 【原文】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

(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3)隅:音yǔ,角落。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二)文章评析

三、畅所欲言

假如你是一名教师,谈谈你对因材施教的看法和打算如何对本班同学因材施教。

四、拓展延伸

读下列短文,说说文中“自明”、“令女弟”、“丞相”、“老兄昆仲”的具体所指及彼此间关系。信中称自明为“渠”,称陈师中为“老兄”,称程颐为“伊川先生”,从中可以看出这几个人与朱熹之间怎样的尊卑关系?

自明之亡,行且期矣。念之怛然,痛恨如新。不知向来所喻编次文字,今已就否?渠所立,自足以不朽。然其议论曲折,亦不可不使后人闻之也。其家事复如何?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此事更在丞相夫人奖劝、扶植以成就之。使自明没为忠臣,而其室家生为节妇,斯亦人伦之美事。计老兄昆仲,必不惮赞成之也。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伏况丞相,一代元老,名教所宗,举错之间,不可不审。熹既辱知之,厚于义,不可不言。未敢直前,原因老兄而密白之,不自知其为僭率也。(朱熹《与陈师中书》)

(行:离开、离去。期(jī):周年。痛恨:悲痛、遗憾。向来:自从、向来。 喻:明,指著作。作书以明古今之事。奖劝:奖掖、勉励。扶植:帮助、培养。

成就:完成、实现。赞成:赞同而帮助成功。辱:表示谦虚的副词,用于指称自己。)

这是朱熹给朋友陈师中的一封信。从信中意思看,朱熹与陈师中、自明是朋友,又都信奉北宋“二程”的理学。陈师中之父陈俊卿曾当过宰相,陈俊卿女儿(陈师中妹妹)嫁与自明。自明去世后,其妻子立志守节。此书信即赞扬、劝导此事。“令女弟”,“令”对对方尊称,“女弟”,妹妹。“丞相”,指陈师中父亲,称官职表示尊重。“老兄昆仲”,指陈师中兄弟,与朱熹平辈,又是较密切朋友,所以称“老兄”。“伊川先生”称“二程”中的程颐,“伊川”既是地名,又是程颐之号,表示尊称。

推荐第7篇:《论语》教案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 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 ,“仁”即“爱人”。

三、初读扫除语言障碍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 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1.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四、探究学习、理解并背诵前六则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时:按时; 说:愉快、高兴; 朋:志同道合 的人; 知:了解; 愠:发怒、生气;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三:多次; 省:反省; 为:替、帮; 谋考虑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温习。 第三则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第四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故:学过的知识; 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第五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第六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贤哉回也。”(《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 握重点字词。 (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2 .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干粮,一瓢凉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换了别人一定不堪忍受这种贫困忧苦的生活,但是颜回 啊,从来不知因此而改变自己好学乐善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朗读、背诵。第七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知:懂得、了解; 好:喜欢; 乐:以„„为乐。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八---十二则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第九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第十则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一则 子曰:三军①可夺帅也,匹夫②不可夺志也” (《子罕》) 第十二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博:广也。 笃:厚也。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同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 2.小组合作翻译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干扰,“仁”就在这当中了。” 3.朗读、背诵。

四、分类整理归纳 1.成语: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博学笃志、饭蔬饮水 2.十二则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是讲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作业布置】 1.学习、背诵第九至第十二则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教后小结】

推荐第8篇:《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朗读,感知古今汉语的异同。(二)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或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情境。(可采用竞赛记分的方式活跃气氛) 2新课导入: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对于如何学习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是谁呢?他又是怎么说的呢?(简介孔子,引入新课) (二)指导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运用工具书,读准下列字音,掌握加点字的写法。 曰(yuē)说(yuè)愠(yùn)罔(wǎng)殆(dài) 识(zhì)厌(yàn)诲(huì)哉(zāi)焉(yān) 解说:“说”是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的意思;“罔”字中,“丷”不能写成“艹”;“殆”字,左边是“歹”旁,里面是“丶”;“识”是多音字,作记住、标记、记号的意思时,读作“zhì”,另一个读音为“shí”;“诲”字是“讠”字旁,“母”中是两点;“焉”字下面是四点,第一点是撇点。 2教师范读,点拨难读句的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是以/谓之‘文’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再指名朗读,要求字音、停顿准确,师生共同评判。

4引导学生回顾影视剧中古人读书的语调,体验现代文与古文读法的不同,教师范读第一则后,让学生试读课文,要求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三)疏通文意,指导翻译

1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共同研讨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问题。

2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拨打”求助热线——让学生将问题写到黑板的相应位置(分字词和句子两块),向全班同学和老师求助。 3师生共同解决黑板上的疑难问题。

4点拨“而”在文中的几种用法。(顺承,转折,修饰) 5请6位学生展示翻译结果。(最好用实物投影仪;用普通投影仪,可在教师巡回时,将胶片发给准备展示的小组,让学生用钢笔正楷字将译文写在胶片上;也可让学生将译文直接写在黑板上。) 6师生共同评价纠正学生的翻译。 (四)熟读成诵,加深理解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2完成“思考与练习三”,扩充表格,将自己学习时的疑难字词纳入表格之中。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诵读课文。

2交流上堂课作业“2”。 (二)研习课文,理解要点 1本课所选六则《论语》,就内容而言,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明确:都是谈学习的。

2它们主要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明确: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3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

4指名发言,学生相互补充,教师板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点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诲人不倦”说的是教导人的态度。) 5《〈论语〉六则》这篇课文我们读来可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为什么呢?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其中有不少语句现在已凝固为成语流传下来。大家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找一找,这篇课文中包含了哪些成语?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吗? 明确:“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6就形式而言,你能否从《〈论语〉六则》这篇课文概括出《论语》这部著作的特点呢?(点拨:引导学生注意每则中都有“子曰”二字,结合p153注释①) 明确:“子曰”的意思是“孔子说”。结合注释我们可以推测,《论语》是一部以记录孔子言行为主的著作,这种形式有一个称呼,叫“语录体”。 7追问:那么,《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吗? 明确:不是,《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孔子的言论和孔子的一些弟子的言论而成的。 8小结:《论语》的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它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宋代朱熹将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六则》一至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问题,四至六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孔子的这些观点虽然是在二千多年前提出的,但至今仍然有其积极的意义,值得我们在学习上借鉴。(勾画美化板书) (三)交流心得,提高升华

同学们,在学习上你或许曾经有过困惑,或许你现在正在经受着困惑。那么,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是否有所感悟呢?课文中哪一句或哪几句话你感受最深呢?能否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呢?(可让学生准备两三分钟,然后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要从肯定的角度加以赞赏。) (三)布置作业

背诵并用正楷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默而识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推荐第9篇:论语教案

《论语》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的:感染于孔子的人格魅力,并理解。

二、教学重点:孔子的人格魅力。

三、教学学难点:《论语》节选诸条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手段:背诵、讲授、讨论

五、教学时数;2

六、教学过程:见下

一、“子”理解

本节主要学习先秦诸子语录,特别是《论语》。“先秦”定时间,常指春秋战国。诸子,诸,多,子,儿子--据说,是尊称,拿“子”来尊称今天各位,大家肯定都不干。日本人却很乐意,特别是地位不高的女性,叫什么芳子、雅子、信子等,古时有个老子,还好,占了便宜,叫孙子的就倒大霉。苏轼有时被人称苏子,其有诗“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状浓抹总相宜。”女人称子,子就变味了。贬意增多。孔子就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就算子,古时不同的子,有不同的级别。周朝老大叫周天子。孔子编《春秋》一书称楚、吴国君为“子”,吴楚君不干,他们自称王。子在此对其贬称,另有公、侯、伯、子、男爵位。

春秋之世,有诸子百家之说,儒道墨名兵法纵横等。各学说都很发达,法家商决变法,兵家孙子兵法。

二、孔子身世(见《史记》)

1、身体异常

其父纥与颜化野合而生孔子,姓孔字仲尼名丘。这家伙一出生父亲死 了。到十七岁,仍应“贫且贱“,却长得很特别“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九尺六寸,照今天算法,三米多,打蓝球好,姚明下,孔子上,肯定打入NBA。这种算法肯定有问题。晏子为齐相,六尺,有两米了。今天1米7以下才算矮。按70%算,1米4,不到,够矮了,那么孔子这样算也有2米24。“(晏婴者,孔子同时)晏子为齐相,出,其卸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目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晏子:晏平仲婴者,(晏婴也,与孔子,同时,稍早几年)

2、醉心音乐

35岁,齐人称颂他,为什么,“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因为他肯学!(孔子这期间多在齐国,想用又不用他。)

3、退而授业

45岁,见“鲁自大夫以下,皆离于正道。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这时才开始当上尊敬、光荣的人民教师。

4、小人女子,

在鲁国终于当上在司寇,检察部部长!到56岁,还兼宰相之事,齐人惧,称孔子为政必霸,送80美女给鲁君,君受之,不理政事,孔子遂离鲁适卫。齐王不用他,是因为晏婴看不起儒者,说“儒者滑稽”而不可轨(遵照、依照)法,“倨傲自顺(自以为了不起,不肯在别 1 人之下),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还有君君,父父等举案齐眉,不齐眉不行,特注重礼的形式,厚葬之风,今天也很盛行,都是孔子提倡而来的。在卫国,孔子也觉得没什么搞头,为什么呢?有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过之。”排在宦官之后,他很不爽,他是非常注重礼仪的,先后顺序不能颠倒。所谓君君….父子。走时他对卫国人的观感就是“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5、落魄郑国

适宋,被宋司马赶杀。适郑。“与弟子相失”,跑散了,他的弟子子贡去打听,郑国有人告诉他。“东门有人,其桑页似尧,其项类皋陶(舜之臣,掌刑狱事。《周朴考工记录人》皋陶,长六尺六寸,左右端广六寸,中尺厚三寸。[是做陶器吧]),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除了描述得非常好笑,非常形象之外,还有一个奇特的,孔子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禹高大得不知怎么形容了!这一年孔子至少56岁。

6、老学鼓琴

59岁,学鼓琴(手风琴?,不详)为什么学呢?说是孔子击磬,有个叫荷蒉(溃音)通过门口,说“有心哉,击磬乎!石颈石颈乎,莫已知也夫而已矣!”于是他何师襄子学鼓琴,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来得其数也”,有间,师襄子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师襄子)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师襄子)“穆然深思焉”…..这家伙不得了,让人佩服得只能是“避席再拜”。

7、隐者呲之

受齐人赞扬,受师襄子赞扬,也有人不赞扬他。比如62岁那年,子路寻孔子,遇荷条丈人,问“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各不分,孰为夫子!” 后回到鲁国,整理了几种重要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春秋》,73岁光荣牺牲,也算高寿!

8、总结精神

今日,仍有许多孔子似的人物,老得快进土了,还在学习。前日见报纸,60岁老翁学英语,本人大学时也有60多岁妇人一起听讲,说不定学了没多久就完蛋了,但是——重要的是精神,这很重要,60多岁还痴心求学,这就是精神力量!

三、《论语》之节选段 1思与学关系。 2对富贵贫之态度 3牺牲精神。

4学习的态度(诚) 5励练之提倡(岁寒) 6修身方法 7锲而不舍

四、理解

1、关于学与思

今之学,真正的学习,应包括此之所言学思。不思之学,不为真正的学。为何学不思则“罔”?(欺骗.蒙蔽)意易懂而行却难。初识曰妙!孰不知正陷入“学不思”之旋涡里。何以言?有人曰:语言即为一种思维,即思维之载体,语言既是思想的桥梁,也是阻隔你心灵的墙。“学而不思则罔”是语言亦为桥梁,促人理解知晓,又何来墙?

2 学不思,一定“罔”?为何不为反“殆”,为“愚”?这墙就在此,你只看到了”罔“,而阻挡了你去考虑“殆”“愚”。故今学此句,孔子提醒我们要学之中重“思”,学习前人文学思想哲学要多长一个心眼,否则你就会被前人留下来的语言所欺骗(罔)。因为“墙”挡住了你,而“思”是破除墙之方法

那么,思不学又何“殆”?愚以为,学,侧重学习前人。思,侧重创新及如何看待前人成果。此句则侧重在“学”,即继承前人成果之重要性。午站在别人肩膀上才成巨人,如果不继承全部都重新开始,人类将陷入巨大浪费跟无效的劳动之中,那何谈进步。因此单靠“思”而不靠“学”,个人学术思想难建立,连人类都将危险,即“殆”

综而述之,学思乃继承与创新关系!

2、富贵贫贱 孔子之言诚然!“学”习之,它靠诉我们什么呢?“思”之,它隐含,遮蔽了什么?人目之所见,毕竟是世界的极少部分,且多为表象。人心之所见(即思)比目之所见要多得多,试以当前所见某人为例,其眉其目其衣,看不见的心肝,更有超出实体之其人之心态思想(情绪可见)。(故而耳之所闻等同目见)此处对“桥”“墙”认识的深化!言及其内容为表象,其有隐含,有遮蔽(也为表象,非直接表象)必须以“思”来揭开,戮破其所构之“墙”。 富贵贫贱,人有所欲所不欲,这人中包括后言之“君子”吗?可见君子不排除富贵及成名,其而追求,但要“以其道得之”,当官都要按孔子要求,我看都得下课!如果贫穷,也要以其道,天灾造成的,也不堪受此贫穷。与一般人不同的是君子要坚持“仁”,要“以其道得之”。“商人之富”也不得不足“以其道”得之,商人地位一直都低“老大嫁作商人”嫁农民,都不要。问题在于,何为其道,何为“仁”?

“盗亦有道”,此道算不算“道”?仁(爱)的范围如何?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常有“精诚团结”为党国“杀身成仁”,这里“仁”,如何评价?(以各种道德观,善恶观来看待仁)

3、“仁”

儒家以“仁”为核心,“仁者爱人”概括之。 孔子解释为: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雍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颜渊)。全部《论》,孔子仅评管仲等数人为仁而已,很是审慎。其“仁”之精神境界,理想色彩浓,因而变为骗人的口号及工具。

4、为理想之牺牲精神

“仁”的精神体现之一。中国及至弱小者(伊拉克等)之优秀传统,以战争最能突出,抗战朝战伊战中士兵之表现,中国杀身成仁,曰“武士道”,伊自杀殉道,美之人道!

五、作业

背诵《论语》节选诸条!

推荐第10篇: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及剧本---因材施教(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做事要三思,也不要过分犹豫

2、学会表演礼仪

一、整理书本 3分钟

二、5分钟 导入新课文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有三千弟子,那你们知道,孔门十大弟子是谁吗? 有谁能站起来给我大声地读一遍吗?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向颜渊学习快乐;向子路学习率真;向子夏学习教书;向曾参学习勤奋

向冉求学习做官;向冉雍学习德行;向子贡学习说话;向子游学习胸襟

向宰予学习辩论;向子张学习立志)

师:很好,我们来读这段文字,孔子把他的学生分成了几类? 生: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师:孔子把什么排在地位? 生:德行

师:孔子认为德行很重要,大家可以用孔子的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来证明吗?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三、问题探讨5分钟:

孔子教出了这么优秀的弟子,那你知道他是怎么教出来的吗?假如你是一个老师,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自己的学生呢?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么教学的?

看课文,首先请大家和我一起读一遍。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在这段文字里,同样的问题,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回答为什么不一样呢?(让学生回答)

对,这里孔子用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教育方法,叫做因材施教! 现在我们再一起把这段文字读一遍。

四、表演剧本 30分钟 《孔子因材施教》剧本

演员:主持人

旁白

孔子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主持人:(向观众敬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来到我们国学小剧院,大家知道孔子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教学方法,叫做因材施教,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现代版的孔子教学,表演者:...... 大家掌声欢迎!

(鼓掌)(下场,回到座位)

第一幕:

旁白:现在是21世纪,世博会正在上海火热举行。孔子学院一片沸腾,大家都想去看世博会,旅游团正在号召想去看世博会的同学快速报名,提前报名者8折优惠。子路听到了这个消息,兴奋不已,没有和父母兄长商量,就准备欣然前往。于是找到孔子老师,想向孔子老师请假去看世博会。(讲完后回到座位)

(孔子和子路上场,老师坐在凳子上,子路兴高采烈上场) (子路见到孔子行礼) 孔子:子路,你为何如此高兴?

子路:老师,我听说旅行社组团看去世博会,提前报名者8折优惠,我想请假去看世博会。

孔子:那你向你爸爸妈妈请示了吗? 子路:没有!

孔子:那你跟你哥哥商量了吗? 子路:没有!

孔子:你爸爸妈妈哥哥都在你身边,怎么可以不跟他们商量商量就一个人跑去看世博会呢?

(向观众敬礼下场 回到自己的凳子上) 第二幕:

旁白:听到旅行社打折游世博的消息的,还有冉有。冉有很犹豫,他不知道该不该去,于是他找到孔子老师,想要听听孔子老师的意见,如果孔子老师同意就向孔子老师请个假去看世博会。(讲完后回到座位上)

(孔子和冉有上场,孔子静坐在凳子上,冉有愁眉苦脸地上场) (冉有见到孔子行礼)

孔子:冉有,你怎么愁眉苦脸,有什么事情吗? 冉有:老师,我最近遇到了一个难以抉择的事情。 孔子:哦?说来听听!

冉有:老师,最近旅行社打折游世博,我不知道我要不要去? 孔子:冉有,这是一个好机会啊,为什么不去呢? 冉有:可是......

孔子:冉有,想去就去,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做事不要犹豫不决。 冉有:老师,我知道了,谢谢老师! (向观众敬礼退场)

第三幕:

旁白:同样是向孔子请假去看世博会,可是孔子却给子路和冉有的回答却不同。公西华对此感到很奇怪,于是,他找到孔子,决定向孔子请教。(讲完后回到座位)

(孔子和公西华上场)(公西华见到孔子行礼) 公西华:老师,我有问题要向你请教。 孔子:什么问题?

公西华:子路和冉有问你同样的问题,可是,你给他们的回答却不同呢?

孔子:子路率直鲁莽,我希望他能养成三思而后行的习惯,多向父母兄长请教。冉有,遇事犹豫不决,我希望他能有自己的注意,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改变犹豫的毛病。所以我给了他们不同的回答。 公西华:老师,我懂了,这就是因材施教! (向观众敬礼,退场,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的爱憎分明

2、背诵经典句子

一、衔接上节课进行导入

我们讲了孔子是怎么教学生的,这节课,我们来看看,孔子是如何对待他的学生以及对待别人的?

二、跟读 首先,我们来把这些文字跟我读一遍! 5分钟 伯牛有疾,子问之,至牖执其手,曰:“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看望生病的学生?)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要打学生?)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孔子教育儿子?)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欤)?”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孔子接见盲人乐师?)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家里着火了?)

三、探讨5分钟:

大家学了这么久的论语,那大家眼中的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他有爱心,智慧,仁义

讲孔子的爱心

师:我们来看这句:厩焚,子曰,伤人乎?不问马。表明了孔子对生命的关心。

四、有感情的朗读 15分钟

大家还记的上节课讲的孔门十大弟子吗?是哪十大?其中有一个就是伯牛,可是这位伯牛有一天得了传染病,可是孔子还是去看他,因为古时候病人有病,不能进入屋内,于是,孔子就从窗户里把手伸进去,握住伯牛的手,给他把脉,并发出自己的哀叹,这个人命不久矣,这个人怎么就得了这么严重的病你哦,这个人怎么就得了如此严重的病呢?孔子此刻的心情是十分的悲痛。

现在我们来认真把这句话有感情的朗读一遍,要表达出孔子,失去自己心爱的学生时的那种惋惜和痛苦。

(每人来一句,然后一起读一遍)

孔子不仅仅对自己的学生如此,即便是一个盲人乐师,他也是非常敬重,请看这段文字,这段文字,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我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大声的读一遍!

然后,找一位同学解释一遍

然后,大家再读一遍

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很仁爱的人,可是,他却号召学生们去攻击另一个学生,这个被攻击的学生是谁?他为什么会被攻击呢?我们看看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读一下文字。现在有人能回答我的问题了吗?

注意:周公不是周公解梦的周公,这里是两个词语组成的一个词组,意思是说,周朝的公侯!因为求帮季氏聚敛财富,这在孔子看来是不仁义的事情。所以号召自己的弟子抨击他。这是后对于季氏,孔子应该是一种愤怒,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喊学生读,再齐读,比赛读

孔子是一个仁爱的人,但是孔子的是没有原则的吗?不管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他都爱吗?不是,说明孔子是个爱憎分明的人。 最后,我们再把这节课学的内容读一遍。

五、背诵加分比赛。20分钟

第11篇:论语教案

《论语》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学内容】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学目标】

1. 引领诵读“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理解基本意思。2. 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及时复习、勤于思考的习惯。 3. 感受中华文化的根源魅力,欣赏中华文化的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主动理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相应语句的意思,理解经典句中多音字的读音和字义。

2. 进行及时复习、勤于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教学过程】

1. 交流展示

(1) 出示《论语·学而篇第一》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们还记得这段古文吗?这是我国哪位历史名人说的?

(2) 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共同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第一》部分,谁来为我们展示一下你的学习成果?(读背交流,可以按顺序读背,也可以把内容有联系地放在一起读背;可以单人读背;也可以邀请同学合作读背。)

(3)学了《论语·学而篇第一》后,孔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建议]

反复单一的读背会让学生对经典著作产生厌倦。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从他们的需要出发,给他们创建平台展示自己。同时,这个环节的目的既是复习巩固旧知,也是对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 [建议]

学习不仅是停留在知识本身,对于知识背后,尤其是这样的经典著作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教师也可以适当引领。

(4)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论语·学而篇第一》。(齐读《论语·学而篇第一》) 2. 答疑解惑

(1) 《论语》中还有许多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辉,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论语·为政篇第二》中的两则。

(2) 请看这一章的其中一句:“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示相应内容和自学建议)

默读文句,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字词,有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和同学们交流,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连起来自己说说句子的意思。 (借助书本,引导学生互相解疑) [建议]

无论是何种教学,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即使是教学经典著作也不例外。学生自己产生的疑问,自己才有探究、解决的兴趣。但《论语》这部经典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要想自己解决问题,势必要借助外力。好的是,我们的这套丛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每一则都标有拼音,每一则后都有“经典注释”和“经典解说”环节,一定程度上已经帮助学生扫清了认读和理解的障碍,所以也帮助教师在教学时消除了理解的顾虑,这样为放开教学、鼓励学生充分自学奠定了基础。

(3) 交流汇报

① 通过自学,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提醒“为”的读音)

② 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用“故”组词。 这句话后来演化成了一个成语“温故知新”。(相继出示“新——故”、“温故知新”) [建议]

除了理解《论语》中的每一则的意思外,文字训练也可以适当地贯穿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词语训练积累,达到知识的迁移。 ③ 同桌合作,一人读原文,一人说意思。 ④ 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师:通过借助书本以及大家的互相学习,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齐答):没有了。

师:真的没有了吗?那么下面请大家做小老师了。这里有个问题你们思考过吗:“为什么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生1:说明这个人聪明,有创造精神。

师:这种解释是有些道理,但好像理由还不够充分。

生2: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说明是获得了过去连老师也没有讲到的知识,如果把这新知识告诉别人不就是老师了?

师:嗯,有道理。虽然这则《论语》是我们刚刚学的,不过这个同学已经可以“为师矣”了,因为你已经把这个大家都知道的句子做了更充分的诠释。这就叫温故而知新。 [建议]

在教学中,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我们不应该只局限于对文字本身的理解,“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人文理念才能为学生所吸收,经典著作的教育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⑤了解了意思,再来读读原文。

(4) “温故而知新”的确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但凡知识渊博的人都有这样的习惯。毛泽东主 席就有这样的习惯,书中“经典链接”里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请读一读。(默读故事) [建议]

本书每篇后都有相应短小而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和生硬的说教相比这些浅显的小故事更易于学生接受。 [链接]

“经典链接”:《毛泽东读书》(见《论语》第26页)

“温故知新”:请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用“温故而知新”写一句学习感受。 ① 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交流感受)

② 故事后的习题,就是用我们这则《论语》中出现的成语命名的。下面我们就是要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和运用了。(完成习题,交流) [建议]

既然教材本身的语言文字就有和本则《论语》教学相关的内容,当然要把握好这一契机,随时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强化学生的认知。

(5) 如果我们能坚持这样去对待知识,养成这样的习惯,那么一定会受益匪浅的。让我们来背一背这则《论语》。(集体背诵)

3. 总结延伸

(1) 我们已经学了十几则《论语》了,这其中有些是教导我们如何学习的,有些是指导我们如何做事情的,还有些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你们能自己总结一下学过的这十几则《论语》分别是属于哪一类的吗?(总结归类)

(2) 其中哪一则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或者说对你的帮助最大,为什么呢?(结合实际,交流总结) (3) 对于学习、对于生活,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能试着像孔子这样用凝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吗?(自由创编) [建议]

理解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联系实际,自我提炼,说明他们已不仅仅停留在学知识的层面,而是具备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学到的知识能被学生自由运用,这才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这样经典才能被赋予新的价值和新的意义。

第12篇:论语教案

《论语》

知识与能力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背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教学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yì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走进作者

1、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fù东南)人。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

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2、《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宋朝以来,《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论语lún

说yuâ

愠yùn

三省xǐng

传不习chuán

罔wǎng

殆dài

五、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六、作业 抄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人就是孔子,而这本书就是《论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则,并要求大家课下背诵这篇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背诵全文,还可以安排单人背诵)

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10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负责1则

2、小组交流

3、小组质疑

4、教师补充,小结

三、合作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音yuâ,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愠:音yù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忠:忠心

尽心

信:真诚

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译文:“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先生说:温习旧的知识,就可以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迷惑而无所得);

殆:指精神懈怠

而:却(但是)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是,此、这。

知,通“智”。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亦即贤士;思:想 齐:即相等,也可释为“看齐”

省:反省,亦即比照别人不足之处,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

译文 孔子说:“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看齐,如果见到有人做不好,也要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奉行

之:代这句话

欲:想要

施:施与

于:给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字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

四、朗读,背诵

五、作业 译文

第三课时

一、背诵导入

二、合作探究

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

2、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三、朗读体会

四、整理归类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五、总结文言语法:

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

说:通“悦”,读yuâ,意为:愉快,

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女:同“汝”,读rǔ,意为:你(第二人称代词)

2、文言虚词 而:(1)连词

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

任重而道远(并且)

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不译)

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 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例:提刀而立

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

例:默而识之(地)

(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你)

为(1)wãi以为:把„„当作(以:把

为:当作) 例:可以为师矣 (2)wãi

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 wâi介词,意为“替”“为了” 例: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之(1)代词:代指人(第三人称)、事、物

例:由,诲,女知之乎!(代事,代指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 (2)助词 ①结构助词,意为“的”。 ②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简称“取独”)

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 (1)代词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 (2)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揣测或反问语气。 例:其恕乎!(表揣测,意为:大概,也许)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意为:难道) 焉(1)句尾语气词,无实意。 (2)代词,相当于“之”

例:见贤思齐焉。(代指他,贤德的人)

(3)兼词(一字代两字的意思)相当于“于之”

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当于“于之”,意为:在那里) 则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意为“就”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学反思:

本课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对古文学习的爱好。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足之处是时间准备前面太松了,第一节课时浪费了不少时间。下次应该再细致一些。

第13篇:论语 教案

《论语》十则教学反思1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什么?“教”给谁?应该是很好回答的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你们不仅应该向老师学习,而且更应该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并且不但要学知识,而且更要学方法、学习惯、学做人。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今天的老师已只能作为大家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存在了。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好不好?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生齐答:有兴趣。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读书卡)

(讨论交流,填“作者作品”读书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生4: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文中说到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孔子去世了,这些人为他守了3年的墓。

-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书,由若干篇组成。全书今本486章,本文选取了10章。虽只是一个零头,但也可看出这本书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

1、关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

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这样写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生5: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丰富。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他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大家可以参看书上的插图。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第14篇:论语教案

《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0 《论语》十则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

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赞同

第15篇:论语教案

《论语》十则

一、导语引人: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十则,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二、布置自读课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愠、罔、殆、谓、哉、焉。

2.思考:《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温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

1.愠罔殆谓哉焉

2.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回答。(略)

3.“故”,旧知识。“愠”,怨恨。“厌”,满足。“倦”,疲倦。“善”,优点,好的方面。

四、讨论重点内容。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3.“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提示: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第16篇:《论语》教案

《十则》建模课教学设计

一 导入(3-6分)

《论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政治,历史,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学校也能隐约发现它的影子,请你找找看?

预设答案:1 东方贤人雕塑群:孔子像 2 乐知楼,好知楼的命名

3很多班级里面的成语: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点评学生回答,交流对话引入主题。 文学常识 ppt2 请同学一起朗读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 。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体式。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为什么《论语》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哪?让我们来从课文中发现这个答案吧!

二 文言文学习法宝之一:(8分) 朗读

1文言文学习特别强调朗读,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在诵读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味。下面老师给大家做个范读,请大家拿出笔来标注好字音和节奏。老师范读。 展示ppt3  《论语》四则 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生放声朗读,老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再次讲解重音和节奏,请学生上来用白板给这四则论语画出重音和节奏。

4学生再次齐读。

你们对这几则论语片段字面理解上有什么问题吗? 尽可能让学生提出这些问题,注意引导。 我问:“子曰”是什么意思?“曾子曰”什么意思?

“子”的文化含义。

明确: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都是孔子说的话。

注意讲解:“三”这个古文常识现象。 明确: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第二则内容恰巧举了三个例子只是一种巧合,不是真的就反省了这三个问题。

三 (10分)

文言文学习法宝之二:参考注释,疏通文意

在《童趣》一课学习中,我们讲解了文言文翻译的方法,谁能帮老师回忆一下? 插入ppt:请学生朗读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结合书下的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参考上面的翻译方法,尝试翻译。

学生翻译,学生补充点评,老师确认验收。 注意“其”和“而”的用法

插入解释版,争取懂一首,背下来一首。

(时情况而定)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四 文言文法宝之三:古文今用,联系生活(10分) 小组讨论分享:

大家的记忆力真好,这么快就背会了。现在我想请大家来一起解决一下几个难题?:

1.学了这四则《论语》,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学完这几则论语片段,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此刻你眼中的孔子形象?请想象孔子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模仿孔子给我们呈现一则。首先组内分享,

然后推举一名成员,代表小组做一个全班的口头分享。 我的疑问是 。

五 当堂测试 ,同桌互检(5分)

请大家合上书,让我们一起尝试背诵这几则论语。 好了,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尝试完善这几则论语。 见ppt15 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______________,

。 3.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是:

4.《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是:

5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为鉴的句子是:

6.孔子认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是______,并将它阐述为

六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论语》言简意赅的非凡魅力,初步体验到了孔子理念的现时性,相信我们从这几则小片段中学到了做人的一些小道理。也希望大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到,用心的去尝试践行,成为一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或者谦谦“女子”。

七 布置作业 ppt 1 将本课的文言文相关知识整理到古文积累本上。 2 自学余下的几则论语片段。

拓展作业:三选一,做随笔写作

阅读白话史记中的《孔子世家》, 于丹《心得》,修身篇 电影《孔子》

第17篇:论语教案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论语十则》教案(第二课时 约前半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篇课文。本文原选自中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古籍。本文的特点是:采用语录体这种师生对话的方式生动形象的记录和展现了孔子一生为政、为人、学习之道的思想精髓。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中需要学到的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个人修养,掌握文中生僻的字词音译,提升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认知上,学生对语录体有所接触,对孔子的思想也有所了解;在情感上,学生对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价值判断与选择的能力。

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为: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背诵《论语十则》课文;

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精髓;

2过程与方法: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采用诵读法;

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

能学习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个人修养;

4教学重难点: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和其中蕴含的孔子思想精髓

5就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等多种服务与学生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探究学习之道

上节课我们初步探究了《论语十则》的大致内容,梳理了文章中生僻的字词音译,也介绍了《论语》的写作背景,孔子作为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对于人类精神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因此至今我们还在研习。但是,我们并不是要单纯的依靠背诵来提升个人涵养、来揣测其中的道德意识,我们是在借助这些著作来开启心灵,因而我们说,经典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接受,而是一种“唤醒”。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诵读课文2-4句,(播放背景音乐)读完后小组讨论,说说对你启发最大的观点,为什么?(随机挑选3-4个小组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点评。(不做标准答案式总结,只做个人观点分享)

本环节设置意在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采用诵读法品味、小组合作交流法共享观点、探讨文章内容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提升诵读水平。

教师观点展示:

大家都知道,曾子所谓日三省乎己之说,每天反省自己好多遍,他都反省什么呢,有这么几件事:第一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社会的角色,他去做事,他是不是真正尽忠职守做到了他的岗位了;第二个是与朋友交不信乎。就是他作为一个社交角色,跟朋友之间的相处,他是不是真正做到是忠诚的,守然诺的;曾子的第三个标准很可爱,叫做传不习乎。你所学的这些个知识,你又温习了吗。这是一个学习的标准,就是一个人你是不是又在今天进步了一层,你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又拓展了一个新的心灵境界,你能不能又有所提升了,这其实就是君子日三省乎己的一种标准。而曾子的这个观点,恰恰与下面孔子说的这两句话很契合,孔子说了什么呢?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两句话其实都是在说一个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反思。人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学到新的知识,但千万不要忘记时时复习旧的知识,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与岁月的流逝,人们总会在过往的学识或经历中品味到新的内涵,若是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就可以称得上是老师了。

后面这一句其实解释的是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就像我们现在学习《论语》一样,古人的观点不可能适应每一个朝代每一个人,我们知道了孔子的观点但不能仅仅停留在“知道”和“了解”的层面上,思考也是要在人不断的成长和经历的摩擦之中才能让精髓升华。

(二)再读文本 探究为人之道

好,刚才我们探究了《论语》之中的学习之道,现在就让我们开看看剩下的部分讲了什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1句和5-10句,(播放背景音乐)读完后小组讨论,说说对你启发最大的观点,为什么?(随机挑选3-4个小组同学进行回答)

教师点评。(不做标准答案式总结,只做个人观点分享)

本环节设置意在提升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采用诵读法品味、小组合作交流法共享观点、探讨文章内容有利于拓宽学生思维,提升诵读水平。

教师观点展示:

为什么把这几句单单挑出来呢?很简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看到,前面几句都是在讲学习之道,那么这几句很明显是在讲为人之道。第一句是在讲“君子”,从第五句开始,则都是在讲如何为人。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我们怎样才能做一名君子呢,仅仅是人不知而不愠,就可以了吗?第一句中,孔子分别举了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中又分别涉及了三个词:悦、乐、不愠,也就是喜悦、快乐、不生气,我们总是把君子看的太高高在上,但其实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发生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之间,孔子有个学生,司马牛曾经问老师:老师,什么叫君子呀?孔子:君子就是心中没有担忧、没有恐惧。司马牛:哦,没有担忧,没有恐惧就是君子了?这也太简单了。然后孔子又说了一句: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正如我们平日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人长戚戚”,所以,什么人是君子?君子不去更多地苛责外在世界,而把更多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

那么君子是如何为人的呢?下面有明确的例子:

1.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内省(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3有宏图之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士不可以不弘毅):这样的一份担当,就演化成了儒家人格中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我们想一想,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达则兼济天下,而穷责独善其身。一个人在发达的时候,就要想到天下己任,而一个人在穷途末路,困窘于一个不堪境地的时候,还要不放弃个人修养,这就是君子了。比如说杜甫,他有一首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说自己的家里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那样一片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心中想的是什么呢?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想到的是有更多好房子让所有人都住上。再比如说范仲淹,范仲淹说一个人他既使是处江湖之远的时候,他不可能居庙堂之高的时候,他要求自己仍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么这样一些情怀都是什么呢?就是君子的宏图之志。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同学问,什么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简单,一个字就可以概括,但在这之前我要讲一个小故事:子贡,老是这个子贡“刁难”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就跟我说,这一辈子,您就告诉我一个字,我就可以终身受益。问他老师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告诉我一个字,让我一辈子就遵守它。你说什么教育能缩成一个字,老师呢也能说出来,老师还特宽和,商量的口气说:岂恕乎,就是宽恕的恕。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这个字就是“恕”字。然后老师又为这个“恕”字加上了八个字的解释,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总结:在论语中交给我们很多处世的办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有时候很朴素。论语不是板着面孔的一部书,它交给我们的办法有时候透着一些变通,它告诉我们一种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作为一名学生,它同时又告诉着我们怎样树立起正确的学习心态,怎样高效的学习。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孔子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向我们娓娓道来,我们在背诵的同时,不妨像古人一样,一边前行,一边反思,学会如何做人比机械的背诵更加重要不是吗?

第18篇:论语 教案

《论语》八则

【构想】

课本所选八则的关于学习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

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丰,精练传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孑L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 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 ]

一、导人(质疑激趣) 提问: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如下回答。

答l:《毛泽东选集》。老师说,《毛泽东选集》影响是很大,但它的影响只限定在一

个特定的时期,只有几十年,而老师说的这部书却影响中国几千年。

答2:《三国演义》《红楼梦》。老师说它们影响也很大,但也只有几百年而已,不能与我说的相比。老师再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

(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交流有关孑L子和《论语》的知识

(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4)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诵读并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

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 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此环节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四、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问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五、小组互动: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习态度的?哪几条是说学习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请保留此标记。)

方法的?哪几条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究的好习惯。]

六、自由背诵课文

七、探究性学习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在适当的时候老师提出自己准备的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惕,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可能不可能没什么联系?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这一环节可以使教学内容向课外、向生活的延伸。由于能扩展视野,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没有必须完成的作业 ,它备受学生欢迎。活动课还能密切师生关系,加深师生感情。 【教学后记】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

在《论语》八则的教学中,我发现教学不仅要吸引学生探究,还要告诉他们探究的方法,交给他们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即所谓启发。如果在探究前我先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说”与“乐”有什么区别?哪个程度更深?(2)“有朋自远方来”干什么?想达到什么目的?(3) “人不知”的“人”是谁?“知”的意思是“了解”、吗?于是提供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解释:“人不知者,谓当时君卿大夫不知已学有成举用之也。”

这样三个问题解决后,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这是孔子治学修身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这是学习的初级阶段。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适合者讲谈、研讨,互相后发,互相促进,将学问进一步提高。因为“独学而无友,必孤陋而寡闻。”第三境界,是做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达到前两个境界之后,也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既当不了官,也发不了财,然而也不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君子”才能达到的境界了。

第19篇:论语教案

论语四则

一、温故而知新

师:老师这里有一句话,你有没有见过?在哪里见到的?出示课件: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指名说。

教师小结:这是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可以说是对我们的大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孔子极大的赞誉。曲阜是孔子的故乡,一年四季游人如织,大街上最醒目的除了奔跑的仿古马车,便是随处可见的《论语》了。 提问:你在大街上看到过哪些《论语》中的语句。 指名说。

教师小结:《论语》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的一些经典言论,对于我们来说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比如刚才同学们背诵的“„„”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做人,“„„”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处事。

师:其实《论语》并不深奥,当我们真正用心去读去体会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它告诉我们的都是极其朴素的道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样几句话。(出示)

二、初读,读熟读通。

师: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试一试,能否读得准确、读得通顺?课件出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论语.子路》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论语.宪问》 老师领读。 指名领读。

指名读,读得好的领读。

三、理解语句大体意思。

师:这些句子听起来“之乎者也”的似乎很难懂,其实并不是。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文后的释义,看看能否理解这些语句的大体意思。 师:先读这个句子,然后说说你的理解。(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有重点地讲解)

1、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个句子中有一对反义词?厚——薄

这里的“厚薄”指的是什么呢?指名说。师讲解:这是一种对人的态度,对自己“厚”,可不是宽厚,恰恰相反,是说的“严格”,对自己要求的“多”,这叫“躬自厚”;对别人呢,“薄责”,不要轻易去要求别人做到这样做到那样,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用《论语》中的另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能够强求别人去做到呢?与其要求别人,不如自己首先做到。

对自己严格一些,对别人少一些责备和埋怨,那么,自己就不会招致抱怨,彼此之间也就不会相互怨恨了,可谓“则远怨矣”。

来,一起读读这句话: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2、过渡语:生活中总是有许多的不如意,也不能排除有所谓的“坏人”存在,假如,在生活中,有人老是处处刁难你,甚至陷害你,你会怎么对待他?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不做肯定或者否定。

师:有人说,他对我不好,我就对他不好,这叫“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用文言词就是“以怨报怨”;

有人说,他对我不好,我不理他,就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真惹急我了,我就反击。这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文言词叫“以直报怨”。 有人说,他对我再不好,我也要对他好,保持一颗宽厚的心。这叫“以德报怨”。 大家说说,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样才对呢?学生七嘴八舌后,指名说。(学生肯定赞成“以德报怨”)

师:长期以来,“以德报怨”都是众人称赞的美德。大家都认为做人就是要宽厚,不管别人怎么对待你,无论如何陷害你,你都对他宽容,甚至强迫自己去喜欢他。同学们,说实在话,你做得到吗?(做不到,说做到的属于不诚实)

对啊,我认为几乎没有人能做得到。试想,假如是歹徒在做坏事,你可以装作什么都没看见、不加制止吗?坏人已经侵害到你的安全,你还会无原则的宽容吗?“人善被人欺”也是一种事实啊。咱们都知道,孔夫子可是大圣人啊,在对待这件事上怎么说得呢?出示,齐读: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师:“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别人对你好,你当然要对别人好:别人对你不好的时候你要保持正义。多读几遍这句话,记住孔子教给我们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出示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师说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问了一个问题,孔子作了回答。强调发音:好hào 恶 wù 理解这两字的意思。 自己试着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子贡问老师,就是说做人啊,应该让大家都喜欢你,对不对?孔子认为是对还是不对呢?(不对)为什么?大家想一想,如果是坏人喜欢你,说明什么?(你也是坏人)好人喜欢你,坏人讨厌你,才说明你是个真正的好人啊。 读这句话,注意发音。指名读,齐读。

4、看起来子贡——孔子的这位学生在做人方面是有许多的困惑甚至不足啊。我们来看看最后一句话: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师:子贡有点小毛病,什么毛病呢?“方人”好议论别人,说三道四的。孔子说了“赐啊,”赐是子贡的另一个名字,他说“赐啊,你认为你这样做事贤良的吗?好不好呢?我就没有这样的时间。”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从来没有闲暇时间去议论别人。大家明白了吧?这是孔子对学生子贡的——批评。我们更应该明白: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就像刚才我们读过的一样“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其实是一个道理。

四、用学习到的道理指导自己的行为。

师:我们读过了四句话,应该说是明白了一些新的道理,或者有一些观念的改变,也有一种可能,就是不太赞成孔子的观点。那都不要紧,关键的是:我们确实学到了一些道理。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总会与人交往,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待人接物呢? 师:怎么对待别人,怎么要求自己呢?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师:究竟是以德报怨还是以怨报怨,还是—— 生: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师:不要试图讨好所有的人,最重要的是——生: 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师:背后议论人对不对呢?孔子告诉我们——生: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五、拓展活动

看,我们仅仅一节课的时间,仅仅是读了四句话,就明白了这么多的道理。《庄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人要活到老学到老,“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小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也有很多的知识和道理等着我们学探索、去求知。

有时间的话,可以练习背诵,齐诵。

第20篇:论语教案

34-3

5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36-37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内容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提示: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四、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8-40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感受领悟

(一)

教师出示课件: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三、学生自读,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1、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格言警句,并谈谈其中哪一句对自己启发最大。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四、进行背诵比赛

五、引导学生体会《论语》的理趣,感受思想与内涵带来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

六、

1、盘点收获,说说你学到什么?

2、背诵全文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