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0-03-01 20:51: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罗田县三里畈高中 余锋 论文摘要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农村中学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即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发生了改变和扭曲。因此,全面了解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实际状况,以及有针对性地加强中学生道德品质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现状 根源 对策

近年来,我们在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的过程中,努力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竭诚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打工经济和劳务经济初步形成,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青少年学生这一庞大群体在社会的冲击下,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悄然起着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掌握其发展动态,积极主动采取对策。

一、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十八大报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就是为教育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指明了道路,同时,也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根据调查分析,当前农村中学学生思想道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1、价值观念混乱,人生目标不明。

受社会“金钱至上”,“一切向钱看”的不良风气影响,多数学生认为人生目标是 “走出穷山区,挣更多的钱,让自己富起来。”这种只重视自身实际利益而无法把个人追求价值与对社会的奉献统一起来的行为,在这一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更好发展,造成个人主义的蔓延和价值观的倾斜,导致不少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辍学现象严重。

2、个人利益至上,集体观念淡薄。

许多青少年学生“胸中无祖国,心中无他人”,待人做事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对学校、班级的建设与发展漠不关心。他们在生活中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盲目追求时尚,攀比摆阔,往往借各种聚会之名,吃喝玩乐。与人交往,过分考虑自己得失心胸狭隘,斤斤计较,对别人缺乏宽容和同情心,这类青少年学生往往对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臵若罔闻,而且逆反心理很强,与家长、老师有较强的抵触情绪。他们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荣辱感,大多意志薄弱,一旦受不良风气诱惑,很容易出现违纪违法现象。

3、道德素质低下,行为习惯较差。

受不良社会风气和网络语言影响,许多中学生语言粗鲁,出口成脏,打架斗殴,抽烟喝酒,逃课旷课,翻墙外出,不尊重老师同学,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言谈举止粗俗, ,行为不够端庄,游手好闲,惹是生非,缺乏羞辱之心,自尊心不强。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起码的礼仪常规。他们随处乱扔脏物,乱涂、乱写、乱划,社会公德意识较差,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欠缺。

4、意志毅力不坚,心理防线脆弱。

现代中学生由于父母的溺爱,娇生惯养,导致其意志毅力不坚,心理防线脆弱,加之学业负担过重,社会阅历不深,许多青少年学生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便无所适从,他们大多表现出焦虑、烦躁、胆小、恐慌、易怒等种种不良情绪,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面临压力、变故,他们便意志消沉,破罐子破摔。若被不良行为引诱,容易盲从,逃学、弃学,甚至离家出走,给学校、家庭和自己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因此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缺乏感恩之心、漠视社会责任。

现在学生接受的爱太多,所以大部分以自我为中心,对接受的爱不会感恩,不会感谢,认为父母为其做牛做马是天经地义的,老师为其呕心沥血是理所当然的,国家贫困资助、社会爱心捐款、学校助学奖励是顺理成章,导致亲情疏远,师生淡漠,社情紧张。更缺乏社会责任感,有的学生将破坏公物视为儿戏,用水不关水龙头,人走灯不关;或者在公共场合例如教室、图书馆大声交谈;更有甚者,在校园内打架斗殴。不少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身边的同学、学校和社会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人对事都比较冷淡,自私自利,不愿担当。

二、农村中学生产生不良思想道德的根源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孩子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

2、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目前农村的家庭教育方式实在令人担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溺爱型”:主要是一些父母外出打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由于对孩子过分的关心和呵护,会造成孩子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专横霸道的恶习;

(2)“棍棒型”,由于父母性格暴躁或家庭贫困,有的家长教育方法极其简单,一点小事,不分青红皂白就是打,与孩子没有交流,这种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人格自卑、心理扭曲、报复心重;

(3)“放任型”,不少家长或许是劳动繁忙,或许是性格的原因,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也不与学校老师联系,这样家庭的孩子往往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容易上当受骗走上歧途。

3、家庭结构失调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和出外打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学生也日益增多。这些留守学生大多由爷爷奶奶、外婆外公或亲戚朋友代管,在生活上许多地方照顾不到 ,学习上没人关心,思想上无法与老人沟通 ,长期以来,孩子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积极上进。还有一些父母死亡、离异,出现了一批“单亲孩子”或孤儿。这些现实使这些孩子难于形成健康心态,大多冷漠,抑郁、孤僻,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学校教育的误区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然而。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却存在种种弊端:

1、以分数论英雄:

受“应试教育”指挥棒影响,虽然强调“德育为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把分数看成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对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培养却被淡化,由于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处处以分数论英雄,思想政治课成了摆设。成绩好的学生, “一俊遮百丑”,学校教育还没有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生根本的改变。这是导致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低效的重要原因。

2、教育方法不当。

现在农村许多教师,缺乏上进心,也很少进行教育培训,不少人上课墨守成规,说教枯燥,不能把课堂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学生只是获得一些教条、抽象的东西。不能用自己的教学魅力吸引学生,致使许多中学生上课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因此,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更不能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新发展。

3、社会舆论对学校德育的缺乏起码宽容。

一些学校、一些老师也愿意管教管导,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提出了一定地要求,对违纪学生进行了一定的惩戒,结果有些老师的过当行为被社会舆论无限放大,导致学校被警告、老师被处分,所造成的后果是,学校管理学生畏首畏尾,一切以不出事故为出发点,老师怕惹学生,对学生的违纪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甚至视而不见,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形式的,内容少,效果差。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1、打工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也造就了数量庞大的打工族,许多家庭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造成了大量留守子女。不完整的家庭就存在不完整的教育,这样家庭的孩子,长期得不到父爱、母爱,大多成绩较差,心情抑郁,性格孤僻,待人冷漠。

2、计划生育政策的后遗症。计划生育政策本是一项减轻中国人口负担,提高国民素质的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但任何好政策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计划生育政策极大的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造成了独生子女这一独特现象,由于子女少,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成了每个家庭的“传家宝”,造成了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他们集千娇万宠于一身,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

3、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不良风气是诱发农村中学生的思想颓废、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中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而不稳定的时期。一些道德失范,诚信危机,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蔓延;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网络游戏、黄色网站、录像的诱惑等等,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对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如何有效地防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使农村中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值得我们大家共同探讨。

(一)国家要加快教育改革,真正改变“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挥舞,农村乃至全国的“应试教育”就不会改变,由此带来的后遗症就不会根除,只有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并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才能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社会舆论要支持学校德育,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支持学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体罚和惩戒。让学生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渐形成对道德的敬畏,对规则的敬畏、对制度的敬畏、对法律的敬畏。

(三)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家庭教育是“三育人”的起点和基础,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中具有特殊教育作用。育儿如树木,父母的一言一行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要通过家长学校、网络培训等形式使其通过学习提高教育孩子的水平。

2.家长要注重孩子交友的情况,及时与学校沟通。家长要从小事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习惯,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娇治,但切莫采用暴力手段解决,而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思想。如果父母的话他们听不人耳,可以设法找一些孩子能接受的亲朋好友从旁劝导。以便及早发现情况,即使有“苗头”,也可以完全解决在萌芽状态之中。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3、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网络等形式进行交流。

4.家长要重视自身的言传身教。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养认知水平偏低。所以应加大农村教育法制宣传力度,从而提高他们对教育法的认识,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做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四)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中学生品德教育。

1、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教师要与 “留守学生”交朋友,时刻关心、爱护、照顾他们。在安全上,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耐心辅导,让每一个留守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2、要改进方法,多途径育人。我们我们不能老抱着让学生考试清华、北大,一本二本这样的奢望,不能指望学生多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毕竟这个社会普通人居多,我们要改进育人方法,多途径培养人才,着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能够适应社会,具有一技之长的社会有用人才。

3、要身正为范、德高为师。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只有加强自身修养,具备崇高品德,率先垂范范,才能去说服、教育、感染学生,才能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

总之,中学生的道德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系统工程,是一个牵涉方方面面,影响千秋万代的民生工程,只有国家系统规划,家庭言传身教,学校立德树人,社会舆论支持,立大德育观,时时育人、事事育人,才能有效改变中学生的种种不良现状,真正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实现我们民族的教育梦,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

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经验总结2

农村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分析与对策

浅析基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农村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校中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研究及对策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与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