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有机化学实验归纳小结(正版)

发布时间:2020-03-03 05:54: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有机化学实验归纳小结

一、有机物物理性质归纳

有机物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同等重要,且“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不仅表现在化学性质中,同时也体现在某些物理性质上。有机物一些物理性质存在着内在规律,如果抓住其中的规律,可以更好地认识有机物。

(一)熔沸点 1.烃、卤代烃及醛

各种烃的同系物、卤代烃及醛的熔沸点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升高。如:CH

4、C2H

6、C3H

8、C4H10都是烷烃,熔沸点的高低顺序为:CH4C2H6C3H8C4H10;C2H

4、C3H

6、C4H8都是烯烃,熔沸点的高低顺序为:C2H4C3H6C4H8;再有CH3ClCH3CH2Cl,HCHOCH3CHO等。

同类型的同分异构体之间,主链上碳原子数目越多,烃的熔沸点越高;支链数目越多,空间位置越对称,熔沸点越低。如CH3(CH2)3CH3(CH3)2CHCH2CH3C(CH3)4。 2.醇

由于分子中含有—OH,醇分子之间存在氢键,分子间的作用力较一般的分子间作用力强,因此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烃比较,醇的熔沸点高的多,如CH3CH2OH的沸点为78℃,CH3CH2CH3的沸点为-42℃,CH3CHCH2的沸点为-48℃。

影响醇的沸点的因素有:

(1)分子中—OH个数的多少:—OH个数越多,沸点越高。如乙醇的沸点为78℃,乙二醇的沸点为179℃。 (2)分子中碳原子个数的多少:碳原子数越多,沸点越高。如甲醇的沸点为65℃,乙醇的沸点为78℃。 3.羧酸

羧酸分子中含有—COOH,分子之间存在氢键,不仅羧酸分子间羟基氧和羟基氢之间存在氢键,而且羧酸分子间羰基氧和羟基氢之间也存在氢键,因此羧酸分子之间形成氢键的机会比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多,因此羧酸的沸点比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的沸点高,如1-丙醇的沸点为97.4℃,乙酸的沸点为118℃。 影响羧酸的沸点的因素有:

(1)分子中羧基的个数:羧基的个数越多,羧酸的沸点越高; (2)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碳原子的个数越多,羧酸的沸点越高。

(二)状态

物质的状态与熔沸点密切相关,都决定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

由于有机物大都为大分子(相对无机物来说),所以有机物分子间引力较大,因此一般情况下呈液态和固态,只有少部分小分子的有机物呈气态。

1.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多,烃由气态经液态到固态。分子中含有1~4个碳原子的烃一般为气态,5~16个碳原子的烃一般为液态,17个以上的为固态。如通常状况下CH

4、C4H8呈气态,苯及苯的同系物一般呈液态,大多数呈固态。

2.醇类、羧酸类物质中由于含有—OH,分子之间存在氢键,所以醇类、羧酸类物质分子中碳原子较少的,在通常状况下呈液态,分子中碳原子较多的呈固态,如:甲醇、乙醇、甲酸和乙酸等呈液态。 3.醛类

通常状况下除碳原子数较少的甲醛呈气态、乙醛等几种醛呈液态外,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的醛一般呈固态。 4.酯类

通常状况下一般分子中碳原子数较少的酯呈液态,其余都呈固态。 5.苯酚及其同系物

由于含有—OH,且苯环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故通常状况下此类物质呈固态。

(三)密度

烃的密度一般随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一氯代烷的相对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减小。 注意:

1.通常气态有机物的密度与空气相比,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比空气的密度大。 2.通常液态有机物与水相比:

(1)密度比水小的有烃、酯、一氯代烃、一元醇、醛、酮、高级脂肪酸等; (2)密度比水大的有溴代烃、硝基苯、四氯化碳、氯仿、乙二醇、丙三醇等。

(四)溶解性

研究有机物的溶解性时,常将有机物分子的基团分为憎水基和亲水基:具有不溶于水的性质或对水无吸引力的基团,称为憎水基团;具有溶于水的性质或对水有吸引力的基团,称为亲水基团。有机物的溶解性由分子中亲水基团和憎水基团的溶解性决定。 1.官能团的溶解性

(1)易溶于水的基团(即亲水基团)有:—OH、—CHO、—COOH、—NH2。

(2)难溶于水的基团(即憎水基团)有:所有的烃基(如—CnH2n

1、—CH=CH

2、—C6H5等)、卤原子(—X)、硝基(—NO2)等。

2.分子中亲水基团与憎水基团的比例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1)当官能团的个数相同时,随着烃基(憎水基团)碳原子数目的增大,溶解性逐渐降低,如溶解性:CH3OHC2H5OHC3H7OH>(一般地,碳原子个数大于5的醇难溶于水);再如,分子中碳原子数在4以下的羧酸与水互溶,随着分子中碳链的增长,在水中的溶解度迅速减小,直至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的溶解度相近。

(2)当烃基中碳原子数相同时,亲水基团的个数越多,物质的溶解性越强。如溶解性:OH|OH|OH|。

CH2CHCH2CH3CH2CH2OH(3)当亲水基团与憎水基团对溶解性的影响大致相同时,物质微溶于水。例如,常见的微溶于水的物质有:苯酚C6H5OH、苯胺C6H5NH

2、苯甲酸C6H5COOH、正戊醇CH3CH2CH2CH2CH2OH(上述物质的结构简式中“-”左边的为憎水基团,右边的为亲水基团)。

(4)由两种憎水基团组成的物质,一定难溶于水。例如,卤代烃R—X、硝基化合物R—NO2均为憎水基团,故均难溶于水。

3.有机物在汽油、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与在水中相反。如乙醇是由较小憎水基团C2H5和亲水基团—OH构成,所以乙醇易溶于水,同时因含有憎水基团,所以也必定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其他醇类物质由于都含有亲水基团—OH,小分子都溶于水,但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憎水基团的不断增大而逐渐减小,在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则逐渐增大。

二、有机物的鉴定

不同的有机物首先从物理性质:状态和溶解性来区分,中学阶段接触的有机物中,C原数小于等于4的烃为气态,还有

;C原子数在5到16之间的烃为液态,还有常用的一些烃的衍生物;C原子数大于16的烃为固态,还有苯酚,部分高级脂肪酸,脂肪等,从溶解性看,大部分有机物不溶于水,如所有的烃,卤代烃等。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醇、醛、酸和多元醇,用化学方法鉴定的试剂有如下 ①使溴水和溶液褪色的:不饱和烃、醛、有醛基的物质、酚、醇、裂化汽油等 ②仅使④使⑥使浓褪色的:苯的同系物

悬浊液生成砖红色沉淀的:醛、甲酸、甲酸酯、甲酸盐、葡萄糖等。

显紫色的:含有酚羟基的物质

变黄的:蛋白质 ③发生银镜反应和与新制⑤使碘水变蓝的:淀粉

三、有机物分离、提纯

有机物的分离应结合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例如乙烷中混有乙烯时,有将气体通过溴水或溶液,用洗气的方法将乙烯除去,若溴乙烷中混有乙醇时,可用水除去,利用乙醇与水互溶,水与溴乙烷不互溶,用水将乙醇从溴乙烷中萃取出来,苯中混有苯酚时,单纯用物理性质或单纯用化学性质都无法将它们分开,而且苯与苯酚互溶,此时应先加入

,苯酚与

起反应生成苯酚钠,苯酚钠类似于无机盐的性质,与苯不互溶,于是溶液就分层了,可以用分液的方法把它们分开,也可以用分馏的方法把它们分离开。若乙醇中混有水,欲除去(也就是由工业乙醇制无水乙醇)时,加入生石灰,生石灰与乙醇中所含的水生成乙酯时,用的是饱和液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A.混合物的分离提纯

1.固体与固体混和物,若杂质易分解,易升华时用加热法;若一种易溶,另一种难溶,可用溶解过滤法;若二者均易溶,但其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用重结晶法。

2.液体与液体混和物,若沸点相差较大时,用蒸馏法;若互不混溶时,用分液法;若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时,用萃取法。

3.气体与气体混和物:一般可用洗气法。

4.若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混和物,可先选用化学方法处理,待符合上述条件时,再选用适当的方法。 该类题目的主要特点有三个:一是选取适当的试剂及分离的方法除去被提纯物中指定含有的杂质;二是确定除去被提纯物质中多种杂质时所需加入试剂的先后顺序。三是将分离提纯与物质的制备,混和物成分的确定等内容融为一体,形成综合实验题。

B.物质的鉴别

1.不用任何外加试剂鉴别多种物质主要有如下四种形式:

⑴顺序型:通过观察,加热焰色反应或两两混合等方法,先确定某种物质,再用这种物质作为试剂,依次鉴别本组内各物质。

⑵一次型:用某种方法鉴别出一种物质后,这种物质能与其它几种物质分别反应呈现不同的现象,一次性地鉴别本组物质。

⑶分组型:用某方法将原物质组分成若干组(如现象不同),再对各小组内物质进行鉴别。 ⑷综合型:以上几种类型的组合。

2.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的题目往往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回答时要掌握以下要领: ⑴选取试剂要最佳:选取的试剂对待检物质组中的各物质反应现象要有明显差异。 ⑵不许原瓶操作。

⑶不许“指名道姓”:结论的得出来自实验现象,在加入试剂之前,该物质是未知的,叙述时不可出现取某某物质加入某某试剂……的字样,一般简答顺序为:各取少许→溶解→加入试剂→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与乙醇的沸点相差较大,可用分馏的方法把它们分开。象实验室制乙酸溶液来使酯析出,目的是为了除去混在乙酸乙酯中的乙酸,乙酸与

,与酯不互溶,用分液的方法即可得到较纯的酯。后面这几种分离的方法都是综合应用了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有机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总结

有机化学实验参考资料

有机化学实验总结

《有机化学实验(D)》

有机化学实验总结

有机化学实验总结

有机化学(含实验)..

高中有机化学小结

有机化学实验归纳小结(正版)
《有机化学实验归纳小结(正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