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机械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3:52: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2013年我院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心工作,巩固示范建设成果,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构建和谐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全面完成了2013年度教育教学工作目标,主动服务东营地区区域经济建设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课程体系改革

1.探索创新“123”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线贯穿、两境相融、三层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一线贯穿”是指人才培养始终贯穿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一条主线;“两境相融”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以山东科瑞控股集团、胜利油田高原石油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石油装备制造企业为代表的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两个培养环境相融合;“三层能力提升”是指遵循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将人才培养分为岗位基础能力培养、岗位核心能力培养、岗位综合能力培养三个层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循序渐进,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提升,职业素质全面发展,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以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学院内涵建设,推进教学改革,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优势与竞争力的特色专业,提升办学水

1

平和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确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特色专业开展建设。

3.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相关精神,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等四个重点专业(群)在12版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本要求,制定了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从2013级新生开始实施,取得了明显效果。

4.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本要求制定新的课程标准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四个专业依据《东营职业学院关于制定2013版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目标出发,把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重点,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完成了《石油装备加工技术》等21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

5.以精品课程为依托,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力度 学院始终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中心工作,在重点专业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先后建成了《石油装备加工技术》、《石油装备装配技术》、《CAD/CAM软件应用》、《液压与气动技术》等8门院级精品课的申报。在此基础上积极创建省级精品课程,2013年12月6日,“石油装备制造系列联合课程”共五门精品课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2

6.加强教学研究,进行了系统化的课程改革

教学中,狠抓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形成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石油装备方向)“需求驱动、行业指导、校企合作、项目导向”的建设理念,形成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2004年本专业被评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本专业被评为山东省高职教育特色专业。截至目前,建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院级精品课程,校企合作开发了3套实训教材、5套工学结合教材。同时,开发了电子教案、课件、试题库、案例库、工程规范与标准、电子教材等多种网络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现场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7.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倡导和鼓励教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实验课开展导学式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以及相关的“模拟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师生互动,因材施教,因课施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8.考试(核)改革效果明显

一是考试内容上,侧重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的能力;二是考核方法上,突出多样性、针对性、适用性。以考核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着重检验学生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允许采用开卷、小论文、大作业、

3

调查报告、口试、实际操作等多样化的考试方法;三是加强考试管理,保证考试内容和命题适应培养职业技能这条主线。重点抓好考试工作各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题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推进考风建设;四是建立健全考试反馈机制,强化考试的结果分析、评价和考试的总结工作,将考试情况反馈到教学中,督促教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师资队伍建设

1.实施名师工程,结构基本合理的教师梯队初步形成 建成了“梯度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32名专业教师中,教授(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4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8人、讲师(含工程师)12人、助教8人。其中专任教师20人,博士1人,硕士15人,学士4人。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12人。专任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专任教师大部分拥有职业资格考评员、CAD/CAM等职业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教师达80%。

截止2013年底,机械项目组共有专业带头人4人,骨干教师6人,教学能手5人,教学新秀2人。使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教师都有明确的努力目标,既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又充分发挥了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

4

2.教师企业实践锻炼

鼓励教师进入企业锻炼,参与生产、管理、产品开发等活动,提高教师“双师”素质;通过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优化学院“双师”结构。本学年度,机械专业任课专任教师17人,其中15人具有“双师”素质,占比88%。

3.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

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8名,每年选派5-6名中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聘用6名企业行业技术专家指导专业建设。通过外出进修、顶岗锻炼、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建设期内,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通过建立“导、帮、带、促”的青蓝工程以及外出学习培训等途径,加快青年教师成长。建立不少于50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根据课程需要聘任石油装备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与企业共建不少于50人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按照“依岗选聘”的原则,聘任石油装备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和教研教改活动,参与工学结合课程建设,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通过对兼职教师的岗前培训,使他们掌握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

5

段,与专职教师共同完成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二、实训基地建设

依据石油装备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及满足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根据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的设计、工艺、加工、检测、装配、车间设备维护等工作岗位,结合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新建或扩建钳工实训室、机床检测与维修实训室、机械加工实训车间、石油装备生产车间、机械创新实训室5个实训室(车间)。

以区域内山东科瑞控股集团、胜利油田高原石油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石油装备企业为依托,建立12个校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实现校企资源共享。

1.校内实训条件建设

本专业已建有金工实训车间CAD/CAM实训室等多个校内专业实训室,形成了功能较为完备的机械实训中心。新建或扩建钳工实训室、机床检测与维修实训室、机械加工实训车间、石油装备生产车间、机械创新实训室5个实训室(车间)。依托机械加工实训车间、石油装备生产车间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引进企业管理理念及生产项目,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生产技术标准,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和胜利油田兴达高祥有限责任公司、三英精密工程研究中心等公司签订协议,共同筹建机加工实训车间、精密工程研究所。部分产品可以在校内生产,形成“校中厂”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6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本专业已有8个校外实训基地。下一步工作重点:一是充分发挥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积极寻求生产规模大,发展势头好,能和学校保持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二是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争取在原有8个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2012年增建3个,2013年增建5个,2014年增建4个,使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达到20个。

3.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将企业的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6S管理体系进行整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标准化的生产环境,营造真实的职场氛围,全面提高实训基地管理及运行水平。

(1)管理规范化。引入6S管理体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现代企业运行方式进行管理,按照生产规律组织学生实训,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

(2)实训标准化。制定各实训项目的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编写实习实训指导书5册。

(3)在实训基地设立机械工作室,开展各类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质。

四、校企合作

1.形成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长效共赢机制

(1)成立由行业企业参加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

7

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共赢机制。

(2)依托“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更好的锻炼。

五、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以服务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和地方经济为宗旨,以职业技能鉴定站和研究所为平台,不断提高服务企业和社会的能力。

1.技术服务

发挥黄河三角洲石油装备制造研究所的优势,支持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进行科技开发、技术革新与改造、技术培训与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建设期内,承担市级以上课题3项,同企业共同合作横向科研课题7项,获国家专利2项。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建设期末,实现技术服务收入135万元。

2.社会培训

面向企业、中职学校和社会人员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依托专业实训条件和教师队伍,利用学校职业技能鉴定站平台,面向社会及在校生开展技能鉴定。三年内,为社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累计12500人次,开展技能鉴定1300人次。

(1)发挥专业师资优势,每年派1-2名指导教师支援疏勒县职业高中、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中西部院校。三年内,为受援学校培训教师6人、培训学生15人,并在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开展对口支援。与区域内其他中高职学校开

8

展对口交流,三年内培训师资12人次,培训学生1020人次。

(2)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三年内,选派教师到新加坡、德国等国家的职业教育院校交流学习7人次。引进和利用包括课程在内的先进职业教育资源,围绕装备制造业发展要求,积极开展学生交流,在实践中逐步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渠道。

2013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 年12月7日

机械单位质量报告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机械质量体会

人才培养报告

人才培养质量调查问卷

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整改报告(材料)

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分析报告 副本

机械工厂质量管理制度

机械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
《机械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