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2 13:35: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思考

【摘要】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科学、巧妙地设计提问,是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各种提问的技巧。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常常是设问:即自问自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为什么?究其原因是教师在提问时没有讲究提问的艺术。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一些问题:随意性大,一节课多的可提几十个问题,少的只提几个问题;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比例较高,粗效提问,实效不高;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也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优生每节课点起来回答,学生没意见,而有些中等生想答可又怕答错。由此可见,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不是学生的问题,而在于教师的提问技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提问是教师把学习内容传授,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提问还须善问,提问要区别对象,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和提问角度。《学记》中“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呜,待其以容,然后尽其声”。这就是说,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敲,轻轻点拨;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就要敲大锤,重重提醒;对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问要偏难一点;对学习差的学生,要容易一点,否则他们会丧失答问的信心。

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经过一个学期来对本课题的学习与实践,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上有了充分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提问的技巧,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学习所得,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有效的提问方法: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联系课文重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出的问题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当然也不例外。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也能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另一方面,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而教师的提问,可以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问题的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巧妙合理,能引起学生兴趣,启发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问题的设计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它在课文中的作用;问题还要紧扣文脉,紧扣文章的思路,可以是由整体到部分,先提出一两个大问题,再按重点词、句、段设计若干小问题,来说明大问题,也可以由部分到整体,根据重点词、句、段先设计若干小问题,再提出总结性的大问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出概括,也可以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构成整体—部分—整体。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3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

(三)因人因文而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人而异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文本产生兴趣,在思考中逐步提高阅读和思考能力。例如在教授某些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每人提出二个问题,这些问题或是自己不懂的,或是自己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这样教师便能得到近百个问题,针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师教学的需要,可以确定一些集中典型的问题在课堂中提出来,进行讨论解答。这些问题解决了,这篇课文的疑难也迎刃而解了,同时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一生整理了一下,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四)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提出的问题既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又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的。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抓住课文中的“留白”进行提问,要学生补述“我”从昏倒至醒来这段时间内张指导员是怎样舍身护书的。这个设计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而且在补述中可以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获得情感熏陶。但是仅仅提出“补述”这个问题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高。

于是,这位教师便提出了学生可以接受的具体问题: 1.从“炸弹即将爆炸的一瞬间„„”这一句后接下去补述。

2.先说指导员是怎么做的。

3.再把“受伤后的指导员遭受了怎样的痛苦,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说清楚。

4.最后说说指导员又是怎样昏过去的。教师把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分解成具体可行的四个小问题,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频率恰当,节奏和谐。

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低频率和低节奏的提问。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表现在:教师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不透缝,搞得学生穷于应付。这种高频率的提问节奏,形成了师生一问一答的情景,教师追求的只是结果而不是思维过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等能力的发展,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的疲劳。时间久了,学生会感到厌倦。与此相反,低频率和低节奏的提问表现在:教师只提一两个问题。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便只是站在前面,间或有些评价性的语言或任由学生发言。按说,学生多说是好事,但若给人一种教师游离之外的感觉,便算不上好事了。以上两种节奏的课,都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一种过紧,一种过缓,不仅缺少错落之美、和谐之美,而且都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提问的密度虽无绝对的标准,但有基本的准则。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年级越高,教师提问的密度应逐步降低,主要应减少低思维度的提问,保留有思维深度的提问。

(六)、提问的方法及提问后的处理。

提问时要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做短暂的停顿,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做一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提出的问题;二可以使全班学生都在心中拟定一个答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提问而不得不进行思考;三可以使全班学生对于某一同学答案进行评定,因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心中的答案与被指定的同学的答案进行比较。提问时不应依照一定的次序,教师态度要自然,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否则学生有一种恐惧感,不能安静地进行思考,也就不能畅所欲言。提问时教师的语言要清楚明确,提问后不要再重复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提问的习惯。当然若学生不明白问题的含义,教师可以用更明白的词句把问题再说一遍。

三、精心设计课堂,抓住每个提问点。

1.关键内容处提问。

关键内容是指对全篇课文有牵一发动全文,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疑点、难点等。关键的内容往往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教中的“题眼”,诗歌中的“诗眼”,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蕴含文句处提问。

在了解课文中,有许多句子的含义是很深的,常常隐有作者的写作意图,有许多句子很含蓄,往往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及至文章的主题,也有些句子,字面意思一目了然,然而细细品味,即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还有些句子看上不难理解,但联系含文则有“一石二鸟”的作用。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

3.在关键处追踪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随便使用问问答答,因为这样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有了矛盾才有思维能力,教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要顺着思路函层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附着这样的提问逐步趋向深化。

追踪提问法,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指引学生对文章曲折回旋的妙处,寻根问底,要创造问题的情境,设置疑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去冥想、沉思。

四、精心创设情境,把握提问火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常常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时机。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包括创设问题情境;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把握提问的契机,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我在教《惠崇》时,由学生根据课文注释提出问题:“河豚快要浮上水面,那不成了死鱼吗?”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也与课堂教学无多大的关系。但我灵机一动,向全体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是一首题画诗,它应该紧扣画面内容,那么,画面究竟有没有河豚呢?”一下子如同把盐花撒进了油锅,学生也活跃了起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画面上没有也不必要出现河豚,这一句正是苏轼此首题画诗的匠心所在----它既拓宽了画面的意境,也教给了我们欣赏画面的本领想象。现在想来,我根据学生质疑而提出的问题,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避免了在鱼的死活问题上的纠缠),也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精心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是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能盲目地否定。说不定学生的回答会给你带来惊喜。

六、精心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疑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的课堂提问,形成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品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课堂提问是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做出回答的信息双向交流。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教学反馈信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所做出的总结、评价或指导使学生对自己的理解认识获得一定的反馈信息,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课文去进行判断推理,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因此,提问既有助于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智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完成了教学任务。

总之,掌握好有效问题的艺术和技巧,是正确进行阅读教学的关键。愿我们在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中,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的思考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语文名师课堂教学提问方法艺术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几点思考(定稿)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几点思考(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思考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