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21:53: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通过自读自悟、创设情境、朗读、想象等方式,培养潜心会文的能力和朗读能力。 3.学习作者通过语言、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理解文中老人的语言与神态的深刻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清晨树林的图画)(出示清晨树林的图画)在这片洒满阳光的树林里,坐着这样一位老人,每天清晨,她都如约而至,静静地聆听着一位年轻人的琴声,始终陪伴在年轻人的身边,这位老人就是年轻人唯一的听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题解:(1)“唯一”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2)“听众”是什么意思?(用耳朵听音乐或者广播的人。) 那“观众”呢?(既用眼睛看,又用耳朵听。)

4.学贵有疑,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 教师归结:“唯一的听众”是谁?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初读感知: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自己读,大声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力求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2、交流生字词,指导学习方法。(多媒体出示:)

悠、仪、歉、溜、嘿、割

(1)生字:

师:这些是本课的生字,在读音和字形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呢?谁来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一下?(指名答。)

学生若回答不够,师补充:“悠”字中间有一小竖。“溜”字右边留左上部有一点。“割”字左边一竖要出头。

师:“嘿”是语气叹词,读的时候我们读第一声。 齐读生字。 (2)词语:(随文识字)

沮丧 抱歉 羞愧 懊恼 介意 溜走

神圣 庄重 珍藏 潜滋暗长 难以置信 天方夜谭 无法割舍

师:我们给这些生字找了些小伙伴,看看同学们是否还能够准确地读出它们。 A、指名读: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

师评:你读得声音很响亮,字音也很准确。

B、注意的字:这些词语当中,有哪些字要特别注意呢? 藏:这是个多音字,cang:珍藏;zang:西藏。 这课的成语比较多,哪个成语比较难? 潜滋暗长:在暗中不知不觉地生长。

蹑手蹑脚:脚步很轻,轻手轻脚。我们一起再把这个词读一遍,读出这种轻手轻脚的感觉。

1 (生齐读。)

C、齐读:我们一起来把这些词语再读一遍。

3.生字词大家掌握得很好。通过刚才的读书,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来简单地说一说?(指名回答,师引导。)(教方法)

师评:说得真好,你的语言既简练又准确。

三、研读课文,分析课文。

1.对比开头、结尾。

师:我们知道,开头和结尾对一篇文章来说至关重要。这篇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怎样的呢?我们请两位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从中读懂了什么?(PPT出示开头、结尾部分。)

指名读。两名学生,一人读开头,一人读结尾。(师评:你们读得很认真,谢谢你们。) 师:听了这两段话之后,谁来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音乐白痴——小提琴家

师:在课文的开头,年轻人是一个音乐白痴,到了结尾,就成了小提琴家。这一头一尾,一个“音乐白痴”,一个“小提琴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是怎么出现的呢?——借助老人的帮助。

2.这位老人是怎么帮助年轻人由一个音乐白痴变成一名小提琴家的?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画出老人说的话,想想这些话是老人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同时,把你的感受和体会批注在旁边。(生读书批注,师巡视。) 3.交流品读:品味老人的语言,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

(根据学生回答,PPT出示老人的四句话)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读书,老人的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谁先来?

A、“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1)指名读。

师:这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吗?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

生:我拉完锯子般的琴声之后。

师追问:在课文中的哪里?你从课文中的哪里知道的?

生:“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

师:这时,如果你是这个年轻人,知道自己的琴声并不好听。而后面正好有一位这样的老人。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生:害羞\\不好意思\\愧疚\\难受„„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的羞愧和不好意思?

生:“吓了一跳”,“我的脸顿时烧起来”,“抱歉”,“准备溜走”。

师:大家找得很认真,这些词语都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年轻人此时羞愧的心情。其实,还有一个词,也非常明确地从侧面凸显了年轻人此时的心情,它在一句话连续出现了两次。谁能找出来。

生:“一定”。

师:你从这个词看出了什么?

生:年轻人对自己琴艺的不自信,以及内心的羞愧。

师:假如你是这位年轻人,那你此时最希望得到的是老人的什么?

生:安慰、鼓励。

师:老人是这样做的吗?(是的。)

师:老人知道,年轻人此时心里已经很难受了,因此,他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安慰。你能带着这种安慰(鼓励和夸奖)把这句话送给年轻人吗?

师评:你的语气很平和,真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如果我就是这位年轻人,此时此刻,听了您的这翻话,我会感觉有一股春风抚摸着我的脸颊。谢谢您!

师:其他同学,你认为此时年轻人还需要什么?(鼓励。)

2 师:那就请你把对他的鼓励读出来。(生读。)

师评:多么善解人意的老人啊!谢谢你对我的鼓励!听了你的话,我觉得就像一股阳光温暖了我的心房。

(2)师生合作读。

明明是年轻人难听的琴声打扰到了老人的清静,而老人却反过来说自己打扰了年轻人。这是一种怎样的关怀与爱护啊。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一读这部分。这样吧,老师读年轻人的部分,你们读老人的话语。

师评:听了老人的话,年轻人的心里舒服多了。 B:“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过渡:接着,老人又说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PPT)

(1) 指名回答的同时请学生朗读并评价。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老人的爱心与善解人意。 师:年轻人拉得真的好吗?(不好。)老人的耳朵真的聋了吗?(没有。)她为什么要这样说?(对年轻人的爱护。)

师:看来,这是一位善良的老人,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它饱含着老人对年轻的关怀与爱护。你能带着这种关心与爱护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吗?(生读。)

师答:虽然您的耳朵听不见,但还是非常感谢您的信任与鼓励。你们瞧,老人说的话多么有艺术。她先夸奖年轻人,继而怕年轻人害羞,又说自己耳朵聋了。最后,又担心年轻人真的要溜走,就说“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生:挽留年轻人。 师:一般我们说,“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就会发现,对方就真的不介意了。所以,老人真是用心良苦啊。谁能读出老人的这种良苦用心?

(指名读。)

师:我听出了你话语中的夸奖与肯定。谢谢您,善良的老人!

(2)男女生分开读。

带着自己的理解,我们先请女生来扮演一回老人,读一读这句话。(女生读。) 女生扮演的老人充满了慈祥与爱意,男生也来试一试。 看来,我们班男生和女生的朗读水平都不错,不相上下。

C: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过渡:听了老人的话,年轻人是怎么回应的?(PPT出示,生答: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师:看得出来,“我”还是不够自信。于是,紧接着,老人又说了什么令我感动的话?(生答,PPT出示。)

师:连父亲和妹妹都不愿意听“我”的琴声,还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就是一个“白痴”。而老人却要用心去感受,并主动提出当听众,而且是每天早晨。这“每天早晨”意味着什么?——每天坚持。

师:同学们,每天早晨。老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用实际行动坚持了一个又一个早晨,支持和鼓舞着年轻人。试想一下,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早晨?(学生想象,交流)

师:也许这是一个和风旭日的早晨——(有天气好的时候,也有天气恶劣的时候。) 生:也许是一个狂风大作的早晨—— 生: 也许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 生: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早晨-——

师:不管是怎样的早晨,老人都会如约而至,聆听年轻人的琴声,这是他对年轻人的承诺,更是她无私的付出。多么悄无声息的帮助,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啊。谁能带着这种爱意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纠正:“我能做你的听众吗?”这是老人在要求甚至是请求年轻人,自己能否每天来做他的听众。来,带着这种请求把这句话再读一遍。(生再读。)师评:别紧张。瞧,这不读得挺好的。谁还愿意再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

3 师评:你读得真好。\\你的话语如此恳切,我感觉到你真的非常想来听“我”的音乐。 让我们带着这种无私的爱意再来读这句话。(齐读。)

师答:天哪,我拉琴的声音像锯子一样难听,居然有人主动要求每天来听。我真是受宠若惊。不过,我的内心深处还真的是有一些兴奋呢。 D: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于是,在以后的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每一次,我拉完琴,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1) 自己揣摩读

师:谁来说说,从老人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了老人的满足与年轻人的进步。

师:是啊!对年轻人而言,老人的肯定是最好的支持。

师:同学们,老人说,她的心已经感受到了。那么,她到底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感受到了小伙子对音乐的热爱。\\小伙子的进步。\\音乐的美妙„„

师:是啊,老人在用心感受小伙子的音乐,感受小伙子的进步。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把这部分自己读一读。一会儿我们请同学读。

(2)谁愿意起来给大家读一读老人的这句话?(指名读,2-3名。) 师评:真不错,我听出了你话语中的满足。谁再来读一读? 师评:看得出来,你是发自内心地在感谢这位小伙子。

师:是啊,老人不仅仅感受到小伙子的琴声,还在感受小伙子的成长历程,她正在享受给予别人帮助的快乐。让我们带着这种帮助他人的快乐一起把这部分读一读吧。 (3)小结(学法写法指导):刚才同学们抓住老人如诗般的语言,揣摩她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老人那美好善良的心。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要细致刻画人物语言,展示人物的内心。(板书:语言)

四、总结

那么,老人除了在语言上对年轻人进行鼓舞,在其他方面有何表现呢?下节课,我们将认真学习并揣摩老人的神态与“我”在老人鼓舞下的每一次具体变化。

四、弹性(时间剩余超过5分钟。

那么,老人除了在语言上对年轻人进行鼓舞,在其他方面有何表现呢?——眼神。请同学们再次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眼神的句子,读一读,并重点体会。(生读课文。))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以老人的语言为主线,了解了年轻人由一个音乐白痴进展到小提琴家的成长历程。下节课,我们将再继续体会老人在神态上给予年轻人的支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上一节课,我们体会了老人的语言,是老人那诗一般的语言使作者找回了自信。那么,给作者自信的除了老人的语言,还有什么? (是老人的眼神。)

二、品读课文,揣摩老人神态: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的眼神的句子,读一读,并重点体会。(三次“平静地望”) (指名学生读——课件出示) (1)“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2)“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教师点拨:

(1)在描写老人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是什么呀?

(2)作者为什么感觉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呢?他从老人的眼神中读出了什么?

3、拓展想像:(课件出示3组句子)

4 老人的目光是平静的,它的内心却是不平静的,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你的语言提示,展开想象,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1)当我拉出像锯床腿一样的琴声时,她平静的望着我,仿佛在说( ) 。 (2)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 )。 (3)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微笑着用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 )。

4、小结(学法写法指导):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关注到人物的神态,还要透过人物的神态去揣摩人物的内心。 (板书:神态)

三、感受“我”行动上的变化

师:老人那诗一般的语言,平静得像深深的潭水似的眼神,带来了我心理上的变化,使我由自卑的心理变得越来越自信了。我心理上的变化带来了哪些行动上的变化呢,课文哪个小节告诉了我们这些? 生:第8小节

师:自己读读第8小节,细细地品味一下我的心理变化带来了哪些行动上的变化? (学生读后出示):

以前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现在?( )

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现在?

以前我只想到林子里一个人偷偷地练琴,现在?

以前老人总不忘说不错,现在她说?

以前老人一直平静地望着我,现在?

师:用书上的语言来说说自己体会到的变化。(学生交流分享)

师:我心理和态度上的变化,带来了琴技的提高。请大家齐读这一节,再品味一下我的这种变化。

四、想象写话,感受我内心的震撼。 1.出示老人插图(配乐),师语言过渡: 这位睿智慈祥的老人就是我唯一的听众,在清晨寂静的树林中,她总是静静的坐在木椅上,用平静的目光注视着我,用鼓励的话语激励着我,使我重拾对音乐的热爱,坚持不懈地刻苦练琴,终于奏出令专修音乐的妹妹都惊叹的优美旋律,而此时意想不到的谜底也被妹妹揭开„„(齐读妹妹的话。)

2.师:我一直珍藏的秘密终于被妹妹揭穿了。当我知道她是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时,大家想象一下(出示):作者听到妹妹这番话后,引起了怎样的心灵震动?(生讨论说话——指名交流。)

3.一切都明白了!如果此刻你就是这位年轻人,回忆起与老人相识相伴的点点滴滴,她鼓励的话语又回响在耳边,她平静的目光又浮现在眼前„„你一定有太多的话想对她倾诉,拿起笔,把它写下来。(生写话——指名交流。)

五、点题深化主题,延伸渗透学法。 1.从自卑到自信到自豪,作者的心理经历了一个个跨越,从拉得非常难听到越拉越好到舞台上演奏,作者的琴技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请大家看最后一段,当作者功成名就,拥有了成百上千听众的时候,为什么总是不由得想起老人那唯一的听众?(学生交流)

2.一个最初被称作“音乐白痴”的人,后来却成为了一个小提琴演奏家。这样的变化靠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预设:靠的是老人对他的鼓励;靠的是老人对他无尽的关爱;靠的是老人用巧妙的办法对他的信任和帮助。)

3.是啊,如果没有那位唯一的听众的关爱和鼓励,作者就不可能拥有成千上百的听众。因此,他即使面对成千上百观众,心头总会涌上对那位老人的感恩之情。因此作者在深情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把题目定为——唯一的听众。在作者的内心深处,永远铭记着这位——(齐)唯一的听众。(生看板书总结)

4.让我们伴着这优美的旋律来同读这首小诗,也把这份关爱,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大屏幕出示一首诗):

给你一支蜡烛,

5 点亮一段人生。 给你一句鼓励,

灌溉一片心田。 如春天的甘露, 如寒冬的暖风, 如夏日的清泉, 如黑夜的明灯„„ 给迷茫的心灵, 指明前进的方向, 给无助的人生, 系上希望的风铃„„

5.总结:课文学完了,可我们心里记住了一位老人,记住了她诗一般的语言,记住了她那平静的,像深深的潭水似的眼神。阅读写作时如果我们也去细细地品味人物的语言,品味人物的神态甚至每一个动作,我们便会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世间真情的美好。

六、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 关爱 有勇气

老教授 鼓励 我 有信心

(语言、神态) 赞赏 有毅力 (小提琴手)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 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