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课件

唯一听众教学课件(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3:05:19 来源:教学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七年级《唯一的听众》课件

对语文教学而言,情是蕴涵在文本和生活中的情,认知是基于主体生活与心灵的认知。本单元的教学充满了人间真情,《唯一的听众》这一课,确实让我们体会到:真情给一个初学小提琴者带来的自信,以及给师生阅读后带来的感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唯一的听众》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转述故事,把握文章主要信息。

2.由“静”入手,读懂老妇人这一形象。

3.感受人物高尚的情操和人与人之间美好真挚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寻章摘句,品读词语,悟出老妇人静的外表下隐藏的丰富情感。

难点:读懂老妇人举动的深层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颐天地之和,莫先于乐,穷乐之趣,莫过于琴。”古人认为琴是传递心曲最好的途径。正因如此,范仲淹一生爱琴,且一生只弹一支曲子《履霜》;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美谈。今天我们也将看到一个有关于琴的故事,但这琴不是七弦古琴,而是一把小提琴。……

书写课题特意将听众写成繁体字:唯一的聽众

(虽然我们现在已不用繁体字,但我还是希望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听众的听的繁体字,当中有一个“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去贴近这篇课文,走进这个故事中。)

(二)心贴故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成语,并尝试运用这些成语以第一人称简要地复述本文的故事。

离家 蹑手蹑脚

回家 难以置信 自信

演奏 尽心尽力 潜滋暗长

琴技 大吃一惊

观众 成百上千

(三)心贴心

1.从大家刚刚的复述当中我们发现文中的“我”后来有了成百上千的观众,可为什么要称这位老妇人为“听众”而且是“惟一的听众”? 让我们寻章摘句,先找到描写老妇人的句子,试着用文中的一个字形容老妇人这位惟一的听众。(静)

2.你能读懂老妇人的静吗?让我们一起静静地品味这些句子,心贴着老妇人的心去思考,在这静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心情?以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她的静是一种

(静是一种娴静儒雅之气,静是一种肯定鼓励之意,静是一种温柔呵护之情,静是一种聪明智慧之举。)

3.这样一位颇有声望的教授,为什么能一直坚持每天一大早就来到树林里,一个人静静地听“我”拉琴?

老妇人对音乐的爱

老妇人对青年一代的爱

“我”对音乐的爱

追求音乐的执著劲儿

(对艺术的钟爱让他把这份爱也洒向了热爱艺术的青年,人格越伟大的人越平和。)

(敬)

4.老音乐家为何要编织谎言骗“我”,为何不亲自教“我”技术要领?

(精神的教育远胜于知识的传授)

(境)

(四)心飞扬

(可留为作业)“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当“我”得知真情后,还是一直早早地来到林子里,为这唯一的听众演奏,请发挥自己合理的想象,“我”在得知真情后第一次为老妇人演奏会有怎样的心情,又会有怎样的表现?

(真正从心底流出来的音乐来到世上,不是为了钱财,而是为了寻找聆听的耳朵;真正用心创造的音乐来到世上,不是为了赢取名利,而是为了寻找知音。)

五、回扣题目,总结

老妇人带着对音乐深深的敬意,把爱洒向了一个钟爱艺术的青年,她用平静的眼神、平和的话语,给“我”创造了一个充满爱的美好境界,她用心听出了“我”的心中之曲,所以她称得上是“我”唯一的听众。

此时我们再来看题目,我写的这个繁体的“听”。它的右半部分不仅有“心”字,更有一个“德”字的右半部分。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我们通过用心贴近故事,贴近人物,看到了这位老音乐家从心中迸发出的智慧,从心里流淌出的品质。

推荐第2篇: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描写作者心理变化的句子,思考变化的原因。

2.抓住描写老人语言、神态的句子,感受老人对作者的爱护、鼓励,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人物情感,感受作者对老人的敬佩、感激之情。

4.理解“沮丧”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体会状语后置句式和省略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与作用。

一、读题初探,统揽梳理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来,齐读课题。

2.课文预习了吗?打开书,看课文,几个自然段?哪一段比较特殊?有什么疑问吗?(第11段为什么单独成段?省略号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后面的学习我们就会揭晓答案。3.快速浏览全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汇报。

预设一: 学生概括精炼,教师表扬。 【第一步】表扬:“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真不错!”

【第二步】概括小标题:遭打击、受鼓励、获成功(师指导第一个,引导概括后两个)

【第三步】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小标题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谁来试一试?(再指名说 预设二:学生概括不精炼,教师鼓励。 【第一步】提醒:“如果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好了!”

【第二步】顺势概括小标题:遭打击、受鼓励、获成功(师指导第一个,引导概括后两个)。 【第三步】现在大家能否借助小标题,用简练的语言再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再指一名说) 5.课文围绕课题讲了“家中练琴遭打击、林中练琴受鼓励、得知真相获成功”三方面的内容。

二、引发质疑,感悟“我”心理变化

1.作者练琴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段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 出示:

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

但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

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你们看,这些都是描写作者心理的句子,快速读一读,有什么发现?(心情发生变化)引导:

(1)先看前三处,什么心情?有一个词语作者连用两次。(沮丧)“沮丧”是什么意思?(灰心失望)大家思考一下,作者两次“沮丧”的原因一样吗?程度一样吗?(不一样。第一个是因为家人;第二个是因为自己。第二个失望的程度更重,可谓是沮丧至极!)

(2)后来呢?看第四处。(既感动、又羞愧、还兴奋)

(3)最后呢?看第五处。(找到自信)

你们看,作者的心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2.这么一颗沮丧至极的心灵,后来居然找到了从未有过的自信,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作者如此大变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三、重点深究语言、神态描写,感受老人的关怀鼓励 1.自学要求:

下面请大家快速——出示: 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3-8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 (1)学生迅速画句子。

(2)汇报:你都画了哪些句子?(学生汇报)

2.交流语言描写:

下面我们先来聚焦老人的语言。出示: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1)同学们,全文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就这么四处,数量虽然不多,但句句都包含着真情。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把这些句子读好,读出老人的感情呢? (2)指导朗读

A. 谁读前两处?(找一位读得好的读)你觉得自己读出了怎样的感情?引导:真的耳聋了吗?为什么要谎称自己耳聋?(保护自尊,消除顾虑)老人就好像明白作者的心思一样。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善解人意)齐读,读出善解人意。

B. 再读第三处?

a.用“用心”指导读出关心鼓励。(用什么感受?而非用耳朵感受,这关心、这鼓励都在这“用心”之中。再读。齐读。)

b.插入出示对比句。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我能每天早晨做你的听众吗?”

老人为什么这样表达,而没有那样表达?

预设一:学生如果答不上来。教师引导: 【第一步】两句不一样在哪里?(“每天早晨”的位置不同) 【第二步】老人为什么把“每天早晨”放在后面?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一句。有什么用意?(1.友好提醒;2.达成约定;3.发出邀请)“每天早晨”中都包含着老人对小伙子的一份提醒、一份约定、一份邀请!为了帮助作者练好小提琴,老人真可谓用心良苦啊! 【第三步】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读出用心良苦。

预设二:学生如果回答出来。教师要及时表扬,并深入引导:

【第一步】让我们再来反复读读第一句。体会出“每天早晨”放在后面表示什么? (1.友好提醒;2.达成约定;3.发出邀请)

【第二步】为了帮助作者练好小提琴,老人真可谓用心良苦啊!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读出用心良苦。

C. 谁读第四处?体会出什么?(道谢、加油、鼓劲)

(3)下面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老人的这些话吧,体会她对作者的那份关爱!(音乐响起,师生读)

师:清晨,我在树林里练琴时,遇到了一位老人,她对我说——(生读第一处) 师: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满头银丝上,她又对我说——(生读第二处) 师:我指了指琴,告诉她我拉不好,她又说——(生读第三处)

师: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于是天天来练琴,她总是不忘告诉我——(生读第四处)

(4)形象提升: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彬彬有礼、善解人意、和蔼可亲、真诚善良、用心良苦、懂得赏识„„)看来同学们都被老人那颗真诚善良的心打动了。 3.交流神态描写:

(1)此情此景与其说老人感谢作者,倒不如该说作者感谢老人。老人句句鼓励的话语如同一付付灵丹妙药,慢慢地抚平了作者那颗受伤的心灵。作者不光被老人的语言所感动,还被她的神态所感动。(板书:神态)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大家还找了许多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自己再来读一读,看看又有什么发现?(连用三个“平静地望着我”)

(2)老人一次又一次地望着我,虽然不是那么起眼,但是里面也包含着老人浓浓的情意。它都在向作者传达怎样的信息呢?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示:

当我因为琴声刺耳感到沮丧时,老人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刻苦练琴汗水浸透衣衫时,老人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一曲结束,我脸上漾起微笑时,老人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请同学们任选一个情景,展开想象写下来,时间三分钟。(自由写) (3)找三位学生读一读(配乐:音乐响起时,请带着感情把自己的想象读出来)。

四、领会标点的作用,体会人物的感情

1、无声的陪伴,默默的鼓励,老人给予了作者极大的信心与力量。作者一直把它当做秘密珍藏在心中,直到有一天妹妹告诉了作者真相!——出示: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指读,作者在标点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连用了四个感叹号和一个问号)体会出什么?(妹妹的吃惊、诧异)指导读出来。

2、妹妹虽然说出了真相,但是作者却沉默了、无语了,只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省略号。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

这小小的省略号啊,里面都藏着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一:学生答出来,且答案比较好。

【第一步】你说得真好!好像走进了作者心里,读懂了作者的心!

【第二步】省略号虽小,但是却让我们体会出了作者那么多的感情,产生出那么多的想象。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这就是省略号“单独成段”的原因。

设二:学生只说出一层,谈不到更深的层次。教师要引导: 【第一步】想一想,当得别人为你倾注了如此大的心血,内心一定要表示对别人的什么?(感激)得知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必定会充满怎样的的感情?(恍然大悟、感动、感激、敬佩„„)

【第二步】省略号虽小,但是却让我们体会出了作者那么多的感情,产生出那么多的想象。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这就是省略号“单独成段”的原因。

五、总结点题,拓展延伸

1、总结点题

现在的作者再不是那个沮丧至极、无比自卑的音乐白痴了,他可以面对着成百上千名听众熟练地演奏小提琴。但在如此众多的听众里面,作者最不能忘记、最无法割舍的只有一位,谁?在作者的心目,老人一定占据最崇高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是无人替代的,是作者心目中的“唯一的听众”!(再读课题)

2、拓展延伸

课文到这儿就接近尾声了,能否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自己内心的感受?(爱、心、美„„)出示:

美丽的清晨

美丽的谎言

美好的心灵

优美的音乐

美丽的故事

课下请用上这些词组,写一段话表达内心感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对比《穷人》和《唯一的听众》两课中的有关句子,领悟环境描写的表达效果,并尝试进行运用。

2.通过对比拓展阅读,体会同类文章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巩固本课学习效果。

一、复习导入,回忆旧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唯一的听众》一课,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在语文学习上,你都有哪些收获?

2.自由汇报。

3.教师小结:

课文中的老人与作者虽然素昧平生,却用不多的语言和平静的神态给予无尽的鼓励与关怀,体现着一位长者对年轻人的殷殷期待。作者就是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描写将老人的这份鼓励与关怀表现出来的。除了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方法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掌握呢?

二、对比学习,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回忆旧知,体会环境描写的好处

在第9课《穷人》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见到过这样的句子。出示: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门突然开了,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

(1)你有什么发现?(都是环境描写的句子,分别写了天气情况和桑娜、西蒙家的陈设情况)

(2)思考:托尔斯泰写这些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 (3)小组合作讨论。 (4)汇报。

(5)小结:这些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作用,更加突出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 知识迁移,体会本课环境描写的作用。

运用好环境描写,可以更好地体现主题、表达中心,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看看第11课里面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快点找出来画在书上,并在旁边做好批注,写一下你的想法。写完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2)自由读课文,画句子,做批注,学习小组里互相交流。

(3)汇报交流,出示:

我发现了一个练琴的好地方,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

(4)小结: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树林清幽的环境,突出了人物愉悦的心情,也为整个故事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氛围,更体现出老人美好的品质。希望大家以后习作时也能运用环境描写。

三、进行练笔,实践运用

1.下面我们来实际练习一下。教师出示两个情景。出示:

今天,学校要组织春游,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啦。走在去学校的路上„„

语文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了,王明只考了65分,他的心里七上八下的。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2.请大家从两个情境中任选其一,展开想象,写一段环境描写,来突出人物的心情。

3.学生自由写作。

4.汇报交流

四、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1.教师发下阅读材料《善意的谎言》,学生自由阅读。

2.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的感想吗?与《唯一的听众》相比较,有没有发现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 3.汇报交流。总结:

相同之处:

(1)题材上都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的;

(2)都通过安排善意的谎言的情节来反映的;

不同之处:

(1)《唯一的听众》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来写老人,《善意的谎言》则通过人物的动作、心理和语言来写鲁兹太太;

(2)《唯一的听众》有对环境的描写,《善意的谎言》则没有环境描写的烘托。

4.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推荐阅读美国作家欧亨利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出示:

介绍:《最后一片叶子》,译字《最后的常春藤叶》,主人公是琼西、苏、贝尔曼。文中作者着力挖掘和赞美小人物的伟大人格和高尚品德,展示他们向往人性世界的美好愿望。最后一片叶子”的故事,让我们着实为琼西的命运紧张了一番,为苏的友谊感叹了一回,为贝尔曼的博爱震撼了一次。

推荐第3篇:唯一的听众

1、课件播放小提琴演奏的乐曲

教师:曲子听完了,谁知道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听完曲子你有什么想说的,谁来分享一下? 学生:给人美的享受。 学生:让人心情好。

教师:好的音乐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好的小提琴曲更是受人青睐,所以一位娴熟的小提琴手,他一定会拥有—— 学生:成百上千的观众、鲜花、掌声。(ppt)

教师:是啊,簇拥他的一定是美丽的鲜花,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人世间最动听的是关爱的话语,最感人的是真情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唯一的听众。(板书,齐读) 教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些生字词谁来读?领读,个别读(ppt)齐读 教师:生字词解决完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课文讲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教师:概括得真好。

教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7页,我们先听一听课文的主人公,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向我们诉说了什么?,请你读第一段。请你读最后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开始。(ppt)

学生: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来,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我发现了一个练琴的好地方,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学生: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教师:谁发现课文首尾的特点了?

学生:通过刚才两个同学的读,我发现第一自然段讲的是:以前作者拉小提琴特别不好,但是经过他唯一的听众给予他自信之后,他的小提琴曲拉得特别好了,而且已经可以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演奏了。

教师:很好!也就是说,首尾两段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学们,咱们师生合作通过读句子,来看看形成了怎样鲜明的对比,那我先说:“开始,作者拉琴很生疏。后来……”学生:后来,拉小提琴成了作者无法割舍的爱好,并且拉得非常熟练。

教师:开始,作者连一支曲子都拉不好。后来…… 学生:后来,作者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 教师:开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后来…… 学生:拉小提琴成了作者无法割舍的爱好。

教师:开始,作者被家人称为音乐白痴。后来…… 学生:后来,他成为了拉小提琴拉得非常好的一个人。

教师:后来作者能当着成百上千的人演奏小提琴,成了小提琴演奏家。,这一切都总是使作者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ppt:老人的形象),那清晨里── 全体学生:唯一的听众。

教师:你能不能根据课文首尾两段的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呢?

学生:为什么作者在之前是个音乐方面的白痴,但后来,就能当着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 教师:你的意思是说,为什么作者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这个问题提得好。 学生:为什么那个“耳聋”打了引号。

学生:那位老人都给了作者怎样的帮助,使他从一个“音乐白痴”成了一个“小提琴演奏家”?(板书)

二、

教师:好,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细读课文。请同学们自己默读第二至第六自然段。一边用心地默读,一边思考:作者和老人是怎样相识的?(ppt:加上作者拉琴的形象)他从老人那里,获得了什么?开始 教师作者和老人是怎样相识的?

学生:作者先是去林子里练琴,发现了一位老人坐在那里,他就准备溜走,老人就说她耳聋了,听不见,就做他的听众。 学生:作者到树林子里拉琴,发现背后有一位老人。作者想逃走,这位老人却声称自己是聋子,想做作者的听众。 教师:作者不敢在家里拉琴,来到小树林里练琴,就与这位老人相识了。

教师:好,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人的语言的句子。想一想,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对作者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小组内交流,并写下批注。 教师:谁来说?你找到老人的语言有哪些?

学生:我找到了这些, 第四自然段:“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ppt) 教师: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 学生:在作者想溜走的时候说的

教师:同桌合作来读:一人读在什么情况下,另一个同学读她说了些什么?(出示句子)

学生:“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教师:老人怎么说?

学生:“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同桌合作读书)

教师:原来作者的心情怎样? 学生:沮丧(2段中的一个词语)

教师:现在听来,此时老人说的话像什么一样? 全体学生:像诗一样。

教师:齐读这像诗一般语言。 教师:老人为什么这么说呀?(ppt) 学生:老人听到在作者的琴声中没有自信,所以老人非常想鼓励(板书)这位作者。所以她说,“我的耳朵聋了”。她想给他自信心。(板书)

学生:当作者发现这位老人的时候,老人从作者的眼中看出他想溜走,老人并不希望这位作者中断拉琴,希望他一直坚持下去。所以她就用这些话来鼓励他。 教师:谁还找了其他句子

ppt:第六自然段:“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教师:每天早晨,意思是让他干什么啊? 全体学生:坚持练琴

教师:给他信心,维护他的自尊心。带着体会读。 教师:谁还画了其他句子

学生:第七自然段:“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ppt)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老人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是为了鼓励他,老人觉得如果每天对作者说上这么一句话,会使作者非常自信。

教师:是啊,在老人的鼓励下,我每天清晨,都到小树林去练琴,我唯一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人,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齐读):“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教师:同学们这样的话产生了什么作用?用文中的话说一说(ppt) 学生:“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教师:如果你们就是这位初学拉小提琴的人,在这时候听到这样鼓励的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呀? 学生:我觉得心里很温暖,很感激这位老人。

学生:我心里会有一中成就感,因为老人鼓励、赞扬、所以我觉得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学生:喜悦、兴奋、温暖、快乐(带体会读)

教师:在老人的鼓励下,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把有关句子画下来(ppt)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来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的很直。两臂累的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衫。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生读) 教师: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老人这样鼓励的语言下,作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而现在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来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在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衫。 教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出示文字齐读)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他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的望着我,像深深地潭水〃〃〃〃〃〃 教师:为什么我常常忘了她是一个聋子?(ppt)

教师:刚才我们理解了老人的语言,课文还有几处写到老人眼神的,请找一找画出一会我们交流。 教师: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生找 学生:一共三次写到老人的眼神,第一次是“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第二次是“她一直很平静地望著我。”第三次是: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ppt)

(生读句子)

教师:你们觉得老人用平静的眼神望着作者,有什么含义?

学生:老人平静地望着作者,是希望作者消除紧张的心理,能继续演奏 学生:平静的望着他,是让作者能够专心的练琴、自信的练琴。

教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感觉老人的眼神像深深地潭水?作者从老人的眼中读出来什么? 学生:我觉得他读出了对自己的鼓励。 学生:我觉得他读出了老人对作者的期盼。 学生:我觉得他读出了老人对他的肯定。

学生:我觉得他读出了老人对他的赞许。

教师: 是呀,老人的鼓励、关爱、都蕴含在他的眼神里,所以看上 去像深深地潭水。说明作者读懂了老人的眼神。

教师: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些什么呢?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里活动,可选一两处写。(ppt)

当我沮丧地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教师: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做“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动,就是无声的鼓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了自卑,重树信心。

教师:请默读:

9、10自然段,想想从这两段话里面,作者知道了什么?

学生:他知道这位老人,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聋子,而是音乐学院的最有声望的教授,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教师:是教授,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老人为什么要自称是“聋子”? 学生:因为老人想给予作者鼓励,不想让作者灰心、失望。

教师:老人给作者信心,带领他度过了练琴起始的艰难阶段,老人给他鼓励,带领他体验练琴中的下成功的喜悦。老人带给他享受,带领他走向音乐的美好境界。 想一想“唯一的听众”是怎样的一位听众呢? 学生:她是一个有美好心灵的听众。

学生:她是一个给予人精神上鼓励的听众。

教师:对,她是一个“以美好的心灵鼓励青年人成才”的听众。

教师: 齐读文章最后一段:(ppt)“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我能熟练地拉许多曲子。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四、课外拓展、形成能力

教师:读到这儿,如果你是文中的我,面对上千人演奏,回忆起以前情景,你会对那位老人说些什么?

教师:课文学完了,老师有两段话送给大家: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我们每个人都有要感谢的人,他们不仅包括物质上给予我们帮助的,而且也包括精神上支持我们的人。对很多给予者来说,也许这种给予是微不足道的,可起到的作用却往往难以估量。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尽自己所能,给予别人。

推荐第4篇: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人物的语言,感悟人物的高尚品格,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参与阅读活动,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新词,积累优美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情感,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心理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老教授的用心良苦,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课前准备】有关小提琴的乐曲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题目,问:“唯一”是什么意思? 听众是很多人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唯一”来修饰?

2、让学生对题目质疑,相机整理:“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制造悬念,导入新课,以激发兴趣,开启思维。)

二、初读文章,理解内容

1.让学生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读课文。

2.检查字词,出示: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检查读音,掌握字形,并指导写好“歉”,“悠”字。

3.理解:白痴、沮丧、懊恼、蹑手蹑脚等词。4.交流汇报“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紧承线索,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交流汇报,分享学习的快乐。)

三、回顾旧文,学习新篇

1.引导学生回忆写人记事文章的写作方法。(抓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

2.学生默读,画出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描写环境的句子。过渡:哪些语句能体现老教授的用心良苦呢?在老教授的鼓励下,我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 3.交流所划的句子。

相机出示:第一次语言描写的句子: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会在这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听,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问:“在什么情况下老教授这样说?她为什么要这样说?”(在我沮丧时,为消除我的顾虑,鼓励我继续练琴。) 4.读好这三句话。

出示: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5.小组讨论交流环境描写的作用。(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6.指导朗读这一句子。(读出内心的喜悦)

(设计意图: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习和感悟新篇章,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作业

抄写生写字词,和印象深刻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走进文本

播放小提琴曲,教师引导:同学们,这小提琴曲是多么美妙动听,可是要演奏出这样美妙动听的音乐要付出多少艰辛,经历多少磨难啊!而一个别人认为是音乐白痴的人却能在舞台上演奏,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老教授)

(设计意图: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曲的优美有初步的感受,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 出示练习:文中的老教授是一位( )的听众,文中的“我”又是一位( )的青年。

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小提琴手的成长历程。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着眼整体,让学生在读文,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分享,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三、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引导学生看图,用文中出现过多次的一个关键词概括老人的神态。(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

②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给了我什么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什么变化?划出描写老教授语言的词句,品读。(沮丧、兴奋)

a.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鼓励我继续练琴。 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2)出示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浏览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充满信心,刻苦练琴) 找文中的句子反复品读体会。 (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假如老教授那诗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听我弹琴的行为,就是对我无声的鼓励,使“我”最终能站在成百上千的观众的台上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平静的神态,那慈祥的眼神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它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品读最后一句话,升华感情。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的神态,体会老妇人的美好心灵。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及时的引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美好的心灵,理解老教授对于“我”提高琴技的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领会文章的中心,最后理解课题的含义。)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课件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将读与写有效结合,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老教授的美好心灵并领悟通过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总结升华,体悟真情

俗语有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我们都为文中的“我”感到由衷的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的老教授,给予“我”真诚的关爱,无私的帮助,让“我”重新树立起信心和勇气,最终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你能结合课文的内容,根据你的理解,给文章添上一个结尾吗? 进行简单的评议。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平分生命》。

2、模仿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件你被关爱的事。

七、板书设计:

老教授 真诚无私

11.唯一的观众 音乐白痴 小提琴手

敬佩感激

(设计意图:板书围绕课文内容,突出中心,易于学生理解。)

教学反思:

1、抓住描写、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理解语言,品味语言,感受人物的品质,从而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以读为本,注重感悟。本文教学注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多形式的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及其丰富的内涵。首先通读全文,理解内容;其次,品读重点句子,体悟作品的内涵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读与写的有效结合。本教案强化学生读与写的训练,让学生从文章的重点句子入手,以读促说,以说促悟,以悟促写,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第5篇: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中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中感受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

1、在优美的乐曲《月光奏鸣曲》伴奏下,教师激情导入小提琴的演奏多么悦耳,可是,你可知道,要能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得付出多少艰辛和汗水。而当一位一向被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最终走上了舞台,面对千百观众,从容奏出这悦耳音乐时,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创造了奇迹?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个故事,走进那位创造了奇迹的——唯一的听众。

2、齐读课题

学贵有疑,对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这唯一的听众是谁?她做了什么事?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2、交流:

◆这唯一的听众是谁?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妇人。(极瘦极瘦的,耳聋的)

◆简单概括地说说她为我做了什么事?(这位老妇人通过鼓励和倾听,帮助我重塑信心,学拉小提琴,最终我获得成功)

◆是的,我从一个音乐白痴走向了成功,这一切的变化都缘自老妇人的影响。 那么老人主要是用什么来影响“我”的呢?(语言,神态)

三、研读课文 ,感受鼓励与尊重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并想想她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1)句子一:

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 “我猜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在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看出“我”很尴尬、缺乏自信的时候。)

◆“我的尴尬和不自信、沮丧原因有是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明白“我”由于被父亲和妹妹说成是音乐方面的白痴而失去学习的信心;明白我好不容易找的自信又因为发觉有人在场而十分沮丧。】

如果是你看见了这一幕?你会怎么做?用语言宽慰她?这样做有用吗?

◆老妇人这样说,你能读懂她的用意吗?

◆她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说呢?请你来读一读。

◆此时,你觉得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慈祥,关心年轻人)

(2)句子二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你能读明白老人的用意吗?

◆在作者看来,这是什么样的语言?请你试试读出诗一样的韵味,能行吗?

老人诗一般的语言对“我”使我产生了那些变化?

引导学生找出“我”的心理和行动变化的有关描写并通过朗读体会到“我”这时候第一次被人夸奖的兴奋心情。

(3)句子三: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老人说的是什么真不错?她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断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读到这儿,对老妇人,你觉得这又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

◆在老人真诚无私的鼓励下,“我”变了吗?感受“我”重新找回自信后努力练琴的过程,并联系课文开头进行对比,怕听到“音乐白痴”沮丧——躲到树林里——在家里拉琴(找回了自信)

(4)句子四: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改为直述句:有一次,她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

◆从这句话里,你又能体会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作者对此有疑问吗?

出示:我也常常会忘记了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地打着节奏。”那时,我总是不由地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2、那么,这位老妇人到底是不是耳聋人?

作者在文章中这样写到:我一直珍藏著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此时,你想的是什么?

3、老妇人究竟为什么说自己是耳聋人呢?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让我们再次回到文章中,划出描写老妇人的眼神的句子,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著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著我。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又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音乐起——)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四、总结升华

好一位了不起的老人,也许她听到的演奏太多太多,但作为一名音乐家,能亲眼看到一名音乐学子的巨大进步,又怎么不感到欣慰,感到高兴哪!也许她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似乎理所当然,可就是她平静的眼神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后来我成功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对鲜花、掌声,我不由自主的想起的却是。生接着课文读完,“每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正是由于她——(我才由音乐上的白痴走向成功。

五、回归生活,感悟人生。

一滴小小的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一句温情的话语,可以给人心灵上的抚慰,

一个善意的眼神,可以给人增添力量,催人奋进,

在你的生活中,可曾有令你心动的话语,善意的眼神?

用你的心去品味这些意味隽永的人生哲理吧!把它作为生命中美好的一页记录下来。 板书:

唯一的听众

尊重鼓励肯定欣赏

白痴—————————成功自信努力

《唯一的听众》反思

《唯一的听众》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组课文主要以歌颂人们美好心灵和人们之间真情的美好为主题。它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文章由两条线索交替行文,一条是老妇人的言语和神态对作者的鼓励,另一条则是作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改变,两条主线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我引导学生以老人为主,以“我”的变化为辅,这样一主一次,一明一暗,既突出了重点,又无遗漏,学生也有的放矢。

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回思课堂,值得商榷,亟须改正的地方很多:

一、教师牵引过多,没有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一堂课下来,自己说得口干舌燥,上得筋疲力尽。导语、过渡语、课堂提问、评价语、小结等,几乎都是自己在唱独角戏,而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却多数成了看客,发言面较窄,课堂气氛不理想,略显沉闷。

二、朗读不够,感悟不深。

虽然能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进行重点教学,但挖掘不够深入,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都不够充分,学生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较为粗浅,所以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也较为平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小提琴曲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听音乐吗?今天,老师请你们欣赏一段音乐。这是一段小提琴曲,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它的美。(课前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月光》请学生欣赏。)

有这样一位音乐家,对音乐有着执着的爱,对拉小提琴有着无法割舍的爱,在各种文艺晚会上,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拉小提琴,赢得阵阵掌声。可是有谁知道这位音乐领域的骄子,小时候曾是一个音乐白痴。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改变?是谁给了他动力和帮助呢?今天我们就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走进那美丽的早晨,走进他那唯一的神秘听众。 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

二、学习课文1和11自然段

1.让学生分别读课文的第一和第十一自然段,看看我在学琴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生质疑(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带着心中的疑问去文中寻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全文,特别关注描写老人的句子,找出来认真读一读,在你有所感悟的地方写上旁注,一会儿交流。(交流读书收获)

四、深入阅读,品悟佳句。感悟一:老人的语言

请同学们划出老人鼓励、关切的话语,细细读读,看看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一)(出示多媒体)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1.喜欢读哪一句,就读哪一句。把你刚才所有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并指导朗读。) 2.指导学生用 “鼓励、关爱、欣赏”的语气来读读老教授的话。 3.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引语。(配乐)

4.理解句子: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如果你们就是这位初学拉小提琴的人,在这时候听到这样鼓励的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呀?(温暖,有一种成就感,有信心)

因为我拉的琴声实在是太难听了,所以这时候,我心中是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就像你们说的,是一种喜悦的感觉、兴奋的感觉、温暖的感觉、快乐的感觉,是不是呀?短短一句话包含了这么丰富的内容,读出来好吗? 全体学生齐读

5.孩子们,这样的语言不单单给我带来快乐的情感体验,还有着其他很大的作用呢!课文有一段就集中描写了。这个作用是通过什么写出来的?(变化)(出示文字段)指名读

在老人这样鼓励的语言下,我有了怎样的变化呢?(生交流后,用排比句再来说一说:我变得怎样了?) 感悟二:老人的眼神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幻灯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4、引读:(课件出示三组句子)(配乐)

是啊,当我拉出像锯床腿一样的声音时,一位极瘦——

当我有了几份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看到了,也是一直——

当我渐渐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还是用她慈祥——

她的平静给了我力量,还给了我——(勇气,动力,奋斗的目标)

5.小结:是呀,老人的鼓励、关爱,都蕴含在她的眼神里了。此刻的沉默,胜过千言万语。让我们把这些深刻的含义都朗读出来。(请同学们挑选一句有感情地再读读吧!)

五、回顾板书,总结全文

孩子们,一个人的成功,既离不开别人的鼓励、欣赏,也离不开自信、努力。只有在爱的土壤里,只有在汗水的浇灌下,人生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来,这是老师在读文后的一些感悟。

请同学们拿起笔,也将你们的感悟写成一句格言!(生写格言) 师生交流评议。

《唯一的听众》教后反思

看到《唯一的听众》,我被老教授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所折服,她那无声的语言胜似千言万语,老教授隐瞒真实身份,装作聋子,这种精神不是一般人所能办到的。

《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一个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虽极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并没有泯灭他对小提琴的爱好。他躲到树林里练习拉琴,幸运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称是聋子的老妇人,给予了无私的真诚的鼓励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顾虑,重拾了自信,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

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两条主线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于是,我引导学生以老人为主,以“我”的变化为辅,这样一主一次,一明一暗,既突出了重点,又无遗漏,学生也有的放矢,汇报起来也就颇为精彩

文章由两条线索交替行文,一条是老妇人的言语和神态对作者的鼓励,另一条则是作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改变。利用这两条线索,牵引出整个故事,让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走个来回,则是我设计教学过程的一个出发的。于是,我抓住老妇人的语言描写为主线,穿插这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和我有什么变化?这两个问题作牵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其次,由于老妇人隐瞒了身份,装作了一个聋子,直到有一天,妹妹才告诉我事情的真相,由此,我震惊震撼,我百感交集,在原文中,作者还是继续隐瞒了这个秘密,继续面对这唯一的听众演奏着动人的曲子,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回报老妇人的教导。因此,事情的真相的揭示,同样会给同学们一个震撼,足以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因此,我也改编了教材,期望在课堂上出现那令人震惊的效果。 回顾课堂的四十分钟,我自己觉得在以下方面还可圈可点。

1、围绕着主线,紧紧抓住老教授的语言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两者一主一次,一暗一明,学生在发言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品词析句中老妇人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2、其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伊始,在悠扬的《月光奏鸣曲》伴奏下,揭题。把学生一下子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自读课文时,给与充分的时间朗读,同时写写批注。在巡回时,我发现有些同学的批注还是相当精彩。在课堂上,限于时间,也因为事先未预设好而未亮相,现在想来真是一大遗憾。有的针对文章当中的环境描写,写道:环境的优雅,为我能鼓起勇气练琴作了铺垫。有的针对文末“耳聋”的老妇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为什么这儿要加上引号?难道老妇人不是真正的耳聋?”通过阅读,学生很敏感地感受到老妇人不是真正的耳聋,而是一个善意的谎言。有的对“平静的望着”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平静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现在回想一下,课堂应该是展示学生学习心得的舞台,课堂上未展示这一点,实在有些遗憾。

正是由于学生出于对老教授的尊敬,所以学生学得入境,读的入情,感悟得也更深刻。如:我的心中漾溢着一种从未有过感觉。我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学生的回答令我惊喜:“这是一种暖洋洋的感觉!”“这是一种像喝了蜜甜滋滋的感觉!”“这是我从未感觉到的自信!”……谁说不是呢?正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受到了讽刺和打击,对拉琴甚至其它事方面更无自尊和信心可言。这如春风拂面般的感觉是多么令人舒畅。学生读到了我的心坎里去了。

3、巧妙的教材处理,适时地出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当学生谈到我的琴声让老妇人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这句话时,我适时提问,对此你有什么疑问吗?老妇人是不是真的是 “耳聋”的呢?一下子众说纷纭。我出示课文中的一段话。在音乐的伴奏下,在老师的激情朗读下,学生的心灵被震撼了。当我读完这一段,我分明感受到同学们震撼,一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似乎还不相信眼前的一切。“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一生说:“老教授分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首席演奏家,她听惯了高水平的演奏,怎么能够忍受这锯床腿般的声音,而且坚持天天去听,表现出来的神态还是那么平静。”“老教授为什么一定要说自己是聋子,而不教一些拉琴的技法呢?”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教授作为一名首席小提琴手,居然天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拉琴,真是太伟大了!”有人在发出自己的感概。这些精彩的话语净在文章中的“……”。这个补白自己赞一下,还是相当成功的。

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回思课堂。这样一篇课文,我用一个教时就完成了。容量是相当大的。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因预习未到位,对文章的内容还一知半解,长期以往,可能这部分学生就会掉队。但是由于是公开课,不把课文中最重要的最精彩的部分讲到,又会显得平乏无味。因此,第一课时究竟怎么上?还待进一步思考。

其次,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化,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推荐第6篇: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A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课前准备 有关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2、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a.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 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课件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杭州市卖鱼桥小学王宏萍 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张科燕)

B案

设计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石路小学:李 冉 评改 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刘冬梅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月光奏鸣曲》。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大家听得多认真、多投入呀!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

板书:唯一的(理解词语)

2.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一下,不外乎这两个: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评: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会欣赏,因此用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曲的优美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读题解题质疑,培养读文质疑思索的学习习惯。]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好好地读读课文)。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1)“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相机板书:老妇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 )的老妇人

(2)“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三、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1.我们怎学习写人的文章?

2.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次要人物:心理描写.)

[评:让学生学会理性学习,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习和感悟新篇章。]

四、读一读句子

五、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顾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交流感悟,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找出老妇人言语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A:一开始,我的父亲和妹妹都认为我是个音乐“白痴”,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躲到了后面的小树林里练琴,这时,老人对我说了什么? (相机出示)“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聋了吗?为什么她要这样说?

(出示词语)介意 指导朗读。

老妇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我”为什么要溜走?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是在鼓励“我”,让“我”不要懊恼,灰心。老妇人给我“我”勇气和力量。) 这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 ( )的老妇人 再读老妇人的话。

B: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引说──(齐读句子)

(出示):“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指导朗读

是呀,老人的语言如诗一般,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增添了几份信心,此时此刻,她心里在想──?

(引导学生体会老人是鼓励“我”要持之以恒地练琴) C:你还找到了哪句?

(出示):“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指导朗读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想象什么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断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

听了老人的话,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喜滋滋的,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2.让我们再一起来读5-8自然段,体会老人对我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在鼓励我,催我上进。 (1)你有什么问题吗? (2)老人的鼓励,给我了信心和力量,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里人对我的变化,也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

(出示词语):难以置信(理解)

我又在家里练琴了,我不在乎妹妹对我的评论了,我也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琴了,家里人对我的这一变化──难以置信。

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 (出示词语)潜滋暗长(理解) (3)有一次,她竟说──引说 这时,老妇人又在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这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

(4)为什么我会忘记老人是一个聋子?为什么我会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3.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 ( )的老妇人 (由外貌上升到品质)

4.此刻,小伙子有多少话想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说啊!所有的话,都凝聚在他的琴声中,(相机出示12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了这段话,你能体会到小伙子此刻的心情吗?(感激 激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小结我在学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有哪些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6.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评:这个环节的学习,使学生学习读文思考、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与老师同学一起探究,围绕老教授的言行展开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美好的心灵,理解老教授的话的真正含义以及对于“我”提高琴技的作用,感受老教授爱护年轻人、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领会文章的中心,最后理解课题的含义。]

三、总结课文

1.情感升华:“我”,从老妇人这里,找到了自信,并由此获得了成功,能熟练地拉出许多曲子,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这都要感谢这位慈祥的老妇人,感谢老妇人的热情鼓励,感谢老妇人的真诚关爱。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是我们同学要学习的一种精神:懂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 2.同学们,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夫人一样,一直默默地鼓励和支持着你的人? (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等)

3.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

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板书:

唯一的听众

老人给我鼓励、信心、力量、帮助

[全课评析: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在教学时,除了围绕老教授言行和“我”心理、行动上的变化进行学习外,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赏析文中一些美妙的句子,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用这样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做他们的倾听者,不吝啬自己

推荐第7篇: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

A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课前准备 有关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2、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a.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 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课件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

课题:11.唯一的听众

教材解读:

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我们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人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这是第三组单元主题的一个生动的注脚——“人”字就是要相互支撑,人间处处有真情。 全文围绕“我”的心理和行动的变化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①家中练琴遭冷遇。②林中练琴遇伯乐。③舞台奏琴生感慨。文中“唯一的听众”也是笔墨颇具匠心之处,了了数句,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呵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令人震撼,老教授的平易近人跃然纸上。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无论对林中环境描写,还是对人物的心理、行动、语文的刻画,都能深深地打动每一位读者,在心湖泛起层层感动的涟漪。 教学定位:

1.围绕单元组人文主题,奏响爱之奏鸣曲,用真诚的关爱、无私的帮助浸润学生的生命之根,从而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目标。

2.围绕单元组知能主题,着重体现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互为作用。在感悟文本的同情,感受作者塑造人的独到高超的写法,从读学写,由写促读,学习表达,用语文能力的提高滋养学生的语文之根,从而达成知识、能力和过程方法的目标。 3.文章篇幅较长,要把朗读与默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于思维启动、拓展与深入处多进行默读训练,于抒情表意处适当进行感情朗读训练,保持语文的本色,坚守语文的本位:练就过硬的“读”的工夫,走进人物内心,用心触摸文本,用情感受人物,积累语言,提高语感。 学情预测:

1.学生刚刚进入六年级学习不久,语文能力的大体底子还基本处于五年级下学期的水平,应当客观理性地把握处理教材的分寸。不宜拔苗助长,让学生望语文而却步,产生畏难情绪,影响持续发展。

2.经历了二个单元组近10篇课文的学习,多数学生应当已经逐步适应了教材和六年级的学习深度与广度,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3.本课处于第三组的中间,学生对本组的人文主题有了比较真切地感受,本文只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再次诠释“人间真情”,再一次让学生小小的心灵受到洗濯和震撼,让爱的清泉流淌得更加欢畅。进一步感受写人文章的写法,从而提高表达水平,也不是零起点。因此要切实还学生学习主人的权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感受“人间真情”的美好。2.围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不懂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课堂对话交流,触摸语言,感受人物,学习写法。

3.感情朗读课文,摘抄印象深刻的语句,积累语言。教学重点、难点:

①边读边思,质疑解疑;②人我不分,体会人物;③揣摩写法,学习表达。 教具准备:Ppt 教学流程:

课前情境创设:播放小提琴曲《梁祝》。

【意图】:直觉小提琴,感受小提琴演奏的乐曲之美妙,用音乐营造宁静的心理场,引领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悟,享受语文课。

一、引出课题,质疑。1.鸣响单元主旋律。

这节课我们继续沐浴人间真情的暖阳,抚摸一行行温暖心灵的语言,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唯一的听众

【意图】:聚焦单元人文主题,为课堂学习打上温暖的情感底色。体现主题单元教材编排体系的特点,用美好的人间真情濡染语文的优雅色泽。 2.出示课题。

我们一起端端正正写下课题。

【意图】:一是落实书写正确姿势与间架结构的培养目标,二是师生共同书写,是专注地写,用心地写,为下边深入学习感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3.三读课题

用你们最清脆的声音读课题——;用你们最饱满的情感再读课题——;用你们最深刻的思考再读课题——

【意图】:反复呼读课题,为激疑作铺垫,为课堂学习情绪营造气氛。 4.自由质疑。

①“唯一”怎么理解?②唯一的听众是谁?根据课前预习同学们有能够回答的吗?板书之。③为什么这个人甘心做唯一的听众?④为什么要以《唯一的听众》做课题?⑤唯一的听众与单元主题有什么关系?⑥唯一的听众是怎么做的?„„

教师梳理整合问题:显然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那么,我们就聚焦课文的主人公——老教授,仔细听其言,观其形,悟其心,一步步走进这位老人的内心,感悟她的丰富的情感世界。 附板书:人:言、行、心

【意图】: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一定是五花八门,从不同的角度生疑,首先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提问有质量的学生尤其特别鼓励。另外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类、筛选、重组、整合,使大家的思维之滴水能够汇成涓涓的思考小溪,在学习过程中淙淙流淌,并且时时飞溅出迷人的浪花„„

二、整体感知。

先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跳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迅速归纳主要内容。 师生呼应读书:用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可是后来——,这些话使我感到十分沮丧,可是后来——

从这二个自然段中,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自由概括。 №1课文讲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 №2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

【意图】:从整体入手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违背规律不利于学生经历语文学习的完整过程。归纳主要内容是学生语文的一个基本的而且是重要的能力,需要教师抓住每一个时机进行矫正和引领,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基本能力,有良好的整体把握文本,驾驭文本的能力。

三、细读文本,习言得意。

(一)围绕问题,自读深思。

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写“我”由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听众无数的小提琴手的故事,离不开那位唯一的听众——老教授,结合课文的有关语句谈一谈你对老教授的看法。她是一位

的老教授。

【意图】:用问题作为航向标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体验、实践、提高。关键是问题的张力要足够大,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开阔,从而汲取更多的营养。聚焦主要人物,在走进主要人物内心的同时还可以感悟次要人物,能够纲举目张。

(二)全班交流。三处语言描写: 详解前二次语言: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言过其实的夸奖,谎称自己耳聋,老人是为了要我毫无顾忌,放心大胆地练琴,也是为了鼓励我坚持练习,不要轻易放弃,更是为了让我找回自信,为自己的音乐梦想而不断努力——这真是一位用心良苦的老人。

【意图】:引导学生在联系上下文的整体把握中潜心会文,感受老人的语言,聆听老人的心声。为了能够帮助我坚持练琴,而不至于轻易放弃,老人宁可谎称自己耳聋,通过这个善意的谎言达到鼓励年轻人的目的,一心为了这个年轻人着想。这种善意懿行令人肃然起敬。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作为音乐学院的教授,首席小提琴手,老人不介意我糟糕刺耳的琴声,这是老人真心实意地要帮助素不相识的我。——这是老人的一颗滚烫的热心啊!她真是一位热心的老人。(感情朗读这句话。)为了呵护我这个年轻人的成长,老人心甘情愿做我独一无二的听众,做我永远的听众,做我特殊的听众,做我忠实的听众——这是老人一颗无私的诚心啊!她真是一位无私的老人;(感情朗读这句话。)为了让我坚持练琴,老人许下了一个沉甸甸的承诺,假使刮风下雨,她要——来,酷暑难耐,她要——来,冰天雪地,她依然要——来,——这是一颗循循善诱的赤诚善心啊!她真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人。(感情朗读这句话。)

【意图】:这里是典型的品读式学习,边品味咀嚼边尽情朗读,让品为读注入思维的深度,让读为品注入情感的温度,读与思相辅相成,共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由于这句话在《教学参考》和常态教学中属于感悟的盲区,却是彰显老教授高尚灵魂的精彩之笔,因此用重锤敲响鼓的做法,不放过每一个分句的品悟,直抵人心。首先教师以示范的形式为学生做样子,降低感悟的难度。“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说实话,这位初学拉小提琴的小伙子琴声的确糟糕,特别对于一个音乐学院的教授,有着敏锐的乐感,这样刺耳的乐声简直就是摧残。可她为了帮助这位素不相识的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她宁愿忍受这难听的琴声,也要保护年轻的自尊心,帮助年轻人找回自信心,这是老人的一颗助人成才的滚烫的热心。接下来用师生呼应的方法化难为易,把深度的理解化作简单的回应,制造教学高潮。即创设严寒酷暑和恶劣天气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置换,变身作文中的这位老人,用异口同声的果断回应“来”表示老人帮助年轻人成才的巨大决心。第三步就是在听众上作文章。老人为了帮助年轻人,用心良苦,谎称自己是“聋子”,并主动要求做听众,让练琴的小伙子放下包袱,受到鼓舞,坚持练习。这种煞费苦心不是一般的帮助,是真心实意不掺杂一点儿私心杂念的高尚举动,所以她不是一般的听众,是年轻人唯一的听众,心甘情愿的听众,是特殊的听众,是永远的听众。对听众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表达就是对老人的反复咏叹和称赞。 略处理第三次语言描写。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老人并不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 感情朗读。

【意图】:教学要有疏密相间的节奏,尤其语文教学不能够面面俱到。而且此处只是老人在用自己无声的行动支持着这位不断进步的年轻人,所以略处理。 过渡:从老人朴实的语言描写中,一位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关心呵护年轻人成长、真诚无私的老人浮现在我们的面前。老人其它方面的描写又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聚焦三次动作、神态 投影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从中找出相同之处“平静”,安排想象说话训练。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仿佛在说—— №1放心吧,我是聋子,什么也听不到,你只管放心的练习。

№2不要因为小小的挫折就沮丧,不要放弃自己梦想。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3你的琴技进步了,真为你高兴。

№4功夫不负有心人,坚持练习吧,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小提琴手的。 №5不能满足于自己的进步,要不断对自己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三天不练手生啊! 感情朗读。

【意图】:这里用想象说话给学生一个表达个性理解的发泻口。在这种角色变换的真实情境中,学生会仿佛就是文中的人物,不是在用嘴说,而是在用心灵表达。这样的超文本解读,使老人的无私真诚的帮助与年轻人一点点的成长变化在学生的表达中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这是世界上最令人心动的无言的鼓励,无声的激励,无语的感谢。

四、合作学习

1.文中妹妹的角色可以省去吗?为什么?

用妹妹揭开真相,才让这个故事产生更加撼人心魄的魅力。而且妹妹是音乐学院的学生,这样的真相才更加真实可信。三者妹妹是文中的一条线索,开头就是这个口无遮拦的妹妹把我叫作“音乐白痴”,结尾由她再来见证我的音乐成长,见证老教授创造的这个奇迹,也更加顺理成章。 2.当我得知真相之后,故事会怎样继续下去?

一种可能是我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第二天跟老教授摊牌。另一种可能就是作者会守口如瓶,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后者更符合原文的意思。第九自然段已经提到了“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 3.出示原文中的删节段。

※我一直珍藏著这个秘密。珍藏著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著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著,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个美丽的早晨,一个人轻轻地拉,一个人静静地听。 【意图】:用学生的合作学习打开另一扇思维之窗,从另一个侧面感受故事的美好和写作技巧的用心,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语文学习资源点。

让学生尝试续编故事,这本身就足以调足学生的胃口,也是此时一节课疲劳的兴奋剂,同时加强了读与写的结合。最后让原文呈现,也是拓展阅读的好时机。

五、回扣课题,为什么说老教授是唯一的听众?

1.这片树木里我和老人是清晨这里的常客,我练习小提琴,老人平静地听,及时地鼓励。再没有第三者闯入这个秘密林子了。

2.没有老人这位忠实的听众,就不会有我对小提琴的坚持,为了老人的肯定与期待,我才更加刻苦地练琴,只有老人才肯这么用心地听我演奏,所以老人是我唯一的听众。

3.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离不开老人无语的关切,无声的鼓励,我音乐方面的成功老人的作用无可替代,无人能比。4.老人对我无私的帮助与鼓励,不仅让我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高的造诣,更执着的追求,还让我在做人方面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和教益,老人是我生命中无人能比的“唯一”。

六、播放小提琴曲。出示ppt 这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听众。

这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听众。 这是一位真诚助人的听众。

这是一位关心呵护年轻人成长的听众。 „„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真诚无私

老教授————————“我” 音乐白痴——小提琴手

刻苦练习

推荐第8篇: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引导同学从老教授的言行中感受老教授保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中感受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

1、在优美的乐曲《月光奏鸣曲》伴奏下,教师激情导入:

小提琴的演奏多么悦耳,可是,你可知道,要能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得付出多少艰辛和汗水。而当一位一向被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最终走上了舞台,面对千百观众,从容奏出这悦耳音乐时,我们不由要问,是什么发明了奇迹?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个故事,走进那位发明了奇迹的──唯一的听众。

2、齐读课题:

学贵有疑,对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这唯一的听众是谁?她做了什么事?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2、交流:

⑴ 这唯一的听众是谁?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妇人。(极瘦极瘦的,耳聋的。)

⑵ 简单概括地说说她为我做了什么事?

(这位老妇人通过鼓励和倾听,协助我重塑信心,学拉小提琴,最终我获得胜利。)

⑶ 是的,我从一个音乐白痴走向了胜利,这一切的变化都缘自老妇人的影响。

那么老人主要是用什么来影响“我”的呢?(语言,神态)

三、研读课文 ,感受鼓励与尊重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并想想她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⑴ 句子一: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我猜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假如你不在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看出“我”很尴尬、缺乏自信的时候。)

我的尴尬和不自信、沮丧原因有是什么?

引导同学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明白“我”由于被父亲和妹妹说成是音乐方面的白痴而失去学习的信心;明白我好不容易找的自信又因为发觉有人在场而十分沮丧。

假如是你看见了这一幕?你会怎么做?用语言宽慰她?这样做有用吗?

老妇人这样说,你能读懂她的用意吗?

她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说呢?请你来读一读。

此时,你觉得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慈祥,关心年轻人)

⑵ 句子二:“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你能读明白老人的用意吗?

在作者看来,这是什么样的语言?请你试试读出诗一样的韵味,能行吗?老人诗一般的语言对“我”使我发生了那些变化?

引导同学找出“我”的心理和行动变化的有关描写并通过朗读体会到“我”这时候第一次被人夸奖的兴奋心情。

⑶ 句子三: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老人说的是什么真不错?她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同学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时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时努力,继续练下去。)

读到这儿,对老妇人,你觉得这又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

在老人真诚无私的鼓励下,“我”变了吗?

感受“我”重新找回自信后努力练琴的过程,并联系课文开头进行对比,怕听到“音乐白痴”沮丧──躲到树林里拉──在家里拉琴(找回了自信)。

⑷ 句子四: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改为直述句:有一次,她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

从这句话里,你又能体会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

作者对此有疑问吗?

出示:

我也经常会忘记了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地打着节奏。”

那时,我总是不由地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2、那么,这位老妇人到底是不是耳聋人?

作者在文章中这样写到:我一直珍藏著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

此时,你想的是什么?

3、老妇人究竟为什么说自身是耳聋人呢?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让我们再次回到文章中,划出描写老妇人的眼神的句子,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著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著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又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音乐起──)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四、总结升华

好一位了不起的老人,也许她听到的演奏太多太多,但作为一名音乐家,能亲眼看到一名音乐学子的巨大进步,又怎么不感到欣慰,感到高兴哪!也许她认为自身所做的这一切似乎理所当然,可就是她平静的眼神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后来我胜利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对鲜花、掌声,我情不自禁的想起的却是……

生接着课文读完,“每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正是由于她──(我才由音乐上的白痴走向胜利。)

五、回归生活,感悟人生

一滴小小的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句温情的话语,可以给人心灵上的抚慰,一个善意的眼神,可以给人增添力量,催人奋进,在你的生活中,可曾有令你心动的话语,善意的眼神?

用你的心去品味这些意味隽永的人生哲理吧!把它作为生命中美好的一页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尊重 鼓励 肯定 欣赏 白痴────胜利 自信 努力

11、唯一的听众(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谁知道“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那么你们知道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吗?(板书:音乐白痴———→真正的小提琴手)

4、学生质疑,确定学习任务。

是的,年轻人从一个音乐白痴走向成功,这一切都缘自于老人的鼓励和帮助。那么这节课你们想探究什么问题呢? (预设:老教授是怎样鼓励和帮助“我”的?在老教授的鼓励下,“我”学琴的心理、行动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研读第3—11自然段,感受老人的鼓励与爱护。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主要抓住老人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板书:语言神态)

2、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老人语言和神态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她为什么要这么说?她所说的话对我又有什么影响?一边读,一边想,并在书上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交流出示句子:

● 句子一: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 句子二:“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 句子三: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 句子四: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与幸福。

4、集体交流。

老人的这些语言,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一次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

① “是我打扰了你吗?……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的非常好……请继续吧!”“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当“我”为在树林里也拉不好小提琴而感到懊恼,认为这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在幽静树林里的平静心情,深感内疚、抱歉地冲老人笑笑,准备溜走时, 出示句子:

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自由读,想想此时“我”的心情怎么样?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随机板书:沮丧 灰心 自卑)

(随机让学生读出“我”懊恼、沮丧、灰心的心情)就在这种情况下,老人叫住了我,说:(请一位学生读)

“是我打扰你了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此时,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老人吗?(预设: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为什么要每天早晨去听他拉琴?) 是啊,老人为什么说这些话呢?咱们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过渡:听到了“我“糟糕的琴技,老妇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理解。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老人就是用这样热情、亲切、诗一般的话语激励我的,谁能用亲切、和蔼的语气来读一读老人的话。

过渡:此时,在老人热情地鼓励下,“我”的心理和行动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谁来找出句子读读。(板书:羞愧 兴奋)

从一开始的灰心,到现在有了拉下去的勇气,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这正是由于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我们分男女同学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好吗?

②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老人看到作者我能每天坚持拉琴了,又怎样说的呢?

(我觉得也是为了鼓励他。老人觉得如果每天都对作者说上这样一句话,就会使作者对自己非常有自信。其实作者拉得不是很好,老人听出他在进步,鼓励他,让他有信心继续练下去,而且越来越进步了。) 对。老人看到他微小的进步就鼓励他。那好,咱们来配合读一读。 师:你每天拉,每天拉,拉了以后,老人总是不忘说那么一句话: 生: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师:听到了吗?第二天,你拉完了,她又不忘说这样一句话: 生:谢谢你,小伙子,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师:听到了吗?第三天,她又这样说:

生: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过渡:老人友善的话语激励着我不断努力,作者听到老人的话后,心理上会是怎样呢?(“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呀?(喜悦的感觉、兴奋的感觉、温暖的感觉、快乐的感觉) 这句话包含了这么丰富的情感,读出来好吗? 同学们,这样的语言不单单给“我”带来快乐的情感体验,使我的心理发生了变化,而且使我的行动也发生了变化,你能找出来吗?

在老人这样鼓励的语言下,作者有了怎样的变化呢?你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变自信了;变勤奋了、刻苦了;变认真了……)

非常好!那好,同学们,咱们一起再好好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的变化,好吗?

③ 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过渡:就这样天天拉,作者的琴技越来越好,老人又是怎样说的呢?(把转述句改为直述句。)从这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过渡:老人的语言是真诚的,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平静、深沉、明澈的眼神。也就是神态描写。

5、找出老教授的眼神描写,重点交流。(三次“平静地望”)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你们觉得老人用平静的眼神望着我,有什么含义吗?

① 当我拉出像锯床腿的声音时,她的平静,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毫无顾忌的大胆练习。

② 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的平静,鼓励我不断努力。

③ 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的平静,体现了对我更高的要求,告诉我不要满足,继续提高。

作者为什么感觉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呢?也就是说,他从老人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

6、发挥想象,抓空白练笔。

(1)是呀,老人的鼓励、关爱,都蕴涵在她的眼神里,所以看上去像深深的潭水。作者读懂了老人的心。于是,每天早晨他要面对这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他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妹妹发现了这个秘密。我们来分角色读读第九段和第十段。 (2)那么从这两段话里面,“我”知道了什么?你们想,“我”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感激 敬佩……)

(3)当“我”知道“她是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威望的教授,曾是首席小提琴演奏家”的时候,“我”的内心有感激,有敬佩,甚至还有更多的情感。但作者只写了六点,想象一下,作者听到妹妹这番话以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当他再一次走进树林,拉小提琴,面对这位老人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拿起笔,把它写下来。 学生写后交流。

看,同学们写得多优美。老师这里也有这么一段话,是这样写得: 我一直珍藏著这个秘密。珍藏著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我总是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拉起一支优美的曲子。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妙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著,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个美丽的早晨,一个人轻轻地拉, 一个人静静地听。

美吗?这是作者写的一段话。作者写得原文。可是编辑在编写我们的教材时,却编写成了六点。你觉得是六点好,还是这段话好? (六点好,因为这样耐人寻味,可以让读者去想想,去遐想这样的故事。)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同学们,老人用真诚关爱的眼神,诗一般的语言鼓励年轻人、培养年轻人。当年轻人知道真相后内心对她充满了感激和敬佩,所以成才后的年轻人在舞台上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时,他心里想的还是——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2)是啊!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这也是我们同学要学习的一种精神:懂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同学们,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教授一样,一直默默地鼓励和支持着你的人?

四、渗透写法,布置作业

1、课文学完了,放下书,我们仍然能够清清楚楚的看到老教授那慈祥和蔼真诚的面容,为什么老教授的形象会给我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

2、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帮助过你的人,用上文章中描写人物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日记《一个值得感谢的人》

五、板书设计: 唯一的听众

音乐白痴———→真正的小提琴手 老教授:语言 神态

“我” :沮丧—羞愧—快乐—惊讶-感恩 兴奋 自信 敬佩

推荐第9篇: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小学语文组07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唯一的听众》,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对本课做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组的第三篇课文。本组教材以“真情”为主题展开。通过学习本组教材,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

该篇文章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文章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使人读来回味无穷。

新课标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通过研读教材,结合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围绕上述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仔细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并且补白想象。难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二、说教法

在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后,恰当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经过慎重考虑,我选用了创设情境法、以读代讲法、以读促思法、顺势引导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注重学生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于是,我给学生确定的学法是自主朗读、讨论交流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如果说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出难点,我将以四个环节来设计本课的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

1、课前播放小提琴独奏《月光曲》请学生欣赏。因为学生对小提琴了解不多,很多同学可能根本不会欣赏,因此用音乐导入学习,让学生对小提琴取得有没有初步的感受,并由此想到,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2、让学生说一说文中的听众是谁?让学生初步地感知课文,进而提出了教学的重点:既然有那么多的听众,作者为什么说是唯一的听众呢?这唯一的听众是指

谁?

(二)、感知课文

在感受到作者重点在写一位老人的时候,提出了作者为什么就写这位老妇人呢?引导学生自己读课文,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同学们在读中感悟到老人对我的帮助。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说对这位老人的了解。通过这样的说,我想让学生对这位老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进而也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研读课文

这一块我抓两条线索进行教学,一是抓老太太的几处语言,让学生细细体会。

二、是抓我碰到老太太后自己的心理及行动上的转变。

1、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体会老人每次说的话的含义及对我的影响,接着小组讨论,老太太说这些话的用意。

第一处:她向我道歉,打消我的戒心,营造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

第二处:鼓励我拉给她听,并声称自己是个聋子。激发我拉琴的欲望。 第三处:请求做我的听众,愿意用心听取。

第四处,由衷的夸赞我,激发我信心。

第五处,不失时机地鼓励我,给我提出了最高的要求。

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也让学生理出一条我的心理活动的线索来,由不好意思、灰心、羞愧、没有信心、有些自信了、到最后的充满信心。引导学生思考我变得自信起来的原因,得出是老太太的鼓励和赞美。

再学习第8小节,找出我练琴时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找变化,练琴时的动作、所付出努力的程度。最终归结到我对学琴的信心。我的转变都来源于老太太真诚的鼓励和赞美。由此得出,我由一名音乐白痴转变成真正的小提琴手的原因一方面是老人对我默默地关注、持久的关怀、真诚的鼓励,使我有了自信,另一方面就是我自己刻苦的练习。在学生对老人有了充分的了解后,我再问: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时学生的回答就由慈祥、善良上升到了对老人美好品质的理解上。

2、引出妹妹这一角色,问:妹妹这一角色在文中并不重要,我们能否删去呢?学生自己从文中寻找答案,通过妹妹的语言,我知道了这位老人并不是一个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再次感受老人她美好善良

的心。这时我再问一句:假如在初见老人之时,老人就告诉我他的真实身份,那我又会如何?从而使学生明白,老人她还是一位有着高超教育技巧的教育家。3、再读课文最后一段时,我主要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话,问:我为什么每当拿起小提琴,就会想起这位老人,我唯一的听众呢?使学生明白,我的成功离不开这位老人,这也表达出了作者一直对老人心怀感激之情。

(四)、拓展练习

1、你学完课文之后,我想对老人说_________,我还想对小提琴手说_________,我最想对自己说_________。

2、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像这位老人一样,一直默默鼓励你,支持你,帮助你的人呢?请选取这个人给予你帮助的事例写下来,要着重突出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服务,板书设计的合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和层次,感悟内容。

11、唯一的听众

沮丧:没有观众

受到老人鼓励

自信:成百上千观众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倾听!

推荐第10篇: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拓展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由此也启迪我们要具有关爱品质,学会祝福,宽慰,宽容,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本文在写作上也很有特点,开头设置了悬念,结尾出人意料;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材分析: 一片树林中邂逅了一位称自己耳聋的老妇人,在她的鼓励和激发下,我重拾信心,坚持不懈地练习,最终当我已拉成曲调时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来她根本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首席小提琴手。至此更加激发了我的刻苦精神。读罢此文,我不由得唏嘘不已,为人物前后的突变感到吃惊,为文中‚我‛刻苦练琴的精神感到敬佩。更对老一代音乐人对年轻一代音乐人的呵护和鼓励感到无比欣慰。课题‚唯一的听众‛表面指文中的老太太,内在还隐含着对我拉小提琴的鼓励和引导,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是文本核心价值所在。在写作上设置了悬念,结尾出人意料。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教授的美德。体会我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学习本课的一些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目标:

1.‚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

2.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3.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4.展开学生的想象力,在课堂上激发学生进行说话练习,阅读练习,为写作打下基础。教学重点:

1.‚听众‛形象与心理的评析与探究;对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

2.进行阅读拓展教学。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学会祝福、学会宽慰、学会宽容、学会忍耐,让自己的心灵多些善意。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练习学生的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学习了《唯一的听众》之后,你们不是一直想听小提琴演奏吗?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首小提琴演奏的小夜曲吧!(播放小提琴演奏曲,同学们闭着眼睛听。

2.回忆上节课内容。(课文中出现了哪两个主要人物?围绕着这两个人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唯一的听众》,一起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再读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1、自主学习(1)第四段中, ‚我‛刚看见老人时, ‚我‛有怎样的心理活动?第八段中,‚我‛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2)‚我‛的前后变化说明了什么?

2、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全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划出来)

(3)出示句子: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的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 ‚平静的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那双眼睛永远定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后来......)

3、合作学习

(1)有以上的句子请你想象老人的心理活动。

第一天: 第二天: 不久以后:

后来:

(2)你认为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是谁?

(3)课文中妹妹的角色是必须有的吗? 你怎样理解?

4、交流,汇报。

三、再读课文,升华情感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下: ‚我一直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这句话中‚美好的心灵‛的含义?

2、畅所欲言:

后来,当我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成功的进行演奏时,总是难以忘怀每天清晨,那位‚唯一的听众 ‛。至此,文章戛然而止,你能替文章添上一个结尾吗?(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

3、探究学习:有感情的朗读下面的短文,并研究相关的问题。

心 灵 有 耳

一个小女孩因为长得又矮又瘦而被老师排除在合唱团之外。

小女孩躲在公园里伤心地流泪。她想:我为什么不能去唱歌呢?难道我真的唱得很难听吗?想着想着,小女孩就低声唱了起来,她唱了一支又一支,直到唱累了为止。‚唱得真好!‛ 一个声音响了起来,‚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渡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这时小姑娘惊呆了!说话的老人说完就走了。

小女孩第二天下午再去时,那老人还坐在原来的位置上,满脸慈祥地看着她微笑。小女孩又唱起来,老人聚精会神地听着,一副陶醉其中的表情。最后他大声喝彩,说:‚谢谢你,小姑娘,你唱得太棒了!‛说完又走了。

这样过去了许多年后,小女孩成了大女孩,而且成了有名的歌星。但她忘不了公园里那个慈祥的老人。一个冬日的下午,她特意去公园找老人,令她失望的是那里只有一张小小的孤独的靠椅。后来才知道,老人早死了。

‚他是个聋子,都聋了20年了!‛一个知情人告诉她。姑娘惊呆了。

(1)文章两次写到小姑娘惊呆了, 分别说说 她‚惊呆‛的原因。 (2)短文中的老人与《唯一的听众》中的老人有什么异同点?

4、通过阅读短文,升华感情,更好的领悟文章的内涵。

四、激情诵读《心存感激》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你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也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和关怀, 请观察你身边最亲近人的一天,以《爱在我身边》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六、推荐阅读

1、《最美的书包》

2、《平分生命》 拓展资料

心存感激

今天,我们能强健而正直地生活着,我们应该对那些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用关爱扶持我们的人,用智慧启迪我们的人,用美德陶冶我们的人,用真情沐浴我们的人,心存感激。

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虚荣;多一份感激,就多一份奉献。

心存感激,是一种明朗的心境,一种人性的光辉,天空因此而变得湛蓝,空气因此而变得湿润,美好的事物因此而变得离我们很近很近……

教学反思

《唯一的听众》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章通过对老人的语言,神态的变化表现了一位知名的音乐教授对‚我‛的真诚无私的帮助,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课文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本文的重点是品味描写老教授真诚的语言和神情的语句,体会其心理及其对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成功所起的巨大作用,进而体会老教授对主人公无私的关爱和主人公对老教授的感激、敬佩之情。根据这一重点,在深入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老教授的语言、动作、神态,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课上,不仅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老教授对‚我‛的关爱、鼓励和帮助,还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老教授那诗一般的语言,使语文课重语言感悟的同时,又注意语言的表达,语文课上充满语文味。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对于随着‚我‛的表现不断变化以及老教授的言辞不同,学生体会不到,只是停留在句子意思上。先从语言入手,再从神态这方面入手理解,缺少整体性把握。也许正是因为理解、体会不到位,使得学生想象老教授当时心里想的内容显得单调、空洞。解读文本是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先要对课文有感悟,才能引导学生感悟。老师在备课时,要问问自己‚什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问程’越长,空间越大;‘问程’越短,空间越小。‛是呀,课堂上,一个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思考的价值教学问题,可以影响学生的思维走向,能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能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习的自主性,会使课堂思维集中、深入,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问题可以精简,如:

1、‚唯一的听众‛是一位怎样的听众?(理解型——表达是叙述性的)

2、为什么要装成‚耳聋‛?(思考型——表达是说明性的)

3、课文写了他的语言和行为,哪一点让你最感动?说说你为什么感动?(发散型——表达是创造性的)也可以迁移。这样,问题一焦点,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把学生推向一个更高的思考空间,被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材的美德所感动,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第11篇: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唯一的听众》。下面我将从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来看教材简析:

真情像一轮暖阳能温暖你潮湿的心;也像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唯一的听众》是人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从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着新课程标准中使学生学会欣赏作品,领会作品内涵,,以及语文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理论指导,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深学生的人文底蕴,为此,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学会联系语境理解相关词语:沮丧、庄重等;了解文中两处引号的用法。 技能目标:阅读文章,边读边思,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了解老教授对“我”的特殊关爱和鼓励。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树立信心,崇尚真、善、美,努力使自己成为拥有美好心灵的人;教育学生懂得感受爱,回报爱。

小学语文不仅要使学生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这一要求,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请看我设置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文由两条线索,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正确把握“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体会“我”学琴的心路历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唯一的听众》课题表面指老教授,内在还隐含着对“我”拉小提琴的鼓励和引导,使我们不得不被老人的良苦用心和高超的指导所折服。因此,我把对老人的人物形象及人物精神的分析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好的教学目标需要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得以实现,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思路进行教学指导,采用读中感悟法,情景教学法和指导发现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学生的知识、想象力和进取精神。所以,我制定了以下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良好的教学环节能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

一。我设置的教学流程大体包括四个环节: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三研读课文,理解感受;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首先来看复习巩固,导入新课。温故而知新,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复习,才能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导入新课的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接触了一篇感人的课文——《唯一的听众》那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围绕这课题把故事完整的叙述出来么?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总觉得有好多好多的话要说,你们一定也有这样的感受吧!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他们的故事,去沐浴爱的雨露,去接受心灵的洗礼。进入课文学习之前,我们首先来快速的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易混易错字词。沮丧、悠悠、抱歉(谦)溜走、羞愧、注意和惭愧的区别、割舍、荒唐、声望、洋溢、大吃一惊、全力以赴。老师在这一环节中注意帮助学生记忆,区分和纠正。我的这种导入,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的复习,而且成功的衔接了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使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然后来看我的教学第二环节组织初读,整体感知。进入课程学习的第二环节,我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朗读课文,老师出示四个小标题,让同学们根据老师出示的小标题进行文章的分段练习。最后让同学们归纳小标题

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结构,而且锻炼了语言的概括能力。为下文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三研读课文,理解感受;这部分教学也是我说课的重点环节,我将通过三个方面来展开。1.理清线索 整体把握;2.问答相迭,感受真情3.推敲课题,升华情感。来看第一部分,理清线索,整体把握;全文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这两条线索一主一次,一明一暗,给学生的整体感知造成一定困难,所以,我让同学们在文章中划出“我”学拉琴的心理过程和老教授的语言。通过自读、范读、分小组读等方式帮助同学们从整体上感知“我”从音乐“白痴”到找回自信,最后能够熟练操纵小提琴是得益于这位老教授的鼓励和良苦用心的指导。从而分清老教授的语言变化是文章的主线,“我”的心理、行动变化是辅线,,这一主一次,一明一暗,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抓住文章的核心和脉络,从人物入手,体会文中人物的精神内涵。2.问答相迭,感受真情;1.文中我与老教授进行了三次对话,这三次对话的用意是什么?2.文中“妹妹”这一角色并不重要,能否删去?3.找出最后一自然段的引号,说说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关于问题的回答上,我会充分的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的找出答案。请同学们组成小组,小组合作学习采取议一议、画一画、说一说的方式进行。首先,我先引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同学们感受“我”对学琴的热爱。接着让同学们划出描写老妇人外貌神态的句子,抓住这些句子的特点让学生读读这几句话,接着小组谈论,老教授说这些话的用意。初次学习,我想学生只能说出老教授话里表面的意思,所以我进行点拨和提升。第一次,她向“我”道歉,打消我的戒心,营造宽松和谐的谈话范围。第二处鼓励我拉给她听,并声称自己是个聋子。激发我拉琴的欲望。第三处请求做听众,愿意用心倾听。第四处由衷的夸赞,激发信心。最后不失时机的鼓励,给予最高的要求。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理出一条“我“的心理活动的线索来,由不好意思、灰心、羞愧、没信心、有了些自信了、到最后的充满信心。引导学生思考我变的自信的原因。得出是老太太的鼓励和赞美。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应特别抓住老教授平静的神态的有关句子,这是本课学习的一大亮点,通过分析老教授三次平静的神态,反应着我“学”琴过程中的变化。1.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的地坐在木椅上,平静的望着我。2.她一直很平静的望着我。

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的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同学们要抓住老妇人的神态——“平静”一词。引导学生说出从她的眼神中读到了什么?“平静地望着我”——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学生通过反复地读句子,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到在平静中,包含着老妇人对年轻人的真诚帮助、鼓励。使他重拾信心。最后成为出色的小提琴手。这一步骤的设计,重点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的句子去品读,在朗读,体会领悟人物的品性,使学生从中学到刻画人物语言、行为、神态的方法。来看第二个问题,请同学朗读课文9~10自然段,引导学生反向思考,如果删掉妹妹的话会有怎样的效果呢?学生自然得出:通过妹妹的语言,我们知道老人并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在此感受老人她美好善良的心。这时,我再问一句:假如当初见老人之时,老人就告诉我她的身份,那我又会如何?从而使学生明白,老人还是一位有着高超教育技巧的教育家。关于第三个问题,我会设置填空选择的方式让同学们对应课文中出现的引号对号入座,从文意着手,让同学们学习引号的用法。例如文中引号的用法有三种:表示直接引用的话;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那么在文中最后一段中耳聋的用法就应该是第三个。联系文意,结合上下文让学生体会文中引号的使用方法,使学生正确的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标点符号的用法。3.推敲课题,升华情感;总结全文,提出问题,课题唯一的听众是指谁?表达了什么情感,引导同学总结文章两条线索,提炼重点,引导回答出这位唯一的听众就是“我”心中独一无二的老妇人,表达了“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学生习作的要求,能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需要,我设置了拓展延伸,内化情感的环节。

当“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时,总不有自主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唯一的听众。假如,我与老人再相遇,会是怎样的情景?“我”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续写唯一的听众。

六、板书设计

根据板书设计的中心思想即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我设置了以下板书:

唯一的听众

耳朵聋了 用心倾听平静地望良苦用心,真诚无私

第12篇: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运用写人文章的学法深入研读。

2、理解文中老人的语言与神态描写。

三、教学难点: 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小提琴曲,教师引导:同学们,小提琴曲是多么美妙动听,可是要能演奏出这样美妙的音乐付出多少艰辛,经历多少磨难!而一个别人认为是音乐白痴的人却能在舞台上演奏,这成功的背后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呢?(老教授)

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

好,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小提琴手的成长历程。

二、研读:

(一)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1、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对于这样一篇写人的文章,该如何学,相信同学们自然心中有数了,该如何读,如何画批,请你用行动回答老师吧!

2、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次要人物:心理描写.)

(二)重点交流.

1、品味老妇人对“我”讲的话,想一想她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体会每句话的含义。

①“是我打扰了你吗?……一会儿”“我猜想你一定拉的非常好……请继续吧!”“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听到了“我“糟糕的琴技,老妇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尊重和理解。她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 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主动做听众,这是对我练习琴技的一种无言的督促。)

问:那么我听了这样的话,心理有什么变化吗?

我由懊恼羞愧变得有了几分信心。从一开始的灰心,到现在有了信心,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啊!这正是由于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能否把不同的人物的口吻读出来吗?

②“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这是对我练琴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让我产生了从未有的感觉,那种感觉是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份执着,一股力量。)

③“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

(她的赞扬鼓舞,是我发奋练习的不竭动力,老教授善于循循善诱,使我爱上了小提琴。)

问:我的反应如何?

我常忘记她是聋子。

(我演得如此投入,得益于老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

过渡:老人的语言是真诚的,作为一个自称耳聋的音乐教授,她鼓励、帮助我的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平静、深沉、明澈的眼神。也就是神态描写。

2、找出老教授的眼神描写,重点交流。(三次“平静地望”)

①当我拉出像锯床腿的声音时,她的平静,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毫无顾忌的大胆练习.

②当我有了几分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的平静,鼓励我不断努力.

③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的平静,体现了对我更高的要求,告诉我不要满足,继续提高.

3、解决学生的问题:

①为什么不拆穿这个谎言?

联系《我看见了大海》,因为这体现了老教授教育方法的独特,她并没有给予我琴技上的指导,只是给予了我最宝贵的信心。其实老教授的“不教而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啊!

②为什么当我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演出时,总是忘了那唯一的观众?

表达了我对老教授无限钦佩,敬仰之情.是她的循循善诱,积极鼓励,真诚无私地帮助,使我树立了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

配乐朗读最后一段。板书:真诚无私 敬佩感激

三、拓展:

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老教授和一位怎样的小提琴手?

(真诚有爱心的老教授

勤学苦练有信心的小提琴手)

我想对老教授说(你真是高明的教育家),我还想对小提琴手说(你真幸运,遇到了伯乐),我更想对自己说(我要努力,做事相信自己,努力做到最好)。

四、升华:

说实话,我们作为读者都为文中的“我”感到由衷地庆幸,他遇到了伯乐,这位老教授外表优雅,有艺术修养,有学者风范。她真诚无私的帮助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勇气,让我最终爱上了小提琴,站在了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

五、板书设计:

唯一的观众

真诚无私

老教授

敬佩感激

《唯一的听众》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二、说目标:

1、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重难点:

1、运用写人类文章的学法深入研读。

2、理解文中老人的语言与神态描写,感受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四、说教法:

重点抓住三次对话、三次平静的眼神,引导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从而感受到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五、说学法:

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采取“议一议、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的内容,一是复习课文,二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深入课文,感受人物 (1)重点交流

第一次交谈

1、请学生画出第一次交谈的内容。

2、学生交流:从“我”与“老教授”的谈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进行反馈。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第二次交谈

1、请学生画出第二次交谈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总不忘”、“真不错”、“谢谢你”体会老教授的高尚品格。

第三次交谈:

1、请学生画出第三次交谈的内容。

2、交流:老教授说“我”的琴声给了她快乐和幸福,你认为这样的话有什么作用?

3、小组交流。

(2)抓三次平静的眼神,感受老教授的真诚无私。

教师相机点拨:

1、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2、体会出老妇人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提醒我艺无止境,还需不断地努力。

3、指导朗读:就这样,我们深深地陶醉在美丽的音乐、温馨的感觉中,你能把这样的温情留驻心头吗?

(设计意图:这一步骤的设计,重点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和神态的句子去品读,在朗读、体味中深入领悟人物的品性,让学生受到心灵的滋养,并且从中学到通过刻画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来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三)角色扮演,感情升华

自己找伙伴,两人选择喜欢的一次交谈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体会人物的高尚品格,同时,学生的自主性也得到了培养。)

(四)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此板书,是为了学生能够孤理解、掌握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唯一的听众》教后反思

《唯一的听众》讲述的是一个被家人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虽极大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但是并没有泯灭他对小提琴的爱好。他躲到树林里练习拉琴,幸运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称是聋子的老妇人,给予了无私的真诚的鼓励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顾虑,重拾了自信,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手。课文情节很有戏剧性,极具感染力,孩子们都很感兴趣,而且这个善意而美丽的语言,也感动了每一位学生。

这篇课文有两条主线,以老教授为主,“我”的变化为辅,两条主线截然分开不可取,但又不能混为一谈。一条是老妇人的言语和神态对作者的鼓励,另一条则是作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改变。利用这两条线索,牵引出整个故事,让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走个来回,则是我设计教学过程的一个出发的。于是,我引导学生以老人为主,以“我”的变化为辅,这样一主一次,一明一暗,既突出了重点,又无遗漏,学生也有的放矢,汇报起来也就颇为精彩。

由于老妇人隐瞒了身份,装作了一个聋子,直到有一天,妹妹才告诉我事情的真相,由此,我震惊震撼,我百感交集,在原文中,作者还是继续隐瞒了这个秘密,继续面对这唯一的听众演奏着动人的曲子,他要用自己的努力回报老妇人的教导。因此,事情的真相的揭示,同样会给同学们一个震撼,足以把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

2、其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伊始,在悠扬的《月光奏鸣曲》伴奏下,揭题。把学生一下子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自读课文时,给与充分的时间朗读,同时写写批注。在巡回时,我发现有些同学的批注还是相当精彩。在课堂上,限于时间,也因为事先未预设好而未亮相,现在想来真是一大遗憾。有的针对文章当中的环境描写,写道:环境的优雅,为我能鼓起勇气练琴作了铺垫。有的针对文末“耳聋”的老妇人提出了自己的疑惑。“为什么这儿要加上引号?难道老妇人不是真正的耳聋?”通过阅读,学生很敏感地感受到老妇人不是真正的耳聋,而是一个善意的谎言。有的对“平静的望着”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平静的眼神让我感受到了无穷的力量。”……现在回想一下,课堂应该是展示学生学习心得的舞台,课堂上未展示这一点,实在有些遗憾。

正是由于学生出于对老教授的尊敬,所以学生学得入境,读的入情,感悟得也更深刻。如:我的心中漾溢着一种从未有过感觉。我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学生的回答令我惊喜:“这是一种暖洋洋的感觉!”“这是一种像喝了蜜甜滋滋的感觉!”“这是我从未感觉到的自信!”……谁说不是呢?正是因为我一直以来受到了讽刺和打击,对拉琴甚至其它事方面更无自尊和信心可言。这如春风拂面般的感觉是多么令人舒畅。学生读到了我的心坎里去了。

3、巧妙的教材处理,适时地出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当学生谈到我的琴声让老妇人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和幸福这句话时,我适时提问,对此你有什么疑问吗?老妇人是不是真的是“耳聋”的呢?一下子众说纷纭。我出示课文中的一段话。在音乐的伴奏下,在老师的激情朗读下,学生的心灵被震撼了。当我读完这一段,我分明感受到同学们震撼,一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似乎还不相信眼前的一切。“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一生说:“老教授分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授,首席演奏家,她听惯了高水平的演奏,怎么能够忍受这锯床腿般的声音,而且坚持天天去听,表现出来的神态还是那么平静。”“老教授为什么一定要说自己是聋子,而不教一些拉琴的技法呢?”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教授作为一名首席小提琴手,居然天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拉琴,真是太伟大了!”有人在发出自己的感概。这些精彩的话语净在文章中的“……”。这个补白自己赞一下,还是相当成功的。

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回思课堂。这样一篇课文,我用一个教时就完成了。容量是相当大的。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因预习未到位,对文章的内容还一知半解,长期以往,可能这部分学生就会掉队。但是由于是公开课,不把课文中最重要的最精彩的部分讲到,又会显得平乏无味。因此,第一课时究竟怎么上?还待进一步思考。

其次,课堂上的语文味的体现。虽然课堂上,我一直引领学生朗读品悟,但练习不够。虽说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句式转化,省略号的补白,预设中有个练笔,但是由于课堂容量较大,没让学生动手写,匆匆说一说过场,这一工具性体现的就不够了。

呵呵,还有因久未上公开课,心里比较紧张,致使课堂上表现的不够从容,着急、牵引学生的痕迹比较明显。等等等等。先反思到这儿,回去好好再想想吧!

同时敬请听课老师多多拍砖!

第13篇:唯一的听众

案例展示二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

《唯一的听众》 (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蒋秀云(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学高级)

【说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品味老教授诗一般的语言、体会平静如水的表情蕴含的深意以及与“我”萍水相逢却用特别的方式鼓励、帮助素不相识的“我”树立信心,最终走向成功的美好心灵、感悟“我”对她的无限怀念与感激之情,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2.通过理解“我”的心理、行为的变化,体会学好一项本领必须具备兴趣、信心以及坚持、刻苦的精神。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对“我”心理活动的描写衬托主人公品质的写法、文章结构安排的巧妙。

4.体会文章省略号的意味,通过对文章情节的发展脉络、语言风格的初步理解,想象省略的情节,写一个片断。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3、4、5 。

三、教学难点: 3、4 。

【教学过程】

一、从题目入手导入:

文章中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她在文中有几个身份?哪一个是真实的?哪一个是虚假的?(大屏幕出示:耳聋的老人、最有声望的教授、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加重最有声望和首席) 这样一个她为什么要装聋呢?耳聋又怎么帮助我呢?学习音乐对耳朵有很高的要求,指导别人更要凭借听。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美丽的早晨,走进那个铺满落叶的小树林。

二、默读第

二、三自然段

1.思考:老人装聋的原因并不难理解,难理解的是她为什么要帮助“我”这样一个萍水相逢的人? 你能通过读第

二、三自然段找到答案吗?

提示:文章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所以描写了“我”的心理活动和行动。发挥你的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画面,像看电影一样,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年轻人的形象?你看到的形象就是老人看到的“我”的样子。思考: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这位老人,使她决定帮助“我”呢?

出示: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2.顺势出示描写环境的句子,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我”?环境描写有形象、有声音、还有心情。为什么是沙沙的足音? 3.联系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发挥你的想象:如果今天“我”和老妇人见面后灰溜溜的走了,以后的“我”会怎么样?此时老妇人要是不装聋,会怎么样? 4.有感情地朗读

三、她是怎样帮助我的?

1.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老人说的话,想一想:这些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有什么用意?为什么在“我”看来这是诗一般的语言? 出示句子对比:体会状语后置的强调作用及语言断开后表现的诗意。一方面体会老人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体会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 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我能每天早晨做你的听众吗? 也许我会用心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2.在她的帮助下,我有哪些变化?概括出我的变化。

3.老人的神态有什么变化?虽然都是平静,内含一样吗?划出句子,体会平静背后的不同、变化。

当我第一次来到小树林与老人相遇的时候,听到我那像锯床腿一般难听的琴声,她平静地望着我。平静中是 ______________ ; 当我每天入约来到小树林,依然很难听的拉琴的时候,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平静中是 ______________ ;

当我经过刻苦练习,琴技逐渐提高的时候,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深深的潭水就是深深的 ______________ 。 4.有感情地朗读

四、体会省略号的作用,并续写片段

1.当从妹妹那里获得真相以后,文章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2.续写文章的内容。

3.出示原文,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五、读一读最后一段:为什么“我”会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表达了“我”对老人怎样的情感?

六、总结:题目为什么叫“唯一的听众”?说说你的理解。“唯一”有几层含义? 出示:词典中唯一的解释,你觉得这里是什么意思?独特在哪里?

案例评析二

案例名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

《唯一的听众》 (第二课时)

评析教师:蒋秀云(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中学高级)

张雪莹(北京慧忠北里二小,小学高级) 张 琳(北京市东方德才学校,小学高级)

金立颖 ( 北京南湖东园小学,小学高级 ) 【评析文本】

金立颖:

老师们,大家好!今天参加评课交流的老师有《唯一的听众》的执教者、北京市骨干教师、朝阳分院中学高级教师蒋秀云老师;有北京市骨干教师张雪莹老师,区骨干教师张琳老师;我也做一个自我介绍,我是北京南湖东园小学副校长,兼职教研员,北京市骨干教师金立颖。能和全国的老师们一起交流我们倍感荣幸,下面就请大家各抒己见。

张琳:

《唯一的听众》是人教课标版第 11 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落雪,在编入人教版教材时有删改。同时这篇文章也被收入到北师大版教材第九册和沪教版教材第十册,这两个版本的教材几乎没有删改。蒋秀云老师在讲本课的时候用的是人教版的教材,但是蒋老师最后把删去的原文又呈现给了学生,并且还在这删减处设计了一个课堂小练笔,我感觉蒋老师把教材用的很足,而且在课下做了很多关于文本的工作,所以在课堂上才能出口成章,游刃有余。整节课始终给人以一种平心静气的与学生交流文本的氛围,像好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感觉。我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很放松,很自然的随着老师走进文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融洽。

蒋老师 , 您先谈谈您对教材的解读吧。

蒋秀云:

谈不上解读,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唯一的听众》是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爱”的主题中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本文在写作方面颇具特色:以“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为外在线索,穿插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并用大量笔墨描写“我”的内心世界,从而揭示老人带给我的是怎样的一种独特而美好的情感体验。全文就像一曲优美的散文诗,轻轻叩击着读者的心扉,让读者在平缓而内敛的情绪情感抒发中不知不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受到一次美的洗礼。文章对主要人物——唯一的听众只有短短的几处语言描写和始终如一的“平静地望着我”的神态白描。它不同于小学阶段常见的描写人物的文章:老人帮助“我”的这件事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时间段,作者也没有在叙述起因、经过和结果的过程中展现对主人公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刻画,这样学生就不容易从文本外显的描写中找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突破口。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时,需要从更广的视角构建文本阅读理解的策略,从看似天衣无缝统一和谐的描写与叙述中寻找到内在的矛盾,通过补白、比较、联想、想象等途径,力求展现真实的生活图景,通过揭示深层矛盾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众所周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每一篇文章无不是经过了作者立意、构思、选材、组材、剪裁等一系列加工过程后的主观“产品”,是观念化、价值化了的。面对同一事件由于视角不同,不同的作家可能会写出完全不同的作品。而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不一定都在作品中找到痕迹,因此需要借助想象在作者呈现的内容中寻找“蛛丝马迹”,把事情发展过程的“原生态”还原出来,揣摩、推测出作者没有写出来、又是真实发生的符合生活逻辑的内容,这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这类作品深处的重要方法。

由于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需要换个视角读懂“我”。作者叙述描写的着力点都在自身,对老人的描写多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来衬托的,所以从老人的视角观察我、审视我的一举一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如:老人为什么要帮助“我”?难道仅仅是因为她有着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吗?绝不仅仅是这样。文章在写“我”遇到老人之前,用了不少笔墨来渲染“我”的小提琴拉得糟糕的程度,然后又浓墨重彩地渲染我离开家来到小树林练琴时那种轻松愉快的心情,环境描写更烘托出人物此时内心的欣喜。如果说以上内容都不难理解的话,那么接下去我的举动就让人费解了:“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练琴吗?这分明是一个出色小提琴手即将面对观众演奏时才会有的表现。为什么这样写呢?跟下文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你就是那个与“我”素不相识的老人,看到这里,没有听到我的琴声之前,会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小提琴手?一系列问题的提出都是基于这个与现实生活中的练习拉琴相矛盾的外在表现的深入追问。于是我们明白了:家人的冷嘲热讽,并没有浇灭我对音乐的执著与热爱,我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啊!所以我的举动让老人看到了一个热爱音乐的年轻人,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遇到了困难。这一点深深的打动了老人,也是老人决定帮助我的重要原因之一。接下去,当我发现老人的时候,我的局促不安、羞愧又说明我的敏感自尊以及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性。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说来,好不容易离开家人的讥讽,终于轻松了,在不想让任何人看见自己的窘态时却偏偏又遇到了人,在这种情况下对“打扰”自己的人有一种怨,也不是不能理解,然而“我”内心却为自己难听的琴声打扰了别人而深深的自责。这样的举动怎能不让人感到人性的善良呢?这么好的年轻人,怎能不帮他呢?这也许正是对老人内心世界比较符合情理的还原。文章没有写,但是我们通过对“我”的描写的分析,得出了这样合乎逻辑的推测。

于是在以课题入手明确了老人的真实身份后,直接追问:为什么在音乐领域有着如此深造诣的人会帮助“我”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呢?又是怎样帮助“我”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装作耳聋是多么独特而又充满智慧的方法啊!装作耳聋可以只看见了“我”的举动——感觉像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正准备演奏,因为听不见,所以断定琴“一定拉得非常好”就显得如此合乎情理;装作耳聋可以让“我”从尴尬的处境中解脱;装作耳聋可以让“我”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下来;装作耳聋“我”才会相信她所说的一切,帮助才能最终实现——一切都与下文照应得天衣无缝,这正是作者构思的精巧细腻之处。 张琳:

蒋老师对文本的研读十分下功夫,这在整堂课的设计上都能体现出来。本篇课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蒋老师正是抓住文本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比如对“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这句话的设计,为了达到使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循循善诱,首先让学生读出这个句子的优美,然后思考这是属于什么描写,最后抓住“沙沙、悠悠”这两个叠词,体会这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营造出一种仿如音乐的优美韵律,从侧面反映出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对音乐有着深深的挚爱,还巧妙地解决了老师在课的开始提出的疑问:“为什么一个音乐学院的老教授会帮助我这样一个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拉琴又像锯床腿的人”。此处的设计,紧紧抓住文本,又前后勾连,使听者有茅塞顿开之感。我想蒋老师的作用正是这样不留痕迹的为学生指点、解惑。类似的设计还有对老教授这句话的理解“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诗一般的语言”,蒋老师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并运用课件调换语序让学生对比朗读,从而体会出诗意般的语言就是充满韵味,短小而充满节奏的。

蒋秀云:

是的,老人一共讲了三次话,话语中包含的鼓励是显而易见的,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通过删减比较、调换位置比较,一切不言自明:“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去掉“每天早晨”可以吗?或者把“每天早晨”放在句子中间表达上又有什么区别呢?这样一来,看似不经意说出的“每天早晨”,含义就没那么简单了:状语置后的强调作用凸现了;强调背后的督促与要求浮出水面;放在最后句子缩短了,诗意盎然。比较是深入理解内涵的绝好方法。再看“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这种彬彬有礼背后实际上暗含着挽留,其言外之意:你如果走了就说明介意我的存在,这是自尊敏感的“我”不可能做的,所以挽留的如此巧妙,不留痕迹,令人回味,诗意也自然蕴含其间。那么为什么要挽留我呢?试想:如果老人没有留住我,我溜走了,会怎么样呢?由此想象开去:也许我再也不会拿起心爱的小提琴了,因为家里没法练,出来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竟也没逃得过人的目光,我绝望了„„后果不堪设想,老人的良苦用心就在这简练却不简单的语言中了。对老人语言内涵的深度挖掘,是走进老人内心世界的重要渠道。对诗一般的语言的体味使得对文本深藏的内涵显现出来。这种比较、联系生活实际的合理想象都是深度解读文本的方法。

张雪莹:

是的,我也由同感。在以往的阅读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文章深层次的发现少,结论性解释多,剥笋性解释少。学生有好多的形成解释,在于只停留在搬套文中已有内容的基础上。缺少个人理解的言语,缺少在教师引领下的学生深层的发现。在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在层层推进,剥笋式的帮助学生对文章形成深层地发现。如在理解老人语言的这个环节中: 蒋老师引导:老人的语言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从自卑到自信,老人的语言是对“我”的鼓励(这些理解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读出来)。蒋老师接着又问:这些话里还有别的内容吗?学生抓住了“每天早晨”,知道了老教授每天早上都希望他来练琴,老人是在挽留他。

师:(继续引导)如果没有这个“每天早晨”意思有什么不同?

学生理解到“每天早晨”也是老人对“我”的一个要求,而且这个要求提的又是这么的委婉、含蓄,让人容易接受。蒋老师再次引导,如果把“每天早晨”放在句子中间可以吗?从语言的韵味、节奏上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对比,终于体会到了这样的语言像诗一般。 金立颖:

我感觉蒋老师在教学中,抓文中的三个“平静”,使文章主题深化得非常自然。第一个“平静”是在老人见到“我”拉琴之前装聋,这是善意的谎言,她已经听到“锯床腿”的声音,看到了“我”的沮丧,这个平静中有爱,平静中有对“我”热爱音乐而又苦于不得要领的理解,她是一个懂得人心理的教授。蒋老师引导学生读懂了老教授关爱中透出的为人善良;第二个平静是出现在“我会用心听”,以此慰藉这个年轻人,不让人尴尬,是对人的尊重。“我会用心听”是如诗之诚,如诗之美,是心灵的沟通,是心灵的鼓励让这个年轻人毫无负担充满自信地去拉琴,这是懂得教育的教授对人的真心。学生的表达也让我感受到学生们体会到了是老人坚定年轻人的信心、尊重中透出她待人的真诚;第三个平静出现在“我”从树林回到家中苦练之后,在“我”拉琴时,她说“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而“我”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在教授悄悄拍打节奏中,他们的心在琴中相通。此处的平静是教授仍在掩盖善意的谎言,但眼神深如潭水,说明一个艺术家对得意弟子的技艺由衷地赏识。平静中有赞许、有欣慰,这是艺术家成功者的仁慈之爱。在听课中,不由得让我们的听课者都能看出学生能自主发现老人慧眼识人的欣喜,在爱的眼神中透出艺术家育人的美德。

由此,我想到善良就是善解人意;真情就是为人之道;美德就是艺术家的德艺双馨。三个“平静”可以透出身俱琴手、指挥、教授三个身份的艺术家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这是融为一体的人格、品格。

蒋老师的课堂通过“抓关键,想意图” 理解重点词语,中心句子,重点段落,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达到了领悟事件隐含的目的,弄清“为什么而写”。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蒋老师教学《 唯一的听众》 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在教学中,蒋老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老教授神态的句子并加以体会,从老教授“平静的眼神”“我”感受到什么?进而理解“我”对老教授的感激之情。

蒋秀云:

文章三次描写老人“平静地望着我”,这始终如一的神态,背后的内涵却大不一样。第一次是在“我”拉琴声音像锯床腿的时候,第二次是经过一段较长时间,每天听“我”练琴时,最后一次是我的“琴艺”明显提高时。由此想象开去: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每天听着像锯床腿一样难听的声音是一件多么折磨人的事啊?可是老人却能忍受这样的噪音如此长的时间,背后的内涵不言而喻;接着“我”的琴艺提高了,那如“深深的潭水”一般的平静就包含着深深的期待了„„看来这平静之中蕴含的深意还真是值得品味一番呢!老人一如既往的不变的平静背后却是“我”的巨大变化:心理由自卑变得自信了;练琴的态度由随便变得刻苦认真努力了;琴艺由锯床腿一样难听到奏出了真正的音乐。这些变化文章中都有较具体的描写,这些外在的看得见的变化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老人不变的平静中蕴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这样的写法表面上波澜不惊,却让我们的内心泛起阵阵涟漪,老人平静的神态带给我们的是无法平静的心湖的荡漾。这一静一动、不变之中的巨变的对比就是作者写作高明之处。

在教学设计中,将老人神态的变化与“我”的变化联系起来,揭示出内在的关联,教学流程自然、流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次平静背后的深意用一段诗意的语言来表达也暗合了本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只是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或许提示在明确些,或者将句式呈现在大屏幕上,能够对规范学生的语言起到更好的效果。

张雪莹:

我感觉这节课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听罢此课,让人头脑中不由自主地蹦出“朴实”“扎实”“灵动”“富有实效”等词语来。整节课始终强调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课堂上没有沉湎于表面上的热闹,没有摆弄一些花哨的形式,而是把工夫下在引导学生潜心琢磨语言文字上,拥有一种丰富的安静,把课上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教师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实现读写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综合、整合,可谓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正如皮特科德所言:“语言学习不仅仅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结合的过程”,在蒋老师这节阅读课中,这种整合的意识体现在教师利用教材的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写。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读文章中的精彩语言,在老师点拨下,学生发现了文章通过运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写作方法把内容写得生动具体的这个特点,帮助学生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其次,教师还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创设问题情境,如:“要求学生先画出老教授说的话,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这样说?背后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话,在我看来像诗一般?”等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从而拓展学生读、写的思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最后,教师抓住文章中的省略号,也就是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师:“课文省略了,第二天我又如约的来到了那篇小树林,又跟老人见面了,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你能以第二天早晨开头,想象着写一段话吗?”在整个课堂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力图体现“读”是“写”的基础,无论是词语的积累、句式的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篇章结构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而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阅读,以读带动写作,再以写作促进阅读,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使语文教学成为一个读写结合的整体。

纵观教学过程,朴素自然地彰显出“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点上的理念。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对“学”进行着引导、激励和唤醒。给人的感觉是,它完全卸去了披在语文外面形形色色的彩衣,显露了原本朴实健壮的容颜;它告别了繁琐的内容问答与分析,担当起语文课堂本该担当的字词句篇的教学责任。

金立颖:

本课蒋教师在适时之处设计练笔环节,也是一个亮点。练笔的设计巧妙地顺着文章的文脉,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写出第二天再在来到小树林,我将会怎么样?学生充分进行充分地想象,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此处的实施能够比较自然地体现新课标中对于动笔的要求。

张琳:

对于这一点,我也有很强烈的认同感。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第

一、第

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 10 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针对六年级的学生, 蒋 老师在设计这个书写环节可谓独具匠心。将学生对文本的领悟检测和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融为一体,做到了读写结合,真正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体现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的学科特点。此环节老师让学生足足写了九分钟,然后请两位学生进行了展示,让我们看到老师精心设计的结果,将本课所学的对人物神态和心理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如果每节课都能这样练,学生的写作水平怎么会不提高呢?更巧妙的是在学生写完后,老师把教材删减的原文又呈现给学生,既让学生对文章的全貌有一个了解,又可以对照自己所写找到差距,有了提升的方向,一举多得,使得课堂实效性大为提高。在这个环节我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可以让学生在作文纸上按格式书写,在学生读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实物投影将学生所写展示给大家,在欣赏内容的同时也欣赏书写,这样可以更好的落实培养良好书写习惯的目标。再次,蒋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巧妙地将课后的练习题融入其中,既落实了教学目标,也精简了教学环节。此外,板书的设计也很全面清晰,体现了人物的心情变化线索,重点句背后的含义,还有文章写法的相关知识,可以说是整堂课的一个微型教案,便于学生积累知识,很有实效。

金立颖:

的确像张琳老师所说,本课的板书设计也有特点,既突出了文章主题,又做到了自然贴切。紧紧抓住两条线:“我”的变化,缘于老人对“我”真诚无私的帮助,这帮助是默默的,无私地。老人不仅帮助“我”步入了音乐的殿堂,更在做人的道理上为“我”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对老人的感激和敬佩之情是发自于心底的,是永生难忘的。而那把小提琴的旋律贯穿于始终。所以,在总结课文,结束课文的学习之时,蒋老师在激情的话语中,寥寥几笔,将板书的内容整合,升华了情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是课文学习的又一个高潮。 张琳:

蒋老师这堂课的教学我还有一些自己的见解,与大家分享交流。本节课虽然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但是我觉得老师足够重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而在语言文字的细致品评上还可以更深入。比如在文中出现两次的“沮丧”一词,可以通过对词义的理解使学生揣摩出人物内心的自卑以及对音乐的热爱。沮丧的意思是灰心失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语境理解“我”对拉小提琴灰心失望,既是失望,那么必定曾经有期望,这期望不就是“我”对音乐的热爱吗?而且两次的沮丧是在不同的情况下,第一次是在家人的批评后,其实这次“我”并没有真正失望,因为“我”又找到了一个没有人的地方继续练,这是不是可以说明“我”的锲而不舍呢?是不是可以表明“我”对音乐的热爱呢?而第二次的沮丧恐怕是真的了,若没有老妇人及时出现,“我”会真的把拉小提琴这一爱好割舍了。由此还可以凸显出这位唯一的听众在“我”人生中的重要作用。以上是我听课的一些感受,旨在和大家交流学习,水平所限,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第14篇: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

四川南关坝小学 李晓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情感与思想】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拓展与延伸】结合课文内容与自己的学习实践,讨论自己以后该怎样学习,并写一篇读后感

【重、难点突破】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

2、指名读课题,相机理解“唯一”“听众”。

二、自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正确、流畅。

2、检查生字词语自学情况。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指名回答,师生共同评价、提示补充。

5、强调用概括性的语言。

三、再读课文,质疑。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

2、我心里为什么充满了神圣感?

3、悠悠的小令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听起来觉得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4、首席小提琴手是什么意思?

5、老妇人是聋子吗?她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身份?

6、老妇人为什么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7、老妇人为什么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8、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呢?

9、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你深深的潭水?

10.我为什么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11.老妇人到底给过我什么帮助?

12.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老人给我的帮助的? ……

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适时板书。

第二课时

一、自学交流。

1、自读课文,思考讨论上节课提出的问题。

2、交流。教学参考: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a.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

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课件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板书:

唯一的听众

神圣感 隐瞒身份 蹑手蹑脚 忘记 聋子 首席小提琴手 不由得想起平静地眼神 悠悠的小令 帮助 快乐和幸福

爱护 鼓励 敬佩 感激

第15篇: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张涵

《唯一的听众》记叙了作者在一位音乐教授的无声指导下,由原来的“音乐白痴”成为了一名小提琴手,这看似是天方夜谭的事情,我也从未听说过白痴能够成为了不起的人。这在于那位音乐教授——“耳聋”的老人,给予了作者精神上的些许帮助。

虽然我从文章中也了解到,作者并没有音乐天赋,而作者的父亲和妹妹这样指责他,其实就是在消除作者练琴的信心。如果换成别人,也会丧失前进的动力,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无法改变事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别人,相信别人能够做得更好。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别人树立自信心。我们都知道,微笑比威严更迷人。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善意的谎言,可以使别人创造奇迹。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这是那位“耳聋”老人说的话。这句话打动了作者,其实也打动了我们每个人。因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位音乐教授用了诗意般的语言,暗暗告诉了作者,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这难道不是真理么?

为什么老人这小小的举动,会让作者在练琴上有了这么大的改变呢?其实,如果我是作者,也会感到高兴——虽然这种高兴并不是因为自己的琴拉得好而理所当然。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尊,像文中的父亲和妹妹那样,说别人是白痴,这不就是在伤害别人吗?过去,“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早就湿透了衬衣。但“我”不会坐在木椅子上练习,而以前会的。这充分表明了那位老人在精神上给予了作者很大的帮助,让作者有了敢于尝试的勇气。

还记得《母亲的谎言》一文中,虽然那位孩子知道自己并不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是由于母亲善意的谎言,最终考上了清华大学。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微笑比威严更迷人的例子吗?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有很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次竞选大队长的事。尽管我组织同学的能力还很弱,但是张老师却微笑着给我了一个锻炼的机会,使我对自己有了信心。

这个故事是著名作家郑振峰写的。

读了这个芬芳的故事,我心里在想:既然指责让人灰心丧气,鼓励使人不断前进。那么,如果这个世界上都充满真善美,那么人与人之间才会更加美好,人类才会不断进步。

第16篇: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神圣、悠悠、庄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月光奏鸣曲》。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大家听得多认真、多投入呀!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

板书:唯一的(理解词语:只有一个,与众不同)

作者为什么说他是唯一的观众,这是我们本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请打开书。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两个问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拉小提琴时的心里、行动有哪些变化?做好批注。 2.生字词: 悠悠 庄重

仪式

抱歉

沮丧 溜走

介意

追问

荒唐 声望

割舍

大吃一惊

3.’课文大意:写我在一位自称耳“聋”的老人的鼓励下,成长为了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经历。

4.课件表格形式完成变化 (1)“我”的心理变化: 当父亲和妹妹认为我是音乐白痴时,我感到沮丧、灰心; 当我把“锯子”带到林子里 时,我感到懊恼; 当老人想做我的听众时,我感到羞愧,暗有自信; 当老人夸奖我时,我

心中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当我能拉出优美的曲子时,我感到奏出了真正的音乐。

(2)“我”的行为变化(先……又……接下来……最后…) 不敢在家里练琴 — 蹑手蹑脚走出家门]练琴— 一发现有人,准备溜走— 听到夸奖

继续拉琴又在家里练琴 — 尽心尽力演奏 — 早晨到林里静静拉琴。

5.我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老人”的鼓励。

1

第二课时

一.我们怎学习写人的文章?

(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来理解、体会) 二.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3处,读一读句子)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1)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2)小结:沮丧—一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1家人对我的态度:白痴、锯床腿

2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反衬”的手法,以沙沙的足音反衬林子的寂静。

*“沙沙的足音”如果改成“蹬蹬的足音”,行吗?“沙沙沙的足音”,行吗?

归纳:“蹬蹬的足音”显得力大沉重,“沙沙沙的足音”显得急促纷杂,全没有“小令”般的轻盈优美、悠闲悦耳;且“沙沙的足音”对“悠悠的小令”,对称工整,朗朗上口。 师:好容易找到这样一个练琴的好去处,难怪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以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平静的望着我。我从又一次的沮丧到羞愧起来,又有了几分兴奋,得益于老人诗一般的语言,请快速浏览课文

4、7自然段,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A.“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丿儿坐一会儿。”

B.“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C.“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装聋),她在消除“我”的心理,给我勇气和信心。 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过渡: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以后,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我”的技艺在不断提高。每当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老人的鼓励让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是什么样的感觉?找回自信心的感觉。 3.自读自悟: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变了。读第八自然段。

1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说明了什么?她听得见,懂音乐。 2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因为老人的眼神里充满了丰富的内涵:既有对我的关切、鼓励,又有为我琴技点滴进步的高兴,还有对我更高的期望。

3老人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真是这样的吗?不是的。虽然我的技术有所进步,但还不够纯熟,老人是在用善意的谎言在鼓励我,希望我继续努力下去。

4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现在我们来说说我为什么要称老妇人为“唯一的听众”: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无限钦佩、敬仰之情。是她的循循善诱、积极鼓励、真诚无私的帮助,使我树立了信心,刻苦练习,最终获得成功。

感激之情还有:

10、11自然段(标点符号)

2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出示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A.“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我: B.“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C.“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启导: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 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一写。 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作业本小练笔(结合文中的词语和读后感受写老妇人的形象描写) 2.总结。

(1)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懂得鼓励,懂得帮助,懂得关爱

(2)延展:同学们,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妇人一样,一直默默地鼓励和支持着你的人?同学间聊一聊。

3

第17篇: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

落 雪

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无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直到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楼区后面的一片林子,地上铺满了落叶。

第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小曲。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参加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懊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子带到了林子里。我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诅咒道:“我真是—·个白痴!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发现一位瘦削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林中和谐的美,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其实,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树缝隙照在她的满头银发,格外晶莹。“我猜想你一定拉得很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不过,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我拉了,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句:“真不错。我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家人们表露的那张难以置信的表情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我紧闭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温、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若在以前,妹妹总会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求求你,饶了我吧!”

每天清晨,我都来到树林面对这位老妇人全力以赴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也一定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了。她常常对我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了欢乐和幸福;而我常常忘记了她是个可怜的聋子!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她逼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聋子?”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述天方夜谭,“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她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而你竟睡她是聋子!”

我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珍藏着一位老人美好的心灵。每天清晨,我依然早早地来到林子里,面对着这位老人,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唯一的听众,轻轻调好弦,然后静静地拉起来。我感觉我奏出了真正的音乐,那些美好的音符从琴弦上缓缓流淌着,充满了整个林子,充满了整个心灵。我们没有交谈过什么,只是在这美丽的早晨,一个人轻轻滴拉,一个人静静地听。我看着这位老人安详地靠在木椅上,微笑着,手指悄悄打着节拍。我全力以赴地演奏,想给老人带来快乐和幸福。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后来,我已经能熟练地操纵小提琴,它是我永远无法割舍的爱好。在不同的时期,我总会遇到一些文艺晚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这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我唯一的观众。

19.文章写“我”在拉琴的过程中,老人自始至终“很平静地望着我”。对于老人的“平静”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老人耳聋,听不到“我”难听的拉琴声。

B.“我”找到了自信,琴声变得动听,老人听得入神。

C.老人热爱音乐,她已经完全陶醉于琴声中。

D.老人做出“平静”的样子,用以鼓励“我”。

20.“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变”的理解。(3分)

答:

“我”的“变”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我”的演奏信心提高了,更加勤奋地练习;②我的演奏水平提高了,妹妹认为我得到了名师的指点。

21.“我”从一个音乐“白痴”成为“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得益于一位“唯一的听众”。随着情节的发展,文章逐步揭示了其特殊性。“我”最初认为她是;后来才知道她是。(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一位聋子(一位耳聋的老人)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2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感受到老人的鼓励是她用爱心演奏的真正的音乐,它美妙动听,令人感动。

B.“我”感受到老一辈音乐家对青年人成才的渴望和企盼,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让“我”感动。

C.老教授技艺高超,她演奏的音乐是这样美妙动听,令“我”陶醉。

D.“我”理解了老人的良苦用心,深深地被她高尚的人格力量所打动。

23.本文重点塑造一位“德艺双馨”的老教授的形象,但是文章中描写“妹妹’’的文字也占有较大分量,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

(4分)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衬托作用:其一,对老教授形象的衬托。妹妹是我的亲人,也难以忍受我的琴声;老教授却天天用心倾听。这便形成对比,量出老教授行为 的难能可贵.其二,妹妹的评价的变化,侧面写出了“我”演奏技艺的提高.②推进了情节的发展。例如,妹妹对我含有讽刺意味的玩笑,促使我到树林练琴,这才能遇到老教授.再如,她一语遭破老人的身份,才使我明白了老人的良苦用心。(每个方面占2分)

1.作品的主人公是__ ______,本文的表达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分析理解)老人。本文旨在表现老人美好的心灵。

2.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写在括号内。( )(2分)

A.幽静 B.坚持不懈 C平静 D.信心十足ACBD

(识记辨析)

3.本文的记叙顺序是__________(1分)(A、顺叙 B、倒叙 C、插叙)

4.本文所写事情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分析理解)起因:“我”不敢在家里练琴;结果:找到了可以练琴的小树林,因为一位特殊的听众,后来“我”成为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

5.如果把第三自然段中画“________”的内容去掉好不好?为什么?(2分)

(鉴赏)去掉不好。因为“我”演奏技艺的进步是在老人的鼓励下勤学苦练的结果。如果去掉,后面的变化就使人感到突然。

6.结合文意,解释两个“特殊”的含义。(2分)

第②段中加点的“特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⑦段中加点的“特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①特殊:在“我”沮丧和灰心时,尽管耳聋却愿意听“我”拉琴,给“我”勇气。②特殊:为给“我”鼓励而不聋装聋,使“我”坚持练琴,终于成材。

7.赏析本文第②段中使用修辞方法的语句(2分)

答:修辞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

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细腻的表达出我初次来到小树林后雅静而美好的心情,盼望自己拉好小提琴的感觉,觉得一切都像是音乐。

8.本文第④段中加点的“总是”有怎样的表达作用?(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理解)是一直的意思,这里说老人每天都来看“我”拉琴,从不间断,表现了老人对“我”发自内心的关爱和殷切期望。

9.文中②⑤段分别写到了老人的肖像,请用“ ”勾画出来。并比较两段肖像描写的异同,如果文中结尾要补充一处肖像描写,你会怎么写?(3分)

比较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肖像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赏)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附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

非常瘦,满头白发。

异同:都抓住了特点是瘦、白发。不同是第二段中具体形象,饱含对老人的崇敬的感情,第五段中因为是叙述,所以简洁无任何描写。

在结尾补充的肖像描写,同样应包含崇敬之情,在第二段的基础上应有升华。

10.读本文后你受到哪些启示?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两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0.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回答:(1)只有像老人那样有一颗宽容、美好的心灵,才能培养出人才。

(2)鼓励和支持对于人才的成长是十分重要条件。

片段

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带给她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我看见这位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拍)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这些词语让我看到了一位(用心去倾听)的听众。

(2)老人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真的是这样吗?写写你的理解。

是真的。原因一:演奏者的琴声很动听;原因二:老人的鼓励和支持使作者的琴技突飞猛进,老人有一种成就感。

(3)用横线画出描写老人听“我”演奏的句子并读一读。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神“像深深的潭水”?

老人内心平静,装满了对“我”的鼓励和关怀,是作者看透了老人的纯洁心地。

主要内容:文章通过一个“音乐白痴”成长为能“奏出真正音乐”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告诉人们,默默的关怀、真诚的帮助、持久的关注、热情的鼓励,能够帮助一个孩子树立起自信心。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刻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唯一的听众中,课文几次写到“唯一的听众”?( 三次)

唯一的听众

课后问题

1)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2)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我"为什么会忘记她是聋子?)

(3)她慈祥的眼神平静的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我”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1.老人并没耳聋,她是想让“我”大胆的拉琴,不害羞。

2.因为老人的言行让我觉的她在听“我”拉琴,所以“我”常常忘记她是聋子。

3.因为老人慈祥的眼神里包含着对我的鼓励.关爱和更高的要求。

(绝对正确,我们老师刚上完课)

还有一份

1.老人并没聋,老人故意装聋是为了让“我”练琴时无所顾忌,减轻负担,鼓足勇气。这种善意的欺骗是一种真诚的鼓励,主动做我的听众,是对“我”练琴的一种无言的监督。

2.因为老人在我每次拉完一首曲子厚总不忘说:“真不错,我得心已经感受到了。

3.因为当“我”渐渐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的平静,体现了对“我”更高的要求,告诉“我”不要满足,继续提高。

词语解释

白痴:病,患者智力低下,动作迟钝,轻者语言机能不健全,重者起居饮食不能自理。荒唐:(思想、言行)错误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声望:为众人所仰望的名声。

介意:把不愉快的事情记在心里,在意。

追问:追根究底的问;追查。

割舍:舍弃;舍去。

大吃一惊: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

全力以赴: 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近义词:

仿佛——好像 声望——声誉

庄重——郑重 指点——指导

隆重——盛大 熟练——纯熟

沮丧——懊丧 割舍——舍弃

神圣——庄严平静——宁静

尽心尽力——竭尽全力

反义词:

平静——喧闹 白痴——天才

唯一——许多 荒唐——合理

继续——暂停 熟练——生疏

独享——共享 沮丧——高昂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不敢在家中练琴,决定到林中练琴。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还夸奖“我”,鼓励“我”,使“我”找回了自信,又到家中练琴。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写“我”从妹妹那里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

第四部分(11自然段)写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课文简说

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先写父亲和妹妹说“我”在音乐方面是个白痴,使“我”十分沮丧,不敢在家中练琴。接着写“我”到林中练琴,遇到一位自称耳聋的老妇人,她猜想“我”拉得很好,并愿意天天做“我”的听众。每次“我”停下练琴,她总是夸奖“真不错”。在她的鼓励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练琴。最后写“我”从妹妹那儿知道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心灵受到震撼。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每次演出时总会想起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本文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如,对林中景色的描写,“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优美动人;对老人语言的描写,如诗一般,打动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位读者。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体会“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不懂的、有价值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三是体会课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这对已经能拉小夜曲的“我”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更要命的是父亲和妹妹只是经受了数次“折磨”之后就下了这样定义。为此,“我”失去了在家里练琴的自信。文章开头直接点明父亲和妹妹的做法,为下文“我”走出家门,到林中练琴作了铺垫,同时也与下文老教授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赞美了老人对“我”的爱护与帮助。

②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我”对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庄重地架好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

③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这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拉出好听的琴声,可偏偏琴技不争气,那声音“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不希望有人听见自己在拉琴,却偏偏被老人发现了。文中的两个“一定”,强调了难听的琴声带来的后果,突出了“我”的沮丧。说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④“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这是老人对“我”说的一句话。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出于对年轻人的爱护,老人谎称自己耳聋,为听不到好听的琴声向“我”表示歉意。听惯了亲人对“我”白痴的评价,第一次听到陌生老人的称赞,尽管是个聋子,但“我”还是充满了快乐。老人的话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

⑤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老人并不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这句话反映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⑥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在老人热情的鼓励下,“我”的琴技在不断地提高,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发自内心地为“我”的进步而高兴。在“我”的眼里,老人也不再是一个聋子,她在用心感受琴声,“我”和她是用音乐在相互交流。“我”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平静地望着我”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现。从相识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静地望着“我”拉琴。从她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老人对“我”的关切、鼓励,读出了老人为“我”琴技的点滴进步的高兴,读出了老人对“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觉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⑦“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妹妹的话道出了老妇人的真实身份,表现出她对老人的敬仰。妹妹的话,也引起“我”心灵的震动,激起“我”对老人的无限敬意与感激。

⑧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句子用“唯一”来修饰限制“听众”,有“独一无二”的意思。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感激,同时点明了课题。

第18篇: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2、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中感受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中感受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

1、在优美的乐曲《月光奏鸣曲》伴奏下,教师激情导入

小提琴的演奏多么悦耳,可是,你可知道,要能演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得付出多少艰辛和汗水。而当一位一向被称作是音乐白痴的人,最终走上了舞台,面对千百观众,从容奏出这悦耳音乐时,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创造了奇迹?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个故事,走进那位创造了奇迹的——唯一的听众。

2、齐读课题

学贵有疑,对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这唯一的听众是谁?她做了什么事?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2、交流:

◆这唯一的听众是谁?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妇人。(极瘦极瘦的,耳聋的) ◆简单概括地说说她为我做了什么事?

(这位老妇人通过鼓励和倾听,帮助我重塑信心,学拉小提琴,最终我获得成功) ◆是的,我从一个音乐白痴走向了成功,这一切的变化都缘自老妇人的影响。 那么老人主要是用什么来影响“我”的呢?(语言,神态)

三、研读课文 ,感受鼓励与尊重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并想想她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1)句子一:

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 “我猜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你不在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看出“我”很尴尬、缺乏自信的时候。) ◆“我的尴尬和不自信、沮丧原因有是什么?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明白“我”由于被父亲和妹妹说成是音乐方面的白痴而失去学习的信心;明白我好不容易找的自信又因为发觉有人在场而十分沮丧。】 如果是你看见了这一幕?你会怎么做?用语言宽慰她?这样做有用吗? ◆老妇人这样说,你能读懂她的用意吗? ◆ 她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说呢?请你来读一读。

◆此时,你觉得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慈祥,关心年轻人) (2)句子二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你能读明白老人的用意吗?

◆在作者看来,这是什么样的语言?请你试试读出诗一样的韵味,能行吗? 老人诗一般的语言对“我”使我产生了那些变化?

引导学生找出“我”的心理和行动变化的有关描写并通过朗读体会到“我”这时候第一次被人夸奖的兴奋心情。 (3)句子三: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老人说的是什么真不错?她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不断地对他进行肯定,鼓励他不断努力,继续练下去。)

读到这儿,对老妇人,你觉得这又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 ◆在老人真诚无私的鼓励下,“我”变了吗?

感受“我”重新找回自信后努力练琴的过程,并联系课文开头进行对比,怕听到“音乐白痴”沮丧——躲到树林里拉——在家里拉琴(找回了自信) (4)句子四:

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改为直述句:有一次,她说:“你的琴声能给我带来快乐和幸福。” ◆从这句话里,你又能体会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 作者对此有疑问吗? 出示:

我也常常会忘记了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地打着节奏。” 那时,我总是不由地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2、那么,这位老妇人到底是不是耳聋人? 作者在文章中这样写到:

我一直珍藏著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感到大吃一惊。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我告诉她:“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号楼,非常瘦,不过――她是一个聋子。”

“聋子?”妹妹惊叫起来,“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

此时,你想的是什么?

3、老妇人究竟为什么说自己是耳聋人呢?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让我们再次回到文章中,划出描写老妇人的眼神的句子,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著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著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妇人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又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音乐起——)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四、总结升华

好一位了不起的老人,也许她听到的演奏太多太多,但作为一名音乐家,能亲眼看到一名音乐学子的巨大进步,又怎么不感到欣慰,感到高兴哪!也许她认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似乎理所当然,可就是她平静的眼神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后来我成功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面对鲜花、掌声,我不由自主的想起的却是……

生接着课文读完,“每天清晨我唯一的听众”。

正是由于她——(我才由音乐上的白痴走向成功。

五、回归生活,感悟人生。

一滴小小的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一句温情的话语,可以给人心灵上的抚慰, 一个善意的眼神,可以给人增添力量,催人奋进, 在你的生活中,可曾有令你心动的话语,善意的眼神?

用你的心去品味这些意味隽永的人生哲理吧!把它作为生命中美好的一页记录下来。 板书:

唯一的听众

尊重鼓励肯定欣赏

白痴————————————————成功

自信努力

第19篇: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3、体会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的作用。【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抓环境

1、思考:“我”和老人相识在什么地方?

2、出示句子“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引导学生思考,你从这个句子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赏析这个句子。特别是强调这句话是环境描写,从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3、小结: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抓神态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3、课件出示这三句话,引导学生学习。

(1) 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2) 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3) 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4)、小结:神态描写在塑造人物品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抓语言

1、老人是什么身份?帮助学生了解首席小提琴手的意思。

2、老人为什么始终没有告诉我她的身份?

3、老人到底和我说了什么,找出老人说的话。

(1)出示4句话,引导学生思考:从老人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读好4句话。

4、小结:语言描写在表现人物特点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五、总结

1、题目是什么意思?

2、学习后你懂得了什么?

3、教育学生奉献爱,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教学反思

回顾课堂的四十分钟,我觉得在以下方面完成了目标:

1、围绕主线,紧紧抓住老人语言、神态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进行对比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在品词析句中认识老人的美好品质。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伊始,在悠扬的《月光》伴奏下,把学生一下子带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品次析句时,更多的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对于他们的感悟,我都给予肯定和及时的指导,激发了他们更好探究文本的兴趣。

3、关注每一个学生。本节课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我安排了难度适宜的不同问题,给所有的学生提供了参与的舞台。结果,全班95%的孩子在这节课上都有了展示的机会。

第20篇:唯一的听众

《唯一的听众》评课稿

一、主线明朗、层层深入

《唯一的听众》是通过一位音乐老教授装聋对青年小提琴手进行鼓励、帮助,从而使青年人获得成功来歌颂人间真情的。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是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神态,通过这两条线表现出老妇人对我的爱护和鼓励,表达出我对老人这与众不同的帮助方式的感激和敬佩之情。在教学过程中,金老师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组织教学。教学伊始,要求学生回忆“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以勾画出老人鼓励我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为文章的切入点。从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学习,层次井然。

二、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金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自主学习作批注,而后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再全班交流,主要抓住老妇人的语言进行深入品读,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老妇人在什么情况下讲的这些话,引导学生抓住老妇人讲话的内容,再联系课文内容揣摩老妇人为什么讲这些话,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体会,“我”听了老人的话以后又有何心理变化及行为变化,从而感悟老妇人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帮助“我”、鼓励“我’、使”我”重树自信心,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拓展训练恰到好处

语文教学应做到师生对话、人本对话、生生对话,金老师在教学最后设计了一个拓展训练:

“看不见的爱”是----

这一训练让学生对“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值得探讨的问题是:

1、金老师虽然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两条主线:一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二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但指导学生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两条主线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与技巧。文章中,老妇人的一句话,是统领全篇,深化主题的一个句子:“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这句话应该让学生去体会,谈感受。

一、“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这是老教授对小伙子的鼓励。

二、“可惜我耳朵聋了。”这善意的谎言,让人感受到真情的美好,也减少了小伙子的心理压力。

三、假设她不是聋子,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在林中独享的幽静。两条主线合二为一了。假设她不是聋子,小伙子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的琴声,早就没有勇气在老妇人面前献丑,也许离开了树林。正因为她是所谓的聋子,小伙子才没有离开树林,不介意老妇人的在场,继续练琴,直至由自卑到自信。也因为有这位老妇人的“请继续吧”,小伙子才有自信心,越拉越好,最后才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因而才有最后的点题,“在众多的听众中,他始终会想起‘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小伙子唯一的听众。”这样,可以在教学中真正实现认知与情感目标的统一。

我认为,文章的重点句子虽然很多,但在繁琐的分析与提问中,学生的思维是禁锢的,收效也不明显。但有时抓住

一、二个关键的句子,就能触动整篇课文,对其他句子的理解也会触类旁通。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老师也能充分利用一类课文的写作方法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让学生一课一得,学有所获。

唯一听众教学课件
《唯一听众教学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