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2 18:40: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思考

何贤勇

(珙县孝儿镇 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意思是说,若想达成一个目标,必须树立比这个目标更高层次的目标。目标是实现成功的前提。对此,心理学家V·H·弗洛姆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期望理论公式:M=V×E。这种理论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其积极性才高。激励水平决定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即M——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积极性的大小,称为激励水平。E——某一特别行为会导致一个预期结果的概率,称为期望值。也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能否达到目标的一种主观可能性估计。由于这种主观概率要受到每个人的个性影响,因而人们对这种可能性的估计也不一样,有人趋于积极,有人趋于消极。帮助学生寻找成功的体验首先就要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目标。V——指人们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与评价高低,即人们在主观上认为这奖酬的价值大小,称为效价。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经常用目标来激励学生,不断地他们想象自己会成功,以及在成功后自己带来的巨大的精神上的满足感。所以,成功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立、自信、自强的个性,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人有获取成功的愿望

获取成功感源于人的本能。一个社会的人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满足一定的需求。例如,肚子饥饿需要进食,一个人生活很孤单,需要融入社会集体中产生交际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还认为,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着一个人的意

识,成为组织行为的核心力量。由此可见,“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1],也就是说需要支配着人的活动,需要越强烈,由此引起的活动也就越有力,它是个体活动的动力。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不断刺激着人类的好奇心,人类因此产生的认知需要促使他们不断地采取认知行为,创造了无数的新事物,推动人类的前进与发展。人类产生的认知需要,使他们在无意中形成一个又一个前进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人们不断地克服困难努力向上,在前进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这就是成就动机,换句话说,人类自古以来就有获取成功的愿望。麦克莱伦(D·C·Maclelland)认为,各人的成就动机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就动机水平。成就动机强的人学习和工作都很积极,能够控制和约束自己,不受社会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且善于利用时间。“成就动机和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密切联系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通常影响抱负水平的高低,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个人的抱负水平,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个人的抱负水平。”[2]成功的经验会因为个人目标的实现而转化为成功感;失败的经验只要得到积极的引导也会转化为前进动力,成为增加成功感的法码。

一个人肚子饿了需要得到食物,对食物产生了兴趣,但一旦需要得到满足,肚子填饱了,这种兴趣就减退了。这说明在生理性的需要基础上所产生的兴趣是暂时的兴趣,“稳定的兴趣是建立在社会性需要基础上的,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常常会引起更浓厚的兴趣。” [3]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4]美国拉扎

勒斯(A·L·Laxarus)等人的研究发现,兴趣能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而且有助于提升他们成功的自信心。

人人都能成功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可育之才。因此,我们所关注的不再是一个学生有多聪明的问题,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成功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成功意味着个体在现实生活中达成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因此,成功并非伟人的专利,它也属于在现实生活中找对自己位置的平凡人。人人都能成功,人人都应成功。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建立人人都能成功的教育理念,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并为每一个学生取得最终成功作好充分准备。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确立成功的具体目标,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力,找出促进他们成功的途径。要坚信“天生其才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针对参差不齐的学生,要“允许落后,鼓励冒尖”。

导和悟,多激励

我们认为,成功的体验只能让学生自己获得,别人是无法取代的。因此,有利于学生的成功感与依靠学生的体验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的显著特征。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深刻的成功体验的一个最有效办法,就是我们不要代替他们体验,而要为他们的体验创造条件。这与

传统教育思想下教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教学是矛盾的。但我们却很难舍弃原来的教学方法,因为我们不放心:成功感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对于基础知识的获得及道德修养的提高,是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岂不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即使我们愿意这样做,也不知道如何做。在此,我们就来探讨这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探讨成功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道德修养提高的关系。我们认为,成功感有助于学习能力和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而二者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强烈的成功感。

我们为什么能对大自然中的奥秘(包括学习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孜孜以求。“孜孜以求”一般说来指人在达到目标之后,也还能保持能力感,保持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获得了成功后产生的成功感。比如,一个对数学课感兴趣,并且多次获得较好名次的学生,在期终考试之后的假期里仍会保持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学习数学。所以,成功感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供动力源泉。只要我们多给儿童体验成功的机会,就能使之树立必胜的信心,从而提高认知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你越想直接教给儿童成功,他们就越不能获得成功。传统的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式的教育逻辑,实在有些略显苍白无力。我们以为,只需教给学生一次成功的体验,就能点燃那沉寂在学生内心深处的“火把”。殊不知,当他们再次面临困难时却显得有些手足无措。那么,怎么办呢?办法就是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式,把简单的说教转变

为引导儿童在动手实践、积极活动、亲身体验并感悟活动过程的曲折与趣味,通过自身努力达成目标,形成获得成功的积极心向。从这个层面上讲,是引导学生感悟成功。

目标的满足产生了获取成功的动力,以此为“星火”将促使个体树立更高的符合大众利益的目标。在这一努力过程中,必将使个性趋向大众道德标准,以便获得社会的认可,取得更大更多地成功。所以,成功的体验为道德修养的形成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比如,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他放学回家常常先完成作业再去玩,在家长和老师面前显得更礼貌,在参与活动时更有表现欲,因为他生怕抹杀自己在家长、老师、同学心中的优秀形象,进而促使他更自觉主动地完成既定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使教育和教学利于培养成功感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成自己的思想,就必须防止过去浮滑的教学。在教学中多让他们碰到一些新问题或者面临一些新任务,这样就会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以求在个体内形成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中去体验探索知识的快乐与取得成功后的喜悦。

[3] 叶奕乾 祝蓓里 ·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

成功体验,愉快学习

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

激发学习兴趣 感受成功体验

成功的体验

因材施教 体验成功

在体验中思考,在分享中领悟

数学:在体验中学习

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

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学习

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思考
《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