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12:40: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名词解释:

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有任意言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拨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问题小说——五四启蒙思想,造就了“思考的一代”,青年作家积极思考现实人生,尖锐提出人们关注的社会问题,这是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代表作家冰心、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庐隐等。初期的问题小说大多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以冰心为代表的作家也试图用爱的哲学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复杂问题,但“爱”不是万能的,问题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爱的作用,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简单。并且问题小说的创作比较概念化,存在着文笔空虚、人物成为作者某种“主义”的传声筒等弊病。

新诗格律化——闻一多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

新感觉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是第二代海派,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的登场,清楚地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入,已然越过了初期,进而问鼎于独立的地位。对于海派自身来说,由于它与世界新潮文学携手,同步发展,也就终于冲出了旧文学、旧小说的藩篱,让市民文学越过仅仅是通俗文学的界线,攀上某种先锋文学的位置。代表作家:刘呐鸥、施蛰存。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主张“为人生而艺术”,认为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被称作“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④创作方法为写实主义; ⑤会刊为沈雁冰改编的《小说月报》。 创造社—— ①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②主要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田、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 ③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④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主要倾向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⑤以1925年五卅运动为届,分为前后两期,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思想明显“左”倾。

文明戏——以写实的对话、动作替代传统戏曲的唱念做工,采用幕表制演出,并衍生出定型化的角色分配制度,这种中国初期话剧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别于旧戏,故被称为“文明戏”。在剧中常常出现所谓“言论小生”,直接代表作者向观众发表长篇讲演,进行政治鼓动。但由于小市民趣味的日益加剧,文明新戏于1916年后便全面衰落。

二、简答题

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精神”的核心即精神胜利法。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他永远都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而从人类学内涵来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一次绝望的轮回,只能无奈地返回自身。这样,“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提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骆驼祥子人物形象分析

这部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幻想当一个有稳固生活的劳动者,可是他被腐败的环境锁住,受“逃匪”“侦探”等的欺压、“虎妞”的陷阱,加上他自身固有的缺陷,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赚钱,决定了他的孤独脆弱。人生旅途每经过一站,都更沉沦堕落一层,愈来愈接近最黑暗的地狱层,最后完全变了个人,真正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他想向命运搏斗而终于向命运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他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提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人们从中可以感触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的忧虑。

简析张爱玲小说的主要特色。

苍凉、奇异、亦中亦洋、既雅又俗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张爱玲出身于前清官宦大族,父母离异,家庭生活支离破碎,充满暴虐和摧残,这使她较早地感受到人类情感的残缺和人生的孤独苍凉,规定了她后来小说创作的基调。在《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作品中,张爱玲放笔描写沪、港洋场上中层华人家庭中情欲的幽灵的猖獗、黄金的魔影肆虐和由此而出现的种种疯狂的变态心理,曹七巧、白流苏、葛薇龙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从小说中走出来,展示出一个畸形扭曲的、苍凉没落的、又是习见为常的世界。在张爱玲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中,燃烧着外国现代派常见的题材的沉香、性心理、性变态、情结、人格分裂等,处处显出作家的主情主义倾向。她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婚恋为题材,表现她的纯洁真挚的两性之爱的崇高和金钱社会对人类感情生活的侵蚀。《金锁记》直接抨击了买卖婚姻,《倾城之恋》与写了婚姻苦涩的算计,《沉香屑——第一炉香》、《留情》等许多作品都描写了金钱社会中千疮百孔的两性之爱和寡情淡味的地夫妻生活,而对这些,张爱玲感到无限的苍凉。总之,苍凉、奇异是张爱玲小说的基调,同时,她的小说又是中西结合,雅俗共赏的

简述老舍的创作轨迹。

老舍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特别在长篇小说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1926—1929年:在英国期间对“国民的劣根性”的探索,初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老张的哲学》写中国的政治腐败,《赵子曰》写一位阿Q式的北京新式大学生,《二马》写“老马”马则仁,“小马”马威父子两代在伦敦经商和求学的故事。老舍1931—1932年回国初在小说上的新尝试,均遭失败。《小坡的生日》写新加坡华侨儿童小坡的生活,是一部带有童话色彩的小说,而《猫城记》则是一部具有政治色彩的寓言式作品。1933-1934年“求救于北平”的幽默回归。《离婚》是老舍重返京味小说的重要作品,《牛天赐传》在艺术手法与《离婚》相似,但艺术成就稍差。 1936年以后,老舍的创作走向成熟。《骆驼祥子》写人力车夫的痛苦和不幸。《月牙儿》写社会底层的一个少女因生活所迫沦为暗娼的故事。《我这一辈子》写一个旧时代巡警一辈子不断走下坡路的人生经历。《四世同堂》以北平沦陷为背景,描写了祁家四代人在国难当头时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1957年发表的讽刺喜剧《茶馆》将老舍的幽默艺术风格完美地引向了极致。《正红旗下》写于1961至1962年,是一次集中而深入的旗人文化省察

茅盾的小说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其次,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其性格塑造更能显示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由于种种原因,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民族资本家形象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茅盾的独特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的、美学的价值。此外,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他对小说结构的极大注意,也是他的显著特点。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在小说艺术表现上,他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对提高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吴荪甫人物形象分析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其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其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地让位于后者。吴荪甫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产阶级,他在精神上无疑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可惜他生不逢时。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而且是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帝国主义经济大肆侵入中国的30年代中国社会的民族资本家。他有着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他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使他在包括妻子在内的周围人的关系中经常处于孤立地位;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他在与背后有着帝国主义撑腰的厚颜无耻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这种软弱性投影在他的心灵、性格上,就形成了他本质上软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满自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最后导致了精神上的崩溃。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主要集中于他包含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而他的悲剧命运正是说明了: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华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简述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

.郁达夫小说的思想:1)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零余者”的悲哀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是一些受过现代思潮洗礼的知识分子,他们或在异国日本饱受民族歧视,如《沉沦》中的主人公,或在国内受社会的压迫被世人遗忘,如《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中的知识分子主人公。2)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在《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以留日学生为题材的作品中,描写了主人公作为弱国子民所受到的屈辱。《沉沦》主人公在投海自尽前,迸发出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强盛起来的呼声,表达了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民族歧视进行了血泪控诉。这也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体验。3)性的描写在郁达夫小说中有着明显的地位。这种性的描写,就其主要倾向而言,第一,具有反叛封建道德、抨击虚伪礼教的意义。人的情欲,人对于异性的渴望要求,是自然的、正常的,应予以肯定。封建礼教道德把情人视为卑鄙的可耻的罪恶的,这是违背人性的、虚伪的。郁达夫对于性的描写不是对性行为、性活动的无意义的展览,而是以直率坦诚的自我暴露,自我解剖的主要,表说

简述老舍与京味小说的关系。

从老舍的创作经历可以看到,从他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和《赵子曰》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题材的《离婚》、《牛天赐传》,再到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这一辈子》和《月牙儿》、《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说,他最有特色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

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出现的两次“张爱玲热”有什么不同特点?

提示: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第一次“张爱玲热”,其特点是张爱玲一出现就成了“市民文化的明星”,虽然被归入了鸳鸯蝴蝶派的行列。与其他鸳鸯蝴蝶派作家不同的是,由于大家看到了她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因而,她受到了不同政治倾向和文学趣味的文学界各方面的欢迎。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第二次“张爱玲热”,与上次不同的是,张爱玲被重新“挖掘”出来时有一个“预热”的过程,而且先是受到“专业阅读”的重视,然后再进入商业炒作范畴。1981年张葆辛的《张爱玲传奇》的出现,应该说只是“*”结束后在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文坛忆旧”的一个组成部分。真正对第二次“张爱玲热”出现起重要作用的是,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文版对张爱玲的推崇所引起的大陆文学界的重视。1984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将张爱玲写入文学史,成为张爱玲研究全面展开的一个标志。可以说,从此以后,第二次“张爱玲热”才正式形成。

试述《骆驼祥子》对于病态城市文明与人性关系的探讨。

提示:《骆驼祥子》通过祥子这样一个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对于病态城市文明与人性关系进行了探讨。在老舍看来,祥子的悲剧在于病态的城市文明对人性的伤害,而在这部小说中,老舍又正是通过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骆驼祥子》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样子”。这个“地狱”就是那个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沦落的社会,也是为金钱所腐蚀了的畸形的人伦关系。祥子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的人的灵魂,揭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作者在批判的同时,又试图从“道德审视”的角度对现代文明病的病源进行探讨。作者对城市中“欲”的嫌恶,对城市人伦关系中“丑”的反感,都是出于这种道德的审视。人们从《骆驼祥子》阴暗龌龊图景中,能感触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带来伤害的深深忧虑。在20世纪30年代,像《骆驼祥子》这样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又试图探索现代文明病源的作品是独树一帜的

有人说,《雷雨》一天之内让三个人死掉、两个人疯掉的剧情未免让读者和观众太过紧张了,于是作者安排了“序幕”和“尾声”来舒解与安抚人们的情绪。关于“序幕”和“尾声”,你认为是加上好还是去掉好?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推荐]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00537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复习资料新版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