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06:18: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第一部分 诗词常识篇 1.出塞二首(其一) 1.B C。 2.用了互文手法,意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

增加了“秦”、“汉”两个限制词,一经互文,便造成了苍茫、幽远的意境,引发读者抚昔思今,边塞

战争何日是个终了? 3.后两句借用典故直抒胸臆,表达了古往今来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 和平安宁的向往。 2.田 园 乐

1.六言绝句古体诗五言绝句[注意:孟诗不是近体诗]2.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

结合,情景结合。诗中的“山客”闲适恬静的心境。 3.主要特点是对仗工致,音韵铿锵。不

但“桃红”与“柳绿”、“宿雨”与“朝烟”等实词对仗工稳,连虚字如“复”与“更”的对仗也很经心,

在句中都有递进诗意的作用;“未”与“犹”对,在句中都有转折诗意的作用。 3.山居即事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水田园2.“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

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3.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

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4.夏日南亭怀辛大

1.五言古诗 田园诗(怀人诗亦可)2.纳凉情景怀人情思3.(1)表现了诗人夏夜

纳凉时闲适自得的情趣;(2)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4.(1)从嗅觉、听觉人手,清香可嗅,滴水

可闻,此外更无声息,写出了夏夜的宁静美丽,清爽怡人;(2)竹露滴清响,以动写静,运用了衬

托的手法;(3)悦耳清新的水滴声,自然引出下句“欲取鸣琴弹”。 5.妙在这二字不但传达 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还妙在“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

爱而“渐”起,传神地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5.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1.七言绝句边塞2.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 6.城东早春

1.清新清幽[因为它刚刚显露,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2.作者用“才”、“半”暗点

“早”字,“半未匀”的柳冲寒而出,最富生机,最能显示早春的特征。 3.以虚衬实。前两句是

实写,具体描绘了早春的“清景”,后两句是虚写,用“若待”二字一转,导出想象中的盛春季节上

林苑浓丽的景色。用虚写的浓丽的盛春景色更能衬出今日早春之“清景”的幽雅可人。

7.秋 思 ,

1.七绝2.秋风虽无形,但它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又处

处可见。 3.“行人临发又开封”是细节描写。“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照应了“意万重”,是“意

万重”才会有“又开封”的情节,这就把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微妙的心理刻画出来了,让

抽象的“乡思”变得具体可见,也深味到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 ‘

8.竹枝词(其九) 1.繁茂高峻2.借代青年妇女壮年男子浓郁的民俗风情3.表达了诗人对这 生气勃勃的劳动场面欣赏愉悦的感情。 9.渡桑干

1.霜阳乡 押的都是平声韵。 2.(1)是“年”的代称,“十霜”表明作者客居时间之长;

(2)点明诱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季节;(3)以秋霜的冷清、肃杀象征着作者久客并州的孤寂和压

抑。 3.(1)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2)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无缘无故渡过桑

干河,要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

这就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 10.行 宫

1.五绝宫怨诗2.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生,她们应该

怨玄宗、恨玄宗,情绪激烈,然而,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她们既不愤激,也

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就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诗人选取“闲坐说玄宗”这一细

节,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宫女的命运是多么令人震颤!此情此景又是多么令人凄绝1 3.意

思一:这些宫女当年落人宫中时,个个花容月貌,娇姿艳质;意思二: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

悴;意思三:长期无聊地对着宫花出神,寂寞幽怨;意思四:到了白头,已心如死水,无怨无恨;

意思五:行宫的寥落,又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11.陇西行(其二) 1.七绝闺怨诗2.对比:出征前的慷慨誓师场面与战死疆场的壮烈场面对比,河边

“骨”与梦里“人”的对比。借代:貂锦,代指精锐部队;春闺,代指春闺中人。 3.一个可怜,一

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第三句实写战

场的惨烈场面,第四句虚写亲人的思念。一边是无定河边骨,一边是春闺梦里人,这一虚一实

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12.寄扬州韩绰判官 1.赠友诗(或寄赠诗、怀人诗)2.用一对叠字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

带,迢递不断,这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且隐含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

长的空间距离,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3.展现了二十四桥拱月,玉人浴

辉吹箫的明丽画面,是诗人臆想中秋后月夜的扬州,也是诗人早年生活在扬州时景象的又一

次再现,同时又寄托着对别后的扬州和友人的殷切思念。 4.(1)客观上先造成令人读之如

见吹箫的玉人披着银辉,是如何的洁白光润,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

南秋夜,令人心荡神移;(2)营造了友人和女子倚箫歌舞的意境,令人猜想友人的才貌是如何

的风流倜傥;(3)它唤起的联想是读者对扬州胜景的无限向往。[答出两点即可] 13.登崖州城作 ‘‘

1.流露出对社稷安危的牵挂,也流露出对国家的依恋。 2.这里距京城遥远,连鸟都要

飞半年,人要走多久?更何况我既无翅膀,更无自由啊1 3.用的是拟人、象征手法。描写青

山环绕,层峦叠嶂,好像山有情,要挽留我;但是“百匝千遭”却表明作者正处于严密封锁、重重

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情况,抒发的是归而不得的忧伤。 14.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1.含义是船只不能自由行驶,两岸人民不能自由往来。 2.用鸥鹭的“无拘管”和上句

的“亦难为”作对比,寄托着国土沦丧的痛惜之情。 3.前两句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是实写,国

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是虚写。后两句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是实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 们自由来往的愿望是虚写。 15.江阴浮远堂

1.中原沦陷区(金兵占领区)2.大江流 以水寄托悲愁(或答:运用曲笔,借水寄愁) 3.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

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作者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极度悲愤之情。 16.白 梅

1.七绝咏物诗2.耐寒、坚强;自甘寂寞,高洁脱俗;报春(或奉献精神)3.主要运用

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混芳尘的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

志。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7.江城子

1.词调名(或词牌名) 2.南京苏州 3.“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

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

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18.南 乡 子

1.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2.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

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景色描写为思乡之情涂抹了凄迷的色彩。

19.虞美人 .

1.A 2.人生最美好的时刻(答“美好事物”不确切)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或答:因为

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

伤,这样美好的时刻不如结束才好。]3.示例1: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 就像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示例2:这

是以水喻愁的名句,这一比喻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显示出愁思如大江春水一样,无穷 无尽,无时能已。 20.望江南

1.从表面看(特别是后三句),这首词写的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但实际上是表达梦醒后

其处境无限凄凉。 2.作者通篇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

行有力的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便越是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今日

处境越凄凉。 3.词的前两句是实写,表现自己的遗恨;后三句是虚写,表现自己梦中回到江

南、依旧过着繁华似锦的生活的情景,虚实对比,更突出亡国之痛。 . 2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词牌名 标题2.两个“愁”的含义不同。“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

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3.下片“欲说还休”用了反复,渲染了“有苦无处诉”

的气氛,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悲愤愁苦溢于言表。 22.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1.词牌名标题(或题目)2.“一般”指梅花与雪花“出身”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还

指形色一样,雪花的形状和颜色非常像梅花的花瓣;又指香味一样,雪花不是没有香味,只不过

被天风吹散了而已。“惟高一着”是指梅花的内在品质——梅花不似雪花那样情厚,它是那样

的薄情,宁可向着空山散发自己的光彩,也不愿做个阿谀逢迎之徒。 3.A[词的前二句是在

说雪花与梅花形色“一般”,未涉及内在的气质]4.[无论持抑雪扬梅说,还是持抑梅扬雪说,

言之成理即可]赞同抑雪扬梅说:理由(1)上片雪与梅各具“风流”,打个平手,“雪无香”,梅

也“香零落”。理由(2)下片“惟高一着”,指的是梅花,“薄”应作褒义解,是轻盈,是曼妙,作者

是赞美梅花在天地间放射着异彩,雪花在天地间只是随意飘洒。在天空大地之问,梅花确比雪

花略高一筹。赞同扬雪抑梅说: 理由(1)题作《雪中看梅花》,梅花惟一的优势一一香,在雪

中零落殆尽;理由(2)“薄”字一语双关,梅花不只形比雪薄,情也比雪薄,这是雪的“惟高一

着”,雪比梅花情厚,既随意飞舞天地之间,还飞入寻常百姓家。[虽有两种观点,都能言之成

理,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应为抑雪扬梅。] 23.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1.小令2.表达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

涯,饱含愁苦无奈。 3.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24.[仙吕·后庭花] L宫调名 曲牌(或词调名)2.前四句描绘了景色宜人的荷塘,写采菱女一边采莲,一边

高兴地唱歌,水鸟被惊飞;后三句描写了乱云漫天,急雨如注,荷叶翻滚,采菱女发愁而归去的情

景。 3.这种自然与人短暂的不和谐,才使表现的生活变得有色彩,有滋味。由静态到动态地表

现生活,捕捉到“鸟惊”“人惶”的细节并形诸文字,使这幅深秋采菱图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25.[双调·折桂令]中秋

1.曲牌(或词调名)题目2.拟人化,与嫦娥问答,更为生动、形象。 3.运用了比喻

修辞,以一轮飞镜指当空明月,形象鲜明逼真;运用侧面烘托手法,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 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 26.[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1.示例一:首句从李白《蜀道难》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化用而来,写

出了秋天洞庭湖边山景的雄奇壮美。示例二:第二句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

齐飞”化用而来,展示了在渺茫无际的江面上,孤鹜在明丽的晚霞的映照下振翅高飞的动态画

面,有一种明朗辽阔之美。 2.山,连绵不绝;水,无穷无尽;山、水、天相接,意境苍茫悠远。

“西风”无形,“秋意”无迹,然而却四处弥散,于无尽秋意之中,有一种宁静而又略带萧瑟的意境

美。 3.“落残霞孤鹜齐飞“,言黄昏景观;“夜静云帆月影低”,言静夜景观。“月影低”说明月

亮已挂在天上,说明时间已由黄昏驶向夜深,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时间是动态的。 27.[双调·蟾宫曲]I际古 ·

1.诸葛亮姜太公2.千古功勋无非过眼云烟消极无为3.(1)同意。本曲通过对

古代英雄的追怀,流露出千古功勋无非过眼烟云的处世态度。(2)不同意。本曲由追寻历史

的足迹转入对历史的凭吊,流露出对龙虾不辨、明主难遇的世事的概叹,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

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具有积极意义。(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部分题材内容篇 28.台 城

1.昔盛今衰,物是人非2.因为六朝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人问兴

亡,却依旧逢春枝叶繁茂,欣欣向荣,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3.诗人以江南草长、碧绿如茵

显示出的繁荣兴茂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作鲜明对比,以春色常在的长堤烟柳和如梦般转瞬即逝 的六代繁华作鲜明对比,于对比中抒发了诗人今昔盛衰之感。 4.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

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

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

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29.赤 壁

1.一只折断的铁戟前朝人物和事迹2.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自然没错,但

一点诗味也没有了。用形象表达思想是诗的生命。杜牧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

性的诗句,既以小见大,有耐人寻味。[言之有理即可]3.可从诗的后二句推出。(1)诗人认

为周瑜的胜利带有运气,历史给了他英雄成名的机遇;(2)曹操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对象,诗

人对一代英雄的失败深表惋惜;(3)悲人之时亦自悲,诗人本意是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

才能而不得一展的忧愤。 30.与诸子登岘山

1.吊古伤今[若答“至今求仕不遇,空有抱负”或“无所作为,死后湮没无闻”也可] 2.人

事代谢往来古今3.D[相照应的应是首联] 31.西塞山怀古

1.指东吴以后的几个朝代在金陵建都,但一个个都灭亡的往事。 2.C[应为:对历史更

迭、朝代兴替的感伤之情]3.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这句好在这一“寒”字。“寒”,一是客观的

实感,即秋寒,水寒,二为诗人心境的反映——政治上失意后的心寒,三是这个“寒”字还兼有历

史和现实的鞭策警醒作用:凭险割据者若不引以为鉴,必有孙皓“一片降幡”的覆辙之寒。

4.此联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 一边是东吴兵败投降的白旗。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

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所向无敌j而失败者黯然失色,投降猥琐的神态。

. 32.咏怀古迹(其三) 1.这里用一个拟人化的“赴”字,就把群山奔赴的雄伟气象表达出来了,也把山峡变幻无

穷的姿态和磅礴壮丽的气势写活了。[或: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

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2.A[杜甫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是为了把昭君写

得“惊天动地”,以此烘托昭君这位“窈窕红颜”;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

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3.“空”写出昭君生不能归汉,骨留青冢,只有魂灵徒

然地归来,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

意。 4.(1)“一去”对“独留”,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2)“紫台”

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3)“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

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4)“朔漠”对“黄昏”,即把昭君命运和无边的大漠、笼罩四

野的黄昏天幕连在一起,是何等的空旷凄清!青冢有恨啊![分析出两点即可]就这么两句工

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旬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联

对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这几句可不答]5.杜甫的诗题叫

《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昭君是绝代佳 人,远离汉宫,身死异国;诗人是才华横溢,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所以诗人在表达昭君千载之

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33.桂枝香·金陵怀古

1.金陵悲恨相续2.杜牧歌女不知亡国之恨,仍唱亡国之音《后庭花》那些沉醉

于歌舞,过着豪华生活的达官贵人3.C[词人矛头指向的是统治者,并非商女]4.词中用

“繁华竞逐”四字揭示了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的根本原因。没有。“漫嗟”句就是批判

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

的高度,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吸取历史的教训。 34.念奴娇·赤壁怀古

1.D[A“樯橹”是借代,B形容的是周瑜形象,C应是作者神游故国]2.这些词是:乱、

穿、惊、拍、卷等。作用是: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

.’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3.年轻有为(或少年得志),

气宇不凡(或英气不凡、从容潇洒、风度儒雅、风流俊雅等,必须是形貌气质),指挥若定(或大智

大勇,胆略超人等,必须是指挥才略方面),意在怀古伤今,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

慨(或失意感伤之情)。 4.苏轼倾慕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建立伟业,而自己年已四十有

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一一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的岁

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 5.这首词上阕寓情于景,通过对赤壁四周景色的描写和赞

美,为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引出下阕主要对人物事迹的描写和赞美。在对周瑜形象刻画

中作者倾注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感慨。写景、咏史、议 论、抒情就是这样融为一体的。 3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1)用孙仲谋的典故是要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

能。(2)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其用意是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2.佛狸祠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和平景象,民俗就安

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国臣民。词人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人们忘记历史的隐忧和对南宋

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3.C.[正确的理解是:有廉颇那样的愿为国效力的人才却不被

重用]4.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

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并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故土。二人都是从百战中开

创基业。这和南宋统治者偷安江左、忍耻忘仇的怯懦的表现,是非常鲜明的对照。. 36.[双调·蟾宫曲]咏史

1.前赤壁赋2.功盖三分国3.C[“描绘”表述不当;也非比较,应改为“歌颂”。]

37.北陂杏花

1.“绕”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 2.花影3.c[A出自叶

绍翁《游园不值》;B出自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虽有对比,但表现的是海棠矜持、自

重和谦让的品格;C出自郑思肖《寒菊》:D出自司马光《客中初夏》,虽有对比,但“向日葵”比

喻新主。]4.(1)“北陂”僻静,“南陌”繁华;“北陂”空寂,“南陌”热闹。(2)北陂杏花即使零

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碾

成尘土。(3)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

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 38.孤 雁 ,

1.孤飞鸣声念群2.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一只不饮、不啄,悲伤而执着地叫唤、追赶

雁群的形象。诗中杜甫以雁自况,托物抒怀,表达了离乱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3.尾

联意思是野鸦们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这里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

的寂寞、愁苦,从而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执着。 4.(1)颔联用

“一片”和“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

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2)颈联用“似”、“如”

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

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39.画 鹰

1.思、似、可、堪2.A[应为先刻画出鹰的肃杀之气,点明“画鹰”] 3.作者借鹰言志,通

过描绘画鹰飞动的神态,搏击的激情,表现了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40.孤 桐

1.表现了桐树挺拔、正直、茂盛、虚心、愈磨愈坚的品格特征。 2.B[本诗结构简单,只

有描写和抒情两部分,没有遵循一般的“起、承、转、合”结构]3.作者托孤桐表达了他的人生

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这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41.红 梅

1.尚余孤瘦雪霜姿2.C[联系上联可知,“尚余”是“仍然保留”的意思,不是无奈而是赞

赏]3.A[表达的是不愿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4.苏轼批评老诗人品评梅花不重品格(或

神韵),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评判红梅。苏轼认为红梅不只有内在的孤傲高洁,还有外在

的自然随和、不故作不凡。[或答:红梅虽神韵上不同流俗,但外在的形态并不咄咄逼人。这

正是苏轼的性格:清高而不孤介、傲岸而不怪异] 42.醉落魄·咏鹰

1.意思是人虽然年华老去,但意气仍然昂扬,因为人间还有奸佞小人、恶人(闲狐兔)。

2.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衬托(或烘托) 了鹰的形象。 3.“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43.春行即兴

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描写的都是宜人之景:

绿草、芳树、山泉、鸟语,且静中有动,透着荒寞之感。 3.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

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

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44.雨过山村

1.细雨蒙蒙,几家鸡鸣,小路曲折,溪水潺潺,板桥简朴,这些都写出了山村景物的幽静与

和谐优美的特点。 2.诗人一方面从正面以“妇姑相唤浴蚕”来反映山村的繁忙;另一方面又

从侧面落笔,借栀子花的“闲”,衬出农家忙的气氛。 3.(1)村妇是喜欢戴花的,这句用一

“闲”字写栀子花无人采,就把农家倍忙的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2)“无人采”表明村妇们没有

谈情说爱的“闲”功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山村美好的生活情趣。所以这个“闲”字,可谓独具匠 心,兴味尤饶。

45.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1.晋陶渊明饮酒归去来兮辞2.首联描绘出有色彩,有声响,动静相宜的秋景特

点。寒山,表明秋意已浓,而以一“转”字到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浓,凭借颜色的渐变把静止的

山写出了动态的美。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表明溪水每日每时都在喧响,给静谧的寒山平

添了无限生机。 3.颔联写诗人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闲自得的神态、超然物外的形

象,刻画栩栩如生。尾联写裴迪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46.题义公禅房

1.深秀、寂静、阴凉、清新、幽雅。 2.这诗通过描写义公禅房的山水环境,衬托出义公

的清德高风,情调古雅,潇洒物外。 3.莲花,指通常所说的“青莲”,是佛家语,青莲花清净香

洁,不染纤尘。诗中义公诵读《莲花经》,意在称颂义公有青莲花一样纤尘不染的胸襟。

47.客 至 ,

1.首联写出了草堂绿水缭绕、临江近水、飞鸟不绝的一派春意盎然的田园环境。“但见”

二字道出了作者田园之间的闲逸,却也有一丝“只见群殴”的寂寞。 2.(1)说明诗人对来客

的重视,表明自己与客人的友谊非同一般;(2)也表明很少有客来,映衬首联的寂寞感。 3.D[时间上写迎客和待客的全过程,诗中无早晨黄昏的具体交代]4.(1)选取了酒菜欠丰

和呼邻陪饮这两个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细节。(2)a.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

从心的歉意Ib.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感受到宾客之问的融洽气氛.c.请邻翁作

陪这一细节,可以想见,两位挚友喝酒喝得畅快、兴奋、无拘无束。 48.暮过山村

lI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响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

写人烟稀少的静。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

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

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49.从军行(其二) 1.不矛盾,边塞军营特有的乐器不管弹奏什么乐曲,对于远离故土亲人的戍边战士只会引

发思乡的愁绪。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

排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3.(1)有挑逗、招惹之意。在本诗中,尽管征戍者烦闷静商,愁怨厌战,却被“新声”诱惑。(2)为排

遣,寻解脱,他们既想听又犯愁,边起舞边遐思,“新声”撩起他们的兴致,也撩起他们的愁思。 50.从军行(其五) 1.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 苦。 2.A[不是夜晚,而是白天。错在对于“日色昏”的理解。“昏”指昏暗的大漠景色,并非

指晚上。]3.(1)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2)作者捕捉这个景象为了突出我军的神勇。[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红旗指引的这支

劲旅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敢营。]4.一是以气候之恶劣烘托军情之紧迫(在沙飞石

走、遮天蔽日的时刻,唐军尚要离营出征,可见军事形势之危急万分);二是以唐军半卷红旗、戎

装疾进的情景衬托其旺盛的士气和昂扬的斗志。 。 51.夜上受降城闻笛

1.“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闻芦

管悲声芦笛触动征人思乡之情3.先从视觉形象着笔,写月下边塞荒寒的景色,这是触发

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再从听觉形象渲染,描摹牵引征人思乡之情的笛声。全诗就是通过雪、

月、芦笛声这些意象,把景色、声音、情感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52.从军行

1.五言律诗借代2.自然环境;侧面烘托3.诗人宁愿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力图报

效国家的心愿(意思对即可)4.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来写。前句从视觉出发,写大雪弥漫,遮

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后句从听觉出发,写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

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表现了出征战士冒雪与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

奋勇杀敌的激烈悲壮。 5.首联采用实写的写法,先交代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中间两联采

用虚写的写法,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尾联采用实写的写法,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

望。虚实结合,使全诗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53.塞下 曲 1.表现边塞环境的艰苦。 2.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

神。 3.自夸贬抑4.“幽并客”和“游侠儿”。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

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

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54.雁门太守行

1.首句用“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城欲摧”以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

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C[诗中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只是从颜色上表

现了战争的惨烈场景]3.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

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4.故事:(1)荆轲刺秦王,

(2)易水诀别。诗句:(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2)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

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55.渔家傲

1.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

中闭门的孤城„„一个“异”字,统领了塞下的全部秋景。 2.表现了胸怀壮志的将军抱负未

能实现的无奈感慨。 3.一方面是年华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思

念家乡的苦闷。 4.示例一:在层峦叠嶂的环抱之中,长烟下,残阳里,一座孤零零之边城紧

紧地关闭着城门,这是多么苍茫凄凉的景色,多么严峻沉重的气氛!示例二:在悠悠的笛声 中,在银也似的白霜前,将军难以人寐,只见眼前的将士们在偷偷拭去思乡的眼泪,而自己也是

白发银须,这是多么令人感伤的意境啊1 56.谢亭送别

1.送别情景解行舟2.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是为

了强化送别的感情,酒醒之后才意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 3.前

者写红叶青山的美景,是衬托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

别之情。或答:先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离之悲;后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 离情之哀。

57.送魏大从军

1.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

保国的壮举。 2.“横”,横亘,写出了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接”,连接,逼真地描绘出飞狐

塞的险峻。 3.这首诗的尾联用东汉窦宪将军燕然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魏大能像

窦宪一样为国建功立业的殷切希望,以此抒发诗人自己一片忠心报国的情怀。 4.(1)首句

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以此勉励友人抒发了以

天下为己任的豪情。(2)一把魏绛“和戎”改为“从戎”,表明了诗人对当时边防战事的看法,恰

好魏大也是姓魏,这就隐含了对友人杀敌建功、保卫边疆的期望。(3)颔联不直接点出是用

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表达出来,既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之感,又表达了为国立功 的宏愿。

58.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1.夜晚一拂晓室内一室外2.“吐”“对”两字最传神。诗人运用拟人手法,着一“吐” 字,使人想到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视青烟出神的神情;用一“对”字,似乎除了举杯

劝酒之外,已没有什么话可以相慰的了,看似冷冷相对,实则于沉寂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3.这一联好像专写夜空,实则关合夜宴。由于主宾双方不愿分离,遂使宴会从夜晚延续到拂

晓,时间在悄悄逝去,人却没有散去。通过饮宴之长,暗示别情之深,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

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加耐人寻味。 ‘ 59.渡荆门送别

1.平野开阔,江水奔流喜悦开朗2.D 3.故乡水万里送别,情深意长;怀念故乡的

浓厚感情4.“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纷至沓来,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

感,亦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之态。“入”字平中见奇,力透纸背,既写出了江流奔腾直

泻,壮浪形骸的气势,又展现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或答:“随”“入”将山水拟人化,

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描述生动具有,使人切实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60.送友人

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

态,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 2。比喻手法。天空的白云随风飘浮,比喻

(象征亦可)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缓缓西沉,似乎不忍离去,隐喻诗人对朋友的

依依惜别之情。[或答: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

情。]3.诗人寄情于物,借和主人心意相通的那匹马萧萧长鸣,并以此结尾,更能表达诗人对

友人离别的不舍与内心的痛苦。 4.意象鲜明,表意贴切。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

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如“孤蓬”这一意

象,“蓬草”已传递友人前路漫漫而迷惘之“意”,着一“孤”字,更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 怜惜之情。

61.赋得暮雨送李曹

1.天气;时间2.雨依依不舍(或:惜别离愁)3.B[最后一联诗句不是含蓄的,而是

喷涌而出、直抒胸臆的]4.例示:这两句诗描绘了眼前实景: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

因沾雨而无法快飞;同时又借此景,表达了深沉含蓄的离愁别绪。沉重的船帆暗喻着送行者心

情的沉重,羽湿而行迟的飞鸟,是远去行人犹豫的写照。 62.送魏万之京

1.“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

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这两个意象中,“催”“渡”都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深

秋已至、寒气逼人的气氛,渲染烘托了诗人送别时的悲秋和离愁的心境。 3.尾联直抒胸臆,

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4.诗人是

把叙事、写景和抒情交织在一起来写的。如第一联,先说朋友要走,再点明昨晚的景象,将深秋

时节朋友告别的萧瑟气氛渲染得极为凄清,叙事中有景、有情。或:如第二联两句用了倒装的

手法,突出“鸿雁”、“云山”这一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点出是“愁里听”和“客中过”由事见景、由景生情,唤起人们的共鸣。 63.鹧鸪天·送人 1.王维《渭城曲》(或《送元二使安西》)2.(1)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

(欢乐)的事;(2)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3.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

法: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 郁闷之情。 64.除夜作

1.岑参边塞七言绝句2.客居他乡 孤寂怅惘的思乡情怀。 3.不写自己思念家

人,却从对方入手,想象故乡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的情景,更能表达自己“倍思亲”的情怀。

65.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1.乐天香山居士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1)当时诗人喝得很醉,

醉到折花枝作酒筹了,用“忽忆”符合情景;(2)喝这么多,“忽忆”还准确地计算出元九到梁州

的日程,说明诗人心里一直在惦记着,这更能表达他对元九的牵挂1 3。现在的句子好。理

由有三点:(1)“醉”为下文“醉折”铺垫,使起句与次句联系紧密;(2)起、承两句重复颠倒使用

“花”和“醉”二字,相映成趣;(3)首句为三四句写“忽忆”伏笔,可见转句波澜之美。 66.乡 思

1.望恨2.远见近回3.属于第一种。诗人极写空间距离之远,遥望家乡 的视线被碧山、暮云层层阻隔,给人以故乡遥不可及之感,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

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之情。

67.望月怀远 1.望月 怀远2.雄浑阔大手法: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望月是

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了联

想和想象的空间。 3.D[应为“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4.若用“升”字,

明月共潮水而升,乃平时习见之景,淡而无味,只是把意思表达清楚而已;而用了“生”字,就别

有情趣了。因为它渗入了诗人的主观想象——那一轮明月好像是伴随着潮水一起生长的,明

月和潮水均拥有了生命和活力,诗歌的亲和力、感染力也就随之产生。 68.苏幕遮

1.王实甫西厢记2.景物特点:寥廓苍茫,迷蒙凄清,萧索冷落。作用:,芳草延伸到

望不到头的极远处,触动了诗人的离愁别恨;芳草“无情”正反衬出诗人思乡怀人之情的深浓;

写景中带出一个“情”字,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做了自然的过渡。 3.意思是说,除

非好梦才能使诗人人睡,否则乡思旅愁萦绕心头无法入睡;好梦显然指梦中返乡与亲人团聚。

表情达意的特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羁旅愁思。 69.凤栖梧

1.D[‘‘消得”是“值得”的意思]2.“拟把”一句是说准备借酒力摆脱春愁,结果是饮而无

味,可见春愁之深重;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3.这是一首怀人词,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缠 绵而又执着的相思之情。 70.一剪梅·舟过吴江

1.一个“摇”字颇具船正逐浪起伏的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动荡漂泊之感。

2.一是倦游思归的愁,一是春光易逝的愁。 3.“流光容易把人抛”,运用拟人感叹时光流逝

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 变化,具体显示出春光逝去的动态,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4.上片写景是实

写,下片想象归家后情景是虚写。“秋娘渡与泰娘桥”是两个地名,实中有虚,虚写词人由地名

联想到家中盼归的娇娘,巧妙地点出对风雨阻归产生恼意的缘由。而“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

意境又恰和“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勾勒出的柔和温馨的氛围,一实一虚,形成鲜明反差,大大增 强了思归之情的表现力。 71.[双调·折桂令]九日

1.倦客思家2.点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气氛的渲染,有助于思乡主题的表达。

3.“翠袖”句是作者回忆从前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用从前歌舞升平的稍纵即逝衬托现实中

人老白发的凄凉,告诫游子不再留念他乡,而是“倦思”故乡。这恰是主题的最好表达。

72.登岳阳楼

1.少陵野老诗史。 2.C[颈联主要写诗人年老病苦,亲朋之间已音讯断绝。]3.因

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守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

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精神。 4.颔联写洞庭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

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

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的之问,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 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73.长安秋望

1.是“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它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

凉,并统领全篇。 2.c[颈联正确的欣赏是: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

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前后的主观情感是统一的。]3.移情

手法,借莲花之“愁”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无限乡愁。[手法上若答“移情于物„‘人格化”

“拟人手法”亦可]4.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颔联的一行雁

阵和颈联的半开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但南归之雁寄托了倚楼人的思乡情绪,东篱

之菊又融人了倚楼人的归隐情绪,所以说景语即是情语。 74.九日齐山登高

1.清澈、平静、包容、开阔[任填两个]2.B[诗人是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这可

从“但将”、“不用”词语的运用,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3.在颔联中诗人感叹活在

尘世上,难得开心一笑,因此,重阳登临之际,便应头插菊花,尽享欢乐。“尘世难逢开口笑”表

达抑郁之思,“菊花须插满头归”表达旷达之情,一个虽遭贬谪但却乐观旷达的人物形象跃然纸

上。(意思对即可)4.“此”指人间的烦恼和变幻无常。全句有一种豪爽和旷达的情怀。背

后隐藏的是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的泪水。 75.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1.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2.A(都是借代,不是比喻] 3.词作刻画了一位以国事为己任,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肃清金人,复我河山,解民于水火之

中而又满怀一腔忠愤、充满必胜信心的爱国将帅形象。 76.过华清宫

1.李商隐小李杜2.一骑红尘妃子笑3.(1)典型细节。千里迢迢快马飞驰,不 知内情的人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结果竟是飞送荔枝。诗人通过“妃子笑”这一画龙点

睛的细节,就深刻地鞭挞了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的腐朽本质。(2)以小见大。咏

叹天宝轶事、警醒后来的君主,不要因贪图享乐而延误国事这样一个严肃主旨,诗人只选取千

里送荔枝博取贵妃“一笑”这样一件“小事”,便突现在读者面前。(3)对比手法。“一骑红尘妃

子笑”一句,把骑马飞奔,千辛万苦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同贵妃嫣然一笑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深

刻揭露了皇宫中骄奢淫逸的生活现象。 77.贾 生

1.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前两

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引而不发,末句用强烈的对照形成贬抑,点破而不说

尽。 3.持否定态度。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谊召回京城,在宣室接见他,晤谈至夜半,但他殷

殷垂询的不是安民之策,虚心听取的只是鬼神之事,虽然听得入神,甚至移膝前席,但有 何用? 78.新 沙

1.D (1) (2) (3) (4)2.一二句中,以上句沙堤形成的缓慢、难以察觉,与下旬官

府知道的快、纤毫必悉形成鲜明对照,使诗的讽刺意味特别强烈。三四句在看似荒唐的假设推

想中,尖刻地讽刺了赋税苛扰无处不到的严峻的社会现实。 3.题材是官府对海边新淤沙地

征税,不落窠臼;对这样一个生活侧面,诗人用极度的夸张艺术,对统治者残酷剥削,进行了大

胆的揭露。 79.马 嵬

1.自居易唐玄宗杨贵妃2.c[‘‘夫妻别”是借指一般百姓妻离子散的悲惨遭遇] 3.把长生殿与石壕村对比,把帝王妃子的爱情悲剧与寻常百姓的生死诀别对比,鲜明而又突

出地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80.蝶恋花

1.闺怨上层妇女的苦闷个人抱负得不到施展。 2.A 3.字面义是“春天”,双关

义是“青春”。 4.(1)“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的设问,让

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

(2)“堆”字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

孤独凄苦之情。 5.“深深”衬托人之孤独寡欢,“无重数”衬托青春之禁锢戕害,末句借客观

景物的反应来反衬人物的主观感情。 81.鹊桥仙

1.郴州旅舍2.七夕抒情议论3.A 4.示例:前一句:(1)秋风送爽、白露为霜

的夜晚,相逢虽只短暂一夕,但美好无比,令人回味。(2)理想的圣洁的永恒的恩爱,相会一

次,要比凡俗的平庸之爱强得多。(3)爱情只要达到心灵上的最充分最彻底的契合,一次就足

够珍贵。后一句:(1)全篇警语,以达观的方式,道出了只要人间真情在,不必贪恋片刻欢愉。

(2)痴而通达,柔而洒脱的爱情观,超越“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3)只要爱得深,爱得专一永

久,即使不能朝夕共处,也同样是美满幸福的。(4)“朝朝暮暮”并非是幸福的同义语,也并不 一定代表爱情的坚贞不渝。[以上答任一个均可]5.(1)词中明写天上牛郎织女双星,暗写

人间情侣,于传统“欢娱苦短”题材中翻出新意。(2)将景物描写、感情抒发和理趣议论有机结

合在一起,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82.滕王阁诗

1.高、冷[一个“临”字突显了滕王阁的高耸,一个“罢”字,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

凄凉。]2.A[营造的应是冷落凄凉的意境]3.诗人以博大永恒的景象衬托了人生的短暂,

抒发了珍惜光阴、积极进取的感情。 83.题李世南画扇

1.(1)画面上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

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2)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远处寺庙

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2)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

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84.水口行舟

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

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描写了大雨过后,满山绿树的景象。从中可以看出,诗

人虽身处逆境,仍能以平常心,冷眼面对现实,执着自己的信念。 3.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

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答:人生道路总

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不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85.约 客

1.七绝(或:绝句)闲适2.C[见第3题分析]3.诗人约客未至时,是一种闲适、寂寞、

怅惘的心情。通过“闲敲棋子”这一个细节描写表现出来。 86.步入衡山

1.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 2.B 3.要点: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

的喧嚣)、排场的厌倦;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 第三部分 形象意境篇 87.溪居即事

1.虚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临水的村庄。

2.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表现出水乡恬静、优美、淡雅、和平的意境,用的是白描手法。 3.作

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维妙维肖,十分传

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 儿童的形象。 88.军城早秋

1.七言绝句边塞诗2.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

境局势的紧张。 3.表现了边关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

部署奋力出击,显示主将的决策果断;第四句写决心全歼敌军,显示主将的必胜情怀。

4.“朔云”、“边月”等词已让人感到边关的初秋之夜弥漫着一股清冷、肃杀之气,再着一个“满”

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渲染得更加浓重。 89.初冬夜饮

1.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可以从“偶求欢”、“淮阳多病”、“客袖侵 霜”、“明年谁此”等词语表现出诗人形象特点。 2.“侵霜”的“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

尘之意,更有暗示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3.最后一句表

现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作用:诗人

烛下独饮,本已孤凄不堪,现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诗人身世茫茫之感,以反问语出之,更见其 沉痛哀婉。

90.‘赠孟浩然

1.文采出众、蔑视功名、超然隐逸、高风亮节。 2.A[对偶句是概括人物生平,首联是抒

发钦敬爱慕之情。“中圣”是用典,D项正确]3.效力朝廷和归隐山林强烈对立起来,表达对 高官荣华的厌弃。 91.观 猎

1.摩诘山水田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

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吗马驰骋的英姿,天上地面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

捕猎物的过程。 3.全诗借狩猎活动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 军形象。

92.寄李儋元锡

1.首联以再见花开起笔,即景生情,景美而情不欢,以乐景衬哀情。 2.C[“敢于”一词

不当。诗人多病想辞官归隐,面对现实处境又不能一走了之,是一个清廉正直官员的内心矛盾

的形象。]3.诗人既借“月”来传递友人间异地的关照之情,也借“月”的缺而复圆来寄托亟盼

朋友团圆的诚挚之心。 t ’ 93.寻陆鸿渐不遇 。

1.(1)寻陆鸿渐不遇;(2)一表现诗人未寻见友人的惆怅与迷茫;二表现诗人急切想知道

友人近况的关切之情。 2.(1)流连山水自然,不以俗事为念的隐土形象。(2)一是陆新居

的处所与环境,通过“野径人桑麻”“篱边菊”“无犬吠”等来表现主人的远离尘俗,崇尚隐逸;二。

是由西邻叙述陆的行踪,表明他又是一个流连山水自然,不以俗事为念的高人。 3.“每日

斜”的“每”字,活脱地勾画出西邻说话时,对陆羽整天流连山水而迷惑不解的怪异的神态,这就

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94.山中寡。妇

1.贫困孤苦“犹”“尚”2.尾联的议论揭示出统治者的赋敛剥削无处不到,表达了

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深化了主题。 3.诗人把感情诉诸对人物命运的刻画描写

之中,把山中寡妇的苦难写到了极至,造成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把人民的痛苦和诗人的同情

融人生活场景的描写,就使诗人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的。 95.浪淘沙令

1.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下片叹息故国江山水流花落。[意思对即可]2.春

意阑珊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3.(1)这首词以梦中梦后的今昔对比的手法极写自

己的悲痛之情,又以“流水落花春去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抒发自己的无限辛酸之情。

(2)作者运用这些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梦醒之后无限辛酸的亡国之君的形象。 96.鹧鸪天

1_词牌(名)小令2.(1)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或远近结合,仰视俯察结

合的角度来写景。(2)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满

野趣。 2.(1)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形象;(2)表达了诗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

趣,又流露出百无聊赖、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之情。 97.采莲 曲

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青春、健康、美丽、纯真。王诗中少女天真、活泼、顽皮、充满青

春活力,情调欢愉;白诗中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展现出少女害羞,娇美的形象。 2.王

诗一通过容貌衣着描写、二通过荷花荷叶映衬来塑造采莲少女形象的;白诗则是一抓住人物

的神情和和动作形态、二通过情景细节来精心刻画采莲少女形象的。 98.朝中措·平山堂

1.醉翁六一居士2.C(‘‘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刻画的是作者朋友的形象]3.离别情

怀表现在“手中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因为杨柳本是无情物,但在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

们离别怀远的思绪紧密相连。诗中塑造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或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 “文章太守”形象。

99.青玉案·元夕

1.婉约比喻和夸张元宵灯会的盛况视觉、听觉、嗅觉2.词作中,作者前面用节

日热闹非凡的场景,反衬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赏灯人,反衬“那人”的寂寞孤

独、脱俗淡泊。 3.一个与世人情趣大异,不慕繁华、自甘寂寞、孤高淡泊的女性(答案可不拘

一格,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超凡脱俗的奇女子)。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寄托着作者政

治失意后,不愿随波逐流的意愿,不愿跟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 100.菩萨蛮

1.上片偏重写景,下片偏重抒情。上下片的关系是上片铺垫,下片承接引出抒情。

2.鸳鸯、两三家、红杏花、绿杨、柳绵飞,都和抒情有关,因为鸳鸯成双成对,易引情思,红杏绿

杨代表春天,又过去一年,在这个生机勃发的季节思念渐深,柳絮易使人想起当年折柳想送的

情景。 3.这首词塑造了一位盼望远方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词中通过写景以寄相思之情,

处处点出相思之情深,写出少妇思夫情切,每天站在溪旁柳下盼望远方的丈夫早日归来。

101.[双调·清江引]老王将军

1.曲牌(名) 小令2.本曲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久经沙场、最后被弃置不用的老将军的

形象。开头两句写老将军的外貌,极言其苍老。

三、四两句从将军的佩剑、坐骑方面来渲染他被

闲置之久。最后一句以战马的悠闲暗示马的主人长期被弃用。 3.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

102.春夜洛阳城闻笛

1.闻笛2.“暗”字极富表现力。(1)“暗”有断续、隐约之意,它写活了笛声在夜空中传

扬的特有的意境。(2)有笛声暗送之意,似乎专意吹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答出其中1点即可]‘‘满”字则生动地刻画出笛音随着春风在空中绵延回荡、悠然不绝的意境。

3.“折柳”意象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

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103.秋 夜

1.由于秋气萧瑟凄清,佳人夜永难寝,而“三更”本是酣然入梦的时刻,而她却要独剪红 烛,一个“频”字,就凸现了诗人难捱的寂寞、孤独与愁苦。 2.以景语作结,留给读者无穷的

想象空间。“月”之明,恰好照出了人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梧桐缺处”,这一背景形象的定

格,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 3.“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和

凄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 (离愁别怨)的意境。 104.夏日六言

1.六言绝句(或六绝)放翁2.一个“横”字,以动写静,“笛起山前”,以声写静,突出了

星月之夜江边的静谧。 3.首句“溪涨”暗示刚刚下了一场雨,着一“拂”字写风之轻柔,给人

以闲适恬静之感;次句写月落而繁星满天,描绘出晴朗的夏夜氛围,给人以舒适之感;第三句写

船“横”,状其幽静、闲适,最具诗情画意;末句以“一声笛起”写出夏夜的清幽自然。全诗则描绘

出一个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美好意境。 · 105.山居秋暝

1.首联写山雨初霁,空气清新,初秋傍晚,景色宜人,给全诗营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

的意境。 2.D[应为“寓静于动”]3.通过泉水、青松、翠竹、青莲这些诗一般意象的描写,

反映了诗AZ安静淳?bm~-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这些意象是为诗人理想境界

的环境烘托。4.“王孙’’指别居辋川的诗人自己。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

悟,一个“留”字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欲远离

尘世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06.旅夜书怀

1.这两个意象表现了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革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样寂寞。

2.这是作者愤激的反语,句意是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诗人素有抱负,但长期不能施展,

因此以诗文闻名于世的,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白、孤寂的根本原因。 3·借景

抒情。诗人借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之景,比况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抒发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

感。[或:比喻与对比。诗人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

茫茫天地和一只孤独沙鸥作对比,则有孤独凄凉之感。]4.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星空低垂

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愈显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

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渺小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

是采用了以乐景写衷情的手法。 107.江 汉

1.片云、孤月、落日、老马/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人在江湖,漂泊流徙,江海余生、孤独落寞

的意境。 2.这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1)“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表明“自鄙”

还兼有“自负,,的意思,即乾坤之内,身在草野,心忧社稷的腐儒能有几人?(2)颈联的“心犹

壮,,更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 3.抒发了诗人怀才被弃的不平之气和报 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108.登洛阳故城 1.D[格调并非高昂,相反是低沉]2.诗人登上洛阳城,看着萧条的景象,想到曾经的繁

华,不禁产生伤古怀今的情怀,这是对当时唐王朝没落的一种哀思。 3.第三联抓住了“暮

云”、“寒雨”、“古堞”、“空壕’’等意象,组合成一幅凄清的画面,空寂之中,几声鸦噪,数点雁影,

渲染了萧瑟的气氛,烘托了作者内心的伤感。 109.商山早行

1.c。鸡声一r茅店w。月一。人迹一。板桥一‘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共10个意象并

置,营造出一个旅途艰辛、寒气逼人、孤寂凄冷的意境。 2.“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

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3.(1)美

好、温馨、生机勃勃。(2)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

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3)此为虚写,以想象之景传达家乡之美好,传达

出思乡之情。4.(1)这两句诗用六个具有特征性的名词意象,表现出“早行”之“早”;(2)绘

声又绘色地描写出早行人之孤独悲凉的情景,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3)鸡声悦耳,使

人想起居家生活;晨月残天,使人生出别离忧伤;茅草旅店,说明人在旅途,可谓“含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4)静中含动,动中见静,一幅天然的画卷,写尽人在旅途的万千情状。[能答出两 点即可]

110.溪 亭

1.本诗写于宋亡后,“馀思”当指诗人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 2.(1)日暮;

(12)馀思3.诗人运用了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等意象表现苦闷无聊的心境。 4.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

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

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111.浣溪沙

1.婉约苏幕遮2.暮春。新竹,落花,燕子,郁郁春草,声声杜鹃啼。 3.登上高楼,

望见高远空阔的天空,只会令人徒增孤独寂寞之感;而眼前只见邈远的芳草路,r却望不见远方

的故乡,令人顿生绵绵不绝的乡思。 112.生查子·独游西岩

1.登建康赏心亭2.D[读《离骚》不是用典]3.作者写青山明月,暗示自己高洁的品

行,借读《离骚》,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 4.貌似傲慢却又充满情意的青山,

高洁而又善解人意的明月,是诗人想象中理想人格的化身,没有世俗偏见,高洁、正直而又纯

洁,是作者被贬独游时的知音。 113.[越调·天净沙]春

1.山绿了,阳光暖了,吹起和煦的春风。楼阁上少女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

天的景致。院子里杨柳依依,秋千轻轻地摇摆。院子外黄莺婉啭啼鸣,春燕轻快飞舞。小桥之

下流水潺潺,落花飞红。 2.用意象组合法,将春的景物排列成一幅幅画面,由静态描写转向

动态描写,从不同的空间和层次展现了春日的美好。 第四部分思想情感篇 114.从军行

1.吐露出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

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 2.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 荒凉。 3.一二两句借含蓄丰富的环境描写来间接抒情,三四两句是直接抒情。全诗表现出

一种激越雄壮的风格。歌颂了边关将士为国献身的精神。 115.宿建德江

1.“新”字在诗中可解为“新生出”、“陡然生出”,后两句写景均是由“客愁新”三字生发出

来的。 2.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

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 3.作者通过描写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到的景色:烟渚、旷

野、暮天、清江、月影,勾勒了一种孤寂冷清的意境,抒发了漂泊在外、远离家乡的孤独寂寞 之情。

116.移家别湖上亭 .

1.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

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

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传神地表现它们对主人的依恋不舍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呜

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3.诗歌通过柳条、藤蔓、黄莺

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用“柳条藤蔓”将“离情”系住,拟写不忍主人离去的动作,来表现人的

依依惜别之情;又巧托黄莺的“频啼”,抒写诗人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

117.武夷山中

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

怀。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

118.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感情。 2.诗人用“独有”“偏惊?’的意外语

气,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触景而感时伤怀的心情,揭示出宦游人独有的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心态。

3.(1)中问两联紧承“物候新”来写江南早春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的水乡景色。(2)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句句写惊新,而处处含怀乡,为下联衬托诗人思乡之情

蓄势。 4.“出”“渡”两个动词是化静为动。一个“出”字就把曙光与云霞相互辉映的壮美景

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一个“渡”字就把梅花和柳树在江水两岸载红载绿的一片生机状写了

出来。而“催”“转”这两个动词则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淑气”“晴光”以人的情态,将春天使万物

复苏的动态表现得具体细致,用语精练传神。四个动词将远景的壮阔与近景的细微相映成趣,

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姿有彩、动静交错的春景图。 119.月下独酌(其一) 1.孤独无亲2.诗人借助丰富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浓厚的感情色彩,把月亮

描绘得善解人意、可喜可亲,仿佛成了诗人可以倾诉心声的知音。 3.诗人与明月之间的亲

密欢洽,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

厌恶,也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120.夜泊牛渚怀古

1.c[“斯人”指谢尚]2.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空寂,这种秋江的空寂之感很自

然地想到谢将军今何在;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

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 3.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落寞的情 感,但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后者情感由尾联得出]4.尾联就是“景语即情

语”。当时诗人心中无限的惆怅与期待无法排遣,便吟咏出“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之句,将

心中的不快寄托给纷纷落下的枫叶。秋风萧瑟,落叶纷纷,这一景语衬托出了诗人的不得志。 121.使至塞上

1.“蓬草”随风飞转,古代诗人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

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燕然3.A[并非轻松愉快。

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4.好在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一“直”

一“长”一“圆”使画卷具有了巧妙生动的几何构图美,大中有小,静中有动,既具立体感,又具流

动感;而且画面的色彩美自然天成。淡远的色彩衬托出大漠的广袤,浓丽的色彩凸现出大漠的

生机,淡妆浓抹,既雄浑又秀美。 一 . 122.登 高

1.(1)一连用了六个名词意象,由风、天、渚、沙、猿、鸟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2)写近景,小处着笔,与颔联写远景大处落墨相互映衬。(3)写景渚是清的,沙是白的,猿哀

啸,鸟飞旋,可谓有声有色,动静相映。(4)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

阔大。[答出2点即可]2.前两联写景,是诗人“登高”所见;后两联抒情,是诗人“登高”所

感。写景是为抒情作铺垫,触景而生情。 3.(1)猿声哀婉,飞鸟徘徊;(2)落叶飘零,万木萧

疏;(3)江水滚滚,韶华易逝;(4)常年作客他乡;(5)一生多灾多病;(6)独自一人登高;(7)时 局艰难;(8)两鬓如霜;(9)因病不能借酒浇愁。[或答:有作客思乡的情思,天涯孤独的怅惘,

悲秋苦病的愁苦,人在暮年的感叹,无力报国的苦闷。]4.作者把老病孤愁之感、潦倒不堪之

景与国事艰难联系在一起,构成因果关系:因时世艰难,导致诗人潦倒不堪;因无力匡时济世,

使诗人的老病孤愁之感更其强烈,无法排遣。诗人不是咀嚼个人的愁绪苦闷,而是把它号阮国

伤时的博大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 123.蜀 相

1.祠堂之景丞相之事2.B[应为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3.“白”、“空”两个虚

字的含义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

伴的草木禽鸟自生自荣,不解人事代谢,流露出诗人的惆怅与哀叹。 4.这首咏史诗,将咏史

与讽今、咏人与写己有机结合起来。他写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就是希望当朝出现类似的英雄来

平定天下;他写刘备的三顾茅庐,就是讽喻当朝皇帝不要猜忌贤才、黑白不辨;他写诸葛亮的未

捷先死,就是抒发自己壮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愤。因此杜甫在为诸葛亮咏叹的同时,也寄寓 着自己的感慨。 124.长沙过贾谊宅

1.楚客、人、君。 2.A[应为“都为贾谊无辜被贬的命运而生悲悯之意”]3.本诗借古

伤今,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抒发自己怀

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4.颈联中“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用贾谊写《吊屈原赋》的典故,用湘

水无情地日夜流逝,诉说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

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以此抒发作者对 前贤的深切凭吊和自己内心的无限愤懑之情。“湘水无情”也是暗讽唐王朝的无情。 5.“寂

寂江山摇落处”有象征义。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

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颓局势。 12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对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

之情。 2.C[此联不是“纯以景语”,“家何在”就是情语,也没有,“无惧于”的意思。] 3.(1)“横”状广度,“拥”状高度,既使诗的境界阔大而又更见诗人处境艰险。(2)一“横”一

“拥”,以动写静,状写出诗人前程莫测的愁苦。 4.“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

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

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

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126.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1.首联的杪秋,即深秋,是令人多愁易悲的时节,用一个“重”字形容霜露,造成一种寂寞凄

清的气氛,既是深秋的典型景象,又巧妙地为“秋晓”二字点题。 2.前三联用“杪秋、幽谷、黄

叶、溪桥、荒村、古木、寒花、幽泉”等意象,描写了荒寂、清冷之景。一烘托了凄清冷寂的环境氛

围,二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落寞和惆怅之情。 3.既表达诗人久居穷荒心有不甘的落寞孤

愤;也表达希望自己看淡宦海升沉,仕途得失,超然物外,无机巧之心。 4.颔联写荒凉的山村, 古树参天,着一个“覆”字,说明这里树木之多,以致落叶能覆盖溪桥;而一个“唯”字,更表明荒村之

荒,除古木之外,余无所见。而诗人借这些字眼,寄寓了流落不遇的心境,抒发了落寞孤愤的情怀。 127.登柳州城楼

1.辽阔、荒凉;由近及远。 2.D[不是以景结情,而是直抒胸臆]3.哀景:高楼大荒、

海天茫茫、惊纷乱飚、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哀情:(1)对友人望而不

见的关切之情。(2)对自己遭谪贬的哀伤之情。 , 128.灞上秋居

1.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2.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

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

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意境。 3.“独”与“久”

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

独。尾联一“久”字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4.(1)从情景关系角度

看,是触景生情:诗人异乡羁留,见落叶而思故乡,对寒灯而觉孤独;(2)从炼字的角度看,

“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3)从意象角度看,属于名词意象叠

加,增加了意象容量,在简短的句子中,把诗人的孤独流落之感,既高度凝练、又十分充分地表 现了出来。 129.无 题

1.前者为“困难”,写出相见艰难之苦;后者为“痛苦”,写出离别难堪之苦。 2.“春蚕”

“蜡炬”两个象征意象,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忠贞,形象贴切,含意隽

永。。“方”和“始”强化了这种情感。 3.C(“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是诗人想象对方“月光

寒”的感觉。]4.特点是运用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

度。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

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推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的情感;尾联化

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 130.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1.羁旅诗2.B[应为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3.(1)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

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2)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

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 4.颔联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

别枝的景象。诗人写景寄情,即以鹤蝉自况,前者脱俗,后者清高,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

展翅,占枝高呜,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 131.小斋即事

1.正直,有棱角,不圆滑2.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

“爱棋”是爱棋盘的方,不在对弈;“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不在音声。

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3.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正直、有棱角。是自己的方直之品,才“世愈疏”、

“万事妨”,无关乎国家的兴亡的。作者借此抒发了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132.菩萨蛮

1.“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的美;“画船听雨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垆边人似月,皓腕凝

霜雪”是江南的人美。通过这些写出江南的美。 2.C[这两句,既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

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沉郁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因家乡战乱飘泊难归的内心凄楚。] 3。反衬的手

法,以乐景写哀情。在写足了江南游乐之景后,词的结尾反跌出“还乡须断肠”的沉痛悲哀,更

觉情感的沉郁深挚。 4.(1)“莫还乡”实际还是想到了家乡,身在美丽的江南却想还乡,这

是一层转折;(2)一个“莫”是带有叮嘱的口吻,回家乡会愁断肠,这是第二层意思的转折。

(3)“未老”是第三层意思的转折,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没有关系,表面上很旷达,实际

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感情。五个字看似平易,却有三层意思的转折,所以后人评

韦庄的词是“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133.鹊踏枝

1.七个字组成的一句话,却是千回百转。第一层,我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愁,所以挣扎着把

它抛掷了。第二层,我不但抛掷了,而且努力抛掷了很久。第三层,“谁道”一句反问,语气强

烈,最后发现并没有真的做到抛掷了闲愁。 2.(1)用叠词表明除了在花前饮酒沉醉外,词

人每天都在经历“抛掷”闲愁的挣扎;(2)表明“朱颜瘦”正是“日日病酒”的结果;(3)“不辞,,即 不惜、不逃避有害,表明词人宁可消瘦也要继续在“病酒”中使自己沉醉麻木,可见作者的痛苦

之深。 3.“河畔青芜堤上柳”是引起新愁的触发因素,是说我的愁随着那河畔的青草与堤上

的杨柳一样年年长起来,所以说是“新愁”。 4.远远的地平线那边的丛林’,月亮已经升起,所 有路上的行人都已经回家,主人公孤独的站立在没有屏障的小桥上接受四面寒风,不正是心

中有种孤寂惆怅之感,难以排遣吗?所以词人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

附:本词所抒写的一片难以指实的愁情,可能和曾经身为南唐宰相的冯延巳,面对南唐风

雨飘摇的苟安局面,产生深深的忧患意识有关。古代知识分子面对支离破碎的社会人生,产生

茫然、伤感、消沉,甚至愁苦的心理,也是自然的事情。 134.村 行

1.七言律诗田园诗(思乡诗亦可)2.(1)景物特点: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

凉,斑斓色彩中蕴含着哀伤。(2)要表达的主要感情是深藏于内心,随时会被触发的思乡之

情。(或:悠闲中隐含着贬官失意、异乡漂泊的凄苦悲凉之情。]3.第二联(颔联)描写了初

秋傍晚山中静穆的景象;上句的“万籁有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反衬手法,下句的“数峰无语,, 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使景物描写分外生动。第三联(颈联)描写了山村绚丽多彩的秋景;“胭

脂”和“白雪”运用了比喻修辞的方法,红白相衬,有色有香,对比鲜明,色彩艳丽,使景物描写特

别形象。 4.运用触景生情法,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前句设问,写诗人在吟诗之

后为何忽然感到闷闷不乐;后句作答,原来是诗人因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

物而产生了思乡的愁绪。这样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

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135.春日登楼怀归

量。滁州西涧2。B[颔联所写是楼上的视角]3.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

联想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 作者的思乡之情。

136.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1.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2.CC“清笳乱起”写边关敌情,“铁骑无声”写军纪

之严、阵容之大,二者都是正面描写,看起来有动有静,但实际上并没有主次关系,故而谈不

上“以动衬静”。]3.最后三句内涵丰富:自幼报国且孜孜以求;年逾花甲尚未如愿;壮志难

酬而雄心不死;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痛苦无奈又深沉激愤,种种复杂矛盾的心情汇聚于“有

谁知”一语之中。 4.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

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不同点:(1)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2)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137.鹊桥仙·夜闻杜鹃

1.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

做的铺垫。(或:借景抒情,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2·衬托(或:烘云

托月),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3.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 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138.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1.李白2.r。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

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不能统一的愁与恨。 3·李

白所处的盛世无处可寻,表达对国家倾颓局面无法挽回的深沉感慨。[通过对所倾心仰慕的诗 人的凭吊,为自己愁与恨的苦闷心情寻找寄托。这样理解亦可]4.前一句实写天近傍晚、江

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后一句虚写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

由实到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

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139.摸鱼儿

1.BC,“春且住!”、t·见说道”、“怨春不语’’等,都是把“春”拟作可以对话的人]2·寓意是

指主和派(或奸臣小人)没有好下场。 3.“愁’’指作者的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

绪。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被闲置着的愁最苦。 4.描画暮春景象,表面上抒发伤春之

情,实则是暗喻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趋势。 5.D[词中没有夸张] 第五部分 表达技法篇 140.独坐敬亭山

1.这两句诗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描写了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失之后与一片白羽

般的云彩飘去之后的特别幽静的境界,以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 2.运用拟人化的手

法,抒写诗人和敬亭山的相依之情;恰恰更是抒写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 3·借景抒情,

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寂寞、孤独之情。 141.春 思

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使情感表达婉曲深刻。[或答:以

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

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后两句转写愁思,东风

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 3.新奇之一:不是直接抒

发自己的愁情,而是用拟人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新奇之二:第三句不说自己愁

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第四句不说因愁闷而难以度日,却怨春日招惹,把恨引长。

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 142.闺意献张水部

1.表达了诗人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的心情。 2.诗人通过“低

声问夫婿”这一细节描写,就把新嫁娘亲呢娇羞的口吻、此时沉醉于新婚幸福之中的心理状态,

以及为初见公婆而严妆打扮同时内心的惴惴不安,都跃然纸上,新婚闺房气息扑面而来。

3.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张诗以越女比朱庆馀,以“齐纨”比他人

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庆馀的优秀作品。 143.田 家

1.春意盎然2.鸠声悦耳是远景、听觉、动景,杏花映日是近景、视觉、静景,可谓动静相

映,声色互衬;展现出江南农家雨后新晴的明媚春光。 3.全诗情景交融,笔触欢快明朗,描

绘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表现了田家生活的热烈、兴旺的气氛,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与民同 乐的态度。

144.谒荆公不遇

1.“抱”字最传神。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描绘出船行江中,四面江水像

是围抱着船帆一样浩浩荡荡向远方流去的情境,以宽阔而渺茫的江面反衬船的渺小,表达自

己的孤独之情。 2.“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茸茸”写出了花草的柔密茂盛,从中透 露出作者的孤寂、忧愁之感。另外,这两个叠音词使整首诗音韵和谐,增强了表达效果。

3.B[‘‘沿着江宁城流过”分析不当,正确理解是四面江水沿着船的边沿流去] 145.绝 句

1.春夏之交乍暖忽寒。 2.通过视觉意象——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意象——野

梅酸:表现天气变暖的感受;通过听觉意象——蛙声歇;触觉意象——东风寒:表现“寒”的感

受。 3.(1)“春衫试单”这一细节描写,准确地表现了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心理“情

味”。(2)“蛙声歇”这一细节描写,通过青蛙由气温乍暖的欢欣歌唱到气温忽寒的声息哑然,

写出了对季候乍暖忽寒的怪讶“情味”。[结合一例分析即可] 146.待储光羲不至

1.天色已晚,下起细雨。 2.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

细节一: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细节二:或立起或坐下都在留意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

细节三:以为是友人身上的玉佩撞击声,正要出门去迎接,结果是自己的错觉。 3.(1)传神

地写出了期盼好友到来的焦急、期待的心情,(2)以此作为铺垫,更衬托出后两联写等候好友, 而久候不至的怅惘之情。 147.鹧鸪天

1.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所以选取杜

鹃这一意象,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借杜鹃意象渲染一种思乡归家情怀。 2.最后两句是说:

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步步高(全)答案解析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详解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默写部分答案

古诗词阅读鉴赏

初中古诗词阅读鉴赏

第八届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训练60首

高中现代文阅读步步高(二、 信息的转换)答案

古诗词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总结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步步高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