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安置社区规划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2 04:45: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安置社区规划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安置社区规划的思考

作者:代晓利

文章来源:《建筑与文化》

1.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相关问题

1.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新农村建设走上了历史的舞台。“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继续强调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并提出要大力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引导非农业农村人口有序向小城镇集聚。因此,无论从政府层面还是从实际的集约土地使用等方面,都要求我们合理规划土地,对土地改革置换过程中农民安置社区的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1.2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安置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回迁安置成为摆在规划部门面前的紧要问题。乡村到城镇的急剧转型过程导致农村住区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农村住区的城市社区化,不顾农民生活的特殊需求,通过将农民成为城市人的假想来设计——冷漠的功能分区、无人气的中心绿地、真正需要的公共空间的缺乏、流行化的建筑设计。新建的居住区缺少当地文化传统方面的连续性,传统民居的精华没有体现出来。

另一种情况是对农村住宅的简单整合与诠释,兵营式的布局,缺乏设计的规划,形成呆板单调的布局。农村居民住宅区设计暴露出的弊端给城市化中的农村发展造成巨大障碍。无论那一种形式都未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及向城镇化过渡转型中,应以积极方式改造的居住形态。(上图1)

1.3传统农村社会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带来了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与深入、城市生活方式影响的加大、农村土地集约化的加剧,先前那种和睦的村邻关系愈发淡薄,随之而来的是人际关系的淡漠以及公共生活的日渐消失。

其实,公共生活是联系每个居民的纽带,是重塑农村昔日和谐的重要手段。公共生活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可见的领域,而且是一个焦点关注的领域。个人对群体的认同之所以重要,之所以成为一个值得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全因为它是发生在公共生活的舞台之上。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需要公共物品,应当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公共生活。

无论是国家政策导向、实际规划建设、农民意识矛盾等诸多问题都直接反映在农民回迁安置社区的规划上。如何通过农民安置社区的规划设计手段,适度解决农民生活的实际问题,从而改善社会关系,都是规划师需着重思考的方向。

2.农民安置社区的规划设计实践

在充分调研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郊区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具体实践。通过武汉市流芳镇、豹澥镇、花山镇等乡镇农民安置社区的规划设计研究,我们总结了农民安置社区的规划特点,并运用新的理念方法,如运用节能生态技术建立新型的社区模式等,以提升这些社区的品质。下面将通过具体案例进行总结分析。

2.1“村落街坊型”社区模式

问题的提出鉴于农民固有的生活习惯,以及因失地而造成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据统计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及服务支出不到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农村居民平均每天用于精神文化活动的时间不到一个小时,也是城市的三分之一。随着失地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原先占用农民大部分时间的农业劳动也随之消失。因此,对于农村居民安置区的规划设计应当注重创造丰富的外部生活空间,将生活场所外部化。

我们在规划过程中探索了“村落街坊型”社区的设计模式,村落街坊型社区即开放式街区,主要为了充分满足农村居民的社会交往需求,延续以往的生活习惯特点,使村民有一定的归属感。开放式街区的构成要素包括:广场、街道、庭院、住宅。下面以武汉流芳镇项目为例进行解析。(图2)

该项目的规划设计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对社区空间进行考量。在项目建筑空间的营造上,有倾向性地选择时尚元素较高的社区配套,如主题商业街、丰富的景观及公园设计。而软件是“城市街区”的核心体系,即对生活在这个街区的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定位等方面的引导。(图3)

2.2EOD理念——生态发展型社区模式

生态导向发展(Environmental 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EOD)是以生态环境建设引导的开发模式,通过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规划,

建立一套合理的人类活动及生态代谢网络,

在改善原有生态功能的同时,提升人居环境的宜居性,提高土地价值及市场竞争力。其中主要衡量指标包括生态承载力、绿地率、绿容率、绿化建设指标等的评估。而EOD 的关键战略要点包括土地使用规划、水资源规划、生物技术应用、废物处理规划等。

在武汉豹澥镇农民安置区规划中,我们通过规划和住宅单体设计两方面来诠释EOD理念。在规划初期,通过对基地的踏勘调研,在尊重原有水体、植被状况的基础上,对基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开发提出了研究方案,并与基地周边环境积极呼应。由于容积率的激增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而在绿化系统的设计上进行了充分考虑。通过植被与水体的楔形引入,以及与周边系统的联系,将人为对社会的影响降至最低。(图4)

在住宅单体的设计上,我们充分应用了太阳能技术和其它节能措施。新型的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已经从以前的屋顶式,发展到立面壁挂式,给了使用者更多的选择。在建筑设计中加强雨水回收利用,以及对中水系统的规划,用于庭院绿地灌溉、卫生间冲洗等。

2.3均好性原则

因充分考虑到回迁安置居民的诉求,我们在规划设计上尤其注重均好性原则,着力使所有社区居民都平等享有公共资源,包括服务设施、绿化公园等等,尽可能避免出现有优劣之分的组团或住宅。在武汉流芳镇的安置社区规划中,我们采取了非集中式绿化、分散服务网点、多样化的居住模式等,来体现均好性原则。

对于住宅房型的设计,我们采用了40 m2面积模数,并进行组合。采用了区域组合、同层不同户、同户不同层的设计手法。区域组合是将40 m

2老年人住宅集中布置在临近公共设

施和管理设施附近,便于管理。80 m2老人住宅集中布置在某几个组团的

一、二层楼,设置适合老年人使用的设施。同层不同户是将一层内的住宅分为40+80 m2,40+40 m2等的组合。同户不同层是利用顶层跃层的做法,将三代人住宅空间分层,避免相互干扰。

3.农民安置社区规划所面临的问题

3.1 村民归属感重塑

前文也提到,我们把村民归属感重塑作为以人为本进行规划的首要理念。但设计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在有一定的面积、人口、容积率指标要求的社区规划中,要实现如传统村镇中的空间尺度是何等困难!虽然我们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某些地方还是略显差强人意。此外,在邻里交往空间的设计中也面临一定的困难。纵使有“泛会所”的概念,新型的公共生活空间较之以往的邻里感仍有较大的不同。

3.2 便民利民措施

当居住地由在农村忽然转变为城镇时,原本很多惯性的尺度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原本存在于村头巷尾的便民服务点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型的商业街、大超市等等,这对农民的生活习惯是一个巨大挑战。当然,我们会遵循“五分钟商业”[1]的功能范围设计原则,尽可能在组团间布置底层商业,满足回迁居民的购物方便性要求。但是对于接纳被彻底颠覆的原有生活习惯,是需要农民逐步适应的。

3.3 失地农民再就业

城市化的过程中原先的农民变成了市民,原先的农村变成了城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困难,农村劳动力转移形势严峻。大量的失地农民因“种地无田、就业无岗、社保无证”而转化为城市贫民,这些都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之一。[2]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规划师力所能及的,社区安置仅仅解决了住的问题,而大量失地农民再就业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政府及民间渠道合力解决。

4.小结

随着城市化深入农村、农村原有集体制的瓦解,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纽带替换原有的聚落关系。重建、强化村庄公共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前任务,而安置社区的规划建设也为此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回迁安置社区将大量出现,农村社区建设的好坏是社会进步和农村文明的一种标志。只有通过研究农民各个生活空间的特点,才能避免出现许多现行安置社区规划设计的形象简单化、选择单一化、与周边城区脱离的情况,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温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尤其强调了“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并提出:“我们要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变为城镇居民,也要让农民有一个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3]作为规划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代晓利

上海现代设计集团规划建筑设计院,注册城市规划师,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本文刊登于《建筑与文化》杂志2010年第7期,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问题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饮水安全问题

浙江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状况调查与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教育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

浅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观能动性发挥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与思考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安置社区规划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安置社区规划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