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4.1表达方式

发布时间:2020-03-03 15:31: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二节 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

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有五种,即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通常按表达方式将文章分为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也可划分为记叙、议论和说明三大块。

记叙

记叙是形象的表达,包括叙述和描写这两种基本表达方式。叙述,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件发展变化的原委表达清楚的一种方式。它是表情达意最基本的,也是使用最频繁的表达方式,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

(一) 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主体在叙述时,总要有一个立足点。叙述的人称,就是指叙述主体在行文中的立足点、观察点。 第一人称叙述,叙述主体站在主观立场,置身事件之中,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亲身所见、所闻、所感。从这种角度表达,能给人以叙述主体与读者面对面交谈的感觉。故具真实性和亲切感,结构简捷,文笔紧凑。也正因为只能写“我”的所见所闻,所以不免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生活比较狭窄。记叙文要求写真实,文章中的“我”就是作者自己。而小说中的“我”就不能视为作者,而只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鲁迅的《孔乙己》中的“我”,只是酒店里的一个小伙计、故事发展的见证人。

第三人称叙述,叙述主体站在客观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文中的人物称作“他”或“他们”,或直称姓名),叙述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从这种角度表达,能自由灵活、淋漓尽致地直接展现人物和事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活画面开阔无垠。有时叙述中出现了第二人称代词“你”或“你们”,这不能认为就是“第二人称叙述”。仔细分析不能看出,它不属于第一人称,便属于第三人称。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把祖国和人民称作“你”、“你们”,很像在直接与读者谈话:“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其实作者的立足点并没有变,还是属于第一人称叙述。

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的叙述人称应该始终一致,这样不会导致混乱。如需改变,要有交代。

(二) 叙述的线索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要使叙述次第井然、条理清楚,就必须在动笔之初确定好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的线索。线索犹如贯穿珍珠的彩线,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弃散在地。

由于题材千变万化以及作者思路的千变万化,所以线索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有以人物活动为线索的,《背影》;有以感情为线索的,《记念刘和珍君》;有以具体事物为线索的,《小桔灯》;有以象征性事物为线索的,《白杨礼赞》;有以某句话为线索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谁是最可爱的人》;有以时间为线索的,《包身工》;有以空间为线索的,《雨中登泰山》;有以时间和空间交叉为线索的,《长江三峡》;还可以以某种行动、某个细节等作为线索的。尽管能够作线索的事物多种多样,但是它们都必须足以贯串繁多的材料,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突出中心思想。

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时采用某个词语从头至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有时则用议论抒情来显示,有时文章的题目便包含着线索的因素。有时由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可以安排两条或三条以上的线索。这在小说中出现得比较多。《药》的明线是华小栓吃人血馒头,暗线是夏瑜为革命流血牺牲;《柏林之围》(都德)的实线是“巴黎之围”,虚线是“柏林之围”。不能将明线等同于实线、暗线等同于虚线,因为明线和暗线都是实线。

(三) 叙述的顺序

常用的方法有如下五种:

1.顺叙,又称直叙。它是按照自然时序来叙述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如峻青的《党员登记表》就是按照“暗示登记表——找到登记表——藏好登记表——转交登记表——保卫登记表——上交登记表——宣读登记表”这

样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顺叙的长处是有头有尾,次序井然,读者容易理解;短处是处理不当会流于呆板单调,平铺直叙。

2.倒叙,即打破自然时序,把事件的结果或后发生的某一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起因原原本本地说起。《祝福》先写出祥林嫂沦为乞丐,当人们过年祝福之际,她却悲惨地死在雪地里;然后再从头叙述她“半生事迹”的三个“片断”;最后又回到了鲁镇祝福的景象。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文章曲折而有波澜,增强表达效果。

3.平叙,也称分叙。即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平叙通常是叙完一件事再叙另一件事,古代章回小说中的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就是这样的叙叙述方法。平叙也可以将几件事并行交叉、齐头并进地叙述,现代文章写作中多用此法,只是写的时候用笔必须老到,照应必须细密。

4.插叙。由于表达的需要,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5.补叙,即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对事件的某些方面作补充、解释或说明。如《水浒传》中写到林冲被两公差押解到野猪林图谋暗害时,鲁智深忽然从松树林背后跳出来相救。之后,作者再借鲁智深之口补叙他一路上暗中保护林冲。如少了这段补叙,鲁智深的出现未免过于突兀离奇,破坏了情节的真实性。鲁迅在《故乡》中写到“我”和“母亲”谈起闰土时,补叙了少年闰土和“我”的友谊片断。没有这段补叙使三十年前后的闰土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也就难以深刻揭示出作品的主题。

插叙和补叙的区别:插叙的事情不是所叙述事件的组成部分,而补叙的内容则是所叙事情的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四) 叙述的要求

叙述这一表达方式,除了要求通畅、明确、简洁外,还要求写得有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叙述要有起有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如波浪一般富于变化。

1.抑扬。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总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开始由于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往往后形成一种错觉,造成一时的误会。后来经过深入细致的了解,误会4就会消除,原来的错误就会得到纠正。如果把这样的认识过程比较完整地写下来,就是抑扬。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这要根据写作目的而定。

2.详略。从叙述的内容上讲,事有巨细,理有轻重。为达到叙述目的,增强表达效果,不可不分轻重主次,必须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详——在行文中多施笔墨,用墨如泼;略——在行文中少施笔墨,惜墨如金。在叙述中有详有略,文章也就有了波澜;在行文中做到疏密相间,就会给读者一种和谐匀称、虚实交错的美感。

3.曲折。客观事物错综复杂,事情的发展也曲折多变,平铺直叙,不能准确反映事物的发展过程。同时,不造成“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曲折,也很难引起读者探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兴趣。甚至人物的刻画也需要曲折,《水浒传》中写林冲,就是通过反反复复的折磨受辱,曲曲折折的苟安隐忍,才将这位教头委曲求全的性格,表现得如此鲜明真实。

4.铺垫

叙述要有波澜,还需要铺垫。尤其叙写事情的精彩处,预先做些铺垫,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如武松打虎之前,作者先交待了两件事:一是武松饮酒的海量,突出他的豪气与神勇;二是店小二再三阻拦武松只身上山,突出老虎的威猛凶残。冲突的双方经过这样一番铺垫,一场恶斗便呼之欲出了。

描写

叙述与描写都是对人物、事件、景物的具体表达,叙述是概略性的表达;描写是生动、形象、细腻的刻画,是一种绘声绘色的表达,常常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我们必须学会描写、擅长描写。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按描写的角度分,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按描写的详略分,有白描、细描;按描写的对象分,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按描写对象的状态分,有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

(一) 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就是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进行描写。 1.肖像描写

主要是对人物外形——身材、容貌、服饰、神情、姿态等的描写。写人物的外貌不是目的,不是自然主义 地给人物作写真画,而是借助于绘“形”来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鲁迅从丰富的创作实践中总结了一条富有启发性的经验:“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他在《祝福》中就十四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思想性格的变化。

画眼睛是比喻的说法,并不意味着人物肖像描写都要画眼睛、写眼神,那样就“千人一面”了。古代小说中“口似血盆,眼似铜铃”、“柳眉杏眼”,现代小说里写姑娘老是“水汪汪的大眼睛”,虽画了眼睛又有何用?鲁迅所说的画眼睛的意思是:善于细致入微地观察和精确地描写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而摒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东西。鲁迅写阿Q,着重写他头上的癞疮疤,却比写眼睛更能表现出他的精神胜利法;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还写到闰土的“那手也不是我们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写孔乙己,并没有写眼睛,而是强调他身上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这件破长衫更能说明他穷愁潦倒的社会地位和不肯放下架子的思想特点。“癞疮疤”、“松树皮”的手“破长衫”就其实际的意义和作用看,也就是在“画眼睛”。

肖像描写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有时可以对人物的外部特征像静物那样加以描绘,有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处境的变化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发展而有所改变;有时由作者作正面直写,有时也可以借人物之眼之口作侧面烘托;有时可以在不同场合反复描写人物的同一特点,有时也可以在不同场合描写人物肖像的不同特点;有时可以工笔细描,有时也可以粗笔勾勒。不管运用哪一种方法,都要描写得真实自然,符合事物发展或认识的客观进程,把肖像描写作为透视人物心灵的窗口,倾注作者爱憎的手段。

1.语言描写

高尔基很佩服巴尔扎克小说里人物语言的巧妙,认为他并不描写人物的模样,却能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 睹了说话的那些人。这说明,依靠人物语言是可以将人物写得栩栩如生、神情毕肖的,因为人物的思想或情感都要而且只能在语言中表现出来。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刻画性格,塑造形象,是文学大家十分重视的手法。

好的语言描写,应该是既贴切于具体的语言环境又达到了个性化的语言。“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样半通不通,半文半白的语言,只能是孔乙己的语言。“头疼!头疼!莫念!莫念!有话便说”,是孙行者当时的口语。要写出个性化、口语化的人物语言来,除了“删除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外,辅之以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如说话的口气、腔调、句式、节奏等,也是十分必要的。康大叔的语言,句子短促,多用命令的口吻,腔调咄咄逼人:“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杨二嫂的语言,句号、感叹号特别多,粗野,蛮不讲理:“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2.行动描写

对人物的动作举止的描写。黑格尔说,能把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有人把行动描写分为行为描写和动作描写,写人物“做什么”是行为描写,写人物“怎么做”是动作描写。动作是行为的具体化、形象好表现。康大叔将人血馒头交给华老栓是“行为”;而“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中的“摊”,“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中的“撮”“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中的“抢”、“扯”、“塞”、“抓”、“捏”,就是一系列的动作描写。

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而不能主要依靠概括的介绍,把某些抽象的品质贴到人物身上。描写人物的行动应该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

3.心理描写

是对人物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的感触、思想、情绪、意愿、体验、联想等心理活动的描写,是人物无声的语言。 它是对人物心灵深处的细致探索,更能深刻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宋人陈郁说:“盖写其行,必传其神;传其神,必写其心。”心理描写,正是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传神”之笔。

心理描写,可以是作者从旁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直接刻画、交代和说明,常以“他想”、“他考虑”、“他觉得”、“他回忆”等等引出来;可以是内心独白,让作品中的人物自言自语,抒发情感,以明心迹;还可以通过梦境或幻景曲折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如契诃夫《万卡》的结尾:“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耷拉着两条光腿,对厨娘们念信——泥鳅在炕旁边走来走去,

摇着尾巴——”

心理描写有时跟环境描写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时跟人物的行动、语言描写配合使用,互为补充,互相映衬。通过环境、动作、语言、神情、眼光等透露出来的人物心理活动,称之为间接心理描写。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心理描写,都必须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个性特征,都必须服从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

(二) 环境描写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事是社会生活的内容,环境是社会社会的条件。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除与时空条件相关外,还与具体的环境和景物有关。环境描写,就是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作具体而形象的描绘。茅盾曾指出:“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动。”

社会环境,可以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和氛围等,也可以指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风情、阶级关系的总和。所以,社会环境的描写有大有小,小而至于房间住所的室内陈设和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大而至于一个城市地区的人物活动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如《孔乙己》中安排的人物活动和社会环境——咸亨酒店,勾勒出的就是江南集镇的生活风貌和乡土气息:喝的是黄酒,下酒菜是盐煮笋、茴香豆等等。而《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走进秦可卿的卧室,曹雪芹详尽描绘的只是室内陈设:使人眼饧骨软的一缕甜香,吟梦咏酒的对联,香艳的春睡图,名贵的宝镜金盘,以及宝榻连珠帐,纱衾鸳鸯枕等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风景,如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风花雪月、鸟兽鱼虫等等,所以也称景物描写。在写人记事的作品中,写景,有时是用来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背景;有时又作为事件发展的一个环节,一个原因;有时又含有比喻或象征的意义。但主要作用还是烘托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感情。如《故乡》开头一段的时令、风声、天色、原野,几笔就写出一片萧条凄凉的景色。这样的写景与“我冒了严寒”,专为告别故乡而回故乡的茫然惆怅心情,完全水乳交融在一起。在游记一类纯属写景或者以写景为主的作品中,景物描写的地位更高,作用更大。

总之,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不论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不论是重彩浓墨、精雕细刻还是寥寥几笔、粗线勾勒,环境描写都要有的放矢:或烘托气氛,或交代背景,或推进情节,或刻画人物,或深化主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使之成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用准确的语言,把某一现象、某一局部加以特别的突出和强调。因此,这里所说的“细节”,与平常生活中的细节一词有着本质的区别。细节是文学艺术作品的血肉。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使之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在一切对人物的描写中,诸如行动、语言、心理、外貌、环境,都可以捕捉提炼典型的细节。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临死之前,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待到赵氏挑去一茎灯芯才安心死去。这一动作细节,也就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封建末世的土财主一钱如命的性格。

提炼习惯用语,也是对人物语言的细节描写。如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阿Q的“儿子打老子”,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这些性格用语无不浓缩着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常常成了人物性格的化身。此外,细节描写对揭示作品主题、推动情节发展和展示生活环境都能发挥作用。巴尔扎克说:“才能最明显的标志,无疑就是想象的能力,但是当一切可能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加工过,一切不可能的都已试过,这时,作者坚信,再进一步,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这是千真万确的写作经验之谈。

一是细节描写要“真”。情节可以杜撰、虚构,细节必须真实,要符合生活真实,反映生活本质。二是细节描写要“细”。它既要求所选细节必须是生活中细小的事物,又要求所作的描写必须细致。三是细节描写要“精”,即精心挑选,不堆砌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作用不大甚至不起作用的细节。四是细节描写要“传神”,像巨匠运斧,几下就雕琢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来。所以,唯有深入生活、细心观察体验,才可能捕捉到和提炼出成功的细节来,生动的细节在生活中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作者虚构不出来的。

如果把作品的中心事件比作主干,那么细节就是枝叶。细节的存在与否,一般不影响主要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但绝非可有可无。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真实感,而且能使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突出,情景真切感人。

议论

议论,是一种评析、说理的表达方式。即运用事实和事理材料,通过逻辑推理,来阐释道理,明辨是非,从而表明作者的主张和观点。它主要用于论说文体,在记人、叙事、状物的文章中也间或使用,起着“画龙点睛”、概括深化的作用。记叙以情感人,议论以理服人。记叙主要通过叙述、描写生活中的人或事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等思维手段来证明现实生活中的事理或规律,它不需要“通过”什么,而是直接“阐明”。因此,议论的特点是内容具有鲜明的说理性,行文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表达具有显豁的直露性。

说理性。议论文总是要宣传某个观点,讲清某个道理,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达到说服别人的效果。

逻辑性。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论证过程的合理。古人认为,写文章有“起、承、转、合”四步。“起”,就是文章的开头即阐明观点。“承”,就是一般地论证观点。“转”是在论证的基础上作深入的挖掘,或者从一个新的角度进一步论证观点。“合”,就是文章的收尾,作最后的总结。今人认为,一篇典范的议论文应该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其次是出层次,就是在论证中心论点的时候,一定要将它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来谈,也就是找出几个理由来证明所持论点的正确性,不能只是一个理由。如果确实只有一个理由,也应该“正”过来说了再“反”过来说说。层次之间的联系可以是并列的、对照的、递进的、总分的,只要适合内容的需要,都是写得出层次感的,。最后,“有分析”。也两方面:一是围绕论点摆出事实或引出道理之后,还应该分析一下他们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楚他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或者说清楚它们是证明论点中的哪一部分,而不是单纯地罗列事例或堆砌名言。千万不可只摆事实不讲道理。二是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应该对问题进行辨证的分析。

直露性。主要是说议论的语言有它的独特风格,它要求准确、严密、简练。准确:是指每个概念、每个判断都用非常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严密:是指慎重地选词造句,使之不生歧义,语意鲜明;简练:则要求达到“言简意赅”的境界,或“言简意明”,也要具有生动性,它并不排斥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和句式的灵活多变。但是,议论语言的生动性,并不像叙述和描写那样为了艺术地再现现实生活,而是为了使论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议论的生动性一般是指使意思表达更直露、更透彻的诙谐与幽默;在“摆事实”时也切忌“描述”,只能“评述”。

关于议论的三要素和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等等知识,因有基础,不再赘述。

(一) 中心论点的提纯

1.论点型。如1982年台湾高考题“从挫折中培养勇气”,1972年台湾高考题“现代知识青年如何培养义务感和责任心”等,这类文题以句子的形式对所要论述的对象作出了明确的判断,标明了对论述事物所提文题的观点、主张和见解。写作者必须以题目中所标明的观点,作为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只要围绕文题列举事实,讲清道理就行了,千万不能“另起炉灶”。

2.诗文型。是从古今名诗名文中撷摘语句作为文章的题目。这类文题的含义,与原来诗文及作者思想联系较紧,蕴藉较深,一般不能光从字面上确定中心论点,而应该联系原诗原文,联系作者思想,反复琢磨,反复思索,力争把握命题的要旨。如1982年高考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学生确定成“要忧天下,不忧自己”,“为天下忧,为天下乐”,都离题了。

3.范围型。文题只圈定一个论述范围,只提供一个论题,让你自己从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具体进行论证。如1989年台湾高考题“论虚心”,确定“虚心使人进步”作为中心论点不错,但有人论述“什么是真正的虚心”、“妄自菲薄不是虚心”、“虚心的大敌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立意也就新颖多了。有三点注意:一是准确领会议论范围。二是恰当缩小议论范围,使论点进一步具体、明确成一句话,并由此展开议论,不再旁逸出去。三是要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停留在概念的字面上,力求摆出个人的见解和比较深刻的认识。

4.关系题。这类文题往往是多个词(或词组)的组合,如1986年全国高考题“树木、森林、气候”,1970年台湾高考题“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这种是比较显露地强调思维的辩证性。另一种虽无直接的辨证关系,但有内在联系。如1991年台湾高考题“争与让”,和“理想与现实”、“事业与职业”等。这类文题要先把两者或几者的关系梳理清楚,然后从中引出中心论点,不能直接把“事业和职业”当作自己的见解与主张来议论。

5.寓意型。这类文题往往是成语、谚语或俗语等,如“行百里者半九十”,“疾风知劲草”;或者文题本身运用了修辞格,如“灵感与汗水”。不能将文题当作论点来议论,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体会作深层的理解,挖掘出深藏在其中的真正主题来。“灵感”是喻指天资、才干,“汗水”是喻指勤奋、刻苦,我们就着重议论天才与勤奋的辨证

关系,就切合文题要求了。

6.选择型。1991年全国卷“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择一而议,只要执其一端,自圆其说就可以。 7.发挥型。这类文题大多有“——说开去”,“从——谈起”,“——的启示”等词语。这类文题的议论需要借“此”说“彼”,也就是从文题所要求谈的对象的内涵中,紧密联系现实与自己的思想认识,确定一个恰当的引申“点”,就以此“点”作为中心论点,。如1987年上海卷“有感于五十年前的今天”,所谈对象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由此想起抗日战争,并引申到“落后就要挨打”或者“要不畏强暴,敢于抗争”,只要根据自己的优势确定一个便于论述、有话可说的方面或者富有新意的立论角度,这就是最佳中心论点。

8.供料型。就是给你一段、两段或几段材料——寓言、故事、真人真事、名人言论、若干数字、一段对话、几个观点、一幅漫画、一张图表等等。这种供料议论,其实是一种变相的命题作文,所给的材料,一般总有倾向或中心,要根据材料的基本义来立意。1983年全国卷是就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进行议论,提炼出“不能浅尝辄止,半途而废”,“急于求成,事倍功半”等论点,都是从漫画的基本义出发的。

(二) 论证层次的设计 1.列据法。简单引述提出论点——列出可说明论点的尽量得力的论据——针对论据进行解析剖释。如议论“多几个畏友好”,就可设计三个分论点:一是“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朋友是“畏友”;二是三国时期徐原与吕岱是一对畏友,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与本—琼森也是一对畏友;三是吕岱、莎士比亚为什么要跟总是毫不客气地批评自己的人交朋友。

2.设疑法。是根据“什么——为什么——怎么”的提问思路来设置分论点。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题议论,就可以借助此法设计出三个分论点来:一是解释文天祥这两句诗的意思,亮出“人应为国为民而生而死”的观点;二是为什么应取这种人生态度;三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怎样培养这钟高尚的生死观。

3.分类法。说理时,需要列举几个并列的事例、阐述几个并列的理由的时候,就应该分门别类地设计出几个分论点来。如以“说‘勤””为题议论,确定的中心论点是说说“勤”的好处,就可设计出:一勤能补拙,能使禀赋差的人不断提高;二勤能生巧,能让人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三勤能致富,能让人获得精神、物质双丰收。

4.正反法。先从正面(或反面)设计一个分论点,再从反面(或正面)设计一个分论点。如“小议改革”,可先谈“当前中国改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人的责任”,再论“如果不改革或延缓改革步伐,国家不能富强,社会不能前进,人民生活不会提高——”

5.层进法。依据“逐层深入,追本溯源”的思想模式来设置分论点。如“讲点‘忍‘的美德”,可有两个分论点:一是爱发火,并不单单是性格上的因素,还应该是道德修养上的缺陷;二是爱发火,多半是手中没有真理。

6.辨证法。是依据“对立统一”的法则,多角度、多侧面地设置分论点。

(三) 得力论据的选用

1.吻合论点。论据是为论证论点服务的,所以撷选论据的首要原则是瞄准论点,符合论点的需要。 2.放开思路。

3.注重精当。一是选取真实、具体、确凿、可靠的论据。有关人名、地名、时间、情节等要力求确切;加引号的名言或诗文必须忠于原文,不能断章取义。二是必须选取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涵盖力或代表性的论据,,尽可能做到少而精。三是必须选取让人耳目一新、趣味横生的论据,一篇议论短文能有一两个新鲜、生动的“独家新闻”作为论据,一定会增色不少。

4.联系自己。写议论文,总要求我们“联系实际”。联系实际是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果把生活中的问题看成一把锁的话,那么文中的观点就是一把钥匙;联系实际,就是运用“观点”这把钥匙去打开现实生活中问题那把锁。如果一味联系历史、联系社会、联系别人,就是不联系自己,就有教训别人之嫌。

所以,议论时尽可能多地考虑如何联系自己,把自己摆进去“现身说法”,谈谈自己经历过的那些吻合论点要求的酸甜苦辣、成功与失败;或者密切联系个人的认识、体会,使人感到你的文章言辞中肯,不是“虚张声势”。而论据资源也就更丰富,论据搜集更便捷,更得心应手了。

5.表述简约。论据的用语要惜金如墨,高度浓缩。因为论据的任务不是作用于读者的感情,而是作用于人的理智,使别人同意并接受你的主张。所以要注意表述简明、扼要、概括、精炼,以把内容交代清楚为度;要少写或不写细节,少写或不写对话,不要铺排与渲染,无需描写与烘托。

6.要有分析。围绕论点摆出事实或引出理论之前、之后,还应该分析一下它们与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

说明

叙述和描写固然可以再现事物的外部形象,却难以表现事物内在的性质和功用、成因、和概念等等,这就需要相应的表达方式,即说明。说明是对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特征、性质、状态、功能等进行解释、介绍和阐述。被说明的,可以是实体的事物,如解说动物、植物、山岳、河流、工具、器物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如讲解名词、定律、理论、观点、典章制度、学术流派等。

说明与叙述的区别:叙述重在表现具体情况,说明重在介绍性质特征;叙述着重写活动中的人物和发展中的事件,说明则多写事物相对静止的状态。说明与议论区别:议论是为了启发读者,说服读者,教育读者,让读者有所“信”;说明是为了使读者了解情况,懂得事理,明白因由,知道真伪,使读者有所“知”。

说明区别于其它表达方式的特征:1.说明性,它的任务不是描述人或事,也不是阐明道理,而是解说明白事物或事理。2.知识性,说明必须给人以知识,它直接地、集中地、通篇地讲知识。3.客观性,叶圣陶说过:“说明文说明一种道理,作者的态度是非常冷静的。道理本该怎样,作者把它说清楚了就算完事。其间搀不进个人的感情啊、绘声绘色的描摹啊这一套。”

(一) 说明的基本要求 1.科学的态度

说明的表达方式,要求作者以客观、冷静的态度,真实准确地介绍事物,反映客观规律。不尊重客观事实,不实事求是,从个人感情出发,妄加夸大或缩小,违背科学性的态度,是不行的,它不允许像议论那样直抒胸臆,主观论争。

2.准确的知识

说明的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从而使人们在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是说明事物的关键。要准确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必须深入调查研究,以对事物有透彻、深刻、准确的认识。

3.清楚的表达

表达要有条理,不仅是结果的言之有序,表达清晰,更重要的是符合事物本身的客观条理性,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根据不同事物本身的内在条理和人的认识规律,准确地、有层次地加以说明,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如,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常常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外到内;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有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这样说明,能给人一种清晰、鲜明、完整的印象。

4.简洁的语言

为了解说事物的形状、构造、功能、用途、成因、关系、方法,为了阐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语言必须准确,才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有时还需要专门术语。除了准确,用语还要求简洁明晰、平实贴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二) 常用的说明方法 1.定义和诠释

定义是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把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本质属性概括出来,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下定义是一种比较严密、科学的说明方法。它通过层层限制,既要为说明的事物划定出一个范围与界限(外延),又要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内涵)。定义说明不能用比喻,不能用否定形式,也不能同语反复。如“主题即文章的灵魂”,“肯定就是不否定”,“说明就是对事物形状、性质、构造等的说明”,都不是下定义。

有些被说明的事物虽经定义说明介绍, 还感到不理解,就有必要对定义作进一步解释,这种解释就是诠释说明。如“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生物活动的基本单位。它的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构成。植物的细胞膜外面还有细胞壁。细胞有运动、营养、繁殖的机能”,第一句是定义说明,后面的三句是对细胞的形状、构成、机能等作诠释说明。这样,读者对细胞这个事物就有了全面而具体的了解。

2.分类和分解

分类说明重点是分清事物的种属关系,分别就其中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如说明字典等工具书的编排,就可以分成(1)按部首排列的;(2)按音序排列的;(3)按四角号码排列的,分别加以说明。分类说明时要注意掌握统一的分类标准。否则,易造成逻辑混乱。

分解说明则是对同一事物不同的构成因素、构成侧面的说明。比如对一种药品或一种新材料的性质、构成、功能、用法的说明,对一个文学流派文艺思潮名称、来历、哲学基础、艺术特征的介绍。分解说明时要注意构成因素和侧面之间不要交叉混杂、相互包容。

3.举例和引用

举例,介绍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它可以把抽象的道理和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 引用,就是援引有关资料来说明事物。引用得当,可以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事物。如:蝎子很早就供药用,主治惊风、抽搐、疮毒等症。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今入药有全用者,谓之全蝎;有用尾者,谓之蝎梢,其力尤紧。”又说:“药去足焙用。”现在经过医学界的研究,蝎子的功用已被证实了。——这段话中的引用,“蝎子很早就供药用”就切实可靠,令人信服。

4.比较和比喻

拿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比较叫类比,拿事物之间的相异点比较叫对比。如果事物之间没有相似点,那么也就不可比。可见,“对比”也是以“相似”为基础,只是“同”中求“异”而已,因此类比和对比完全可以合在一起,就叫做比较说明法。如:“牛郎和织女都是恒星——跟太阳一样的炽热的大火球。牛郎的大小等于太阳的三倍,二织女呢?大约有十个太阳那么大。织女和牛郎都比太阳亮。织女的亮度是太阳的四倍,牛郎的亮度则是太阳的八倍。”这段话里,说“炽热”是进行了类比,说“大小”和“亮度”是进行了对比,由于比较的参照物是大家熟悉的太阳,因此,读者对牛郎星和织女星的了解就更清楚了。

比喻,是以人们常见的、熟知的事物比较说明不太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如对于各种云彩的形态,气象学有专门术语。但是这些术语不能为一般读者所理解,如果能作浅显形象的比喻,人们就容易明白。《看云识天气》中,用“蒙上了白色的绸幕”比喻“卷层云”,用“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比喻“高积云”,用“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比喻“高层云”,用“群峰争奇”比喻“积雨云”等等,使各种云的名称的抽象概念具体起来,既便于读者掌握科学知识,又增强了阅读兴趣。

5.数字和图表

说明时列举数字,是为了增强说明的准确性与可信度。但是只用文字和数字说明,常常会显得不够清晰,而且文字也会出现反复。制成表格,就会一目了然。还可用图片、图画等,其目的也是增加说明的形象性和可信度。

(三)说明文的种类

说明文种类繁多,根据说明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说明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性说明文,也叫普通说明文;一类是描绘性说明文,也叫文艺性说明文或科学小品。

根据写作目的和写作分类,一般性说明文又可分为:介绍性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阐述性说明文和应用性说明文。介绍性说明文是对事物的介绍或解说,如解说词、说明书等。记录天象、物象的变化,生产流程,实验经过,科学考察报告等等,都属于记叙性说明文。阐述事理、物理的都属于阐述性说明文。

应用性说明文,是指这类说明文跟人们的日常应用关系很密切,如有关生活知识的“养生之道”、“家庭日用知识”以及字典、辞典等等。这类说明文的应用性很强,又不要求有一定的格式。而要求有一定格式和规定的应用性说明文,如布告、通知、报告、请示、公约、合同、广告、书信、计划、总结、起诉状、委托书、会议纪要、调查报告等等,我们又将它们统称为应用文。说明文与应用文还是有区别的,前者给人以知识,后者给人以信息。应用文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和公务活动在经常使用的,具有一定惯用格式要求的文体,它以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具体事物为写作目的。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句子表达方式

应用文,表达方式

阅读文章表达方式

写作表达方式

流程图表达方式

4.1表达方式
《4.1表达方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