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0:46: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准确的背诵、正确的默写课文。 3.积累学习《论语》中成语、格言、警句的简单应用,能对照反省自己。 4.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 交流质疑 教师点评 全文背诵 学以致用 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5.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运用POWERPOINT系统

◆ 学生课前准备

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 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 教学步骤

(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平的那本书《论语》,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的有关内容。

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1.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2.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3.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4.学生各自大声的流利的朗读课文。

5.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6.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1.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平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2.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3.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4.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1.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习与人生修养两类,学习又可以细化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2.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习题。(展示幻灯片)

例:(1)与陈毅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2)讨论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3)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4)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

◆ 教学要点

(1)归纳总结文中成语、警句

(2)针对内容进行讨论思辩

(3)感受孔子伟大而深邃的思想内涵

◆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人就是孔子,而这本书就是《论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则,并要求大家课下背诵这篇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背诵全文,还可以安排单人背诵)

二、总结概括成语、名言警句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 (生: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如:温知知新、见贤思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师:《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幻灯片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最好能谈谈你的感受。(如:(1)生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生背诵“岁寒”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

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松柏”理解为一个人,意思是说“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现在请你按照上节课提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类进行分类摘抄。(学生在可讨论的情况下进行摘抄)(幻灯片:分类的名言警句)

三、拓展思辩,读出个性思想光芒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上节课我们留了作业,请大家找出最喜欢的二到三则,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生再读背课文。)(生一般说来可谈出自己的看法,如) 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学生可能会谈出父母不顾孩子心理强迫孩子做某事等等。针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可能谈出和进步、思想、成绩、积累等有关的认识。如有必要,教师可在这里提出“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也希望大家学以致用,用到自己的提高修养和学习上来,见贤思齐,近朱者赤,只要大家坚持下去,相信你也一定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四、教师小结及作业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谈谈你的感受。

五、阅读推荐(幻灯片:《论语心得》封面)

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写了一本书,名字叫《论语心得》,谈了《论语》和人生、交友、人的内心等方面的关系,通俗易懂而且见解独到,推荐大家读一下。

六、结束语(幻灯片:孔子半身铜像,题目:永远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每次看到孔子的图像,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大师的只言片语来感受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先师的图像,深深的鞠上一躬,说一声:“谢谢老师”。(仪式进行)

结束(背景音乐)。 [A案]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

《〈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B案]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â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ãi)不知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

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课时安排第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了解孔子以及《论语》。

3、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5、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重点和难点

1、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2、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教具准备PPT

程设 计 意 图

一、导入: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十则,虽然是大海中的浪花,但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对这十则的学习,我们会对《论语》,乃至孔子的思想有大概的了解。

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1)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

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三、齐读全文,教师正音

说 愠 传 罔 殆 悔 女

弘 凋 恕 省

四、疏通语句

疏通语句过程中,可先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然后通过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1、第一则教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字词解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特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称先生。这里指孔子。

时:副词,时常,按一定时间

习:本义鸟多次飞行,引申为复习,温习。

之:代词,学习的知识。

亦:副词,也

说:通悦,快乐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3)理解: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4)当堂背诵这一则

2、第二则教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1)解释字词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泛指,多次,不确数

省:反省

谋:办事

而:连词,表顺承

忠:尽心竭力

乎:语气助词

交:交往

信:诚实、真诚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温习

(2)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

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理解:讲品德修养,学习方法。主张为人“忠”“信”,为学“传”而“习”。可见古代治学的任重视品德修养。

(4)当堂背诵这一则

3、第三则教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解释字词

温:温习

故:形容词作动词用,学过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

新:形容词作动词用,新的知识,新的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可:可以

以:凭借

(2)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3)理解: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4)当堂背诵这一则

五、作业:背诵并翻译、抄写前三则。

3、

通过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了解到《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对《论语》产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课前收集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课上讨论,加深印象,激发兴趣。老师可适当补充。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纠正读错的音。

疏通语句,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讨论来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可适当指导、补充

疏通语句后,对内容进行分析,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10 《论语》十则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

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目标

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论( )语 不亦说( )乎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诲女(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 弘( )毅

松柏之后凋( )也 其恕( )乎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积累通假字:

(1)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知”通“智”,聪明。) 4.解释加点词语:

时习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温故 学而不思则罔

殆 诲女 是知 弘毅 后凋 其恕乎

5.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6.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结合注释试着翻译。思考本文内容 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 并写在下面。

二.指导学习•研讨

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 ),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简介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⑪范读、自读、领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 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词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 ⑫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⑬读后讨论: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后,你对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 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⑪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⑫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⑬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⑭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⑮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则,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

小结:《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 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 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 己的情操。

4回读课文,根据你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则读一读,要求读准语气、节奏。

三.巩固•延伸 (一)基础运用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 __ __ 家,是 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 是记录 及其门徒的 ,与___ __,___ __,___ __合称“四书”.2.解释加点的字:

时习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温故 罔 殆 诲女 是知 弘毅 后凋 其恕乎

3.理解填空

①《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③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 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⑤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⑦《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⑧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⑨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4 翻译下列译句

⑪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6.《〈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

7.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 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学 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学而不厌

8.语段点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②.对文中四个带“ ”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二)迁移过关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选自 《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 )③诲女知之乎( ) ④知之为知之( )( )⑤是知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 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后感

10.论语十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目标

1、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论( )语 不亦说( )乎 人不知而不愠( )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诲女(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 弘( )毅

松柏之后凋( )也 其恕( )乎、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积累通假字:

(1)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知”通“智”,聪明。) 4.解释加点词语:

时习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温故 学而不思则罔 殆 诲女 是知 弘毅 后凋 其恕乎

5.查阅资料,了解作品及孔子。

6.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结合注释试着翻译。思考本文内容 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还有什么问题?也一 并写在下面。

二.学习•研讨

1.简介作者有关知识。简介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⑪自读、跟读、齐读,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在读中 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词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性情。 ⑫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⑬读后讨论: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后,你对这篇文言文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

示例:⑪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⑫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⑬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⑭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⑮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则,谈谈你的理解或感受。

小结:《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 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 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 己的情操。

4回读课文,根据你的理解,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则读一读,要求读准语气、节奏。

三.巩固•延伸 (一)基础运用

1. 孔子名____, 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 家, __ __ 家,是 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 是记录 及其门徒的 ,与___ __,___ __,___ __合称“四书”.2.解释加点的字:

时习不亦说乎 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不信 传不习温故 罔 殆 诲女 是知 弘毅 后凋 其恕乎

3.理解填空

①《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__.③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 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⑤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⑦《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⑧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⑨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4 翻译下列译句

⑪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

学习方法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6.《〈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

7.本文的“而”字有两种用法:顺接和转接。下列句子中的“而”: ①表顺接关系的有________,②表转接关系的有________。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温故而知新 D.敏而好学 E.学而不思则罔 F.择其善者而从之 G.学而不厌

8.语段点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②.对文中四个带“ ”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三人”指三个人 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二)迁移过关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选自 《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 ) ②温故而知新( ) ③诲女知之乎( )

④知之为知之( )( ) ⑤是知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它们表明了孔 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后感

第10课《论语十则》参考答案:

一、1.2.3.4.5.6(略)

二、1.2(略)3.⑪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

握程度。⑫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⑬ 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⑭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⑮略4.(略)

三、(一)1. 丘 仲尼 春秋 思想 教育 儒 儒 孔子 言行 《孟子》《大学》《中庸》2.略3.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⑤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⑥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⑦三人行 必有我师 ⑧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⑨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⑩ 恕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4.⑪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⑫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了呢? ⑬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⑭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⑯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有很遥远。⑰(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⑱ 自己所厌恶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5.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

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6.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不亦乐乎 择善而从 7.①A D F G ②B C E 8.“点将过关”第①题:两个“其”均作“他们”解释,两个“之”中第一个指代优点,第二个指代缺点。第②题:古汉语中的“三”往往不是实指,而是泛指多数,“三人”应译为“几个人”。

(二)1.“女”通“汝”,读rǔ,作“你、你们”讲;“是知也”中的“知”通“智”,作“聪明”讲 2.①了解 ②知道 ③记住 ④知道 知道⑤通“智”3.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 ②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③不能举一反三 4.第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这是一句很好的治学格言。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电影《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殁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 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