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0-03-04 00:05: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现状综述

摘 要: 教师职业压力及其应对一直是教师心理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过重的压力影响到教师的生理及心理健康, 甚至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因此把握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研究脉络,了解已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成果,对于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教师职业压力与应对的现状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压力;压力来源;应对

一、教师职业压力的定义

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30年代。早在1933年Hicks就对60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17%的教师“经常神经紧张”,而11%的教师忍受着神经失常的痛苦。从20世纪50年代,塞利首次进行心理压力研究之后,“压力”(stre)一词广泛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到了60年代,更多研究开始涉及教师由于工作问题而产生焦虑不安的事实。1977年,Kyriacou和Sutcliffe在《教育评论》杂志(Educational Review)中发表了教师压力综述文章。在该文章中,作者将教师职业压力定义为由于工作造成的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包括紧张、失望、焦虑、愤怒、压抑等。此后,教师压力成为了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此后,不同的学者对教师职业压力有不同的定义方式。例如,Litt 和Turk在1985提出教师压力是指当教师的幸福受到威胁时,所要解决的问题超过其能力范围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形与困惑;中国台湾学者周立勋(1987)将其定义为教师在教学工作时对潜在的工作情境因素或要求评估为威胁或有碍工作表现而产生的负面的情感反应;台湾学者程一民(1997)将其定义为教师在学校工作中,与人、事、物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情感;国内学者吕秀华(1998)则认为是因教师工作的因素所导致的紧张,使得教师感受不愉快或负面的情绪;而徐富明(2000)更多的倾向于是教师由于工作的原因,如工作时间过长、负荷过重、班额过大、学生行为不端而导致身心疲劳过度、神经紧张、挫折等的一种不愉快的消极的情感体验。

虽然研究者对教师职业压力界定的具体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实质是基本一致的,即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是指由于自身素质或外界各方面的原因而使教师产生的不愉快的负面情感体验,也称教师的工作压力。

二、教师职业压力的负面影响

适度的压力是维持正常身心功能的必要条件,具有唤起、调整、加强等功能是主体应付生活的基本条件。但过强、持续时间过长的压力会导致身心失调,产生生理、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的不良反应。教师职业压力对教师本身产生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心理、行为和生理方面。

1.对心理的影响

1994年,市级重点研究课题:《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运用国际通用量表,对上海市3055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调查,结果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有轻度的心理症状。2005年,武汉市对7城区1300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压力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达40.4%,明显高于国内正常成年人。

2.对行为的影响

工作压力会导致教师的消极行为增多,主要有:行为冲动、易冲动、暴饮暴食或食欲不振、吸烟喝酒等。此外,工作压力致使教师在工作方面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这主要包括旷工、改行、提前退休等。2006年,香港当地组织“城市智库”向14所学校的38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80%教师表示工作压力大,更有25%承认企图伤害自己。香港教统局的数字显示,03/04学年至05/06学年间,中学教师流失率由3.9%增至

5.1%。

3.对生理的影响

2002年,广东省教育工会对19所高校8417名教师的健康状况调查发现,广东省高校教师随着年龄的提高,健康状况逐渐下降,患病率不断上升。其中50岁以上教师的患病率达到50%,30岁至40岁的教师则多处于亚健康状态,比例为79.17%,而30岁以下年龄组的亚健康发生率也不低,为69.12%。北京慈济健康体检中心于2004年6月至2005年6月为新东方、北京师大附中等17所学校共7000多名教师做了健康体检,结果显示仅有42人体检结果正常,占总人数的0.6%。

三、教师压力的研究现状

1、教师压力的研究方法

大量关于教师压力的研究采用了定性的方法,研究者通过访谈法、个案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研究教师压力源、压力中介变量和压力结果,少数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教师压力问题,研究者通过针对教师压力源、压力结果设计实验、用具体的手段对教师压力中介调节因素进行干预或训练。

2.教师压力的研究内容

2.1 教师压力主要来源的研究

基里亚克总结了六种教师的重要压力根源、时间紧迫感、社会地位低、学生无纪律、工作环境差、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同事间的冲突。库伯列出了一个完全简明的六种工作压力源:有特点工作的压力、角色压力、人际压力、职业发展、组织结构和发展、家庭工作相互作用[1] Elaine研究发现:教师个体的角色准备、职业态度、健康状况 职业自信心和自尊心是重要的压力来源[2]林小群研究认为:学生因素、家长因素、工作因素、考试压力、职业期望、学校组织气氛、自我发展需要是教师职业压力的主要来源[3]。虽然各个研究者对教师压力的来源进行的不同的研究,但是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教师压力主要来源的认定具有很大相似性, 综合起来有以下几部分即 组织和工作的特点,工作之外的家庭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

2.2教师压力应对策略的研究

应对(Coping)作为压力过程的中介调节要素之一,在众多有关压力处理的策略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Folkman 与 Lazarus 将应对定义为:“所有认知和行为上对要求的掌握、减少和容人的努力,将应对方式分“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方式和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方式” 马塞尼将应对分为斗争应对与预防应对。国外关于教师压力应对的研究表明:教师常用的压力应对策略有,尽量适当的处理问题、避免对抗、工作后尽量

放松、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控制感情、给特别的工作更多的时间、与他人讨论问题交流感情、有一个健康的家庭生活、提前打算和优先解决问题认识自己的不足[4]。陈德云提出了:开设教师压力管理培训研讨班、理性一情感疗法、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模式、校长为缓解教师压力而努力等四个应对策略[5]。

四、人口统计变量与教师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

人口统计变量是指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教龄、学校和教学岗位类型等教师个人资料。

1.教师心理压力的性别差异研究

Trueteman和Punc(1992)的研究发现,女教师受到压力和压力源的影响显著大于男教师,但是经过心理干预,女教师的心理压力感更容易得到缓释[6]。宋利国(2004)关于初中教师心理压力情况的研究表明,女教师在工作负荷因素上的压力比男教师大[7]。丁凤琴(2006)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情况的研究表明:在学生因素与家庭人际因素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教师的学生因素与家庭人际因素比男教师高,且差异显著[8]。边保旗、樊富珉2006年对中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情况的调查表明,教师压力的性别差异显著,学校压力、素质压力、制度压力和需求压力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男教师要显著高于女教师[9]。可见,不同研究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可能完全相反或有所区别,这是由于研究的样本不同,年级不同,或研究的方法或工具不同导致的。

2.不同教龄的教师心理压力的差异研究

在教龄方面,Kyraeon 1989年的研究表明不同教龄的教师的压力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10]。但我国岳民庆(2007)的研究表明,不同教龄教师的压力水平与有显著的差异[11]。王沛、张国礼(2006)研究结果表明:教龄小于或等于5年的教师的压力水平要显著地高于教龄为11-15年以及大于25年的教师;教龄为16-20年的教师的总体压力显著地大于教龄为11-15年、教龄大于25年的教师,而其余的教龄段之间在总体压力感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12]。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问卷调查的样本不够大,或研究的区域有所不同,或研究的学校不同,有的是大学段,有的是高中段,有的是初中段,有的是小学段。因此,年龄与教师的心理压力研究要针对不同的区域,针对不同的年段进行研究。

3.学历与教师心理压力的关系研究

陈华(2002)、李军兰、李金碧(2005)、陈庆、张雪梅、岳民庆(2007)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观点[13]。也有研究表明学历越高,压力越大。许延礼、高峰强(2003)、宋利国(2004)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14]。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学历越高,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越强烈,如果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就会产生较大压力。

4.学校类别、学校级别等和教师心理压力的关系

在学校类别方面的研究表明,中学教师的压力要高于小学教师,初中教师的压力要高于高中教师。王沛、张国礼(2005)的研究表明:小学教师的总体压力显著低于初中和高中教师,而初中教师和高中教师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15]。孙杰远、李青(2005)对黑龙江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省区小学和初中教师的调查表明:在不同城市和不同中小学校任教的教师心理压力存在显著差异[16]。

在学校级别方面,邵光华和顾泠沅(2002)的研究表明: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教师在对教师心理压力感的认知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自我压力感方面差异显著,普通学

校的教师承受的压力更大[17]。

五、教师压力研究的评价及建议

教师职业是一种全球普遍性的职业,教师压力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研究的热门话题。虽然对教师压力的研究已涉及研究方法与内容、压力来源、解决策略等方面,对教师心理压力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提到了教师个人、学校、社会等一些方面,但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对象范围不够广泛

关于中小学教师压力的相关研究较多,其他教师群体如高校教师、幼儿教师、私立学校、职业学校、少数民族学校的教师的相关研究较少。不同群体的教师,他们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及所面临的压力等是不一样的,因此他们的压力状况会存在差异。但在现实的调查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却以某个群体教师的压力状况来判断教师压力的整体状况,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加强不同群体教师压力的研究多做一些横向的比较,揭示不同群体教师压力中存在的共同性与特异性。

2 研究方法缺乏多样性

国内外有关教师压力的研究多数用定性的方法,探索产生教师压力的来源、教师压力应对策略、压力对教师身心健康与行为的影响等问题;同时这些研究通过因素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了教师压力产生的来源,教师压力与教师身心健康及行为的相互关系;另外有少量研究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教师如何用合适的方法或策略进行压力应对。我们需要结合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先调查后实验,通过现象揭示教师压力的本质,总结教师压力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3 研究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有关于教师压力的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压力源、压力后果及压力源与压力后果两者关系的研究;对于压力应对的研究涉及较少,现有的一些研究中研究者多数采用SCL-90这样的症状检核表,将压力应对方式的测量结果同消极后果的测量结果进行相关分析,评价哪些是“积极的应对方式”“哪些是消极的应对方式”我们主张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处理什么具体问题或情绪困扰采用何种指标进行评价,何种应对方式是积极的,何种应对方式是消极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研究在某种情景中某些人运用某种应对方式是最好的,而不是片面的将逃避或回避、否认看成是“消极的”。

另外,研究学校组织如何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来减少教师的压力也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师压力研究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最有趣的一个方向,可能就是成功处理压力的措施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研究,比如如何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4 教师压力研究仍需努力

教育改革在不断地进行,在不同时期、学校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估程序在不断地变化、学校如何管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也在不断变化。对于教师压力研究来说,我们需要更新以往研究中的数据,探索压力发展的趋势和变化,特别要注意学校里正在引起需要强调的高水平压力(如中小学教师的学生升学率、高校教师的科研业绩考核等等)的变化,对在因处理变化时所产生的压力方面需要进行特殊的研究,

以便这样的研究能给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个关于各种教育改革是如何影响教师压力过程的建议。

参考文献:

[1]PhillipL.Rice .石林 等译.压力与健康[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赵立芹 张海燕.教师压力成因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4 31 2 38-40.

[3]林小群 等.中 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压力源结构模型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5 25 3 44-51.[4]邵光华.国外教师压力研究总述[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11 20-24.

[5]陈德云.教师压力来源分析与应对策略[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6]Kay Wilhelm,Jodie Dewhurst Savellis,Gordon Parker.TeacherStre An Analysis of Why Teachers Leave and Why TheyStay[J].Teachers and Teaching:theory and practice,2000,3(6).

[7]宋利国.西部初中教师职业压力探因.伊犁教育学院学报[J].2004,17(3):47-51

[8]丁凤琴.中小学教师与工作相关的压力源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6(10):27-30

[9]边保旗,樊富珉.中学教师的压力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48-50

[10]Joseph LaBeau.Chronic career stre:What it looks like and what to do about it[J].PM.Public Management,2003,10(85),8-12.

[11]陈庆,张雪梅,岳民庆.关于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与主体性相关因素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7,23(1):72-74

[12]刘晓明.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56-61

[13]陈庆,张雪梅,岳民庆.关于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与主体性相关因素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7,23(1):74-75

[14]许延礼,高峰强.高中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19(5):72-76

[15]杨冬梅,周晓晔.缓解教师职业压力的学校层面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2004,(4):79-80 [16]孙杰远,李青.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41(1):99-103

[17]邵光华.国外教师压力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2(11): 20-24.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文献综述

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综述

教师职业能力综述

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综述

教师职业压力管理的实施策略研究(推荐)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幼儿教师职业压力的自我调节

为什么初中教师职业压力最大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综述
《教师职业压力研究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