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中作文课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01:16: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打开写作思路,顺畅地成文。

2、掌握几种常用的作文开头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五种开头的技巧及训练。(重点)

2、“题记”的作用及拟写训练。(难点)

三、教学设想:

1、重视训练,精讲精练。

2、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提到作文,有的同学便会柳眉紧蹙,杏眼无光,叹息道:“老师啊,一到作文,我眼前尽是山重水复的困惑和烦闷,全没柳暗花明的豁然与惊喜。”有的同学会说:“作文呀。衣带渐宽终不悔,我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同学会叹息:“作文也,你让我爱来你让我恼,爱你无选择,恼你没商量。”还有同学发出感慨:“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让我闻听凋朱颜——”

同学们,难道作文果真那么可怕吗?难道我们真的让作文给吓倒了吗?老师再一次告诉大家,其实作文并不可怕。同学们,请和我一起大声说一句:“作文不可怕!”信心有了,可作文还得一步一步地写。同学们写作文时最感到困难的问题是什么呢?恐怕是如何开头吧。

(二)、作文开头的技巧

请问,什么样的文章开头算是好开头呢?

1、下面是古人一些有关文章开头结尾的独到见解—— a、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唐代诗人白居易)

b、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明代学者谢榛)

c、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清代文学家李渔)

元代文人乔梦符把文章的开头、主体、结尾分别比喻为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就是开头要点睛明目,要干净利索,要美丽奇秀。我们可以将它归纳为“三要四不要”,具体如下:

(1)、三要:一要开门见山。国学大师梁启超说过:“文章最要让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容易动人。”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更是如此,就得一上来要想到点题。 二要短小精悍。开头宜短不宜长,宜简不宜繁。千万不能拐弯抹角,拖泥带水,即使为了取得某种表达效果,也要在略加修饰之后,必须迅速入题,切忌修饰过长,这不仅因为短的空间,能在视觉上引起读者的注目,还因为几行文字要求我们必须把问题提得明确而集中。

三要引人入胜。“好的开头,有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不舍得释卷离去。”精彩的开头,确实能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索然无味的开头,谁还会读下去呢? (2)、四不要:一不要重复命题材料,浪费笔墨,劳而无功。 二不要肤浅的叙述自己的故事,缺少厚重感。 三不要空洞抒情,矫揉造作,华而不实。 四不要引用人们熟知的故事,让人见首而知尾。

2、怎么才能写好开头呢?下面我介绍六种方法。

(1)、单刀直入法。这是一种最常见也最适用的开头方法。开头不加任何修饰,直接进入正题。这种方法干净利落,简洁明快,易为读者接受,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

(2)、设置悬念法。文章一开头就设置疑问,能吸引读者往下看,让读者找出答案。

(3)、先抑后扬法。这种开头适用于散文,先借其他事物来抑一下,是为了后面更好突出所写事物的特征,进而更好地扬。

(4)借助修辞法。文章开头,适当运用

一、两种恰当的修辞格,可以给人一个非常的深刻的印象。 (5)、引用名言法。开篇1二句切合题意的名言警句,一方面可以突出主题,另一方面也能为文章增添文采。

(6)、添加题记法(下面再说)。

(7)、结合文体法。可以借助一些文体的格式来开头,同样让读者觉得巧妙。

A、巧借书信开头 B、巧借日记开头C、巧借章回体小说开头D、访谈录开头E、演讲词开头

3、题记的作用和写题记的注意事项

(1)、题记的作用。题记是写在题目之后,正文之前的一段文字。题记写的精彩,常常能够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题记的作用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五个作用: A、创设情境,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B、阐释题意,展示主要内容。 C、交代写作目的,揭示文章主旨。 D、引出正文,昭示全文的走向。 E、张扬个性,展示才华。

(2)、拟写题记的注意事项。A、题记“五要”:一要简洁精练,二要蕴涵哲理,三要饱蘸情感,四要优美精彩,五要切合文章(最重要)。

B、既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也可以自己拟写。

C、结合题记的目的,来选择拟写方法有点题式、映衬式、注释式、悬念式、交代式五种常见 D、题记的格式是开头空两格,题记内容写完后,另起一行靠右写上“——题记”。

(三)开头写作训练

练习

一、给作文《给感情一把尺》(2003年全国卷)拟一个开头。

练习

二、给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2004年全国卷Ⅲ)拟一个开头。 练习

三、给作文《拒绝空白》(2006年福建卷)拟一个开头。 练习

四、给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2003年全国卷)拟一个开头。 练习

五、分别给下面两篇文章各拟一个提记。

1、题目:天籁(原文略)

2、题目:风雨中,请侧耳倾听(原文略)

(四)教学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通过作文的开头的教学,知道了作文开头的重要性,掌握了七种开头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训练中重视。

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是阅卷老师阅读的重要位置,因此打造一个精彩的开头和结尾,就会使文章出现“亮点”,从而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提高自己作文的分数。

一、撰写一段精彩的开头,一见钟情。 古人称文章的开头为“凤头”,就是说开头要美丽精巧、新颖贴切,要有创造力、震撼力、吸引力,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产生一种必欲读之而后快的感觉。因此,下笔之前一定要精心构思、反复琢磨,务求精工。

(一)设计题记,新人耳目

如有篇中考满分作文《朋友,我要说声谢谢你》,它的开头是这样的:

缘,让我与你相识在桂花烂漫的九月;梦,又让我与你分别在烈日吐炎的六月。朋友,在与你相处的四个春去秋来的日子里,友情让我加倍珍惜。是你让我惨淡的日子也变得精彩,是你让我发现了生活的美丽,是你让我骄傲的心得以让谦虚驾驭。一切的一切,让我追寻与你共同走过的脚印。 ——题记 在这篇文章中,考生别具匠心地在正文前面设置了一个题记,既渲染了浓浓的氛围,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同时又含蓄地交代了“我要说声谢谢你”的原因,巧妙地诠释了文题。而且句式整齐,富有文采,很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言彼意此,曲径通幽

如中考满分作文《美丽人生》的开头: 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有的人喜欢把人生比作一杯酒,有的人信号把人生比作一团麻。我却喜欢把人生比作花。

在铺陈了他人对人生的种种理解后,小作者话锋一转,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却喜欢把人生比作花。”由此进入文章的主体部分,可谓言此意彼,欲擒故纵,曲径通幽,韵味悠长。

(三)铺陈排比,蓄势待发

有一篇题为《门》的优秀作文,是这样开头的: 绿色推开了春天的门 雷雨推开了夏天的门 果实推开了秋天的门 瑞雪推开了冬天的门 书籍推开了知识的门 智慧推开了理想的门 理想推开了成功的门

听,到处都是开门的声音„„

本文开篇,作者连续用了8个结构相同、含义隽永的句子,从不同角度赋予了“门”独特的寓意,既揭示了“门”的丰富意蕴,又形成了一种层层递进、不可遏止的雄浑气势,自然引出了下文“推开人生之门”的主题。

(四)托物起兴,暗渡陈仓

曾见过一篇优美的习作,题为《关爱永远》,开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朝阳出来了,湖水为它梳妆;新月上来了,群星为它作伴;春花绽开了,绿叶为它映

衬;鸟儿在鸣唱,蟋蟀为它伴奏„„天地万物都在向我们讲述着爱的故事。 文中,作者从自然现象入手,托物起兴,铺叙了自然界中许多事物之间都充满了浓浓

的“关爱”,并且运用拟人手法,使这些事物具有人情味。接下来不用看就知道,肯定要过渡到“人与人之间也应存在关爱”的相关主题,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东晋文学家陆机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句话用来形容文章的开头,也是非常恰当的。开头的方式多种多样,很难一一列举。但总而言之,开头一定要有特色,力争一开始就能吸引阅卷老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升整篇文章的得分等级。

二、锤炼一个精当的结尾,画龙点睛。

明代学者谢榛说:“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的确,好的文章结尾能够产生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唤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让读者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之中,久久回味。

(一)添加后记,余韵悠长

如江苏泰州中考作文话题为“只有一个”,有篇优秀作文《鲁迅先生,只有一个》,在正文之后,小作者还加了一段“后记”:

先生正等着我们走出浮华的海面,款款地步入他的心房,与他进行灵魂深处的交流!

——后记 在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通过比较尽显鲁迅极其作品的非凡价值,表现出面对社会冷落鲁迅的愤慨,进而呼吁我们去亲近和阅读鲁迅及其作品。而后记部分则换了一个角度,从鲁迅先生的视角,呼唤着我们与他交流,使文章更进一步敲击着读者的心扉,从而走近鲁迅。可以说,这一段后记,堪称画龙点睛之笔,与文章的主体部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二)提出问题,引人深思

有一篇中学生优秀作文《简单与不简单》,在列举了种种“简单与不简单”的现象、分

析了“简单与不简单”的辩证关系之后,文章结尾时,作者写道: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同时有着简单和不简单,问题是我们该追求什么样的简单和不简单。

朋友,你说呢?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提出了“该追求什么样的简单和不简单”的重大命题,引发了读者深沉的思考,启示着人们作出正确的抉择,追求有意义的人生。作者尽管没有明说,但引人深思,催人警醒。

(三)卒章显志,主旨鲜明

如半命题作文“这是我的________”,有个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承诺”一词。在具体展现了“承诺”的形成过程之后,作者在结尾一段写道: 补充:

(接着上面的)“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永远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 就是我的承诺。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非常明确地表达出“我的承诺”的内容,既紧扣文题,又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可谓卒章显志,曲终奏雅。而且,这一句富含激情、掷地有声的话语,显示出小作者坚强的决心、豪迈的气概,可爱可敬,感人至深。

(四)出人意料,戛然而止

这种结尾不是按照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或事情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戛然而止,让人在目瞪口呆之余,不禁感叹作者的奇思妙想、生活的千变万化。如一篇学生习作《门·钥匙》的结尾写到“我捏着钥匙,伸过手去开那扇紧锁的门,钥匙刚一触到门―— 啊,门竟然没锁!原来我一直认为紧锁的门,根本就是开着的。”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大大增强了文章的魅力,使读者在意外之余多了一些理智的思考。 古人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个精当的结尾,会使全篇大放异彩,熠熠生辉。结尾的方法丰富多彩,没有固定模式,关键是要善于根据所写文章内容的需要,选择一个恰当而巧妙的结尾。 补充:

如何写好考场作文的开头与结尾

古人在谈到结尾时常以“豹尾”为标准,是指结尾时笔法要简结、明快、干净利落,犹如豹尾劲扫,响亮有力,给读者以咀嚼回味的余地。请看近中考满分文的结尾技巧。

技巧一: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技巧点拨: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

技巧二:言为心声,呼唤号召 技巧点拨: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丑恶。

技巧三:巧妙发问,引入深思 技巧点拨:一篇好的文章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具有哲理启发性。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昧。

技巧四: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技巧点拨: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这里列举几例分别引用了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效果很好,同学们应加以学习,此外,引用的范围可大些,如俗语、谚语、流行歌词等均可引用。 AaY 技巧五:抒情议论,气势不凡 技巧点拨:发于心,出于情,运用排比、比喻修辞,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真实情感,并配以适当的议论,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技巧六: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技巧点拨:这段结尾突出XX的作用,既照应了主旨,又显得情韵深厚。

一、写出事件的波澜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叙事时波澜起伏的效果,了解一些掀起波澜、产生变化的方法。

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场激烈的球赛,就像一首动听的乐曲,就像一幅美妙的图画,能让读者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虽然文章不必像足球赛那样险象环生,激烈刺激;也不必像乐曲那样有高低、轻重、缓急的旋律和节奏,使人沉醉;更不必像图画那样使人产生疏密相间、浓淡交融的视觉美感。但是它可以使人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在脑海中呈现出活跃的图景,用曲折、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觉得非看下去不可。古人很懂得这里的奥妙,所以有文似看山不喜平之说,意思是:读好文章就像欣赏山景,不喜欢平缓而无变化。

传说古代有一个诗人给一个富贵人家的老太婆题诗贺寿,劈头一句就是这个婆娘不是人,诗句一出,在座的人全都大惊失色。诗人笔锋一转写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大伙听了又不禁转怒为喜。第三句是儿孙个个都成贼,诗句一出,众人哗然,儿孙震惊。但诗人马上写出第四句盗得蟠桃庆寿辰。这一下,所有的人都不能不佩服这位诗人语出惊人的杰出文才了。假如他一连四句都是大福大贵的吉利话,那么,这首祝寿诗就不会这么强烈地牵动听者的感情了。

这种叙述有变化、形式不单调的做法被称为掀起波澜。波澜是个比喻性的说法。掀起波澜,就是使结构曲折,情节引人。风平浪静与波涌浪翻的水面,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写出让人感兴趣,喜欢看的好文章呢?这就要看能不能在作文中,设计出新颖别致的开头,写出环环相扣的情节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尾,呼风唤雨,兴风作浪,掀起波澜,从而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主要问题

问题一:平铺直叙

文章平铺直叙,指的是对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这些环节缺少精心设计,1234如实道来,平平淡淡,禁不住回味。叙述没有阶段性,情节少起伏变化,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没有悬念,引不起阅读兴趣。

病例:

令我难忘的一件事

上周,我们班上劳技课,老师教我们做验钞机,把我高兴坏了。老师先向我们讲了验钞机的原理,讲完后,大家便动手做起来。

我按照老师的步骤,小心地焊接着每一个零件。和大家一样,我把验钞机中最重要的部分一一紫光灯管放在桌子上,准备一会儿安装。就在这时,有一个零件怎么也安不上,我拿起来想仔细看看。可是,就在我抬胳膊的一瞬间,紫光灯和机壳被袖子刮离了桌面。坐在旁边的楠楠见状,喊了声 呀!紧接着她抓住了机壳。当我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之后,紫光灯已被摔得粉碎了。我傻眼了,灯管坏了,也就意味着验钞机报废了,心里一下子难受起来。楠楠说:快去跟老师说,说不定能再给你一个。于是我怯生生地走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的紫光灯摔碎了。

老师听了摇摇头说:那没办法了,一人一个,配好了的,没有多余的。我心里更加难过了,看着手里残缺的零件,望望其他同学即将完成的验钞机,真恨自己太粗心。

回到座位上,兴致全无,我看着窗外发呆。这时小晓走过来,问:你怎么不做?我红着脸说明了原因,小晓安慰我说:不要紧,验钞机做不成,还可以用这些零件做手电筒嘛!可是,我不会做。我小声回答。我教你,来,你看一一。说着,她一步步教起来,我连声道谢,瞪着大眼睛盯着她的一举一动,不一会儿,手电筒装好了,插上电池,一按电钮,嘿,亮了!我心里高兴起来。

病例分析:

这篇作文平铺直叙事件,紫光灯管不小心摔碎了,验钞机做不成了,在同学的帮助下改做了手电筒,事情的经过与结局就这么简单。文

作文教学二十讲

许 直

第一讲 画龙点睛 精心拟题 知识要点:

1、标题是作文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

2、\"题好一半文\"。

3、从内容上看,文章的题目要力求新颖脱俗,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

4、从立意上看,要\"求真求细\"\"量体裁衣\",力求让拟定的题目能概括文章的主要精神。

说明:

话题作文如何为自己的\"文章\"巧施\"脂粉\",使其呈现富有表现力的清新面孔呢?

1、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如:

(1)比喻 《我渴望老师的\"阳光\"》(四川成都)以\"阳光\"喻暖人的关爱,简洁含蓄,如将喻体换成\"热情帮助\"之类,则索然无味。又如《我发现女孩也可以做\"太阳\"》(江苏南通)、《家,我们成长的避风港》(山西长治),这些设喻佳题也都富于文学色彩。

(2)借代 辽宁大连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又如《人生需要掌声》(安徽合肥),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

(3)层递(浙江温州)读书的兴趣、方法和作用在递进中表达得简练生动。 (4)比拟 《小树又快活了》(江苏盐城)《读水千遍真有趣》(陕西西安)前者运用拟人辞格让小树具有人的感情,后者把\"水\"拟作能\"读\"之物,用的是拟物辞格。

(5)对偶 《朋友最真,友情最贵》(吉林长春)、《读智慧之书,做有用之才》(浙江温州)这两例都将文旨浓缩在整齐对称的句子中,体现出考生善于推敲的语言功夫。

(6)对比 《躺着读书,站着做人》(浙江温州)\"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

(7)双关 《我最需要一剂良药》(安徽庐江)文中\"良药\"既能治腿疾有能治心病,一语双关,内蕴丰富。

(8)设问 《错?对!》(江苏南京)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9)反问 《中国的教育家,您难道还没发现吗?》(河北唐山)反问中饱含着摆脱应试教育重负的强烈愿望,观点鲜明,言辞恳切。

(10)顶真 《读书乐 乐读书》(浙江温州)《活读书 书读活》(同上)这两例运用顶真兼回环辞格,风趣地展示读书之趣、读书之乐和读书之法。

(11)反语 《我发现了家中的\"贼\"》(河北石家庄)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

(12)仿拟 《我是服务的小行家》(湖北武汉)《读书就是爱自己》(江苏徐州)前者仿歌词\"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后者访广告语\"爱你就是爱自己\",鲜活生动,点明主题。

(13)引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浙江温州)、《风物长宜放眼量》(内蒙古呼和浩特)前者形象地表现读书的作用,后者揭示消除\"代沟\"的思想方法,引用名句作题目,能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4)反复 《\"我\"为我服务》(湖北武汉)前面的\"我\"为克隆人,两个\"我\"重复,设置悬念,新颖醒目。

(15)通感 《绿色可听》(青海西宁)作者沟通视觉和听觉,\"听\"出了窗外绿色世界的欣欣向荣,视觉独特,别出心裁。

2、善于引用

(1)引用诗词 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又如鲁光的《中国姑娘》中,有一段写袁伟民训练女排姑娘时近乎残酷无情的内容,小标题为《道是无情却有情》,就是活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运用古诗词或成语典故来作标题,还可以显示出作者浑厚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因此,常用的一种拟题方法。

(2)引用歌词 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如一位同学在中考作文时自拟的题目是《因为爱你》,见到这个题目,读者一定会惊讶不已,想不到考场里还有这样大胆的学生!可当你阅读时,发现作者记叙的原来是一段与网络有关的故事,结尾时他又巧妙地引用歌曲里\"因为爱你,更珍惜我自己\"的歌词,全文可谓浑然天成;

3、借用符号

(1)标点符号属无声的语言,用之拟写文题,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往往给人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如2000年浙江一考生所拟文题为\"人生,丰富多彩!\",作者以感叹号为题,语势铿锵有力,形象地表明\"人生没有固定的格式\",并点出只要\"把握好手中的生活之舵,人生将丰富多彩\"这一主旨。

(2)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近年来正悄悄兴起于全国各类报刊,话题作文的拟题亦不妨借用之。2000年江苏一考生以\"10-1=......\"为题,巧用数学符号组成等式,设置悬念,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对生活中的\"10减1\"现象作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诠释,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4、其他形式

(1)转换角度 有时我们还可以从反面,或是从侧面来拟题。如《下周我不回家》这个题目就很有吸引力,写的是作者和爸爸消除误会之后,决心少回家,以认真的学习态度回报父母的故事;

(2)故设悬念 文章的题目最忌\"千人一面\"。在标题里设置悬念,把文章一波三折的情节含蓄地展现出来,才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心,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同时,一个富有悬念的题目,也会让你觉得有话可说。如《女生传来的纸条》这个题目就很典型:这位女生为什么要给男生写纸条呢?纸条上都写了些什么话呢?结局又会如何?读者一看题目,便有了这么多要弄明白的问题,自然会产生读下去的强烈愿望。

[1-1] 一位小学老师要学生在方格本上写一个\"a\"字,要求把这个字写满。结果有一个孩子写了一个大大的\"a\"字。这个字几乎占满了全篇。老师很生气,严厉地批评了他偷懒、胡闹。

根据上述材料,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把看法浓缩成论点型标题。

导思:这是一道拟题训练题。角度很多。

1、你可以就事论事,如:有的同学说:\"从小偷懒胡闹,大了怎么得了?\"有的同学批评老师布置作业交代不清,标题拟为:\"说话要力求准确,无歧义\"。有的批评老师教育方法不对,过于严厉,拟题为\"要有利于孩子身心发展\"。还有的说老师布置作业太烦琐,拟题为\"干嘛非写满全篇?\"这些标题都是从材料中提取出来的,但都只作了表面文章,十分浅俗,很难给人以启迪。

2、你也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挖掘它的深意。如:有些同学经过深入分析思考拟定了以下标题,如\"拒绝框框!\"\"敢于破\'矩\',标新立异\"\"冲破束缚,锐意创新\"\"鼓励创造,发展个性\"\"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该废止了\"\"规矩--扼杀个性的枷锁\"\"开启智慧的大门\"\"谁扼杀了我们的想象力?\"\"是培养人才还是庸才\"\"不要扼杀个性的萌芽\"\"这个\'懒\'偷的好\"\"标新立异\'好\'\"\"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等,都有一定的深度和新意,确能给人一定的启迪。

相信你能拟出有一定深度、一定新意的论点型标题来。

[1-2] 秋天,北京大学新学年开始了。一个外地学生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他就把包都放在路边。这是,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过来,年轻学生走上去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新生于是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年轻学子谢过老人,两人各自走去。几天之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请根据上述材料,拟一个论点型标题。

导思:这道拟题训练题的角度也颇多。

1、如果就事论事,做表面文章,则拟题为:\"助人为乐\"\"平易近人,以身作则\"\"一诺千金,负责到底\"\"谦逊为人,长者风度\"。

2、如果稍稍挖掘一下,则可拟题为:\"开学第一课\"\"北大第一课\"\"人间自有真情在\"\"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

3、如果再深一层,则可拟题为:\"己所欲,施于人\"\"不以善小而不为\"\"可敬的赤子之心\"\"质朴无华见纯真\"\"自然心--最高的境界\"\"金子般的平常心\"\"难能可贵的平常心\"\"呼唤平等与博爱\"\"超凡脱俗境界高\"。这些标题赞颂季先生平凡中的伟大是真正的伟大。

4、还可以从赞扬或批评学子的角度立意:\"人的尊严与平等\"\"留住诚信\"\"没有大人物与小人物之分\"\"人与人只须平视\"\"不必仰视,不可俯视\"\"不必\'惊讶\'\",这些都有相当的新意,这类标题能给人以新鲜、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第二讲 抓住关键 审清题意

知识要点:

1、审题是应试作文的关键。

2、审题要快速、准确。

3、审题就是要弄清文章的写作范围和角度,确定写作的重点。

说明:

随着考场作文命题形式的演变,考生们除了审视\"题目\"(材料),还必须对题后的要求反复体会。题目审准了,才会写得切题。

1、审清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就是根据指定的题目写文章。在命题作文中,题目是选择材料、确定主题的一个重要依据。文章是否切题,是行文成败的关键之一。

审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全面理解题意。对题目的含义要全面理解,辨明题目的要求,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如《初中生活二三事》,题目要求写发生在初中生活中的事,而且至少要写两件。如果写的事情与初中生活无关,或者只写了一件事,就不切题意。

(2)要辨别题目中的精微含义。在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注意辨别其中精微的含义,把握住写作的中心。如《学习是青年学生特别突出的任务》一题,就要注意强调\"特别突出\"这个限制条件。青年学生正处于德、智、体全面发展时期,他们有各种任务,但是比较起来,学习是\"特别突出\"的任务,不是一般的任务。这是\"特别突出\"的含义。文章紧扣这些内容来写,就能突出中心,体现题意。

(3)要选择适合题目要求的体裁。命题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文章的体裁。有些题目较明确地表示了对体裁的要求:在题目的首尾有\"记\"\"事\"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标明写某个过程、某人事迹等,这就要求写成记叙文。如果题目首尾有\"论\"\"谈\"\"说\"\"驳\"一类字眼,或者题目明确提出一种主张或一个问题,这往往是要求写成议论文。

2、审清材料作文

给材料作文是初中作文命题的另一种形式。出题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融化、提炼,然后据此展开想象,依据要求写作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给材料作文一般有三种形式:纯文字材料作文、看图作文和听音乐作文。这种题型的特点一是考察学生能力的全面性,因为它要求读者看、听、写结合,便于全面考察学生的阅读(看图、听音)、理解、分析、综合、归纳及写作能力;二是对写作范围、题材以至主题有较强的限制,极好地扭转了考试时猜题目猜类型范围、事先准备作文的现象;三是由于给了材料,学生有材料叙述、有问题议论、有对象说明,既减少了学生无材料可写的现象,又能全面考察学生记叙、议论、说明的能力。由于这种题型的客观性较强,便于作文评卷,所以已成为各级考试和竞赛的主要题型。

(1)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这类题型所提供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字材料的基础上作文,有的要求既根据材料又根据另给的题目作文,有的要求作者根据材料自己命题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的要求另外作文,包括立论文、驳论文、读后感、思想评论等;有的要求写记叙文、说明文;有的还应用到应用文的格式,如书信等;有的则是不同形式的重组材料作文: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组写(将几则相关材料组写成文)等。

要写好这类作文,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章要点。对所提供的材料,要多读几遍,特别是文言材料,要在翻译无误的基础上多读,读的时候可勾画重要字词;读后要认真分析材料重点及各段要点、人物的主要精神和性格特点、事件的主要意义、言论的主要意思等等。

然后,或者根据材料重点重组材料作文,或者根据材料要点分析其现实意义或象征意义,再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积累,另外组织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材料,并拟定恰当的题目作文。

(2)根据图画材料作文。这种题型所提供给考生的是图画:或单幅图,或具有相关性的两幅以上的图,要求作文者在看懂图所表达的意思后作文。写作类型有以下几种:对画面进行说明介绍的说明文;对画面所表现的内容进行联想和想象,加上自己\"创作\",并将构想的故事叙述出来的记叙文;还有要求对画面所表现的现象进行评判的议论文。这类题型审题中易出现的主要问题也是对材料(画面)理解有误。由于图画表意高度简化,它要表达的内容往往比文字表达得更隐蔽,一切\"尽在不言中\",而且有的图画从不同立足点看内容不尽相同,因此,审这类题分析画面、推敲含义就更显得重要。

具体审题也可分两步走:首先细察画面,看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画面其他事物,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展开联想:与社会上的类似的人和事进行联想,在头脑中用语言把画面叙述出来,补出画面简化或隐含的内容,补出人物可能的语言和心理活动,尽可能挖掘出画面的寓意。如是多幅图,还要将他们联系起来思考,理清楚画面意义以后,就可以和文字材料作文一样,将图画寓意与现实生活及自己的看法联系起来作文。

(3)根据音乐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形式就是根据播放的一段音乐记叙你听后的感受,它是将听觉转变成文字的一个过程。这种材料作文的难度较大。一要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二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对音乐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表现在能听出一些常见的乐器所奏出的声音,更主要的是能听出音乐所传达的意义。如,当听钢琴协奏曲《命运》时,会有一种激昂奋进、向命运挑战的雄壮气概;当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那如泣如诉,凄婉哀绝的乐声令人伤心欲绝;当听到萨克斯管演奏的《回家》时,那种轻快温馨的感觉会立刻溢满心头。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它源于你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3、审清作文\"要求\"

几乎所有作文题除命题、提供材料外,都还对诸如文体、选材范围、写作手法、作文重点以及写作人称、作文表达内容的时间、作文字数等等作了一定的要求。例如同是1986年初中升学试卷的作文题,齐齐哈尔市题目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要求\"有两条:①不要写成诗歌或记叙文;②字数:600字左右。而武汉市的题目为《我所期待的星期天》,要求就多达六条:①从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实际出发,写出自己的期待;②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要有真情实感;③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句通顺;④不要写成诗歌;⑤字迹清楚,书写规范;⑥不少于600字。

这些要求对写好作文,或者写出合乎要求的作文是很重要的。那些对作文中心,选材上的要求自不必说,还对字数的要求也不能轻视,以一般考试作文而论,每比规定字数多或少50字的要扣5%--10%的分。

因此,学生要想写好作文,除审好命题、材料,填好半命题之外,还要审好\"要求\",并将这些要求与命题、半命题、材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可偏废。

一般说来,作文的\"文体要求\"都比较直露,只要作文时加以注意就行了。而且,诸如语句通顺、书写工整、字迹清楚、结构完整、层次清楚、内容具体、中心突出等要求是每篇作文都要做到的,也不是哪篇作文的特殊要求。倒是对像前述齐齐哈尔市题《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的要求:①\"不要写成诗歌和记叙文\"这类要求特别注意,因为以现在语文课本上的分类,记叙文包括了散文和小说,因此如果把此题作文写成散文也就不符要求了。在审这些要求时,可采取提炼要点并将其写在草稿纸上的办法加以强调,在确认与要求无误后将其作为作文的自然评判标准,作文立意、构思、选材、写作过程中都要想到它们,初步完成后再以它们评判自己的作文,并将不合要求的地方加以改正。

[2-1] 以\"我爱唱的一支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导思:应试作文审题是关键,不仅要分析清楚文体的含义和结构,尤其要抓住重点--题眼来做文章。

1、《我爱唱的一支歌》中心语是\"歌\",只能是\"一支\",而重点落在\"爱唱\"上。为什么爱唱?这就是文章要表现的中心。

2、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歌声。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更是处处有歌声、时时有歌声,每个同学或多或少都会唱歌,所以说,本题的选材范围还是很广泛的。要想写出优秀的文章,得高分,就要在立意上下功夫。比较一下,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篇文章写我爱唱这支歌,是因为它是某某歌星唱的,另一篇写我爱唱这支歌,是因为它的旋律好、内容好,哪一篇得高分呢?毫无疑问,大家都会选后者,这就是立意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区别。

3、本文的写作对象是一首歌,引用是必不可少的,但这里的引用切不可全盘照搬歌词,而应该引用那些最能反映深刻含义,最使你感动的部分,并加以议论或抒情,做到引议结合,不脱节。再加上语言流畅,结构合理。何愁文章不得高分呢?

[2-2] 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议论文。

不要在这里找他,不要在这花果飘香、金浪翻卷的地方找他。他是拓荒者啊!到那荆棘丛生的地方去找他吧,到那需要用胸膛抗击风雨、筋肉爆发力量的地方去找他吧!

导思:这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多具有象征意义。诗中赞美了拓荒者与拓荒者的精神。

1、审题时,仔细研读所给材料的内容,多角度地思考材料的精神实质。分析深层的含义,防止停留在表面上。通过分析上述材料,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①开拓,永不停息;②无声奉献是精神;③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2、从中选择一个把握最大的论点作为行文的中心论点。

3、然后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组织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从材料到观点进行写作。

第三讲 整体构思 确定主旨 知识要点:

1、文章所表现的主要思想、情感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就是文章的主旨,也就是中心思想。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统帅。

3、中心思想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4、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可以提炼出不同的主旨。

说明:

所谓\"确定主旨\",就是确立作文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选材的依据,结构的轴心;就是语言的运用,也要受主题的约束。可见确立主题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如何确定主旨呢?

1、循规蹈矩

一篇好的文章,它的主旨也就是立意,必须是正确高雅,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但它又不能超越题目的制约。对于作文的评判,思想标准是第一位,如没有正确主题或没有积极意义的不能算好文章。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先要\"循规蹈矩\",做到:准确、正确、明确。所谓准确,也就是扣题准确,在立意时首先要做到合乎题意,对于有要求的作文,就必须紧扣作文的要求去写。正确,则是正确积极。要想立意正确,首先必须考虑主题是否符合科学性,没有根据的片面性的东西不能作为立意根据;其次要考虑是否符合学校纪律及国家法令政策。最后就是明确表达。

2、着意求新

要使立意新颖,最根本的就是要扣紧时代精神。古今中外的主题思想都是能够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的。列宁曾称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鲁迅先生的多数作品被称为投枪匕首般的战斗檄文。只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主题,才容易引起读者深刻的共鸣,也才能使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富有时代感的主题才是\"新\"的,也只有这种富有新意的主题才是有意义的主题。

3、逆向求异

所谓逆向求异,是与顺向思考的立意方法相对而言的,它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新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不同凡响的认识和看法。运用逆向求异的立意方法有哪些呢?第一,对作文题目进行反向思考,单凭题目字面之意去作文难免陈旧、平庸。第二,就是运用批驳错误看法,提出正确认识的反意存真立意法。第三,对某种事物、事理从多角度看。值得注意的就是在逆向求异的立意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不能违反准确、正确的原则。如《狗拿耗子,精神可嘉》,这篇文章立意新颖,没有附和前人看法,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耗子是对人类有害的动物,我们应当把它消灭干净,不管是用老鼠药,还是灭鼠器,或者是用其他什么方法。狗拿耗子有又什么错呢?猫可以捉耗子,狗为什么就不能呢?\"由此展开议论,从而得出迥异于前人的新见解:\"\'狗拿耗子\'精神是值得提倡的,管\'闲事\',是于国于民都有益的正事。相反,见到\'耗子\'不拿,见到坏事不管,只会害人害己,以至国无宁日,民无宁日。\"

4、深入开掘

所谓\"深入开掘\",就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作者要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发掘出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这就是一个提炼、深化主题的问题。

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的生活材料只能提炼出相应的一定的主题。对事物认识不深,主题就肤浅;认识上\"拔高\"、\"牵强附会\",主题就脱离实际。作者的主观认识必须做到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达到主题思想与全部生活材料相一致的要求。有时,材料所显示的思想意义可能不止一点,当然可以确立不同的主题,但开掘得深,选择能反映事物本质思想意义的主题,是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的。

5、咏物意蕴

借助想象的作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具体的、自然的东西的描写,去表现生疏的、精神的、抽象的、社会性的东西,书写个人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况味,这便是咏物意蕴的立意方法。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这类\"借物寄怀\"、\"托物言志\"的作品,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这些作品都有一个表层的作为媒介的象征性的形象,在这形象的里层蕴藏着一个高尚美好的\"意\",两者结合得很好。而且这类文章中的\"意\"一般都有社会性的内涵,或是人的某种崇高的品质,或是某种可贵的感情,或是某种人生的哲理,它们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这个\"意\"附丽于想象而存在。

首先,要选好象征物。这象征物应是大家所熟悉的,形象鲜明的,是美好的。同时,这象征物应与象征义有联系的,而且联系越贴切、越新奇,文章的立意就显得越自然、越新颖。其次,要充分显示\"意蕴\"的审美属性,处理好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使\"意\"自然的、巧妙地升华起来。

6、画龙点睛

在一篇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句或几句话点明要旨,即称为\"点睛\"之笔。显而易见,它是文章的眼睛,运用得好,能使文章生动传神,大放异彩。有了点睛之笔,就可揭全文之旨,使主题突出,内容深化,思想生辉。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先用大量篇幅写景记事,写文人墨客的\"悲\"和\"喜\",最后笔锋一转,归结到\"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与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最后这两句将作者的本意予以点明,成了千古绝唱,至今脍炙人口。这是古人作品中将\"画龙点睛\"法用得最好的例子之一。

运用点睛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作者要独具慧眼,善于从貌似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蕴,开掘出新的思想,新的境界、新的哲理,然后在行文的关键处不失时机地运用浓缩精练、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加以点化。二是点睛的语言要尽可能生动形象、含义深刻,令人警醒,要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艺术力量。

[3-1]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结果往往靠不住,\"坐吃山空\"\"望洋兴叹\"的情景总时有发生;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大事的成就,或小事 的做成,靠的是坚忍不拔,靠的是踏实肯干,靠的是勤奋学习,靠的是团结合作,靠的是......

请以\"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等等。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但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导思:这道文题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同学们注意:

1.有良好的思想导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背景下,引导考生想一想:\"\'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结果为什么靠不住\",\"大事的成就,或小事的做成,到底靠什么\"等问题。这实在是有利益考生的心灵净化。考题要求考生把自己的经历体验,所思所感写下来,从而接受写作能力和思想素质的双重体验。

2.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每天都在做事情,干大事,做小事,靠的是什么,每位考生都有经验和教训,都有丰富的素材;一部分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者还会想到名人成功\"靠\"什么的警句,如:\"快乐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和正直。\"(罗曼·罗兰)\"学习知识要靠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如此等等。这 些源于生活的\"靠\"的秘诀,都会启发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3.有多样的切入角度。将话题化大为小,并找准自己擅长的文体角度切入进来,这是写作能够出奇制胜的关键。或者从叙述一次依\"靠\"而成事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如《小痘痘》《自信》;或写成书信,如《给自己的一封信》;或写成日记等。总之,口子开小,内容写实,开掘求深,就一定能够出奇制胜,获得高分。

4.有适当的限制性。文题中要求\"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等等\",命题者特别在\"你的\"下面加上横线,这就是从内容、范围上,对考生加以适当的约束。因为话题强调了\"你的\",所以也不能空发议论,应联系自己的体验来说理。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了考生的宿构、仿作、套作。

[3-2] 当今社会,\"时间即是财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外\"快餐\"应运而生。与之相伴相生的还有各种\"文化快餐\":欣赏电视剧《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代替了原著的阅读;大部头中外名著的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熟读\"名句\",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采;了解明清史实,只须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

你是怎样看待这一\"文化快餐\"现象的?可就其中一种或几种现象议论、说理,也可以选取某一生活片段,形象含蓄地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自拟一个有特色的标题,文章 600字以上。

导思:这道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拟题:

1、就\"文化快餐\"现象评说是非,如\"文化快餐利大于弊\"\"\'文化快餐\'弊大于利\"\"\'文化快餐\'亦喜亦忧\"\"\'文化快餐\'≠肤浅媚俗\"\"给\'文化快餐\'一席之地\"\"\'文化快餐\'缺乏营养\"\"\'文化快餐\'浅而俗\"\"去掉\'文化快餐\'中的渣滓\"等等。只是这样的立意,略嫌一般化。

2、如果深入一步,立意新一点,则可以如此:\"雅与俗互相包容,相辅相成\"\"\'文化快餐\'赏心悦目\"\"一种娱乐休闲的好方式\"\"娱乐消遣也是文化\"\"我为\'文化快餐\'喝彩\"\"不必担心\'戏说\'\"\"\'文化快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莫把\'快餐\'当正餐\"\"要吃饱,更要吃好\"\"对\'文化快餐\'实行\'拿来主义\'\"\"当心消化不良\"\"别吃坏了胃口\"\"还历史以真实\"\"文化重在一个\'品\'字\"\"\'文化快餐\'远离了文化\"\"品味\'文化快餐\',弘扬民族精神\"\"倾注毕身心血,探求中华文化之真谛\"\"缩写,缩掉了精华\"\"想吃啥就吃啥\"\"细细品味中华文化的钟灵与深邃\"\"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3、如果再反复斟酌,就会有更新、更有深度的立意。如:\"\'文化快餐\'--信息时代的宠儿\"(比\"\'文化快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显得更准确、更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文化快餐\'挡不住的诱惑\"(比\"\'文化快餐\'赏心悦目\"要生动、深刻、新颖得多),\"康乾盛世的恢宏哪里去了--说\'戏说\'\"(比\"还历史的真实\"更具体、明确、角度更集中),\"\'鱼\'与\'熊掌\'兼吃\",\"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既要\'阳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题目不俗),\"既是\'戏说\',何必当真?\"\"吃名家名店的\'文化快餐\'\",\"不妨尝口新鲜的\'文化快餐\'\"(三个修饰、限制词语是写作的三个层次),\"我要原汁原味的\'文化餐\'\",如此等等。你还可以有更新、更深的立意。

第四讲 围绕中心 严格选材

知识要点:

1、确定内容,就是选择材料;确定中心,就是确定中心思想,也叫立意。

2、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3、中心思想从材料中提炼,还要靠材料来表现。

4、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会发现几种不同的思想含义。

说明:

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中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断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从2001年中考作文来看,考生在确定表达的内容时,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着眼当代热点

山东省2001年中考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操场上,小鹿同学突然晕倒了......\"这一材料, 就这件事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进行联想和想象。有位考生把构思和选材的目光投向揭露功的罪恶这场政治斗争,以《走出生命的误区》为题叙写了小鹿同学痴迷发轮功,患心肌炎却迷信\"有大师保护,快要成仙\"的歪理邪说,拒绝医治最终晕倒这令人痛心的过程,强烈声讨功摧残下一代的罪恶行径。这种选材与当代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2、着眼当代新风

2001年兰州市中考作文题是《美在身边》,大多数生活面窄的考生都把寻找美的目光投向学校或家庭,而有位考生调动自己的课外阅读积累,这样写道:\"记得5月初的《兰州晚报》上刊登了兰州急救中心O型血告急的消息,第二天,就有2000多名群众挽起袖子为急救事业无偿献血,挽救了众多病人的生命,这不正是有无数颗美好心灵汇聚而谱写的爱之歌吗?\"

3、着眼当代改革

当代改革大潮涌动着创新的灵魂,在中考作文中引入改革题材,能给人全新的感受和思考。2001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是《新的 》。有位考生把课程改革引进选材的视野,以《新的课程》为题,描写同学们对电脑等新课程的热切呼唤 ,事真情深,现实意义强烈。而河北省有位考生反向落笔,历数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尾处写道:\"中国的莘莘学子,何时才能搬掉书岳题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呢?这位考生拟题《中国的教育家,你难道还没有发现吗》, 对教育改革的期盼之情振聋发聩。文章以对教育现状的全新审视作为题材,体现出作者与时俱进的意识,那直陈时弊勇于改革的锐气,新人耳目。

4、着眼当代科技

科技高度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中考作文如能写及高科技带来的现代文明,或是就\"记忆移植\"这类双刃剑发表看法,定能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意识。武汉一考生写的题为《\"我\"为我服务》(命题要求以\"服务\"为话题作文)的科幻故事就是范例。题中带引号的\"我\"是\"克隆学生公司\"同过\"我\"的细胞复制出来的克隆人。克隆人\"我\"代替原\"我\"读书、作文、考试,原\"我\"却\"躲在游戏机室,尽享美好人生。\"一年后,克隆人\"我\"帮原\"我\"考入重点高中后便离去,此时原来的\"我\"大脑竟像\"生了锈的轮子\"不会思维,腿部肌肉也严重萎缩,原\"我\"在文末呼喊:\"可怕的服务!可怕的克隆人!\"作者对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克隆人明确地表示否定态度,带有很强的趣味性与时代感,别巨匠心。

5、着眼当代名人

当议论需要例证或者叙写需要旁及某一内容时,选择的眼光应多向当代名人扫描,力避陈陈相因,人云亦云。江苏淮安市2001年中考所考的是全命题作文\"在机遇面前\"。四川省2001年所考的是半命题作文《我渴望 》。有位考生别出心裁,拟题《我渴望做一回自我》,选材涉及近年来被狂炒的两位\"名人\"--韩寒和哈佛女孩刘亦婷。文章叙述自己机械生硬地模仿韩寒、刘亦婷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抒发了做一回自我的自信和勇气。材料的鲜活和\"名人\"引发的多种视角能激起读者全新的思考。

6、着眼当代理念

例如,大城市居民怎样看待来自农村的民工群体?传统观念与当代理念在这里怎样发生碰撞?四川省的一位考生以《我渴望大家理解他们》为题,生动地描述了一位青年民工舍身救城市儿童的故事,抨击了人们的偏见和世故,文章还对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民工\"做出了充满激情的回答,充满着人文关怀色彩。这种着眼于当代新理念构建的选材视角,是独特而富有启迪意义的。

[4-1] 以\"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导思:我们对柳树并不陌生,上小学时就背诵过贺知章的《咏柳》,十分赞赏其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所表现出的想象力;上初中后又学过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表现的真挚友情令我们赞叹不已。在考虑以柳为话题的文章的选材时,怎样避开这些人所共知的素材,表现出一种独到的眼光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引用体现当代性的材料,展示你关注现实的个性积累,以\"悟\"出新。例如你可引用党的好干部、人民公仆孔繁森的《咏红柳》:\"无垠戈壁绿一层,历尽沧桑骨殷红。只因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与青松。\"你可以把\"孔繁森就是\'历尽沧桑\'、植根大漠、枝殷叶绿的红柳\"这样的深刻感悟融入文章,亮出新意。

2、如果你有较多的古诗词积累,你不妨从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说开去,介绍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及其原因。例如你可引用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玉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白居易的《忆江柳》:\"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几度春。遥忆青青江岩上,不知攀折是何人。\"这种选材特点是写同类人所未知,以知出新。

3、如果你写脱物抒情类的文章,那么你要尽量避开赞美顽强、生命力旺盛一类的内容,选取新的感情引发点。例如柳长得越高,枝条却垂得越低,微风吹拂,婆娑起舞。有人说这表现着谦虚,但如果你说它\"那时因为大地时时提供着养料,柳枝不忘养育之恩,向着大地母亲微笑,献上敬意呢\",便能将柳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着写,有了创意,有了你属于自己的情愫,这就是\"以情出新\"。

4、引用贬柳诗,如宋朝陈与义的《柳絮》:\"柳送腰肢日几回,更教飞絮舞楼台。癫狂忽作高千丈,风力微时稳下来。\"从以柳讽人拓展开去,可以奇出新。

[4-2] 以\"良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

导思:虽是全命题作文,但既无提示,又无其他限制,只要所写突出\"良师\"即可。这道题开放度很大,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的广阔空间。要在选材上闪出创新的亮色,应把握以下几点。

1、多考生写\"教学上认真\"\"生活上关心\"的\"良师\"这类\"第一构思\",选择\"医治心灵创伤\"等内容为题材,在读者面前凸现一个\"良医\"式的\"良师\"形象。

2、跳出一篇写一人的常规思维,从印象深刻的众多\"良师\"形象中选出若干最具美丽的场面,构成\"良师\"群体,从不同角度表现主题。

3、打破\"以人为师\"的框框,选取生活中通过暗示间接地教育你的事物为叙写对象,展现这些不开口的\"良师\"的内蕴美。

第五讲 理清思路 合理结构 知识要点:

1、结构是文章的骨骼。

2、一篇文章要写的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妥善安排结构。

3、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说明:

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详写和略写

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详略不当,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

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典型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例如鲁迅的《故乡》是以\"我\"回乡的见闻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可写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但作品只选取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的事来写。这两个人中,又分了主次。杨二嫂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场面里,用几句精彩的话,展示了她的性格。写闰土就不同了。作者以细腻的抒情笔调描写了少年闰土活泼英俊的形象,娓娓动人地叙述\"我\"和闰土三十年前的一段交往。接着作者又精细地刻画了阔别三十年后的闰土的面貌、衣着、动作和性格的巨大变化,诉说闰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不幸,抒写了\"我\"的感慨和希望。这样处理,完全是由\"它揭露在三座大山压迫下,农村凋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证明农村需要来个变革,为下一代开辟一条新出路\"这一中心思想所决定的。

其次,要根据文体性质决定详略。说理的文章,重在阐明主要论点的论证部分,因此,说理部分要详写,引证事例则略写。例如《纪念白求恩》介绍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开头只用了七十四个字,接着便详尽地阐述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指出我们应向他学习的地方。

2、段落和层次

写作时,为了把文章的中心有层次地表现出来,一定要分段。划分段落要根据中心的需要和内容的多少而定。既要注意一个段落只说明一层意思,又要注意不要分得太细,同学们习作常出现两种情况:有时段落包含的内容太多,本来好几层意思,硬挤在一起,弄得层次不清;有时段落又分得太细,本来只有一层意思,硬分成几段,搞得支离破碎。

3、过渡和照应

过渡是文章段落之间的桥梁,在文章中,前后相邻的两层意思之间,不仅要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在相连的地方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让读者思路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而不致发生间隙或阻隔。过渡常用承上启下的段、句子或关联词语。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部分之间,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段落,就是以段过渡的一个范例。

照应是说写文章要瞻前顾后,前后应衬,首尾呼应。例如《一件小事》,文章的开头写道:\"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文章的结尾写道:\"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

为了显示文章的脉络,在文章的中间也要有必要的照应。例如,《反对自由主义》的第二部分,开头说:\"自由主义有各种表现。\"以下十一个小段,分别列举了自由主义的十一种表现,而后又写了两个小段,以便跟前后相呼应:\"还可以举出一些。主要的有这十一种。\"\"所有这些,都是自由主义的表现。\"在这两段之后,很自然地转到自由主义的分析批判上去了。

4、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根据文章的不同而变化。开头的方法很多,但可以大致地将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或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或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或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好的结尾,余味无穷,发人深思。

[5-1]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要求:①写成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②篇幅在600字左右。

导思:妈妈经常给你讲过去的事情,在这些故事中哪一个故事最能触动你的心灵?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迪?把这些写下来,就是好文章。

1、写本文时要注意叙述的角度。可以妈妈的口吻直接叙述,也可以用写作者的口气转述,还可以二者兼用。

2、要选择好人称。写作本文最好运用第一人称,可以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从而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以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3、要安排好记叙的顺叙。可用顺叙,也可用倒叙,中间还可以用插叙,都要注意过渡自然,首尾呼应。

[5-2]

请以\"挫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导思:同学们正处在花季的年龄,有许多美好簇拥着你们。然而,生活的道路并非总是铺满鲜花,生命的里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和你\"过不去\"的事情。一次不理想的考试成绩,一回做好事后被人误解;或是个人抱负受到障碍,家长、老师的批评与指责;或者是独自外出办事时走迷了路,家庭成员发生了突然变故......对花季人生都是一次小小的挫折。

1、\"挫折\"决定了文章的内容,题目限制仅此一点,体裁是记叙文、议论文均可。这个题目,给学生留的选材余地是极宽的。

2、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风顺是我们的美好愿望,但人的一生谁能不经受挫折?挫折有大有小,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可能遇到困难,生活中可能遇到麻烦,这都是很好的素材。遭受挫折不要紧。挫折总会过去,要学会正视挫折,重新上路。这一主题可以通过叙事表现,也可作为论点,展开论证。选择哪一种文体,请考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定。

3、关于结构,记叙文要注意自然。每一件事都有前因后果,有它的发生、发展过程。考生必须正确合理地布局谋篇,使文章内容有条理。议论文要注意严谨,根据论证的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如:因果式、递进式、总分式等,总之,你的论证思路要在结构上明显体现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

第六讲 文从字顺 有条不紊 知识要点:

1.\"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作者驾御书面语言的能力。

2.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叫语感。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

考试说明:

\"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反映着写作者驾御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文从字顺\",其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用词恰当、妥帖,作者心里想的是这样一个东西,所感的是这样一种情境,而所用的词语恰好能表达这样一个东西,这样一种情境,读者读后的感受于作者期望表达的意念完全一致;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表达出来,没有任何含混、错乱和别扭之处。

要想做到文从字顺,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己良好的语感。语感,即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听和读的反复熏染而逐渐形成的。

语感在写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写作者在执笔行文时想的是\"意\",写出来的却是\"文\",这由\"意\"而\"文\"的转化就全凭着写作者的语感进行。

那么,语感包含哪些具体内容呢?

1、要文字通顺

人们在长期的与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而别扭的话不仅别人听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说\"深厚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话就会写得通畅。

2、要意思连贯

人们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都会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例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3、要注意分寸

人们掌握了大量语汇,这些语汇在描绘事物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若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差别,在遣词造句时表现出精确的分寸感来,将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得精妙确切。

4、要掌握韵律

汉语有音调上的变化,还有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及语句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人的视觉或听觉中就会形成自然的节律,从而产生韵律感。例如人们一般会说\"又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会说\"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因为后面的说法从直觉上就感觉到别扭。这种形式上的匀称感和语调上的协调感运用在写作中,也有助于将文章写得文从字顺。

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一些优秀的文章,最好能熟读成诵。这样,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还要多听:听广播,听别人读文章,这样可以强化读的效果。同时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语汇,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要懂得一点语法。平时说话也要注意不出错误。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了。

在作文完篇后,要注意检查:一是自己出声地读一读,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二是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来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是不是没有一点儿磕绊;三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检查时一方面要查语言材料--语汇,看其搭配、词性、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查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看其结构、成分、语序等。

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写文章,字要写工整,字迹潦草难于卒读的文章,还谈得上什么通顺呢?还要不写错别字。因为一字之差表意上很可能差之千里。文章行款格式一定要正确,尤其是应用文,行款上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标点符号是文字表达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帮助显示句子的结构、词语的性质以及作者的情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是写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而且是文章做到文从字顺的必要条件,写作时不光要注意使用正确,而且要注意规范。

[6-1] 以\"凡人琐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导思: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叫\"凡人琐事\",\"凡\"即平凡、平常、普通,\"琐\"乃细小、零碎。\"凡\"很容易写,\"琐\"就不太好写,需要对某个人比较熟悉,长期观察、积累,写作时那些点点滴滴的小事才会涌上心头,流诸笔端。

要写好\"凡人琐事\"这个题目,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应以记叙人物事迹、刻画人物形象为主,而不是以阐发人生哲理为目的。人生哲理的感悟,应包含在记叙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浓墨重彩。

2、所选事件应着眼与普通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从生活的常态入手,昭示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3、应选取多件小事,事件之间应具有某种内在联系。事与事之间,段与段之间要注意意思连贯,文从字顺。

4、选取平凡的人作为记叙对象。在他们身上,寻找金子般的心,寻找生活的本色。

[6-2] 的回忆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字数600左右。

导思: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要求也很少,怎样写好这篇文章呢?

1、回忆性的文章是历来中考作文中最常见的类型,写回忆性的记叙文,所写的内容都应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见闻,因此必须使用第一人称。

2、从内容上分析,既然能由某个物件引起回忆,这个物件在当时一定有其特殊地位,所回忆的人、事、物也一定深深地打动过作者,令人难于忘怀。因此在行文过程中,一定要点明为什么由这个物件引起回忆,所回忆的内容是如何使人难忘、深深挂怀的。

3、从结构上分析,这类文章大都采用倒叙,因此写文章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过渡性语句,以引起回忆或再次回到现实。

第七讲 工于记实 善于写虚

知识要点:

1、叙述、描写和说明是三种记\"实\"的能力。

2、议论和抒情是两种写\"虚\"的能力。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说明:

1、工于记实

作文要练的一项基本功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现实生活\"或\"客观事物\",就写作来说,它无非就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人、事、物、景等。要工于记实,就是要学会真实、准确地表现人、事、物、景。这就像绘画中的写生,对所画的对象,它的形态、色调、明暗、质地、量感......都能够如实地表现出来。

叙述、描写和说明,正是三种记\"实\"的能力。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练好的写作基本功。 (1)叙述。叙述是对人和事发展过程的交代、陈述。它是一种表述过程的能力。要叙述得清晰、明白,应做好如下处理:

①人称的处理。叙述的人称,按语言交际涉及的主体(表述者)、客体(被表述者)、受体(接受者)来分,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一般真实而范围较小的题材多用第一人称;虚构或范围较广的题材,多用第三人称;一些特殊题材,如哀悼、赞颂、激励、劝慰等等,常用第二人称。第一人称的如《我和生命》:\"自从有了我,世界上便添了一个多难的生命。但我却爱我的生命,尽管生命赋予我的只是......\"这篇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我\"曲折多难的人生经历,文章写的是真事,抒的是真情,从而能够打动人心。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易打动读者。

第二人称是以\"你\"的形式出现的,文中作者把事情的开端、发展、结果都通过对\"你\"的倾诉、赞颂、劝慰、激励等表现出来。如《弟弟,请原谅姐姐》一文这样写道:\"弟弟,姐姐在读二年级时,你便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小你就对姐姐很好,是你让姐姐变得懂事。而从姐姐懂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想对你说:请原谅姐姐,弟弟......\"文章以第二人称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运用第二人称使作者可以面对面向弟弟道出满腔愧疚之情,抒情真切感人,比一般的记叙文更易打动读者。

第三人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多,因为站在第三者的立足点,直接叙述人物经历和事情始末,更容易展开叙述。如《忍耐的一天》,作者这样写道:\"忍耐不是一个形容词,忍耐是一个人,一个其貌不扬,但也不算丑陋的女孩。其实她原本姓任,在长达十多年的生命体验后,她觉得自己是个被压抑得太久的人......\"文章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叙述了\"忍耐\"一天的生活情况:从早上离开被子到晚上钻进被窝,而重点以学校生活为主。但贯穿整篇内容的却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情况。作者也正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手法,可以说,这样的处理比较成功。

②顺序的处理。叙述的顺序主要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顺叙的行文安排与事情发展过程一致,容易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文章有条有理,层次井然。顺叙基本上按情节发展或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来组织叙述内容。如《老山界》,从当天下午到当天夜里,再从第二天黎明到下午两点前和两点以后,是按时间的先后写的。

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进行叙述,然后再写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倒叙可造成一种悬念,是巧妙的构思手法之一,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如:\"在我的小抽屉里,珍藏着一只已经用旧了的圆珠笔。它是我童年的朋友兰兰送给我的。这只笔确实不怎么起眼,但是每当我看到它,便会引起一段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篇文章的开头。它用的就是倒叙。作者为什么要\"珍藏着\"这样一只\"已经用旧了\"的、\"不怎么起眼\"的圆珠笔呢?它会引起作者一段什么样的\"美好的回忆\"呢?这就是悬念。它会使人产生\"急于想读下去\"的兴趣。采用倒叙的写法,由倒叙转入顺序,一定要有明显的界限,又要过渡自然。常用的方法是,顺叙部分另起一段,开头用\"那是......\"或\"记得......\"等。

插叙,就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根据内容和主题的需要,插入一些以前的情节,然后接上原来的线索,继续进行叙述的一种写法。只要插叙运用得当,能使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事件背景更为清晰。

平叙,叙述两件(或更多件)同时发生的不同空间的事,称为平叙。这种叙述的方法,可以先叙述一件,再叙述一件(古人称之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也可以并行交叉地进行。前者,就每一件事来说,是顺叙,从二者的关系看,是平叙的。后者则紧密交叉,齐头并进了。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平叙,是较为常见的。这只要在起止处加以必要的照应,就可以了。并行交叉的平叙,齐头并进写几条线,互相穿插,并行推进,要把线索交织起来,巧于照应,使读者看得明白。

③线索的处理。以叙述为主的文章都至少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写作时必须正确处理好线索。文章的线索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是以时间为线索,就是按照时间的变化发展来组织材料的。如前面所举课文《老山界》,就是以时间为线索的。

二是以事件为线索,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发展顺序的,即起因、经过、结果,按这种顺序来结构全篇就是以事件为线索。三是以物件为线索,就是让具体的物件为线索,将有关材料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是以物件为线索的文章。

(2)描写。描写是将客观事物的形状、情态具体地描绘、再现出来。它是一种展示状貌的能力。描写的种类很多,主要有:

①肖像描写②动作描写③语言描写④心理描写⑤细节描写⑥环境描写⑦场面描写。

(3)说明。说明是以简明的文字解说事物外在状貌、内在特征等的表达方式。它是一种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告知\"能力。

任何事物都有它本身的条理,事物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对客观事物进行说明时,必须抓住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一定的内在联系,有层次地加以说明。这种有层次包括三方面:

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③逻辑顺序。

叙述、描写、说明都是记\"实\"的,是反映、再现客观事物的,但各有侧重点:叙述,主要是陈述过程;描写,主要是描绘形象;说明,则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它们在写作时,往往结合起来使用,共同担负记\"实\"的任务。

2、善于写虚

这里所说的\"虚\",是相对于前面所说的\"实\"而言的,它不是客观存在的实在的人、事、物、景等,而是写作者主观的情、意。也就是说,它指的是作者由于受人、事、物、景等外物触动而由自身所产生的感情和想法。

抒情、议论,是两种写\"虚\"的能力。它们各自也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练好的写作基本功。

(1)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抒情的方式很多,主要有:

①通过叙事抒情。用叙事作为抒情的工具时,与一般的叙述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叙述,要用作者心理上的感受与变动作灵魂,要在客观的叙述上加上主观的感情色彩。这样的叙述,便带了浓重的抒情性。一般的叙述总是较为精密、完整、详尽;而作为抒情工具时,叙述只具有一个粗略的印象已经够了,目的是达到抒情的效果。

②通过议论抒情。在记叙文章中,作者对所写的人或事,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无限的激情涌上笔端,往往借助议论来抒情。这种议论,是被主观的感情色彩所支配的,它与一般的议论不同,它既不需要交代论据,也不需要进行论证,而只是一个判断。作为抒情工具,这个判断已经够了,那周密的论证是不必要的。例如,在杨朔的《荔枝蜜》中,有这样一段:\"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在小蜜蜂的身上,作者发现了生活的哲理,通过对小蜜蜂的议论、赞扬,抒发了强烈的崇敬、感佩之情,这种感情,极为真挚、深沉。

③通过描写抒情。通过描写,尤其是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这也是较为常见的抒情形式。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这是很多的。在诗歌和抒情散文中,往往要通过景物描写抒情,优秀的篇章,把写景和抒情揉合在一起,情景交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④直接抒情。除了通过一些间接的手段抒情以外,在有些时候,还可以直接抒情。这种抒情方式不能用得很多,但也是常见的。直接抒情用得过多,会伤于空泛,并不好;但浓烈的感情直接抒发出来,是能深深打动读者的。

(2)议论。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不象议论文那样要有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它是在叙述、描写和说明的基础上,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7-1]请\"以我渴望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通过完整的一件事或几件事具体写出渴望的原因。②以叙述为主,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③不少于700字。

导思:中学生风华正茂,情感丰富,易于幻想。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有很多的\"渴望\"产生,如何获得成功,渴望有位知心朋友,渴望师长的理解等等。如何把这一\"渴望\"叙写清楚,确立深刻主题,应成为本次写作重点。

1、首先应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选择一件或几件事具体写出渴望的原因,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叙写时注意层次清晰,详略得当。

2、表达方式应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议论和抒情。记叙要具体、生动;议论要简明、精警;抒情要含蓄、真挚。

3、语言要清新自然,真挚感人。字数应不少于700字。

[7-2] 我爱家乡的

要求:请你把题目补充完整,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家乡的风土人情。

导思:常言道:\"谁不说咱家乡美?\"家乡是每个人生长的地方,熟悉的地方,是每个人都难于忘怀的地方。我国国土地大物博,每个地区的风土人情,都各有特色。

1、根据命题要求,本文要以写景状物、描写说明为主,写出自己家乡的特色。而题目中的\"爱\"字就决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因此,总的来说,同学们要在对家乡风物熟悉了解的基础上,抓住地方特色,或记叙文、散文,或说明文、议论文,为自己的家乡唱出一曲深情的颂歌,表达你对家乡的热爱。

2、本命题的写作要点是: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使行文自然融合,情系于中。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考场佳作来。

第八讲 多读多写 养成习惯

知识要点:

1、多读多写是一条通向学好作文的成功之路。

2、良好的写作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

说明:鲁迅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可见,多读多写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1、多读是很紧要的

优秀的书籍记录了前人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既是人类群体才智的结晶,也是作者个人精神世界的展现。读这样的著作,我们仿佛直接进入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从中汲取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高尔基的名言:\"爱书吧,它会给你力量!\"成为许多青少年的座右铭。

2、多读还要熟读

作家赵树理曾经说过:\"写起文章来要像走路一样的顺当,我认为这和我小时候坐在板凳上哇啦哇啦的读书有关系。譬如,小时候老师教我们读《庄子》,我们就学到庄子的句法;读韩愈的文章,又学到了韩愈的笔法。各种风格的文章都学,久而久之,我们学会了读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3、多读还要多写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像游泳、开车、踢球、唱戏等,如果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很难奏效。写作也是一种技能,当然不能例外;同时,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的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

4、要大胆放手写

有些同学怕作文,遇上作文,笔头咬烂了,还常常写不出几行字来,这就是一个\"难\"字挡住了思路。要知道,这艰难费力,正是因为你手里的笔不熟练。不要怕写不好,初学者写不好是正常的,只要你大胆放手去写,你的笔就会越练越熟,思路自然会顺畅,肚子里的话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

5、还要养成习惯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它一般包括: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勤于积累的习惯,多动笔的习惯,坚持写日记的习惯,打就腹稿、一气呵成的习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的习惯,书写工整、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等等。

多读多写,养成习惯,持之以恒,熟能生巧,当你体会到读书写作的无穷乐趣时,你的作文必能一天比一天圆熟自然,得心应手。

[8-1] 读

真快乐(痛快、感动......)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一书名或文章名;②篇幅在600字左右。

导思:这是一篇考察同学们\"多读\"的文章。

1、你一定读过不少书或文章,其中有没有使你越读觉得心里越快乐的?或者特别受感动,或者觉得特别过瘾?请你写一篇文章,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使你读了真快乐(痛快、感动......)的书。

2、这是一道半开放的题目,在所读的内容和读后的感觉、感想方面都给了你一定的选择自由。不过,写作的重点应放在它为什么使你快乐(痛快、感动......)上。

3、一般地说,可\"读\"的是书、文章,但有时人们也将对山、水、景、物乃至人的品味、揣摩等也叫\"读\"。审题构思时,请予以注意。

[8-2] 日记一则--

要求:①自命一个副标题,写在破折号之后。②写你在学习、生活中的见闻、感受。③有记叙,有议论。不采用诗歌形式。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出现校名。

导思: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作文也不例外,多写多练是提高作文水平必不可少的手段。利用课余时间,在加强阅读的同时,写写日记,则是练笔和提高作文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

1、日记,形式灵活,不拘一格,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叙事状物,也可以抒情言志,体裁自由,因而坚持写日记并养成习惯,有利于提高多方面的写作能力。

2、日记,写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无须苦思冥想,情境就历历在目,写来兴趣浓厚,经久不厌。因而坚持写日记有利于增强写作的兴趣,能促使自己作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和分析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周围的事,有利于提高主观分析能力。坚持写日记,不断分辨生活的美与丑,整理自己的思想,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思想素质。

3、关于日记的格式,一般开头一行是日期、天气等,下面是正文。为了便于抓住中心,利于文章的条理性,也可在第一行给日记定个标题。日记正文内容要具体,可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叙写,语言要富有生活气息,自然流畅。

第九讲 文贵创新 突出个性

知识要点:

1、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2、所谓创意,即创造、创新之意。

考试说明:中考时,考生该怎样根据命题要求以独到的眼光从素材库存中迅速选定材料,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张扬个性呢?2001年中考优秀作文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1、以知出新

文章的内容如能超越一般学生的认知领域,显示出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那就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湖南益阳市2001年中考作文要求以《关心》为题作文,当不少考生把目光锁定在人类的亲情时,有位考生却把爱心投向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球,文章将\"绿荫如盖的大地\"、\"浩瀚无垠的大海\"、\"交错分布的江河\"分别喻为地球,\"美丽的肌肤\"、\"蓝色的衣裳\"和\"奔流不息的血脉\"并引入被喻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河流域由于大片森林被焚烧而染上\"炎症\"等知识性较强的内容。由于新知迭出,读者获得了知识和情感的双丰收。

2、以事出新

初中三年的学生生活常常进入考生的选材视野,但雷同者多,出新者少。而有些考生却能把眼光锁定在特殊日子所发生的特殊事件上,给人\"人有我新\"之感。浙江宁海市2001年中考作文要求以\"明天\"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不少考生取\"明天\"的引申义构思,有位考生却取\"明天\"的本义作文,拟题《明天就是中考》,记叙了\"挤独木桥\"的前一天老爸赠送\"作战武器\"派克笔、老妈熬出高能量食物小米粥和表哥提供新式手表三件事,并在\"后记\"中这样结束全文:\"粗硬的派克正在舞动,已被小米粥填饱的肚子正在提供能量,nike在忠实地记录时间......\"有的同学把叙事的笔触延伸到考场,更体现出所选角度之新。更有独具眼光的作者把叙述的时空就锁定在眼前的语文考场。2001年武汉市中考作文要求以\"服务\"为写作范围,自拟题目作文。有位考生别出心裁,所叙时间变一般考生的\"过去进行时\"为\"现在进行时\",自拟题目《谢谢您,护花使者》,叙述自己在语文考场上的两次意外(一次墨水用完,一次鼻子出血),两次得到\"如慈母般\"的穿白裙的监考老师的关心和鼓励的具体经过。文中的\"护花使者\"身份特殊,所处时空特殊,这些都闪耀着作者创新思维的火花,使\"服务\"这一文旨演绎得别具魅力。

3、以能出新

这里的\"能\"指某种特长或技能。如果你能选择\"人无我有\"的\"能\"作为题材,并在文中不断亮出有关此\"能\"的种种术语,那么阅卷老师的眼睛会为之一亮,你的文章也就会因此而脱颖而出。江苏南通市2001年中考作文要求以《我发现 》为题写一篇文章,有位小学四年级就学会下象棋的考生把目光投向自己的特长,在题目的横线处填上\"棋如人生\"四字。文题将特长与哲理思考融于一体,已见出手不凡;行文时又以对比手法分析不同类型的棋手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及其结局,由棋艺世界的副赢得失联想到生活之帆的顺逆进退,诸如\"......工于心计的高手第一局故意输给对手,以增对手的傲气,灭其防备之心,而暗探对手套路,且言\'君子让头局\',真可谓名利双收了,尔后避人之长,攻其之短,处处陷阱,请君入瓮,直杀得对手连局皆输,俯首称臣为止\"。这些体现技能的用语不时亮出,更使文章增添了创新的色彩。

4、以悟出新

以悟出新就是在文中展示充满个性的思考和别具慧眼的发现。武汉考生写的《本店微笑服务》就是一例。文章描写\"诚信商店\"微笑迎宾、笑着问话、笑着介绍、笑着送别甚至笑着耍赖的种种细节,述说了\"我\"在\"笑\"的迷惑下被欺诈的经历。文章选材之新不仅体现在事件本身,更体现在作者精辟的理性思考。结尾处,作者不是一叹了之,而是由事而\"悟\":\"再美的微笑也掩盖不了商品的假冒伪劣本质,最好的服务莫过于保证商品的质量。\"作者不是简单的否定\"微笑服务\",而是在呼唤一种内外皆美的人文精神的回归。这样的感事悟理,视角新颖而不落俗套,给人启迪。

5、以情出新

情贵真,而真情是个性化的。围绕个性化的真情选材,便能以情动人。湖北荆州市2001年中考要求自拟题目作文,题目中必须含有\"喜欢\"一词。有位考生拟题《我喜欢童年的竹林》,叙写在山区竹林里与小伙伴\"摇雪\"\"觅果\"\"盖小屋\"等生活片段,着重抒写了\"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摇啊,荡啊,摇出我心中的歌,荡圆我心中的梦\"这份独特的情。绵绵的乡情,充满自由欢乐和童趣的友情,流淌在字里行间,一直流入读者的心田,使人久久难忘。因为这产生于山区竹林间的秋千下和小屋中的情味,个性色彩鲜明,是很多读者所未曾经感悟过的,因而是全新的、动人的。

[9-1] 有一位老师在作文课上,画了这样一幅画:上面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太阳下是一把伞,伞下有一盆仙人球。要求学生根据这幅图画写一篇议论文。

导思:立意是文章的灵魂,它对文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假如我们能在这方面推陈出新,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①大多数同学经过分析,可能会提炼出\"过分的爱就是害\"这样一个观点,虽然不算错,但总觉得有些肤浅。②如果你将\"太阳\"比作地方政府,将\"伞\"比作地方保护主义,将\"仙人球\"比作乡镇企业的假冒伪劣产品,从而揭示出\"仙人球\"之所以肆无忌惮,就是因为有\"太阳\"和\"伞\"的庇护,才得以屡禁不止,并泛滥成灾的道理。③也可以认为太阳象征法律,伞象征高官,仙人球象征不法分子。一些不法分子只所以会肆无忌惮地干坏事,就是因为有\"伞\"的保护,\"伞\"一旦被撕破,他们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这样的立意,能不令人耳目一新?能不得到好评吗?

[9-2] \"奥运会\"\"申奥\"是2001年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同时,由于申奥成功和中国决心在2008年举办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届奥运会,\"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观念深入人心,\"奥运会\"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人们的热门话题。其实,追述百年奥运史,中国人一直心系奥运。请以\"奥运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导思:文体创新是写作出奇制胜的有效途径。抛弃通常使用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体裁,至少可以选用以下几种文体:①书信体,如让一个孩子向父母写一封信,恳求父母准许他去北京现场观看奥运会。②故事新编,让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复活\"走进奥运会。③童话,如奥运会吉祥物的产生过程等等。当然,对某种文体的写作,方法事先有所了解,是运用得当的前提。

第十讲 展开想象 拓宽思路

知识要点:

1、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2、生活是想象之源,想象是作文的翅膀。

3、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说明:

1、作文的想象技法

想象,是指根据已有的见闻和生活经验,构想出不曾见过,或者从未出现过的形象或情景。想象的方法很多,作文中常用的有:

(1)编创法。就是编制故事的情节。一般记叙文要求写真人真事,不需要编故事。如果写童话、小说、科幻故事或者写看图作文、想象作文等就得编故事了。编制故事情节在文艺创作上叫虚构,它不受真人真事的限制,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尤其是童话、科幻故事、想象作文,作者可上天入地、探奥搜奇;和草木交往,与鸟兽倾谈,可以历洪荒远古、访古人来者。真可谓无所不能有,无所不可有。但是,同学们应该明白,无论想象的内容多么奥妙神奇,都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个\"源\"和\"本\"便是生活。

(2)组合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拼凑在一起,形成新的人物形象,新的事情,可称组合法。

(3)扩展法。所见所闻的内容是简单、抽象或粗糙、模糊的,借助想象充实,使其变得清晰、细腻、生动、形象,可称扩展法。扩展法的过程是:展开想象,让所要写的内容在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接着,选词练句,用最恰当的语言对\"浮现出来\"的具体形象进行细致的描绘。一般来说,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大都借助于扩展想象。平时说的\"添枝加叶\",就是扩展想象。添加的\"枝\"和\"叶\"正是扩展的结果。

(4)梦幻法。借助梦境或幻觉描绘出眼前并不存在的情景,以表达某种愿望或抒发某种情感,可称梦幻法。例如:\"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杨朔《荔枝蜜》)这里借助梦境表达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从上述实例中可以看出,用梦幻法所描绘的某些景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人不可能变成小蜜蜂。正因为如此,梦幻法才给作者提供了运笔的广阔天地,才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并富有神奇、浪漫的色彩。

(5)推测法。是指根据已经知道的情景,借助想象推测出未知的情景。例如:\"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我\"没到现场,却能知道\"戏已经开场\",能\"听到锣鼓的声音\",还能\"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正是运用想象进行推测的结果。运用想象进行推测,重要的是,一要有根据,二要合乎情理。上例\"我\"有看戏的经验,这是根据;既然是唱戏,自然能听到锣鼓的声音,这叫合乎情理。

2、作文的联想技法

联想是作者依据写作主旨,由甲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乙事物而构成的生动形象、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达。不少考生在2001年中考时借鉴课文中的联想技法,写出了一篇篇佳作。

(1)接近联想 指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事物。刘绍棠的《榆钱饭》由眼前的想\"打油腻\"吃榆钱饭联想到旧社会用榆钱充饥,又联想到十年*时期靠榆钱饭度日,这一思维过程便是接近联想。湖北仙桃市一考生以《难忘掌声》为题作文,从站在市\"三好生\"领奖台上赢得掌声落笔,然后思路穿越时空,联想到自己在小学四年级\"破罐子破摔\"时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同学们给予的那改变人生轨迹的掌声,凸现掌声对\"我\"的激励,联想自然,主题鲜明。

(2)相似联想 指由甲事物联想到在某种特征上与之相似的乙事物。茅盾的《白杨礼赞》由白杨树写到北方的抗日军民便是通过相似联想实现文思的跳跃的。黑龙江省2001年中考要求以\"水\"为话题作文,有位考生以《水的联想》为题遨游于水的王国,文章跳出编写故事的套路,多角度展开广泛而贴切的联想:由水的平淡无奇、气势宏大、坚韧不拔、清污除垢等特性分别联想到农民、人民军队、科技工作者和人民教师,由物及人,给人启迪。

(3)对比联想 指由甲事物想到与它性质不同的乙事物,或由事物的某一方面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方面。

(4)表里联想 指由事物表象想到它的本质意义,再由它的本质意义想到相关联的事物。2001年安徽省要求以\"最需要\"为话题作文。

(5)因果联想 指根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由因及果,或由果及因的思维过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自己遭受风雨之苦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

(6)声色联想 指根据声音或色彩引发的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这类联想技法在《安塞腰鼓》《海滨仲夏夜》中都出色地运用过,不少考场作文也成功地借鉴了这种方法。

[10-1] 有人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 ,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用尽全力,跃出滚烫的油锅,突然逃生。隔了半个小时,那人在锅里放了4/5的冷水,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在锅里,这知青蛙在水里泅游。接着,那人偷偷在锅里用炭火慢慢加温,青蛙仍然悠闲地在微温的水中泅游。等到它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经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为时已晚,它欲跃乏力,全身瘫痪,只能卧以待毙,终于葬身锅底。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由拟题。②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导思:这道文题所给材料的寓意显而易见,不外乎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防微杜渐\"等。在材料的基本寓意已经确定,不得突破的情况下,如何将文章写得有声有色,令人拍案叫绝?\"要求\"已为我们打开思路:

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给材料作文,往往写议论文者居多,写议论文往往离不开\"引议联结\"基本套路,但那种生搬硬套的老面孔又怎能赢得阅卷老师的欢心?所以学生可以尝试多种文体。

2、\"可以大胆想象,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无论是写议论文还是写其他文体,都需在想象上下功夫。想得合理想得奇妙,就可以角度出新出奇,写法变活变巧。

[10-2] 以\"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充分发挥想象;②文体不限;③自己拟题;④600--800字。

导思:这是一篇话题作文。这类作文的最大特点是范围宽,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但也正是因为范围宽,选材和切入有一定难度,又每每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将话题\"化大为小\"是最有效的方法。

1、\"化大为小\"的方法很多,就本题而言,应选择与话题有关的事例、现象、情理、哲理等将话题缩小。

2、选择与\"水\"有关的事例,如:\"南水北调\"\"洪水泛滥\"\"水资源缺乏\"等;

3、选择与\"水\"有关的现象,如:\"水滴石穿\"\"山重水复\"\"水往低处流\"等;

4、选择与\"水\"有关的情思,如:\"高山流水\"\"水月镜花\"等;

5、选择与\"水\"有关的哲理,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等。

以上这些事例和现象的背后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情思和哲理的背后有着很多贴近生活的生动感人的事例。借助这些事例可使\"水\"这个话题贴近实际,有利于抒发真情实感,有利于活跃创新思维,尤其是具有时代性、人文性的事例和哲理。这样,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从小处切入,能够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

第十一讲 写人记事 内容生动

知识要点:

1、写记叙文,会具体地写人记事,有较明确的中心思想。

2、会恰当地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

3、能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能运用具体的事例写出人物的某些特点。

说明:

1、记叙文构思六\"一\"诀

(1)一槌定音的开头

即开篇2三句或点出记叙重点,埋下行文线索,或明确主题思想、奠定感情基调。这样的开头,简洁洗练,直截了当。

(2)一线穿珠的结构

即全文没有贯穿到底的中心事件,而是以主要人物的活动或品质为主线,组织典型而各有侧重的情节,统一服务于中心。这种结构避免了行文的旁逸斜出,使文章重点突出。 (3)一波三折的情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一个中心事件的文章,若能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做到张驰结合,起伏变化,则可扣人心弦。

(4)一字传神的细节

人物性格的塑造、作者感情的抒发,都离不开一字传神或一针见血的细节。鲁迅《社戏》写孩子们归航途中偷豆,阿发\"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阿发\"往来的摸\",有比较鉴别之意,显现出他聪明而无私的童贞,传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佩喜悦;鲁迅《孔乙己》写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这里的\"摸\",表钱数不多之意。特定的动作正是孔乙己生活窘迫、穷困潦倒、遭遇悲惨的写照,传达出作者对他的哀伤同情。同为\"摸\"字,作者却在不同的地方赋予各异的含义,且凝练传神,可见匠心。

(5)一语反复的扣题

文章以关键语句反复扣题,显得内容紧凑、中心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由这样三个板块扣题:一是开头,在书写自己在朝鲜的感觉后,以\"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扣题;二是主体,在展示了三个典型事例后,分别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吗?\"\"你们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一种人\"扣题;三是结尾,在号召人们热爱战士后,以\"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扣题。以上扣题句将\"战士\"与\"谁是最可爱的人\"联系起来,反复出现,强化了人们的认识。

(6)一箭双雕的收尾

就是说文章的结尾既自然结束全文,又巧妙引发思考。《驿路梨花》结尾写道:\"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个结尾既实写自然梨花,又虚写雷锋精神,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意蕴丰富。

2、如何使记叙文生动感人

(1)积累动情点

所谓动情点,就是事件中能触动人们思想感情的关键内容。要写出动人的文章,首先要有能打动人们思想感情的材料。材料动人,文章才有可能动人。如果题材寡情,连作者都感动不了,又怎能打动读者的心呢?那么,学生生活中有没有生动感人的素材呢?回答是肯定的。同学们虽然没有\"战火分飞\"的经历,也少\"痛失亲人\"的感受,但是像《散步》《这不是一颗流星》中所反映的那样的生活体验,同学们的生活中则是俯拾即是取之不尽的。

积累动情点,就要留意我们身边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要留住情感的火花,就应该准备一个记录本,随时摄录一些感情的神貌,主要是描述细微的感受和动情的氛围。如果能随手记录,不断积累,并经常翻阅,那么这些记录便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可令文思喷涌永不枯竭。

(2)渲染动情点

人的七情六欲是相通的,能令你动情的内容,往往也能使别人动情。然而令人动情的,不一定是事物或物件的整体或整个过程,往往是事物的某个部位或事件的某一细节。因此作文不能只写事物的轮廓,而应抓住最让人动情的内容渲染之凸现之。

一般来说,在写人的文章中,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点可以看作动情点。譬如《小橘灯》中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便是最能给\"我\"以鼓舞的动情点。因此,作者对小姑娘打电话的动人事例做了具体描述,来渲染她的\"镇定\";对困苦的家庭环境做了具体的描绘,来渲染穷人孩子早当家的\"勇敢\";对做灯送客人以及安慰客人等情节做了细致的描写,来表现小姑娘坚信未来的\"乐观\"。在叙事的文章中,能够展现整个事件的内涵之处便是动情点。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铺陈了\"我\"冒险攀登悬崖从而陷入困境,并在父亲指点下爬下悬崖摆脱困境的过程。尤其是先细腻地刻画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地向上爬、心惊肉跳地蹲、头晕目眩地向下望、全身麻木地伏等,而后又细致地描写了因毫无信心而啼哭及信心萌发探踩岩石,最后爬下悬崖的过程。文章卒章显志,自然地归结出:化解困难,从而克服困难。

在写景的文章中,景物的特点往往也是动情点。比如刘鹗的《大明湖》。济南城的特色,历下亭的古老,古水仙祠的荒凉,都是令人动情的。然而最让人动情的则是铁公祠前优美的湖光山色。作者渲染了千佛山的色彩艳丽,大明湖的澄清明净,芦苇花的景象奇绝,用清丽的文字描绘了优美的意境。

(3)交代动情原因

要使文章动人,还得交代令人动情的特殊原因。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别人没动情你会动情?又为什么相似的事情,昨天没动情而今天会动情?交代了动情的原因,也等于营造了动情的氛围。例如《蛛网》:清晨,薄暮的晨雾像一层轻纱裹着树林,新鲜的空气中夹杂着树脂的清香,叫人感到清新、愉快。这个特殊环境,既是蛛网成为精美绝伦的头巾的客观条件,又是激起\"我\"美好想象的外在因素。同样的道理,越是战火纷飞,越能体现白求恩的精神品质;对儿子越爱,越能表现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阔胸怀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可见,看似与中心无关的内容,其实恰恰是营造情感氛围所必须的。

总之,积累动情的素材,渲染动情的内容,交代动情的原因,让感情充满作文的全过程,是情感贯穿文章的始终,这是使记叙文动人的有效方法。让我们从范文的研读中获得借鉴,从作文的实践中得到验证吧。

[11-1] 我的启蒙老师

导思: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1、从题目来看,显然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老师\"前面有两个定语:\"我的\"、\"启蒙\",不要随意掉了一个定语。

2、可写文化课的老师,也可写科技小制作的启蒙老师,唱歌跳舞的启蒙老师,体育运动的启蒙老师......凡是初学某一门知识,使你得到基本的入门知识的人,就是启蒙老师。

3、通过语言、动作、肖像描写刻画启蒙老师,把记忆中启蒙老师那些最使你感动的事写出来,以说明是启蒙老师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才将你领进门的。

第十二讲 诉说真情 突出实感

知识要点:

1、写作文时,应做到说真话、诉真情。

2、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感情的倾诉要适当节制,但不要有范围的限制。

考试说明:

1、中考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这是作文的大忌。在2001年各省市的中考作文试题中,直接写明要求有真情实感的就有很多,有的虽然在提示中没有写明,但在评分标准中非常强调。从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看,对作文的真情实感的要求必定会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记叙性作文。那么,考场作文中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这里以2001年几篇优秀中考作文为例来具体谈谈。

(1)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我发现爸爸老了》是南通市的一篇优秀中考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原先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在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由于都是亲眼所见,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

(2)多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细节不细,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我喜欢童年的竹林》是荆州市的优秀中考作文,之所以说它有真情实感,就是因为它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如: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下来,洒到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又如:有时,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摇啊,荡啊,从秋千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且写得也富有诗意。

(3)明人事要素

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虽不能说凡具体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你简单地说某地发生一件抢劫案,听者不一定会信,假如你有鼻子有眼睛地说,把抢劫的时间、地点、受害人的单位或姓名及被抢劫的数量都说出来了,那别人就会相信。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为自己喝彩》是泉州市的中考优秀作文,第一段是这样的:我坐在座位上,手捧着《简•爱》,心无旁骛。忽然不知谁传来消息:\"明天要体检了!\"体检?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探听:\"测些什么?\"同桌不以为然地说:\"身高、体重,这些都免不了呗。\"啊,我心里发虚,低头看看自己的\"虎背熊腰\",想想矮矮的个儿,听着后排那两个瘦如麻杆、身材苗条的女生半真半假对自己的身段作着自我批评,真是欲哭无泪。这个开头,把什么人、正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问些什么、想些什么等,都通过对话介绍出来了。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

(4)用生活语言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我喜欢童年的竹林》一文中用了不少拟声词,仔细体味,你就会发现用得非常准确,如\"哗哗\"形容摇竹的声音;用\"簌簌\"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用\"咯咯\"表示我们童年快乐时的笑声;用\"沙沙沙\"表示风吹竹林时的响声......作者把生活中确实如此的声音准确地搬进了文章之中,让人读后自然就觉得亲切感人。用生活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而老年人口中一般就不会有这样的词。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

(5)露潜在意识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它与浅意识和表层意识相对,它是人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之所以称\"潜\",是因为它隐藏于思维的底层,不经意袒露出来。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每一个人都有潜在意识,而且要比浅意识活跃和丰富,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与心相违的浅意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为自己喝彩》的后半部分有这样几句: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地端详自己。不!我不要这张苦大仇深的脸,我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高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这几句话,一般人是不会公开对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

(6)拟相应情景

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有时,必须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换句话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这能不能给人真情实感呢?应该说,虚构也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关键是要注意这两点:一是这种事,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肯定经历过;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细地想一想: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会怎么样呢?如果写的是一位老年男子,那么,就不妨借助自己的外公或爷爷,从他们平时的表现中想一想:假如爷爷在遇到这种事时会怎么对待?如果所写的是中年妇女,那不妨借助自己的母亲或邻居的大婶,根据母亲等平时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想一想:她会怎样处理这件事?模拟生活情景,转换人物角色,能使虚构的文章多一点真情实感。

[12-1] 家庭给了我

要求:①每个人都有家庭,家庭可以给你理解、支持、帮助;可以给你欢乐、烦恼,甚至痛苦;长辈的爱,可以使你健康成长,也可能会束缚你的发展......请你选一件具体的事,写一篇记叙文。②先在横线上把题目填写完整,再作文,如\"家庭给了我快乐\"。③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④600字以上。

导思: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上,人之所以觉得幸福,跟对社会稳定起着巨大作用的家庭是分不开的。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可以给你理解和支持,也可能给你烦恼和痛苦;可使你健康成长,也可能束缚你的发展......打开记忆的大门,寻找给你影响深刻的一件事,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给世人以启迪。

1、文章开篇就迅速切题,行文要有波澜,突出重点,容易使文章条理清晰(记叙可以运用倒叙),结尾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使主题升华。

2、表达方式应以记叙为主,辅以议论、描写。

3、语言要做到简洁朴实,以情动人,不少于600字。

[12-2] 今天你就将要初中毕业了。回首初中时代,有多少令你难忘的\"那一次\":那一次,你笑了;那一次,你哭了;那一次,你真遗憾;那一次,你真尴尬......正是经历了这无数的\"那一次\",你才懂得了生活的幸福,友情的珍贵,奋进的艰辛及你肩负的责任......真正领悟到了生活的内涵,长大了,成熟了。请你从初中生活中选择一件事,以\"那一次,我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并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要求:①在文题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题完整。②记事要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语言要简明、连贯、通顺。③要有适当的议论和描写,议论要因事而发。④字数600-900,不足600字或超过900字,每50个字扣1分。⑤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

导思: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

1、审题,体裁是记叙文,属于记事类的。题目是一个带有时间状语的短句子。\"那一次\"限制了选材范围和写作角度,\"一次\"决定选材只能选一件事,\"那\"决定只能选过去的事。需要补充的部分则显示着文章的内容。

2、选材,具体选择什么内容的材料,这由考生自己决定。以前经历的什么给你的印象最深,对你的影响最大,就写什么事,这样就有话可写。有真实感受,写来就自然亲切。

3、结构,写这篇文章时,要合理安排结构。首先要点明题意,引起回忆。在叙事时,要把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写明白,写完整。还要注意,在行文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你在题目中所补充的词语来写,这样才能紧扣题目,突出中心。

4、能做到以上这些,就基本合乎要求了。但如想取得更好的成绩,语言生动、形象是必不可少的。在通顺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修饰,注意用词的贴切和句式的变化,恰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文采,是十分必要的,再加上工整的字迹,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得到好评。

第十三讲 抓住特征 解说得法

知识要点: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说明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文体。

2、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多样的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构成成分,可以分为简单说明文和复杂说明文;按照不同的写作目的,可以分为介绍性说明文、记述性说明文和阐释性说明文;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科学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而按照不同的说明对象,又可以分为说明事物和说明事理两类。

3、所谓\"事物\",就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包括人、事、物。向读者介绍一个人(包括自己)、一个集体、介绍一种程序、一种现象、一种物体,都属于这种类型的说明文。

4、所谓\"事理\",就是与事物有关的某种道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不满足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而要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委,这就需要作事理的说明。

考试说明:说明文的运用范围相当广泛,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无论交流思想、介绍情况,常常要用到说明文。这里着重谈谈普通说明文的写法。

1、必须抓住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这也是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主要标志。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活板》介绍我国古代的印刷术,就当时说:\"活板\"这种印刷术的主要特征是\"活\"。因而文章在介绍中自始至终抓住了这个特征,把活板的印刷历史、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介绍得十分清楚,使读者有了确切的了解。能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主要取决于作者对事物有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这就要求在寻找事物的特征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对该事物进行仔细、深刻的观察;二是要进行认真比较,只有比较,才容易发现事物独特的一面。例如《玉雕》写了三匹马的姿态:前面的一匹黑马:\"三蹄腾空,回首后顾,神态略显紧张\";中间的一匹白马:\"体态轻盈,前两蹄蹬着地面,后两蹄蹬着两块玉石,奋起若飞奔状,尾巴好似一团白云浮在空中\";最后的一匹黑马:\"嘴唇紧闭,把头高高地昂起,四蹄蹬在玉板上......脖子上的鬃毛一律竖起\"。三匹奔马,各有各的特点。作者正是通过观察、比较,抓住了它们的特征,才写出了这篇成功之作。

说明事物表面上的特征,只能是读者对事物外部的特征获得印象;说明事物本质的特征才能是读者进一步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在说明沙漠危害人类之后,接着根据沙漠的特点指出:它逞强施威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方式\"是风沙袭击和沙丘移动。我们采取的抵御办法是\"培育防护林\"和\"植林种草\"。但这只是守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文章接着指出,\"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有了充足的水源,向沙漠进军就会取得彻底胜利。这就指出了\"风沙\"、\"植林种草\"和\"水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说明了征服沙漠的本质问题。可是,为什么过去人类长期受害,却没有能征服沙漠呢?这是因为人类征服沙漠的远大理想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实现的可能。这就进一步从社会方面说明了问题的本质。说明文只有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才能使读者对事物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

2、合理安排顺序

事物大多是具有复杂性的,必须从多方面去介绍,才能讲清楚它的特征。依据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是将说明文写得条理清楚的根本保证。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顺序,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空间顺序。是指按照物品的空间方位进行说明。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由内到外,由外到内;或由上到下,由下到上;或由前到后,由后到前等等。说明物品的形状、构造,一般采用这种顺序。《玉雕》,由前到后,一一介绍三匹马的姿态,用的就是空间顺序。

(2)时间顺序。是指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进行说明,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往往采用这种顺序。如《看云识天气》中有一段描写天气的变化,由晴转阴,由阴转雨(雪)有时间先后的顺序,天空的云随着这个时间的推移,也变化着不同的形态:卷云--卷层云--雨层云。就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写的。

(3)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说明的顺序。 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因此,说明文作者在考虑文章思路时也必须符合这些认识规律,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正确地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同时又能适应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欣赏习惯。如《大自然的语言》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共写了三段:第一段说,\"首先是纬度\",第二段指出,\"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第二个因素\",第三段指出,\"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这个层次顺序的安排,就是由主次决定的。

以上说的是三种较为常见的说明顺序。应当指出的是,不要把这三种安排顺序的方法看成固定的格式。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人们的认识是多角度的,说明的顺序经常随着说明对象的改变而改变,是允许的,也是正常的。总之,说明事物要做到\"言之有序\",文章才能脉络分明,层次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3、选择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把那些容易与之相混的对象同它区别开来,叫下定义。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2)分类别。把被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叫分类别。如《食物从何处来》把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划分为\"自养\"和\"异养\"两类,然后分别说明。

(3)举例子。举出实例进行说明,使内容具体化,叫举例子。《中国石拱桥》通过介绍赵州桥和芦沟桥,使人们具体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就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列数字。用准确的数据说明事物的某些方面,这种方法叫列数字。如\"笔全长13.5厘米,笔身约占3/5,笔帽约占2/5。顶端的活动小枢纽能自由伸出和缩进,像个乌龟头,长0.7厘米,笔挂长3.9厘米。\"(《我的圆珠笔》)

(5)作比较。就是通过比较说明事物和事理。例如《苏州园林》中,用苏州园林建筑的不对称与我国古代宫殿和近代的一般住房的对称进行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之美。

(6)打比方。利用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之间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形象准确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特征,这句话就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7)画图表。有时,单用文字说明难以做到明确、具体,这时就可以用画图列表的方式加以补充,这种方法叫画图表。《统筹方法》一文就用了这种说明方法。

(8)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我们怎样选择说明方法呢?这要根据自己的文章而定,因为运用一些说明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更正确地说明事物。

4、语言描述准确

说明文的语言,和其它文体一样,都讲究用词准确,表述明白,这是写好各类文体章的基本要求。但是,说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对文章的语言又有自己的特殊要求。说明文是以介绍知识为主的一种文体,无论是解说事物,还是阐明事理,都必须讲究科学性,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老老实实地说清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本质,既不允许虚构夸大,哗众取宠,也不允许艰深晦涩,佶屈聱牙。这样,说明文的语言就应该简洁明了,质朴无华,也就是语言要\"平实\"。

不过,讲究平实,并不等于推崇呆板。正如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所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也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为了将事物解说清楚,将事理剖析明白,说明文的语言可以形象些;为了适应不同场合的说明需要,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说明文的语言也可以活泼些。说明文的语言可以做到\"平实\"与\"生动\"的和谐统一。

语言的平实与生动,主要通过语言的运用来体现。不同色彩的词语,不同特点的句式,不同形式的修辞,都可以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除此以外,表达方式的选择,说明方法的运用,乃至结构形式的安排,对文章风格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

[13-1] 我们的校园

导思:这是一篇说明学校整体结构和布局的说明文,重点是交代清楚校内各建筑物及其他事物的准确方位。

1、要说清楚方位,必须有合理的说明顺序。可以选择一个观察点,由远处作整体、概括介绍。接着由远而近,变换立足点。进入校门后(或楼门),或由东至西,或自下而上,或从外至里,对校园情况作有序说明。

2、在介绍中要特别注意有点有面,详略得当。一方面对能够体现校园特点的每一组成部分都要介绍到;另一方面又要有重点介绍(如本班教室)。一方面给读者展现出明晰的整体校园结构图,另一方面又对校园独特的地方有深刻的印象。

3、本文如能配以图表说明,效果更佳。

[13-2] 向你推荐 (书刊、影视作品)

导思:这是一篇概述性说明文,目的是让没有读过或看过作品的人对作品有所了解。

1、先介绍清楚有关作品的情况,诸如作者(导演、演员)、出版(出品)年月、出版社(制片厂)等等。

2、再是对有关作品内容的分析、评价,诸如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的优劣、成功或失误,同社会的联系及影响等。

[13-3] 中国的钱币

导思:本文应以时间为序,介绍中国钱币的发展历史。

1、文章可从中国最早的钱币--贝壳入手,接着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各种不同形状的钱币,然后介绍秦统一中国后的通用圆形方孔钱即\"通宝\"。这里应该详写,因为它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流传了将近2000年,成为中国钱币的主要形式,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同时还应补叙其制作工艺。

2、接着可介绍与\"通宝\"同时流通的\"金银锭\"和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样文章眉目清楚,结构井然有序,读者可比较明确和准确地获得古钱币的有关知识。

第十四讲 即事说理 一事一议

知识要点:

1、所谓\"一事一议\",即就一件事发表议论,\"即事说理,有感而发\"。

2、\"一事一议\"的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

考试说明:不少学生在写\"一事一议\"的文章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头绪繁多,结构混乱。针对这种现象,特作如下说明:

\"一事一议\"的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

1、叙事例、明对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目睹许多事情,这是发表议论的对象,也是产生看法的基础。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有话可说、有理可讲的事情,它可以是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可以是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最好是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且较有普遍意义或应引起大家重视、而自己感受也最深的事情来写。身边的事情,自己熟悉;感受深的事情,有看法可言。如同学中出现的助人为乐、自觉参加环保活动及抄作业、过生日请客等现象,都可以成为议论的对象。

选定了确有其感、确有其理的事情,还要明确怎样\"叙\"。对事情的叙述,既要清楚,又要简约,要根据说理的需要对有关材料作适当的取舍。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如《实力最重要》一文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我家街口有个哑人卖刀,只见他将晒衣服用的铁丝垫在钢板上,像切韭菜一样嚓嚓切断,然后扬起刀口让人看--刀口完损无缺。在人们的惊叹声中,刀一售而空。\"同样是这件事,《要善于宣传自己》一文则是这样开头的:\"邻居王阿姨逢人便说她从街口买回一把好菜刀。据说这刀能将一根铁丝切成几段而刀口完损无缺。\'我们刚从街口经过,怎么没听见卖刀的吆喝声呢?\'\'那卖刀的是个哑人!我是看了他的表演才买的。\'--原来如此!\"说理的中心不同,叙述的角度也就不一样。叙事要为所说之理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再以\"理\"为核心展开议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2、谈看法、说见解

\"一事一议\"的文章,虽然是由\"叙\"生\"议\"的,但重在\"发表议论\",文章的主体部分是议论,这是\"一事一议\"的文章区别于记叙文的本质特征。议论,即对所叙之事的是非、优劣,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扬,或贬斥。这就离不开对事情的分析。对事情的分析清楚了,议论的内容也就明确了。

一事一议的\"议\",就是针对事情谈见解。针对\"好事\"谈见解,要说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是好事,给大家什么样的启发;针对\"坏事\"谈看法,同样要说出它什么地方不好,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实质是什么,从中应得到什么教训。此外,还可以就这件事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的一点看法,阐述一个道理。如《实力最重要》写道:\"由此,使人联想到了做人......哑人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实力是一个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要善于宣传自己》则写的是:\"王阿姨买哑人的刀,是因为亲眼目睹了刀的优良性能,而我们没看到的人只能与此\'良刀\'无缘了。哑人无言是处于无奈,但我们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实力之外,要善于展示、宣传自己,这可以使人取得更大的成功!\"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明白,事理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来。我们要尽可能扩展思维,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写出新意。 [14-1] 小议

要求:①写成500-600字的议论文。②书写认真,卷面整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导思: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从已给的半个命题中很明显看出,要求考生写一篇议论文。考生可从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种现象或学习中读到的某项材料中自由选材,写成文章。写文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态度要鲜明。对美好的事物,要毫不含糊地肯定或赞美;对丑恶的事物,则明朗地表示否定和憎恶;对同志和朋友的不正确的言行,要有合情合理的分析和热忱的帮助。

2、要照准论点。一个事物常常包含几个方面的道理,可以找出几个论点,但本题要求\"小议\",所以一般只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实际生活最需要论的某一点,讲透就行了。切忌涉及面太广,面面俱到。

3、叙议结合,语言流畅。

如果考生能切实做到以上三点,你的作文被评为一类卷是毫无问题的。

[14-2] 让错别字无处藏身

导思:中考作文较少要求写议论文。议论文的题目中主要是\"一事一议\",即就某件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本文题目中就提供了这样一个事件,并且提供了文章的论点:让错别字无处藏身。要写好这样的文章,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1、围绕中心论点,叙议结合。叙是议的基础,文章必须先叙事,以便在此基础上提出论点,展开议论,但这种叙事与记叙文不同,记叙文是通过叙事来表现中心思想,而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了引出论点和证明论点的,所以叙事一定要简明,有助于证明论点。

2、联系实际,联系自身。恰当举例。题目所给材料具备的现实意义与你自身的材料储备相结合,选出恰当的例子,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也就是说,要选择具有社会意义,自己又熟悉的事例。

总之,写这类文章大都可以运用这样一种模式:先叙事,再引出论点,联系实际,充分论证。

第十五讲 阐述观点 有理有据

知识要点:

1、议论文是议论说理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章。

2、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

3、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

考试说明:我们在报刊上、书籍中经常看到的政论文、社论、短评、小评论、杂感、序跋、宣言、声明、开幕词、以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讲话稿、报告等都属议论文。议论文在\"两个文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大的作用。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这种文体的写法。

1、议论文的三要素

每一篇议论文,都离不开论点、论据和论证。因此,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是议论文的三个基本要素。

(1)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起着统帅全文、纲举目张的作用。确立论点是写好议论文的前提。议论文的论点有以下5点要求:

①正确。写议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宣传真理、明辨是非、分清正误、区别美丑,所以,思想观点正确是首要的。

②鲜明。作者在文章中必须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毫不含糊地说出自己的见解,使读者一目了然,明确理解。

③严密。论点的表达必须周密严谨,无懈可击,不给持有异议的人以可乘之机。

④集中。在一篇议论文中,只能提出一个中心论点,全篇文章始终围绕一个论点展开论述,把道理说深说透,解决问题。要求集中,也就是要避免发生论点转移,后文的论说跟前文的论点有变化,或者概念上混淆。

⑤深刻。文中提出的论点,应该是作者对于事物的新鲜、独到的见解,能够深入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以便更有力地说服读者,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写议论文时,要注意把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交代清楚。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基本观点,它是全文的主旨和核心,在文章中起主导作用。从属论点是说明中心论点的论据,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提出论点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大致有以下四种:一是开头提出论点。二是结尾提出论点。三是篇中提出论点。四是论点贯穿在全文中。通常的写法,以①②两种为主,习作议论文也应以这两种方式为主,然后进而学习后两种写法。

(2)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因此,论据包括事实材料和道理即理论材料。事实材料中又包括正面和反面事实材料,另外,数据材料也是其中一种。选择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对于正面的事实材料,首先是真实性原则。论据真实,论点就可靠;论据不真实,论点就可疑。其次是典型性原则。就是要求选用那些能够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亦即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材料作论据。一个论点,往往有许多论据能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证明它。但是在可以论证它的众多论据中,总有一些是最恰当最有说服力的论据,就是典型的论据。此外,还要遵循新颖性原则。人们在阅读文章时,容易被新颖的材料所吸引,也容易对陈旧的材料产生厌恶。因此,对事实论据的选择,也必须遵循新颖性这一原则,重新轻旧,求近舍远,在\"新\"字上下功夫。

对于反面事实材料应以有衬托作用为原则。议论文为了把道理讲深讲透,需要多角度地分析、论证论点,这就要求我们从不同角度去选择论据,既要选择正面的材料,从正面阐述事理;也需要选择反面材料,从相反角度剖析事理,正反对照,以反衬正,突出中心论点。反面材料补充不能说透的结果。

对于数据材料应遵循科学的原则。从表面上看,数据只是几个简单的数字,其实它有丰富的内涵,往往是众多劳动的结晶、辉煌成绩的表现、不懈努力的反映,或者是浪费破坏的记录,将科学的数据引进议论文,能增强论证的效果,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理论材料就是选用通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经典理论家的名言,科学上的公理、定律以及尽人皆知的道理等等来作论据,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引用理论材料作论据,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首先是可靠性原则。作为论据的依据,被引用的理论材料一定要确凿可靠,不论是引用名人的原话,还是引用大意,首先应搞清作者是谁,不可张冠李戴,把孔子的话当作他人的话来引用。如果是引用原文,一定要核对原文不要抄错;如果是引用大意,一定做到对原文内容能够正确概括,做到准确可靠。其次是针对性原则。引用理论材料的目的是为论证某个观点服务的,切切不可牵强附会,无的放矢,架空议论。再次是引伸性原则。这是说在引用精当的材料作论据后,不能就此完事,不作分析,这样有引无证,不能充分发挥论据的作用。正确的做法是在引用理论材料之后,紧跟着就要对理论材料进行科学的推论,从中推导出新的含义,生发出新的思想,进而推动文章的论证。此外,还有简明性原则。引用理论材料作论据,目的是证明观点的正确,对观点的进一步阐述和推导,还要靠自己去论证。如果引用过多的理论材料,以引带论,效果会适得其反。

(3)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使论据与论点之间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论证的方法,一般都是先提出论题,经过论证、分析后得出结论。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有的逐层剖析,有的边分析边作结论,有的用设问引出问题进行论证。

写议论文要求做到层次清楚,推理严密,合乎逻辑,说理透辟,不论立论还是驳论都要具有说服力。

2、立论和驳论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1)立论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写立论性的文章,必须做到:

①论点要正确、鲜明。正确就是论点本身要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符合客观实际,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鲜明就是说作者必须旗帜鲜明地表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决不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②论据要真实、充分。就是说,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公认正确的道理,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用事实作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

用科学道理作为论据,也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如用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和公式等作为论据,也能有力的起到证明论点的作用。 ③论证必须符合正确的推理形式。写立论性的文章,要言之成理,合乎逻辑。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论据必须足以证明论点,论点必须是从论据中推断出来的必然结论。

(2)驳论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

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

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论点的根据,是证明论点的。错误和反动的论点,往往是建立在虚假的论据之上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③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过程的谬误(驳其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驳倒了它的论证中关键问题,也就把谬论驳倒了。

总之,写驳论性的文章,还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对准把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论复述一下。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②要抓住要害。鲁迅说:\"正对\'论敌\'之要害,仅以一击给予致命的重伤。\"对谬论,一定要抓住其反动本质,深入地进行揭露和批判。③要注意分寸。对于敌人的反革命谬论和人民内部存在的错误思想,必须加以区别。对敌人,要无情揭露,痛加批驳,给以致命打击;对于人民内部的错误思想,就要本着\"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决不可相提并论。

议论虽有立论、驳论两种方式,但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破和立是辨证的统一。在立论性的文章中,有时也要批驳错误论点;在驳论性的文章中,一般也要在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因此,立论和驳论在议论文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

[15-1] 同学们大概经常听到、见到\"开卷有益\"这个词。不知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说开卷有益,开卷有哪些益?开卷是不是都有益?请你针对\"开卷有益\"这种看法,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①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②论点要鲜明,论证方法得当,结构完整。

导思:这是一篇自拟题目的议论文。写好这篇作文,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先确立一个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证。对\"开卷有益\"这种说法,既不能全盘否定,写驳论文;也不宜全盘肯定,写成立论文。因为这种说法既有它正确的一面。又有它不够全面的地方,所以对这个看法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肯定其有益的一面,否定其有害的一面,从中总结出正确的论点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说法作出合乎事实的评价,最终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2、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进行分析,要防止出这样一个毛病:自相矛盾。一会儿说开卷有益,一会儿说开卷有害,令人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文章中还要将二者的联系点明,才算把道理真正说透。

3、从论证方法看,如果所读的书是坏书,则开卷未必有益,这里可以采取例证法,并辅之以引证法和喻证法,用前几年社会上黄书泛滥成灾毒害青少年作为事实论据,用名人名言作为理论论据,充分论证黄书的害处和读好书的益处。在此基础上,再把这两者辩正地统一起来。说明我们中学生既要多读书,又要慎重地加以选择、读好书。这样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就将问题说得比较全面而深刻,文章也就具有了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15-2] 1939年,郭沫若回乡探亲,平常散漫懒惰的某某同学登门拜访,并请郭老赐以墨宝(即请郭老题字)。郭老早已了解此人平时做事马虎、敷衍,便问道:\"写什么呢\"那位同学漫不经心地答道:\"随便。\"郭老眉头一皱,挥笔写下\"不可随便\"四个大字。

\"不可随便\",言简意丰,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可随便\"。

请以《从\"不可随便\"谈起》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①可以结合上述材料内容,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

导思: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该题虽然规定了作文题目,但仍给学生思维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从文体来看,写议论文是最好的选择。学生可以从是非观、处世态度、治学精神等方面谈自己的看法,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要写好议论文,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1、确定论点。根据命题提供的材料,可从不同角度提炼出诸多观点,但短短600字的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一定要选准一个论点充分论证。

2、选好论据。论据能起到充分证明论点的作用,论据选择要遵循两个原则:①真实确凿,不能有虚假成分;②具有典型性,有说服力,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组织好论证结构。最常用的结构一般为\"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十六讲 引议联结 有感于读

知识要点:

1、读后感是读了别人的文章或著作之后,把自己的感想、体会写出来的一种文章形式。

2、读后感通常包括两个部分:读和感。\"读\"是基础,\"感\"是由\"读\"引发的,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有\"感\"可言。

3、读后感有叙有议,以议为主,属议论文范畴。

考试说明:我们平时读书,读文章,思想上有时会受到启迪,懂得了某个道理;感情上有时会受到触动,产生某种联想......懂得的道理,产生的想法,统称为读后的感想。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并加以阐述,便是读后感。

1、如何写好读后感

写读后感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吃透原文 有感而发

要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对原文的基本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另一个是有一定的文字表达的能力。而就这两个条件的关系来说,前者是基础,是前提。因为读后感的写作,要求从原文出发,联系实际,发表感想。如果对原文的内容缺乏理解或理解得不够准确,那就无感可写或者感而不当了。

要想准确而又深刻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就必须在动笔之前,沉下心来,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地阅读原文,对原文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心思想,并搞清层次和层次、段落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看一看这些层次和段落是怎样围绕着中心论点展开的。

当然,考生临场作文,时间紧迫,是很难对原文进行过细地分析的。不过,作为读后感写作的基本程序和要求,上述要点是必须注意的;而且,\"磨刀不误砍柴功\",吃透了原文,才能有感而发,也才能写得比较顺手。有的考生写作水平本来不差,但不去仔细地阅读原文,还没有完全弄清原文的基本内容,就匆匆忙忙动笔写作,结果成绩很不理想。

(2)抓注重点 精心立意

近几年中考作文平分标准都提出了\"立意新颖\"的要求。就一篇议论文来说,\"立意\"主要指的是中心论点的确立。而\"新颖\"主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有新鲜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二是内容要深刻,有独到之处,不能浅尝辄止。要达到这些要求,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要抓注重点,生发开去,而不要面面俱到。

扣住原文的中心思想,立意谋篇,固然算紧扣了原文;而从原文的内容出发,抓住某一个侧面或某一点去写,也未尝不算紧扣了原文。事实上,我们常见的许多写得好的读后感,并不是篇篇都紧扣了原文的中心思想的。但是,抓住原文的某一侧面或某一点去写,也必须在充分理解了原文的中心思想的前提下才能写好。如果对原文的中心思想茫然无知,那么,对文章的各个侧面的理解也就不会深刻,当然也就不可能写出动人心弦的读后感来。

(3)联系实际 议而不空

凡是写过一些读后感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读了一篇文章,在某一点上有深刻的感触,便很自然地联想到与之有关的许多事情,许多问题。这种联想的过程其实也就是联系实际的过程。

从近几年来的中考作文来看,许多考生在联系实际方面是做得很好的。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一些具体事例,来谈自己的感想,读来亲切生动。但也有一些考生,所写的读后感尽是一些空洞的说教、政治口号、誓言之类,使人感到生硬、枯燥。

至于联系哪些实际,这并没有一个固定的范围。大体说来,无非是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联系主观的实际,即自己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二是联系客观的实际,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实际情况。只要是从内容的需要出发,联想哪方面的实际都是可以的。

(4)夹叙夹议 以议为主

读后感既然属于议论文的范畴,那么它的主要表达方式当然是议论和说明。不过,它要求从原文出发,联系一些具体事例,所以又常常用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一般来说,读后感的写法是这样的:从读了某一篇文章谈起,摆出中心论点。然后再举出一些具体事例(包括引用原文的某些内容),进而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这是就文章的整体来说的。就文章的某一部分来说,也往往是叙议相间,两相结合。这样就构成了一种夹叙夹议的形式。在这里,议是叙的纲领和统帅,而叙是议的根据和佐证。前者是论点,后者是论据,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这里需要注意的,首先是坚持以议为主的原则。我们在联系实际、引用事实的时候,要始终不忘其目的是为了说明和论证中心论点。这就需要对事实进行归纳分析,指出它所包含的意义。其次,引述原文也需要注意。一般说来,引述不宜过多过细,能说明问题就可以了。还有,也不一定去整段整段地照抄原文,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只在行文中引用原文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行了。

2、充分用好\"四字诀\"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考试时,如果充分用好\"四字诀\",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1)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2)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刻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3)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材料,抓准感点。怎样读透材料?一般说,如果是记叙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种品质,最有价值的语言行动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义;如果是议论文,就要把握中心论点 ;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领会其深刻的寓意。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以上说的是读后感,如果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思想上受到触动,也要写篇感想,那就是观后感了。观后感的写法和读后感一样,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16-1]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写一篇读后感。

唐黎是河南省1996年高考女状元,被北京大学录取。她家很穷,正为上大学那数千元费用发愁。有一厂家上门允诺,只要她在电视上说一句是喝了该厂的口服液才使头脑敏捷,就可得到一万元的广告费,可是唐黎拒绝了。她说:\"俺家穷,从来没喝过那健脑的口服液。如果我贪钱说瞎话,今后我在社会上怎么做人呢?\"

导思:这是一篇根据材料写读后感的作文题。写作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定感点。读一篇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读后感\"的感点往往是多样性的,既可以就原作的主旨发表感想,也可以从某一个侧面发表感想,甚至就其中的某一句话谈感想。如抓住上述材料的主旨可确立\"要舍利取义\"、\"要实事求是\"一类的感点;从另一个侧面则可确立\"要抵制住金钱的诱惑\"、\"做人要诚实\"、\"虚假广告做不得\"等感点;抓住唐黎说的一句话则可确立\"莫为金钱说瞎话\"的感点。

2、阐述感点。\"读后感\"的生命在于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在论证过程中要生发联想;可以联想到上下数前年,纵横数万里;个人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正面的,反面的,通过横向的旁征博引来阐发观点。例如由\"唐黎做人诚实\"可以联想到:汉朝季布一诺千金;彭德怀在蒙受不白之冤时也敢于说真话,为民请命。

3、选择论据。可以选用我国古代的优秀思想言论,如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类名言,作理论论据,论证\"要拒绝金钱的诱惑\"这一类感点;也可以列举当今社会上少数人被金钱牵着鼻子走的若干典型事例,作事实论据,从反面论证\"要拒绝金钱的诱惑\"这一感点。

[16-2] 写一篇读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课之后的感想,题目自拟。

要求:观点正确,中心突出,扣住两篇课文,联系实际,有叙有议。层次清楚,语句通顺,600字左右。

导思:这个命题要求考生写一篇读后感,与一般的读后感不同的是,要读两篇文章而后写感想。

1、既然有两篇文章,必然有不同之处,但两篇连读,又一定有共同点,这就是这篇读后感要写的内容。

2、《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都是同学们熟悉的,每篇之中的主题都很深刻,所以考生一定要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二者的异中之同,由此引发感想。

3、根据题目的要求,感想不能只限于对文章的感想,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写出这篇文章在现实社会能给你什么启迪,也就是说既要扣住两篇课文,又要联系实际,这是本文的写作重点,考生在动笔前,一定要先把握住这一要点,同时,要把题后要求切实贯彻到作文之中。

第十七讲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知识要点:

1、景物描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体现,具有说明事情发生的环境、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

2、借助具体的物象,含蓄地表达文章的主旨。

3、满怀真情,做到融情于物,借物抒情,使人能受到感染。

考试说明:

1、写景三注意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写作中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许多同学在写作中不懂得景物描写的特点,有的描写模糊不清,有的分不清主次,有的缺乏情感,出现了许多不应有的败笔。那么,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应该怎样去描写自然景色呢?具体来说,景物描写应注意一下三个问题:

(1)写景要有顺序。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的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写景要有选择。写景时应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这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3)写景要有情致。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因此,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抒情三要求

抒情有好几种方式,而表现出来,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强烈的、紧张的;一种是轻淡的、弛缓的。比如同是欢乐,可以欢呼狂叫,也可以别有会心;同是悲哀,可以痛苦流涕,也可以别有凄心。不同的抒情方法,会收到不同的表达效果。紧张的抒情,直抒所感,不加节制,也不隐晦和改易,只要内蕴的情感真切、深沉,就会写出很好的抒情文字。弛缓的抒情,则把内蕴的丰富感情,表露出一部分来,于平淡中抓取精神实质,能给读者以暗示和启发,自有感人至深之处。那么,对抒情有哪些要求呢?

(1)要真挚自然。对表现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这样的抒情,才是真挚的、诚恳的,也才能是深沉的、感人的。感情要自然地流露出来。抒情最不能作伪,虚假的、矫柔造作的东西,是最要不得的,那种抒情,不仅不能感染读者,而只能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

(2)要健康向上。我们抒发的感情,必须具有健康的情趣,用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思想感情去打动读者。那种低级、消极、颓废等不健康的感情,我们要坚决反对。

(3)要具体生动。抒情要生动,切忌呆板和干瘪,重复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不新鲜、不生动,也就不能感动读者、打动读者。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抒发得具体,是不容易的。而过于抽象或空洞的抒情,是没有力量的。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这要有些手段。例如:\"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先生这一段抒情,写得十分深沉。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对在国民党白色恐怖下牺牲的战友的怀念之情具体、真挚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了。

[17-1] 以\"池塘春早\"为题,通过写一个或几个池塘的早春景色,反映\"池塘春早\"。

导思: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应注意如下几点:

1、早春和仲春、暮春的景色不同,应抓住早春的景色特征来写。如池塘的冰开始融化;塘边柳枝突出米粒似的新芽;蔚蓝的天空略带暖意的风......早春季节农民种藕的情景,也是绝美的景色。

2、写作时可变换立足点,先写远景,再写近景,另外动景、静景可结合写,有助于表现早春的景色。

3、写景和写人要结合,写景和抒情要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7-2] 夏夜的星空,是那么美,那么遥远。触景生情,人们往往由宇宙无情、人生有限的感慨而产生种种思索。请以\"遥望星空\"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①注意情、景、理的结合。②700字左右。③不用诗歌形式。

导思: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只不过在题目以外,加了一些启发性的文字,借以引发考生的思路罢了。

1、从命题要求看,写作这道文题,应该在文章的内容上包含情、景、理这三项要素。既要描写出夏夜的景色,要触景而生情,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还要进一步因景因情而发出议论,作一些理性上的思考与探讨。而情、景、理这三者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写好这样题目的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

2、这类文章的写作,景是基础,因景才能生情,所以要有简洁的写景文字;情是引线,因情才能明理,所以抒情既要充分,但又要落到理性的思索,不能有情无理。

高中作文课教案

高中作文课教案

高中作文课教案

作文课教案

作文课教案

作文课教案

作文课教案

《作文课》教案

作文课教案

作文课教案

高中作文课教案
《高中作文课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