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陈情表导学案(小编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2 05:24: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陈情表 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长2011年月日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密的生平、文章写作背景。

2、了解本文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评价。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诵读全文,基本了解文章大意。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各种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背诵本文

预习指导:

1、阅读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以更好理解课文。

2、本文的文体特征。

3、通读全文,把握重点字词,养成做批注的好习惯。

4、再读课文,直至能流畅朗读课文。

5、结合课下注释,疏理字词句,自行把握每段大意。

6、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助读资料

1、作者简介 :阅读“名师”走近作者,完成填写。

李密(224-287),字令伯,又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晋初散文家。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改嫁,由抚养成人。年轻时师事名儒谯周。曾任蜀汉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甚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以闻,累举不应。

2、背景知识

文章选自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与此同时,当时李密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李密作为亡蜀之臣,心存疑虑,进退两难。若辞不赴命,必引起皇帝猜疑,受到怪罪;若赴命任职,又非李密的本意,于是祖母“供养无主”为由,写了此表。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3、表: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思考:本文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

4、文学作品评价: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此三文遂被并称为抒情佳篇而传诵于世。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5、流传的成语: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自主检测:

疏通文意后,完成下面的自我能力检测:

2.重点词语

(1)臣以险衅 ()(2)慈父见背(

(3)舅夺母志()(4)门衰祚(zuò)薄(

(5)终鲜兄弟()(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7)而刘夙婴疾病()(8)未曾废离(

(9)前太守逵察臣孝廉()(10)寻蒙国恩(

(11)则刘病日笃()(12)至微至陋,过蒙拔擢(

(1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14)听臣微志(

3.通假字

(1)夙遭闵凶()(2)零丁孤苦(

(3)常在床蓐()(4)四十有四(

4.一词多义

(1)拜:①拜臣郎中() ②谨拜表以闻(

(2)夙:①夙遭闵凶()②夙夜忧叹(

(3)至:①至微至陋() ②无以至今日(

(4)以:①臣以险衅() ②臣以供养无主(

③谨拜表以闻() ④猥以微(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⑥臣具以表闻(

(5)见:①慈父见背()②二州牧所见明知(

(6)亲:①躬亲抚养()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7)日:①日薄西山() ②报养刘之日短(

(8)当:①当侍东宫() ②死当结草(

(9)薄:①日薄西山() ②门衰祚薄(

5.古今异义的词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义:

(2至于成立古义:今义:组织机关等筹备成功

(3九岁不行古义:今义:不可以

))))))))))))))))))))

(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古义今义:给马洗身

(5)则告诉不许古义:今义:说给人听,使人知道

(6)臣之辛苦古义:今义:身心劳苦

6、特殊句式:

(1)今臣亡国贱俘()(2)而刘夙婴疾病()

(3)则告诉不许()(4)且臣少仕伪朝()

(5)急于星火()(6)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提出疑惑:同学们,质疑是创新的前提。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不妨提出来,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可以借助与同学或老师交流或查阅相关资料解答。

当天作业:完成自主检测,小组长检查,下节课课前展示。

阅读欣赏:中国的孝文化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源流长。在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最受推崇。

孔子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 汉代“以孝治天下”,孝悌则成为人们做人的准则和行为的规范。

孝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表现。在选官制度上,也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就是“孝廉”,孝廉就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如果乡里有人以孝出了名,地方长官是有责任向上推荐的,而且还可以直接任用。

“孝”在古代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不对的,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是很严重的。不过有一点例外,以武将来说,他正在前方作战,假使父母死了,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皇帝可以下诏书,着他移孝作忠,予以慰留,这才可以不还乡。

古代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譬如说丧期之间是不准结婚的,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没有就位以前,丧事没有发布,先办婚事,第二天再发丧,否则就违犯礼制。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古代文化知识积累: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陈情表导学案

《陈情表》导学案

《陈情表》导学案

陈情表导学案

《陈情表》 导学案教师版

《陈情表》学案导学教学设计

陈情表学案.doc

陈情表复习学案

陈情表教学案2

导学案)

陈情表导学案(小编推荐)
《陈情表导学案(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