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医疗器械知识总结(版)

发布时间:2020-03-02 20:57: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医疗器械知识总结

医疗器械——指单独或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其他物品。 准确度——测量值与理论值的偏离程度。

精密度——是指多次重复测定同一量时各测定值之间彼此相符合的程度。

输入阻抗——(广义:外加输入变量与相应变量之比,用于有能量或信号转换的系统。

狭义:电信号放大器的输入阻抗。)

灵敏度——输出变化量与输入变化量之比。

频率响应——仪器保持线性输出时允许其输入频率变化的范围。 信噪比——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

零点漂移——在信号输入量恒定或无信号输入时,输出量偏离原起始值而上下漂动变化的现象。

共模抑制比——差模增益与共模增益之比。

第Ⅰ类风险安全级别——指通过常规管理足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的医疗器械。 第Ⅱ类风险安全级别——指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疗器械。

第Ⅲ类风险安全级别——指植入人体、用于支持、维持生命、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

电极——为了测量和记录生物机体的生物电位或电流而安置在机体和测量仪器之间的导电界面。

共模干扰——进行生物电测量时,被测体因受到各种交变电磁场的作用,而在人体表各部位上产生的幅度、频率和相位均相同的交流感应电位。

心电图——用体表电极,以时间为单位记录下来的心脏电活动(主要是心房肌、心室肌的激动)经过躯体在体表形成的电位差变化的图形。

心电图导联——体表电信号通过电极接入生物电放大器的方式。

标准导联——亦称双极肢体导联,它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电位差,有Ⅰ导联、Ⅱ导联、Ⅲ导联。

单极肢体导联——也称加压单极肢体导联。把RA、LA、LL之间的均值作为零电位点,测量各肢体电极与零电位之间的电位差。

胸导联——也称单极胸导联,测量胸部电极与零电位之间的电位差。有V

1、V

2、V

3、V

4、V

5、V6 运动心电图——又称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指在运动负荷下检测受试者的心电信号,以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血管疾病。

动态心电图——又称Holter心电图,是一种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人体心脏活动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

心电向量图——记录心脏各瞬间产生的综合心电向量之立体方向及大小的检查仪器。

脑电图——利用体表电极检测人体脑组织生物电活动并放大记录而获得的一组电位变化曲线图。

脑电诱发电位——用外部刺激的方法引起的大脑皮层局部区域的电活动。 视觉诱发电位——是枕叶皮层对视觉刺激产生的电活动,用两侧后头部电极检出,用于测试视觉通路。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由短声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上的电活动,由头皮电极检出。

体感诱发电位——是对躯体感觉系统的任一点给予适当刺激(微弱电流、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在该特定通路上可以从反应出的点活动。 脑电图的导联——是指脑电电极的安置及与脑电图机的导线连接方式。 脑电单极导联法——将作用电极置于头皮上,并通过导联选择开关接至前置放大器的一个输入端;无关电极置于耳垂,并通过导联选择开关接至前置放大器的另一端。 脑电双极导联法——不使用无关电极,只使用头皮上的两个活动电极。这样记录下来的是两个电极部位脑电变化的差值,因此可以大大减少干扰,并可排除无关电极引起的误差。 脑电地形图——脑电信号功率与头皮具体位置相结合的能量分布图。 触电事故——市电电流流过人体时产生的电能伤害。 直接电击——指人触及正常带电体所发生的电击。 间接电击——指设备或线路出现故障时,人触及异常带电体所发生的电击,是故障状态下的电击。

保护接零——中线接地的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零线可靠连接的措施。

保护接地——电源中线接地的三相四项制供电系统电气设备外壳采取保护接地。 监护——测量患者生理及病理状态的生物信息,提取特征并及时转变为可视信息,并对潜在的微机生命的事件进行自动报警。

ST段电平——是从QRS复波终点到T波起点间的线段,它所反映心室肌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与时间变化,其检测对于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有重要诊断价值。

收缩压(SP/systolic preure)——是指心脏在收缩射血中期即心室收缩时,动脉内壁的压力。

舒张压(DP/diastolic preure)——是心脏在收缩射血末期即心室舒张时,动脉内壁的压力。

液体耦合法IBP测量原理——压力传感器通过植入血管的导管内液体的传导直接测量人体血管内的血压。

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中氧合血红蛋白占全部可氧合血红蛋白的比例。 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中氧合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

朗伯-比尔定律——Hbo2和HbR对同一种光线的吸收率各不相同,透射光的衰减程度与Hbo2和HbR的浓度有关。

心输出量(CO)——心脏每分钟射出的血量,也称心排量,反映心功能。 热释电法心输出量测量原理——经漂浮导管注入右心房,混合后温度发生变化的血液进入肺动脉,安置于导管远端处(肺动脉)的温度传感器检测出温度值。

动脉波轮廓分析法测量心输出量原理(PiCCO)——由于心脏搏动形成的主动脉流量波形与周围动脉的血压波形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利用热释电法测量单次CO,并通过留置在外周动脉的测压导管分析动脉压力波形曲线下面积与CO存在的定量关系模型,实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阻抗法心输出量测量概念——利用心动周期中胸部电阻抗的变化来测定左心室收缩时间和计算心搏量。

胎儿监护仪及其常用监测参数——用于对围产期胎儿进行监护以便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缺氧,窘迫的监护设备。监测参数:胎儿心率,宫缩压

尿动力分析仪及其检测参数——是根据流体力学原理,采用电生理学方法及传感器技术,检 测尿路各部压力、流率及电生理活动的医疗仪器。检测参数:尿路压力、尿流率和肌电图。 电击除颤——用较强的脉冲电流通过心脏来消除心率失常、使之恢复窦性心率,又称为电复率术。(电击除颤原理:利用足够大的电流流过心脏来刺激心肌,使所有的心肌细胞同时去极化,然后同时进入不应期,从而促使颤动的心肌恢复同步收缩状态,使心肌恢复正常。只有一定幅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电流才能起到除颤作用。) 高频电刀(Electro-surgical Unit,ESU)——一种利用高频电流(高电压、小电流)通过人体组织时产生的生物热效应来实现对肌体组织分子结构的分离、凝固或汽化,从而实现组织切割或止凝血的医疗仪器。

集肤效应——当变化的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由于交变电磁场的作用而影响导体中电流的分布,使电流趋向导体表面。频率越高,效应越明显。 高频电刀的射频单端技术——当电流频率在射频范围时,不用负极电极和电缆,病人与周围空间和大地之间因电容效应呈低阻抗,因而只有单个作用电极即可构成回路,实现电外科作业。

双极等离子电切技术工作原理——利用高频强电场使电解液(生理盐水)变为低温等离子态,在电极前形成厚度约100微米的等离子体薄层,电场还使等离子体薄层中的自由带电粒子获得足够动能,打断分子键,使靶组织细胞以分子为单位解体,在低温下形成切割和消融效果。利用盐水的导电能力,电流在电极和组织之间的较小距离内形成回路。 氩等离子凝固术——利用电刀所提供的高压电场电离氩气(惰性气体),使之电离形成能导电的蓝色氩等离子束,利用氩等离子传导高频电流产生止血或凝固作用。 机械通气——吸气依靠机械动力向呼吸道和肺泡输送气体,呼气撤除外部机械动力,依靠肺泡与外界大气压的压差排气。

气动气控呼吸机——通气源和控制系统均只以压缩氧气为动力来源。多为便携式急救呼吸机。(气体由外部压缩气体驱动,调控系)

CT原理

CT普通扫描——指不用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CT扫描,又称CT平扫,平扫是CT扫描最基本的扫描方式。

CT普通扫描包括——非螺旋CT扫描(即轴位扫描或序列扫描)、螺旋CT扫描、双源CT扫描、薄层扫描、连续扫描、重叠扫描、间隔扫描、靶扫描、高分辨率扫描、定量扫描、低剂量扫描、双能量成像、CT透视。

非螺旋CT扫描(axial scaning)——扫描时,检查床载被检者位置不变,球管与探测器系统在曝光的同时围绕人体旋转一圈扫描一个层面,该层面扫描结束后,检查床载被检者移动到下一个层面再进行扫描。球馆围绕被检者旋转的运行轨迹成一个个独立的圆形。(颅脑、椎间盘)(管电压120~140KV/管电流70-260mA/扫描时间6-20S/层厚5-10mm/矩阵5-10mm/层距5-10mm/连续扫描/缺点:扫描速度慢/优点:无螺旋CT多层螺旋CT:一次采集获得多层CT图像,包括双层、4层、8层、16层、64层、320层等。)

螺旋CT扫描(spiral CT)——又称容积扫描,有单层螺旋CT扫描和多层螺旋CT扫描,采用滑环技术,球管与探测器系统在曝光的同时围绕人体单向连续移动,球管围绕被检者的运行轨迹成螺线形,其中螺旋CT采集不是一个层面的数据,而是一个器官或一个部位的纵向连续的扫描数据。(三维成像)(管电压80~140KV/管电流50-450mA/扫描时间100S/层厚1-10mm/优点:扫描速度提高/多层螺旋CT:一次采集获得多层CT图像,包括双层、4层、8层、16层、64层、320层等。)(胸部、腹部)

双源CT扫描(dual source CT,DSCT)——有双球管和双探测器系统,两套采集系统同置于扫描机架内,成90度角排列,两球管既可以同时工作,也可分别使用。(心脏成像、双能减影、全身大范围扫描)(优点:提高了扫描速度和时间分辨力,减少了对心率的依赖,双能成像)

薄层扫描(thin slice scaning)——指层厚

靶扫描(target scaning)——又称放大扫描、目标扫描,指对较小的感兴趣的区域进行扫描的方式。(通常对检查部位先进行普通扫描,确定感兴趣区后扫描)

高分辨力CT扫描(high resolution,HRCT)——使用较高的X线计量进行薄层扫描、大矩阵、骨算法重建图像,获得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CT图像的扫描方法。(小病灶、小器官、病变细微结构的检查)(管电压120-140KV 管电流120-220KV 层厚1-2mm 矩阵512*512)(优点:良好的空间分辨率)

定量扫描(quantitative CT,QCT)——是指利用CT检查来测定某一感兴趣区内特殊组织的某一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扫描方法(用于测定骨矿物质含量)

低剂量CT(low dose CT,LDCT)扫描——指在保证诊断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扫描X线剂量进行CT扫描的方法,可以降低被检者X线吸收剂量,并且减少球管损耗。

双能量成像——利用双源CT两种不同的能量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实现组织结构的减影、识别等CT技术。(血管增强与骨骼进行直接减影、特征性识别、成分识别、结石识别) CT透视(CT fluoroscopy)——CT 快速连续扫描的同时,进行高速图像重建和连续图像显示,可以达到近似X线透视的实时观察图像的效果。(主要用于CT导向穿刺活检)(CT导向穿刺活检:在CT引导,将穿刺针刺入病灶内,进行组织活检、抽吸、注入药物等诊断、治疗的手段)

CT增强扫描(contrast enhancement,CE)——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扫描。(注射对比剂后血液内碘浓度增高,血管和血供丰富的组织结构含碘量升高,而血供少的组织结构含碘量较低,使组织结构的密度差别增大,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之间密度差别增大,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和区别)(增加组织器官的对比度)

对比剂分类——根据分子结构在溶液中以离子或分子形式存在(离子型对比剂和非离子型对比剂),浓度为300-400mgI/ml。(离子型单体对比剂渗透压约1500-1600mosm/kg,非离子型单体对比剂约500-700mosm/kg)

一般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进行CT增强扫描。常用的药物有:碘海醇(又称为碘苯六醇、欧乃派克)、碘普胺(优维显)、碘佛醇(安射力)、碘帕醇(碘必乐)、碘比醇等。

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化学毒性、渗透压毒性、免疫反应、离子失衡、肝肾功能损害等毒性反应、过敏反应。

对比剂的用量——1.5-2.0ml/kg,儿童用量酌减。

对比剂注射方法——(1)静脉团注法:以2.5-3.5ml/s快速注入80-100ml,再进行扫描(增强效果明显,应用广泛。)(2)快速静脉滴注法:以1.5-2.0ml/s将100-120ml快速滴注,注入约一半左右时开始扫描。(强化效果不好,不利于时相的选择和微小病变的显示,多用于扫描速度慢的CT机现已少用。)

CT增强扫描通——常使用高压注射器准确、匀速地注入对比剂。 血管造影——对比剂注射后常需要紧接着注射生理盐水30-50ml。(减少高浓度对比剂对上肢血管的刺激、将残留在输液管内的对比剂冲入血管,以及迅速推移静脉内的高浓度对比剂以免造成放射状伪影)。

增强扫描的方法——常规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延迟增强扫描、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 常规增强扫描——指静脉注射对比剂后按普通扫描的方法进行扫描。 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团注法静脉注入对比剂,指静脉注入对比剂后,在极端的时间内对感兴趣区进行快速连续扫描。(可获得动脉早期、动脉期、静脉期、静脉晚期等不同时相的强化图像。还可以针对多次扫描的同一病灶测定CT值,将其制成时间密度曲线,以研究该层面病变血供的动态变化特点,借以诊断及鉴别诊断。)(扫描方式——(1)进床式动态扫描:通常使用螺旋CT,对一组层面或整个脏器连续进行数次快速扫描;(2)同层动态扫描:可选一病灶的最大层面或感兴趣层面,对该层面连续进行多次扫描。)

延迟增强扫描——是指在常规增强扫描后延迟数分钟至数小时再行感兴趣区扫描方法。(肝脏小病灶的检出、肝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之间的鉴别及肾盂、膀胱病变的显示等。) 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是指一次静脉注射对比剂后,分别于血供的不同时期,对欲检查器官进行两次或多次扫描。

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yphy,CTA)实质是血管的增强扫描,经周围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后,在靶血管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使用多层螺旋CT进行快速连续的薄层扫描,并经重组得到血管的直观图像。(需多次螺旋CT)(螺距0.3-2mm 重建间隔0.5-1mm 对比剂:碘对比剂,浓度大于300mg/ml,经手背静脉或肘静脉团注法以3.5-4.5ml/s速度注入80-100ml后,延迟时间进行快速薄层扫描。 层厚0.5-1.5mm 矩阵 512*512) 触发扫描方法——团注追踪智能触发技术自动触发扫描,根据经验值确定延迟时间进行扫描。采用小剂量对比剂预扫描试验确定延迟时间。 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指用CT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来分析局部器官或病变的动态血流变化,并以图形或图像的形式将其显示出来的一种功能性成像技术。(应用较多的是脑血流灌注,对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具有明显优越性;在肿瘤病变的鉴别诊断和分级诊断以及其他方面的应用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实时增强监视——是指增强扫描时对一定解剖区域的CT值进行监视,并根据CT值得变动来自动触发预定的扫描程序。也称团注追踪(bolus tracking)技术,属于CT心脏、血管检查的辅助手段。(为增强扫描,准确掌握扫描时机提供了可能。)(平扫——设定增强扫描的扫描程序——在靶血管内选定一个监测的感兴趣区并设定CT值阈值——注射对比剂并延迟一定时间5S后对该区进行连续快速扫描,并监视CT值得变化——对比剂达到该区域时CT值会突然升高,达到预定阈值80-100HU时则会自动触发预定的扫描程序。)

PET-CT扫描仪——是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 position emiion tomography,PET-CT)和CT机结合的产物。它基于肿瘤组织的代谢与正常组织的代谢不同,通过正电子药物示踪剂在PET-CT显像上反映,是目前诊断肿瘤的强有力的检测手段。(目前应用最多的PET显像剂是放射性核素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 它是一种正电子糖代谢显像剂,由回旋加速器产生,然后经过化学合成,其显像机制是恶性肿瘤细胞增殖活跃,对能量需求量大,显像剂在恶性肿瘤内浓聚。) CT检查技术的曝光条件——管电压(KV)、管电流(mA)、扫描时间(S)(根据设备扫描速度和扫描范围大小确定)(X线剂量降低,光子数量降低,噪声增大,图像质量下降)(必须根据检查部位的组织厚度和密度来选择合适的曝光剂量,并在保证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少被检者所接受的X线剂量。)

视野(field of view,FOV)——包括扫描视野和显示视野

扫描视野——X线扫描时确定的范围,即在定位像上制定扫描计划时确定的层面视野大小。(颅脑25cm,胸腹部50cm)

显示视野——数据重建形成图像的范围。(腰椎间盘15cm,胸部36cm。)扫描结束后也可以改变显示视野的大小重建图像。矩阵不变,显示视野减小,则空间分辨率增大,突出病变的细节。

矩阵——数字图像纵横两个方向像素数目的乘积。256*2

56、512*

512、1024*1024(相同视野情况下,矩阵增大,像素减小,图像越细致、清晰,空间分辨率增大。扫描结束后,也可以改变矩阵重建图像。)

准直——分为前准直器(控制射线剂量)和后准直器(控制扫描层厚,与间距无关。输出呈狭缝状,限制了探测器接受照射的实际密度。)同时使用几个采集通道通常代表同时采集几层图像。

层厚(slice thickne)——指扫描后一幅图像对应的断面厚度。主要影响密度分辨率。层厚增大,密度分辨率增大,空间分辨率降低,信噪比增大。(颅脑5mm,胸腹部7.5-10mm)非螺旋CT机前准直器的宽度即扇形X线束的厚度和单层螺旋CT机前准直器的宽度通常等于图像的厚度。

多层螺旋CT——有多排探测器接收X线,多个采集通道输出信号,扫描层厚是一个采集通道对应的全部体层的厚度。

薄层扫描——内耳、颞骨乳突、眼眶、椎间盘、肾上腺。 厚层扫描——在软组织且范围较大时。

层距(slice gap)——一般用于非螺旋扫描,是指相邻两个层面的中点之间的距离。 重建间隔(reconstruction interval)——螺旋CT重建的相邻图像的中心在纵轴方向的距离。重建间隔一般选择为层厚的30%-50%。(重建间隔等于层厚时,层面显示无遗漏、无重叠;重建间隔大于层厚时,部分体层层面未显示;重建间隔小于层厚时,重叠重建,但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改善3D后处理的图像质量。)

螺距(pitch)——指扫描转架旋转一周检查床运行的距离与X线准直器宽度的比值。(无纲量的比值)(螺距为1时,曝光剂量、重建使用的数据量与非螺距扫描持平;螺距大于1时,重建使用数量小于非螺旋扫描,X线剂量减小,图像信噪比降低,但是扫描速度加快;X线剂量增大,图像质量提高,但扫描时间延长。)在短时间(如一次屏气)需要大范围扫描时,可使用较大的螺距。

旋转速度——多数CT机旋转速度为0.5-1.0S/周。多层螺旋CT的扫描速度快。扫描增大,运动伪影降低 ,因运动产生的漏扫降低,检查时间减少,多期扫描时间各更准确,时间分辨率提高,曝光时间减小,X线剂量减小,信噪比降低,但图像质量降低。(动态器官的检查——心脏、大血管、冠状动脉;多部位与大范围——急、重症。)

心电门控(cardiac gating)技术——包括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 前瞻性心电门控——采用心电触发技术,根据心电监控预设的扫描时机,在被检查者心电图R波的间期触发序列扫描,触发方式既可选择R-R间期的百分比,也可选择绝对毫秒值。 回顾性心电门控——在记录心电监护信号的同时,采集一段时间、全部心动周期的扫描数据,采集回顾性图像重建的方法,将心电周期相同时期的数据用于图像重建。 扫描架倾斜角度——当被检组织器官的扫描层面与水平不相垂直的时候,需将扫描架倾斜一定角度进行扫描。

算法(CT图像重建时所采用的数学函数)——包括:标准算法、软组织算法、骨算法。(算法不当会降低图像质量)

标准算法——均衡图像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颅脑脊柱图像) 软组织算法——适用于需要突出密度分辨力的软组织图像重建。(肝、脾、肾的图像重建) 骨算法——提高空间分辨力,强化组织边缘、轮廓,适用于密度差异大,且需要清晰显示细节的部位检查。(骨结构(骨小梁)、内听道和弥漫性肺间质性病变的图像重建) 各参数的确定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合理选择。 CT值——(μ物-μ水)/μ水*1000 单位HU CT水=0;CT空气=-1000;CT液体=-10~10;CT气体=-1000HU左右;CT脂肪=-70~-90HU;CT软组织=20~50HU;CT骨性组织>=300HU;骨皮质>=1000HU 窗技术(window technology)——将CT值有选择性地进行适当的灰阶图像表达,提供最大诊断信息的技术。CT显示系统灰阶设置一般为256个灰阶,人眼的分辨灰阶的能力一般不超过64个灰阶。以某个CT值为中心,设定为一个CT值范围,将该范围内的组织结构以全部灰阶显示,将该范围以外的组织全部显示为无灰度差别的最白或最黑。 窗宽(window width,WW)——是指CT图像上的全部灰阶有效显示的CT值范围。 窗位(window level,WL)——是窗宽的中心CT值。(平均CT值) 图像有效显示的CT值范围——为(窗位1/2窗宽)。观察同一个组织器官,根据观察目的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窗宽、窗位。(脑组织WL35,WW100;肺组织WL-650,WW1600;骨组织WL300,WW1500;纵膈WL40,WW400)

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分辨率(包括: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时间分辨力。是判断CT性能和图像质量的三个重要指标)、噪声、部分容积效应、伪影。

空间分辨力——又称高对比分辨力(high contrast resolution),指在密度对比大于10%的情况下,鉴别细微结构的能力。(CT的空间分辨率小于X线胶片)

密度分辨率(density resolution)———又称为对比度分辨力(contrast resolution)或低对比分辨力(low contrast resolution),是指当细节与背景之间具有低对比度时,将一定大小的细节从背景中辨别出来的能力,即能够分辨组织之间最小密度差别的能力。(CT的密度分辨力比常规X线检查高约20倍。)

(厚度增大,X线剂量增加,信噪比增大,密度分辨力增大;厚度增大,矩阵减少,像素增大,数目减少,空间分辨力降低。) 时间分辨力(temperal resolution)——指重建相邻两层图像所使用的最短时间间隔。(机架旋转速度,心脏重建算法增大,时间分辨力增大,运动伪影减少) 噪声(noise)——均匀物体的影像中各像素的CT值参差不齐。(X线量增大,噪声降低) 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effect)——在同一扫描体素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真实反映任何一种组织真实的CT值,而是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采用薄层扫描、小视野、大矩阵重建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 伪影(artifact)——CT图像中与被扫描组织结构无关的异常影像。 条状伪影——被检者活动、心脏搏动、肠蠕动、屏气不良。 条状、星芒状、放射状伪影——金属异物、钡剂、碘油。 CT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重建技术和重组技术。

重建技术(resonstruction)——指使用原始容积数据经计算机采用各种特定的重建方法处理得到的横断面影像技术的一种技术。

重组技术(reformation)——是指使用重建后的数据实施进一步后处理的技术方法。(而重组技术不涉及原始数据处理。)

多平面重组(MPR)——指把横断扫描所得的以像素为单位的二维图像,重建成以体素为单位的三维数据,再用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或斜面去截取三维数据,得到重组的三维图像。(层厚降低,层数增大,重建图像清晰度、平滑度提高;厚度降低,阶梯状伪影。)(MPR方法简单、快捷,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可较号地显示组织器官内复杂解剖关系,有利于病变的准确定位,常作为横断面图像的重要补充广泛应用。)

曲面重组(CPR)——是MPR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在容积数据的基础上,指定某个感兴趣器官,软件计算辨认该器官的所有像素的CT值,并将其以二维的图像形式显示出来的一种重组方法。(MPR可将扭曲重叠的血管、支气管等结构伸展开来,甚至拉直,显示在同一平面上。)(用于冠状动脉、输尿管、变形的脊柱的显示有较高的价值。)

容积再现技术(VRT)——是指多个平面图像合成三维图像的方法,将所有体素的CT值设定为不同的透明度,由完全不透明到完全透明,同时利用虚拟照片效应,用不同的灰阶或伪影显示三维立体图像。(通过CT值来实现)(可以形成人体的表面图像、某切面图像以及表面、切面或组织断面合成在一起的图像,尤其是对于解剖复杂的部位,可以表示出各个器官或组织在三维空间上的位置。适用于CT血管造影、肿瘤的显示、骨关节结构的显示等。在神经外科、矫形外科手术方面,可以模拟手术效果,有利于提高手术质量。) 最大强度投影(MIP)——是利用投影成像原理,将三维数据朝着任意方向的投影。(缺点:叠加的投影不能反映结构的纵深关系,骨骼和钙化等高密度结构可遮盖血管图像。)(临床上应用于具有相对于高密度的组织和结构。)

最小密度投影(MinIP)——是指对有一投影线所遇的最小密度值得体素投影重组的图像。(主要用于气道的显示,如器官、支气管树结构与疾病的显示。)

表面影像显示(SSD)——根据CT值阈值,通过计算机筛选被扫描部位从最表面逐渐向深面的像素,低于该阈值的像素全部忽略,直到选出高于该阈值的像素,并将这些像素相连组成三维表面轮廓图像。(空间立体感强,解剖关系清晰,有利于病灶的定位;多用于骨骼系统,空腔结构,腹腔脏器和肿瘤的显示,但是不易区分血管壁的钙化、支架等。受CT阈值选择的影响较大。)

例:CTA(CT阈值过高,选中的组织过少,空腔管径显示窄;CT阈值过低,细微病变可能漏掉,管径显示宽。)

CT仿真内窥镜(CTVE)——是容积数据同计算机领域的虚拟现实结合,重组出空腔器官内表面的立体图像,类似于纤维内窥镜所见的影像。螺旋CT连续扫描获得的容积数据重组的立体图像是CTVE成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调整CT阈值,消除不需要观察的组织的影像,保留需要观察的组织的影像,再进行伪彩色编码,使内腔显示更为逼真。还可利用计算机远景投影软件功能,产生目标物体不断靠近观察者和逐渐放大的多幅图像,经过动画显示,产生类似通过纤维内窥镜进行检查的动态观察效果。(具有检查的微创性,图像的直观性、整体性以及CTVE与纤维内窥镜图像的一致性。对某些空腔器官的部分疾病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不足之处:易受伪影影响,不能进行组织活检,不能显示组织结构的真实颜色。)(空腔器官包括:肠道肿瘤、器官、支气管的肿瘤、异物、冠状动脉狭窄。)

CT适应症——(1)颅脑:颅内肿瘤、脑出血、脑梗死、颅脑外伤、颅内感染,寄生虫病,脑先天性畸形,脑萎缩。脑积水、脱髓鞘疾病、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2)头颈部:眼眶和眼球良恶性肿瘤、眼肌病变、乳突、内耳病变、鼻窦及鼻腔的炎症、息肉及肿瘤、鼻咽部肿瘤尤其是鼻咽癌、喉部肿瘤、甲状腺肿瘤、颈部肿块;(3)胸部:肺肿瘤性病变、炎性病变、间质性病变、先天性病变、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纵膈肿瘤、心包疾病、主动脉瘤、大血管壁和心瓣膜的钙化、冠心病、冠脉介入治疗的筛查;(4)腹部和盆腔:肝、胆、脾、胰、肾、肾上腺、输尿管、前列腺、膀胱、睾丸、子宫及附件,腹腔及腹膜的病变的诊断,胃肠道病变,但目前显示胃肠道腔内病变仍以胃肠道钡剂检查为首选;(5)脊柱和骨关节:椎管狭窄、椎间盘膨出、突出、脊椎小关节退行性病变。脊柱外伤、脊柱结核、脊椎肿瘤。CT可显示骨肿瘤内部结构和肿瘤对软组织的侵犯范围,补充X线平片的不足,但对于脊髓及半月板的显示不如MRI敏感。

CT检查的禁忌症——妊娠妇女(不宜进行CT检查);急性出血性病变、对比剂过敏者,(不宜进行增强或CT造影检查);生殖腺和眼睛(应注意防护)。

CT检查前准备——了解病情——做好解释工作——胃肠道准备——制动——除去金属物品——增强扫描及造影检查准备——监护——防尘

CT检查步骤——被检者接待与登记——输入被检者的一般资料及扫描相关信息——被检者体位的选择——扫描定位及指定扫描计划——断层扫描——照相和存储

CT检查注意事项——注意放射线防护,避个免不必要的曝光——了解病史及其他检查资料以指导本次检查——最好非离子型对比剂,过敏阳性禁忌增强扫描,过敏及时处理观察——危重被检者待病情稳定后再作CT,迅速、轻柔搬动,不宜苛求标准延误抢救时间——体位、方向应准确标明

颅脑CT检查技术——平扫、增强扫描、脑血管CTA、脑CT灌注成像、图像后处理((1)平扫:颅脑(此听眦线为扫描基线,采集横断面扫描,层厚5mm,24层左右);蝶鞍(采用冠状面薄层扫描(1-2mm))。颅脑组织结构(WW80-100HU,WL35HU);颅骨结构(WW1000-1500HU,WL300-500HU)。(2)增强扫描:对怀疑血管性感性及占位性等病变、脑瘤术后随访。怀疑垂体微腺瘤进行冠状薄层的靶增强扫描。(3)脑血管CTA:对于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急性脑卒中、脑血管狭窄、血管闭塞性疾病。层数>=4,以听眦线为扫描基本定位线。先进行颅脑CT平扫,以确定扫描范围。螺距为1-2mm,层厚1-2mm重建间隔0.5-1mm,矩阵512*512,扫描范围为后床突下30mm到后床突上50-60mm(由足侧向头侧顶侧扫描);对比剂:以3.5-4.5ml/s速度80-100ml对比剂和20-50ml生理盐水,使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常采用对比剂团注追踪及智能触发技术进行扫描。扫描后可进行曲面重组MPR、表面影像显示SSD、最大强度投影MIP、及VR等重组,通过裁剪去除骨骼的影响。)

脑CT灌注成像CTP——平扫,根据表现选择合适区层面——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50ml碘对比剂,20ml生理盐水,快速注射3-7ml/s——注射开始后5-7s对选定的层面进行连续多次扫描,层厚5-10mm,共扫描40-50次——利用主用的软件计算出各灌注参数值并可形成彩色功能图。(图像后处理包括重建技术(诊断垂体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和重组技术(扫描层厚降低,图像的数目增加,重组的图像质量提高))

头颈部CT检查(薄层扫描)——眼眶和耳部(横断面扫描、冠状面扫描、增强扫描、图像后处理)、鼻和鼻窦(横断面扫描、冠状面扫描、图像后处理)、颌面部(横断面扫描、增强扫描、图像后处理)、颈部(扫描方法有颈部、甲状腺、喉部、颈部血管CTA;图像后处理) 眼眶——眼球突出、眼内肿瘤、眼肌肥大,炎性假瘤、血管性疾病、眼外伤、框内异物 耳部——位于颞骨的中耳及内耳结构细微,常用薄层扫描或高分辨力扫描HRCT。(先天性耳畸形、中耳炎性疾病、肿瘤性疾病、颞骨外伤、听神经瘤或血管病变)

鼻和鼻窦——鼻和鼻窦的肿瘤、炎症、外伤等疾病的检查,对齿槽、鄂部、眶底、筛上颌窦角和前颅窝底的显示以冠状面扫描为首先。

颌面部——颌面外伤、整形、肿瘤、炎症以及放疗后复查、腮腺肿瘤与炎症检查。 颈部——头先进,仰卧位,头部稍后仰,上臂置于身体两侧,先扫描获得颈部的侧位定位像,再确定扫描范围进行螺旋CT扫描。

甲状腺——体位同颈部常见扫描。扫描范围从第5颈椎下缘向下扫描至第一胸椎,层厚3-5MM。鉴别甲状腺结节或肿块的性质时,多采用平扫加增强扫描。 喉部——扫描范围从舌骨平面向下扫描至环状软骨下缘。当疑及喉癌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时须扩大扫描范围,并加做增强扫描。

颈部血管CTA——仰卧,头后仰,下颌支气管与床面垂直,扫描颈部侧位定位像。螺旋扫描范围从胸腺入口至颅底。扫描层厚1-2mm螺距1-1.5mm,重建间隔0.5-1.5mm,以3-4ml/s流速静脉团注对比剂70-100ml。开始注药后15-18秒开始颈部CT增强扫描或使用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自动触发扫描。感兴趣区为主动脉弓,CT值阈值80-100HU.脑部CT检查——(常规X线胸部检查是肺部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1)平扫:常规横断面平扫——发现小病灶或肺间质等细微结构——高分辨率扫描HRCT增强扫描。(仰卧——双臂上举——激光灯定位于胸骨柄切迹水平——深吸气末屏气(减少肺内支气管、血液的聚集、肺血的坠积效应)——胸部正位定位像——扫描范围(肺尖——肺底(肋膈角))由上至下扫描——螺旋扫描(层厚5-10mm)——球管转速

肺动脉CTA——常用于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检查。扫描范围为肺尖到肺底。MSCT扫描:层厚为2-3mm重建层厚为1-2mm,扫描延迟时间为注射对比剂8-10s或对比剂智能跟踪技术自动触发扫描。(肺窗——观察肺脏的改变。例如肺梗死实变影;纵膈窗——显示增强的肺动脉有无栓子,并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内的充盈缺损影。)

肺部仿真内窥镜检查——主要用于气管与支气管病变的检查和中心型肺癌显示病变与支气管的关系。判断支气管狭窄程度等。

腹部对比剂——(1)阳性对比剂(常用碘对比剂);(2)中性对比剂(水);(3)阴性对比剂(主要为脂肪密度对比剂或气体)。

肝脏CT增强扫描——常分为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 动脉期——对比剂注射开始后25-30s,全肝螺旋连续CT扫描。 门静脉期——对比剂注射后60s,全肝螺旋连续CT扫描。平衡期——对比剂注射后90-120s,全肝螺旋连续CT扫描。

MRI原理

自旋回波(spin echo,SE)——激励90度RF脉冲,再施加1次(单回波SE,T1WI)或多次(多回波SE,PDWI(长TR短TE),T2WI(长TR长TE))180度相位重聚脉冲使质子相位重聚,产生自旋回波信号。SE序列的缺点:扫描时间较长。

TR(重复时间)——从90度脉冲开始至下一次90度脉冲开始的时间间隔。 TE(回波时间)——从90度脉冲开始至获取回波的时间间隔。

PDWI(质子密度加权像)——长TR短TE;质子密度增大,则信号越高。

T2WI(T2加权像)——长TR长TE;TE增加,T2权重增加;T2增加,信号越高。

T1WI(T1加权像)——短TR短TE;T1WI上组织对比主要受TR影响,T1降低,信号越强。 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序列——又称场回波(field echo,FE)序列,先激发一个小于90度的RF脉冲,再使用反转梯度脉冲,产生梯度回波信号。GRE是目前MR快速扫描序列中最为成熟的方法。优点:缩短扫描时间,而且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和信噪比均无明显下降。(T1WI大翻转角,短TE,短TR;T2*WI小反转角,长TE,短TR;PDWI小反转角,短TE,短TR。)

回波平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EPI)——是一种快速成像技术,它代表了目前临床上最快的MR成像技术。

局部饱和技术——又称预置饱和(presaturation),是最常用的饱和成像技术。在静脉注入端加预饱和而只显示动脉影像;而若显示静脉时,则在动脉流入端加预饱和带,预饱和带可以确定血管的血流方向。

MR水成像技术——利用长TE、常TR序列,长TE值是水成像成功的关键。使用重T2加权技术,使T2较短的实质器官及流动血液呈低信号,而长T2静态液体呈高信号,从而使含液体的器官显影。

MR血管成像技术——(magnetic resconance angiography,MRA) 无需对比剂的成像方法。(时间飞越法(描述组织磁化矢量的大小)、相位对比法(显示组织磁化矢量的相关方向或相位)、对比增强法)。 时间飞越法——二维时间飞越法(time of flight,TOF)MRA、二维TOP MRA、多层块的3D-TOF MRA 2D-TOF-MRA——依次采集一组薄的单层二维层面,每个TR周期只采集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全部采集完成之后,位置稍微移动,再采集另一个相邻层面。优点:用于慢血流的显示,对大范围的血管成像(因饱和效应较小)。

肾脏增强扫描——包括三期:肾皮质期、肾实质期间、肾排泄期或肾盂期。 肾皮质期——对比剂注射后25-30s屏气扫描 肾实质器——对比剂注射后70-120s 肾排泄期或肾盂期——对比剂注射后5-10min CT血管造影(CTA)——薄层扫描

肾动脉CTA——扫描范围为第11胸椎下缘到第5腰椎

MRI图像的特点——多参数灰度图像、流空效应、MRI功能成像(fMRI)、磁共振波谱分析、运动器官成像

多参数灰度图像——T1WI:T1加权像(利用观察解剖结构);T2WI:T2加权像(对病变组织显示较好)。不同组织的弛豫时间T1与T2值不同,MRI图像不同,反映不同组织密度。(T1短,T2长,氢含量多,则MR信号强,则影像为白色)。脂肪的T1短,脑与肌肉的T1居中,脑脊液T1长且T2长。一个层面可有T1WI和T2WI两种成像方法。

流空效应(flowing void effect)——心血管的血液由于流动迅速,是发射MR信号的氢原子核离开接收范围之外,则测不到MR信号,在T1WI和T2WI中均呈黑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不但能显示血管的形态学表现,而且可以反映血流方向和血流速度等方面的信息。

MRI功能成像(functional MRI,fMRI)——可以提供人体的功能信息。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和脑活动功能成像。可用伪彩色表示。

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利用磁共振化学移位现象来测定组成物质的分子成分的一种检测技术,亦是目前唯一可测得活体组织代谢物的化学成分和含量的检查方法。

运动器官成像——采用呼吸和心电图门控(gating)成像技术,不仅能改善心脏大血管的MR成像,还可获得其动态图像。

脉冲序列(pulse sequence)——是指具有一定宽带。一定幅度的射频脉冲与梯度脉冲组成脉冲程序。不同的脉冲序列参数决定了图像的加权特性、图像质量以及对并变显示的敏感性。脉冲序列包括:自旋回波(SE)、快速自旋回波(FSE)、反转恢复序列(IR)、梯度回波(GRE)、回波平面成像序列(EPI)。

医疗器械知识

医疗器械法务知识

医疗器械知识培训资料

医疗器械法规知识

医疗器械保温箱(版)

医疗器械总结

医疗器械总结

医疗器械总结

医疗器械知识考试题答案

医疗器械知识测试试题

医疗器械知识总结(版)
《医疗器械知识总结(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