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

发布时间:2020-03-01 22:46: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

一.什么是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二.环境描写的分类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①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指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万物的描写,如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雷电等自然景观。

②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包括城镇、农村、工厂、军营、)什么是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二)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1

1、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

语言描写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

2、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3、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

4、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作用:

1、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3、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

4、深化作品主题。

外貌(肖像)描写作用:

1、刻画人物性格;

2、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3、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动作描写作用:

1、显示人物内心世界。例如:蹑手蹑脚的走 2

2、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2、渲染气氛;

3、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4、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作用:使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生动

A、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B、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注意】实际上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不存在完全脱离社会环境的纯自然环境的描写;也不存在不包含一点自然环境的社会环境描写。

(写作:情景再现——写一段环境描写,展现你春游时) 妙笔生花的环境描写:

一天,小明高高兴兴回家去,路过一条小河,发现一个

七、八岁的孩子在水里,一群人站在岸上指手划脚说着什么。小明顾不上多想,急忙跳入水中,将孩子拉了上来,并不容分说给他穿上自己的棉衣。

看了这件事,你们知道小明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做了一件坏事?作者对这件事的态度是赞扬,是嘲笑,还是批评?不清楚。为什么不清楚?因为文中缺少必要的环境描写。如果加上环境描写,文章的中心就会一目了然,而且有趣的是,加上不同的环境描写,文章会表现出明显不同的中心。

环境一:数九严冬,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呼呼的北风刮在人的脸上像刀割一样疼,天快要黑了。小明疾步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听到远处传来‘救命’的声音„„

环境二:金秋十月,天高云淡,秋风吹来,让人感到阵阵寒意。丰收的田野上,一条小河缓缓流过。一群农村孩子在冬泳队教练的带领下正在热身,为两个月后的冬泳比赛做准备,一个孩子已经下水„„

环境三:盛夏的一天中午,骄阳似火,天上连一丝风也没有,知了在树上高叫‘热死了,热死了!’不远处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一个孩子在水中钻上钻下,宛如一条鱼,显得十分快活„„

二、自然环境描写特点和作用

记叙文中常常会用到自然环境描写。它们在文章中不是虚设的,就如同戏剧舞台的道具。它们总会在一定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在不同的事件中,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一)在事情发生前或发生的过程中,为了营造出某种特殊的气氛,可以用一些环境描写来完成。如《鲈鱼奇缘》中的一段文字:

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傍晚时分湖中美丽的景象,它带给人一种愉悦之感。这种美好的

感觉与下文将要发生的故事带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作用总结】渲染环境气氛。

(二)人物的心情不同,所描写出的景物也就不同,所以,通过环境描写可以很好地展现看不见的人物心理,如“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芦花荡》),就写出了人物坚定的革命信念。再请看《认识父亲》中的描写:

他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到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读完这段文字,你的感想如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分析: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失去爱子的不幸父亲。当他来到儿子倒下去的地方时,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与悲哀,“寂静的冬夜”、“这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这些描写烘托了父亲极度悲哀的心情。

这种情况在课文中也屡见不鲜,《最后一课》开头的景物描写分析:

作者写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想逃学去玩,他眼睛周围的景物那么有诱惑力——“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这在小弗朗士的眼中,一切都那么美好,和下文他知道发生的事件后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用总结】烘托人物的心情。

【注意】往往人物的心情和环境所呈现出来的气氛是相一致的,所以环境描写的这两种作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可以“双剑合璧”,进行完美的结合。如《社戏》“月夜乘船”一段作者描写到:“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思考:上文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烘托出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这是一段乘船去看戏时的景物描写,从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视觉(月色朦胧)、动觉(群山踊跃)等各个感官,来描绘一幅夏夜乘船图。由情即景,可以体会出本段描写烘托了看社戏的孩子们轻快、喜悦、憧憬、急切的心情;也表现出儿时朋友之间一种至真至纯的友情

请你运 用环境描写的手法写两段话,内容是上学路上的景色,分别烘托出你高兴和难过的心情

(三)心里小测验:有人说,看你家的装修就能通晓主人的品位与性格。不信?现在就花上一分钟测试一下吧!假设你房间的窗户,可以眺望外面的美景。如果要配上窗帘,你会选择以下哪一种花式呢?

A、素色

B、方格线条

C、花朵款式

D、装百叶窗帘

E、纯白纱窗帘

【测试结果】

选A:你是一个工作与私人生活分得很清楚的人,平时就算在外面如何拼命,下了班之后的私人时间,你可是一点也不希望被公事困扰。所以你希望寻找一处世外桃源,休闲享受家庭生活。

选B:你是一个寻求平稳,注重安全感的人,因此对自己的一切都规划得很好。你的个性比较慎重内敛,不喜欢与别人争得头破血流,。

选C:你生活在一个纯净的世界中,从小到大应该做任何事情都还算顺利,没有经历过什么大挫折。所以你对于人生及未来是相当乐观的,喜欢广交朋友,也认为世界非常美好。你喜欢的家亦是如此,浪漫而带点童话色彩。

选D:你的要求标准很高,不喜欢浪费时间在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上。你喜欢思考,看事情也相当透彻,不喜欢自己私生活被人干涉,因此你挑选楼盘的要求也不少,而且不会将太多时间花在不符合条件的楼盘上。

选E:你的个性较为优柔寡断,多愁善感,常常被自己的情绪影响。对你而言,你认为心情是做一切事情的原动力,当你处在愉快美好的情绪中,不管多艰难及复杂的事情,你都甘之如饴;相反,如果心情不佳,就算该做的事情你也提不起劲儿。你容易被各式楼盘所吸引,并且会陷入不知道如何作出抉择的烦恼当中。、思考:一个喜欢足球运动的男孩的房间和一个喜欢漫画的女孩子的房间会一样吗?

阅读下列例句,总结环境描写的又一作用:

①“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期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向一匹猹刺去。”(《故乡》)

②“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里行。”(《智取生辰纲》)

【作用总结】烘托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

(四)事件的发生,有时候需要一些必要的铺垫,这样才会合情合理,否则就会使人感到很唐突很不自然。

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道边上边,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前行。那孩子大约只有一岁半,我认识,跟我家住一个院。„„

„„

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僵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个蛇。„

作者先描写了南方雨后的地面,“绿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无疑那里的路又潮又滑,这就为下文“我”踩住孩子的竹篾而使他跌伤作了铺垫。

【作用总结】为事情的发生做铺垫。

(五)有时候,正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事件才会发生转机或其他的变化。请看下面的描写:

一路颠簸,大伙儿确实也累了。对付着填饱肚子,就趴在各自的铺上睡了过去。

大约是半夜时分,先是一阵马嘶,随后,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大伙儿睡意全无,立刻从炕上跳下来,抓起武器,做好了随时搏斗的准备。

„„ 狼群开始进攻了。 听起来足足有上百只还多,嗷嗷的嚎叫着,很快就把小木屋围了起来。因为事件发生在“大约半夜时分”,自然环境往往需要通过听觉来表现,“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看了这段文字,不用说,读者也能想得到,下面将要发生人狼大战了。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的变化,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有时会使事件节外生枝,衍生出许多故事。

【作用总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六)为了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可以用一些环境描写来完成。如《社戏》中“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就把故事发生的地点及其特征说的清清楚楚了。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原始的荒凉。 茂密的野草,五颜六色的野花,到处是起伏不定的丘陵。那里长满了并不高大,但很茁壮的柞树。也有并不粗壮的但是很挺拔的白桦树。树林里面大多是一些小动物,偶尔也会有大动物出现。

那一天,老猎人照例背着长筒猎枪出门了。跟着他的还有那只伶俐的黄毛猎狗。一切都和平常一样。可是他再也没有回来。

看了这段文字,想想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原始的荒凉、茂密的野草,五颜六色的野花,”——未被破坏的环境;“老猎人照例背着长筒猎枪出门了。”——猎人出猎等,都表现出与现代的不同,我们可以感受到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作用总结】设置伏笔,表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加强文章的真实性。

(七)在记叙文文中,人物和事件都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展开,环境就如同事件的外衣一样。如此来说,环境作用的又一个重要作用就能显现出来了。

思考: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志愿者要到山区支教,为了凸显人物的形象和事件的重要意义,你会把她所支教的山区的环境写成什么样的?再如《哦,冬夜的灯光》 一方面是小镇的荒凉、冬夜的寒冷、黑暗,一方面是小镇居民留下的明亮的灯光。环境的阴冷与小镇人们的善良、热情形成对比。这一冷一暖,一暗一明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总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三、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社会坏境描写也是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社会坏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待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人物〔事件〕命运的社会原因等。

(一)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例如“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云南的歌会》)就交代了当地对歌的习俗。再如如鲁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关于普鲁士兵在操练的描写表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二)揭示人物〔事物〕命运的社会原因。

我们再来体会一下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人物〔事物〕命运的社会原因等所产生的作用。

一年年过去了,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用炸药只须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被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这段文字表现了高原特有的树种——红柳在人们的长期的砍伐之下,终于被彻底毁灭的命运。人们毫无顾忌的、大张旗鼓的砍伐红柳, 甚至用炸药获取红柳树根,将这种宝贵的植物当作燃料。这种事体现出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缺乏环保意识。

【注意】因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兼顾环境描写的多种作用。如《最后一课》中“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段环境描写就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既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也能衬托出人物的心情。

四、环境描写的位置和表达方式

(一)出现位置及相对作用

1、在开头写景,渲染某种气氛、交待故事背景,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2、在文中写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在文末写景,升华主题、使作品具有无限的思考空间。

【注意】 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二)环境描写的语言表达

1、自然而朴素的白描,交待故事背景。

2、善用修辞手法,如“灰色的天,几片浮云不安地走动起来,时而驻足停留,像似焦急地候着人树叶不和谐地任风吹着,打乱了雨丝的飘落,叶惆怅地飘荡、滑落,写着一篇永远没有结局的童话。枯草带着伤心的泪渐渐掩埋在苍茫的雨雾中。”

3、感官运用的描写。 1)、听觉 2)、视觉 3)、味觉 4)、触觉 5)、嗅觉等

如朱自清的《春》中的描写:“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五、分析问题步骤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答题时,要紧扣其表现了怎样的地域风光,提示了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等。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秋;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段景物描写是渐近故乡时“我”在船上所见,活画的是一幅死寂的故乡冬景图。作者用这些语句极力渲染了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如果是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答题时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如《孔乙己》的开头用了一段文字描写鲁镇酒店的格局,特别是两类顾客的衣着和喝酒方式的差异。“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揭示了清末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等情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用茅盾先生的话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分析环境描写要看它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如衬托人物什么心理,交代人物什么身份,表现人物什么性格等。

如《故乡》中的那幅“故乡冬景图”,作者极力渲染农村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正烘托出“我”当时的悲凉心境,荒凉的景象与主人公悲凉的心境融为一体;《孔乙己》中的社会背景则为孔乙己这个人物搭就了合适的社会舞台,写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环境描写在作品中还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再看《故乡》开头那“没有一些活气”的萧索荒村的描写,与“我”悲凉的心境相融合,一开始就为全篇定下了抑郁深沉的抒情基调。这“眼前的故乡”和“回忆中的故乡”形成对比,从而充分表现了小说主题。孔乙己活动的舞台,注定了下文中他不被人同情,而被冷漠社会吞噬的悲剧命运。

第四步,分析环境描写对主旨的作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最终都是为深化文章主旨服务的,这一点同学们必须牢记,在整理答案时要有所兼顾。

六、回答问题三步法

——由“表”及“里”再“升华”

(一) 阅读下列选文,感悟答题思路

例1 淅淅沥沥的雨,没完没了地下着,真烦人。

„„

雨越下越大,我撑着伞,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在被雨水冲得格外明净的石子路上。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格外愉快,因为我今天有两个巨大的收获„„雨啊,真好!

(节选部分是《信任》的首段与末段。文章叙述了“我”考试时因在考场上的一个举动,自己疑心被老师怀疑帮同学作弊,因此考完后觉得下雨很烦人。之后“我”鼓起勇气,向老师坦言实情,没想到,老师早已知道“我”的心思,充分信任“我”。所以,从老师办公室走出来,虽然雨越下越大,但“我”的心情格外愉快。)

问题:开头与结尾都是下雨,前者“烦人”,而后者却“真好”,这两处环境描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题思路整理

在回答环境描写作用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由表及里”地梳理出答题思路,然后进行语言组织 ① 所谓的“表”也就是环境描写直接呈现出来的内容,概括出写了怎样的环境特点。 ② 通过分析文本语句,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即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衬托人物怎样的心情、交代了怎么样的故事背景等。

③ 梳理环境描写对升华主题情感态度或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在结构上,看一下前后文有没有 呼应,是为下文故事做了铺垫或者埋下伏笔等。由“表”及“里”再“升华”是可操作的答题思路。

例1:这道考题把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人物心情变化原因结合在一起。其实,雨还是那场雨,只是所衬托的人物心情变化了。要思考两个问题:

一、雨分别衬托了“我”怎样的心情?

二、为什么“我”会有不同的心情呢?第一个问题,就是“里”的作用。第二个问题,结合心情分析出原因是不难的。环境描写非但不矛盾,反而在结构上起了首尾呼应作用。开头的景物描写雨的淅沥,是为了衬托出“我”正为老师是否误会“我”帮同学作弊而懊恼的情绪;而结尾的雨还是下着,但此时“我”心中的结已经打开,雨的明净衬托了“我”愉快的心情。 ② 总结

环境描写有妙用,营造氛围见背景。

人物性格它渲染,后面行文作铺垫。

主题思想来深化,文章阅读不用怕。

七、设身处地说环境

柳叶儿

(1)又是柳叶儿抽芽的季节了。

(2)每当看到那一片片打着细卷儿,在暖和的阳光里慢慢舒展的柳叶儿时,我总忍不住要伸手去摘一片来,放在嘴里嚼着,慢慢品尝一番那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

(3)柳叶儿救过我的命。

(4)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前一年的干地瓜秧吃光了,榆树皮吃光了,大家又抢柳叶儿„„那一年,我八岁。

(5)柳叶,自然在嫩的时候最好吃,老了,便又苦又硬,难以下咽。柳叶儿一长出来,便长得风快,能够吃的日子,只有那么七八天,至多十几天。

(6)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

(7)柳叶儿,是要抢的。低处的,几天就被大人们抢光了。他们在长杆上绑一把镰刀,咔嚓咔嚓把树枝全割下来,一抱一抱运回家去,柳叶儿捋下来吃,树枝儿烧火。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8)我的淘气,本来就是出了名的。从小就喜欢上树爬高来逞能。谁说这树太高,没人能爬上去,我就两脚一甩,鞋飞出去,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得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树枝弹过来,摆过去,摇得底下人一个劲地喊叫,一片惊慌,才得意洋洋地溜下树来。便是家里人知道,挨一顿骂,或是挨一巴掌,嘴里哇哇地哭,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9)我和三叔每天都是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就去抢树叶儿的。近处的抢完了,就往远处。

(10)天蒙蒙亮,眼睛还没有睁开,早春的空气里是一片湿润润的(

)。我和三叔一高一矮;一前一后,踩着村边的小道,一直走到村南那飘着一团淡淡晨雾的小河边。河水缓缓地流着,平静得连一个泡沫都没有,只有远处的小石桥下,偶尔传来一两声“哗啦哗啦”的水响。三叔先找到一棵树,大概认为值得上吧,就叫我过去。我走过去仰头看看,一下甩脱了鞋。脚丫子猛地踩到(

)爬上去。衣服扣子开了,肚皮蹭着了树干,凉飕飕的。树上的露珠滴进脖子,滚下去,通身又是一阵(

)。

(11)我从上而折了树枝往下扔,三叔仰着头在下边捡,一会儿便折下来一大抱。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12)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儿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13)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14)多亏了那些树叶,吃光了一茬,长山来-茬,再吃光了一茬,再长出来-茬„„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15)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一片下来嚼嚼。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

1、依次填入第(10)段括号内的词语应是

(3分)

A.冰凉

清凉

阴凉

B.清凉

冰凉

阴凉

C.清凉

阴凉

凄凉

D.凄凉

冰凉

清凉

2、第(4)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

(2)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4、第(10)段画线句属

描写,下列对其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4分A.交代了“我”和三叔抢柳叶儿的时间与地点。

B.描绘出早春农村的清晨湿润、清凉、朦胧、宁静的特点。

C.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我”抢柳叶儿作铺垫。

D.烘托小小年纪的“我”“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理。

5、最后一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6、文末写道“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赏它的多姿”,请用 你的生花妙笔,描绘出柳的“多情”、“多姿”。(80字左右)(8分)

1.B(3分)

2.排比(1分)突出强调了当时饥荒的严重,人们的饥饿程度。(2分)

3.(1)抢柳叶儿正好可以显示我上树爬高的本领。(3分)

(2)吃柳叶儿能让我享受到吃饱肚子的满足感。(3分)

4.环境(景物)(1分) C(3分)

5.再次抒发作者对柳叶儿的特殊情感(2分),并且照应文章的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

6.要求: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柳的多情、多姿。

例文:瞧,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万条垂下的绿丝绦分明就是新娘美丽的秀发。

微风拂过,秀发轻轻舞动,尽显妩媚。偶尔一只蜻蜓落在柳条上,仿佛新娘头上一只美丽的发 簪。(8分)

四、巩固练习

春天

看看日历,知道已是春天,可走在户外,觉得风还是冬天的风,冰凉刺骨。太阳依旧病恹..恹. 的样子,起伏的山,一片片的林子,全是灰蒙蒙的颜色,铅笔画似的,哪里有一丝春天的踪迹?有一天,我却意外地从学生的课桌上,发现了第一抹春痕。

学生在写作业,我在静悄悄地教室里巡视,蓦然看见,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 地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我站在那里端详了许久,心中一时有些感动。我相信,这是天地间的第一抹春色。在春寒料峭的二月里,在灰黄苍茫的天地间,发现这一抹淡到极致的春色,需要怎样的耐心和细心呀!也许只有灵秀的孩子们才能感觉得到。当孩子们采集到它时,一定十分快活,乃至大声地欢呼过。我捏起那小撮纤细的草芽看了看,又插进桌面的裂缝里,坐在位子上的男子,这第一抹春色的主人,仰脸望着我,笑了。

这以后,稍一留心,便天天可以从学生的课桌上,感受到春意的萌动和蔓延了。桌缝里,有一二截刚刚泛青或萌出芽苞的小树枝,三五朵小野花——那么小,白的似米粒,黄的、红的,像蜡笔下削下的碎屑。想这些鲜艳的粉末,该是二月的风荡来的春天的彩尘,细心的孩子

3、第(6)段写“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联系下文看,“我”的“乐”主要体现在: (1)

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终于有一天,我看见学生的课桌上,插了一枝迎春,枝条上繁密的金色小花,如一串耀目的阳光。教室里,被映上了一层淡淡的暖意。„„

有一天,我迎着学生的歌声走进教室,看见我放着教科书的课桌上,也插上几朵野花。我的课桌最破,桌面上满是裂缝,循着纵横的缝隙,长满了青草、绿叶、小花。那课桌,仿佛是从春天剪下的方方正正的一块芳草地。我打开教科书,书页里也夹了几朵指甲大小的紫色小花。我笑了,学生们也喜形于色。我没有说什么,便开始讲课。其实不必说什么,那一笑,已使师生的心沟通了,大家共守默契。这一节课,上得格外好,学生始终情绪高昂。下课后,我拿起一枝开着淡紫色花朵的葛条,嗅了嗅,对学生说:“真是春天了,连咱们的课桌也都开花了!”学生大笑,欢呼起来。这时候,一个调皮的男孩,指着一个女孩子说:“老师,她也开花了!” 我一看,可不,她的小辫子上,簪了一枝粉红的野花。学生们又是一阵击掌大笑。

在这开花的课桌间踱步,听着学生们那爽朗的笑声,我觉得,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春天是从孩子们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春天在一起,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话:

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

1.结合语境,解释下面词和句子的意思。(2分)

病恹恹:

娇娇:

2.文中说“发现了第一抹春痕”指的是:(3分)

3.将“这些鲜艳的粉末„„细心的孩子发现了,便用小手指将它们拈起来,染在了他们的课桌上。”中的“染”换成“插”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

4.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5.如何理解“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这句话?(3分

巩固练习参考答案:

1①娇娇:轻轻地,小心呵护 ②太阳依旧病恹恹的样子: 太阳光线不强烈,热度不够。

2.蓦然看见,一个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

3.答:不好。因为是“小野花”,极其娇小,用“染”非常恰当,用“插”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4 答:①交代了时令、地点;②描绘了早春的景象;③以野外的缺乏生机、暖意的春景引出教室内孩子们对春的热望、生机和活力,以此形成对比,起了反衬作用。

5.因为孩子们以及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活力和精神原本就是春天,他们就是春天的象征。或答第⑸段“春天是从孩子们身上产生„„染了山川”的一段话

记叙文阅读之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的作用

记叙文环境描写解析

记叙文环境描写作用

写人记叙文阅读之语言描写

记叙文之肖像描写

记叙文训练之肖像描写

期中复习之记叙文阅读复习

记叙文阅读之概论故事情节

中考专题之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
《记叙文阅读之环境描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