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解读

发布时间:2020-03-03 20:20: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

我是某某学校一名生物教师,1993年毕业于昌潍师专生物系,教学15年来,工作兢兢业业,教学认真负责。经历过不少的改革浪潮,尝试过不同的教学模式,我终于明白什么才是最棒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只有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并获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模式才是最棒的,也是永久不衰的。

一、以合作探究为主,辅以多种教学材料,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

生物课是对直观教学非常依赖的一门课程,而自从计算机走进教室后,各种精美的教辅软件、PPT文档、Flash动画为生物课堂增色不少,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教学手段也是有较多不足的。首先是交互性不强,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少,这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老师灌、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第二,多媒体辅助软件主要是增加了学生“视”、“听”方面的刺激,但对学生“动手”、“动脑”的促进作用却是很有限的;第三,多媒体辅助软件的展示通常是一过性的,学生容易遗忘,可重现性不强。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我发现新课程的理念是最新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使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新教材改变过去平铺直叙的方式,无论在章节内、章节间,到处都可以发现“设疑——资料分析——讨论推导——得出结论”的知识呈现模式。而这种模式正好符合了人类获得知识一般过程。所以,在新授课时,我们会把一节课的内容、知识点经过老师的消化,然后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情景呈现出来,让学生有目的地自主阅读教材,处理信息后,再通过语言的组织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得出结论。正好我校当时正在推广“导学稿”的运用,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导学稿,也被称为“学案”,它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者教案,而是类似大学里派发给学生的讲义,但与讲义又有很大的差异。讲义是教师发给学生的现成的笔记,而导学稿的功能突出一个“导”字。一般来说,一个导学稿通常包含以下的内容: (1)本章、节的学习目标 (2)本章、节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3)重难点分析及其分布

(4)导学部分。导学部分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创设若干情境,然后是几个激发学生讨论的问题;可以是几道按一定层次精心编排的习题,引导学生在“思考——自学——练习——归纳”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自学;也可以是把要归纳的知识的关键要素挖空,做成半成品的笔记,并且配以思考问题或者习题,引导学生讨论或者完成习题后,填补空白。

(5)练习与反馈:可以精选几道习题,检查学生对主干知识、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再根据学生的情况查缺补漏。

形象地说,学案就如教师按照授课的思路设计出来的一条导盲索,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与思考,与教师一同经历教学的过程。

导学稿相比多媒体软件,具有学生可操作性强、保存方便、容易再现的特点。另外,对减少学生无效讨论也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多媒体辅助软件与学案的相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动手”、“动脑”。这种方式一方面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现代课堂教学理论,;第二方面锻炼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第三方面,这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以及使用科学用语规范答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开始时我对小组合作并不放心,担心孩子们坐在一起会分散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随着合作习惯的不断养成,小组负责制度的实施,我惊奇地发现,连学习基础最差的学生也积极地投入到讨论中,学生的思维真正动了起来……

实际上,生物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特殊表现在既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又是初中课程中课时分配较少的学科。针对实验性强这一点,我们的小组合作非常有优势,很多的知识点都通过实验操作顺利掌握;但由于生物科课时太少,又不利于我们进行实验教学,很多知识仅通过讨论很难解决,需要老师详细讲解和点拨,仍有很多知识需要亲身实验去探究出来。

二、利用零星时间,穿插课堂间隙,让学生的思维充满活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优秀的教师总是力求让学生看出抽象跟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他还说:“如果概括性的结论不是从生活实践中抽取出来的,不是建立在分析事实的基础上的,那么死记和背诵他们的结果,就是学生并不能运用他们花了很多劳动得来的知识。”他进一步指出,“就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学生的知识储备越多,往后的学习就越困难。”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活的知识,这就需要老师提供机会,让学生的学习尽可能有鲜活的实例——与生活越接近的实例越好,否则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就不再是知识,而是一种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累赘”。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适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猜谜语、演小品、讲故事、唱儿歌等,既能把学生课间分散的注意力收回来集中到课堂上,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愿学、乐学,达到会学。

1、猜谜语。关于生物的谜语很多,以一则谜语来开课,能立即点明学习的对象,进入主题,学习的针对性强,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一则动物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下八褂阵,专捉飞来将。”学生立即猜出是蜘蛛,随即出示挂图“蜘蛛捕食”,并设问:“同学们可能都讨厌蜘蛛网,但你知道蜘蛛是怎样结网的吗?蜘蛛结网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样主题鲜明地引入对“圆蛛”(蛛形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和老师一道去了解圆蛛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及其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

2、演小品。小品是一种寓意深刻的文学形式,把它恰当地运用到生物学课堂上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如在上“种子的结构”时,从复习形形色色的植物过渡到被子植物,可以用演小品的形式来实现。头戴不同植物头饰(代表不同植物类群)的五位学生按其所扮演植物类群的进化顺序隆重登场,各述说本“家族”(类群)的特征,并争论哪个“家族”的种类最多?哪个“家族”对自然界和人类的贡献大?目前地球上哪个“家族”最为繁盛?面对同学收集的种子,争论它们各是哪个“家族”的成员?请同学评判,引出被子植物;再由饰演被子植物的学生介绍(自豪地):“我被子植物多达20多万种,是地球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植物,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所以,你们人类如果要更好地利用我们被子植物为自己服务,首先就须多了解我们的生活,这里有许多‘为什么’等着你们来探究哦!”然后教师提问:“被子植物一般是如何繁殖后代的呢?一粒小小的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个新的植物体?”这与种子的结构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讲故事。关于动物的小故事很多,通过让学生讲他们熟悉的动物故事引开课题,不失为一种新颖而富有创意的开课方式。如:“小猫钓鱼”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则故事,请一位同学讲述,他最后讲到:“小猫集中精力,全心钓鱼,终于钓起了一条大鲫鱼!”老师用课前准备好的鲫鱼(放在装水的水槽里)就能立即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习性,直观、生动而又形象。又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能把同学们带入了去探究两栖动物知识的激情之中。这些小故事能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且寓教于乐,还能培养学生做事专心致志,遇到问题不耻下问,对锁定的目标去努力地不懈追求等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教育教学效果奇佳。

4、唱儿歌。儿歌是中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文学形式,学生唱着儿歌在回忆童年的乐趣之时,自然引入新的学习对象。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首儿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小白兔的生活习性和可爱的形态,这样开课,其乐融融,缩短了学生和学习对象之间的距离,学生由喜欢兔子到对兔子的一切产生好奇,达到学生愿学、乐学之效。

5、用教具。教学中利用直观的教具、学具,直观展示学习的材料,既烘托了学习的气氛,创设了学习的情境,又使知识的可接受性强。这是生物学课堂教学常用的开课方式。几条蚯蚓、一朵桃花、一个蝗虫的形态结构模型、几张挂图、一段“青蛙捕虫”的录像、一件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都能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新陈代谢”内容是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对旧知识的复习很重要,课前我在黑板上贴出“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器官系统的挂图,打出“新陈代谢图解”的投影片,营造一种以新陈代谢为中心,结合其它各系统知识一起的学习情境,学生一走进教室,立即进入了一种我们将要对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算算总账”的准备状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挂图并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利用教材上“看一看,想一想”中的问题,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的学习内容。

6、做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开课既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动手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以蚯蚓为代表学习环节动物知识前,教师布置学生每人挖掘几条蚯蚓,上课时学生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方式,继而进入课题;又如: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时的结果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老师可告诉学生这是因为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学生必然产生“二氧化碳是从哪儿来的呢?”的疑问,开课学习“体内气体的交换和运输”,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的新知识。

三、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叶圣陶先生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学习知识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高效的学习习惯。例如学习三大有机物在人体内的消化部位时,经教师点拨,有的学生就总结为:“淀粉消化口小肠,蛋白消化胃小肠,脂肪消化仅小肠。”而在学习人类传染病的种类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常见的一些传染病作如下归类:呼吸道传染病:拜拜飞马流星拳(百日咳、白喉、肺结核、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消化道传染病:鸡伤病系二虫(脊髓灰质炎、伤寒、病毒性肝炎、蛔虫病、蛲虫病)血液传染病:疟疾流出黑丝虫(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出血热、丝虫病、)体表传染病:沙眼疥疮癣,炭(炭疽病)破(破伤风)血吸与狂犬。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了。在学习神经系统时,名词多而抽象,我就把易混淆的名词列出来,让学生在组成和分布上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点。例如灰质和白质、神经中枢和神经节、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等。当学到“神经元”时教师可让学生在掌心上画一个圆圈代表细胞核,那么掌心就可比喻为细胞体,手指可看为树突,胳膊可比喻为轴突。衣袖就可理解为髓鞘,那么衣袖和胳膊合起来就“组成”了一条神经纤维。像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进行创造性地再加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概括和理解,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真正被接纳为认知结构,从而获得深刻的领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具有积极的探索欲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一切教学材料,生活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学习人体生理后,我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某人患了急性肠胃炎,出现小便少,大便多而稀的现象,请学生分析原因。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把上述实际实际问题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可行引导学生思考胃肠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胃肠有炎症对胃肠的功能有何影响?然后再结合小便和大便形成的原因就水到渠成的把上述问题解决了。学生在这样经常性问题解决过程中,领略到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估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知识的系统梳理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系统规律.及时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在学习心脏的结构时,可启发学生结合实物或挂职图将其总结为“四腔”“八管”(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各一条。肺静脉四条)“两瓣膜”(指房室瓣和动脉瓣两种)。而在学习人体“血液循环”时,不同部位血液的性质可概括为:“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这样学生懂得生物学“怎么学”、学什么“。长期训练可培养自学的习惯。有利于形成学习创新能力。

总之,生物教学也如缝制一件精致的衣服,有了材料,还需要有耐心地千针万线去缝,针针脚脚有条不紊,方能成功。实际上我们面对的并非无生命的布匹,而是一群有生命的孩子,要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成长,还须发散他们的思维,让他们的青春不断飞扬。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解读

让学生动起来

努力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数学论文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_通用版(材料)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快快乐乐的动起来

学生动起来

让阅读动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体育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1]

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解读
《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