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05:02: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

经典在任何时期和阶段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的结晶,思想深刻,例子鲜明,是一个教育者的真知灼见。这本书对于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年轻教师来说是一本工作指南,对于没有经验的我们更是一本解惑宝典,使我们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的著名教育家, 虽然在前苏联早已闻名于世, 但是在中国,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被介绍进来。最先介绍他的事迹和教育思想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 即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1981 年,该所连续翻译出版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后来又翻译出版了《帕夫雷什中学》。几乎与此同时,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的杜殿坤教授翻译出版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一经在中国传播就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一时间在中小学校教师中掀起了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热潮。25 年来虽然国外各种教育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 但中国中小学教师仍然念念不忘苏霍姆林斯基。这是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全面性和深刻性, 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 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他懂得儿童的心, 能用自己的满腔热忱灌浇儿童的心灵, 他的事迹, 只要是教师, 看了无不为之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通过研究前苏联学校教育的现状,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教学反思,并借鉴乌申斯基、马卡连柯等前辈的教育思想,联系当时学生、教师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学习、智力发展的规律,针对一般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某些教育问题,与多位中小学教师沟通交流,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教育类书籍——《给教师的建议》。全书共一百章,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有五十章,主要包括给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若干建议及如何了解学生两方面内容;下册也有五十章,侧重于教学论思想和若干重要的创造性教学方法的论述。下册内容大部分是从《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文选》五卷中挑选编译的,译者为尽可能体现本学科共同规律性的认识,结合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学情况,重点选择以下几方面进行编译:(1)精心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与独立学习能力;(2)教学方法上的创造“思维课”和“研究性学习法”;(3)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4)坚定不移的办学原则——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5)校长的领导方法与研究方法。书中的一百条建议,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苏霍姆林斯基30岁的时候开始担任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这一时期是他教育实践活动的辉煌时期,获得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大丰收,逐渐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体系。他提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把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美育五部分地相互联系、渗透。通过这样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培养个人的才能和天赋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幸福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 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

通过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后,我们感触良多,受益匪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每个教师而言都会有一个困扰就是“时间问题”,就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个昼夜只有24小时”,我曾经也在想,当我作为一名老师的时候,我要面对家庭生活中的琐事,还要解决工作中的事情,然而,我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固步自封,社会在发展,教师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份工作,教师这职业的一生都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不断进步,同时又要教授知识给学生们,这就要涉及到备课等一系列的工作,然而,一个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答案是读书,这个读书,既是老师要遵循的,也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做的事,只有教师和学生都能做到不断的读书,才能在有限的24小时内,做好该做的事情。

对于教师,要通过读书,不断汲取营养,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同时也要像大树汲取营养那样,发自内心的对知识渴求,而你教给学生的知识,就犹如这棵大树的一片叶子,这样才能做到在备课的时候胸有成竹,面对各色的学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做到因材施教,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又能用生动新鲜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博学多才更是同学们仰慕的对象,此时的教师才是同学们心目中真正的榜样,这时教师的教学也将更加顺利和高效。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用一生去备课”。

同时,“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和“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给我的启示是虽然教育在我国分为学前,初等,高等,但是实际在一个学生受教育的一生中,是一个整体,连续的过程,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发现的一条特殊的教育学规律:到了中高年级,出现学业落后、成绩不良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那些好像是知识的“地基“的基础知识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达到牢记终身的程度。所以小学教育的时候教师应该将目光放长远,既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掌握运用知识,又不能仅局限在当时的阶段,而是要求老师熟悉更高级别的要求,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教一年级,你要熟悉

四、五年级的教学大纲,要知道,要使学生以后

四、五年级的学习顺利进行,那他在三年级的时候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能力。要是学生掌握这些能力,就是要教师更加细心的去鞭策学生们,帮助学生们去广泛的阅读,再看我们现在的学前,初等和高等教育,就是要做到这一点,才能更好的促成学生顺利的学习,使教师的教学更加顺畅,就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对老师,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受益的。

这对我在以后的教师生涯中如何去做好一名教师,如何去看待时间有很大的影响,以后不管我教哪个阶段的学生,都会从长远考虑,以影响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为尺度,去决定自己教学的轻重。

第二,关于后进生的问题,每个班后进生,他们相较于其他学生的学习进度差距很大,导致落伍,考不及格。如何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进步,在课堂中获得尊严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说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100条建议中的首条,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也就是老师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对待,这个个别对待不是\"孤立\"或者说\"针对\"某个学生,而是知道了解每个学生在上课时都将做什么,\"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引导学生取得进步,让学生获得尊严感。

这一点在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也有所体现:“因材施教”。《论语》中孔子明确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在学习上,什么人为“中人以上”,什么人为“中人以下”?孔子又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应以兴趣为区别其层次,通过这样的区分,更便于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他进行教育,更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然后对于后进生又该怎样工作呢?苏霍姆林斯基尝试过很多手段后,认为最有效的手段便是“扩大阅读范围”。在阅读的书籍中,在从周围感受到的事物中会使儿童感到惊奇,赞叹,同时,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大脑工作。

差生这个词从小学伴随到现在,在班级成绩排名后几名的学生会被称为差生。在初高中时期的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老师讲课时听不懂,就会越来越不想听,导致作业的完成情况也越来越差。日复一日,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

“因材施教”说起来简单,在真正运用到对学生的实际教育中却又很难。在这个好学生称霸的时代,学习跟不上会被当作差生。我自己并不是一个学习很好的学生。所以逢年过节当亲戚问学习成绩时,真的是一个人最自卑的时候。有些问题对别人来说很简单,但自己却又死活转不过来这个弯,有些老师便会不耐烦,甚至之后会在课上自动忽略我提出的问题。当老师布置任务的时候,会根据班级大多数人的水平安排作业,可对于我却是有些难度,导致作业错误率严重上升,是自信心越来越下降,最后可能还会出现厌学的状况。可,只有学习好才算是好学生吗?我觉得不是。只是我们根本没有权利去选择。小时候,我们没得选,我们活在父母的经验里,活在父母的决定中。长大以后,我们忽然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更喜欢XXX,我更擅长XXX,可时间已经匆匆过去了。。。

当然,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的不同发展程度进行分组教学在教育中已经进行落实。不同学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等级。某学生数学学的很好将其分入A班,可他的英语可能就只是C班水平。这种根据各个学科水平进行分组,可以是学生更好的发展。如上述例子这个学生的数学会越来越好,他的英语学科也不会因为跟不上而自卑。所以,让学生获得尊严感应当是每个教师教学过程中最首要的内容。

第三,在学校和家庭的关系方面,虽然本书中提到的篇幅不多却给我留下来很深的印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这样一条建议:开办“家长学校”,教育学应当成为所有人都懂得的一门科学——不论教师或家长。家长学校顾名思义是为家长开办的学校,在这所学校中家长可以接受正统的师范教学,学习德智体美及心理学,使学校和家长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我认为这是当今中国教育可以学习借鉴的一点,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父母就是儿童第一位老师,也是一生的老师。随着中国教育体系的完善以及社会性的深化,教育的家庭作用也在一步一步的加强,书里提到:“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这点我也颇有体会,我的妈妈为人处事都十分周到,从她与同事之间、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就可以看出,从小到大在和妈妈的聊天里我听到了很多事例,即使在做一个小小的决定时都会把每个人的利益得失考虑到,尽可能的想出让大家都满意的决定,这令我非常佩服,虽然我没法做到和妈妈一样周到,但现在我也尽量不意气用事,因此我从不认为学生的成长是完全取决于学校的教育。

目前越来越多的课外补习班出现在教育市场,很多家长在孩子放学后直接将孩子送进托管班里或报名很多补习班,有些是为了防止儿童在“起跑线”落下,有些则是认为教导孩子是很麻烦的事情。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高中生认为即便不听学校的课程自己也会有“退路”,到头来两边的学习效率都无法提高,调整学校、家庭、补习班间的关系就变得至关重要,这更需要父母了解孩子,选择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而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则会缺少家庭的教育,这在孩子一生中是不可或缺的,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也很重要,其实家长也是第一次当家长,他们也会有很多不知道不懂的地方,而家长学校就是让家长更加了解如何教育孩子,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举止会给一个好像不明事理的学龄前儿童造成深刻的影响,于是会出现说脏话、脾气暴躁的恶习,这些优缺点会不知不觉的在某一个特定条件下显现出来,成为儿童的一定性格特征,我相信当在知道了这件事的重要性后,绝大部分家长都会经常检点自己,并促进自我教育。据我所知,很多年轻家长为了给孩子正确的教育会购买书籍和在网络上浏览相关文章,如果中国也尝试着开办家长学校,不仅能让家长学习到正规的教育学心理学,还能增强学校及家长之间的沟通,促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育网络,给孩子最完整的教育环境。

以上是我们在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我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光明,对自己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同时我们也要努力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我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带领学生们共同进步与发展。

我会因此更从容的走好自己的未来之路。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有感

读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第九条有感苏建平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