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推荐)

发布时间:2020-03-04 01:31: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4 孟母教子

课前谈话:

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

你们喜欢

你们还知道什么情况?

(老师们都很崇拜你)你们要了解我,再喜欢我比较好?

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想知道你有多大了?你们猜猜呢?

40岁,差不多了,看看我这张脸,猜猜看!

你在哪个学校?这个问题问得不太好,问完整一些!

点评:薛老师的课听了三次,每次都能够给予我们很多启发,上课前他和学生这段交流,让我再次感受到他自然清新的教学风格。真像和他一样教语文,相信他的学生也是很幸福的。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声音要好听些

(1)指名读《孟母教子》

(2)这是一个多音字,你们怎么读这个音呢?

(3)学生说这是一个动词,就读第四声

(4)你们怎么知道的?

(5)你是个天才;你很会学习;

(6)这是孟母教子,在三字经中也有这样的文字,养不教父之过

(7)我们说一个教育孩子很有办法,可以说是“教子有方”

(8)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孟母教子,她有方法吗?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能问些什么呢?

(1)学生问:孟母用了什么办法?孟母为什么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孟母有没有教育成功自己的孩子?这个子是谁?(老师先进行点评,再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2)要读懂这篇课文读懂并不难,只要理解相应的词语的意思,就明白了,三个问题就可以读懂了。

3.课文预习了吗?这些词语会读了吗?

(1)指名读(师:这个小朋友已经自己学已经把生字词读正确了,我们用一个什么样的词语来夸奖她,天资聪颖,听了大家的表扬你有什么感觉?)

都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读读(学生齐读)

(2)小朋友们读得非常认真,这些词语读好了,但是大家未必都理解,有什么好办法呢?(查字典和放到课文中去,一边读一边想想这些词语在课文当中是什么意思?如果想不明白,就在上面打一个问号,一起读读课文,老师看看谁读得认真)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4)老师发现同学们都读得非常流利,课外一定读了很多遍吧,下面请同学听老师读一遍课文,停停老师是怎么样读的,特别是你不懂的文字,听听老师的语气,体会体会,好吗?

(5)教师范读课文(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学生鼓掌

点评:

目的很明确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地读书方法,感受文章的重点词语的内在含义,加深对于词语的印象和理解。

(6)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请大家再读一遍,看看能不能和老师一样地读书,或者比老师读得还要好

(7)学生读课文

3.商讨问题

(1)再来回顾问题?首先来看看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教育自己的孩子?

学生说,教师:是啊,一个天资聪颖,老师和父母都很喜欢他,但是孟柯面对这些,他是怎么想的呢?(师生交流)

文章有一个比喻,“像小鸟„„”他希望可以自己可以和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玩,你们觉得自己像一只小鸟吗?(师生交流)这说明你们是一个愿意学习,但是小孟柯在得到长辈的表扬后,自己心里觉得已经不需要学习,有点沾沾自喜,所以他不再勤奋了,不再刻苦了。

这是他的母亲想到了什么?(师生交流)小孟柯将来骄傲起来了,母亲会„„(像你这样说,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合格的母亲、父亲)完蛋了,完蛋了,(你这个母亲真是太可怜了„„)„„(不但是孟柯要后悔,连父母都要后悔的)„„如果小孟柯现在就这样,将来我们怎么办?(可怜天下父母心,)

为了小孟柯的成长,他的母亲天天吃不好,睡不着,这叫做(学生说:“忧心忡忡”),所以她母亲要(学生说:教子)。请大家齐读文章第一节,一遍读还要读出词语其中的味道。

孟母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终于”„„这里有一个词语叫“终于”,你们能从这个词语体会到什么?(想了很多办法„„很关心孟柯„„)

她到底想了什么办法,请大家自己读读下面的三个自然段,找找答案。

学生读课文。

师生交流(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你知道孟母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准备读课文,薛老师打断学生,不要你读课文,只要方法。学生说是登山看外公射箭。师:很好,外公的箭法非常好,可以用两次词语来概括,一个是„„一个是„„。谁来读给大家听听,读出他的箭法高明。

指名读,师:这就就叫“百发百中”,这里有两个词语,叫百发百中。学生说:应声倒地和无一逃脱。

说的很好,注意这里的“嗖嗖嗖”,用的是什么符号?逗号!为什么是逗号?如果改成顿号呢?(学生说)老师带着学生体会“慢条斯理”,这是一种很悠闲,不慌不忙的。这是百发百中,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

还有一个词语,还有谁来读读另外一个句子。

指名读,我们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之)指哪个柳叶,„„这就是百步穿杨。

孟母带着孟柯这样„„,这样的方法成功了吗?

学生说,成功了!从哪里看出来?学生说„„他的成绩究竟怎么样了?

学生说:雨后春笋„„就是说他的成绩一点一点地提高了。(请了好几位学生说)

我们把这句话一起读读。

好了,课文学到这里,课题中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谁能用三句话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学生说„„师:这个同学说得很好,还用了一些课文中的词语,能不能说得再简单一些。(师:我真着急„„)

他说得就很好了,大家都会了吗?同座位之间互相说一说。

学生说

同学们,孟母教子,她教的方法是„„,她和一般的孩子的家长的教育孩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说(我妈妈很粗鲁,但是„„)

学生说(我妈会说一些道理,而孟母让孩子体验)

学生说(家长会拿话来教育我们,孟母是用事情让孟柯自己领悟„„)

学生说:家长会用口头语言进行唠叨,孟母是用事情让孟柯自己明白

每个学生的回答后,薛老师对于学生都会给予一定评价

孟母和一般的家长不一样,因为她知道孟柯不用讲也能知道„„在座的小朋友也一定是天资聪颖,孟柯一夜都没有睡好,究竟明白了哪些道理?请大家把小孟柯明白的道理写下来,你又明白了什么?请大家写下来!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

点评:在课堂上薛老师讲了几句话:“我真着急”“你真罗嗦”„„我不知道作为一名平时的老师是不是可以说这样的话语,学生回答不上来,老师是不是应该耐心地等待或者给予他需要的帮助;当学生语言比较琐碎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提示学生而不是这样去说„„在后来一个发言的学生上,薛老师就说:“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说出来的„„”

大多数同学都写好了,我们来交流一下,其他同学仔细地听,好吗?

学生说:„„(他有一句话写得很好,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句话体会得很真切)

学生说:„„(当学生有说得不到位的时候,薛老师进行了引导,外公的射箭本领是怎么来的,我们学习呢?学生一经提醒就明白了)

学生说:强中自有强中手„„(你讲得这么多,难怪一夜没有睡好!)

点评:多么幽默的点评的语言啊!

学生说:小孟柯明白了„„(你觉得成绩好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眼光要放远一点,不要和别人比,自己和自己比,每天好一点,这样比较快乐,否则是天天痛苦)

点评:还是多么幽默的点评的语言啊!

学生说:学海无涯„„(教师板书:学海无涯、精益求精)

学生说: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写下来,这是至理名言。)

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但是你们都比小孟柯强,你们都很谦虚,相信你们的家长不会(忧心忡忡),你们的学习一定会和(雨后春笋、蒸蒸日上)„„后来孟柯成为了亚圣、孟子。

其实孟母教子的故事还有很多,你们知道哪些?

在这篇文章中有三个人物,孟母、孟柯、公孙将军,你最佩服谁?

学生说:„„(你说得很好,你高兴吗?你沾沾自喜吗?)

孟母、孟柯、公孙将军都有。

请同学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读读这三个故事,他们也会变得教子有方,大家将来就会成才了,好吗?

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吗?

(此时无声胜有声)„„

也感谢你们的语文老师,她也很辛苦,希望今后有机会一起再次学习相应的课文,好吗?谢谢同学!

点评:

薛老师没有在教材中花太多的时间,仅仅是抓住了文章中的点和眼,一些重要的需要理解的词语来开展自己的教学活动,对于公孙将军的箭法高超之类的东西一概没有讲,这是不是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每一个老师都有没有老师的特点,但是像这样的课,我想可能只能在这样的公开课才能听到。下次有机会可以尝试着构思一篇课文,谢谢薛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我想这是最能引发一线教师思考的收获!

25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26 孙中山破陋习

【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学会默读,讲述故事。

⒊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具准备】

孙中山挂图、插图、投影片、词卡。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反对封建习惯势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他的这方面的故事的。

二、揭示课题:

⒈板书课题:18 孙中山破陋习

⒉解释课题:

⑴出示孙中山先生像。

⑵简介孙中山。

⑶陋习: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

三、初读指导

⒈学习生字词。

⑴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读生字。

⑶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空闲 废除 缠足 痛苦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

孙中山 挑柴 罪 缠足 空闲

⑵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⑶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缠足 废除

⑷读生字词。

四、写字指导:

⒈指导要点:

孙:偏旁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闲:外部的"门"各笔之间均不连笔。

缠:右部上端不能少写一"点"。

⒉各人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⒈读、抄词语。

⒉练读课文。

⒊思考: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用那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试着从事前、事件经过、事后这三方面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指名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⒊分部分讲读。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你们看,孙中山的姐姐事怎样的一个女孩儿?(能干、活泼的女孩子)

⑶小结:

第一部分主要讲孙中山有一个能干、活泼的姐姐。

⑷齐读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七个自然段讲的事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

⑶这件事事怎么发生的?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痛苦、流泪)想象一下当时的境界。

为什么姐姐这么痛苦、流泪?请比较下面两句话。

出示:妈妈正用一根布条,给姐姐缠足。

妈妈正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给姐姐缠足。

比较:这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那一句好,为什么?

⑷出示投影片,指导看图。

①分析图片。

画面上哪两个人?屋子里坐着是什么人?她正在干什么?屋子外面站着的是什么人?他的神情态度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

②小结图意。

⑸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痛苦流泪,感觉怎样?他向妈妈提出什么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请齐读第

3、4自然段。

①从第三自然段看,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姐姐受罪、不能干活)

②他向妈妈提出反对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

③妈妈为什么叹气?可是妈妈又不能不这么做,为什么?说明了什么?

⑹孙中山听了妈妈的话以后又是这么同妈妈争辩的?有用吗?

齐读第

5、

6、7三个自然段。

⑺孙中山同妈妈争辩没有用?那么结果怎么样?这件事使孙中山感到怎么样?请齐读第8自然段。

结果姐姐变得这么样了?

⑻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事。

⑼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作业:

⒈读课文,练习讲述整个故事。

⒉复习。

第三课时

一、讲述课文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⒈指名读。

⒉"辛亥革命成功"是这么回事?(教师介绍:辛亥革命)

⒊"首先废除"缠足陋习,表现了孙中山怎么样的精神?这件事有什么重大意义?

⒋看书上的插图。

教师讲述: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劳伟大。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铜像。

⒌小结。

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

⒍齐读第3部分。

二、总结:

这篇文章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看到姐姐被缠足带来的痛苦,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的事,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的痛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三、作业:

⒈默读全文:练习讲说这个故事。

⒉指名说这个故事,师生评议。

⒊同座二人练习。

□习作8

教学要求

⒈认真阅读古诗句,能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⒉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难点: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课前准备

⒈提供《唐诗三百首》一本。

⒉抄写课文中的五句诗。

⒊研究结果汇报表一份。

教学过程

一、以诗导入,激发兴趣

⒈同学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读谁的作品?

⒉开火车背古诗。

⒊老师这儿也有几句诗(出示),谁来读一读?

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

这些诗句,有的比较深奥,要到四五年级才能学到。这堂课,教师让你们自己研究、学习,你们有信心吗?

⒈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唐诗三百首》。

⒉小组同学相互探究,进行热烈的讨论。

⒊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

(内容包括诗人的简介,诗作的背景,对诗的理解或赋予诗句新的意义。)

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讨论: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例文指导,学习写作。

⒈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

⒉这份报告中讲到了些什么?(诗句的出处、全诗的内容、诗句的含义)

⒊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吗?

五、撰写研究报告

⒈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⒉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⒊修改评议。

◎ 练习8

教学要求

1、以跟岳飞墓有关的内容进行学用字词句的练习。

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诗。

3、写好全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钢笔字。

4、说说写写——请假条。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钩”。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⒈教学第一部分。

⑴录像显示:岳飞墓和对联。

⑵学生查字典。

⑶指名说所查找的答案。

⒉教学第二部分。

⑴请学生说说查找到的资料的内容及是通过何种方式获取的。

⑵再指名读对联,说说感受。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⒈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⒉教学第一部分。

⑴学生自由读八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⑵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⑶小组合作学习,大体了解八条成语的意思。

⑷练习:自由朗读,同桌练习背诵。

⑸反馈:集体齐背,指名读。

⒊教学第二部分。

⑴请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⑵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⑶教师范读,请学生边听边想诗意。

⑷教师结合插图说:古诗《梅花》生动地描写了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里独自开放的情景,赞扬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品质。

⑸练习:学生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边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练习背诵。

⒋反馈。

⑴小组检查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有一定的语调,读出古诗的韵味,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得不正确随时纠正,好的予以表扬。

⑵小组汇报朗读。

⑶自由熟读,背诵。

⑷指名背诵,表扬当堂背诵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⒈认识要写的字。

⒉提问:它们分别是什么结构的字?

⒊如何才能写好它们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小建议”吧:包围的外框不要写得太满。

⒋指导观察: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强调:里面部分不要写得太大或太小。左右的空间、上下的空间要基本相等)

⒌学生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方法和坐姿,巡视指导。

⒍展示写得好的字,并指出描、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⒈刚刚练写了钢笔字,我们再来学写毛笔字。今天我们学习“钩”的写法。指导:钩有“横钩”和“竖钩”。

⒉教师书写横钩,指导运笔方法:左低右高宜稍长,至“钩”处向左下钩出。

学生练习书写横钩。

⒊教师书写竖钩,指导运笔方法。

在竖中线居高处起笔,运笔方法同“竖”,下行至“钩”处微向左下挫笔,再提笔锋向上缩笔,得势后快速向左上钩出,出钩宜短。

学生练习书写竖钩。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说说写写

⒈审题

⑴揭示说说写写的题目:请假条。

⑵帮助学生弄懂本次说说写写的要求:学写请假条,知道请假条的格式,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写请假条。

⒉指导。

⑴请学生默读课本上的要关内容,边读边想谢哲平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请假条。

⑵指名说。

⑶归纳出请假条的格式。

小组合作学习:自学谢哲平写的请假条,然后讨论出请假条的格式。

⑷汇报,教师总结。

写请假条要注意格式规范:在第一行的中间写上“请假条”。正文部分的第一行顶格写上自己对收请假条人的称呼;自第二行空起开始写请假的原因及要请多长时间:在请假条的右下角要署上请假人的姓名,在下面的一行要写清楚写请假条的时间。

⑸想想在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形需要写请假条。

⒊练习。

⑴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请学生练写。

⑵学生写,教师巡视,注意指导。

⑶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习作展出,请学生相互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熟悉请假条的格式和写法。

二、总结。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复习课件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推荐)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教案(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